高校音乐教育问题及建议10篇

时间:2022-01-10 05:21:36

高校音乐教育问题及建议10篇

第一篇: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一、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中主要包括两大培养体系,分别为高校教师教育中的艺术院系,因普通高校音乐课程在设置上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规范进行完善,造成培养目标模糊,专业雷同。高校中教师纷纷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没有重视新教育观的落实,学生对音乐教育思想的认识不够充分。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出现技能单一,综合素养较低等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音乐理论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实践的指导。

二、阻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重视程度不足

现如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下,均对音乐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仍然表现在“表面重视,行动上不重视”。而且不少高校对音乐教育管理不太严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制,多数处于管理无序的状态。

(二)师资力量不足

因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的准人机制,从而使得音乐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文化修养较差,教学能力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未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上也比较零散,多为音乐欣赏课,且多为选修课,课时并不多,学生更多的是凭借个人兴趣来选定课程,加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倾向性,也使得选修课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必修课虽为必过科目,但学生为毕业多敷衍了事,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高校扩招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

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得到极为迅猛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急需各类高端人才及满足国人接受高等教育迫切的需求形式下,开始全国范围内高校的扩招,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甚至理工、医学、农林等纷纷采用申报新专业的名义开办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其中音乐表演、表演方向是高校扩招中的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扩招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带来了不少挑战。高校音乐教学中,在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音乐专业文化课分数低,而备受众多考生青睐。据了解,高校中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音乐专业如火如茶的扩招下,造成毕业生数量增多,市场需求饱和,这一现状更加剧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困难。针对此而言,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急剧下降俨然是当今发展的一个不争事实,同时还是极为严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高校音乐发展的新策略

(一)正确认识高校音乐教育并端正态度

首先,高校音乐发展必须端正态度,因不少人将音乐教育看作是不重要的课程可有可无,针对此,需要积极转变高校对音乐教学的教学态度,引导学生对音乐教育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使得更加深人地投人到音乐的具体教育中。此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思想上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并且让人们能够正确牢记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助推力。可以说,这能够在美育教育的今天,积极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与美育教育作用,从思想上立足定位,重新将音乐教育的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从某种角度而言,从课程体系人手,着重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不同的情况及音乐素质教育下,正确对待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平。此外,音乐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新世纪下,音乐教学发展中根据发展需求更新理念,便于跟上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步伐。

(二)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因当今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中的教育体系不太健全和完善,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完善音乐教学体系,让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一部分高校认为音乐教育仅仅是唱唱歌、跳跳舞便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以说,正是这一短浅的认识导致音乐教育效果没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今后的音乐教育中不能够将音乐教学简单地等同于音乐作品鉴赏,音乐专业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融合了美学、哲学、文学及众多学科领域。针对此,高校音乐教学中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找准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地构建富有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融人到音乐教学中。

(三)加强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音乐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音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针对此,普通高校出现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逐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思想队伍的建设。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用教师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此外,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估计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培养机会,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育朝着更高的层次进行提高和发展。另外,高校教育中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标准,鼓励音乐教师进行主动进行,提升教师师资队伍水平,此外,鼓励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五、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加深学生对艺术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述,进而旨在提高学生音乐教育素质。

作者:李木一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

第二篇: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探讨

“文化型社区”的建设需要各类教育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共享,服务地方、繁荣区域作为高校社会服务的本体功能之一,其教育资源为社区建设予以的影响及贡献日益受到政府及民众的重视与激励。高校教育资源多元、优质、创新等特性是其与城市社区建设相契合的关键,高校参与也是文化型社区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艺术审美”作为“文化型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其中包含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歌剧、音乐剧等)方面的内容。音乐因其声音艺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时间艺术的艺术本质,其多元、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集高雅与娱乐一体的审美情趣成为“文化型社区”建设与推广的重要媒介。已有成果及经验中,成熟的“文化型社区”共有的优质团队为社区合唱团、社区百姓健身舞团、社区筝乐团等围绕音乐艺术展开的社区活动。可以说,音乐艺术是“文化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形式及内容认可度、操作性最优,最宜推广且成效显著的社区文化社团。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与文化型社区建设的联动是“高校服务、高校参与”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繁荣社区音乐团队的艺术品质、提高社区群众的音乐审美能力,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融合与释放需要具有持续性与长效性。长期的体系化发展过程中,多元模式的开发与建构是“高校服务、高校参与”重要的载体,也是保障机制中的重点支撑。

一、育人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的根本意义在于对社会精神基础的丰富与提升,“以人为本”是有效模式构建的根本原则。从社区群众与居民的精神需求为出发,为社区输送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题材风格,从音乐赏析到实践体验到深化探索,音乐教育资源在城市社区的推广与实践是多阶段、分步骤的。高校服务社区的音乐专题讲座或是高校指导社区实践团队都应是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出发的,其本质是提升居民和群众的审美能力。当然,情操的陶冶是需要时间和环境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高校音乐资源在社区联动的过程中,高校师生也应重视教育内容的普及性,“接地气”可谓是高校教育迈进社区服务的一道门槛,从需求出发,育人是高校参与的重要原则。

二、共享模式

除教学内容及师资之外,高校音乐教育重要的资源还包括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音乐教育因其对教学场地、教学器具、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特殊性要求,社区艺术团队的创编排练及演出实践对于场所和设施的要求是较高的。高校与社区联动的过程中,许多社区音乐团队遇到场地与设施的困惑,有效的统筹高校教学场所的使用,提高高校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利用休息日及寒暑假为社区开放音乐教室及音乐厅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功能音乐教室、舞蹈训练室及琴房的有效开放为社区音乐文化的繁荣提升了教育品质并保障了教学效果。

三、数媒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音乐传播最为重要的载体。除传统的面授之外,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联动的新媒体也可以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微博社区、微信公众号、百度云盘都可以成为沟通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的媒介桥梁。而网络平台中板块的定制更可以引发社区居民的互动参与热情和音乐体验兴致,并通过网络传播提升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数字化音乐资源在网络上的传播将高校与社区紧密的链接并升华了高校服务的功能及意义。

四、融合模式

基于审美的培育、设施的共享、数字音乐资源的传播,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还应包含整体融合模式。其主体是指高校为社区提供的多类型、多功效的公共服务,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大学生顶岗实习社区文艺员等。在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可以融合到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在文化型社区建设的进程中,高校予以社区服务的反哺是社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的实践平台。尤其是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社区服务、社区挂职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培养过程。社区团队的组织与编排、大学生艺术作品在社区的展演、大学生音乐文化研讨等活动都能充分、有效地历练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创编能力,都能全面、深入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素质。高校与社区通过公共服务这一媒介紧密的融合并互相作用,共同推进了人才的培育与城市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与社区的联动将不断深化、拓展,高校为“文化型社区”服务与建设的模式将不断丰富、多样,而社区平台之中的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不断优化、升华,共融、共建理念之下的城市与人才将迎来更好、更璀璨的未来。

作者:周蕊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艳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而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包华颖.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3]余雅燊.城市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互动关系思考[J].教育探究,2014,(2):66-69.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研究

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专业声乐课在发展过程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目前的专业声乐课不能够满足学生们实际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乃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标准要求相脱节,下文就将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在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等层面上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未来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提出一些思考。

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在教学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实际教学发展过程之中,确实存在着不足,这与高校发展过快,但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更新速度跟不上其高校整体发展速度也有关系。在整体教学内容上看,其声乐内容与理论体系还是使用的老旧的教材版本,不能够及时更新,缺少相应的事项性[1]。学生所学习到的声乐课知识与其社会音乐发展相脱节,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其中也可以从整体声乐课程编撰的混乱性、随意性中体现出来,审核力度小,不能够形成相对完整与完善的声乐理论基础体系。另外在教学过程之中,高校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但是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以及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相应能力。学生基础声乐能力尚且不能够完全掌握,更何况其备课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等。这不仅仅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不能够满足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标准。所以学生不能够在学习声乐理论知识体系之中很好地联系时间,缺乏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们缺少相应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去提升自身的实际声乐能力与运用能力。而这些都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在教学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所以如何在明确这些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都是高校所要不断努力探究去攻克的重大难题。

二、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联系实际

想要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改革,就需要从课程设置的优化方面进行着手,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与未来就业的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联系实际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与养成。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如果仅仅培养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是不足以满足其提升综合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了[2],所以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们对于实际声乐课教学的认知,无论是课堂组织能力还是教学能力都要有侧重性的进行培养。在课程内容上也要进行优化,对于老旧的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以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之中,可以更好地与目前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相适应。

(二)丰富声乐教学实践活动

过多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不能够从根本上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必须要丰富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吸取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合理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有机培养起来。所以高校可以实现学校与学校间的合作,安排学生去各大音乐院校实习,或是举办相应的声乐舞蹈比赛、声乐活动、汇报演出、声乐社会实践活动等[3],在提供相应的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不仅仅体现了学校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实际教学岗位的了解与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与社会岗位相接轨,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对于声乐教学的实际认知,从根本上促进对于学生们的综合培养。

(三)丰富声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课堂上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是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了,所以可以通过丰富声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除了通过传统的表演形式与唱歌形式之外,还可以积极利用一系列的多媒体设备,与网上的声乐资源[4],为学生拓宽学习渠道,不仅仅可以将中外的声乐艺术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应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声乐派别中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学生们在进行声乐欣赏的同时明确声乐的种类,也能够综合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声乐方面的多媒体技术,通过相应的软件对于歌曲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编曲识曲的能力,这同样也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除了要明确目前教育改革的实际发展需要之外,还需要重视起声乐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理论体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不注重对于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培养等多种问题,我们需要面对这些问题,从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联系实际、丰富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丰富声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以此综合促进声乐课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彬 单位: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刘隽.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多元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许迪迪.普通高校声乐表演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通俗歌曲,2016,(03):172-173.

第四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探讨

“合成与指挥”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合唱教学工作中运用的主要学科知识。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合唱基础理论及基本技巧作出详细的指导,使得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合唱普及率较低,中小学中合唱教学开展现状令人堪忧,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关。本文从教学模式、教育性及师资三个方面概述音乐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旧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开展模式,从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兴趣及参与度降低,并且在课堂中缺乏实操演练项目,主要以教师的理论传授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合唱与指挥编排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中小学合唱与指挥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合唱与指挥”教学中教材欠缺教育性

在教材及教学内容方面,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中教育性缺失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中缺乏针对于中小学生变声及相关特征的介绍,选取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大都适合专业合唱活动,对中小学教育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巧提及甚少。

(三)“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专业教师欠缺

“合唱与指挥”是音乐专业教学中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其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从业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与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就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而言,“合唱与指挥”课程并未配备专业的教师团队,而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代为负责,导致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学侧重点的偏失,从而造成学生只注重合唱技巧而忽略合唱指挥的实操性,很难胜任合唱与指挥具体编排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除了要实现系统性和典型性的要求,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时展的需要及学生自身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兼顾三个方面,即合唱部分教学、指挥部分教学和合唱与指挥实操演练。既要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侧重学生组建合唱队、开展合唱排练的实操能力。例如,在合唱与指挥实践实践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选取具有时代特性的曲目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经典合唱曲目《走进新时代》为例,首先教师讲解其中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知识储备进行二次创作;其次,在二次创作过程中要完成对历史进程、地域区别及新时期时代特征的调研,以确保改编曲目的时代性;最后,要求学生自行组织改编曲目的指挥排练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领会指挥及组建合唱队的要领。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的学方法,引进探究式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合唱与指挥”具体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融人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且激发其各方面潜能。例如,在《蓝色多瑙河》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该合唱曲目的相关背景信息及播放作品,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歌曲的历史背景及合唱实惠过程中诸如速度、情绪及指挥技巧方面进行讨论。同时,建立交流共享平台,成立微信讨论组或者论坛讨论组,针对相关问题及优秀作品进行讨论与分享。

(三)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项目

“合唱与指挥”教学设计其他学科知识,具有超强的综合性,其中涉及视唱练耳、乐理、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及综合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扬弃传统考试为主的模式,适当地加人相关实践活动。例如,具体考评方式可设定为三个部分:第一,考试成绩,教师将乐理知识,合唱技巧及指挥方式与技巧通过笔试形式进行;第二,增设平时成绩打分,针对视听练耳部分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打分,采取一定比例计人期末成绩;第三,增设实践项目考核,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进行相关曲目的合唱与组合编排,要求学生演唱相关曲目并进行指挥试练,之后上交编排策划书。

三、结语

教学改革要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在高校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中要通过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合唱教学改革。

作者:史俊 单位:江西省新余学院

第五篇:高校音乐教育中管乐教学改革探讨

一、高校管乐教育的现状

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音乐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管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管乐教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始选择学习管乐,或者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管乐,作为音乐学习的辅助项目。由于管乐的学习,还需要学量的音乐基础理论,因此管乐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管乐方面的能力,还能够补充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更加的牢固。虽然高校的管乐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管乐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管乐所包含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管乐的学习还是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乏味,学习的内容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管乐学习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练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不同地区对于管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一些高校都不重视管乐教学,这也是影响管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管乐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着一定的要求,由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完善,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导致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没有比较深厚的管乐基础,使得学生在管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水平较差,使得对学生管乐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管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的轻视

现如今高校学生对于管乐的学习虽然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不少高校对于管乐教学并不是很重视,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音乐课程的开设很少,也只有偶尔在选修课程中能够看到管乐学习,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管乐学习兴趣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得学生管乐学习水平低下,还有一些高校音乐专业对于管乐并不是很重视,因此相应的仪器设备的购买较少。有的学生有着管乐方面的爱好,也只能够到社团等进行学习,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管乐水平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的错误心态

高校管乐教学除了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以外,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大的原因,一些学生心态不正,对于老师教给的知识和管乐技能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仅仅跟着老师学习,学生自觉性不高,由于大学里面各种丰富活动比较多,各种事情也比较多,一些学生由于大学空闲时间比较多,有的男孩子喜欢上打游戏,一些学生选择做兼职等等,使得学生在课下进行管乐练习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于课下管乐练习并不是很重视。恰恰相反,管乐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而不是急功近利,不只是在课堂练习就能够成功的,而需要在课下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以及花一定量的时间进行管乐的练习,由于学生在课下并没有花费时间去练习管乐,导致学生管乐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基于此教师纠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要及时点拨学生管乐的学习,比如舌头的敏感度、嘴唇对哨片的敏感度肺活量等等,加强学生对管乐知识的理解。此外高校管乐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课下也能够很好的学习,加强管乐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一些高校的管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在课堂上只进行大型曲子的演奏,没有注意学生的水平,没有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没有对管乐的演奏技巧进行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管乐演奏的水平,全然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将难度比较大的曲子让学生演奏,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管乐学习水平进步较慢。这种高难度的管乐学习,使得学生的管乐学习的信心大大受挫,让学生觉得自己管乐学习能力很差,有的学生由于自信心受挫,产生放弃学习管乐的想法。因此为了使得学生管乐学习水平有着很大提高,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导,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管乐教学改革

(一)注重相关文化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认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和金钱层面,对于精神层面也开始追求,音乐艺术就是精神文化中的一种,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是一种必然。如今音乐不再是音乐艺术的独有的,音乐开始走向家庭,开始走向校园,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通过音乐可以使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放松,能够使得心情变的愉悦,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音乐艺术不是语言艺术,因此音乐艺术的特性更加的广,比如自由性和模糊性等等,这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演绎空间。有学者认为,审定管乐的水平,不是看演奏者的对乐器的熟练程度,也不是看演奏者能够吹多少曲子,而是看曲子吹出来的音色和节奏以及音准、风格、奏法等等进行综合的判定,确定演奏者的管乐演奏水平。每一首乐曲的创造都融合了创作者的思想,是凝结创作者无数心血的参悟。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每一首曲子的时候,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要对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以及音乐风格加以了解,演奏者根据曲子的这些背景和内涵等,演奏出比较有情感的曲子,实质就是演奏与创作进行融合的二度创作。为了能够很好的演奏曲子,就需要演奏者有着很好的人文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够将曲子完美的演奏出来,如果没有对曲子的背景加以了解,那么演奏出来的曲子将是没有灵魂和情感的。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都要重视,文化素养对于曲子的演奏表现能力有着很大影响,也已经是很多演奏家的共识,因此高校要加大人文知识教育的力度。各个高校的一些学生,明明有很高的音乐潜力,演奏的技巧也比较扎实,但是却不能将作品完美的演奏出来,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知识的缺陷。就像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却想去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名家作品,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是不完美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具备更好的管乐水平和演奏水平,必须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同时进行培养,其两种素养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学生管乐演奏的水平。

(二)提高管乐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性人才

如今管乐教育已经在许多高校音乐专业开始积极开展。管乐的音乐表现能力非常强,而且体系比较强大,常常一首曲子能够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由于管乐所演奏的曲子,以雄壮类的曲子居多,能够振奋人心,因此管乐经常运用于群众团体和军队等事业单位中,因此可以看出,管乐专业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了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改革,无论是从教学水平上,还是对学生的训练上,都必须变革,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管乐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为了提高学生管乐水平,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首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目前国内外管乐演奏大家,以及一些管乐新秀,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他们的刻苦训练离不开的,因此基本功的训练对于管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管乐团是由很多的演奏者共同构成的,每个演奏者的演奏能力,直接影响整个管乐团的表现水平。每个演奏者的演奏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整个管乐团的水平。无论是刚开始学习管乐的演奏者,还是具备一定资历的演奏者,都和坚苦的基本功的训练离不开的。管乐演奏最主要的就是呼吸,呼吸的节奏对于管乐演奏非常的重要,就如弦乐演奏中弓子的重要性,发声的口型以及音质和优美程度等等都和呼吸离不开,其展现出来的水平和呼吸的节奏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在高校管乐教学中,要注重呼吸基本功的训练。此外气息的基本功的训练,也对管乐演奏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气息主要决定曲子的音质和音色以及音域,因此气息的基本功非常的重要,在训练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的训练。还要训练学生吹曲,吹实际上就是对气息的运用,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吹曲的时候,气息饱满以及连贯。音乐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管乐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以外,还要增加音乐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演奏之前,一定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内涵,了解创曲者的思想,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富有情感和灵魂。其次,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音乐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其却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件作品,都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对于一部作品的学习,首先就是要对其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比如宗教、历史、社会学、哲学等等,学校也可以开始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虽然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能够立马产生作用或者让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但却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些积累在将来的管乐演奏中,肯定会用到。众所周知,德国是音乐的艺术殿堂,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就是因为德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教导学生音乐技巧,还对学生的音乐文化底蕴进行培养,德国音乐课程设置,除了开设音乐专业演奏以外,还开设了音乐史学和伦理学,这些课程讲述了各个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化背景,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把作品演奏的淋漓尽致。然后,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平台,因此要注重艺术实践训练。目前高校管乐教学,所使用管乐器的种类比较多,比如长笛、萨克斯、小号等等。管乐学习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表演,也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管乐与舞台是有关联的。舞台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加能够锻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并不一定全部适合舞台表演,但是在舞台上表演却能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舞台表演技巧和舞台表演效果,这都需要演奏者自己去摸索。因此再进行管乐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去实践,去舞台上体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去体会如何将演奏效果达到最好。国外高校管乐教育的内容和训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这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演能力,这样才能够将管乐表演效果发挥到最好。最后,在管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思想不一样,因此所考虑的东西也不一样。学生通过交流,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别人的优点,通过交流加上自己的思考,悟出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再将收获的东西融入到管乐中,使得管乐演奏水平提高。因此交流对于学生管乐学习非常的重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比如一些大型的演奏会,或者一些管乐交流会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使得学生管乐水平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注重学生学习实践,注重舞台表演实践等,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舞台上更好的演奏作品。

作者:李炳帅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骎.音乐类高职院校器乐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戴中晖.我国音乐院校目前管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乐器,2003,(1).

[3]陈玮.试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管乐教学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12,(5):15-16.

第六篇: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观探讨

对于高校来说,课程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形式。“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在高校,不同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课程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实现模式。课程观又是课程的灵魂,课程观决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由此可知,课程观是十分重要的。

一、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经验自然主义者认为学生在高校应当主动作业。高校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经验和实践是高校生活中必须积累的。学科之间的细化和分化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实践,他们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校学生除了按照细化的学科分类进行学习外还应当将知识分为:1只需了解的课程,2主动动手的课程,3从别人的经验中总结的课程。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注重实践和经验,对于音乐专业来说是比较有益处的,因为无论是乐器类学生还是声乐类学生都需要大量时间练习,大量的经验和实践是专业进步保障。

二、要素主义课程观

要素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十分功力的教育观念,它倡导具有社会效益的课程,并以此为教学目的。这种观念的倡导者主要有美国威廉?C?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观念的产生主要是针对进步主义教育,他们认为进步主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导致教育滑坡。对于以威廉?C?巴格莱为首的要素主义课程观者来说,教育是智慧的训练,如果学生的兴趣、欲望与所学相背离也要以强硬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在他们看来理性与智慧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训练目的,自然、科学、数学是训练的重点,这些学科相对稳定和持久,社会科学则不被重视。具体体现在课程中则是:1强调逻辑性和学科分科的严密性,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当严密分科加以学习,这些知识是永恒不便的共同要素。2在学生上课过程中重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3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传承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音乐是技巧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技巧需要训练,情感来源于认识。学生要想有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学量的社会科学,包括其它艺术门类,例如绘画、雕塑、诗歌等。音乐需要感性,需要兴趣,这些“不够稳定”的因素正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要素主义课程观不太适合音乐类专业的学习,某种程度上,它会阻碍学生的音乐发展。

三、人本主义课程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核心,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人才是教育的重点,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目标。课程的设置是教育的手段,不一定要有规矩的模式,只要人能够有所发展,人性成为教育的中心,那么课程究竟是何种模式并不重要。与要素主义不同的是,在课程中学生才是中心,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的变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状况和自我心理状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助力,教师对学生应该1尊重、信任、关心和支持;2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帮组学生找寻自身的价值。人本主义者有很多观念适合高校学生,针对高校,学生大多刚成年,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还不是很成熟,正是需要有人指导和辅助的时候,老师充当了这个角色。每个学生的条件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如果在选择职业时人云亦云,那么将有可能会埋没自己的一些特质。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生造,进行比较专业化的学习,另一种就是选择就业,大多数从事教师职业。这两种选择截然不同,需要有深刻的自我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人本主义观能够给学生带来这些。

四、结构主义课程观

结构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S•布鲁纳。以他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指出“结构”“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体系。就学科结构而言,是指每门学科中那些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则、法则体系。”[2]结构主义者反对经验主义课程观,他们认为学科结构对教学更有帮助,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结构,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学科现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不再困难。结构主义者认为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生思维方式相适应,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使所学习的学科基本结构拓宽。结构主义课程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提纲挈领的认识,在大学里,有时会选修一些与本专业相差甚远的课程,课程总的时间也比较短,这时就可以运用结构主义课程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所选课程,更加有效的学习。结语不同的课程观产生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中国的课程模式在这些观念的转变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灌输式,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敬仰灌输给学生,学生对其进行模仿,就像一个容器,不断接受知识;2园丁式,教师就像园丁,帮助学生开发潜能,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由、美好的学习生活。学生被视为一颗种子,潜藏着生命的奇迹。随着课程观的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改变,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以及教育本身都在不断改变,相信通过不断研究,课程观、课程模式、教育都会越来越完善。

作者:李小娟 刘成英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2]谢嘉幸,郁文.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七篇: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一、引言

传统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传统音乐在高校英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很多英语教育专家的关注与重视。传统音乐一直以来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尤其是对一些将要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加大力度,在高等音乐院校中进行传承,培养传统文化艺术的表演者。这不仅是传统音乐的发展之路,更是高校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职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与继承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普通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及其相关的解决策略。

二、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首先,传统音乐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必修内容虽然已经被广泛开设,但是很多院校将传统音乐内容多作为欣赏课内容,欣赏课中往往只能够将传统音乐中的部分内容略微地提及,而未能够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所以,虽然传统音乐是必修课,但是未能够引起很多学生的重视。比如,音乐专业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在对国外的一些音乐领域,常常开设有专门的欣赏课,比如交响乐赏析、国外经典歌剧欣赏等等。然而,对于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艺器乐民歌等领域却未有专门的欣赏课程,可以说当前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课程的开设比例方面,远远不及西方音乐课程的比重大,这无形中给大学生造成一种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的误导,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西方音乐高雅、中国音乐通俗”的观念,这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完整地欣赏过一出中国的戏曲或者戏剧所造成的,甚至有些大学生都说不出我国民族器乐的经典曲目。对于这些问题和现象我认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就开始借鉴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与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我国一批先进的音乐教育者在认识中国与西方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盲目的以西为师,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必须完全效仿欧洲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体系,这种教学思想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院校中仍然存在这种音乐教育思想。

2)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我国音乐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功能,仅仅局限于美育和德育,而未能够将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深入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比如,高校音乐教学一直是以一种非常单一的音乐形态存在,而并非以一种音乐文化的形态进行文化的传承,以至于音乐的文化属性没有被挖掘,音乐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

三、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1)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该更新教育的理念,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放在教育的主要位置上,不能够仅仅将传统音乐视作为一种音乐形态。不论是音乐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老师都过多地将音乐作为一种技巧或者音符来传授给学生,降低了音乐的文化属性,从而学生未能够理解音乐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因此,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更新音乐教育理念,拓展传统音乐教育的目标,在运用传统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将传承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重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承担起传递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与社会交际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应该将传统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一个高度上。即使对于普通高校的普通音乐公共课程来说,还是要让学生开拓眼界、提升思想高度,不能够仅仅将传统音乐视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音乐形态,除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了解,我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将传统音乐放置在民族音乐的视野中,从整个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分析和认识传统音乐,理解特定的地区与民族的人们为什么创造出了这样的一种音乐,而并非那样一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一种传统音乐的同时更应该了解这种音乐背后的时代背景以及民俗行为与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层次。

2)重建我国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教育上的价值观。由于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深受西方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想要重建属于我国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更新思想,剔除对西方的历史偏见,客观认识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差异性,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上面,树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比如,部分音乐教师由于习惯于用西方的音乐理论与审美来衡量、评价我国的传统音乐,在课堂上无形中会得出我国音乐落后的结论,从而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思想意识的绑架,认为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所以,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从内心真正的转变观念,这样才能够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观传递给学生。同时,对于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应该借鉴学习,西学中用,而并非完全照搬,这样才能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

作者:吕宇坤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音乐探索.2012(03)

[2]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J].中国音乐学.2000(03)

第八篇:高校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及创新路径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构成我国民族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甘肃少数民族众多,拥有多种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是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提高少数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与认知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与心胸,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发展与创新,推动甘肃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甘肃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与创新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组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这个集合体,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这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所在。甘肃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共有分布了16个少数民族,所分布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音乐文化是先代人们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凝结了先代人民对音乐研究的精华。高校的音乐课程中添加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因素,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那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如何实现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一、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渗透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意志与追求,也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信仰、风俗、人文等内容。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够丰富高校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领略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气质面貌,提高大学生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和胸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首先需要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相结合,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编撰进高校古典音乐教材中。其次,带领学生深入到甘肃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中,去聆听少数民族悠扬的琴音与嘹亮的歌声,感受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与特色,收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料。最后要加强与音乐专家、教授、民间艺人的联系,开展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讲座与研讨会,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实现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与发展[1]。

二、建立多元化的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机制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浓烈的文化底蕴与特色,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也赋予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化这个特点。当前世界正处于文化交流的浪潮中,加大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投入,并建立多元化的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机制,能够促进与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而且能够更好的促进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因此我国要加快建立健全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体系,把握好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主要以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为重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性不突出,因此,高校需要将更多的重心放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来,并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播与发展途径进行创新与探索,尤其是对沿河城市高校音乐的教学,要注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加快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机制的完善。

三、完善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的构建主要以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为主要内容,很少有高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设置在内。我国高校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最早开始于中央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外国民族音乐》、《亚洲音乐》、《印度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等民族音乐课程[2]。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也将民族音乐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开设了《东方音乐文化》、《印度音乐文化》等课程。即使一些高校将少数民族音乐纳入到常规教学中,但是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甘肃少数民族音乐也是如此,那么就需要更多的高校看到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强大之处,并开设甘肃少数民族音乐课程。首先是对于音乐教材的编撰,选择合适的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容编撰进高校音乐教材中,使音乐审美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其次是甘肃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开设,最后是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将“乐理”、“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分析理论加入到其中,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3]。

四、强化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都是音乐专业出身,具有较高的音乐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受到西方古典音乐教学理论的影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缺乏一定的教学理论。因此高校要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养,提高音乐教师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的认识。高校可以举办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与讲座,并聘请民间艺人进行现场讲授,以提高音乐教师的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修养。音乐教师也要将自己的所得带入到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到甘肃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进行走访与调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对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五、总结将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带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是对当前我国发展民族文化发展目标的具体践行,也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充实着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且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在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高校的音乐教学要将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到教学中去,并不断发展与创新,发挥出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作者:容艺洋 单位:甘肃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传播困境及其路径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91-94.

[2]何英琴,郑颖,韩华.甘肃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4(14):140-141.

[3]张佩蕾,杨若芳.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民歌在大学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2(2).

第九篇: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随着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扩展教学课程,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的影响为音乐教育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部分学校过于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无法有效认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很多人认为音乐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开阔大学生眼界、丰富其课外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文章主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国家之间的竞争越趋激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是现代高校的主要任务。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高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全面发育的优秀人才。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非常重要,但是综合素质也需要不断提升[1]。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同时也是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凸显了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音乐教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缓解紧张的情绪,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普通高校没有积极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目前我国各大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比较单一,多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鉴赏为主,缺乏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3]。

(二)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普通高校中国的音乐教育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教育的效率降低,学生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音乐教育材料不规范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使用的音乐材料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许多高校缺乏合适的教材,甚至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使用音乐专业的教材,内容过于深厚,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三、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大多数任务都是由教师实施的,其作为建设的主力军,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不但是深入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新中国的建设者的切实需求。因此,高校需要认识到音乐教师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将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提高音乐教育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决策。

(二)创新教育方法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歌唱比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情。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交流会,为学生创造音乐鉴赏环境。同时还可以与其他高校开展音乐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积极性。教师也要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教学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或者QQ群,还可以放在学校的网站中。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良好的师生交流,能够在线为学生解答疑问,有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课外也可自由进行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完善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应当让学生感到愉悦,因此需要将机械的教学方式摒弃,将理论教学与音乐鉴赏相结合,通过音乐鉴赏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够提升学习效果。音乐鉴赏内容需要多样化,不能仅对西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同时也要多欣赏我国的传统民乐,也可以从大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入手,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各个高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由于音乐教育开展的时间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科学,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效率。文章通过分析音乐教育的作用,然后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迦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人文与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5,21(12):76-77.

[2]王圣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42(12):60-61.

[3]金玺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23(7):94-95.

第十篇:音乐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广义、狭义层面的涵义。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其在高校校园中得以延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它是高校校园中所有活动及活动方式的总和。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宏观上的大学精神,包含了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主要体现为师生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思想价值理念和日常行为准则。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交流、健全品格。提升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高雅、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营造艺术化的育人环境有利于熏陶学生的艺术气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运用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德育,通过音乐教育能够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集体荣誉感音乐教育中的合唱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培养集体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合唱区别于独唱,在合唱训练与表演过程中更多是强调声音整体的统一与融合,循环呼吸的使用更是要求合唱团员的默契配合。一个完整的合唱团体以指挥为核心,根据作品节拍的变化与旋律的律动,要求合唱队员在指挥的提示下对声音进行统一的处理、对作品情感进行统一的处理。红色歌曲的演唱更是能够帮助学生借助音乐深层次的感悟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人际交流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一段完整的音乐赏析包含了词曲作家的创作历程、演唱(奏)者的作品分析情感处理、听众的音乐感悟理解程度。通过音乐这一特殊语言的交流与传递,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在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提升创造性认知音乐来源于生活,其素材是某一历史阶段、某一社会形态或某一真实场景的原生再现。通过完善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提升音乐鉴赏水平,有处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运用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是学生达到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他们沿着良性的思想轨道前行。

(一)坚持良好的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的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多方位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世间事物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我省专业艺术团体,让交响乐、湘剧等音乐意识形态走进校园,贴近学生。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完善音乐知识体系,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感悟我国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运用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

将音乐教育普及开来,针对我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进和创新音乐教育,构建多渠道的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师通过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综合“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二)组建艺术团体,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通过搭建艺术团等艺术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展示机会。在激发全体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同时,注意挖掘尖子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音乐学科的普及教育。

(三)开展音乐活动,施展学生的音乐才华

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不同类别的音乐比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感知美好的同时,注重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爱好,培养音乐特长、施展艺术才华。在高校校园普及音乐教育,将音乐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更好的融合起来。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会“上讲台”的同时,掌握“上舞台”的技能,培养“一专多能”师范生。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乐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完善音乐专业知识体系,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增强音乐实践能力。还能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全面推进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

作者:刘珊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