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论文10篇

时间:2022-02-20 08:11:15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10篇

第一篇: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人才强国”战略下,高职院校必须将人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能够实现与市场的充分对接。对于新闻专业来说,由于新闻专业的人才必须走向市场,因而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市场需求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思想,从市场需求情况、新闻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并且要使新闻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要想更好的开展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一、创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要想使高职新闻专业人才更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必须与市场进行对接,因而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对“新常态”下我国新闻媒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如直掌,因而要对市场调查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人才来说,市场需求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科学设置新闻专业,同时要引导学生确立就业意识,从市场需求来选择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而在“术有专攻”方面下功夫,这将有利于未来就业。

二、优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至关重要的就是需要专业化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综合型人才。从市场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对新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对人才培养内容进行优化,除了要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内容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更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未来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创业和发展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科学设置培养内容,高度重视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对最前沿的新闻技术进行培养,并引导学生对最前沿的新闻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既要提升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提升创新能力,这将有利从市场需求探析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电讯职业学院/杨小燕李欣洋于未来更好的就业和创业。

三、完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在人才培养方面,方法至关重要,对于好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法来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职业院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开展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在方法创新方面下功夫,一定要将市场需求与培养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导向的培养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传统的“应试”培养模式中转变过来,高度重视“素质”培养模式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到广阔的市场去调研、去实践、去创业,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趋势,进而优化自身的学习模式,这一点至关重要。

四、健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想使其模式更加科学,还必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在当前“全媒体”时代,能够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建立学校、媒体、社会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这三个层面还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比如学校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将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实践基地,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相应的工作,进而为未来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学生还可以接触更多的新闻专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平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职院校应当进行探索,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再比如学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建立内部体系,发挥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类教师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这同样应当成为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综上所述,高职新闻专业人才普遍都属于媒体专业人才,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形成“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新闻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树立创新思维和市场思维,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内容、方法、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更好成效。

作者:杨小燕 李欣洋 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祁冰.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2).

[2]官卫星.高职新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5(03).

第二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

通过梳理国家教育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内外各高校、论坛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报告,笔者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同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1],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学生要有专业性,又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使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贯穿到专业教学每个具体的环节中,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首要的任务是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树立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办学理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和发展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一是通过接受教育,学生是可以获得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二是强调个性发展,个人创业能够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全过程。

(二)定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经过调研与研讨,认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新时展,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核心,在专业领域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规格的定位上应该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根据学生个体实际上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家境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与兴趣爱好,采取多样性的培养手段[3]。另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渗透到专业教学环节之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专业的本身和教学内容,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并以学校加强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为保障。

(三)构建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构建创新创业类基础课程

基础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提高创业项目的策划与实践能力。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特点开设诸如创业基础、创业入门、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等基础课程。

2.构建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

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领域的市场调研、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课程[4]。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适当增加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可以增加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研究,还可以增加专业领域学生参与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机会,等等。

3.构建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的设计主体,必须由专业教师会同企业界和相关行业组织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系统设计大量的有理论支撑的体验式练习,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室,让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类软件,比如“创业之星”“用友”等。

4.教学安排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安排上,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渗透在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所有教学环节中,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注重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突出创新创业实践,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还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时效性,将实践课程体系与常规课程体系交替进行,贯穿在第一至第六学期的全过程,并且要求创新创业团队教师全程跟踪指导。

5.组织创新创业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以下形式的课外活动:一是学校可以与非营利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合作,定期为学生提供一些实地参观和实践的机会;二是在学校内部设立“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和辅助设备,帮助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论坛,组织邀请国内外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来学校做演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四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在活动期间还可以与参赛队伍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分享创新创业经验。

(四)设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方式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评价方式应从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设立多重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且便于操作。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从专业相关知识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方面进行考核。对学生素质水平的评价主要是从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而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则应从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进行测价。

(五)打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相比其他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更偏重于实践,因此,切实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大力培养校内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业务能力,同时,聘请校外企业导师,特别是具有丰富经营和管理实践或者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在制度保障方面,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因为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者,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参与者,让教师们参与到实践项目的活动当中去,实实在在地成为一名创新创业者。

(六)设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政府在推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机制,使创新创业者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市场运作。同时加大创新创业培训投入和支持系统力度,以弥补高职院校教育力量和资金供给的不足。另外,政府也要在企业注册资金、政府税收、租用办公用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加之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促使各高职院校摆脱校内自循环的封闭状态[5]。

2.获得校内支持

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投资于创新创业实训室、实训基地、孵化器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还应该设立学院级的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各院系和教研室也要成立系部级的创新创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审查和辅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上下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强化校企合作

强化校企合作功能,让学生在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6]。一方面要求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当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当中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顺应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潮流,主动优化整合现有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依托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优化自身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

作者:胡英华 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伍小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一体两翼四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9):44-46.

[2]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35-37.

[3]张明.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杨承梁.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5(3):185-187.

[5]贾彦峰,李月云,刘来霞.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调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55-56.

[6]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5):174-175.

第三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专研的创新精神,勇于吃苦、务实进取的创业品质,与人合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创造价值、回馈社会的责任感,等等。这些优良品质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创新教育解决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质量问题,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素养、永不放弃的执着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3]。这些优良品质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的。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流于粗放,缺乏合理、有序的创新创业系统。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机制体制不完善、理论基础不扎实、实施方案不系统,等等。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形成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二、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国外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及服务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都是以带动学生就业为最直接目的。然而现今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期望是就业而非创业,同时存在学生毕业就待业或者频繁更换工作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高职学生自身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笔者认为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展开充分广泛的市场调查

调研内容包括市场需求的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各岗位对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结构的要求,通过对省内造船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领导、车间负责人及毕业生进行深入了解,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汇总分析,最终形成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市场需求调查报告。

(二)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在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依托于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优秀成果,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内容。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掌握行业企业对船舶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需求的基础上,依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渠道,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架构、开发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积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针对上述情况,船舶工程系制定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面向辽宁省、环渤海及其他地区的船舶制造企业,培养具有与所从事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船体构件加工、船体装配焊接、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的体系构建。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理实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将行业新标准与新趋势、企业新技术与新工艺引入进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此,船舶工程系在加强专业课程技术性与针对性的同时,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船舶工程系根据上述要求,最终确定了公共基础课程9门、专业技术课程14门、拓展课程5门、选修课程10门。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包括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教学、岗位培训及社会服务等功能,建成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具有一定社会生产服务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对接[5]。船舶工程系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同时,基于船舶生产工作岗位,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并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具体要求、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确定课程能力目标,制定项目化课程标准,选择制定学习内容。同时船舶工程系新建了船舶设计工作站、教师工作站,扩建了1个校内实训车间和4个校内实训室,新增了3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在原有9家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增了8家,搭建了校企共建、共同育人的教育平台。

4.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优化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兼职教师的引进。积极培养“领军型”专业带头人,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教师能力培养机制,完善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实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对接,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校企共享”[6]。船舶工程系通过引进和招聘使本专业专任教师由原来的11人增至20人,其士2人,高级职称5人,占25%;通过专业教师进站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达1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聘请52名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5.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的建立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建立校园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训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为广大师生及企业人员提供资源检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大力引入,丰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手段。船舶工程系建立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网站和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网站。专业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对专业信息进行介绍,包括专业简介、课程介绍、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概况、科研服务、学生文化活动与就业情况、公告通知、行业信息、专业论坛、职业技能鉴定及技能大赛专栏等,是对外展示专业教学能力与学生培养情况的窗口;中心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对行业企业宣传、介绍中心的社会服务能力,将中心的服务资源展示出来,使其能够为系(部)提供与行业企业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机会。同时,船舶工程系大力提高教师微课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微课培训并参加微课大赛,在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运用“以校为本”的研究模式,从我院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全方位研究,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科学的探讨,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董事会、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互惠共赢,以合作办学为基本途径,以合作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宗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

作者:刘月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玉刚.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2):70-71.

[2]苏志满.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4):86-87.

[3]晋浩天.课堂上能教会创新创业吗?创业课重在培养能力[EB/OL].[2016-02-17].

[4]刘月,郑力.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学理论,2014(24):228-229.

[5]王志刚,梁艳波.对接产业集群开展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75-77.

[6]王振国,李萌,陆旸,等.基于管理方格理论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76-79.

第四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缺乏特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在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以及法学等诸多领域知识,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等机构从事职业的专门人才。很显然,这一目标界定并未做到十分清晰和明确,而且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以及专业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模糊的,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更加无法和高校教育理念相匹配,没有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存在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偏低

第一,高职院校在进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大部分借鉴的是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基本上是沿用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教学,缺乏职业实践。第二,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二者相互分离的状况,难以满足学生全面提升其职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虽然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了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职业能力提升上,但是因为场地、师资以及资金还有设备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以至于学校对于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基本流于形式。第三,课程内容设置远远滞后于现实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理论地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

2“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搭建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及测评中心

创建这一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对行政管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测定,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例如广东行政管理学院曾经计划和广东行政管理学会达成合作,搭建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及测评中心,进一步加大和专业协会的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能力开发力度。主要针对行业标准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做出研究,借助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有效协作,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助与帮助学生提升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实践的认知等等。

2.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能力体系

结合地方或者是区域行业的发展要求及趋势,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目标以及能力要求创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可以由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诸多机构共同构成,通过各个单位之间的人员沟通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第二,不仅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等机构的人才基本要求上,更应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教会学生拥有良好的管理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技能。

2.3构建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第一,根据企事业机构中关于行政管理岗位基本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来设计所学习的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实用性以及针对性,需要结合行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第二,根据企事业机构中关于行政管理岗位基本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对课程模块进行改革。结合校企双方共同研讨的内容,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要求。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的课程内容又基础课、核心课、公共课以及综合课。掌握多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拓展学生眼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总结

总而言之,“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教育,更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全面落实好人才培养目标,引入校企协同理念,提出创建校企协同中心、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不断优化和改善人才培养方向,创建和谐、完善的行政共同体,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收获良好成效,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作者:蔡娘连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莉.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

[2]钟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1).

[3]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以J职业学院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2014(3).

第五篇:高职院校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一、校企合作模式及其现状

(一)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就是高职院校为了体现其社会职能、实现学生技能的锻炼,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与社会企业以多种模式存在、交流的现代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体现在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技能为目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现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能够切实的锻炼学生的技能,能够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相匹配的人才。除此之外,校企合作模式还能够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地域教学;还能够增强企业的实力,产出更多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1]。

(二)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1.我国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

(1)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将一年分成三个学期,两个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另外一个学期到企事业单位去进行实习,学习实践技能知识。(2)中后期结合形式,这种一般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次较长的实习活动,一般实践为一学期至一年不等。(3)结合实际任务的形式,一般是通过完成企事业单位布置的实际任务为准,去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形式实践长短不一,但是形式较为灵活。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教育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目前我国企业规模小,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独立承担员工的培训成本较高,再加上企业的人员流动大,对于企业提供的终身规划和培训并不重视,因此造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不能形成强势的竞争力。(2)企业缺乏参与教学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益,对于参与学校的教学等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来说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的基地,培养出的人才未必能为其所用,不能为企业产出利益,因此企业缺乏参与教学的真正动力。(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约束。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学校进行教学会有教育部门对其进行考核,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未能使相关部门对其形成考核,也没有明文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造成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形式不一、标准不一。(4)学校本身对于校企合作的概念不清,不能抓准校企合作的方向。(5)政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其投入、认识上有偏差。

二、电商人才就业特点及现状

就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一方面是因为其高考成绩低,无法选择较为理想的学校,另一方面是因为希望能够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学到实践知识,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电商专业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有不断学习变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的能力。目前我国各校的电商专业学习内容不一,有的过于复杂,难以符合实际的需要,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思路混乱,所学知识不能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去。高职电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仅占百分之三十,远低于其他应届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据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的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50万人,2015年会超过265万人,由电子商务带动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1800万人。由淘宝大学的数据显示我国电商专业人才的缺口在100万以上,而整个电商的人才缺口在未来三年会超过450万,目前仅浙江省淘宝客服的人员都缺乏100万的专业人才,由以上数据显示,电商人才在未来的就业趋势良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商人才的培养

(一)学校专家到企业任技术顾问

学校的专家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去,为企业提供实际的帮助,同时可以将一些实际事例提供给学生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会聘请专业的技术顾问,一旦聘请会对其要求很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还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有实力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在自身拥有更多实际经验的同时为自己的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这样企业才能愿意聘请高职教师成为企业的顾问。

(二)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实习基地,形成互帮互助

实习是由学校组织的,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训练,一般情况下这种环境只有企业才能有,因此学校应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实际环境,为学生提供电商的基础岗位,以真正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同时实习学生在企业工作可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为企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廉价的劳动力,为企业的生产节约成本。同时这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的模式需要学校对学生严格要求,防止其在企业中放任自己,工作懒散,同时作为企业也应对实习生进行严格要求,要求其认真对待工作,将自己视为企业中的一份子[2]。

(三)学校与企业共设专业课程,符合企业需要

课程是设定一门专业的核心,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整个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目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的改革。目前一些院校正在进行改革,但是还是有些院校滥用教材,不实际考虑企业的需求。目前学校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环境,能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其进行专业的理论教学,但是目前学校的问题也在于不能提供专业的实际操作,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得目前培养出的电商毕业生需要在进入社会后重新学习专业知识,很多学生被迫转行。因此学校应该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企业在电商的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跟着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参与解决,为学生们增加更多工作经验。

(四)学校与企业寻找盈利点,创造双赢局面

学校与企业在面对校企合作的模式时,应该互相为双方考虑,共同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企业通过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可以帮助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电商人才,以满足现在对于电商人才的需求,同时学校为其提供实习生能够解决学生的学习实践经验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五)兴办校办企业或者企业创办院校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办一些电商的工作室,学校可以提供专业技术上的帮助与支持。这样做一来能够为更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二来能够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企业创办院校一是因为其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二来能够为其自身提供更多专业的电商人才。无论是校办企业还是企业办院校都能使其获得实际上的利益,学校和企业应该认识到其益处,大力倡导这种模式。

(六)政府发挥作用,起到监管、协调的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虽然能够给学校和企业带来益处,但是由于不少企业缺乏长远目光,认为为学校培养人才浪费时间。学校在学生进到企业实习后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基于此政府应该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大力宣传校企合作的优势,使更多的企业把目光放长远,同时政府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避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实习生的身心健康,加班加点地工作。政府应该对校企合作的这种模式起到一个统筹全局的作用[3]。

(七)完善现有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责任的落实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来界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德国就制定了多项法律,涉及到了校企合作的权利和义务,有法律的监管,相信企业能够更好地执行校企合作模式,不再只是走形式。目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定甚少,对于校企合作的规定就更少了,企业缺少了法律的监管,就难以在实际中担负其应尽的责任。

(八)教育部门建立企业激励制度,为企业提供奖励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以激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为培养专业的电商人才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电商企业目前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资金紧缺,不如一些进入百强的大型企业具有完善的资金链,因此政府可以根据企业为院校提供的实习环境的情况和接受的实习生数目进行相应的退税机制,同时教育部门也有责任促进校企合作模式,教育部门可以根据财政情况对一些企业进行奖励和表扬,可以以精神表扬为主,物质奖励为辅[4]。

(九)完善组织架构,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强化行业对企业的监管作用,形成行业组织对于企业的约束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自觉地监督企业,推进其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电商人才。

(十)加强学校、企业的培训,形成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认识

教育部门应该和政府部门联合对学校和企业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校企合作的优势,从而能够互相配合,自觉地进行校企合作[5]。很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建立合作是因为其自身对于这种模式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把目光放长远,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其改变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结语

本文从企业、学校、政府三方面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目的是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打造特色院校、促进学生就业。这些策略的提出还不够,还应该有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真正地形成对企业、学校、社会都有利的合作模式。

作者:葛敏敏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紧贴市场需求,谋求共赢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C].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5.

[2]孙君辉.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探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张鹏,穆仁龙,黄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7).

[4]周运国,张雪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探究[J].继续教育,2015,(01).

[5]靳晓龙.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与法律法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第六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当前林业生产目标的转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成为市场的一大需求,只有不断跟随林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快创新和改进,不断地丰富林业专业的新内容,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才能使林业发展保持永久的活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制约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超技艺和技能的技能型、知识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

林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绿化和生态功能,随着中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当前的战略重点。林业作为最基本的生态功能,迫使林业职业教育要迅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加紧培养林业技术专业人才,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当前社会改革大背景下绿色生态发展的需要。如何迅速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调整培养目标,重组专业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当前林业改革需要、适应新管理模式需要、具有崭新生态理念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林业职业技术学府一项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林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林业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主要包括以下目标:培养适应林业和农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林业行业、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能力、林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加强教师储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

五、构建林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一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高职林业专业教育改革,以林业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考评体系。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手段,培养林业职业技术能力。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有效衔接。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实训、模拟实训、产学合作、顶岗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产学研开发、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培养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招聘林业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聘请林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重点加强专业教师到到高等学府学习培训和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加强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四是深化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来确定,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程设置要跟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要培养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始终面临市场需要,对不适合市场发展的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与时俱进,要适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任务、新要求补充更新到到教学内容中,时刻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和有效性。要精心打造一批龙头专业和精品课程,可以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研究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本着知识和学历双提升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日常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时获得职业高等学府学历和执业资格,把毕业和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高就业率的“金色招牌”。要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建训练基地的路子,推行订单式培养,形成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塑造“三管齐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六、结束语

构建高等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大势所趋,高等职业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勇于改革,顺势而为,重视技术和技能“双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双打造”,贴近市场深化教学改革,努力造就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林业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作者:杜柏瑞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继东,贺建伟.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41-47.

[2]苏杰南,朱丽清,,刘德源,秦秀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163-165.

[3]邹学忠.高职林业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09):16-20.

[4]韩久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03):41-43.

[5]郝根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探讨[J].才智,2015(19):103.

第七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技能课程为例,分析在银行业在战略转型期综合柜员岗位的人才定位和目前技能课程设计的弊端,优化会计专业的技能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提高技能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于银行。

关键词:技能课程;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会计专业

一、银行战略转型期综合柜员岗位人才定位

(一)银行战略转型期综合柜员岗位细分

中国银行业目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发展期,不断强化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重视服务型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发展,积极落实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因此,大量分支机构在城市社区、中小型城市和农村区域设立,需要大量银行综合柜员来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产业。目前大多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实行轮岗制度:1.现金柜员,主要负责各类现金业务的办理,包括对公,对私业务的办理。2.低柜柜员(非现金柜台人员),主要负责办理个人贷款、外汇业务和理财业务,此岗位需具备贷款及理财知识。3.会计主管,主要负责对普通柜员当日业务的核对、监督、审查,对公业务的办理审核等。4.大堂经理,主要负责对银行业务宣传、客户的引导分流,客户的咨询解答以及矛盾的调解、疏导等工作。

(二)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

对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以及深圳市银雁金融服务有限公司问卷调查后,统计分析得出综合柜员岗位人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需要营销金融产品,提供理财规划;在快速办理客户业务的同时,需要有适宜的职业礼仪和素养来提供服务;在引导分流客户的同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来解决客户的矛盾;在掌握基本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超强的学习能力熟知各种相关信息。因此,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人才必须是一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备“IT技能+金融知识+外语技能”,具备处理复杂客户关系的应变能力,积极的学习能力,适宜的职业礼仪和职业形象,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抗压能力,多方位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方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此,需要学校优化技能课程改革,突出金融、软件和外语基础知识学习,以银行为实习基地,培养出良好职业素质的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二、目前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弊端

目前,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的不足:1.财经基本技能的培养正在弱化,教学观念落后。目前技能课程开设了点钞(单指和多指)和传票翻打的财经技能训练,但是财经基本技能训练课时数不足,导致学生的基本技能达不到银行所需要的水平,甚至相差甚远。2.财经技能培养内容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脱离银行实际需求。在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弱化了银行软件的应用、金融理财保险知识得学习、职业礼仪的训练、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走上柜员岗位后仍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3.技能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技能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即教师通过PPT、实物资料现场演示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完成银行柜员岗位的“银行软件录入-打印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整理归档”的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能力。4.技能课程考核具有片面性。在技能课程考核中,基本上教师通过学生的考情情况及期末对学生实训操作的考核。这种考核缺乏对实训过程考核,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成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三、优化会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工作能力成长的阶梯性构建银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通过“岗位认知、技能培养、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阶段进行技能能力培养。第二学期开设基础理论教学与岗位认知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金融知识与理论,了解工作岗位内容和流程。第三学期开设金融技能培养课程,使学生掌握点钞、服务、营销和理财等职业能力。第四学期开始综合训练课程,在实训室仿真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第五学期开设顶岗实习课程,推荐学生到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外包企业实习,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帮助学生在实习单位顺利就业。因此,技能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技能模块来优化。

(一)综合柜员岗位基本技能课程

在传统珠算、点钞、传票翻打等手工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将银行基本机具的使用,小键盘的录入,Excel软件统计图表的绘制,财务函数的计算等引入基本技能课程的教学。同时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职业技能考试(珠算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相结合,鼓励学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能够成为动手能力强,基本业务素质稿,上岗适应快的毕业生。

(二)综合柜员岗位专项技能课程

专项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考虑金融业发展对银行综合柜员工作的要求,综合柜员工作任务,又要考虑到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需要和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银行综合柜员具体任务为项目,解析综合柜员的典型任务,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个人、公司理财实务、金融会计实务、证券投资分析和保险实务等专项技能课程学习,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会计知识、理财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让学习通过实际训练提高职业能力。

(三)情商及商务(营销)能力课程

成为一名合格的银行综合柜员人才,除了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由于银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是和金钱及高级机密业务打交道,涉及到客户很多的秘密,所以更要强调具有严谨的职业道德。如在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注重职业能力、职业道德、风险意识、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在该模块中开设商务口才训练、金融服务礼仪、公关礼仪训练,顾客关系管理、应急突发事件处理等课程。

(四)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课程

在技能课程的改革中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仿真银行工作环境,与商业银行等机构共同开发“上班式”课程,按照银行业务流程进行训练,银行的考核标准进行测评,完成银行综合柜员岗位流程,掌握银行综合柜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团队的合作中养成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最后,银校合作的模式下,让学习到对口的银行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银行具体的岗位上,直接完成相关的业务或任务,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从学校到银行,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四、会计专业技能课程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内教师对技能课程研究比较透彻、对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把握比较准确,但是校内教师缺少银行实践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弱,缺乏行业的锻炼。为了提高银行综合柜员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师资队伍,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聘请具有多年银行柜台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外聘老师,定期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进行实训,介绍最新的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二是将校内老师在下企业锻炼的期间送到银行一线进行培训和锻炼,掌握基本技能和先进经验后回校传授给学生,是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二)开发“上班式”综合实训课程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银行综合柜员仿真工作环境,与合作银行共同开发“上班式”课程,建立模拟银行综合实训室,把金融行业、企业、岗位要素引入到课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银行柜员所具备应变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形象与服务礼仪等需要,需要学生丛传统课程走出去,分别体验仿真的顾客和银行综合柜员等实际角色,深入体会所需掌握的能力。实训室的建立引入最新的银行软件,模拟银行的操作系统,同时购买必备相配套的器具,包括点钞机、扎靶机、密码器、打印机等,使实训基本与真实银行业务相一致。同时,请合作银行的优秀柜员走进“上班式”综合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打造职业形象,与学生分享自己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推行技能大赛为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试卷考试、提供实训成果为主的考核办法,以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效果为考核重点,推动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技能大赛中,以技能大赛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校每年度举办“五月阳光”技能大赛,让三个年级的同学都参与到点钞比赛、传票翻打比赛、会计基础知识比赛中。在大学第二学年,选取大一和大二学生参加湖北会计学会举办的湖北省高校联合会计基础知识大赛。与此同时,与合作银行共同组织不同阶段的技能比赛,学生与银行综合柜员人才同台竞技,寻找技能操作和训练的不足,促进学生技能的不断进步。最后,在金融环境不断变化,银行业发展转型的情况下,市场对银行综合柜员需求量庞大的良好机遇下,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好会计专业建设,制定更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技能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多项技能大赛,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形势要求的复核技能型银行综合柜员人才。

作者:张越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兴.基于工作过程的《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J].教育园地,2015(24).

[2]杨海燕.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项目模块开发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05).

[3]陈群娣.“财经基本技能”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J].考试周刊,2014(19).

[4]彭建华.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学生管理,2015(09).

第八篇: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为了适应我国生产力的需要,现阶段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需要更好的更专业的中高职的人才,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同时也在前面的为我国的中高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出路和方向,纵观整个社会,无论是销售行业还是医疗行业以及餐饮行业,社会的分工都在趋向于更精细的方向。而我们国家也已经把眼光转向为中高职技术人才上,它已作为国民的主要教育责任为我们所认可并接受。那么为了提高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就要更广泛地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期待他们在社会中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做到教学目的与人才资源相互配合,与社会需要相互调理。针对未来的发展需求培养更专业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是现阶段必须也必要完成的任务。为了更适应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好的进行人才的教育工作,中高职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全面协调的作用,指引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现阶段的实际结果也调查处中高职专业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也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我们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国家的大方针走产学合一的原则,更好地针对这一部分的专业人才,给予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投资设备;根据中高职专业知识给于更全面的专业指导,立职于传授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着眼于本校的专业出发;使教育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为学生们搭建起更好的衔接社会的桥梁。从而使他们拥有更精准更专业的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自身的强大作用。

一、大环境的需要

近些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对于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招聘企业的数据分析得知,中高职专业毕业的学生是社会用人单位的主力军;而相关的工作后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中高职专业的学生适应力及工作能力在某些领域是比较突出。中高职专业技术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队伍,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了一定的优势。我们国家也为了培养经济型的战略人才把中高职教育提到社会教育章程中,各级人民政府针对现状已把这项教育任务提高到战略方位。实践证明,不论是IT行业还是销售行业,医药行业或电力行业以及管理专业,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弥补了行业发展的不足。现阶段,中高职专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重视,同时也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高职专业人才在生产一线和企业经营中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教育作用,在现实中起到了不可取替的位置,使得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二、实施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理性分析

为了提高中高职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能力,提高人才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扩大教学范围,走职业教育的创新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办学水平,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允许职业院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2、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在学业的上升渠道上打通中职以及专科学历的更高层的进修;实行学分转换和学分积累制,更好地构建教育发展体系。

3、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学习成绩,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的理念;制定中高职贯通人才的培养模式,走先进科学的发展之路。

4、坚持人才培养与教学资源相互协调、统一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确保个性发展与统一规格要求相结合。

5、立足于中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水平,注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所学课程进行进行优化整合,依据对教育进行优化的原则制定统一规范性的教学计划。

6、依据中高职专业制定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课程,更大程度地提高专业素质的培养;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落实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实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社会的就业模式。

三、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中高职专业人才适应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就要求教育模式针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要确保培养出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就要全面发挥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眼光转向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专业领域的提升方面,摒弃原有的以就业为单纯目的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后市场与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中高职专业人才的基础学习与创造能力,明确专业人员以后在社会中有更高的适应发展能力。由于中高职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之前,已经在学校接受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同时也接受了职业技能的最大化培训,有些更是在校期间就获取了本技能的专职证书,这就使得他们在社会就业方面拥有了极大优势;并且中高职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出了上进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得他们在社会上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较一般人才更强。

四、总结

综合现代社会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需要更高的改革。所以,各中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政策中提出的教育方案,顺从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结合产学合一原则,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追求个性探索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的需要为目的,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社会中全面普及人们对中高职教育的正确理解,以及中高职专业人才贯通于全社会的各方面。

作者:谭慧萍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

[5]徐朔.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属性和课程设置问题[J].职教通讯,2005(10)

第九篇: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

一、引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界较为提倡的教育模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得到进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基于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尝试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不错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许多弊端,特别是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更加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术轻德育现象,并逐渐打消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2]第二,在过去,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在校园内部进行的,教学环境单一且较为封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便捷,取得的效果也基本达到预期。但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会适时的向学生提供大量到企业实训的机会,使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加,受到各种社会思想以及行为影响的概率加大,再加上有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以及生活行为等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及准确把握,从而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3]

三、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第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意识。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也在这一模式下得到明显加强。所以,各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时,需要摒弃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以及实用性等特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而确保学生未来的行业竞争力。具体来说,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重点突出立德树人的宗旨,围绕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及其职业素养等得到全面提升,以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二,建立健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形势下,想要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这一教育体系,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一教育体系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以及有根据地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整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层次、有阶段的进行。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能得到有效缓解,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整合,将职业标准与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而作为教育方,高职院校也应该尽可能多的选用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并组织教师定期进入企业调研,从而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程。另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要围绕职业道德开展,更重要的是要将先进的职业理念、职业心理素质以及职业行为素质等相关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在学生下企业前就加强心理素质以及就业指导教育,最后在评估学生就业适应能力过程中检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成果。第三,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进步,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可以依靠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优势,培训职工,提炼核心价值观,进而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而高职院校则可以将企业的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并将企业的人事管理要求或者质量监控标准等作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案例,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从而在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教学模式也逐渐向着“理论+实践”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意识,建立健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校企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从而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高其未来的行业竞争力。

作者:刘世伟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东方教育,2015(3).

[2]陈博旺,龚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26):26-28.

[3]李春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9):20-22.

第十篇: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将本土课程与国际课程相互接轨的一种活动,同时,是对学生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语言交往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对于国际化的理解更是一种校园文化,也是将扩文化的先进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进行融合,使之适应于本土人才培养的一种动态的过程。

2、高职院校的国际化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专业的设置、国际化课程的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是依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将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与本土化的培养进行融合与嫁接,以国外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最终培养成为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国际化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主要目标是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但是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却不够重视,对此培养目标不准确,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们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离目前工作甚远,另一方面,加上高职院校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间较短,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对于人才的认知也较为模糊,除此,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中也是过于陈旧和保守,很难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的顺利开展,这些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起到了阻碍。

2、国际化专业设置尚不完善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完善的因素,人才培养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首先是机会不平等,高职院校主要是在开设了国际化专业的学生中进行设置,而其他专业的优秀学生则感受不到,其次是结果不平等,非优势专业的学生由于得不到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因而在就业时必然会自信心不足,技能和经历都不足,这样会使有些学生得不到很高的技能训练。

3、国际课程实施力度不足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可以看到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主要估计使用英语等外国语言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这样就出现有的高职院校并未真正的与国际进行接轨,虽然课程覆盖了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但是教材不够国际化,各类知识点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等都不足以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4、师资队伍培养有待于提高

在高职院校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最为主要的,但是主要的师资队伍构成大部分仅为校内原有资源,不能真正的达到双语教学,或是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这样学生就很难领悟到国际化的真正含义,应当加大对于师资水平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国际化的资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国际化人才。

5、国际化合作项目层次偏低

高职院校现在已经与国际化进行合作交流或是进行办学项目,但是,目前状况来看,与之合作的项目多是一些层次较低的商学院或是信管专业,与其进行对接的院校也多是国外的培训机构或是普通大学,另外,进行合作的过程很难找到相应的教育资源,一版都是自费的方式进行海外的学习,时间短暂,这样,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国际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1、创新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正所谓理念是实践的指导,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理念,才能具有正确的引导方式,首先要不断的创新,要使教育管理者具备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决策者,会起到引导的作用,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首先要创新办学理念,深刻的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的与国际化相接轨,其次是创新教学管理,教育管理者要真正的了解教育一线的活动,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到真实的教学工作之中,最后是学术交流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之中,及时准确的掌握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的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各个方面的发展。

2、特色办学推动高职培养内涵

高职院校必须要具备独特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的质量,要主动的培养人才的主导性,高职院校应当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综合化与专门化等进行良好的协调,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将国际化的优质专业资源进行引入,将专业建设进行完善,与本地的政府教育部门等进行联合,发展本土化,同时更要与国际化密切相连,进行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尤其随着中外合作交流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更是要将优势吸收,弥补自己的不足,按照外资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的核心实力进行完善,更好的进行高职院校内涵的培养,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3、整合资源探索有效培养途径

资源整合可以将其进行优化,使人才的培养效率得到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更是可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要规范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尤其信息社会,资源共享成为必须,高职院校要尽可能的去掌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去发现和总结最为前沿的信息,将自身办学的效率进行提高,时刻保持着走在国际化培养的前端,要建立国际化的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扩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促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的借鉴、学习和多次的实践,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不断的培养出高层次、高质量,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人才。

作者:姚璐 单位:锦州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