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55:03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1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2

在人们对“美”不停追逐的脚步声中,舞蹈艺术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形式,在人们的现今生活中,频繁活跃在各个舞台,由于舞蹈极具观赏性,不同的舞蹈风格适合于不同的人群欣赏,所以,舞蹈多样化的形式已经在社会普及开。人们在欣赏美妙舞蹈的同时,常对舞蹈演员的各种高难度动作以及其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赞叹不已。但能走进多数欣赏的者眼帘,并使欣赏者对其留下深刻印象的舞蹈演员,却又是为数不多的。某种程度上来讲,舞蹈界的青黄不接,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舞蹈教育,由于舞蹈界多年来一直延续着机械教学的模式,使多数学生没能发挥出其潜在的舞蹈天赋。教授舞蹈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按照相关规定中所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没有充分启发出学生的艺术灵感与创造力,所以造成了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僵硬化,不能感受到某段舞蹈应该带给欣赏者什么样的感官体验,自然也就不能表现出最美的一面。另外,学生缺乏献身精神,更多的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是为了日后以这个手段获得更好的生活,而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舞蹈者应有的职业境界。类似于这种审美标准较高的职业,它更需要身与心的融合,只有爱上舞蹈,才能跳好舞蹈。所以要使今后的舞蹈学员正确的认识到舞蹈的内在含义,那么舞蹈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改革可以采取的手段

首先教育方面应该从思想上有所改变,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舞蹈不单单是几个动作和表情的协调就能体现出其内在的美妙。认识到这点对一个学生的前途非常重要,很多外在条件都非常优秀的学生,仅仅因为没有体会到舞蹈的真谛,从而影响了在舞蹈事业中的发展。所以,教授老师首先要从自身认识到,舞蹈教育这个职业,存在着很高启发学生的责任。但这一责任无法条文化,主要手段还是要从舞蹈老师的道德层面,以及对其对事业的热衷程度来解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不是依靠语言说教,更在于环境与活动的熏陶。在舞蹈艺术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动作、音乐、心灵的高度融合,形成和谐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认知。并让学生抱着为献身艺术的精神,去真实的展现其内心世界,才能演绎出非凡的效果。另外,舞蹈学员的观念要有所改进。舞蹈是把美展现给观众的艺术,他传递的是一种灵性,一种感知,如果在表演某段舞蹈时,不能释放表演者内心的感受,那么观众对这段舞蹈的感知力就会有限,自然对其印象也大打折扣。

三、学生身与心的统一展现出随性的美

舞蹈这门肢体语言艺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哪个朝代的宫廷或者达官贵人的府中,都常有不同形式的舞蹈演出,那么对于古人来讲,什么样的舞蹈才算是好舞蹈呢?身心合一,是古代演绎界最长见的舞蹈体现形式,它是由舞蹈演员的内心感受,顺着肢体动作展现给观众。所以,古人认为,一段好的舞蹈是一名舞蹈演员,把内心的美好展现给观赏者,并使之感知到愉悦的一段节目。

四、在学习舞蹈中养成的心态对提高

综合素质有所帮助众所周知,舞蹈的学习经历是一段比较艰辛的路程,他需要舞蹈学员耐力的同时还要有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而这些磨练会对舞蹈学员的内心承受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在一名成功的舞蹈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可以体会到,他对舞蹈的孜孜不倦。而且在很多时候,一句言谈,一个举止,都无意中散发着美的气息。那就是所谓美的化身。可想而知,一个拥有了此种心态的人,那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阳光、豁达。而拥有了这种心境,在工作和在学习中,都能以正面态度面对眼前问题,所以有了这些基础,无论其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态度等方面,都会优于普通人,那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很多领域,其实缺乏的不是一个专业技能过硬的群体,而缺乏的是一群拥有良好心态,和良好人生观的积极分子。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完善,恰恰体现出了这点。所以舞蹈其内在底蕴一旦形成,他会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五、结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3

旨在交流农村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推介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中国教育学会、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共同举办的“全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管理研讨会”于2008年4月27~28日在西安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农村教育发展与管理的认识与实践,包括在行政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思想品德管理上的探索和思考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等500余人与会。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西安市蓝田县教育局局长田征汇报了“素质教育梯次发展管理评价”的经验。

一、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农”的出路在于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培养新农民,而农村教育与此息息相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致开幕词时强调:农村教育与我国其他各类教育一样,关键是普及与提高。要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必须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从数量的发展转向质量的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目前,在一些农村学校,有些国家规定的课程还不能开齐。这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水平。同时,农村学校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

顾会长还指出:现在农村教育有一种趋同现象,一切都按照城市教育的做法,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分类指导,结合农村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发展不平衡。由于评价制度的单一,不论条件和环境差异有多大,都要向优质学校看齐,这就造成了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对一些条件差的学校也是不公平的。因此,需要改革评价制度,实行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要看原来的基础,只要有发展就是成绩,就值得肯定。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大头,历来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学校数、教师数,还是学生数,80%都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农村地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不可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衡量我国教育的质量,评估我们的教育工作,归根到底要看我们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本质的问题是要缩小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我们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民生,最终要落实到保证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农村的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姜沛民司长在高度评价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成就的同时,明确地指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走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第一,要在人人有学上之后,让每一所学校都变成合格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完整的义务教育。就我国义务教育整体而言,要转到注重内涵和质量上来。第二,一定要把农村教育的改革作为今后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中小学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做法。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放在农村。第三,要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围绕质量管理,要建立一个以县为主的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设计,把已有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的建设;把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的有关要求细化到每一项工作当中,细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节课堂教学当中,让教育管理精细化;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反映农村教育的要求,在实施过程当中要关注农村的特点,具有农村教育的特色;要建立以合格率、完成率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指标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现阶段,应动员全社会进行农村教育的第二次创业,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受到合格的教育、完整的教育。

二、关注教育公平,注重内涵发展

关注教育公平、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当前急需从学校管理改革人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公平问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农村学校管理实践探索》的报告,介绍了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变迁的历史线索和本世纪以来农村教育的重大政策及宏观形势,以及世界性关注全民教育质量的大趋势。她认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一是要注重农村学校管理——体制、制度和文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变以后,不少地区出现了新的创造,如由中心校管理、组建学区制管理、学校间组织共同体(伙伴校)管理等管理形式。二是要着眼当前、预测未来,特别要以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思路,提倡和鼓励城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和协作。三是要抓住课改契机,以三维目标统整课程功能的转换,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现地域及农村学校教育的特色,以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德育与创造力教育。

朱小蔓同时还指出:教育评价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而实施素质教育又多为内质性评价,就更为复杂。总体上说,要重视评价的全员性、过程性、发展性、情境性、内隐性等具有教育独特性质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师资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方式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战略选择

布局调整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基于对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的变动及其对学校布局影响的调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村富余劳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学龄人口锐减,导致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壳学校”和“麻雀学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效益优先与人文优先的关系。这着重需要解决政府效益与农民效益背离的关系问题,做到尊重民意,分类指导,人文优先,注重效益。二是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学校布局之间的关系。三是人口数量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国外有研究表明:为调整布局关闭一些学校对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的影响更大。四是机会保障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学校布局并不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学校布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机会应该是一种方便的机会,成本过高的机会将影响人们受教育的意愿;要着力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四、梯次发展管理评价:促进学生可能可为可发展

西安市蓝田县教育局领导面对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较大、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深切地认识到: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途径在于实施素质教育,在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所学校、每个师生都能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有效的办法是实施梯次发展管理评价。

“梯次发展管理评价”旨在以科学发展的视野审视教育管理评价,以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评价推进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评判教育质量,以优异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以科学发展的作为构建和谐教育,以和谐适切的教育催生人的发展。“梯次发展管理评价”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个人可能、可为、可发展”“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让每个人都奋发有为”“让每个人体验发展的快乐”“让管理评价对象实现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发展、发展基础上的超越”“让每个人实现各得其所的适宜的发展”。“梯次发展管理评价”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三维管理评价”机制和“梯次循进”的四环操作模式。“三维管理评价”具体包括纵向管理评价、横向管理评价和目标向管理评价:纵向管理评价指将管理评价对象置于原本发展基础之上实施管理和评价,讲求“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解决“是否提高”的问题;横向管理评价指将管理评价对象置于较大范围相同层次之中实施管理和评价,讲求“提高基础上的发展”,解决“是否发展”的问题;目标向管理评价指将管理评价对象置于时展要求之中设定发展性指导目标实施管理和评价,讲求“发展基础上的超越”,解决“是否超越”的问题。“梯次循进”的4个环节具体是:评基、定标、施管、论质。“评基”就是依据管理评价对象的各种差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全面、客观、准确地认定每一个人的发展基点。“定标”就是依据管理评价对象的现实发展基础,尊重差异,从差异出发,组建发展基础相近的合作竞争类别,分层逐类确定每一个人的“可能”“可为”“可发展”的目标。“施管”就是围绕教育管理评价策略和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规范化要求和符合实际的科学可行的方法,实施能动有效的过程管理。“论质”就是运用三维立体管理评价方式,对管理评价对象在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情况做客观、公正、全面、综合的终结评判论定,纵向与其自身过去相比较,横向与类似对象相比较,目标向与既定发展性指导目标相比较。

“梯次发展管理评价”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全县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4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计,2001.10.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5

自2008年起,公安部直属的两所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将停止招收本科生。全国其他公安院校,亦将逐步停招本科生。据此,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警察教育培训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借鉴“美国模式”,淡化或暂停学历教育,培训将成为警校的主要职能。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公安院校首先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必要的文化理论课程,确保学员的文化水平达到相应的学历程度。同时,还要按照警察培训的要求,进行警务知识、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及体魄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而本科学制仅有四年,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使学员在学历教育和警察培训两方面都达到理想要求,显然十分困难。

随着形势发展,这种公安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现出诸多弊端。一方面,受师资力量等资源所限,其学历教育的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距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相形见绌;另一方面,沿袭多年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死板教学方式,也使其警察培训工作与公安实践严重脱节,公安实务部门对毕业学员的认可度不断降低。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急剧增多,包括警察在内的诸多公务员岗位,也已为广大学子热衷报考、激烈竞争的理想职业。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完全可以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出所需的大量优秀人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安部着手启动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以利于公安机关广揽人才,优化队伍素质和结构,集中精力、强化职业培训工作。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公安教育培训多年来所积累的一些深层问题,如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实用性和实践性等,远非停招本科生一举能够解决。

二、教学脱离实践——当前公安教育存在的问题

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课程,从师资上来说,这些老师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规格招进来的地方大学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根本没有公安实践,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安院校,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听讲的现象很多。

基于以上理由,导致现在公安院校的学生只能接受一些公安的皮毛。像实弹演练、汽车驾驶、擒拿格斗、查缉战术等实践性的训练基本走形式化或者根本没有,所以,进入公安队伍的公安院校学生也是要依靠岗前培训来学习实践中真正用得上的基本知识。

三、中美公安教育体制比较

1.警察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美国:美国的警察教育只由警察机关负责,各级警察机关自己开办学校或培训机构。

中国:警察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实行的是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双重领导。

2.警察教育模式比较

美国:以培训为主,以补充知识为辅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计学历,也不授予学位,主要是为职前警察和在职警察提供必须的警察业务技能和知识。

中国:警察教育由普通教育和在职人民警察教育两部分组成,实行的是警察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3.教学内容之实践环节比较

美国:在教育内容筛选和课程设置上,把技术训练放在高于知识训练的地位,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中国:理论课所占比例过大,教育内容偏重于讲授,有的理论知识脱离实际,个别学科内容陈旧、流于空泛,技能训练和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6个月。

4.师资队伍建设比较

美国:挑选教师很严格,一般都招募警察机关中有大学文凭和五年警龄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资深警官担任专业教师,这部分专业教师约占70%.其他公共课程主要聘请当地大学有真才实学、在学术上造诣深的相关教师兼职授课,这部分教师约占30%.

中国:专职老师,长期脱离公安工作的实践,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很难反映公安现实斗争的新情况和新经验。

四、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应当正确对待美国警察教育模式

作为一个在西方法治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警察教育制度理所应当地值得世界各国警察机构与警察教育部门学习和借鉴。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作为我们将要开始的公安教育改革的关注点。

1.关于美国警察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的适应性

美国警察教育培训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培训内容贴近警务实践,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其不足之处,在于美国警察机构相互独立,其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不统一,各培训机构自为战;甚至个别警察培训机构将“巫术”作为警察的培训内容。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注意的话,也是不够理性的。

2.关于警察学历教育的职能

如果仅仅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而让公安院校不办学历教育,则仍然不能解决公安院校教育的问题。如果借鉴美国警察教育模式而革去公安院校的警察学历教育职能,不但会损害包括公安民警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感情,而且了会损害公安院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我国公安院校通过提供学历教育而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能够得到教育部门在办学理念与办学程序方面更专业的指导与监督;在这一点上,是我国公安院校教育的特色之一。

3.改革公安院校现行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我国公安教育改革的关键,振兴公安院校教育

当前造成公安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于公安实践。二是公安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仍沿用军事化管理方式,造成公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学风不振,在走上公安工作岗位后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不强。因此,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改革近期目标应当是着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4.加强公安教育的职业化——后公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社会、民众、政府对公安民警的要求、期望日趋增多增高。公安队伍面对高发的犯罪态势和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公正期望和安全服务要求,只有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方能不辱使命。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能力、水平、素质的提高已远不是单单通过“自我修炼”即可实现的。人民警察只有具备了职业化素质,具备了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能力和意识,并身体力行之才能获取公众的信赖和尊重,也才能满足公众的安全和公正需求。公安教育只有按职业化要求进行改革,围绕职业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教育问题的内容即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教育改革,着力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意识和水平、能力,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期望和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公安职业人士。而只有在竞争中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公安工作的重任。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6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自从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对教师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在理论上准备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得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出现了教师教育开放化进展缓慢、一体化徒有虚名、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教师资格认证门槛太低等问题。

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教师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在战略转型、机构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在理论上准备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得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偏差,出现了以下问题,本文拟作粗浅的探讨。

一、教师教育开放化进展缓慢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依靠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通过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教师,支持和保证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资供给。可以说,没有这种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就没有基础教育的今天。但是,这种体系下培养的教师往往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厚实,学术水平较低,适应面窄。在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和高等学校单科设置的体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师范毕业生在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鉴于此,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潮流,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明确提出教师教育体系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所有高等学校只要具备培养师资的条件都可以培养教师。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加入教师教育行列对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防止近亲繁殖都有好处。2003年11月,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倡导和支持下,100多所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在厦门大学召开了“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成立了“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协作会”,并了《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行动宣言》。但由于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对教师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部管理机制没有理顺,以及外部政策性环境还不完全具备等原因,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综合性高校对参与师资培养在实践上不够积极1。我国有非师范院校1000多所。而举办教师教育的只有100多所,只占10%左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高校,甚至急于更换校名,摘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本来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是目前的事实是有多少转型的院校把力量放在加强师范专业上?它们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师范院校自身的发展。师范院校转为综合性高校本应该按照综合大学办师范的模式,先在专业学院修完基础学科课程,再到教育学院接受教师专业培训。可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学校类型转变了,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并无变化。这从每年高考招生目录上,不少纯师范类专业夹杂其中可以说明。有些师范专业试行4+2的模式,但也还存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问题。

当然,建立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我国传统的封闭型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教师教育将会呈现出“一主多元”的格局。所谓“一主”,是指开展教师教育的主体或主力军仍然是现在的高师院校(尽管有些高师院校已更名或将会更名),如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确定免费招收师范生的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所谓“多元”,是指参与教师教育的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还包括其他类型高校的参与2。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徒有虚名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承担,这是两个独立的体系。由于两类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学习内容缺乏衔接,教师水平倒挂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职后培训沦为低层次的重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教师教育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必须改变培养、培训相分离的状态,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立各阶段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然而,目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只是“名”变“实”不变,教师培养与培训各行其是的状况仍然十分明显,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连续体,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仍然不高,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1)一些教育学院在并入师范院校后,虽然在领导体制和机构上实现了一体化,但教师教育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职前、职后各负其责的做法;(2)教师教育仍然将关注点集中在教师的职前培养上,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仍然相互割裂,无法为教师提供连续的、一致的支持;(3)教师的培训仍然主要是在教师教育机构中集中进行,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普遍认可的仍然是由教师教育机构提供的可控制的正规化学习,非正规的学习场所与机会自然无从谈起。

要进一步推进当前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教师教育机构中真正打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设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内容,建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是加强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逐步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育机构下移到中小学校、从职前培养转向职后培训,致力于建立以教师校本培训为核心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因而教育信息化也就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而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才能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中去,因此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为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2003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有八所开展网络教育的重点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电视台等机构联合组建了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3。教师网联的建立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规模开展教师职后教育、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信息化在农村地区推进较为缓慢,全国性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机制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由于经费欠缺导致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普遍较差,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严重不足,卫星通信系统和基于光纤通信的校园网基本不具备。即使是已经拥有设备的一些学校,由于无力支付设备的日常开销和维护费用,他们的设备也处于一种闲置状态。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90%的中小学校园网络都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或与其他学科教育结合起来的,估计不超过10%4。第二,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较落后,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农村,许多教师对于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清楚,认为教育信息技术课只是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的极少,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使用。第三,培训力度不够,使得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较低。由于广大农村教师大多数都没有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再加上自身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学校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较低。同时,许多学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十分匮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信息技术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教师资格认证门槛太低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等。许多国家在创建教师教育制度的同时或稍后,建立了教师考核或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教师教育制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从全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具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许多地方虽然已开始了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但并不严格执行,只是搞个形式,有些部门甚至以此为创收手段,借培训、考试之名,行敛财之实,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其二,目前教师资格考试的测评标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大多数地方只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书面考试,然后通过一个几乎人人都能通过的面试、试教,就能获得教师资格;忽视教育实习,导致一些毫无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的人也可获得教师资格。其三,教师资格证书类型较单一,不能反映各个层次和水平教师的差别。第四,教师资格一旦获得,终身有效,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起不到激励作用。

为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必须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师范类毕业生,在获得相应的学历后还不能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通过担任一年助教、获得满意的评价后,才能授予教师资格。非师范类毕业生,除了严格把好学历关外,必须集中起来专门学习教育学科知识,通过严格的考试后,再进入实习学校实习半年至一年,实习合格后方可授予教师资格。对已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每隔5年重新认定一次。对那些教学能力差、教育监控能力弱、教育反思能力低、学生反映不好的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进修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如果经过进修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可以免除其教师资格。要打破“一证定终身”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段艳霞,论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质量

保障措施[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刘湘溶,综合与特色——关于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

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3]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师教

育研究,2004,(5).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9

自2008年起,公安部直属的两所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将停止招收本科生。全国其他公安院校,亦将逐步停招本科生。据此,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警察教育培训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借鉴“美国模式”,淡化或暂停学历教育,培训将成为警校的主要职能。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公安院校首先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必要的文化理论课程,确保学员的文化水平达到相应的学历程度。同时,还要按照警察培训的要求,进行警务知识、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及体魄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而本科学制仅有四年,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使学员在学历教育和警察培训两方面都达到理想要求,显然十分困难。

随着形势发展,这种公安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现出诸多弊端。一方面,受师资力量等资源所限,其学历教育的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距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相形见绌;另一方面,沿袭多年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死板教学方式,也使其警察培训工作与公安实践严重脱节,公安实务部门对毕业学员的认可度不断降低。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急剧增多,包括警察在内的诸多公务员岗位,也已为广大学子热衷报考、激烈竞争的理想职业。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完全可以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出所需的大量优秀人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安部着手启动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以利于公安机关广揽人才,优化队伍素质和结构,集中精力、强化职业培训工作。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公安教育培训多年来所积累的一些深层问题,如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实用性和实践性等,远非停招本科生一举能够解决。

二、教学脱离实践——当前公安教育存在的问题

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课程,从师资上来说,这些老师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规格招进来的地方大学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根本没有公安实践,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安院校,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听讲的现象很多。

基于以上理由,导致现在公安院校的学生只能接受一些公安的皮毛。像实弹演练、汽车驾驶、擒拿格斗、查缉战术等实践性的训练基本走形式化或者根本没有,所以,进入公安队伍的公安院校学生也是要依靠岗前培训来学习实践中真正用得上的基本知识。

三、中美公安教育体制比较

1.警察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美国:美国的警察教育只由警察机关负责,各级警察机关自己开办学校或培训机构。

中国:警察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实行的是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双重领导。

2.警察教育模式比较

美国:以培训为主,以补充知识为辅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计学历,也不授予学位,主要是为职前警察和在职警察提供必须的警察业务技能和知识。

中国:警察教育由普通教育和在职人民警察教育两部分组成,实行的是警察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3.教学内容之实践环节比较

美国:在教育内容筛选和课程设置上,把技术训练放在高于知识训练的地位,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中国:理论课所占比例过大,教育内容偏重于讲授,有的理论知识脱离实际,个别学科内容陈旧、流于空泛,技能训练和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6个月。

4.师资队伍建设比较

美国:挑选教师很严格,一般都招募警察机关中有大学文凭和五年警龄以上、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资深警官担任专业教师,这部分专业教师约占70%.其他公共课程主要聘请当地大学有真才实学、在学术上造诣深的相关教师兼职授课,这部分教师约占30%.

中国:专职老师,长期脱离公安工作的实践,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生动性,很难反映公安现实斗争的新情况和新经验。

四、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应当正确对待美国警察教育模式

作为一个在西方法治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警察教育制度理所应当地值得世界各国警察机构与警察教育部门学习和借鉴。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作为我们将要开始的公安教育改革的关注点。

1.关于美国警察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的适应性

美国警察教育培训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培训内容贴近警务实践,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其不足之处,在于美国警察机构相互独立,其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不统一,各培训机构自为战;甚至个别警察培训机构将“巫术”作为警察的培训内容。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注意的话,也是不够理性的。

2.关于警察学历教育的职能

如果仅仅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而让公安院校不办学历教育,则仍然不能解决公安院校教育的问题。如果借鉴美国警察教育模式而革去公安院校的警察学历教育职能,不但会损害包括公安民警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感情,而且了会损害公安院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我国公安院校通过提供学历教育而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能够得到教育部门在办学理念与办学程序方面更专业的指导与监督;在这一点上,是我国公安院校教育的特色之一。

3.改革公安院校现行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我国公安教育改革的关键,振兴公安院校教育

当前造成公安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于公安实践。二是公安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仍沿用军事化管理方式,造成公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学风不振,在走上公安工作岗位后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不强。因此,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改革近期目标应当是着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4.加强公安教育的职业化——后公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社会、民众、政府对公安民警的要求、期望日趋增多增高。公安队伍面对高发的犯罪态势和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公正期望和安全服务要求,只有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方能不辱使命。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能力、水平、素质的提高已远不是单单通过“自我修炼”即可实现的。人民警察只有具备了职业化素质,具备了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能力和意识,并身体力行之才能获取公众的信赖和尊重,也才能满足公众的安全和公正需求。公安教育只有按职业化要求进行改革,围绕职业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教育问题的内容即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教育改革,着力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意识和水平、能力,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期望和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公安职业人士。而只有在竞争中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公安工作的重任。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篇10

一直以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还有一些学生,是家长为避免其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让老师管着,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学生中潜在的被动学习因素偏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降低门槛”的方式进校的,这种做法使原本综合素质就不高的生源中又出现了新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生,这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教师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爱业敬业的精神搞好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以博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讲授出现不同的效果,有的学科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则非常厌烦。这除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诸多事实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凡师生情感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学科就不感兴趣。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自然就下降。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挖掘其学习潜能,可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平时对他们多加以关心和帮助,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当他们意识到老师真心实意地关心自己时,就会信赖和亲近老师,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学习激情与动力,有助于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加强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尽可能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的岗位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教学应当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同时具备专业大类必需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安海生 单位:章丘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