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训实习中渗透感恩教育

时间:2022-04-13 03:45:50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中渗透感恩教育

摘要: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了“2+1”(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顶岗实习)和三年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与劳动素养、职业精神深入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感恩教育;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实行了“2+1”(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顶岗实习)和三年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更多是进行技能、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了培养出来的职业人只懂技术、不懂感恩。高职院校应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与劳动素养、职业精神深入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感恩教育的内涵

在国外,感恩一词源自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①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恩,惠也,从心,因声。”③这是古代关于感恩内容的最早注释。《辞海》中“感恩是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后对其产生的一种感谢和喜爱之情”;《汉语大词典》中“感恩”解释为“感怀恩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恩”的一词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④而《牛津词典》中对“感恩”的通俗解释则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目前,学术界对感恩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主体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感染、影响、注入、启发、培养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对教育客体进行知恩和报恩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教育。[1]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道德和责任的教育。[2]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对待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密切关系,从而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3]笔者认为感恩应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切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唤起人性、激发情感、培养责任。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笔者在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发放550份问卷,共收回532份有效问卷。通过对532份有效问卷结果汇总,在“您认为身边同学的感恩情怀有所缺失吗?”一题的回答中“缺失严重”的占16.2%,“正在缺失”的占63.7%,尚未缺失的占16.5%。(见图2.1)这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情怀整体状况不太好,正在大幅度的下降、有很大程度的缺失,感恩教育有待加强。“当您遇到挫折时,你会感恩挫折吗?”一题中选择“经常会,挫折使我们更强大”仅占16.9%,“偶尔会,适当的挫折让我们更坚强”占43.2%,“偶尔会,但是总期望自己的人生更顺利些”占34.6%,“不会,对挫折充满恐惧”占5.3%。(见图2.2)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并不能完全的接受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有回避挫折的现象。“您是否会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一题中选择“经常主动做家务”占39.5%,“想起来才去帮一下”占30.5%,“父母需要才去帮忙”占27.8%,“从来不做家务”占2.2%。(见图2.3)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有很大的随意性,近60%的学生都是想起来、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忙,其主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并未真正从心底深处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有2.2%的学生从来不家务,尽管这个比例不高,但对于学生的这种自私、懒惰的行为还是有些汗颜。同时,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公共设施,没有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电源的习惯,对自然资源、公共资源不懂得珍惜;通过深入学生中与其交流谈心,发现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做好人好事,很多时候尽管做了也是流于形式;通过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部分学生内心孤僻、朋友不多,总是计较他人的缺点、很难看到他人的优点;通过做一些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发现这些学生有些冷漠、自私、偏执,不懂得体谅父母、与父母关系不好;不懂得包容他人、与同学关系差;把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通过问卷反馈情况和笔者对学生感恩状况的了解,真真实实地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整体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都有待加强,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532份有效调查问卷“您认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哪种方式更好”一题中,选择“融入相关课程”的占11.3%、“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占21.8%、“开展相关活动”的占30.1%、“与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结合起来”的占36.8%。这表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看来,结合实训实习,将感恩教育与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结合起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方式。

3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训实习的重要意义

3.1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从小便享受来自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很多需求都能得到家长的满足,他们很难感受到父母为其成长过程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也自然不会有意识地感恩父母给予的这种无私的爱。由于一直以来习惯了父母不求回报的关爱,以至于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人的付出、给予,他们开始漠视、不懂得感恩,慢慢地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忘恩负义、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不良品质。在这种现实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充满爱心、热爱生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包容,学会给予爱与回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与德育实践性是一致的,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也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实践。在高职院校专业训练的过程中,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训实习中优秀员工身上展现的忠于职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来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感恩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4]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实习中亲自操作与反复实践,可以切身体会到很多工作过程都是繁杂的、细心的,要取得好的成绩需要艰辛地付出。通过实训实习,他们慢慢地开始珍惜劳动、敬畏他人的付出,感受幸福生活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2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按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创造与劳动使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发展,并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感受人生的乐趣和美好。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专业岗位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高职院校学生要真正掌握专业技能,使专业能力更加娴熟,必须进入反反复复的专业劳动实践。比如:通过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专业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的真挚情感,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真谛;通过建立专业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发地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感受专业劳动带来的丰富产品;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自觉地为了熟练专业能力而训练,感受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在专业劳动与专业训练中,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培养了专业情感,久而久之,这种感情会孕育出对行业、岗位、学校、社会的感恩。

3.3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的“软能力”,也是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行业性。高职院校可以把职业精神的培养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从课程体系架构、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模式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渗透[5],通过对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及道德规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并将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有充分的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而企业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最好土壤,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真实的耳濡目染,体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对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感恩意识在内的职业精神。[6]同时,可以利用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岗位实践中,并在其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态度,促进学生把道德意识转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成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职业人,并外化为爱岗敬业的职业行为。专业实践、顶岗实习,让他们有机会走向多元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提前感知社会、了解社会。正如杜威所说:“人们只有在工作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和进行思想的统一中,才能形成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⑤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从岗位工作的角度体会自己的价值,衡量自己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并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与来之不易,从而,会更珍惜未来的工作岗位以及在工作岗位中更加地爱岗敬业,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意识的形成。

4高职院校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

4.1选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时,学校要选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老师作为带队教师,如果实训、实习人数较多时可以配备专业班主任。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个比较单纯的环境中,校外实训、实习改变了学生惯有的生活空间、人际交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可能受到冲击而又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会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友善、关爱、信任的待人理念。这时,带队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向的分析再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模式。由此一来,学生在实训、实习基地既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操作、实践能力,又能保证对学生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的感恩观也自然构建起来。

4.2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实习中

校外实训、实习,是学生与企业、岗位贴近的最佳时期,掌握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固然重要,但企业文化、精神是这一阶段应该大力融入学生内心世界,通过“企业把对社会的贡献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员工把为企业效力看成是一种幸福和自愿的行动[7]”这种内涵深远的感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努力用心工作是对自己、公司、社会的回报。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也端正了自己的实训实习态度,并从企业的优秀文化氛围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职场人的一份沉甸甸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动承担起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

企业与员工永远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实训、实习的学生,未来就是企业员工的主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要主动承担起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学习、尊重他人、爱岗敬业。而不能目光短浅的认为,他们只是来实训、实习的学生,学完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与企业无关了。企业要永远把远大的追求与未来员工的素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配合学校做好实训、实习的接收工作,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责任。对于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时出现的态度问题要进行纠正,呈现的拈轻怕重现象要及时教育,反映出的团队合作、人际关系问题要引导。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企业未来员工的素质也就自然提升了,企业与员工的感情也就紧密,员工也就自然会以感恩的、上进的心态来工作。

作者:彭远菊 熊昌云 李昳华 朱若菊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注释:

①林婵.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②陈寿.三国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2.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3.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43.

⑤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孙杨.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问题与建议[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齐芹芹.当代大学生感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李洁琳.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4]彭汉庆.论基于孝文化特色的高职德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5):97-98.

[5]郭琴.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24):59-61.

[6]刘素兰,熊益秀,黄贵平.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76-77.

[7]李敏珠,盖永海,李天华.践行感恩文化,提升文化引领力[J].中国职工教育,2012,(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