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辨析

时间:2022-12-25 05:04:10

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辨析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新常态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落后产能的淘汰必然对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目标与模式产生深刻影响,高职教育无论是适应性发展还是自身发展也随着进入了新常态,对此,我们高职院校不能置若罔闻,也不能熟视无睹,必须顺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升级发展内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培养质量,主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由此才能获得更多有利办学资源,继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一、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关于教育新常态,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给出了很多解读,有涉及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理论研究,有涉及政府体制机制建设层面的建议,有涉及综合改革配套保障的探讨等等,本文仅从个人视角,尝试分析教育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一)日益加剧的招生压力与就业竞争压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3550万人。据统计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规模已达到3350万人,显然,2015-2020年只需维持相对较低的增长率,就可以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显然,低增长率将是高等教育新常态的表现之一,同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也会进一步挤压高职教育的生源空间,招生压力巨大。2016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为6.5%~7%,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高等教育的直接冲击就是社会减少了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导致就业竞争也将日益激烈。(二)日益迫切的教育质量提升要求。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取向和生存的法宝,其核心就在于要解决好立德树人、成人与成业的问题。社会的认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能力与效果,就是检测教育质量的主要参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往规模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边际贡献日益减弱,高职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经济转型期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新常态”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三)新媒体技术对教育模式的改进要求。当前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技术将教育方式、环境和师生关系指向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教育模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学习个性化、互动性、探索性将会是教育的新常态。除了做好硬件方面的教学资源配置外,职业院校还应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考核及评价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优势,同时也要谨慎处理“器(工具)”“技(技术)”“气(精神)”三者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人际交流,防止单纯的人机交往。

二、基于学生核心利益的教育教学理念辨析

学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关注学生的核心利益。学生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本文认为,作为受教育者,在校期间获得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发展能力,并得到公正评价,就是实现了学生核心利益。因此,学校应该从维护学生核心利益的角度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开展育人工作。(一)是否体现学生的核心利益———辨析。“以生为本”理念的本质“以生为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都是其具体表现,但这些都仅涉及日常工作的操作层面,更多是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要求,体现的是表象层面的“以生为本”,如果单纯强调这个层次的“以生为本”,可能会忽视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从而失去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造成制度的随意性和软弱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服务学生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做一体、双证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无疑都是职业导向下的教育定制。只有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真正保障广大学生的核心利益,才是“生本至上”理念的核心体现。因此,广大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才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本至上”理念,否则,所谓的“以生为本”就是一句自我安慰的空话。(二)是否维护学生的核心利益———辨析严格。管理与悉心服务的关系随着很多学校探索和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办学重心下移,使得二级学院管理职能逐步增加,因此必须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及规范并严格执行,以确保教学运行稳定。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发展大局,严格管理与服务学生似乎产生了理念上的冲突,何去何从使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困惑不已。管理与服务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从本质目标上讲,管理与服务都是为了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维护学生的核心利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秉持服务理念,也要进行严格管理,即“用服务的理念去做管理的工作”。悉心服务并不意味着牺牲制度而迁就学生不合理的诉求,而是要求制度设计时要尽量科学合理,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以优质的服务弥补刚性制度的软肋,化解矛盾,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在一些涉及面广或重要时间节点的工作,通过“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多管齐下,服务在前,就可以降低学生犯错风险,促进管理效率提高。总之,严格管理与悉心服务,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相辅相成和良性互动,不能厚此薄彼。(三)是否符合学生的核心利益———辨析差异。化培养和评价对于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古代先贤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教育界也早已认可了这一理念并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专业课程过程考核、创新学分互换等等。如何公正客观的评价个体差异的每个学生,自然关乎学生的核心利益。但一直以来,人们在教育层面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认识论”,即人的认识是第一性的,而欲求和意志是第二性的,因此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大都以学业成绩提升为核心。随着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由“认识论”向“存在论”转变。“存在论”的观点是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进行探索,其对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是“人性的发展”。因此,按照这个理念,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作为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丰富性和多维性。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态度、作业质量、考核成绩等学业提升情况,导致很容易对部分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进步缓慢的学生冠以“差生”的帽子,甚至产生歧视和放弃的态度。然而,从另外的视角看,这些学生并非全部无可救药,他们有的热心组织社团活动,有的乐于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有的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比赛,有的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等,他们同样阳光健康,积极向上,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了当代大学生健康活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但他们却无法在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公正的评价。当前社会中关于“学渣逆袭,学霸平庸”现象而引出的“教育无用论”大讨论,就充分证明了“认识论”评价体系的局限和尴尬。当然,由于受到国家教育体制顶层设计、教育资源、评价成本等客观情况所限,现行的“认识论”评价体系依然以“学业成绩”为主,所以,就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要科学反映出学生学业以外的全面发展情况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至少要以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方位成长,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内涵,即“在人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中,促进人自我发展与完善、不断获得作为人的本质的发展”。

三、聚焦学生核心利益,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齐抓共管,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核心是德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都对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将知识传授、道德培养相分离的错误思维,而要树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系统推进的理念,通过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将外化的“说教式”德育转化为内化的“渗透式”德育。教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准则、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生涯发展的规划等方面引导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职业精神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保障部门以敬业负责的态度和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并创造优美的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作用。(二)以教学工作诊改为契机,优化全程育人的质量保证体系。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将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此次教学工作诊改与以往的教学水平评估在目标、标准、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区别,是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教学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诊改的目标是建立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常态改进的运行机制,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诊改工作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将融入日常工作全程,将是一项常态化的系统工程。面对全新的诊改工作,全体教职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理解内涵,付诸行动。首先要从自身点滴做起,如教学常规“严、细、实”,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树立“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不做旁观者”的意识,明确自身也是不同层面的保证体系中一分子,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反馈,以便改进工作流程;最后要围绕学校“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的诊改重点,积极参与品牌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以贡献求发展,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广大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既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也是先进教学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构建起理念先进、制度科学、运行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坦然应对教育新常态的挑战,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海涛.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的冲突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2):45-47.

[2]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EB/OL](2015-07-01)

[2017-02-20].http://gjzx.sut.edu.cn/a/gao-jiaodongtai/2015/0701/34.html

[3]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面临三个“新常态”[EB/OL].(2015-10-20)[2017-02-20].http://learning.sohu.com/20151020/n423698127.shtml

[4]毛亚庆.新常态下的教育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作者:胡俊平 苗勇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