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声音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05-19 09:43:21

高校学生声音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摘要:歌唱是一种由感觉上升为运动的现象,它要求歌唱者必需掌握一定的身体机能,并且达到歌唱所特有的平衡状态,其演唱技术很难掌握,而且要用文字将艺术感觉阐释清楚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目前国内教授声乐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歌唱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学习者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解而导致形成了错误的发声习惯。那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能否建立对主要参与发声的肌肉群的了解,探讨一些能够促进这个肌肉群运动的肢体动作,从而达到辅助歌唱发声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学习、了解瑜伽和中华传统武术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灵感,创编了歌唱助音操,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也证明该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希望对声乐教育者、声乐学习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歌唱助音操

歌唱是一种由感觉上升为运动的现象,它要求歌唱者必需掌握一定的身体机能,并且达到歌唱所特有的平衡状态。曾有国内声乐教育专家评价歌唱艺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其演唱技术很难掌握,而且要用文字将艺术感觉阐释清楚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声乐专业术语,启发学生加强对声音产生过程的认识,不断探索适合时展的声乐教学方法,分析歌唱机能状态和艺术表现力的关系,将歌手成长的经历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丰富成长经历对歌唱艺术发展的影响。而目前国内教授声乐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谓是百花齐放,从讲解发声原理到启发式教学,从单纯的模仿到咽音机能训练,歌唱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学习者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解而导致形成了错误的发声习惯。笔者从事教学工作近十年以来,一直在思考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如何创新,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更加直观,更加通俗易懂。在进修学习中,笔者发现有歌唱家、教育家利用肢体动作辅助歌唱教学,比如中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让学生弯腰找到歌唱的正确呼吸方法;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甘露露指导学生边走边唱找到歌唱气息流动的感觉。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能否建立对主要参与发声的肌肉群的了解,探讨一些能够促进这个肌肉群运动的肢体动作,从而达到辅助歌唱发声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学习、了解瑜伽和中华传统武术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灵感,创编了歌唱助音操,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也证明该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现将歌唱助音操的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射箭练习

训练中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需注意人体重心放置在右脚上,左手做手持弓箭的动作,右手往后腰做拉弓箭的动作,用意念把气息吸在双手的水平线上,保证气息不上浮。随着拉弓动作强度的增大,背阔肌、腹外斜肌、腹横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等肌肉也将参与其中,气息牢牢地放置在后腰支点上,逐步加大吸气状态。这一动作有助于歌唱者特别是初学者稳定歌唱呼吸。

二、弓步练习

训练中吸气时腰部挺直,左脚前跨步且弯曲呈九十度角,右脚伸直。发声时,需要提高发声的强度,将发声的时间尽量延长,这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呼吸肌肉群参与到当中来,更好地控制气息。因此,训练中继续保持腰部直立,在原有弓步的基础上将左脚继续往下、往前压腿,从而促使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积极地参与到歌唱呼吸中,达到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平衡。

三、打羽毛球练习

训练准备时,身体直立,两脚一前一后,保持自然吸气状态。训练发声时人体转体向后脚的方向,促使同侧腹内斜肌和对侧斜肌的下固定收缩,而这些重要的、有力的呼气肌的参与,使得气息流动自如,声音明亮、圆润。

四、弯腰练习

训练中一直保持弯腰状态来歌唱,弯腰使腹肌、腰大肌下固定紧张收缩,有效地促进歌唱者迅速地找到深呼吸的状态,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原来形成的错误发声的习惯,如耸肩呼吸、气息僵硬等等。

五、踩脚跟练习

训练时人仰卧在床上,双脚向空中做模拟脚踩单车的动作,让脚跟伸展到极限,盆带肌的肌力发挥到极致。可以配合踩脚跟的动作进行发声练习,有利于保持歌唱时腹部压力的平衡。

六、抬钢琴练习

训练时人面向钢琴站立,双脚呈八字步站立,与肩同开,双手放在钢琴台板下面,并且向上做托举动作,可配合该动作进行发声练习,此时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同时收缩,从而提高腹腔内的压力。

七、投篮练习

训练时双手模拟投篮的动作,上举前抛,让斜方肌和背阔肌充分舒展,利用肌肉一瞬间的运动爆发力,激发歌唱呼吸的动力,使得气息富有弹性。这一练习特别适合训练演唱跳音乐句的气息。

八、扩胸练习

训练时双手平举与胸部同高,并且做扩胸运动。这一助音操有效的避免了肩胛大肌夹紧的现象,确保了胸腔共鸣最大限度的发挥。训练时可以配合扩胸这一运动过程发声。

九、双手分离练习

训练时双手分离,一手尽量上举,一手放低,通过形体动作加强歌唱者反向思维能力,练习者在上举的一手一边想象声音的位置放置在最高点,另外在放低的手的一边想象气息尽量往低处送。

十、手握木棍练习

训练时双手手握木棍,将木棍尽量往地上压,这一动作可以让歌唱者感受到腰部强大的呼吸的力量,有利于加强横膈膜的支撑力。

十一、双人拉手练习

训练时两个人相互拉着手,向相反方向跨步拉动身体,使得腰部向一侧倾斜,这一动作带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积极收缩,促使气息迅速流动,吹动声带。

十二、互推人练习

训练时一个人双手推向墙,另一个人站在前面一个人的后面,双手推向前面人的后背,这一动作既能让练习者在协作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而且能锻炼背肌的张力。

十三、背人练习

训练时两个人背对背站立,相互之间用手臂挽在一起。两人轮流背对方,并且利用下腰的动作体会肋间内肌、腹外斜肌、腹横肌的扩展状态。由于该练习属于负重练习,能够迅速地增强肌肉的控制力,效果明显。

十四、抱腿练习

训练时双腿屈膝高抬,尽量让膝盖接近胸部,双仰。邓肯反对美国的儿童去跳那种奴相的小步舞,她认为那种舞蹈不符合儿童的自由发展,是不值得被推崇的,她主张儿童应该尽情的去释放自己的天性,同时她也进行了幼儿舞蹈的改革。她的民主自由的崇高信念,指引着她一步步在逆境中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最终成功。我们不难看出,邓肯编排的舞蹈大多铿锵有力,充满了节奏感,体现了舞蹈者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这就是邓肯一生所追求的,她是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舞蹈,她毫无畏惧,这就是理想的价值所在。

作者:匡泓锦 单位:湖南邵阳学院

第二篇: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慕课(MOOC)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展开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在国内的广泛采用和推广对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慕课不仅扩大了声乐课程的影响范围,而且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从而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本文结合声乐教学实践,阐述了慕课在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探讨了"慕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慕课;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慕课(MOOC)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展开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慕课逐渐被国内音乐界广泛采用和推广,慕课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对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11月20日,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免费为大家奉上了“戴你唱歌”大型网络声乐慕课。这是全球第一个集中推广声乐技巧训练、艺术体验的慕课平台,其中采用“1位大师+1首经典作品+1次迷你音乐会”的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声乐学习者、爱好者的“福音”,通过平台大家收获了声乐学习方法、作品处理技巧、歌唱技巧等等。这种慕课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声乐教学在地域、时间上的限制,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声乐教学者有责任和义务探讨“慕课”在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慕课的积极作用

1.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简单来说,慕课教学模式就是将课程免费到互联网上,听课人群只要拥有一台电脑,连接网络就可以享受慕课的学习。一方面,听课人群没有受到限制,可以是声乐专业人士,也可以是声乐业余人士,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听课人群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参与到慕课学习中,甚至可以享受全球最好的教学资源。慕课这一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全中国全覆盖,将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分享到互联网上,慕课给高校带来的种种改变功不可没,特别是它使得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教学课程,具有灵活性、开展性的特点,解决了资源不平衡的现象,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2.改变了传统的授课形式慕课不同于传统教学,它的授课时间从每节课45分钟浓缩到每节课10-20分钟,授课的内容从传统教学的多个知识点转变到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特别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慕课定期组织学生针对话题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相互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给学习带来新的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传统声乐课堂内容更多的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教学内容单一,因此学习过程较为枯燥,相比之下,慕课在课堂题目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上更具趣味性。笔者在慕课平台上曾看到名为《像说话一样的歌唱》的声乐教学课堂,授课标题新颖,歌唱与说话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中结合说话方式训练歌唱的方法生动有趣。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童话般的心,在慕课教学中,教师很少出镜,更多地采用FLASH动画将课堂内容呈现出来,可爱的动画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4.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慕课给传统声乐教学带来了冲击,慕课不是一种强制性教学,学生也不必学习完毕才能获得学位,它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慕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慕课,完成进阶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5.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慕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翻转”,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慕课的选择,了解学生对声乐哪些知识点感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类、筛选;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慕课进阶练习的测试情况,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好坏程度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判断,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对课堂内容进行积极讨论,并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慕课教学让学生摆脱了在教师面前的“拘谨”,营造了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6.更新了教学思路传统声乐教学范围局限于一所学校以内,而慕课教学模式联合多所高校共同研发和分享课程,因此慕课的出现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建立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思路。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间比较长,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而且学生不能凭借兴趣任意选择教师授课的内容,而慕课教学将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喜好自由选择课程,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简,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慕课的网上浏览量,客观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效果进行课后反思。综上所述,慕课不仅扩大了声乐课程的影响范围,而且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慕课在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处于其他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地位。

二、“慕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慕课的出现为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为社会培养了许许多多的高素质声乐人才。如何充分发挥慕课在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将具体阐述“慕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1.加大对慕课平台的投入慕课的前期投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需要整合许多优秀教学资源,而且需要引进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从而实现慕课的价值最大化。因此,慕课仅仅依赖某一所高校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发动多个国内高校加大经济、技术、人员投入,联合建立、维护慕课平台,将高校教学资源进行交流、共享,从而提高慕课的教学质量和资源数量。2.凸显教学个性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组建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利用团队的力量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题进行调研,凭借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学生喜爱的内容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凸显教学个性发展。3.建立慕课课程质量保障机制现今,网络上呈现的慕课资源丰富,但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使慕课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地方本科院校需建立慕课课程质量保障机制。第一,建立统一的慕课建设质量标准。由各大高校联合商讨可供参考的质量标准,让高校教师有据可依,进一步规范慕课课程,有效地避免了“垃圾课程”的产生。第二,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慕课培训。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更顺利地完成慕课的制作,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慕课制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专业培训,内容应包括慕课如何选题、如何进行课程整体规划、如何搜集和整理课程相关资源、如何录制教学视频、如何撰写课程导学信息、如何组织课堂答疑和辅导,最终实现每位教师熟悉慕课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第三,学校组织督导机构对慕课质量进行监督。监督过程中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的导向性、课程信息的整全性、技术运用的恰当性、建设流程的规范性展开。检查通过要求的可以直接上传平台,检查不符合要求的,督导机构可以责令教师进行整改,复查合格后再上传平台,最终实现慕课的高质量、高水平。第四,建立慕课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利用平台数据进行课后评估,教师慕课的学习率可以作为课程质量的参考,学生在慕课平台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参考。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师的在线指导进行客观的评价,最终不断提升慕课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慕课的效率。

综上所述,“慕课”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潮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变革,虽然“慕课”新型教学模式没有占据高校课堂的主流,但是它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立足“慕课”的自身规律和发展特点,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匡泓锦 单位:湖南邵阳学院

第三篇: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举措,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关系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从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入手,对加强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切实提高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恒”与“变”;分析

近年来,我国社会正在不断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声乐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有很多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比较古板,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文章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恒”与“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高校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恒”的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恒”指的是不变的精神和文化理念,在声乐的实际教学中,“恒”和“变”是对立的两方面,也是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坚持和摒弃的两方面。“恒”坚持的文化、保护的是精华,只有不断传承声乐艺术,才能使其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才能实现声乐艺术的持续发展,而且对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加强高校声乐教学中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挖掘,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逐渐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声乐素养带来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顺利完成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另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表面的教学形式背景下,体会到声乐中的文化和精神,在充分掌握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情感的表达,进而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实现能力和人格的双重提升。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变”的分析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变”主要是指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以往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可能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在现代手段和先进教学方式下进行声乐教学就是对声乐艺术的不尊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从表面上看人们的信息获取率得到了提升,但是如果从更深的层次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我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容量都是固定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下,限制了我们都信息的获取,导致大脑一直处在疲劳状态,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虽然坚守声乐文化核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下,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特点道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三、加强高校声乐教学的根本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声乐教学方向具有引导性作用,而且也是检查声乐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核心。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品位,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还要对学生的声乐艺术内涵的引起重视,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声乐水平,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时代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越来越丰富,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在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变成新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引进全新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对时间进行划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练习,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多种工具,并发挥其重要功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习的曲目,之后在学生喜好的基础上预留配合度较高的曲目,这样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三)创新教学方式

要想创新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先进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树立正确教学理念的同时为声乐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教师要加强多媒体、微课以及电子交互板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切实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调动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还应该加强每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声乐教学范围的拓展,比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著名的曲目,让学生跟着伴奏进行练习,并对学生的声带发音进行规范,还可以利用一些视频开展高校声乐教学,刺激学生对声乐的审美[2]。

(四)开展实践教学

高校声乐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在声乐观摩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让学生观看声乐教学视频、欣赏著名声乐家的明确、聆听声乐讲座等。只有学生真正融入到声乐的艺术环境中,才会感受到声乐表演的艺术魅力,从而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实现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给学生也留出了极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感受环境和氛围的同时充分掌握声乐知识。另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舞台实践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舞台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技巧和练习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恒”与“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恒”主要指的是精神与文化,“变”指的是理念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时,一定要保持声乐中的精神和文化,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李欢欢 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开志.探究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J].北方音乐,2016,22:164.

[2]张红漫.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J].音乐时空,2015,12:148.

第四篇:高校音乐学社会适应性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起多元化的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不断推进声乐教育向前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鉴于此,本文从多角度对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社会适应性

纵观当前的发展形势,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在授课、教学等方面一直在沿用传统模式,尚未形成一套专业的教学方案,缺少研究创作思维,设备设施也非常落后,严重阻碍了高校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其音乐技能、基础水平都不是很稳定,社会适应性不强。下面从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出发,对高校声乐教学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探索出一些方式方法。

一、高校声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专业人才,而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出一批有一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当前高校声乐教师却侧重于利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都利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专业条件与专业能力二者的差异,很明显这与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

(二)学生缺少专业基础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学生的数量正逐年增多,每年高校音乐学专业都会招收大量的学生,一些高校为了能够达到招生目标,甚至不惜将专业要求降低,这种情况下很多专业能力较低的学生进入高校音乐学专业,使得高校招收的学生其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比较薄弱,专业素质非常差,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及综合素养都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全面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都沿用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学院的教育方式安排声乐教学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教材不统一,教学内容审核及评定也缺少严密性,学生根本无法积累扎实的专业基础,严重阻碍了完整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步伐。同时,在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全面的声乐教学课程,这种情况下要求音乐学专业应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具体需要的不同,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制定具有一定差异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学生对声乐课程涵义的深入理解,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适应性分析

(一)积极转变声乐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也要讲这一理念延续下来,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也应该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中单方面的为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获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时期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提供一些指导与帮助,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适应社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极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往往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为了使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同时掌握发生的基本方法及演唱的基本功,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声音技巧的训练。首先,学生应清醒的认识发声器官与发声原理,加强理论课的学习,与声乐学习需求相适应,强化教学课程内容;其次,应明确在发声、演唱中控制呼吸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并在课下进行刻苦训练;第三,呼吸强弱变化会传达出不同的音高,音高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老师在示范教学中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纠正学生的发生习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进步。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潮流

声乐课程学习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其教学任务需要与很多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声乐课程中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唱技能,其终极目标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音乐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美好的心灵与健康的体魄相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声乐才华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对其表现力产生积极影响。声乐教学中必须提升学生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注意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以不断丰富其表现张力。

三、结语

总之,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不能单纯的沿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方法,应该按照不同学生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并注意调整教学进度,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挖掘出学生声乐专业潜力非常重要,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李思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红柳.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地方特征探析——以新疆兵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为例[J].音乐创作,2015,04:188-189.

[2]樊萍,冯力斌,郝洁,范文彦.陕西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研究[J].才智,2013,23:76-77.

[3]秦卫红,石丽琳,许燕,姚绍超,骆宗勤.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调查与思考——以广西五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为例[J].艺术探索,2011,04:82-84.

[4]郭克俭.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上)——1997至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J].音乐研究,2008,05:95-113.

第五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多民族地区的民歌资源。广西原生态民歌既具备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备多样的演唱风格,如何吸收与利用广西原生态民歌演唱价值和创建具备地方特色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就广西原生态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凸显特色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广西原生态民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特色民歌

多姿多彩,每个民族的民族都具备特殊风格,其风格与人们生存的环境、习俗等息息相关。从民族语言角度而言,当地民歌可以使用其他民族的方言进行演唱,使之更加具备原生态韵味,所以当前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少,而广西境内每个民族的民歌与民俗都保存较好,因此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凸显广西原生态民歌的特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大部分高校声乐教师都毕业于高等音乐学院,但这些学院基本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进行的声乐教学,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师都开始认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在声乐教材编制过程中也融入了学院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但为了增加当地民歌的原生态风格,过于注重其他民族语言的使用。所以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少会有学生使用地方民族语言进行演唱,甚至日益淡化了本民族演唱特色与风格。从声乐课程安排角度而言,一般涉及三个学年,大四停课实习。声乐教学模式较简单,声乐演唱学习时间较少,所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学生只能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曲目学习与演唱,没有更多地时间与精力了解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了解民族的音乐元素、民歌特色与演唱技能。教学时间的局限,教学模式的简单化,无不增加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民歌特色凸显的难度。

二、如何凸显广西原生态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特色

(一)创建富有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的教学模式。近些年,社会上涌现出不少广西声乐作品,并基于各个平台将这些声乐作品展示于众,主要涉及现代多种媒体与民歌艺术节等平台,这些歌备受人们欢迎,既获得了不少奖项,又被我国很多学校选作教材。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自然也不例外,需要引入一些广西原生态民歌。但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及难以充分凸显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所以高校声乐教师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即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增加教师走出课堂,融入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的多种实践与授课模式,这样既可以帮助高校学生了解与掌握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技能,又可以促使广西原生态民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从而使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奉献出力量。(二)开展富有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的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既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艺术实践教学中融入广西原生态民歌,创建一套较为标准且健全的特色艺术教学体系,培养相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本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声乐教学与社会文化。利用广西原生态民歌等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教学平台,从而在无形之中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极好的实践机会与采风机会,以及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供坚实的艺术实践基础与平台。(三)有效整合师资力量。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在注重教师教学队伍的同时需要强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诚聘戏曲家、艺术家、歌师、广西民族文化研究者等来校进行授课,如基于地方政府的帮助与领导,开展民族艺术人才的栽培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平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招收的青年人需要面向广西各个民族,且他们需要会说本地区的方言、会唱本地区的民歌、戏曲与原生态民歌,需要具备从事民族声乐教学与艺术表演等工作的想法;又如将既会唱又十分了解广西原生态民歌的老艺术家诚聘至高校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这些无疑会充实师资力量,凸显广西原生态民歌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需要高度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发声技能与各声部之间的平衡性,如教师可以依据广西原生态民歌具备的特征加以训练,引导学生使用自然声区音色进行演唱,音域低于八度,声部保持平衡,旋律恬静优美。可以说,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广西原生态民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声技能,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在教学中凸显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使学生感受与体会到广西原生态民歌的魅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广西原生态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凸显特色极为重要,既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又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原生态民歌特色的凸显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结合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况制定合理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广西原生态民歌的积极作用,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声乐教学道路的开辟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作者:张丽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参考文献]

[1]翁葵,韦家燕.论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以壮族原生态民歌融入为例[J].音乐创作,2012,11.

[2]纪俊娟.论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性运用[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第六篇:民族声乐对现代声乐的经验与意义

摘要:极具个性化的民族声乐音色是每一位歌唱家的永恒追求。自美声唱法引入我国后,众多声乐学者、歌唱艺术家等相继开展研究实践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即在民族声乐音色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探索道路上保持前列位置。在现代声乐教学以及演唱过程中,应紧扣民族声乐的音色风格与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学生或演唱者的基础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唱活动,进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从定义、风格和特点等角度对民族声乐音色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了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以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民族声乐;音色研究;现代声乐教学;经验意义

现阶段,民族声乐已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绩,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年轻歌唱家。但是,民族声乐界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唱法同质化现象严重、作品创作相似、个人教育问题、演唱音色雷同等。正是由于演唱者用相近的音色来演绎风格曲调相似的民族声乐作品,所以人们才发出“千人一面”的感慨。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沈湘曾经说过,“演唱家及演奏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个性化的音色,尤其是后者,若音色不好甚至没有音色,那么是不可能成为演唱家或演奏家的”。总之,歌唱艺术最忌音色共性多而个性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

(一)音色的物理学定义。音色、音高、音强以及音长构成了声音的物理属性。而声音中的共鸣谐波强弱、数量则是音色最显著的特点。成熟歌声通常伴有丰富的泛音,起到美化基音的作用。科学实验表明,人声至多激发50到60个谐波,若男高音频率为160赫,则可以获得26个谐波;频率越高而谐波就越丰富。人声经由共鸣腔体时,形成了多个共振峰。作为音色的重要标志,共振峰指的是乐器所发出的乐音在频谱曲线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明显波峰,它也是乐器音色的重要指标。在人类语言中,具有差异的共振峰是用来区分并理解语言的主要因素。丰满的、明亮的、圆润的音色声音具有四个明显的共振峰:1.男音约为485.7赫,而女声约为601.1赫;2.男音约为1457.1赫,而女声约为1823.4赫;3.男音约为2428.5赫,而女声约为3035.7赫;4.男音约为3400赫,而女声约为4250赫。另外,共鸣管道的质地与形态直接决定于共振峰获得与否,比如嘴唇、舌头、牙齿与喉咙之间的默契配合。获得丰富的泛音以及协和的共振峰,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音色上的永恒追求和终极目标。(二)音色风格分析。特定的音色能够代表某一民族风格或地区风格。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审美观念决定着音色风格的迥异性。换言之,音色风格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音色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民歌中,江南纤细婉约的民歌音色是不同于傣族民歌的纤细婉约,陕北民歌的高亢激昂又不同于蒙古族高亢激昂的民歌音色。由此可见,音色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部分。此外,还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在本地区认为比较悠美的音色,但到其他地区却认为一点儿也不美。当然,这是人们基于不同的审美标准而作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说,音色风格是多元化的。随着朝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渗透和融合逐渐推动着音乐风格发生变化。我们时常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在音乐风格上具有诸多相似的地方,有时某一地区的风格得到了其他地区的普遍认可,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声乐发展。民族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前人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通过后期逐步演变,并最终迈向系统的、科学的轨道上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很多民间艺术传入到专业的艺术家手里,有了更长远而规范的发展。因此,民族风格是基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格调而形成专业风格。同样如此,民族声乐风格来自原始的民间音乐,但又高过民间音乐风格。(三)音色特点分析。1.颤音的运用颤音作为成熟音色的必备技巧,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Instituteof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曾做过这项实验,即录下40位男女演唱者的嗓音,并进行分析与研究。其结果显示,这些歌手的嗓音有着十分明显的标志:1.颤音较为均匀;2.颤音和共振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3.嗓音是否具有共振峰特征;4.嗓音与颤音波动有关。所以,颤音又是声音音色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另外,由于颤音有风格之分,在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声乐作品对颤音的使用具有风格上的要求。2.润腔的运用润腔是指加工、修饰和润饰声腔。在民族声乐中,作为一种音色技巧,润腔具有丰富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内涵,而且在突出民族风味与性格特征、健全歌曲风格以及打造舞台形象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演唱《清江放排》过程中,结尾部分运用“打喔嗬润腔技法”,使歌曲的意境变得开阔起来,风格既生动又形象。个性化的润腔与色彩性的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润腔的两大分类,前者又称基本润腔,涵盖了连腔、速度润腔、断腔以及力度润腔等,而后者则包括滑音、哭腔、颤音、笑腔、打喔嗬、花腔、倚音以及打花舌等,其中颤音特指润腔艺术,譬如蒙古族“诺古拉”歌唱方法、藏族“缤固”歌唱方法,通过顺动喉头、七硕和下巴等来形成。

二、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

(一)“韵味”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决定了民族多样性、风俗多元化,同时也决定了音乐形式的多变性,而音乐形式的多变性又决定于歌唱音色所呈现出的多源性。然而,我国却只有单一的歌唱音色,如何将这些相似的音色彰显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审美特点?其关键之处在于坚守我国传统声乐最核心的理念,即韵味。那么,民族声乐中的“韵味”到底是什么呢?就拿歌唱语言举例,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以汉语为语言基础,但由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和声调,因而音乐风格与形式也不尽相同,致使音乐韵味发生变化。通常认为,韵味主要包括三部分:1.咬字,即语言咬字与归韵;2.带腔性,又称“拐弯”,是指处理唱腔中的滑音、装饰音以及倚音等;3.民俗或民情等诸多社会现象与自然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这三点又可以归纳为“字韵、声韵、意韵”六个字。美声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其具有改善并丰富歌唱音色、增强音韵魅力等作用,进而提升我国民族声乐的韵味。例如,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第一、二代喜儿扮演者分别为工昆、郭兰英,他们都采用了“木嗓音色”进行演唱,其音色较为明亮与自然,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音色,而且也使喜儿这一少女形象贴近广大民众生活。第三代扮演者为,她采用混声音色来演唱,但在混声中重点突出真声。三代扮演者都将白毛女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既具有传统性又富有时代性。(二)“度”的把握。清代徐大椿在其著作《乐府传声》中提出了“声音可变”的理论,要求人们在追求新的声音方面切忌依葫芦画瓢,随意模仿却丧失声音之根本。实际上,这就是对“度”的把握问题。另外,王品素和金铁霖两位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认为必须牢牢把握“度”,借鉴美声唱法,保持民族声乐作品的“原汁原味”,通过分析歌唱家的音色风格与特点,力求赋予作品最原始的味道。仍以语言举例,我们所知道歌唱艺术的本质是语言艺术,民族声乐也是如此,当然也包括美声。因此,在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过程中,应将语言视为切入点,努力处理“度”的把握问题,不断提高演唱者的水平和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美声歌唱口型由于缺少元音而不常变化频率,但发声时又注重利用咽部力量,将喉头下沉,因而易于形成头腔为主、胸腔共鸣的混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获取如美声音色一般的混音,教师应做适当的调整,通过上台硬腭来投射声音,注意口型变化,增加咽腔共鸣,重视咽部力量,降低喉位,进而使民族声乐的音色达到混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的音色研究对于现代声乐教学及演唱的经验与意义具有必要性。在实际声乐教学或演唱过程中,紧扣音色“民族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借鉴方法,充分发挥韵味作用,把握好“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作品情绪和张力。

作者:廖星麟 单位:湘南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明栋.中国民族声乐音色的文化探析[J].黄河之声,2011,14.

[2]张玉.浅谈民族声乐对京剧唱腔中喊嗓子的借鉴——如何找到自己最好的音色[J].黄河之声,2012,01.

[3]潘明栋.中国民族声乐音色的文化探析[J].黄河之声,2012,14.

[4]潘明栋.民族声乐音色的教学探微[J].戏剧之家,2014,01.

第七篇:高校师生沟通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的大力发展,声乐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师生之间良性沟通,往往并没有被提及,本文就高校声乐教育中师生沟通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声乐教育;师生沟通

说起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得不说起师生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明这种师生关系算是古代师生关系的楷模。也有《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这种严苛的师生关系。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新形态不断改革,师生关系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也进一步确立。声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特殊分支,有着它的特殊性,尤其在声乐个别课中,师生关系一对一的形势下,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师生沟通的重要作用

在如今的新型师生关系状态下,我们所强调的是人格的平等、交互的沟通、和融洽的氛围。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声乐教育,我们所进行的声乐教学活动就是为了不断提高歌唱能力,而且要了解声乐的基础理论。其中单从提高歌唱能力来看,就包括:音准、节奏、节奏记忆、音乐修养、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那么这里面的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因学生而异,将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教学。这就很好的体现出声乐教育的一种特殊性,我们无法千篇一律的去教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何正确的成为一名合格的领门人,如何使学生在声乐学科中正确良性的发展下去,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有机结合的。那么在声乐教学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沟通。我们一直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它好比风向标,掌舵者。在声乐教育中,我们更要注意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树立正确的演唱概念尤为重要。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乐概念,教唱全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这已经很好的表现出声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声乐教学中实践性是非常突出的,当教师传授和教唱过程中,学生会立即根据他所理解的去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师生要及其准确的去沟通去配合,若师生彼此信任,真诚沟通,那么就会向着良性的方向去发展,反之会起到不好的影响。既然教师起着领航的作用,那么学生作为主体,良好的沟通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拉近是师生的关系,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更加从兴趣出发真正的研究这门学科。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相关的教授的技能,并请学习中情感的部分,学生才能感同身受,真正的去思考和理解。那么,随着学习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声乐学习习惯和对声乐学习的认知,都可以很好的去进行。

二、师生沟通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创新灵活多样

坚持声乐教育科学性和艺术创新是声乐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可以坚持这一原则,就要使得师生积极沟通配合,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最新成果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原理时,应该遵循科学性,从内容到方法应该失踪遵循这一原则,使理论依据更加具有权威性。这样和学生沟通更加会让学生信服,也会一直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直接的感受到理论研究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并且还要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反映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表现。那么这要要求教师在每一个不同阶段通过多样灵活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不同阶段体现出的新的问题。

(二)因材施教换位思考

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作为鲜明的个体他的条件、水平、音乐修养、性格爱好等都各有不同。那么需要教学工作者能够先准确初步的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尤其,在声乐教学中能够分析出声音、唱腔的问题,能够最快速度的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从教师角度讲,如何传授唱歌技巧等问题,根据学生的性格用适当的方法让她去很好的去吸收。其次,对于选择歌曲的时候,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和学生本身自己感兴趣的歌曲都是需要不断去沟通的。再从学生的角度讲,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怎样和老师沟通并需要教师怎样的帮助,这是需要学生不断努力思考的。所以,师生之间换角度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和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当代学生的各方面变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的去适应和改变方式方法,学生更需要重视和教师的沟通,特别是在学习声乐学科,它具有其特殊性更需要在沟通中提高声乐专业水平,这对于声乐学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董奇东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1.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01.

[3]南利华.浅谈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几个问题.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八篇: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声乐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环境下,要培养更加全面的声乐人才,就必须创新声乐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思维来培养有用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并结合高校声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声乐教学;手段;创新

社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艺术教育来看,当前社会对声乐人才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自然要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声乐人才。但就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寻求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是一门专业性、技巧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专业知识与演唱技巧的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学习效果。高校声乐教学融合知识性、艺术性、技能型与实践性于一体,课程凸显出示范性特征,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与提升音乐表现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声乐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承担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养与提升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角色。随着新时期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与专业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的激增,以及现代教育教学不断深化发展,高校更需要在提升声乐人才质量上下功夫,凸显教学全面性,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应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体来看,高校声乐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我国开设声乐专业的院校较多,但不外乎两个类型,即普通院校和专门音乐院校。普通院校中,近年来高考扩招的政策还在持续进行,扩招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声乐专业的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普通院校只是把声乐专业当成是众多专业中的一个,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导致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同时,办学上也缺乏明显特色。因此普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声乐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声乐专业能力还是声乐思维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声乐教学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对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正确分析声乐发展方向,也唯有如此,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二、高校声乐教学问题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就现状来看,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声乐课程,但尚未对声乐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在部分教师与学生眼中,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声乐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的价值。总体来看,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为功利性大于情感性。在声乐教学中一旦出现功利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设计也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教学方法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对声乐学习缺乏深入认识,导致教师教学一旦出现了偏差,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偏差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内容设计实施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模式设置单一的影响,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教学现实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从各高校现行声乐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内容选编多较为随意,缺乏明确清晰的逻辑组合;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课程等,但实践课程却没有引起师生足够重视。部分教师将声乐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歌曲演唱模仿教学,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与主动学习精神无法得到开发和培养,教学内容偏重技能,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教学方法上也只是盲目模仿其他院校的经验,导致人才培养重叠,难以适应市场对声乐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单一

所谓声乐教学模式,即为声乐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想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做支撑,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需要具有丰富的声乐知识,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传授学生知识;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可行性强的操作流程,结合教学内容优化声乐教学模式。但就现状而言,许多教师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尤其是“一对多”教学模式下,老师无法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对声乐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声乐教学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基于对教学规律、技巧和方法的正确把握,改变上述弊端,拓宽教学内容与途径,才能够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教学目标

声乐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要求学生能够发展各方面的素质。因而高校声乐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声乐教学重要意义,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展开声乐教学;同时也需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单一,忽视与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问题,应构建起新型多元化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理念与技巧协调发展,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盲目性,发展学生整体技能,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具体来讲,首先应树立正确声乐价值观,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沉迷于一种唱腔,也不能将学生限制在某一个学习领域,而是需要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各类声乐基础知识,开展多元化的训练,尊重声乐教育不同流派模式。其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差异性,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充分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发展学生声乐创作与表现力;应结合实践性教学平台,采取有效方式调动学生音乐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以及社会服务意识;树立起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中需基于声情并茂、以情代声的目标,充分发掘学生各自特性,引导学生融入情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

声乐教师应定期开展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体来讲,首先应树立起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观念,掌握学生真实需求与实际声乐基础能力,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声乐课程内容,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教材编写到理论实践等课程设置,都应当做到针对性,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其次,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经验中不断探索新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特征;教师应紧跟声乐发展的前沿,掌握流行元素,创新教学内容。第三,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多做练习。对于声乐演唱家来说,好的声音并非天生,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练习才可实现,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基础积极磨炼基本功。所以学生需要先理解发音的技巧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此外,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注意自身的发音技巧,更需要让他们理解作品歌词的内容和意思,挖掘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教会学生领悟作品中的音乐情感与意境,深化角色意识,深入作品,在思想上形成一种诗意化、音乐化的情感,获取对音乐内涵的深入理解。具体可结合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整理出整体的感情基调。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让他们自己进行理解,只有加入了他们个人的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声乐作品才会更加个性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发声器官不同,歌唱的风格和状态也各有差异,不同学生面临不同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无法立即解决。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差异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具体对待。针对教学情况,教师可灵活地采用多种针对性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有效反映出了教育规律内在作用,具体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启发式教学法可充分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声乐教学应用该教学法,也可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再如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开展问题式学习防范,结合引导,让学生充分利用演唱技巧、二度创作以及欣赏技能等问题式内容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将问题式学习与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全面结合,向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空间。此外可推广可视性声乐教学法,针对传统声乐教学而言,可视性教学法综合性更强,其通过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让学生直观开展声乐练习,提升训练效率;也可通过感知式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学习声乐,达成训练效果。诚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犯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教师不应一味的指责,而是帮助他们耐心改正,层进式启发。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声乐专业,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想培养更加全面的声乐人才,就必须创新当前声乐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但学习到理论知识与演唱技巧,同时能够进行对声乐作品的深入剖析,拓展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更多声乐相关内容,进而提升对声乐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要。

作者:支慧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佳.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2015,(06):189.

[2]王俊霞.浅析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办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1:148.

[3]李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3,(03):288.

[4]杨永蕾.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群文天地,2012,(14):167.

第九篇:浅析高校声乐教学心理互动效应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声乐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包括行为方面的互动和心理层面的互动,基于此,才能提高声乐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和提升其学习能力。所以,在研究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时,有关人员必须首先了解心理互动效应及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的表现方式,进而提出促进良性心理互动效应的策略。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互动效应;策略

声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声乐教学,能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使学生对声乐艺术加以继承和发展,极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从声乐作品的内涵看,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对塑造学生品格和提升其综合素养有利。就我国声乐教学发展看,教师不断尝试对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探索,以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意识的觉醒。根据教育实践可知,基于心理互动效应的声乐教学活动,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有关人员应提出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优势的策略。

一、心理互动效应概述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较为频繁的互动,而在双向心理交流互动的同时,可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心理互动效应,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心理互动效应的内涵理解,可知:首先,心理互动效应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其心理互动效应可能是积极或消极的两个层面。就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而言,要发挥积极效应,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主观的调控,引导课堂教学朝着高效性、优质性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条件,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其次,心理互动效应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交流的必然结果。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具有的教育优势,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在相互沟通中,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最后,心理互动效应是师生间的双向心理运转过程,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只有发挥积极的心理互动效应,才能增强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

二、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的方式

(一)基于合作的心理互动

合作目的下,心理互动效应能够发挥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教与学目标,因而在课堂中,师生能够从心理层面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声乐教学。声乐作为歌唱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其中存在的意境更是妙不可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对声乐作品加以情感层面的理解,才能更好进行声乐演唱,而学生的情感理解,大多来源于教师。所以,心理互动是重要的。师生都作为个体而存在,对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但其认识大多具有片面性,在促进师生互动的条件下,可以增强理解。基于合作的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性,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更为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和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合作的心理互动中,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师生间的默契程度,有助于推进声乐教学的持续发展[2]。

(二)基于竞争的心理互动

基于竞争的心理互动效应出现,主要与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从竞争本身看,具有两面性:第一,在良性竞争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有助于声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二,在非良性竞争中,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可能被挫败,使其丧失学习自信心,甚至不能深入学习声乐。就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看,尚不完善,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影响较大,教学模式创新的进程相对滞缓。以表扬机制为例,声乐教师未能制定更为完善的表扬制度,导致其在表扬过程中,可能激发部分学生的竞争心理,如若教师发现班级学生出现该问题,应及时给予指导,保持良性竞争秩序。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与学生沟通互动时间,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努力创造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以发挥心理互动效应的正能量[3]。

(三)基于对抗的心理互动

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者保持差异性的情感态度,故产生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首先,对于同一声乐作品,师生受自身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可能有理解的差异,如若教师不能做出有效的处理,则可能激发学生的对抗心理;其次,声乐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声乐学习中,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形成对抗性的心理效应。面对此种心理互动效应,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进而采取中立的意见,规避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另外,教师在开展声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创新教学模式,善于利用换位思考方法而理解学生,创设民主的、自由的教学环境[4]。

三、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有效性的策略

(一)从学生实际特点着手

声乐教学中,加强良性心理互动效应,应从学生的实际特点着手。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声乐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与之相适应,能够增强教学效果[5]。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心理状况加以了解,巧设教学环节。例如,初学声乐时,学生不能有效分辨声音的好坏,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如若能够掌握高音唱法,则等于掌握歌唱技巧,这是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对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加强声乐理论的指导,以引导学生逐渐完成呼吸、发声、吐字、咬字、共鸣等各个环节,使其掌握歌唱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产生心理互动。其次,部分学生学习声乐时,存在盲目自大的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所以,在教学中,无论对于难易程度如何的声乐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而逐一完成,长期以往,学生能够脚踏实地的深入学习声乐。这一过程中,师生心理互动效应得以充分展现[6]。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

声乐教学中,要发挥心理互动的教育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只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可实现知情意方面的有效互动。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使其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三方面策略而实现:第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对教师深信不疑,并与教师有着良好的课堂互动;第二,教师可借助音乐欣赏、示范歌唱等形式而创设民好氛围,既能向学生传递声乐艺术的美妙,又能不断提高101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第三,教师鼓励学生大敢歌唱,在激发其激情的基础上,可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7]。其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从知情意等综合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始终保持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中。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对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言;在学生质疑或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以表扬和赞美,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为其敢于发言的态度而鼓掌,如此,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加深师生的互动,为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奠定基础[8]。

(三)在心理互动中构建认知结构和情感体系

基于心理互动效应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心理互动层面看,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主体,且互动过程是循环的连续过程,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互效应是不间断的,因而师生双方在此过程中,都能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和情感的自主建构。首先,在声乐学习中,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且可以对知识内容学以致用,这有利于提高自我的学习境界。例如,对于声乐学习中易混淆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与教师共同探究辨析的策略,进而对相关知识内容加以区别。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契机,循序渐进的拓展延伸教学知识内容,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而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自评,有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合理的定位,有利于其更好地学习声乐[9]。其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和情感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教师适时展现自我才华,进而在师生互动中有着存在感,体现其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及教学后,教师应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发现不足和采取改善现状的措施,以提升自我。如此,可以为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提供有利途径。

四、结语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进程加快,对声乐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声乐教学水平虽然得到明显提高,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心理互动,不利于声乐教学的持续发展。就声乐教学的特点而言,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的优势是重要的,能够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信赖,进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关人员应加强对心理互动效应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推动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作者:肖翠兰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磊,张洁.论心理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6):34-35.

[2]刘思思.稳定学生心理,提高声乐教学效应[J].大舞台(双月号),2011,(01):70+73.

[3]陶联合.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的声乐心理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5):105-106.

[4]陈紫灵.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互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06):167-170.

[5]吴红歌.心理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1):50-52.

[6]王鹂.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的声乐心理浅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03):139-141+148.

[7]金素月,杨蓓.谈心理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2-74.

[8]金素月.声乐教学中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J].艺术广角,2013,(01):62-63.

[9]杨晓霞.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互动效应[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3):34-36.

第十篇: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运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的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传统音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介绍了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元素

一、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1.传统音乐元素概念。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是指早期中国音乐创作探索者秉承民族独特的形象思维风格,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的追求自然写实的方式,探索并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特性和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瑰宝,它的音乐品质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特性的音乐展示。2.传统音乐元素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体现在本民族特有的各种音乐元素和文化符号中。包括:戏曲、民歌、古诗词、古曲、曲艺等。其中戏曲是诗、礼、乐、舞等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民歌受民族与地域的影响,或悠扬、或豪放、或细腻婉转的体现各地区民族的风情韵味;戏曲是在说唱中讲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音乐也随之相应的对故事进行烘托与渲染,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等等。这些都具有程式抒发情感及艺术情境的美学品格。同时早期西方歌剧的传入以及其中诸多创作方法,丰富和创新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式并体现在表演方式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其他任何民族不可复制的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瑰宝。3.传统音乐元素内涵。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根植于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中,它与儒家思想、诗词、绘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造就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音乐特色。其中包括的诸多审美价值,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思想与审美情操的辉煌体现,是中华民族对音乐热爱探索的艺术结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熏陶的民族,它的思维习惯、思想特点和对音乐审美价值的认识,在世界文明和文化艺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的意义

1.弘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元素在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悠久灿烂,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创作理念、区域特色体现出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在如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式逐渐多元化的趋势下,各种文化更多呈现出了一种融合的趋势。2.提升课堂质量。为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十分有必要,将传统音乐元素推广应用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于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中,如何凝聚起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对传统音乐元素的了解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3.提高学习兴趣。在高校声乐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普遍较为单一,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及演唱示范,然后由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疏于思考发声原理仅仅是机械的模仿,从长远看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在声乐课堂上融入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需求让学生从本土文化出发涉猎更多风格的作品进行演唱,而且以传统音乐元素入手让学生对音乐风格与发声技巧相结合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们主动的从更理性的层面思考技巧与音乐。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时期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的问题

1.提高传统音乐元素教学力度。自2015以来年高校的声乐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不同的方向及学科的各个领域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看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2.传统音乐教材的欠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一些音乐教学逐渐将传统音乐融入到了课堂当中,以往的音乐教材都是以西方美声唱法为主的音乐教材,教学大多选择欧洲歌剧、艺术歌曲等,中国作品多以艺术歌曲、歌剧选曲为主,其中古曲、古诗词类的声乐作品较之其他题材中国作品是少之又少。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之后,很多学校采用了新编的高校音乐教材除了保留了西方音乐的精华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元素。可以说教材整体上呈现除了中西结合的特点,这对于音乐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和参考意义。但是在目前的教材中,所收集的一些国内传统音乐题材作品,缺乏系统性的整理,更不用说挖掘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了。3.教学重视不够。高校的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时,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教学重视度参差不齐,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有脱节现象,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有效融入一些传统音乐元素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特点。当下已经有诸多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更是受到了广大教师们的欢迎,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传统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直接播放,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去感受艺术家的示范演唱和其展现的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处理与理解,这对于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就声乐作品来讲,如果仅仅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音乐作品,而忽略对中国民歌、古诗词艺术歌曲、古曲的发掘以及进行细致系统讲解,学生很难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作品中文化特色的诗情词韵,这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是一种遗憾。

四、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模拟设计传统音乐教学情境。虽然高校的音乐教育在改革和创新中,做了诸多改变教学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学校做了诸多努力,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教学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高校对深化教育改革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国家培养的标准、总体目标、尤其是理念存在着诸多落后的观念,以至于在音乐教学实践上缺乏针对性。例如在传统音乐文化情景教学中,就十分欠缺,导致传统音乐课堂教育传授缺乏时效性。一些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充分的兴趣,教师自身也很难投入到这项音乐教学的情感当中。例如在播放《子夜四时歌》这套歌曲时,一些对传统音乐缺乏认识的学生就无法在课堂上融入古代女子行歌吟诵的情致和意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这首曲子的最初的出处开始谈起,从南朝乐府民歌质朴坦率的特性,到这首作品体现婉约清丽、细致缠绵而又不失大胆的率真情感。又因为作品本身有歌谣性质,音节摇曳,朗朗上口,从歌词的层面上讲实为值得一学的好诗。著名作曲家金湘先生为其所谱的曲子,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和声、调式、节奏手法现结合,以今人的观点完美的再现了千年前的古曲。教师们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融入传统音乐元素,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双方面感受到这首歌的内涵,引导并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细细体会春絮夏蝉秋叶冬雪在自己内心中泛起的情景交融,并将这种体会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去。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可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的,它能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元素的兴趣,必然会使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上取得更多理论实践和教育成果。所以提倡和设置传统音乐元素情景教学十分有必要。2.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入重点是课堂是否重视其情感元素,只有教师充分地把握音乐情感,这样的音乐作品讲授才能够是成功。教师针对性地创造富有一定的形象、情绪色彩的场景,让学生可以与这个环境产生深刻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提升了,就会对传统音乐元素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积极注重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够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元素的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问题。教师在解释一部作品之前不仅要交代清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更要从曲式和歌词上入手讲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同时这也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3.完善音乐教材。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将传统音乐的教学融入到高校课堂当中,同时在新编的高校音乐教材中,不仅要根据教育部教育目标进行安排相关的传统音乐施教内容,同时更应注重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将中西文化进行平等灌输教育。在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遵循时展的特点,对音乐教材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编辑和整理,不仅要融入相关的作品,还需要融入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让音乐可以展现出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把施教重点放在学生发声技巧的培养上,还应该注重对传统音乐元素的弘扬。在新时期新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声乐教学应该进一步发挥新型教育手段、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并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需要教师们重视在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系统完整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诠释更多题材的声乐作品。

总的来说,传统音乐元素要想更好地融入高校教学当中,老师们需要充分地认识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并辅助与恰当的硬件设施,积极进行专业课的因材施教,及小组课的分组研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从多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

作者:郭译文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丁菲菲.传统多元承传与创新———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述评[J].中国音乐2016(1).

[2]佟鑫.试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运用的重要性———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为例[J].黄河之声,2016(5).

[3]李松,樊祖萌,张欢,萧梅,谢佳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论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1).

[4]郑之琳,文化生态视角下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J].教学研究,2014(5).

[5]李凌燕.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J].音乐创作,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