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01-15 03:12:12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论文

一、我国高校中合唱指挥教学问题分析

1.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由于这一教学队伍人员的欠缺,制约了合唱指挥专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合唱指挥教师更加缺乏。很多高校采用乐器教师或声乐教师兼职教学的方法进行合唱指挥教学。有的高校还选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随后参与合唱指挥教学。这些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性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随意。总体来看,合唱指挥教学缺少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2.合唱指挥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合唱指挥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尤其缺少对学生主观性学习的培养。高校对合唱指挥教学内容处理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并不十分理解教师所讲的概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模式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本身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限,因此,学生对所受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

3.合唱指挥教材具有局限性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但是目前合唱教学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并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大多数高校的教材是由专业教师根据经验与资料编制而成的。这些教材受到教师个人能力、主观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高校之间教材差异较大,进而导致缺少完整且系统的合唱指挥教材。

4.教学课程设置相对单调

大部分高校的合唱指挥课程设置较为单调,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方法等方面。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变化结合,更新速度较慢。教师评判形式、考试形式相对单一,不能具体而准确的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这极易造成学生合唱指挥能力的培养上的偏差。

二、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革新

1.科学的课程设置

合唱指挥专业课程应该体现合唱与指挥间的联系性,所以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这一点。科学的将合唱和指挥合二为一,是合唱指挥课程设置的目标。虽然合唱与指挥在分开状态下可以突出指挥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使教学缺乏整体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教学,学生指挥能力可以得到系统性的锻炼,并获得有效的提升。针对目前学生本身对合唱指挥认知度不够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当添加合唱及指挥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合唱指挥艺术,并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寻求和发现合唱指挥这门艺术的规律性和内涵。科学设置课程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因此,应该有机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合唱与指挥教学才能够同步进行。

2.完善的教材内容

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材应该体现出为教学课程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原则,并分别制定出适合各种教育层面的通用教材,这样才能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的专业性和统一性。高校可以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选择和制定教材,并使教材的内容和功能体现出专业教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教材编制中明确教学的中心思想。同时将教材与现代音乐艺术的最新动态相结合。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因素,从而使教材既突出基础性,又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在理念知识框架构建时要准确把握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并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内容设置顺序。合唱指挥专业是一门音乐艺术学科,教材中应该突出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合唱指挥教学教材内容也要为弘扬传统、为民族音乐服务。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不能被忽视。

三、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革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主体,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凸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时,能够主动融入课堂,并积极思考、提出、探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实践中。其实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本身就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实践机会,并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唱指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音乐审美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和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体验转变成成为肢体动作。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音乐思维及表现力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指挥姿势教学时,可以选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片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这场“试听盛宴”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学生在体验艺术家的风采后,教师问学生:“大家觉得指挥家的动作有哪一些,哪个同学可以到讲台上示范一下。”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思维,想象力、音乐表现力等能力也同时被开发出来。

2“.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

目前高校合唱与合唱指挥独立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两门学科相互脱节,这显然制约了学生“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学科互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体验合唱队员到合唱指挥的角色互换过程。例如,教师在讲授合唱指挥的主要任务这一课时,在课堂开始时创设角色互换的体验环节。首先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合唱队员,另一部分同学依次指挥不同的乐章。在合唱完后,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他们的演出给予积极的评价,然后询问学生:“大家觉得合唱和指挥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同学们真实的体验了角色变化带来的不同,同时也从两者的角度思考了如何实现合唱与指挥的良好配合,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这种联合教学的方式让合唱指挥学生学会控制音准、节拍的规律,并学会如何配合合唱部分的节奏。教师在联合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指挥与合唱协调角度思考,并掌握多声部合唱、音色、音量转换等环节的具体指挥方式。教师在分析或排练作品时,也可以引入这种联合互动教学,使合唱与指挥在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在双重角色的转变中感悟到指挥的“统率”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合唱指挥的实践技能。

3.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方法的利用

很多教育者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发现,情感因素加入教学过程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越来越多利用愉悦性的教学方法,逐渐关注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性。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就是现代教学引入情感因素的具体体现,这种情感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校大学生处在人生中心理逐渐成熟、快速吸收各方面知识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理性思维不强等特点。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情绪波动性大、行为多变等显著特征。虽然情绪上有些不利因素,但是这时大学生理性思维在不断增强,加之学生本身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所以对专业学习比较有利。教师在合唱指挥教学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巧妙的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投其所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愉悦的参与到热情的学习和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教师首先要多关注近期学生普遍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特征,进而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合唱指挥排练时,教师课前观察到学生进入春天后,课堂上情绪不高,有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于是,教师组织一次户外排练活动,组织同学们来到绿水青山中,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放声歌唱,尽情释放指挥的激情。教师也要加入到学生中,一起来表演。排练休息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坐在草地上,交流谈心,并询问学生“大家觉得排练中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在环境的感染下,兴奋异常,从而能积极排练、认真思考教师问题,并主动回答。学生在增加了排练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指挥技能。

面对合唱指挥专业的教学现状,高校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从而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的整体水平寻求新的途径。合唱指挥教学的革新,要从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创新等方面开始,积极探求和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合唱指挥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在教学革新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使学生们对合唱指挥这门学科的学习更加投入,从而为我国合唱指挥专业培养大量的人才,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胡晓光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