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时间:2022-06-10 04:43:23

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职院校是由地方各级政府、行业或企业主办的职业院校,其办学目标是培养基层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休戚相关。新农村建设需要职业院校提供专门人才和技术支持,职业院校也有赖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愈发迫切。地方高职院校应凭借自身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向农村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城乡共同繁荣。

(2)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职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地方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院校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难、办学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通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还能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增加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地方高职院校应紧抓农村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强与周边农村地区的纵横联系,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3)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将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以构建从大专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对办学实力更强、学历层次更高的新兴职业院校,现有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应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谋划发展空间,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2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政府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产学合作,高职院校也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承担起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但是,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政府经费投入轻“农”。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运行成本高,实习实训设备设施投入大。地方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主办,国家和省财政对这些院校的投入有限。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赶超发展,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回报高、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对“百年树人”的职业教育扩大投入,甚至连生均办学经费拨款也不能全部到位。办学经费紧缺,严重制约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学校办学定位弃“农”。很多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提供的发展机遇,没有主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办学定位出现严重偏差。在办学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城市取向,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偏向二三产业、偏离“三农”的现象;在专业设置上,开设市场热门专业,撤并农口专业;在产学合作上,主要与大城市、大企业合作,不愿与镇村、乡企合作。

(3)学生就业观念厌“农”。目前,我国城乡差别仍然很大,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到农村就业低人一等,宁肯失业,也不愿去农村工作。来自农村的学生及家长也存在严重的“厌农”倾向,在专业填报时千方百计“跳农门”,选择毕业后能在城市工作的热门专业。这种就业观念导致新农村建设人才更加匮乏,严重滞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

3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如何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实现学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共赢?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还需要高职院校更新办学理念,主动实现对接。

3.1以政府为主导,提供保障

加快农村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应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资金和制度保障。

(1)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对以上政策提出贯彻落实措施,如实行定向培养农村教师、乡镇医务人员、农林水技术人员的招生方式;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在注册资金、税务管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到农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设立“绿色通道”。

(2)资金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这就决定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前,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相差甚远。如江西省2014年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为0.7万元,省属高职院校基本能落实到位,而大部分市属高职院校只有0.3万元。政府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没有财力和精力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为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多方筹措资金,落实生均定额拨款,确保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支出落实到位。

(3)制度保障。由于校企合作制度的缺失,我国校企、校镇合作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职业院校热情很高,而企业、乡镇则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为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完善校镇合作制度,调动乡镇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构建学校与乡镇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一是由政府牵头成立校镇合作指导委员会,作为专门的校镇合作主管部门,成员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及政府有关部门。二是要明确乡镇在发展职业教育当中的社会责任,明确接收学生实习、教师锻炼是企业行业应尽的义务,对参与校镇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税收优惠和项目支持。

3.2以学校为主体,主动对接

地方高职院校应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加快师资培养,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创业教育,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校镇共同发展。

(1)调整专业设置。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但就业的方向多为城市,专业设置没有体现新农村建设对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兴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很少开设。所以,高职院校应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岗位需求,根据农村岗位需求设置对口的新专业,撤销城市市场需求饱和的传统专业。

(2)加快师资培养。优良的师资,既要“外引”,又要“内培”。“外引”是指聘请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业实习,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成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培”是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新农村、到基层挂职锻炼,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为挂职锻炼的教师提供激励措施,如享受挂职锻炼津贴,减少教学工作量等。

(3)加强技能培训。很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学校的社会培训职能。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在发达城市务工的农民,陆续返回家乡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此,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技术和师资优势,与乡镇合作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科学技术、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以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还要向农民传输经营管理、改革形势和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观念。

(4)强化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要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建设创业实习平台,设立网络实习信息专栏,举办企业实习专场招聘会,搭建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沟通的桥梁;建设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为入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场地优惠、投资融资、创业咨询等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建设帮扶政策平台,广泛宣传小额贷款、税收减免、企业注册“绿色通道”等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提供专人咨询服务;设立创业配套奖励,对毕业时自主创业或未就业但在一年内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给予物资奖励。

作者:熊淑萍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