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通货膨胀影响及对策思索

时间:2022-05-03 11:24:00

金融危机对通货膨胀影响及对策思索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最大贸易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冲击。其标志是从2008年9月开始,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强,通货膨胀影响范围扩大、涉及商品种类增多、持续时间较长。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治理,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历程

在此次通货膨胀之前,我国已经发生了5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是1979—1980年,最高通胀率达到6%;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4—1985年,最高通胀率达8.8%;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1989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18.5%;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199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21.8%;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于2003年。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原因,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不是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而是复合型通货膨胀。具体特点为: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每次通货膨胀之前,都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应量供给。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受国际因素影响明显,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类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类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主要体现在粮食、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2.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外在的表现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结构性上涨。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不同,上涨的非平衡程度也较高,商品的价格涨幅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二元经济现象和产业内部失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晶方面,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外在的主要表现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差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D的相互背离以及资产类价格市场的上扬。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是:经济增幅放缓,国内物价波动剧烈,失业率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出口需求锐减,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多变。此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存在着各种诱发因素的,它既有成本推动性因素,也有需求拉动性因索;既有输入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其中,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粮食和肉禽等食品的供给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需求拉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外汇占款、投资和资产泡沫所导致的强劲货币需求。输入型因素主要是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国内、国际粮食等价格的普遍上涨。具体分析如下:

1.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总体上呈现出贬值趋势,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最终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这使我国的外需扩张更加困难,出口商品被迫转向国内销售市场,同时,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商品增加,进而加剧了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商品出现供给过剩。

2.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国家经济下滑,使其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实际投资额和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处于下降趋势。直接投资的减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加剧筹资压力,出现短期流动性紧缩,从而加大了国内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

3.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从而使货币供给量过大,引发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的激增又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势头,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三、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大力保证商品供给

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外向性”。因此,我国的经济要由出12I导向型逐渐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换,充分保汪商品的供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平衡粮食供给,稳定粮食价格。特别要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紧缺商品的供给,适当增加国内紧缺消费品和重要消费品进口,全力满足国内商品的需求。

(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既要稳定国内物价,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适度的浮动。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对短期外资流动、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外汇储备的监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适时干预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以满足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汇率波动对出口行业造成的风险。总之,抑制通货膨胀,就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国内物价稳定,警惕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增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影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加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这非常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格局,降低我国的对外依存度,缓解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来扩充国际贸易渠道,积极拓展新兴企业的出口市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人力、物力向创新企业的转移可以较好地缓解各产业间资源短缺和资源充裕的矛盾,保证各产业协调地发展,增加有效供给,使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深化国内外市场,延长经济增长期。

(四)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到2007年8月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结售汇制度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直接增加了外汇占款,给我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8月,外汇局曾通知,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2008年8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这些制度的颁布有助于把外汇停留在企业和居民手里,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存在,即使取消强制结汇,企业和居民仍有动力主动结汇,央行也仍会被动吸入外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应该取消结售汇制,实现“意愿结售汇制度”,实现汇兑自由,从而使中央银行减少大量的外汇占款。

(五)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通货膨胀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其波动趋势必然受到国际上政治、经济的整体影响。要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问题,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国际经济的走势,调整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鼓励竞争。各国之间应该扩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的职能范围,加强国际组织的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