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1-18 09:12:55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控制,通过全面的预测企业的生产成本支出情况,将企业的实际支出与预算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企业的生产计划、控制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预算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内部经营活动。介绍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总结全面预算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戴维.奥利指出: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控制办法,它能够将企业所有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都结合到一个完整体系中。本文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这样定义: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定目标为导向,围绕如何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科学预测和对管理活动的控制。无论企业采取何种措施,都是围绕实现企业目标进行的,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所在。

2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对全面预算的管理还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有全面认识到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提出解决的对策。

2.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在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不了解,他们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预算层次上,认为预算指标只是财务指标,与其它方面没有联系,比如企业战略、业务管理等。一些部门的领导甚至觉得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自己扮演的是执行角色。甚至,还有人认为市场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没法预测,花费精力编制预算也会仅限于形式,对预算的认识不足够。

2.2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全面性不够

预算的全面性是指预算管理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对公司的整体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预算无论是编制还是执行都应该全方位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由上到下齐心协力完成公司的目标,而不是仅靠一人之力,也不是只依靠一方面的财务指标,片面的数据并不能反映公司的全貌,也不具有说服力。在我国,预算管理的工作只局限在一个部门即财务部,其他部门参与度很低。

2.3预算编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预算编制不及时通常情况下,预算工作是在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进行编制,第二年年初下发执行,这样的预算才能及时有效。但很多企业每年年初才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启动时点过迟;而且预算要经历从上级到下级的传达和从下级到上级的反馈,最后核定合格的时点己经到第二年的四月份,预算编制就无法在当年年底顺利完成。。(2)预算编制内容不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大部分企业做的不完善,涉及到的财务预算只是损益方面,并没有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即忽略了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资本支出预算紧密的联合到一起。这些问题直接说明了企业在事前没有合理的估计和预测资金的去向、期限。(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会直接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对预算目标的完成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编制方法--增量预算进行预算的编制,这种传统的编制方法是以上一期的实施结果为基础,稍微结合了本期的变动因素。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认定往期的预算全部合理,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的成本费用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将导致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和预算有很大的差距。而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并不会制定短期的预算,都是以年度为一个基本单位,对于滚动预算更是少之又少,完全不利于企业日后对预算活动的控制。

2.4预算管理监控与分析不到位

对于预算的数据,我们不仅要有整体的总预算,也要有各个责任中心的分解数据,但是很多企业只有总预算,没有各个部门的具体预算,这样不利于在后期进行分别的监控。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先进的预算管理手段,就连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各部门的监督并不到位。原因是每半年进行一次的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并没有具体到方方面面,缺乏精确的预算执行流程和有效的监控措施。现有的监控主要是事后控制,缺乏对预算事前、事中的控制。

2.5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关于考核指标的制定,企业比较重视对财务指标的考核,却忽视了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由于考核和奖惩措施不到位,导致企业的预算目标不能很好的实现,预算考核不能落实到各个具体的部门,使得各部门缺乏自觉控制费用的观念,容易导致企业整体支出超支,以致预算考核不能发挥好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在评估时,被考核方总是强调外在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刻意不强调主观的因素,导致考核方的考核刚性弱,不能进行客观判断,有时会主观的变动考核的要求,这不仅影响了预算对企业员工的激励,而且约束了预算发挥应有的效力,甚至会对被考核单位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3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制定预算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企业的领导人或是直接参与其中的员工,应当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利润目标,或者其他与企业有关的预算目标,强化员工对全面预算的观念认识。我们可以在每一位员工入职之前,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知道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提升员工的预算观念。企业应该在预算管理实施之前,进行深度的市场调研、企业资源的相关分析,在对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状况分析之后,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确定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企业在制定年度预算目标的前提下,还应对下年度的市场和企业自身做一些分析,把下年度的初步预算目标也制定出来,从而提高全面预算的效率。企业要加强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宣传,提高企业员工的认知,就要积极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能充分的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使得管理人员能更加重视预算的管理工作,而员工也会更好的配合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此外,企业还应该注重日常的预算管理,使各阶段的预算能够相互衔接起来,从而减少盲目性的预算。

3.2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并约束员工的行为,对预算管理起到指导以及管理作用,通过预算管理来推动其他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方案。要使预算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建立专门的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比如预算管理委员会,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上的保障,由企业管理层和预算管理部门共同做好考察、沟通等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还要明确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内容及原则等,让预算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且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把整个预算活动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的范畴之内,通过预算管理体系的调控,来加强对预算活动的管理。此外,企业还应该注重预算编制,在进行编制时,必须因地制宜,不断做出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变预算编制原有的模式化,经济内容不同采取的预算编制方法也应该不同。

3.3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树立以职工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人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也是预算管理体系的主体,在预算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不仅要制定预算、执行预算,还要成为预算指标的被考核者。因此,员工的需求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极其重要,只有深刻的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将其合理的需求付诸行动,以员工为主体,让每个员工不只是听从指挥的执行者,而是最大限度贡献自己力量的参与者。(2)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在预算的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让领导层对预算进行决策,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会出现纰漏,所以,每个企业都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去协助领导层做出正确的决策。(3)建立预算目标体系预算目标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而达成预算目标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终点。因此,预算目标体系是否合适也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成败,全面预算工作只有以人为本、关注道德理念,从这些根源问题上层层解决,才能一步步的推进目标的实现。

3.4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要保证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还需要完善监督体制,我们需要对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各种监督体系来增强企业预算的准确程度,不但要有事后控制,还需要加强事前、事中的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要逐级控制、层次分明;在执行的过程中,更是要充分的确保执行程序的可行性,让整个执行程序可以有效的执行完毕。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反馈体系,确保执行程序在结束之后能够进行有效的反馈。企业的管理机构应该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对预算执行的分析和调整,然后继续执行,暴露问题再马上调整,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做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循环体系。通过强化对预算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度来提高企业预算的执行水平,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执行,提高企业的效益。

4小结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剂,它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还能明确企业的目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让企业的员工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开展工作。企业应该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当然,最重要的是将这些解决策略应用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本文认为企业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中高层领导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员工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惩罚的力度,促进预算管理更好的实施;最后,挑选高素质的员工,定期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作者:李淑萍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林伟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2,(7):85-86.

[2]赵玉荣,曲春燕.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3):262-263.

[3]郭龙增.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2,(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