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3:44:46

企业监管论文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1

农业科研院属企业对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带头和推动作用,在弥补所在科研院财政收人不足、提高科研人员收人和促进科技成果转达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l)投资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投资收益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弱;2)投资主体单一,大多为国有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3)经营管理者多数为兼职的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高层次专职的经济管理人才匾乏,对本领域的技术了解较多,但对经营管理、财务成本核算等知识相对不足。

2农业科研院属企业潜在风险

2.1农业科研院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要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监督制约,尤其是董事会要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科技开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还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很不完善。

2.2产权归属不清,连带责任风险大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在“非转经”的过程中,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投资方和经营方往往为实际的同一主体,科研院属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基本由投资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兼任,致使实际出资人虚位,投资监管责任不明,对资产的经营行为缺乏监督约束,造成了虽然有人经营使用国有资产,而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弊端。

2.3关联交易复杂,成本核算不准确科研院属企业投资方和技术依托单位往往都是同一单位,利润和投资收益混淆,企业保值增值责任主体不清。一方面应该由企业承担的相关费用没有正常纳人企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一些与企业取得收人无关的成本费用在企业支出,企业的经营利润以各种不同的关联交易形式返回给其投资单位或主管单位。

3农业科研院属企业潜在风险原因分析

3.1认识上的误区农业科研院属企业基本属于国家投资,科研单位产权管理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比较淡薄。

3.2体制上的障碍多头监管但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监管不力。名义上,农业科研院属企业监管部门很多,外部有国资委、财政和税务审计等部门,内部还有主管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内审等,但实际上,每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并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造成了监管乏力。

3.3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理解偏差),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或财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有的把内控制度等同于内部管理制度,强调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控制,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协调。

4加强对农业科研企业院属企业监管的途径和方法

4.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其关键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而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国有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应着眼于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将政府职能从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剥离出去,将资产委托给能完全以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机构来运营。所以最根本的是真正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和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

4.2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应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根据生产经营规模科学、合理测算各项目标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建立目标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建章立制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生产岗位。

4.3强化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将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目标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兼顾,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任免相挂钩。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2

完善检查机制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建立完善现场安全检查机制,例如,通过制定检查表,指导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做到安全检查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制定现场检查频次,并建立相应信息管理系统,将发现的隐患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基层单位,要求基层单位及时整改,并通过系统上传整改“证据”,实现留痕。另外,当再次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应重点核实,系统中显示“已整改”的安全隐患,其整改措施是否得到了真正落实。充分利用安全管理工具企业想要确保安全生产,离不了开工许可制度、工作安全分析、风险评估、工作前会议、安全观察与沟通等现场安全管理工具的使用。例如,现场负责人应通过开工许可制度,严格管制现场高风险作业的施工。工作任务负责人应通过工作安全分析、风险评估等工具,充分评估具体施工作业的步骤、存在的安全隐患、风险等级以及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同时,工作任务负责人还应通过召开工作前会议,进行施工前技术、安全交底工作,确保所有参与施工人员都充分了解工作相关的内容、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措施等信息后,再正式开始施工。

建立完善个人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可利用个人绩效考核积分制度,加强对现场人员的安全履职能力考核,并把安全方面的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年底绩效工资、先优评选等直接挂钩,使安全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促进员工更好地进行安全履职。具体来说,对于员工安全履职方面的考核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主动的履职行为,包括积极遵守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按章操作;及时发现施工现场重大安全隐患并立刻上报;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安全表率作用等。对于这些积极主动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应受到加分奖励。另一方面,就是消极被动的履职行为,包括存在不按照安全操作程序违规作业的行为;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事故等。对于这些行为,则应根据责任划分,对责任人进行扣分考核。最后,根据员工的总分,给予相应的奖惩。同时,具体考核款项及相应考核分数,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由企业安全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共同制定。

加强承包商安全监管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政府;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服装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最近几年服装企业安全事件也较为频繁,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服装企业生产安全问题当中,政府监管不到位就是一个方面。在企业的内部的安全制度管理上还存在较大的漏洞,主要表现在服装机器缺乏应有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导致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伤人事件突出;在工厂生产用电上,电路老化,死拉电线的现象明显,给企业及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粉尘问题管理不当,不及时的清扫,火灾隐患较大等等,这都是服装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很难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安全监管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挥重要作用。论文从安全生产监管概述出发,分析政府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加强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提高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一、安全生产监管概述

安全生产监管通俗的说就是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流程、制度和具体操作的监督管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安全生产监管,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包括对于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政府在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政府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当中,不是非常重视。部分地区政府在服装企业的管理当中只是看到企业所带的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没有及时的指出,这样就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隐患。2.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上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如在服装企业的安全检查当中,有的是劳动部门的监督管理,部分事项是税务部门的管理,没有一个针对性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因此在问题发生之后,还存在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现象。这样使服装企业安全监管处于真空地带。3.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健全。部分政府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管制度。在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上都是一个随机的行为,一般都是重大事件发生或是上级要求检查才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监管上,没有一股长效的监督力量,无法有效的提高地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内部的安全制度管理上还存在较大的漏洞,主要表现在服装机器缺乏应有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导致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伤人事件突出;在工厂生产用电上,电路老化,死拉电线的现象明显,给企业及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粉尘问题管理不当,不及时的清扫,火灾隐患较大等等,这都是服装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很难有效解决的问题。

三、政府加强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1.加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力度。加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力度。当前政府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当中,不是非常重视。部分地区政府在服装企业的管理当中只是看到企业所带的经济效益,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没有及时的指出,这样就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隐患。在服装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地方政府要改变过去的看法,一方面要看到服装企业给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该看到安全监管不到位的巨大危害,高度重视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将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纳入,实际的政府管理目标,提高实际的重视力度。2.完善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当前我国在针对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上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问题发生之后,还存在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现象。这样使服装企业安全监管处于真空地带。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过程当中要明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针对每一个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职责,对出现安全问题的部门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保障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落实。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过程当中,需要落实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安全责任人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法律法规,完善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制度的有关要求要及时修改,保障制度的可适用性。第二要建立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培训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将有关安全生产知识落实到实际的生产实际当中。第三建立法律保障体制,企业可以购买安全保险,通过保险等各种措施,有效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提高风险的应急管理水平。3.健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健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过程当中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度。除了在重大节日或是活动上要进行监管之外,还应该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如每周突击检查等,保持安全生产监管的高压态势,降低安全生产事件的发生。在监管制度上要不断细化,如定期对低压电线进行检查,厂内电气线路敷设符合规范要求,电源系统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和采用保护接地或接零措施。机设备转动外壳要安装防护装置,关键设备定期保养(小锅炉)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严禁带病作业。易燃废物及棉纱要定期清理,及时消除粉尘,提高实际安全监管水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监管当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不够、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加强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重视程度力度、完善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健全服装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法律法规,完善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制度的有关要求要及时修改,保障制度的可适用性,提高服装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明兰,贺行政,李艳云,等.小型服装加工厂安全生产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S1):61-64.

[2]曾尧.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思考[J].安全,2016,37(7):1-3.

[3]沈斌,笪秉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博弈研究[J].当代经济,2016,(4):122-125.

[4]汪志明.浅谈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途径[J].科技展望,2016,26(4):304.

[5]顾青.浅谈儿童服装质量及安全隐患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5,44(3):46-50.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4

第一,企业文化过于政治化。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在了贯彻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上;第二,企业文化过于口头化。在某些企业建筑物外墙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口号标语,但是却没有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取向反映出来,无法在全员内部引起共鸣,也谈不上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提升;第三,企业文化过于文体化。将企业文化简单地看成为打球、唱歌与跳舞,将文化活动当做硬性指标来完成,使得其无法成为企业精神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二、构建优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提升

(一)以居安思危的理念,构筑核心价值观

想要将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就应该通过居安思危的理念,树立出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及风险控制意识,能够做出过紧日子的准备,将扭转高成本运作、粗放式管理运营模式彻底扭转,确保企业转型升级。这对于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更新,以此来引导全体员工改变原本“大手大脚”的习惯,投身到企业管理活动当中去,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以贴近市场为先导,完善文化体系建设

现代化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只有适者才可以生存。如果将市场经济比作大海,那么企业就是扬帆出海的轮船,如果无法根据风向来调整帆的朝向,那么轮船就无法在风起云涌的大海当中行使到目标之地。企业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各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与梳理,希望其能够更加贴近于市场的发展,确保员工的积极性能够调动起来。而在面临建设质量效益型国际强企的今天,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就更应该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确保实现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以及领导机制的完善。

(三)以品牌形象建设为核心,树立新风尚

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的脸面,同时,也是无形的形象资产。比如:在某企业一项工程的建设中,业主对文明施工和工地形象建设的要求极为严格,使得该企业感受到压力与挑战,由于前期忽视了文明施工,为了确保工期目标与成本目标,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当面都存在诸多顾虑,而且监理与业主要求多次进行整改,这样使得成本花费较多。在参观学习了标准化文明工地建设,学习了相应的建筑规范之后,该企业也转变了本身的理念,懂得“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将该区域严格的文明施工规范进行了学习与掌握,抛开了以往的“应付”、“凑合”的错误思想,从深远的角度上认识到标准严格执行对于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如此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的进一步深入。在这一项工程成功之后,也稳固了该企业在这一个区域的市场地位,从而在这一区域的后续工程市场开发中捷报频传。同时,通过文明工地与形象品牌建设模式,在企业内部进行了推广与学习,并且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样,就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今后强劲的发展势头有所积淀,为企业积累下用之不尽的无形资产。

三、结语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5

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及其民间融资的特点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责任,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合理监管情况下才能得以规范、有序和完全运行。1.中小企业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业吸纳较大比率的劳动力就业,缓解了政府的就业难题。目前GDP占全国58.5%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雏形,有望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创业成功率低,这将大大降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创造岗位是就业政策导向,创业活动带动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外部经济。新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创业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引擎。科技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外部性。承担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业溢出收益就必须扶持中小企业,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将非正规金融市场纳入监管和调控范围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纳入宏观调控范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让金融市场重新洗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和风险特性影响存款人的储蓄行为,经济理性的存款者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特性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量和可放贷量减少,政府调控标的规模缩减,宏观调控效率降低,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效力也会削弱。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由于民间融资的支持而难以打压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要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3.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要求政府加以规范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监管缺失,一些黑恶势力趁机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如温州高利贷与黑恶势力勾结放贷,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归还借款,高利贷者将以暴力手段讨债,这也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监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间借款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纠纷调解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守门人”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无序和混乱,民间借贷亟需政府规范。4.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性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民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风险诱因。第一,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失控。第二,民间融资不但要求借款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间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容易给存款人带来储蓄风险。无论就借款人还是存款人而言,民间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可行路径

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规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政府金融市场监管就是在市场活力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实现自由度与规范度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既能让市场主体发挥应有活力还能将金融风险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压金融监管甚至取缔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又没有完全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无处融资,也将难以生存。政府适度监管应该注重监管效应。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效应如图1所示。图1中,D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曲线。当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应急状态下为维持资金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不得已的选择。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刚性需求。S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曲线。只要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其供给曲线缺乏弹性。E0是无政府干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点。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确定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取缔黑恶势力等非法主体的交易资格。二是通过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贷行为。第一种管制让资金供给曲线从S左移到S,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与Q1Q2相等的数量。第二种管制让借贷利率从R0降低到R1,资金供给量减少了Q0Q1,如果双管齐下,两种管制措施产生了Q0Q2的超额需求。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应。为维持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应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量,放贷增量至少应达到Q0Q2水平。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放权,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如图2所示。图2显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属于偏正规金融市场,其市场规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场属于偏灵活金融市场,其市场自由度高。规范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较低。在正规金融市场基础上,发达地区可建立偏灵活的金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偏正规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政府都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加以明确界定,以维护金融市场有序、合理和安全运行。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6

本文作者:李凌工作单位:新疆昌吉市北京北路

全面提高与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管理途径

加强计量法律法规宣传,营造计量监管良好环境积极向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经销企业宣传计量法律法规知识,督促其履行5办法6规定的义务,同时加强检验知识的学习,合理制订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制度,掌握必要的检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知识,健全组织机构,组织人员培训。计量检测部门通过培训、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计量检测技能,同时通过计量保证能力考评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广大企业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目前,商品的计量与其质量、性能相比较,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强包装计量宣传力度,大力提高全民计量法制意识,增强企业做好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充分利用/世界计量日等纪念日,积极开展咨询宣传活动,保持和强化与广播电视、报纸、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广泛宣传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6等法律法规,普及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知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队伍和机制建设首先,不断提高计量检测机构的建设水平,不断更新、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档案。目前在很多地区,由于受资金、观念意识、体系体制等多方面影响,计量检测机构的人员素质水平、设备先进程度与当地较大企业相比都无优势可言,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质监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支适应当地发展的高水平的计量检测与监管队伍。对企业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对计量基础较薄、信誉较差的企业,要求并帮助其制订必要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制度,配备与其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人员;对计量基础、信誉较好的企业,在征得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推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保证能力考评制度,并对合格企业授予标志;对于规模较小的个体、私营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管难度较大,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积极为其提供计量知识帮助和技术支持,通过热情的服务和帮助来提高其产品净含量计量合格水平,保证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管长效性。加强重点商品、重点地段、的随机抽查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日常计量监督检查机制,以市场和批发地为突破口,严查流通领域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违法行为。质监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定量包装商品日常计量监督检查,对流动性较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和重点区域加强监督,增加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查频次和力度。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计量监督具体实施意见,使计量监管在定量包装商品的生产、流通等领域全面到位不缺位。严查故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计量作弊行为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违法行为,视情节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计量秩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强化市民对商品定量包装的维权信心和意识。

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做好定量包装商品监管工作

定量包装商品监管、检验部门计量检测、监管部门要加强地区间的工作交流,适时召开经验推广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检测方法、地方企业管理措施和监管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条件成熟的可以大力开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保证能力标志认证工作,根本性、规范化地保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准确性,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与管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要严格规范其产品的净含量,按照5规则6要求,通过计算平均皮重值得出每个样品的净含量。对于皮重相差较大的定量包装产品,要分类去皮重,计量管理人员应做好产品抽检复验工作,发现净含量不准确现象,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产品种类对外包装的要求,有些定量包装商品成分易挥发、散失,产品与外包装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作用,需要科学合理分析。例如:对于粮食、食品、酒类等产品,要注意环境条件和包装物材质与密封性,科学分析净含量计量不足问题。定量包装商品销售企业而销售企业作为链条的下一端,是进入流通市场的关键环节,把好了定量包装商品进货关就等于维护好了市场秩序。质监部门需要及时监督检查结果信息,并保持与销售企业进货部门的联系,对于净含量不足的商品坚决不允许上柜出售,同时探索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便捷检测方法便于销售企业进行抽样检测。强化销售企业对生产企业的监督,销售企业都要配备相应量程和准确度等级的称重计量器具,开展对以重量单位标注净含量的商品进行抽查。应要求生产企业提供法定计量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测报告。如有可疑之处或有消费者反映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问题,应及时寻求法定计量技术检测机构的帮助。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7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所进行的所有监管举措都是为了能够让企业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也可借此来获取更多经济收益。但是,这种看似非常有益的监管体系,实质中却存在很多矛盾。

第一,监管部门过于频繁进行重复监管,可能造成监督矛盾日益激烈的同时还降低了监管工作的实质效用。与此同时,过度的监管调控还可能致使监管加大冲突频率。全国的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组织、证券部门以及各保险公司都已实行了监管,所承担的相应职责分别是通过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承担。此类监管的模式都因金融控股企业的产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各监督机构目的、标准体系,以及操作方法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个监督管理部门活动存在很大偏差,倘若金融控股企业只受单一机构监管,单一监管机构的监管者自愿接受其它监管者所负责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小。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的各不相同,也可能致使监管冲突发生。

第二,各监管部门之间因监督目的各不相同,则难以在彼此之间进行协调,调节性能与效率不高。关于金融监督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都是同一个水平。假使一家金融组织同时经营各项金融业务,比方说既从事银行业务,同时又开展保险业务或者证券业务,如果某项金融业务产生了风险,如何确定由哪家监管机构带头,选择哪家监管机构最终进行决策等实际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中国金融控股企业已经产生同时不断持续的发展,其运营方式可划分以下两种:第一种为经营性的控股公司,比如银行控股公司(即控股企业为商业银行)全资或控制部份股权,包括附属部门或子公司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类型的服务性质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这样的金融控股企业特点表现在母公司本身,设立了银行经济业务。所管理与控制的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部门或者子公司,各附属部门或独立的子公司自主对外进行与业务相关的活动,同时承担与之相关的民事赔偿责任风险。集团高管有决策权对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任免及其它附属权利,并对重大事项决策产生影响。现阶段,与之形式相似的银行控股企业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第二种是金融控股公司为纯粹性质,集团的控股企业不是银行的金融组织。全资拥有或控制大部份股份,其中包括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和非金融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以及子公司。此类金融控股企业的特色是总部(母公司)本身并没有从事金融相关活动,但其关联公司或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控制进行独立的涉外金融服务,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集团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通过管控股权进行监管,集团公司(母公司)董事会对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拥有决定权,同时对子公司重大决策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国内这类型的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有中信企业、光大企业、平安企业等。我国目前实行以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很难开展对金融控股企业以及相关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其次,金融控股企业下层设置的组织机构互相参股现象,导致法人结构难于分析,企业规模庞大以及跨国经营致使内部管理机构层次多样化,企业金融业务牵涉不同金融业务,又导致运营复杂化。从一个角度来说,致使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给金融控股企业的外部监管也带来了许多阻碍,可能致使监管真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由于牵涉不同行业的监管机构,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方案和核心截然不同,金融控股企业通过在不同专业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发觉出差异,有可能采取手段,回避监管行动,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阻碍建立组织形式,进而增大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在对相关金融部门进行监管过程中的困难。其次,监管主体对监管对象的管控虽然能够有效的避开风险,但由于各个监管主体之中信息沟通与交流不顺畅,可能致使信息传递受阻。使得金融控股企业整体的风险不易于掌控,极易造成监管真空现象。

第四,很难对金融行业的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开始于二十世纪中叶的金融革新,促使金融行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金融创新却开始与金融监管放松同时发生;风险管控与风险监督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导致风险管控与监督滞后。例如发达国家的一些次贷危机,就是金融创新速度与风险监管速度发展不一致而造成。分析金融工具创新之所以难于被监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工具创新是从零开始的过程,现创段开发出对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规定和体制难以从一开始就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警惕并加以防范;

(2)新的金融工具投入使用,通常需要丰富的经验,通过很行时间运作方能显现其优势与劣势,致使金融监管只能针对事后,对事前无法判断与执行。

(3)因金融机构自身责任所致,监管当局未将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控纳入直接监管范围,综合以上各种原因,金融工具创新作为金融机构进一步调整金融杠杆率的有效手法同时,也是金融监管过程中需攻克的困难。

二、我国金融行业监管体系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此转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依照金融行业实际发展状态进行持续改进。最理想的选择是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但是这项选择的落实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过渡才能生效。中国目前执行“一行三会”(即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管理制度,大致上与当下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相吻合。但还没有明确分工责任,存在监管重复、监管漏洞、监管套利、监管成本过高而监管效用过低等问题,金融控股企业的监管责任不明确以及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尤其显著。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缺少信息交流与沟通、资源共享、团队配合。在维持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不变的态势下,创新与改进十分必要。

第一,对各监管组织的权利与责任要准确落实,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及组织之间信息交流,强化监管协调作用,各个监管机构彼此配合,协同合作。不断改革与完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合会议体制”。遇到重点难点监管问题集体协商,以实现各监管部门最终统一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

第二,将现阶段对金融机构监管的重点调整为功能监管,实现联合监管计划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第三,合规性监管及风险性监管方法两者结合,视风险性监督为全局引导并带动合规性检查的发展。对银行与金融机进行合规性与风险性等级评价,设立信用等级制度,使银行与金融机构对其运营与风险程度判断以及管控迈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是监管工作主体,制定与发展相关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法规,组织金融监管对金融控股企业的母公司(总公司)根据企业的功能直接监管,对母公司下设的金融企业一并开展业务监管。还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总公司,实现对集团下属公司的内部管理活动。

三、结语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8

体系建立

研究制定《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检验检疫管理办法》为总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开发电子信息化平台,作为监管体系的核心抓手。建章立制《管理办法》是监管体系的总纲,分监管内容、监管模式和监管组织3层。监管内容方面,对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的资质、储存场地和工作流程提出明确且详细的规定,全面整合卫生监督、商品检验和动植物检疫对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的所有监管要求;监管模式方面,明确了日常巡查和季度检查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试行分类管理,配套奖惩措施;监管组织方面,整合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各部门资源,构建统一的监管平台,形成检验检疫机构内部的执法合力。此外,编制了《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检验检疫信誉评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实际操作的具体规定,确保《管理办法》落到实处。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为该监管体系成功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为确保监管体系的高效与可持续,设计开发了“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检验检疫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通过梳理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业务流程,确立以“待检货物出保后查验”模式为系统研发的突破口,实现出入境货物查验工作电子预约、电子审核、电子放行和电子提货(图1),此举减少了逃漏检的发生,实现减负、增效、提速,提高了检验检疫机构工作透明度,又初步实现对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试运行中仓储企业的意见反馈,结合口岸卫生监督工作特点,推进第二阶段系统研发:即针对空港口岸全部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的检验检疫管理系统。该系统设有检验检疫操作界面(图2)和仓储企业操作界面(图3)两个用户端。在检验检疫操作界面,内容包括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信息、仓储企业联系人信息,检验检疫监管评分表及每次检查的计分情况、仓储企业信誉评级等。在仓储企业操作界面,可实时查询该企业的信誉评级和每次检查记录,检验检疫相关工作规定及解读,并设有交流平台,供检企网上沟通。为方便企业用户用会用好该系统,编制了用户操作手册。在系统维护方面,及时更新检查记录,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网络反馈给仓储企业,并提出整改要求,通过此平台及时。为将网络运行中发生突发情况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还制定了监管系统应急预案,保证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

结果

确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评价指标根据《管理办法》制定的《出入境货物存储企业检验检疫监管评分表》(以下简称“评分表”),涵盖了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在卫生防控、物流管理和配合施检等方面的各项要求,明确各项目分值,保证了计分评比科学合理,衡量尺度统一规范。为激励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协助检验检疫机构共守国门,评分表设计有加分项,从企业积极主动协助检验检疫机构截获疫情疫病及不合格货物方面印证其信誉水平,以便在更高层次上校验企业的信誉程度。截至2012年5月,空港仓储企业自发配合上海机场检验检疫局在储存场地捕获啮齿类动物2批,协助截获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100多批,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7批。创建切实有效的企业奖惩措施《管理办法》以现有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上海空港口岸特色,通过整合口岸检验检疫执法资源,尝试设计了一套奖惩措施,即根据仓储企业按照《出入境货物存储企业检验检疫监管评分表》中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将企业分成不同等级,拟定对应的奖惩措施。例如,对A类优秀企业,在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本仓待检货物加急查验、单证流转和系统权限等方面给予优惠,使落仓在该类仓库的货主切实感受到便利高效;对C类和D类违规企业,则加大日常监管频次,提升货物开箱比例,直至减少或暂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预约权限,增大其运营成本,敦促其认真遵守检验检疫机构的规定,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机构的指令。初步实现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在体系建设过程中研发的信息系统,成为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工作平台。对检验检疫机构而言,该系统打破了原有的部门界限,加强了内部信息交流,利于统一步调,统一发声,树立执法公信力。该系统有效推进政务公开,检验检疫机构在检查考评后通过该系统公布计分结果,对发现的违规行为提出整改要求,便于企业实时查询,确保监管体系运行公开、公平、公正。该系统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上海空港口岸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2年5月,共计129家),且规模不一,经营守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只有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才能实现监管的高效便捷。对仓储企业而言,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查询检查评分结果,获悉检验检疫机构提出的整改建议,提高了整改效率。该系统拓宽了检企沟通的渠道,企业通过这一官方通道及时获取最新的检验检疫相关规定和咨询反馈。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储存场地卫生许可工作得到显著推进入境货物存储场地卫生许可管理是检验检疫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罚则,导致进展有限。至2010年,上海空港口岸《储存场地卫生许可证》发放率仅为45%。自深入推进仓储企业检验检疫监管体系以来,通过制度规范、奖惩措施等方面强化卫生许可工作:首先,《管理办法》规定拥有储存场地卫生许可证是A类仓储企业的必备资质;其次,检查评分表对该项目专门增加分值,奖惩措施适当倾斜。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储存场地卫生许可证》发放率提升至75%,获证企业的储存场地占空港口岸内货物储存场地面积由45%增长到85%以上。监管体系引导企业高效协检监管体系建立过程中特别要求出入境货物仓储企业设立检验检疫联系人,由各家企业主管级人员担任,负责现场协助、信息传递、场地卫生监督等具体工作。对于表现优秀的联系人及联络员,在检查考核时予以适当加分,并通过表扬信等方式向企业通报。此举扭转了之前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到仓库后无人主动配合的局面,有效改善检企一线人员缺乏沟通的状况,利于营造检企合作、检企共进的和谐氛围。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9

1.水利事业单位投资企业资产结构问题

①资产规模较小导致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事业单位从自身业务范围出发设立企业,这造成了投资企业数量多、资产规模较小、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现状。根据水利部财务司最新统计,部所属事业单位中有123家投资设立了808家企业,其中全资企业有671家,这些企业的资产总额还不到万亿元。根据《中央企业2013年度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国资委监管的113家中央企资产总额35万亿元,其中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企业68家。因企业资产分散、战略定位不准、市场目标多元等问题,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低下,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较弱。近几年企业平均保值增值率在102%~105%之间,低于国资委监管的央企2013年度平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106.5%。

②投资层级过长,不利于管理。据统计,有的事业单位投资企业层级达到7级。复杂的产业链条造成了企业主业不突出、股权关系错综复杂、产权结构不明晰,既不利于投资企业的良性运行,也不利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有效控制。

2.事业单位所属企业人事管理机制复杂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是机构精简的重要工作。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安置分流人员,将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部分员工通过投资新办企业进行安置。这些企业的设立没有市场目标,没有核心产品,没有竞争性,也无法独立生存,长期依靠政策性补贴勉强生存。另外,事业单位领导与投资企业领导之间存在重叠的问题。部分人员不仅在事业单位任职,还在企业中挂职;或者本人在事业单位任职,近亲家属在相关下属企业任职。这就造成政企不分、人事混乱、自己监管自己,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3.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机制不规范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事业单位投资企业应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长期投资”科目核算,同时通过“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核算。据水利部财务司调查,部分事业单位投资企业违反规定通过“其他应收款”或“专项应收款”等科目核算,有的虽进入了“长期投资”科目,但未通过“事业基金”核算,这造成决算报表不能正确反应单位资金变化。事业单位资金往来记账规则违背财税制度。有的企业为偷逃企业所得税,以劳务费名义向事业单位转移收入,事业单位同时冲减事业支出,造成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和收入不实。部分事业单位以非货币资产甚至是非经营性资产投资企业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备案管理,国有资产价值被低估,出资股权比例被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贬值、转移甚至流失。

4.企业管理与激励机制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的行政化管理

目前仍是主流模式,对投资企业的高管缺乏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虽然水利部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关于企业管理者薪资与经营效益盈亏挂钩的政策,但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值得商榷。同时,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不多,员工薪酬体系的激励机制不足,企业创造效益的动力缺乏。在人才引进机制上受体制制约严重。事业单位投资企业在人员招聘上存在复杂的“裙带”关系,“萝卜招聘”现象,无法引进真正适合自身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发展的人才。人才的缺失,先进理念的不足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缺少前瞻性、竞争性。

二、加强事业单位对投资企业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述现象,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监督管理的意见》,强调事业单位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加强事业单位对投资企业监管的重点。

1.促进事业单位投资企业前期可行性论证和民主决策,加快水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事业单位要贯彻指导意见的要求,对转为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合并、划转等方式与投资企业脱钩。事业单位投资新企业要进行详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了解相关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对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行业前景等进行科学预测,必要时可聘请专业的人员或者机构进行专项调研,组织可行性论证并撰写可行性报告。从根本上杜绝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的盲目性、随意性,降低投资风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2.以效率为原则,整合资源、减少层级、推行扁平管理针对目前投资企业层级较多的

现状,应减少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现扁平化发展。要贯彻落实水利部相关文件精神,对3级以下符合主业发展方向的投资企业,通过无偿划转、产权转让等方式提升管理层次。对非主业、效益差、负债率高的企业,可无偿划转、改制、出售、解散或实施破产等手段进行整合。对因债务、担保等原因难以注销破产的企业,可先歇业。通过整合,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资产规模较大、盈利能力持续的企业,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贯彻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精神,试行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对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为标准,对产品服务市场化程度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实现做大做强。对产品、服务目标单一,地域性强,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投资企业的资产整合,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治理结构,负责企业的内部管理。事业单位以出资人身份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资本的意图。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再由政府直接任免,改为股东大会选聘产生,并经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备案。

4.建立健全责、权、利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印发〈规范水利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指导意见〉和〈规范水利部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基础上,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等情况的差异,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对市场化竞争充分的企业逐步加大EVA(经济增加值)在经营业绩考核的比重。建立以经济目标责任制为前提、以绩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激励约束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激励约束管理机制。

5.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市场化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成功制胜的根本性资源。因此,不仅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市场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丰富资源的海外人才,建立有效的聘用争端解决机制,为有关聘用问题提供有效的咨询意见和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建立求有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机制,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方法,建立完善详尽的人才考核制度,健全优胜劣汰机制。

6.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严格水利系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维护国家和出资人利益、忠实履行职责、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勤俭节约、作风建设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规定了不得有的39种行为,要求将这些规定纳入公司章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并规定了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水利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职代会制度,强化上级单位对下级企业的监督管理责任,一级管一级,人人负责任,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到预防为先、关口前移,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违反“若干规定”的行为。

7.强化事业单位对企业的活动监督和审计监管

企业监管论文范文篇10

1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规范经营决策、资产增值保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通过投资实业拥有股权,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履行出资人职责。

2《.意见》对所属企业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水利部出台的《意见》要求所属企业有关事业单位在对现有企业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与所投资企业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加强和规范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绩效提升”为工作目标,遵循“分级监管、民主决策、控制风险、追踪问效”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企业“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和全过程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监管企业的工作机制,促进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求在对现有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以整合企业资源、推行企业扁平化发展为目标制定整合方案,通过调整投资级次、整合重组、产权转让和解散等方式全面开展企业清理整合工作。要求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和资产收益等权利与责任,督促企业建立职责清晰、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3.有利于从严规范领导干部在企业的兼职任职,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责任

《水利部人事司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在以往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作出了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规定要求: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休手续的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按照规定经批准在企业兼职的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不得获取股权和其他额外利益;按照规定经批准到企业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及时将人事、工资等关系转入企业,不再保留公务员或事业身份,不再保留原单位的各种待遇;不得将人事、工资等关系转回参公、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在企业办理退休手续后,也不得将人事、工资等关系转回参公、事业单位。限期对领导干部违规在企业兼职(任职)进行清理。

4.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所属企业去留的合规性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按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3类:承担行政职能的,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公益属性,其中,承担基本公益服务,市场不能配置资源的,划分为公益一类,承担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分为公益二类。根据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转为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划转、合并等方式逐步推进与所投资企业脱钩;定性为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活动,要按照有关规定推进所投资企业的改革;定性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投资企业。

二、海委所属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发展历程

海委所属企业大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为海委事业的整体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些优秀的企业也起到了积极模范的带动作用。近年,海委紧紧抓住企业发展改革的有利时机,制定并实施事企改革方案。海委直属企业与相关事业单位脱钩,在人员、资产、业务等方面进行了清理与划分,解决了事企之间人员、资产混用问题;初步理顺了事企关系,规范了企业经济管理行为,为事业单位、企业各自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先后整合了16家公司,组建了2家企业集团,企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所属有关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改制重组,先后组建了华北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漳卫南局德州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两家集团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资本运营、技术开发、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产权明晰、管理完善、创新高效的企业。

2.所属企业现状

(1)基本情况

所属企业共计35家,按照企业级次分类,一级企业20户,二级企业6户,三级企业9户;按照持股形式分类,全资企业25户,控股企业10户;按照组织形式分类,有限责任公司19户,全民所有制企业12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户,联营企业1户,中外合资企业1户;按照行业分类,水电工程施工企业4户,维修养护企业10户,水利技术咨询服务企业7户,通信企业2户,住宿、餐饮企业2户,轻工企业2户,物资企业2户,印刷服务企业1户,物业管理企业1户,其他服务企业4户。截至2013年年底,所属企业在职职工总人数为1087人,按照年龄来划分,35岁以下(含35岁)的391人,35岁至50岁的509人,50岁以上(含50岁)的187人;按照学历构成来划分,本科学历以下的809人,具有本科学历的23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39人。

(2)财务状况

2011—2013年,三级所属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分别为23135.0万元、23284.6万元、27271.9万元,总资产分别为87973.4万元、121358.5万元、123229.1万元,净资产分别为28931.9万元、30878.5万元、33668.5万元,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16537.6万元、98752.7万元、145477.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188.3万元、2783.0万元、3207.4万元。

①资产质量状况。所属企业2013年总资产周转率1.2次,流动资产周转率1.6次,均达到国有企业全行业的良好值,分别高于2012年的0.9次和1.3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直接提高了资产周转率。

②债务风险状况。所属企业2013年资产负债率为72.7%,与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所属最大企业应付账款达到46021.5万元,占到全部企业负债总额的51.4%。所属企业资产负债率接近国有企业全行业的较低水平。

③盈利能力状况。所属企业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9.9%,总资产报酬率3.8%,与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9.3%、总资产报酬率4.4%基本持平,处于国有企业全行业的平均水平。

④经营增长状况。所属企业2013年销售增长率47.5%,与2012年销售增长率-15.2%相比增长幅度较大,处于国有企业全行业优秀水平。2013年资本保值增值率109.0%,2012年资本保值增值率106.7%,两年间均处于国有企业全行业良好水平。

(3)存在的问题

海委所属企业还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缺乏市场竞争力、获利能力不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关系不顺、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法人治理结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工作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没有有效发挥作用,难以形成互相监督、制约的运行机制。如华水集团已组建多年,拥有5家子公司,一直未依照程序召开董事会和股东会,对被投资单位缺少控制与管理,资源的积聚效应和资本运作的协同效应未能显现。

②缺乏市场竞争力,获利能力不强。所属企业数量多、规模小,35家中有21家注册资本在150万元以下,占总数的60%;拥有相关业务资质证书的有12家,占总数的34%;大部分企业没有资质,缺乏市场竞争力,获利能力不强。2013年企业亏损面占34%,亏损额537.68万元;盈利的企业中仅有5家企业净利润超过50万元。

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制度建设方面,所属企业还没有建立健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等。有的企业建立起了各项制度,但执行乏力,给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带来隐患。

④企业产权关系不顺。为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使所属企业责、权、利相匹配,2013年,海委将部分长期投资无偿划拨到委直属事业单位,但因历史原因,未能在工商局办理变更出资人登记手续,造成企业产权关系不顺。另外,海委引滦局事企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⑤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薄弱,部分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存在财会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另外,有的企业档案资料保管不善,缺少往年年度产权登记证、资产评估备案文件、企业成立批复文件等,影响了产权登记的申报工作。

三、企业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到位

海委投资企业按照水利部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法定代表人进行了更换,部分事业单位科级以下的年轻同志成为投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但这样的变化不利于事业单位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影响到企业独立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2.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与企业负责人薪酬未挂钩

作为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依据,有效利用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有利于促进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尚未建立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结果没有与企业负责人的选用、薪酬挂钩,造成企业负责人薪酬发放的不合理、不规范。

3.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事业单位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与企业实收资本账面价值不一致。二是还有个别企业出资资本不实,出资资本长期不到位。三是未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按照制度规定,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应逐级向上级单位书面报告。到目前为止,很多单位没有执行书面报告制度。

4.所属企业监管不到位

一是有的单位疏于监管或缺乏监管的手段,对所属的企业不了解、不熟悉、不过问、不掌握情况。二是有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主管单位重投资轻管理,不采取措施整合清理。三是有的单位对所属企业报送的资料审核把关不严,分析说明不认真,造成上报数据不准确,资料不完整。

四、对加强所属企业监管工作的思考

1.做好企业清理整合实施工作

根据《海委企业清理整合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海委将采取产权转让、整合、清理、资产置换等方式进行企业清理整合。按照参公单位与所属企业脱钩的要求,将参公单位的对外投资进行划转;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的规定,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开办的企业并入已经成功转型的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实施紧密型管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将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做好企业兼职清理、规范内部管理等工作;对经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失去发展能力的企业进行清理。

2.继续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实时开展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

开展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准确测算考核目标值,签订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人事部门的年终考核、与企业负责人的年薪紧密关联,初步建立起所属企业负责人奖惩机制,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

3.强化对企业投资的监管工作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权责对等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建立企业重大事项的审批、备案和集中报告制度,督促事业单位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进一步理顺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的关系;三是加强对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指导工作等。

4.规范所属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