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探究

时间:2022-07-25 09:17:37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探究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报告还特别将“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培养什么样的人”相结合,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报告精神必须思考、回答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了时代精神,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应当是有道德、讲奉献、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勤于服务社会、甘于贡献国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代新人。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系密切,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切实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民思想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报国报民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坚定热爱祖国的崇高信念

爱国,是一个国家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民族复兴大任担当者的时代新人,青年学生理所当然应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够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而学习、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综观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其始终贯穿一条“公忠”的道德原则,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为祖国、为民族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往往也正是救国救民热忱空前高涨之时。在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的诗文论著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从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雄雄胆略,到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拳拳之心;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怀激烈;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绵绵情怀,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赳赳勇气,无不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和追求。正如鲁迅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当我们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正可以此为教材,从中汲取丰富养料,滋润和充实青年学生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其爱国热情,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二、“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有助于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本主义思想色彩,有很多关于“富民”“养民”“教民”“爱民”等富有哲理和人情味的重民思想论述。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弃,在逆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无不体现民心不可违、民意不可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切工作都要考虑民心民意的重民思想,这对我们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无借鉴启发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的培养对象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多作贡献。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些满脑子充斥着金钱、权力、个人享受等私欲的高智商、低情商式的人物,脑子里根本没有人民群众的位置,不知道也不愿意去关心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那么,这不仅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国家、民族的不幸。因此,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对青年学生进行爱民、重民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唯其心中有爱,才会情系人民,为民奉献;唯其心中有根,才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为人民服务。

三、群体主义的行为方式有益于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的宽广胸怀

集体主义作为调整人民内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客观上导致一部分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膨胀。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些人一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要“人人为我”,拒绝“我为人人”,个别人甚至走上坑害别人、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的犯罪道路。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刻认识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固然有许多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益的借鉴。比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主张“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强调“义以为上”“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也就是说,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先整体后个人,重大义轻私利,为大家舍小家。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群体主义思想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群体主义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容易与集体主义接通,把传统文化中群体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集体主义教育更便于青年学生接受,使集体主义思想更深入青年学生的头脑。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宽广胸襟的丰富养料当今世界,伴随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可能不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因而,培养青年学生的竞争意识,使青年学生正确对待竞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非常必要。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在鲜花和掌声中保持头脑,不迷失方向;又要在失败和挫折前振奋精神,不懈拼搏。这是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这种目标和要求,反映在社会个体的人格塑造上,就是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发展进步。尤为重要的是,自强不息精神是一种独立、完善人格的具体体现,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则提出,做人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人格。孟子还强调,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应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完善自身,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种刻苦努力、终身求善的品德正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它通过社会成员的合力而最终作用于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以,对青年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精神的宣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青年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笃实的行动力及积极主动的追求精神,将竞争力、创造力、实践力的教育纳入学生的人格培育中,以造就一批具有完善人格、积极进取的时代新人。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也是培塑青年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基层党建“厚德载物”原话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非常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像大地这样,养成宽厚、兼容的品格。它反映了我们民族在对待外界事物和对待他人问题上的态度,即在前一个问题上要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后一个问题上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繁荣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现在进行改革开放,更需要这样一种态度,更需要大量胸襟宽广、高瞻远瞩的优秀人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则强调对人诚恳、忠厚,以“诚”“信”为做人办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传统文化将至诚至善视为人生最高境界。古人云:“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又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做人要“言而有信”,将“信”提到“民无信不立”的高度。可见,讲诚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强调待人处世的诚信原则,尤显重要,理应成为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我们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像那样,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如报告所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

参考文献

[1][2][3][4]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42.40.40.

作者:赵魁浩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