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机关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5 03:10:00

构建和谐机关调研报告

省直机关是省委、省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省直机关创建和谐机关对全省具有重要意义和表率作用。为深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省直机关创建和谐机关的措施办法,我们对省委、省政府和人民团体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调研,对省直机关和谐机关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省直机关构建和谐机关的现状

调研中,普遍反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陕西、和谐机关,意义十分重要。党的**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以来,省直各部门通过先进性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机关建设、作风纪律整顿、思想政治工作研讨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和谐”的机关氛围,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整体上看,省直机关基本形成了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动活泼的局面。不少机关调动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了智慧和力量,呈现出你追我赶、积极进取、争做贡献的新气象;一些机关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得好的先行单位,党员干部和职工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总的看,省直机关已经具备了构建和谐机关的初步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影响和谐机关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目前,制约和影响和谐社会、和谐机关建设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人的心理失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成份、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开始凸现;东中西部干部职工收入差距拉大;加之政治教育中的某些形式主义,有的领导机关作风漂浮、搞“政绩”工程,以及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造成干部职工心理上的不平衡,部分人情绪消沉、得过且过,少数单位人心散,工作推动难,落实见效难。

2.用人存在不公。目前机关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中,仍存在不少与党章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不符合的问题。在坚持用人标准和导向上,有按领导者个人好恶、亲疏、关系选人用人的现象。在民主推荐环节,有事前跑风漏气、封“官”许愿,事中说情、拉票、传话、暗示的情况。在组织考察环节,有考察干部工作方式单一,难以了解到干部真实表现和乱告状、恶意告状的倾向。个别的也有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这都严重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单位的整体形象和良好风气,影响党员和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

3.消极腐败现象禁而不止。近年来,我省的反腐倡廉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消极腐败现象高发易发的势头依然不减,极少数人利欲熏心,铤而走险、前“腐”后继,贪污挪用、商业贿赂、侵吞挤占公款公物,权钱交易、挥霍浪费等呈上升之势。不廉洁行为和腐败现象,虽然是个别的、局部的,但却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而且直接损害机关单位的和谐安定和团结稳定。

4.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未解决好。由于我省财政收入总体上还是吃饭财政,因而社会事业的发展欠账较多,尤其是党政机关人员收入低、福利增长慢、物质条件差、实际困难积累多,已成为诸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状态。例如多数干部职工的就医、子女上学成为新的沉重负担;不少新提拔干部、新分配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以及少数离退休干部没有住房,或住房的面积小、配套条件差。

5.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省直机关总体上管理是严格、有序的。但也有一些部门和单位,有的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够完善,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有的制度停留在会上讲了、墙上挂着、文件发了,但缺少检查和督促落实;有的在人员、财物和工作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致使机关作风懒散、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这是导致某些方面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够协调,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不相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关于构建和谐省直机关的思考

1.建设一支和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按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社会创造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从而用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业绩和人格品德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倡导机关的和谐精神和良好风气,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新的战斗力。

2.坚持不懈地加强机关干部职工的“三观”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构建和谐机关的思想基础。深化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针对机关干部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当前应围绕学习贯彻党章,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三观”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3.健全制度,狠抓管理,形成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规定明确、措施具体,又定期督促检查、奖罚兑现。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干部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评议权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结构;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立行政效能监督制约机制,狠抓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4.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机关人文关怀。通过岗位锻炼、脱产培训、挑战性工作的锤炼以及社会实践,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巩固和探索先进性教育、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契机,建立健全上下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谈心交心、征询听证、公示公开和阶段性工作通报制度、决策前征求意见制度、年度考评测评制度,形成正常、畅通的上下沟通、交流、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尽可能地关照基层和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健全化解矛盾、调处问题的机制,全方位展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开掘和发挥机关干部的潜质潜能。

5.运用好载体,强化机关以精神文明为主体的创建活动。从基层创建活动抓起,做到说和做、知和行的统一。从今年起继续按照五年规划指导和年度计划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评先创优、创佳评差、绩效综合考评以及省直文明机关、文明处室、文明窗口单位和“十杰”青年、技术能手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比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规范以“标准化党支部”创建和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活动,树立推广构建和谐机关的先进典型,倡导和谐共事、和谐创新的机关文化,使和谐机关建设结合、渗透、贯穿于机关党建和文明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四、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和纪检干部在构建和谐机关中的作用

机关党务工作者和纪检干部在和谐机关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理应发挥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指导者的职责。

一是发挥政治优势,围绕思想和谐,着力抓好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实际和机关工作的特点,持续抓好机关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是机关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组织的首要任务和共同职责,也是党务、纪检机构和干部的一大政治优势。首先,机关党组织和纪检组织要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协助党组(党委),会同相关部门,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纪律,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为构建和谐机关奠定坚强的思想基础。其次,本着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方法途径。把提倡个人自学、组织集中学习、脱产短期培训、上党课、报告会与专题研讨、知识竞赛、互动交流、评选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相结合;把重点抓好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处级干部学习、开好党内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与立足岗位做贡献、努力建功“十一五”、推行党员承诺制和责任制、综合考核制相结合,努力把构建和谐的意识转化为奉献和谐机关的实际行动。第三,在抓好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设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党员干部团结共事、和谐共进创造好的条件。

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围绕工作和谐,不断探求构建和谐机关制度保障新机制。省直机关是联系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机关的组织骨干。依靠党组(党委)的重视支持和统一指导,党务、纪检干部要围绕构建和谐机关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当好参谋助手。还要依靠进一步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努力推动制度修订、制度执行以及制度检查、考核和奖惩的配套运作,发挥制度管人管事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当前,要着力抓紧抓好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党内“”和谈心、沟通、交流制度,党员管理监督和发挥作用制度,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领导机关联系和服务群众、转变作风制度,党员干部综合绩效考核制度等。

三是发挥督促检查的优势,围绕提高机关整体效能,推动和谐机关建设有序、有效推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知行统一、说做统一,这是机关党建、党纪监督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工作方式。和谐机关建设的实施推进,需要有安排、有措施、有督促检查、有考评落实。首先,要督促各部门、各单位重视搞好自查自检,及时分析掌握构建和谐机关建设的进展和倾向性问题,认真采取改进措施加以矫正。其次,要通过联合检查、综合评估、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推介好的做法,树立先进典型,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构建和谐机关的实效。再就是,要充分利用单位内部的会议、简报、专栏、局域网和借助新闻媒体,加大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机关的宣传力度,以此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和舆论氛围,进而来检验、促进和谐机关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