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0 17:27:34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从“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宄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界定物理核心素养,为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的探索与发展确立了新方向。

一、深度联系,渗透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不同于一般物理概念,它是一种系统而内化的科学认识,是人们从物理学角度对时空、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能量等的概括性理解,是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提炼与升华。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应以物理观念统领教与学,使学生深入挖掘物理概念及规律,通过对物理观念的渗透形成对知识的深度联系与深度加工。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简化研究对象,建立理想模型,以分析自由落体的要素: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受到位移方向的同一种力即重力的作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知识网络深度联系,从时空角度确立运动观念:真空条件下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形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都成立。在深度联系中,学生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v,+如。运用这一关系推理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初速度v0=Om/s,重力加速度为那^速度为v,=轵,位移即下落高度为A轵2。

二、深度质疑,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深入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式思维,而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重在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1]在物理课堂中以问题链为主线的活动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然而对于形成深度质疑与批判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质疑是训练思维的有效方法,而模仿与提问是浅层次的设疑,它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有基本的理解与把握。在高中物理深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情境、科学动态等引导学生比较质疑、猜想质疑等,这对与培养学生基于事实提出科学假设、运用科学推理论证、得出创造性见解的思维过程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以激趣设疑:从教学楼顶垂直抛下质量不等的两个重物,一个是质量10kg的重物甲,与一个是质量为lkg的重物乙,甲乙同时落下,哪个物体先落地?学生凭直觉经验判断,得出结论:质量为10kg的重物甲先落地。这时,教师将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代入,引导学生思考: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该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与运动方向上的受力大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那么照此推理,作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不同质量的重物,其初速度相同,受重力(排除空气阻力)大小相同,等高意味着两物体的位移相同,因此应该同时落地。当学生发现直觉经验与逻辑推理相悖时,深度质疑与自主探究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也就有了进一步实验求证的动力。[2]这时,教师从旁提出疑问:有同学凭直觉判断质量不等的两重物从同一高度垂直抛下,质量大的先落地。事实上,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可以找到例子来证明的,你能找出相关例子吗?学生将两片等质量的A4纸作为实验的对比材料,一张平铺展开,一张折成纸团,将二者同时从楼顶垂直抛下,观察到纸团先落地。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学生在质疑与探宄中发现: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排除了空气阻力等因素的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这种理想化的运动只有在真空中才会发生,而在现实中因为空气阻力的存在,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受影响,下落速度的快慢不同。

三、深度建构,促进科学探究

深度建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也是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3]科学探宄是学生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能力,因而其表现在学生进行探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的到发展。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铁球与羽毛球从同一高度垂直抛下的对比实验,来验证自由落体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与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情境问题的形式设疑,来推动学生的深度构建:有一物体自44.1m高楼从静止开始竖直匀加速落下,经4s到达地面,求此物体到达地面时的瞬时速度。不少学生看到这一问题,分析:垂直下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容易套用自由落体公式,据v,=求出v,=济=9.8x4m/s=39.6m/s。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在现实情境中空气的阻力需要考虑。[4]若该物体是自由落体运动,那么下落高度1,1,h=—gt2=—x9.8x42m=78.4m22该结果与题目中的44.1m不相符,故该物体属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却不是自由落体运动。于是,可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将s=44.1m与f=4s代入其中,求出下落时的加速度为a=5.51m/s2,那么该物体到达地面时的瞬时速度可以根据公式v,求出。

四、深度拓展,培养科学态度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的深度教学,既要强调学思结合,也要强调学以致用,它要求学生在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物理知识全面理解与建构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以推动物理教学的深度拓展,形成有益的反馈与积极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5]当然,随着物理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关于物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及解释也将不断深入,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度拓展中培养自身尊重实证、批判思考的科学态度。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到最初的教学情境中以深度拓展所学知识:假设教学楼足够高且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甲乙两个重物下落的时间足够长,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会使物体下落的速度足够大,那么物体下落的速度会不会超过光速?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的前提下,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导致的物体的下落速度趋近光速时,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经典物理中的牛顿定律将不再适用。当然,学生探讨并不局限于此,随着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的无限增加,重力加速度也将生改变,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便不再适用。在高中物理深度教学中,教师通过类似的深度拓展,让学生学会猜想与假设,学会探宄与求证,从而培养自身的科学态度。

五、结语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策略,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内化方法与能力,从而将物理与生活、科学与应用有效贯通起来,在深度参与课堂中内化物理观念,在深度建构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在深度质疑形成自主创新品质,在深度拓展运用中培养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余华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19):2-5_

[3]林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深度教学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04):27-31.

[4]董彦.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08):14-17.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自由落体

一、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引领着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目标开始时是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但是由于三维目标规定的过于抽象,使每位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层次有不同的理解,使教学目标差异较大。由于三维目标使用的长期性,使多数教师不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便可用相同的句式,甚至相同的套话,写出教学目标,完全忽视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此时,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给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指导方向,使学生也能通过学科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目标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思维过程、解决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它是物理课程标准在认知上更加注重分析、创造、思考等要素。

二、三维目标与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的区别

三维目标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展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时的行为动词不够清晰,教师不易明确把握要求。教学目标比较零散,一般仅只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每节课之间的教学目标联系薄弱。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需要实现的目标较多,但没有明确的核心目标。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围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设计时的行为动词很清晰,要求也更明确,教师的上课重点要求容易掌握。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与整个单元相联系,使每节课之间的教学目标联系更加紧凑。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核心目标的实现,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每节课每个部分需要培养的科学思维比较明确。与之前的三维教学目标相比要求更加具体,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的更加明确。

三、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基于课程标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分析。在课程目标中,将必修1划分为两个主题,“自由落体运动”是“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主题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主题一共提出了四点内容要求,(1)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史的推动作用。(2)经历质点模型的构建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景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3)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4)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必修1的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本模块注重在机械运动情境下培养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模型建构等物理学科素养。课程标准中对该主题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也将从这几方面出发结合物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课标的第一点内容要求可以分解为从“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两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实验产生的背景”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史的推动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明白实验的重要性。第二点内容要求可以从“科学思维”和“物理观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模型构建的思想和方法;也能了解物体的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三点内容要求可以从“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使学生能从物理学运动和相互作用来分析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能根据物理图像表达实验数据;让学生能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第四点内容要求可以从“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能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把生活现象用物理来解释,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二)基于物理教材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分析。本节为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把该部分内容放于本章最后位置,既是对前面整章内容的概括和巩固,同时也是加强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与以后所要学习的抛体运动打下基础。本节内容在高中物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自由落体运动是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对自由落体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同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学过程还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实际课,也是后面课程知识准备的铺垫。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看了新课标,知道了新课标以后,就要结合课本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三)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质量相同、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现象,知道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牛顿管实验,掌握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以及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4)知道在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理解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是无关的。(5)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科学思维。(1)能够运用已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联系到自由落体运动,推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式。(2)能用理想化方法去比较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探求知识能力。(3)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3.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2)通过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4.科学态度与责任。(1)查阅资料,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实验研究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2)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3)体会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路和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什么样的课程标准决定了什么样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读与分析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7.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3

Abstract:Thisarticlefirstdiscussedthestatusofphysicsclassroomteachingmethodsinmiddleschoolandthenanalyzedthedrawbacksofphysicsclassroomteachingmethodsinmiddleschool.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Keywords:physicsinmiddleschool;classroomteachingmethods;drawbacksofteachingmethod

1系统观察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①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②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③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2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教师依据教材结构,把教材重点、难点,编成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充分讨论这些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一般模式是:①提出问题;②讨论问题;③问题小节;④问题应用。例如在”平衡问题分析”这堂课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提问:你认为动态平衡有哪些例子?你认为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动态平衡的关键是什么?然后问题讨论,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关键.教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参量的变与不便的关系,将讨论引向深入.接着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变与不变的相对性。最后让学生利用讨论结果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3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找出他们的相似处。例如在学习有关描述静电场的物理量时可进行如下类比,因为我们发现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非常相似,发现这两种力都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某个乘积成正比。注意到这个相似,我们得出如下的认识(用表1可简单表示为)。

4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设计出一些中心问题,按学生自学、师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教学。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是这样进行自学指导教学的:首先设计自学题,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②最先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家是谁;③根据书中的“真空管”实验,在笔记中写一份实验报告;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大小;⑤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⑥自由落体与匀加速直线运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学,然后让学生讨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上述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整个中学物理的教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也因此种不足而导致了我国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4.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即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措施如下: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4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激发起来',因此,创设结构严谨、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支架就变得非常重要.“脚手架”搭建成功后,教师展示课件,创设情境,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自由落体现象,让学生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以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位移、时间、加速度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同学到DIS实验室,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直接的作用.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通过问题支架层层递进,获取知识,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创设实验支架,引领学生感悟探究过程

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的分析方法,对获取自然规律以及知识的理解都很有帮助.创造良好的实验支架可以使学生原本对实验仪器一筹莫展到积极主动要求上台操作演示实验,而且在设计实验时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分析实验现象时具备判断能力.笔者以探究“楞次定律”的规律为例.交给学生问题支架后,可以创设实验支架,用如图装置来实现实验支架的目标,用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在实验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结论与表述更为简洁、对两者关系认识更深刻的“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再通过进一步协作、交换、探讨,最终肯定能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被激发起来,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协作交流提供极好的平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对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不再手足无措,借助教师搭建的支架,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即可解决.

三、创设评价支架,搭建学生全面发展阶梯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学生思维能力;策略

物理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型建构是将物理知识转化成一定的模型结构,将其作为物理知识讲解的媒介,过程中提高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深入。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让较为抽象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对模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有畏难情绪,认为物理很难。多半是由于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无法紧跟教师步伐、缺乏思考的学习情况下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自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的本质,从而找到模型建构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进行模型建构;其次,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仔细的思考,针对自己需要的内容对模型进行建构,让学生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部分内容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将知识引申到固定的公式上,使得抽象的物理模型变得更为具体化、过程化、动态化,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例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物理实验,将真空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和空气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小球下落的状态,并且构建起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让学生理解到两者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同时对小球自由落体的模型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模型建构因素,从而进行模型的建构。在模型建构之中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在重力的变换过程中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以及规律的发现和分析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物理教学中模型建构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高中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模型建构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地加强学生对模型建构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必须注重模型建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广泛交叉,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加强个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会物理知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且留意身边常见的物理知识,抓住机会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将一些物理想象与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建构出具有抽象性的物理模型。例如,教师在对《平抛运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篮球员投球的动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投篮的过程或者将垃圾投到垃圾桶中的过程,并且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结合起来去进行模型的建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优势将这个动作过程进行减慢播放,展示抛物所留下的轨迹,然后让学生对这抛物的轨迹进行分析,并且将上抛的那一段轨迹去掉,截取其中所存在的一段平抛轨迹,让学生根据轨迹去判断物体将会降落的位置,然后自己动手画出平抛运动的模型,通过对坐标轴的建立和公式的运用来判断这条曲线是否为真正的抛物线,证明生活化现象与物理理论知识存在关联的情况,从而进行物理模型的建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将物理思维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巧妙地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三、将物理模型建构情境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都花费在了教师的被动式教学上,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却少之又少。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学生在遇到物理问题时很容易只跟随着教师所教导的方式,而忽视了自主思考,这会导致学生在一些题目或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出现思维的局限化。就拿学生物理解题的过程中来说,对于一些基础题目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平时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解答,但是如果不进行思考与创新,题目只要稍微变换一下,学生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知从何处着手。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改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化的模型建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物理知识的实质,从而走出教师所传授的固定思维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例如,教师在对《质点参考系和坐标轴》进行教学时,由于这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内容,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情境化的模型建构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克服这种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投入到物理教学模型建构的情境中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质点,将自己作为模型建构中的参考系,从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情境中的参考系进行调整,改变学生为参考系的状态,学生会发现在同一物体的运动过程中,根据参考系的不同可能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学生可以在这一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的变化规律,将这些变化转化成不变,同时发现改变参考系之后模型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模型建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模型建构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在物理解题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各种解题方法、联系起有关的物理知识以及掌握“变转化成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模型建构的因素和内容,并且巧妙地将模型建构生活化、情境化,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各种公式、定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敏.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学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集,2013.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6

自主探究方法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课改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符,更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主人的保障。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自主探究方法应用到物理课堂活动之中,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并提出相关的疑问。有学生提出:竖直方向的初速度是多少呢?是零吗?还有学生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运动?还有学生提出:如何判断某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体,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

二、小组讨论方法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小组进行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也是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以确保物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进而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中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确保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教学“重力势能”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势能有所了解,所以,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效率,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知识,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些生活现象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比如:水自高处下落;锤子将钉子打进木桩里等,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组织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三、自主实验方法的应用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锻炼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注重实验教学,常常采取“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将知识搬到试卷当中,严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中掌握知识,培养基本的物理素养。例如:在教学“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替代思维,更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我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借助“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等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接着再通过自主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效率,进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做好保障工作。

四、多媒体辅助法的应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7

职教物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必不可少,在物理教学中可增加直观感受,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原子物理这部分内容,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不够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实验,再从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就会变抽象为直观。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以通过flash动画将物体由远处逐步拉向近处,很自然地看到像的移动情况和像的大小变化,从而很顺利的得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的特点,将抽象的规律形象化,使学生记忆犹新。又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实验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实验现象和过程,可以将静态的画用动态展现,将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用慢速的定镜录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进行“平抛运动的性质和规律”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做实验演示,再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抛物线,最后讨论。但是由于演示实验的时间短暂性和画出的图像的静态性,决定了学生很难发现运动规律。现在有了多媒体及其相应的物理仿真软件,我们可以采用输入不同的初速度值和抛出点的高度值,得到一系列不同的抛物线图像,既清晰又准确,通过观察、对比和验证,最后总结出“平抛运动的性质和规律”。学生加深了对平抛物体运动是一种合运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后运用规律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8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教育论文在线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9

想要在课堂上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地提出问题,能够让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借助教学情境来实现问题的创设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将相关问题融入教学情境中,不仅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与分析问题。随着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发展,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给学生们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这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更好的发挥教学功能。在“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给学生演示平抛运动的物体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同时开始运动、同时落地的过程,随后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有效激发,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不过也有部分同学有所怀疑。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深化对结论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Flash动画模拟,重现整个运动过程。可以通过两个小球连一条直线,使直线随小球一起下落,放慢动画速度,学生会发现直线始终保持水平,这很好地证明了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一结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透过教学情境来融入思考问题是问题创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能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很多好的辅助功效。

二、借助合作学习引发思考

想要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研习探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更好地对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对问题展开分析探究。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与碰撞。同时,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互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先自主计算,然后相互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方法探究寻找一种更为简单的表示正弦量的方法。随后,又让学生紧紧围绕“怎么才能找到呢?”“找到以后应该怎么用?”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找到求“正弦交流电”“不完整正弦交流电”“矩形波交流电”等一些形态各异且成周期性变化交流电的有效值问题,深化对“等效”的理解。合作学习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能够让他们共同对某个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整个过程不仅很好地激发与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化建模思想的应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篇10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