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兑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0:56:42

自由兑换

自由兑换范文篇1

一、全球《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中国4月8日的承诺

1.WTO中《金融服务协议》对金融业的要求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于1997年12月制定了《金融服务协议》,它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一起对一国金融业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本国所有的金融业务要对外国资本开放;实施国民待遇,外国公司享有与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向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公布一切有关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并不得对任何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外国资本有规模、数量方面的限制。简言之,WTO的最终目的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并享受本国资本的待遇,与本国资本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同等条件的竞争;同时,也允许本国资本进入其他缔约国金融市场并享受该国资本的同等待遇。对中国而言,加入WTO后,我国要立即允许外资银行经营所有国外客户的外汇业务;1年以后允许经营中国客户的外汇业务;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5年后可以对中国居民个人服务,允许开办合资银行。

2.4月8日美方单方面公布的中方在保险和银行业的承诺

美国贸易代表署于1999年4月8日单方面公布的美中就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谈判“达成”《市场开放和规则承诺》。

在保险业,美方公布的条款是:“谨慎准则--中国同意完全在谨慎准则的基础上授予执照,对发行执照的数量没有经济需要考虑或数量限制。地理限制--加入后,中国立即将允许外国的财产和意外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承保大规模险,并且在5年以后取消对许可证的地理限制,在2-3年内允许美国主要利益团体进入中国关键城市。范围--中国将在5年里分阶段地扩大外国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目前占总保险费85%的群体、健康及养老保险业。新许可证--中国最近已颁发了4项许可证,包括2项给美国公司的。投资--中国同意允许多数股权,取消对外国人身保险公司麻烦的合资要求,并且同意逐步取消内部分支限制,人身保险公司现在可以选择他们自己的合资伙伴(与目前中国政府为保险公司选择合资伙伴的政策不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即允许外国拥有保险公司50%的所有权,并在1年内逐步享有在合资企业中占有51%股权的权利。对于非人身保险公司,中国将允许在加入时即达到51%的所有权,并在2年内成为全资子公司。”

在银行业,美方公布的条款是:“我们(中美)的谈判努力为外国银行争取全部权利,既能经营当地货币,也能经营外汇业务(对于市场向美国的产品及服务的开放,后者显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既能服务中国顾客,又能服务外国顾客;实现投资自由化。这部分仍在讨论中。”

虽然中美双方仍需要讨论保险业和银行业开放内容范围等细节,中方也没有在这个协议上签字,但我们看到,未来中美双方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如果美国没有大的让步(显然美国让步的可能性很小),以上中国开放金融服务业务的内容范围时间表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简言之,参加WTO后,我国将在2005年之前允许外商独资银行经营银行零售业全方位服务业务,并允许外国银行在2005年之前开办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拥有50%的股权,并增加设立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城市。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必要条件及准备工作

有人认为我国加入WTO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情况远不是这样简单。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按照《金融服务协议》对金融业的要求和内容来运作,到2005年外商独资银行可以全方位经营银行零售业,此时如果我们仍坚持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将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加入了WTO还坚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显然会违背同等国民待遇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即便我国引用各种例外规则坚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在全方位放开经营银行零售业之后,监管资本项目资金流动的成本将会非常高,监管的效果也不可能好。因此,我们看到,我国加入WTO后5年或稍长一点,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都要成为既定的事实。

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和97年7月爆发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充分说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需要遵循一定的开放顺序和逐渐完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那么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要求和开放顺序呢?

麦金农(1991)指出:通常情况下,在价格膨胀适当地逐步消失以及资本市场对自由借贷开放之前,第一位也是最明显的需要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应优于金融自由化。在自由化的次序中位列其次的应是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使存款人能够得到借款人能够支付的实际利率,国家放松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管制,必须与政府在总体稳定宏观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谨慎地相适应。当国内的金融和贸易成功地自由化之后,资本帐户开放方可纳入实施日程,资本帐户下的外汇自由化应是经济自由化的最后阶段。

吴晓灵(1997)认为,我国实现资本帐户可兑换需要以下条件:1、健全的财政体制,以逐渐减少财政赤字和用非通货膨胀的方式弥补已有的财政赤字;2、微观经济主体对资本流动产生的后果做出灵敏而有效的反映;3、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同等税赋;4、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

许多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简言之,学术界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央银行具有灵活有效的调控利率、汇率的机制和多种选择方式,其中包括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较低的通货膨胀;健全的金融体系;全面有力的金融监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和理性预期的居民等。当然,资本项目自由化与经济和金融部门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模式来代表改革的顺序。

有些人会问:许多国家并没有满足以上所有条件也进行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为什么我们非要满足这么多条件才可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呢?其实只说一句话就可明白:中国太大了、太复杂了,如果在金融开放中不谨慎而出现巨大金融风险的后果太可怕了。

在学术探讨的同时,我国政府对金融业进行了大力度改革:在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方面,1998年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央银行管理体制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不断完善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和银行监管专业化水平。主要措施有:撤销中国中人民银行31个省级分行,成立9个大区分行,强化了金融监管职责;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并取得重大进展;对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在运行制度上,从1998年1月1日,正式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改革和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采取坚决措施使金融机构与所办实体彻底脱钩;对存在严重风险,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金融机构实施关闭。

进入到1999年,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又大大向前迈了一步:取消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即从北京、上海、深圳等23个城市和海南省扩展到所有中心城市,并于4月初新批准2家美国银行在华开设分行,新批2家外资银行在深圳的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在保险领域,允许4家外国保险公司设立分公司或设立合资企业。

虽然近年来我国为加入WTO在金融业做了大量的开放工作,尤其是今年加快了开放步伐,但平心而论,至今我国的金融业开放还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开放,对我国经济金融还没有形成重大威胁。那么按照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日程表,在5年或稍多一点时间里我国能否满足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所需要的要求呢?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和金融业改革的时间非常紧迫;总体分析不太乐观。

三、财政收支和商业银行状况分析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着重分析宏观经济方面的财政收支状况,微观经营方面的商业银行状况。

自由兑换范文篇2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化对策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分析

从金融学的角度看,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某一种货币的持有者按照市场汇率能自由地将该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同时政府不对这种兑换设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一)利弊分析

1.有利影响。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资产为美元。截止2010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王世雄、林森,2010)。另外,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可以给该国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如果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我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又可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不利影响。因为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自由兑换后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现象会造成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国内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无法做到准确预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另外,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增加人民币外部交易风险。同时,特里芬两难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导致美国需要通过长期的逆差,为世界提供结算和储备的货币;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其本身币值的稳定,这又要求美国保持长期贸易顺差。当这相互矛盾的要求同样放至人民币面前并当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时,那么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尴尬境地,也将和美元面临的难题一样必须正面待之。

(二)环境分析

1.从外部环境看,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2008年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大环境造成重大损伤,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得外部经济风险容易传递至国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仅方便我国资本向外流动,同时也方便了外国资本向我国流动。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后,虽然能给许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却也会使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加大整个系统风险(徐立新,2008)。考虑到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使得无论本国还是外国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都相对容易许多,在国内外利差加大的情况下,很多人会借机大举借债在我国进行实物投资,套利性资本也会进入我国境内。这种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的现象会造成股市虚假繁荣,也难免引起某些领域的泡沫经济。因此,稳定的世界经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也是保证兑换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从内部环境看,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全。我国政府需具备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来预见和应对人民币充分自由兑换后的复杂局面;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保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微观主体使国内企业以特定优势参与到国际同类激烈的竞争当中,形成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终端,国内企业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际价格变动能做出及时反应。扫除经济和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都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市场机制有效性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欠成熟、金融市场的不规范、银行体系的脆弱等都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必要措施。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目标。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已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华强,2009)。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其实就是自由兑换。

2.部分城市开始试水。2007年4月,“金融市长”戴相龙对外透露,天津已确定部分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容,将小范围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在21世纪开端已经开始成为金融创新的主阵地。天津的目标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金融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务院鼓励天津滨海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我国央行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高层官员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把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蔡文清,2007)。另外,国务院于2009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二)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

按照货币篮子每5年复审一次的约定,2011年SDR将重新修订货币篮子。而根据近5年外贸额大小的惯例,人民币在2011年SDR重新修订的货币篮子计划中很可能被纳入进去。这将意味着我国的汇率水平必须以公认为合理的水平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央行不会刻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制度障碍给使用人民币创造便利条件,这很好地暗示了汇率稳定第一,国际化紧跟其后的思路。这样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是让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大考验。此外,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定价的基准利率比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想要充分实现其国际化还有艰巨而漫长的道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适应说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方向。央行金融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曾建议,一个货币国际化要靠市场来推动,我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世界更多地区的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扩大其市场交易量。央行有关方面透露,从2007年12月份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就是在夯实人民币国际地位。

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现实距离

1.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货币发行国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的较大话语权能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国际地位的体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而不必持有过多的外汇资产,使国际热钱在内的各资金进出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成为国际结算和相关交易的媒介,必然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开发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民币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通用,那么与人民币资产的相关交易都将活跃起来,这对扩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有积极作用(方中,2010)。如果我国未来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较大的经济衰退,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通过采取或提高人民币利率或减少人民币发行量等方式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从而帮助其走出经济衰退。这样我国政府承担的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会增加央行的业务难度。而完全的自由兑换使原本存在的温和的金融压抑政策在失去这道防火墙后面临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重大冲击。另外,国际热钱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更加自由流动,不但给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造成冲击还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从而影响人们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

2.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是近还是远。对于人民币究竟何时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就指出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对我国本身并非有益。因为全球货币带来的不单是利益,也可能成为一种成本。例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使得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5年实现:随着我国大陆的经济地位的提高,我国大陆的企业寻求外部扩张的海外布局活动愈来愈频繁,企业对于人民币的需求,推升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只是迟早的事情”。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兑换,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当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支持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将很快到来的观点。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只是时间问题。成思危表示,汇率市场化分三步:第一步,在美元强势的时候盯住美元;第二步,盯住一篮子;第三步,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基本上是从盯住美元改成了参考一篮子,总算往前推进了一步(成思危,2008)。接下来通过抓紧一篮子帮助尽早实现货币自由可兑换就是终极目的地。

(二)推进自由兑换的对策探究

我国外汇储备在短短几年内呈现爆炸性增长,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地位的提高,它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实际经济能力并不相称。这种怪异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人民币并非完全可兑换货币,使得我国只能听任他国央行的摆布,这样又让我国处在诸多风险之下。因此制定和采取何种有效对策使迈向完全自由兑换阶段的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能抵挡和应对各种经济风险,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更科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强化货币信用机制。以强硬态度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出去的绝大多数款项按期偿还,减少企业年年欠债的情况,并注意控制新贷款的增量和流量,避免贷款中的呆坏账数目累积过大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邹娟霞、韩蕾,2009)。要继续完善汇率制度,只有灵活的制度才能更加适应国际形势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以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受欢迎,基本上成为贸易和非贸易结算货币。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进行引导和重点推广,争取较短时间内率先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其次,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技术工作。如果要想把人民币自由兑换推进工作做好,就必须加强技术层面建设,打造与推进工作相匹配的“软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汇率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建立发育良好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等(韩骏,2009)。

最后,要完善我国涉外经济结构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在政策引导下大力提高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使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世雄,林森.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2010(4)

2.徐立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性分析[J].社科纵横,2008(10)

3.华强.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2020年[J].科学大观园,2009(9)

4.蔡文清.人民币自由兑换天津试水[N].中国市场,2007(24)

5.方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次贷危机背景[J].魅力中国,2010(6)

6.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5年实现[N].经济展望,2009(5)

7.成思危.人民币自由兑换为期不远[N].中国市场,2008(46)

自由兑换范文篇3

关键词:卢布可自由兑换

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了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的相应修正案,该法案的通过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所有限制。2006年7月1日,俄罗斯宣布即日起,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这标志着俄罗斯政府取消了对外汇市场的最后一重管制,其外汇市场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论这一举措将会给俄罗斯带来何种结果,但勿庸置疑的是,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将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卢布可自由兑换进程回顾

自由兑换,亦称货币可兑换。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货币区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兑换,用于对外支付或作为资产持有。货币的可自由兑换通常划分为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是指实现了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实现本币可自由兑换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内容,而俄罗斯卢布可自由兑换之路并不顺利。前苏联长期实行的是官方规定的固定汇率,由于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矛盾,苏联解体前已形成了三种汇率:官方汇率、商业汇率和旅游汇率。此外,还有黑市汇率。戈尔巴乔夫时期曾进行过汇率制度的改革,将单一的官方汇率区分成贸易结算汇率和非贸易汇率两种,实行不同的兑换比率,卢布高估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但汇率不统一的问题依然存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激进的经济改革之路,卢布汇率形成机制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实行卢布国家内部可兑换制度。到1996年中期,俄罗斯实行了卢布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在激进改革引发的严重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货膨胀下,这一举措大大刺激了本国企业和居民货币的美元化过程,导致卢布汇率大幅度下跌和严重的资本外逃。在1993年9月23日的“黑色星期四”,一天内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25%。更大规模的第二次汇率危机发生在1994年10月11日的“黑色星期二”,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卢布对美元的比价由10月10日的3081:1跌至10月11日的3926:1,一天内,美元汇率上涨27.7%。在实施自由化和卢布内部可兑换的几年中,卢布汇率倾泻式下滑,仅从1994年7月到1995年7月一年间就从1989:1跌至4553:1。

1995年7月,俄中央银行和联邦政府共同确定了“外汇走廊”,从此,卢布汇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对外汇交易所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卢布对美元的比价预先规定一个上下浮动的范围。“外汇走廊”制以后的头三年,卢布汇率相对平稳。而随后的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俄罗斯中央银行和政府再无力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被迫放弃“外汇走廊”制,卢布汇率制度恢复到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制。俄罗斯实施激进经济改革以来,汇率制度几经演变,从多重汇率到自由浮动汇率,再到“外汇走廊”,最后又回到自由浮动汇率,汇率波动幅度巨大,市场动荡不定,甚至几次遭遇严重的汇率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卢布的内部可兑换为俄罗斯外贸体制的自由化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的基础

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都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在经历了汇率制度大幅变动和金融形势动荡之后,其金融体系承载冲击的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布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多少会给人们带来一点忧虑。那么,俄罗斯此番实行卢布完全可自由兑换并取消一切对外汇的限制,究竟是贸然行动还是明智之举,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全面提升的国家经济实力

激进的经济体制转轨虽然使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但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得到根本好转。2005年1-8月,俄GDP同比增长了5.8%。其中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7%;农业产值同比增长了2.2%;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645亿卢布(约合美元663.1亿美元),同比增长9.7%;零售贸易额实现了15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6%。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恢复为卢布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合理的汇率水平和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

合理的汇率制度安排是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一个重要保证,稳定的汇率则是货币自由兑换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和政府放弃了“外汇走廊”制,使卢布汇率制度恢复到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制。现行的卢布汇率形成机制能够有效的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外汇市场交易和真实部门交易之间的平衡状况,这为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提供了良好的汇率基础。

(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它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临时获得国外融资的能力,其中外汇储备占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由于能源产品的出口,俄罗斯贸易盈余逐年上升,黄金外汇储备也出现了明显增长的趋势。2005开始,俄罗斯黄金外汇大幅增长,2006年3月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截至4月底,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已经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四。2006年年底,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达到299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位,这为卢布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四)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之一。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为目标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财政盈余并且稳定了币值。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联邦综合预算盈余16702亿卢布。另外,2005年卢布币值稳定,1-8月卢布汇率相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8.1%。2006年卢布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7.6%,卢布币值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五)逐渐焕发活力的微观经营机制

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意味着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成为影响卢布可自由兑换能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宏观政策支持,全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基本具备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收益与风险

(一)带来的收益

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将会给俄罗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主要体现在卢布可自由兑换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资本自由转移、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

1.有利于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使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一价定律”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从而能更为准确的判断并扩大本国生产的货物与劳务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国际贸易的增长。

2.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有助于俄罗斯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国内企业提高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等于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提供了连接点,使市场机制功能更为完善,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3.卢布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后,资本可以自由转移,对稳定多边贸易体系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供短期贸易融资的形式支持贸易的发展。其次,可以使资金从经常项目下盈余的国家向逆差国家转移,从而改善俄罗斯与其贸易伙伴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贸易摩擦,稳定多边贸易体系,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

4.卢布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后,将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将消除外国投资者对投资收益难以自由汇回的顾虑,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具备实力的俄罗斯企业到海外投资,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扩大市场容量,为俄罗斯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场所。随着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的相应修正案的通过,俄罗斯公民将真正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平等且极富竞争力的投资者。在卢布实现了完全可自由兑换后,俄罗斯经济中累积的外国资本与俄罗斯对外投资预计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存在的风险

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尤其是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也将给俄罗斯经济带来风险,这主要包括可能出现资本大量外流、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易遭受到外国的金融打击等。

1.资本有可能大量外流。在对资本项目交易实行限制的条件下,输出资本的需求受到压抑,取消对资本项目交易的限制后,短期资本流出的数量将会较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本国国际收支逆差和贸易条件的恶化。

2.国内金融市场容易发生动荡。在取消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后,资本流动必然更为频繁,国内金融市场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扩张和收缩。这种情况将对国内的货币数量、信贷规模、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尤其对俄罗斯这样金融市场并不完善、金融体系尚且脆弱的国家而言,金融动荡出现的可能性是应该更为关注的问题。

3.本国易于遭受外国的金融打击。在取消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以后,一旦本国经济出现问题,金融投机风潮就会掀起,本国经济就会遭受沉重打击。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就是源于东南亚新兴国家在本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过早过急的开放了资本项目,这一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总的来说,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和财政保持盈余等因素是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的重要前提。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将有助于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俄罗斯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俄企业界扩大对国外的直接投资,但同时,也会使俄罗斯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虽然中国已经调整了外汇储备的结构,增加了卢布储备,已经部分的体现出对卢布的信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卢布在近期谋求国际外汇储备货币地位还为时过早,因为要让买家对卢布产生信任感,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实现的。只有当俄建立起发达的金融市场之后,卢布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因此,卢布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仍是任重而道远,卢布的未来的发展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而目前俄罗斯政府的职责是预测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后所带来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许新,郑东生.俄罗斯金融体制的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6)

自由兑换范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化对策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分析

从金融学的角度看,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某一种货币的持有者按照市场汇率能自由地将该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同时政府不对这种兑换设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一)利弊分析

1.有利影响。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资产为美元。截止2010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王世雄、林森,2010)。另外,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可以给该国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如果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我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又可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不利影响。因为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自由兑换后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现象会造成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国内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无法做到准确预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另外,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增加人民币外部交易风险。同时,特里芬两难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导致美国需要通过长期的逆差,为世界提供结算和储备的货币;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其本身币值的稳定,这又要求美国保持长期贸易顺差。当这相互矛盾的要求同样放至人民币面前并当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时,那么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尴尬境地,也将和美元面临的难题一样必须正面待之。

(二)环境分析

1.从外部环境看,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2008年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大环境造成重大损伤,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得外部经济风险容易传递至国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仅方便我国资本向外流动,同时也方便了外国资本向我国流动。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后,虽然能给许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却也会使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加大整个系统风险(徐立新,2008)。考虑到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使得无论本国还是外国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都相对容易许多,在国内外利差加大的情况下,很多人会借机大举借债在我国进行实物投资,套利性资本也会进入我国境内。这种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的现象会造成股市虚假繁荣,也难免引起某些领域的泡沫经济。因此,稳定的世界经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也是保证兑换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从内部环境看,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全。我国政府需具备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来预见和应对人民币充分自由兑换后的复杂局面;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保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微观主体使国内企业以特定优势参与到国际同类激烈的竞争当中,形成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终端,国内企业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际价格变动能做出及时反应。扫除经济和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都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市场机制有效性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欠成熟、金融市场的不规范、银行体系的脆弱等都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必要措施。

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目标。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已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华强,2009)。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其实就是自由兑换。

2.部分城市开始试水。2007年4月,“金融市长”戴相龙对外透露,天津已确定部分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容,将小范围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在21世纪开端已经开始成为金融创新的主阵地。天津的目标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金融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务院鼓励天津滨海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我国央行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高层官员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把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蔡文清,2007)。另外,国务院于2009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二)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

按照货币篮子每5年复审一次的约定,2011年SDR将重新修订货币篮子。而根据近5年外贸额大小的惯例,人民币在2011年SDR重新修订的货币篮子计划中很可能被纳入进去。这将意味着我国的汇率水平必须以公认为合理的水平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央行不会刻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制度障碍给使用人民币创造便利条件,这很好地暗示了汇率稳定第一,国际化紧跟其后的思路。这样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是让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大考验。此外,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定价的基准利率比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想要充分实现其国际化还有艰巨而漫长的道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适应说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方向。央行金融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曾建议,一个货币国际化要靠市场来推动,我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世界更多地区的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扩大其市场交易量。央行有关方面透露,从2007年12月份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就是在夯实人民币国际地位。

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现实距离

1.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货币发行国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的较大话语权能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国际地位的体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而不必持有过多的外汇资产,使国际热钱在内的各资金进出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成为国际结算和相关交易的媒介,必然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开发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民币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通用,那么与人民币资产的相关交易都将活跃起来,这对扩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有积极作用(方中,2010)。如果我国未来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较大的经济衰退,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通过采取或提高人民币利率或减少人民币发行量等方式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从而帮助其走出经济衰退。这样我国政府承担的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会增加央行的业务难度。而完全的自由兑换使原本存在的温和的金融压抑政策在失去这道防火墙后面临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重大冲击。另外,国际热钱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更加自由流动,不但给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造成冲击还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从而影响人们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

2.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是近还是远。对于人民币究竟何时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就指出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对我国本身并非有益。因为全球货币带来的不单是利益,也可能成为一种成本。例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使得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5年实现:随着我国大陆的经济地位的提高,我国大陆的企业寻求外部扩张的海外布局活动愈来愈频繁,企业对于人民币的需求,推升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只是迟早的事情”。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兑换,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当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支持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将很快到来的观点。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只是时间问题。成思危表示,汇率市场化分三步:第一步,在美元强势的时候盯住美元;第二步,盯住一篮子;第三步,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基本上是从盯住美元改成了参考一篮子,总算往前推进了一步(成思危,2008)。接下来通过抓紧一篮子帮助尽早实现货币自由可兑换就是终极目的地。

(二)推进自由兑换的对策探究

我国外汇储备在短短几年内呈现爆炸性增长,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地位的提高,它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实际经济能力并不相称。这种怪异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人民币并非完全可兑换货币,使得我国只能听任他国央行的摆布,这样又让我国处在诸多风险之下。因此制定和采取何种有效对策使迈向完全自由兑换阶段的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能抵挡和应对各种经济风险,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更科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强化货币信用机制。以强硬态度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出去的绝大多数款项按期偿还,减少企业年年欠债的情况,并注意控制新贷款的增量和流量,避免贷款中的呆坏账数目累积过大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邹娟霞、韩蕾,2009)。要继续完善汇率制度,只有灵活的制度才能更加适应国际形势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以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受欢迎,基本上成为贸易和非贸易结算货币。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进行引导和重点推广,争取较短时间内率先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其次,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技术工作。如果要想把人民币自由兑换推进工作做好,就必须加强技术层面建设,打造与推进工作相匹配的“软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汇率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建立发育良好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等(韩骏,2009)。

最后,要完善我国涉外经济结构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在政策引导下大力提高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使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世雄,林森.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2010(4)

2.徐立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性分析[J].社科纵横,2008(10)

3.华强.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2020年[J].科学大观园,2009(9)

4.蔡文清.人民币自由兑换天津试水[N].中国市场,2007(24)

5.方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次贷危机背景[J].魅力中国,2010(6)

6.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5年实现[N].经济展望,2009(5)

7.成思危.人民币自由兑换为期不远[N].中国市场,2008(46)

自由兑换范文篇5

关键词: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汇兑限制

一、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种货币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把该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而政府不对这种兑换设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指取消对经常项目外汇支付和转移的汇兑限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对经常项目可兑换作了具体的规定:不得对国际间经常性往来的对外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制;不得实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兑付外国持有的在经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国货币。但是一国实行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并不意味着本国居民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汇。只有发生国际间的交易行为,且必须是属于经常项目下真实的交易行为,才能持正式的交易凭证购汇支付。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指国家不对资本项目下的长短期资本的流出流入加以限制,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总的来看,货币的完全的自由兑换具有以下特点:(1)居民既可以通过经常项目的交易获得外汇,也可以自由地通过资本项目的交易获得外汇;(2)所获外汇既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银行,亦可以在国内或国外持有;(3)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交易所需要的外汇可自由在外汇市场上购得;(4)国内外居民可自由地将本币在国内外持有来满足资产需求。

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经济自由化进程中最困难、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社会各界对此的态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成开放资本项目的观点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可以给国家带来很多好处:(1)有利于吸引外资,因为资本能否自由流动,尤其是外商投资利润、利息能否自由汇出,是国际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2)有助于强化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整体素质,构造高效而富于竞争性的国内经济环境,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3)促进企业在国内外扩展业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新的金融产品、工具的推广,实现融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4)一定程度上可将本国的不良经济现象通过资本流动转移到其他国家,减少本国经济损失;(5)使投资者持有的资产组合更加国际化,风险性降低;(6)可以提升一国的国际声望,在国际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反对资本项目开放的意见认为,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对一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短期资本由于其流动性和投机性色彩浓厚,难以控制,如果一国在基本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如国际收支失衡,利率、汇率体系混乱,大规模的资本逃避,货币替代;扰乱现有国内金融机制,国外输入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等。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成为上述观点最有说服力的佐证。事实证明,一国必须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步地推进金融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继续稳健推进外汇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各项条件,逐步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趋利避害,化潜在利益为现实利益,利用国际资本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二、目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所面临的障碍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要实现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至少应具备下列条件: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合理的利率、价格,健全的国内金融体系,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发达的资金市场,外汇收支的大体平衡,灵活而高效的微观企业机制,完备而有力的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等。

长期以来,经过大幅度的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部分条件:(1)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从国际经验来看,经常项目可兑换是货币自由兑换的突破口,遵循这种由易到难的开放程序,有利于总结经验,降低风险。(2)宏观经济调控趋于完善,经济平稳增长,币值持续稳定。(3)充足的外汇储备,到199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1449亿美元,为抵御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金融动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实力还不能完全满足货币自由兑换的要求,资本项目的开放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主要是:

(一)人民币汇率、利率形成机制不够完善。在目前的结售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是完全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均衡汇率。国家对市场行为主体持有、使用外汇还存在着诸多限制,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银行间外汇头寸市场被几家大银行所垄断,汇率缺乏真实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将会导致外汇供求的失衡和外汇市场的混乱。我国现行的利率形成机制也尚未完全市场化,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国内资金流动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难以通过利率和汇率的相互影响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国内利率水平和国际比较仍有差距并缺乏稳定性,资本项目开放以后,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水平时,会导致大量外资涌进,冲击国内市场,诱发通货膨胀;而当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市场利率时,又会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严重时可导致金融危机。

(二)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几年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使中国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使通货膨胀的隐患依旧存在。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开放资本项目,必然导致外资的大量流入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从而加大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三)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将使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传递到国内,而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冲击,具有自我减震作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金融机构类型单一,垄断性强;金融产品种类稀少,交易量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金融机构还尚未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机制;短期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发育还很幼稚,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它们进行有效的调控。

(四)微观经济主体缺乏活力。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普遍低效,目前处于转制过程中的国有企业亏损面相当大,由于企业缺乏自主权、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企业尚不具备灵活的机制来适应资本流动、资本价格变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国际竞争能力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当然政府可以通过倾斜政策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扶植,但是企业在国家的“保护伞”下会变得更加软弱,同时,这样还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加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三、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及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宏观和微观经济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开放资本项目会给国家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消极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尽快推进宏观经济条件的完善及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如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及水平;保证宏观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培育发达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实现汇率、利率形成机制的完全市场化,提高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只要各种条件能够具备,实行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自由兑换范文篇6

一国货币要实现完全的可兑换需经过四个阶段:①经常项目有条件兑换;②经常项目自由兑换;③资本与金融账户有条件兑换;④资本与金融项目自由兑换。可见,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瞬息可就的。

1.1健康的宏观经济状况。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条件。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求一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合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完善;此外,它对合理的通胀率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等也有较高要求。总之,一国经济运行应平稳,尽量避免大的波动及经济过热、经济萧条现象的产生。

1.2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指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一条件要求一般企业要具有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为端正和对利益调整反应灵敏的独立经济法人。而金融企业也要逐步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与国际接轨,并将银行呆坏账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逐步提高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1.3合理的经济开放状态。合理经济开放状态主要包括消除外汇短缺和充足的国际储备两个方面。就我国目前的国际储备而言,2005年单外汇储备就已高达8188.72亿美元,显然已十分的充足了,(事实上不少专家都认为这一过多的国际储备存在浪费现象。建议解放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增强盈利能力),外汇短缺现象也可以避免。然而,也不可太过乐观,我国国际储备还存在着结构上的失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外汇风险。

1.4恰当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一个灵活的汇率制度更能抵御资本的大量流入带来的不利冲击,并可以避免通常伴随汇率制度崩溃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成本。而一个恰当的汇率水平对维持汇率的稳定又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以上四点仅是实施货币自由兑换的重要参考条件,而非全部要素,各国还应结合本国国情来选择成熟的时机进行这一决策,切忌操之过急而诱发危机。

2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民币兑换先后经历了1979年前的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1993年向市场过渡时期;1994-1996年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时期及1996年12月1日以后的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时期。现在,我国金融体制已由过去实行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金融体制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与分工合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制。伴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快,已进入了由资本与金融账户有条件兑换向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过渡的最后的关键时期。当然,这一过渡时期究竟有多长还是个未知数,就目前的国情来看,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似乎已成定论。那么,我国当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还面临哪些障碍及存在什么问题呢?

首先,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稳定性问题面临挑战。尽管我们侥幸躲过了一系列区域性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已具备了内在稳定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现行金融制度的缺陷加大了中国金融业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如下:①现行融资制度缺陷。当前,“企业困难—政府出面—银行解决”似乎已成了企业解决危机的惯用模式,然而即便如此,国有企业仍未摆脱困境,始终处于低效率的状态。②信用制度不健全。尽管信用的缺失部分也源自文化传承模式的影响,制度本身的缺陷实则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③金融机构存在治理结构上的制度性缺陷。④法律性缺陷如责任不清,产权不明等。

其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差。具体而言:①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较少且政策效果有限。现在,对利率的调节是我国央行最常采用的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化(尤其是再贷款利率)被市场视为是其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然而商业银行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往往不顾利率的变化所反映的政策信号而自发地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完成投融资活动,从而使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难以实现,降低其政策效果。②尽管我国央行已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但是过于倚重市场准入、资本重组比例等合规性监管,而忽视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风险等方面的监管,且由于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执行中效果有限。③由于与政府关系密切,使得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第三、过渡性的金融环境。转轨型国家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那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国家。作为这一特殊的国家群体中的一员,我国金融环境的过渡性是影响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过渡性的金融环境包括:①欠发达的货币信用制度;②银行体系有大量的呆坏账和风险贷款,大大制约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③金融行为对经济利益、利率等金融信号反应不灵敏,金融杠杆缺乏弹性;④金融市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金融结构失衡及金融效率低下。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比重仍过高,如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银行资产占到了总资产的79.62%。金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风险相对集中。此外,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相对薄弱也削弱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如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欠成熟;银行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

第五、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迅速,但从总体上看,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各种专业市场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且发展中还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征。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中相对较发达的是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而其他市场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则交易很不活跃,发展缓慢,作用十分有限。而即使就相对发达的证券市场而言,股东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利得却很少获得股利受益,这实际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此外,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房地产泡沫现象也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应从日本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事实上,由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带来的资产价格暴跌现象将对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土地价格暴跌,担保将无法收回,且地价下降,土地无法转卖使一些不动产公司也将出现赤字,向这些不动产公司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呆账增加。

最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欠规则性也使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施不得不趋于谨慎,三思而后行。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就处于无制度状态。例如,现在的美元到了世界各国不能不管、又不好管理的境地:如果让美元升值,各国的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外债负担加重;如果让其贬值,各国出口困难,外汇储备资产缩水——世界各国处于两难境地。其次,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成了诱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再者,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管规则。

3措施对策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实则是一连续的、长期的、不断的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每推进一步,都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金融环境的变化,并引发一系列问题,使改革的深入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确保金融稳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成了这一过渡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一定要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因为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开管制必须与政府宏观经济稳定的成功相一致。否则,如果没有价格水平的稳定,无法预测的实际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会使银行无节制地借贷,从而对其支付体系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金融风险加大。

其次,必须迅速强化货币信用机制。必须强迫连年欠债的企业还钱,并且要注意限制新贷款的流量,以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如果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或银行贷款中呆坏账数目过大将使金融情况混乱,金融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

第三,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继续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使之能更加灵活,提高抗冲击能力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从而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

最后,只有当国内借贷可以在均衡(无限制)利率水平上进行,国内物价稳定且汇率制度趋于成熟的情况下,才是实现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的正确时机。这时,才可以放宽有关税收限制或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在国内各部门或地区以及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而相反,如果过早的取消对国外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会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情况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金融危机,因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4结束语

金融领域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使得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方向,因此,笔者始终坚信,在未来的某年,待到时机已成熟,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臧景范.金融安全论.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白钦先.各国金融体制比较.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自由兑换范文篇7

一国货币要实现完全的可兑换需经过四个阶段:①经常项目有条件兑换;②经常项目自由兑换;③资本与金融账户有条件兑换;④资本与金融项目自由兑换。可见,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瞬息可就的。

1.1健康的宏观经济状况。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条件。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求一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合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完善;此外,它对合理的通胀率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等也有较高要求。总之,一国经济运行应平稳,尽量避免大的波动及经济过热、经济萧条现象的产生。

1.2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指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一条件要求一般企业要具有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为端正和对利益调整反应灵敏的独立经济法人。而金融企业也要逐步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与国际接轨,并将银行呆坏账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逐步提高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1.3合理的经济开放状态。合理经济开放状态主要包括消除外汇短缺和充足的国际储备两个方面。就我国目前的国际储备而言,2005年单外汇储备就已高达8188.72亿美元,显然已十分的充足了,(事实上不少专家都认为这一过多的国际储备存在浪费现象。建议解放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增强盈利能力),外汇短缺现象也可以避免。然而,也不可太过乐观,我国国际储备还存在着结构上的失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外汇风险。

1.4恰当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一个灵活的汇率制度更能抵御资本的大量流入带来的不利冲击,并可以避免通常伴随汇率制度崩溃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成本。而一个恰当的汇率水平对维持汇率的稳定又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以上四点仅是实施货币自由兑换的重要参考条件,而非全部要素,各国还应结合本国国情来选择成熟的时机进行这一决策,切忌操之过急而诱发危机。

2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民币兑换先后经历了1979年前的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1993年向市场过渡时期;1994-1996年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时期及1996年12月1日以后的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时期。现在,我国金融体制已由过去实行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金融体制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与分工合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制。伴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快,已进入了由资本与金融账户有条件兑换向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过渡的最后的关键时期。当然,这一过渡时期究竟有多长还是个未知数,就目前的国情来看,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似乎已成定论。那么,我国当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还面临哪些障碍及存在什么问题呢?

首先,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稳定性问题面临挑战。尽管我们侥幸躲过了一系列区域性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已具备了内在稳定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现行金融制度的缺陷加大了中国金融业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如下:①现行融资制度缺陷。当前,“企业困难—政府出面—银行解决”似乎已成了企业解决危机的惯用模式,然而即便如此,国有企业仍未摆脱困境,始终处于低效率的状态。②信用制度不健全。尽管信用的缺失部分也源自文化传承模式的影响,制度本身的缺陷实则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③金融机构存在治理结构上的制度性缺陷。④法律性缺陷如责任不清,产权不明等。

其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差。具体而言:①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较少且政策效果有限。现在,对利率的调节是我国央行最常采用的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化(尤其是再贷款利率)被市场视为是其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然而商业银行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往往不顾利率的变化所反映的政策信号而自发地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完成投融资活动,从而使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难以实现,降低其政策效果。②尽管我国央行已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但是过于倚重市场准入、资本重组比例等合规性监管,而忽视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风险等方面的监管,且由于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执行中效果有限。③由于与政府关系密切,使得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第三、过渡性的金融环境。转轨型国家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那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国家。作为这一特殊的国家群体中的一员,我国金融环境的过渡性是影响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过渡性的金融环境包括:①欠发达的货币信用制度;②银行体系有大量的呆坏账和风险贷款,大大制约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③金融行为对经济利益、利率等金融信号反应不灵敏,金融杠杆缺乏弹性;④金融市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金融结构失衡及金融效率低下。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比重仍过高,如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银行资产占到了总资产的79.62%。金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风险相对集中。此外,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相对薄弱也削弱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如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欠成熟;银行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

第五、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迅速,但从总体上看,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各种专业市场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且发展中还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征。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中相对较发达的是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而其他市场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则交易很不活跃,发展缓慢,作用十分有限。而即使就相对发达的证券市场而言,股东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利得却很少获得股利受益,这实际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此外,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房地产泡沫现象也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应从日本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事实上,由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带来的资产价格暴跌现象将对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土地价格暴跌,担保将无法收回,且地价下降,土地无法转卖使一些不动产公司也将出现赤字,向这些不动产公司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呆账增加。

最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欠规则性也使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施不得不趋于谨慎,三思而后行。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就处于无制度状态。例如,现在的美元到了世界各国不能不管、又不好管理的境地:如果让美元升值,各国的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外债负担加重;如果让其贬值,各国出口困难,外汇储备资产缩水——世界各国处于两难境地。其次,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成了诱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再者,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管规则。

3措施对策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实则是一连续的、长期的、不断的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每推进一步,都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金融环境的变化,并引发一系列问题,使改革的深入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确保金融稳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成了这一过渡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一定要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因为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开管制必须与政府宏观经济稳定的成功相一致。否则,如果没有价格水平的稳定,无法预测的实际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会使银行无节制地借贷,从而对其支付体系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金融风险加大。

其次,必须迅速强化货币信用机制。必须强迫连年欠债的企业还钱,并且要注意限制新贷款的流量,以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如果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或银行贷款中呆坏账数目过大将使金融情况混乱,金融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

第三,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继续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使之能更加灵活,提高抗冲击能力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从而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

最后,只有当国内借贷可以在均衡(无限制)利率水平上进行,国内物价稳定且汇率制度趋于成熟的情况下,才是实现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的正确时机。这时,才可以放宽有关税收限制或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在国内各部门或地区以及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而相反,如果过早的取消对国外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会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情况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金融危机,因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4结束语

金融领域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使得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方向,因此,笔者始终坚信,在未来的某年,待到时机已成熟,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臧景范.金融安全论.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白钦先.各国金融体制比较.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自由兑换范文篇8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今天下午表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使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的货币。虽然实现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但这一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他在十七大新闻中心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事实上,中国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再提这种说法,这是因为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波。从二00三年开始,中国再次提出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周小川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改革思路。最终实现自由兑换,要做到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

他指出,中国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但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

谈到欧盟最近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再次对中国施压,周小川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别的货币贬值,欧元的升值比较快,给欧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中方对此表示理解。另外,中国与欧元区之间的贸易,中方顺差增长比较快。在即将召开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中国将就这一问题与欧盟沟通。(记者周兆军)

自由兑换范文篇9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化对策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分析

从金融学的角度看,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某一种货币的持有者按照市场汇率能自由地将该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同时政府不对这种兑换设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一)利弊分析

1.有利影响。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资产为美元。截止2010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05年汇改之时已累积升值约20%,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自由兑换后,企业的汇率风险就会消失;对国家来说,可以大量减少外币占款,同时也减轻了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王世雄、林森,2010)。另外,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可以给该国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如果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我国在向他国交纳铸币税的同时,又可通过人民币的供给向世界征收铸币税。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应对国际收支逆差。

2.不利影响。因为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自由兑换后可能存在的货币替换现象会造成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国内外对于人民币的实际需求无法做到准确预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另外,国际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加速,增加人民币外部交易风险。同时,特里芬两难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导致美国需要通过长期的逆差,为世界提供结算和储备的货币;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其本身币值的稳定,这又要求美国保持长期贸易顺差。当这相互矛盾的要求同样放至人民币面前并当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时,那么是选择逆差来维持他国对人民币的需求,还是选择顺差来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尴尬境地,也将和美元面临的难题一样必须正面待之。

(二)环境分析

1.从外部环境看,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2008年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大环境造成重大损伤,在这种背景下完全放开资本与金融账户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使得外部经济风险容易传递至国内。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仅方便我国资本向外流动,同时也方便了外国资本向我国流动。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后,虽然能给许多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却也会使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加大整个系统风险(徐立新,2008)。考虑到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开放,使得无论本国还是外国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都相对容易许多,在国内外利差加大的情况下,很多人会借机大举借债在我国进行实物投资,套利性资本也会进入我国境内。这种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的现象会造成股市虚假繁荣,也难免引起某些领域的泡沫经济。因此,稳定的世界经济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也是保证兑换进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从内部环境看,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健全。我国政府需具备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来预见和应对人民币充分自由兑换后的复杂局面;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以保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微观主体使国内企业以特定优势参与到国际同类激烈的竞争当中,形成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终端,国内企业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国际价格变动能做出及时反应。扫除经济和金融基本面和结构上都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市场机制有效性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欠成熟、金融市场的不规范、银行体系的脆弱等都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良好内部环境和必要措施。

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时间表

1.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发展目标。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已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华强,2009)。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其实就是自由兑换。

2.部分城市开始试水。2007年4月,“金融市长”戴相龙对外透露,天津已确定部分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容,将小范围试点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20世纪30年代曾经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在21世纪开端已经开始成为金融创新的主阵地。天津的目标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金融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务院鼓励天津滨海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我国央行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三大监管机构高层官员表示将全面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把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蔡文清,2007)。另外,国务院于2009年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二)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

按照货币篮子每5年复审一次的约定,2011年SDR将重新修订货币篮子。而根据近5年外贸额大小的惯例,人民币在2011年SDR重新修订的货币篮子计划中很可能被纳入进去。这将意味着我国的汇率水平必须以公认为合理的水平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央行不会刻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制度障碍给使用人民币创造便利条件,这很好地暗示了汇率稳定第一,国际化紧跟其后的思路。这样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是让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大考验。此外,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定价的基准利率比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想要充分实现其国际化还有艰巨而漫长的道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相适应说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方向。央行金融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曾建议,一个货币国际化要靠市场来推动,我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世界更多地区的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扩大其市场交易量。央行有关方面透露,从2007年12月份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就是在夯实人民币国际地位。

三、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现实距离

1.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货币发行国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的较大话语权能给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国际地位的体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而不必持有过多的外汇资产,使国际热钱在内的各资金进出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成为国际结算和相关交易的媒介,必然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开发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人民币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通用,那么与人民币资产的相关交易都将活跃起来,这对扩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有积极作用(方中,2010)。如果我国未来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较大的经济衰退,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通过采取或提高人民币利率或减少人民币发行量等方式使其他国家货币贬值,从而帮助其走出经济衰退。这样我国政府承担的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会增加央行的业务难度。而完全的自由兑换使原本存在的温和的金融压抑政策在失去这道防火墙后面临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重大冲击。另外,国际热钱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更加自由流动,不但给央行调控货币供给造成冲击还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从而影响人们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

2.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是近还是远。对于人民币究竟何时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就指出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对我国本身并非有益。因为全球货币带来的不单是利益,也可能成为一种成本。例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使得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5年实现:随着我国大陆的经济地位的提高,我国大陆的企业寻求外部扩张的海外布局活动愈来愈频繁,企业对于人民币的需求,推升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只是迟早的事情”。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兑换,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当然也有很多业内人士支持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将很快到来的观点。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表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只是时间问题。成思危表示,汇率市场化分三步:第一步,在美元强势的时候盯住美元;第二步,盯住一篮子;第三步,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从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基本上是从盯住美元改成了参考一篮子,总算往前推进了一步(成思危,2008)。接下来通过抓紧一篮子帮助尽早实现货币自由可兑换就是终极目的地。

(二)推进自由兑换的对策探究

我国外汇储备在短短几年内呈现爆炸性增长,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地位的提高,它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实际经济能力并不相称。这种怪异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人民币并非完全可兑换货币,使得我国只能听任他国央行的摆布,这样又让我国处在诸多风险之下。因此制定和采取何种有效对策使迈向完全自由兑换阶段的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能抵挡和应对各种经济风险,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更科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强化货币信用机制。以强硬态度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出去的绝大多数款项按期偿还,减少企业年年欠债的情况,并注意控制新贷款的增量和流量,避免贷款中的呆坏账数目累积过大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邹娟霞、韩蕾,2009)。要继续完善汇率制度,只有灵活的制度才能更加适应国际形势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以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受欢迎,基本上成为贸易和非贸易结算货币。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进行引导和重点推广,争取较短时间内率先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其次,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项比较系统复杂的技术工作。如果要想把人民币自由兑换推进工作做好,就必须加强技术层面建设,打造与推进工作相匹配的“软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汇率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建立发育良好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等(韩骏,2009)。

最后,要完善我国涉外经济结构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在政策引导下大力提高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使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王世雄,林森.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2010(4)

2.徐立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性分析[J].社科纵横,2008(10)

3.华强.加速人民币自由兑换:2020年[J].科学大观园,2009(9)

4.蔡文清.人民币自由兑换天津试水[N].中国市场,2007(24)

5.方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次贷危机背景[J].魅力中国,2010(6)

6.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快5年实现[N].经济展望,2009(5)

7.成思危.人民币自由兑换为期不远[N].中国市场,2008(46)

自由兑换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必然要求。针对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现状,本文通过重新界定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的关系,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举凡大国经济,均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持有浓厚兴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日益提高、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目前,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情况下,探寻人民币的国际化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关系的再认识

在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中,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扩大的结果,最初是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由货币”。但随着经贸发展和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的强化,货币就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权力的支撑,“自由货币”逐渐过渡到“国家货币”。而国际性货币是随着各个经济体合作和依赖关系的加强,由某国货币突破该国国界进入流通范围形成的。

最初的国际货币本是信用货币,凭借其银行券身份可自由兑换成金银而被人们信任。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因退化成不兑换纸币,其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已经不可能有自由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价值储藏以及世界货币的职能。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应于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国际货币也就可以分别使用于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三大领域。因此,从货币的需求和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国际货币可定义为在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三大领域中承担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从国际货币的定义出发,所谓货币国际化是指某种货币由国内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从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上看,有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之分。部分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或贮藏手段;完全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既是流通手段、又是支付手段、而且还是贮藏手段。笔者认为只有完全国际化的货币才能称之为国际货币。

而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货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不受限制地按市场汇率兑换成他国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一般而言,一国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把货币自由兑换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其实这是由于混淆了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形成的误区。根据上文我们对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的界定可知,货币自由兑换是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实现自由兑换的货币才能在国际经济中充分地发挥货币职能。相反,由于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货币的自由化是有层次的,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内货币向国际货币转变的成长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两者有着时空上的伸缩弹性,因而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同步推进。所以货币自由兑换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在货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前,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资本项目管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需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确立,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国际经济资源。[来

人民币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由于理论误区的存在,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受到极大限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早在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前几年,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中开始流通。如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是唯一能接受的支付和结算货币,而且还形成非正规汇市行情;有的国家(如越南,缅甸),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国通用。香港澳门回归后,人民币俨然已成为当地的合法货币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远快于人民币自由化进程。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严格受限于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从主要国际货币的形成历史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经济规模以及外贸规模在世界总量中占的比重大;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且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该国货币的价值长期稳定且国际信誉良好;货币和金融市场发达等。结合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初步具有了现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强劲,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仅次于美、日和欧盟。商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2002年后我国年吸引外资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长十分迅猛,国家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打下了基础。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强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我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96年12月,我国成为IMF“第八条款”国,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欧洲国家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走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平均花费了16-20年的时间,因此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此,从目前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之前,我国宜结合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继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越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给交易者带来的信心越足。另外,规模大的经济实体在国际交易中的规模往往也大,交易规模的大小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变动关系,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因此,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减少人民币开放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选好今后的工作方向,挖掘增长潜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谋求周边贸易投资结算的人民币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与这些国家的边境贸易额不断扩大,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投资,把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近期的阶段性目标。为此,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研究相关策略。具体实施上,我国可有选择地建立自由贸易区、投资自由化等形式的合作机制,鼓励和推动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并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建立有约束力的规则,使人民币境外流通由民间走向官方,率先在周边接壤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3.积极稳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还不具备同时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我国有选择、分步骤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具体的策略安排上,我国可以从资本账户的具体子项和具体国别两个维度,选择资本账户的某些子项,适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同时选择人民币流通范围较广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试点区域,间接地推动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