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十篇

时间:2023-03-14 21:31:50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篇2

(1) 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

(2) 经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材把该运动作为Vo=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避免死记公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该节教材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不同物体加速度相同”为了消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要精心设计演示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明确下落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理解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验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2) 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使用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2) 通过提问、鼓励,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胆发言,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和谐

(3) 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

1.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难点:物体下落快慢和所受的重力无关

3. 解决: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启发式教学;实验验证

六、教学用具

硬币、牛顿管、纸片、两张相同的纸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充分展现隐含在本节内容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现物体与社会、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首先“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在实验中“观察思考”,自主进行试验探究,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提出设想”,再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设想,最后归纳总结

九、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教师:同学们观察过物体下落的运动吗?

录像演示:1.成熟的苹果从空中落下;2.建筑工地上的砖头从空中下落;3.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教师: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交流、总结

得出: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低处

教师:答得好。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低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

探究:是不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学生活动:有说重的下落快,有说同时落到并指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但个别说轻的快,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

秋天到了,树叶和苹果从树上落下,谁下落得快些?

学生:苹果下落得快

教师: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

教师:那么如果一个带着树叶的苹果和不带树叶的苹果同时下落,谁下落快些呢?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没有统一答案,说哪个都有

教师:树叶对苹果有阻碍下落的作用,带树叶的苹果应该比不带树叶的苹果慢些,可是带树叶的苹果要重些,不是重的下落快吗?这不就矛盾了吗?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是由重来决定呢?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将进一步探究

(二) 进行新课

演示1:一枚硬币(一元)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现象:硬币下落快

结论:重的物体下落的快

演示2:两张相同的纸,剪去其中的一张的一部分,然后揉成团,让它们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下落的快。

结论:轻的物体下落快。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由两种不同的观点呢?

演示3:取两张相同的纸,把其中的一张揉成团,再让它们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先落地。

教师提问:等重的物体为什么下落快慢不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与讨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空气阻力的影响。

教师:对,分析得很好,那么大家猜想在欧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讨论。没有统一的答案。

演示4:牛顿管实验

把羽毛、纸片、硬币等放到牛顿管中(管口处),把管口塞住后,用抽气机抽气,接近真空状态下来观察,迅速把牛顿管倒立。

现象:同时下落,几乎同时落到管底。

教师引导分析:不同物体几乎同时落到官底,是因为牛顿管中的空气被抽走,不同物体在下落时几乎不受空气阻力,因而下落的快慢几乎相同。

猜想: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下落情况怎么样?

学生:物体下落快慢应完全相同

教师: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变得复杂。我们首先研究最简单的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只受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从自由落体运动定义中找出其条件

学生:(1)只受重力的作用;(2)静止下落

教师:注意理解“自由”的含义

学生:只受重力,静止开始

教师:物体在实际生活中下落除了受自身的重力还受到空气阻力,因此自由落体运动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实际生活中,如果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九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生活中由哪些例子呢?

学生:苹果坠地就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羽毛的下落不能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回答好。下面我们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到底是哪一种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

教师: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是匀速直线运动呢?还是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呢?

让学生大胆猜测

提问: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判断物体运动性质的?

学生:看相等时间内的位移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用什么实验方法的?

学生: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进而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教师:回答得很好

演示:(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物体带着纸带作自由落体运动并打出一系列的点

(2)将带点的纸带放在食物展示台上和学生一起分析,选点用刻度尺读数,分析数据等

(3)教师引导要看是否是匀速直线,则必须比较相邻时间段内位移差ΔS=at²

学生活动,学生处理数据,归纳总结

归纳,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相邻时间段内位移差是一个衡量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研究运动不只有打点计时器,实验室还经常用到另外一种方法:频闪摄影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照片,并讲解求证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纸带能求出其加速度吗?

学生:可以

教师:什么方法

学生:用相邻时间段内位移差为衡量做

学生活动:动笔算得出结果

教师:由于实验的误差有大有小,同学们计算出的加速度不同,那么实际上羽毛和金属片下落一样快,加速度是相同的,遵义本地的加速度为9.79m/s2和自己的结果比较一下,看看相差多少?

教师:一般情况下自由落体加速度取g=9.8m/s2或g=10m/s2现在看到书上的表观察表上的加速度值,有什么规律

学生:纬度越高加速度越大

教师:对,而且离地球的高度越高,加速度越小,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运用

1.测定反应时间;2.测楼高(作业练习八:1.2.3.4)

(四)课堂小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相同;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均适用于自由落体。

板书设计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1、V0=0,a=g

2、匀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①同一地点,g的数值相同

②g随纬度增大而增大,随高度增大而减小,一般地,g=9.8m/s2规律:Vt=gth=1/2gt2Vt2=2gh

教后随想

1. 这节课要纠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经验,从而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规律,并初步要求学生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重视物理实验与物理思维,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

自由落体运动篇3

1 实验器材及操作过程

笔者选择了由光电门来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天津科教仪器厂生产)研究,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安装好,接通电源,利用重锤线调节装置底座,使重锤线既要通过光电门发出的光线,也要通过支架上的中心轴线。把钢球放在电磁吸球器的下面,钢球被吸住。按下“放球”按钮,电磁吸球器断电,小球沿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固定在支架上的光电门。一般要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选择4到6个位置进行测量研究,这样就需要让钢球下落8到12次。

将计时器的选择开关扳到“同步”,让电磁吸球器断电,同时钢球开始下落计时器同步计时,到钢球通过研究位置处的光电门计时结束,这样得到运动时间t,从计时器的显示屏上读出数据,可以读到1/1000s。瞬时速度通过平均速度来解决,我们知道当物体通过一段很小位移所需要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就近似等于瞬时速度。实验中,把两个光电门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测得两个光孔的竖直距离l很小,只有22mm,把它们固定在竖直立柱的某一研究位置上,将计时器的选择开关扳到“光控”,光电计时器数据清零,让电磁吸球器断电,钢球下落,当钢球下落通过第一个光电门计时器开始计时,到钢球通过第二个光电门计时结束,在计时器的显示屏上读出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Δt(通常只有几ms~十几ms)。应用公式v=l/Δt,可得某研究位置的瞬时速度v。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重复测量,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

2 实验数据及处理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许多组数据。我在湖北十堰参加省级教学大赛时测量的数据,如表1。

数据表格(光电门1、2的距离l=22mm)

钢球的运动时间tn和通过光电门1、2的时间Δtn是实验过程中直接获取的数据,瞬时速度v是通过公式v=l/Δt计算得到的。从数据可以看出,v随t的增大而增大,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v/t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把实验数据输入至Flash制作的课件中,对v与t的关系进行图像处理,如图2所示。

从图2中看到: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从而得山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我们还利用数据粗略的计算了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是根据数据直接得到比值g=v/t,二是利用得到的v-t图像处理,通过图线的斜率计算得到g,如图3所示。

3 实验方案的优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清晰,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操作方便流畅,数学处理简便,实验数据误差较小,教学效果很好。

自由落体运动篇4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引入本节课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重视知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就《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进行探讨,旨在能把新课改的理念、方法融入其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学生平时实际观察到的是一些物体的落体运动,如何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为了探究问题的答案,指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分析设计做了如下一些实验,说明实际的落体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验:让一张纸与小钢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小钢球先落地面,于是便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

实验:让一小硬币与一张比硬币重的大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小硬币先落到地面,于是得出物体越轻下落越快的结论。);

实验:取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捏成小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小纸团先落地,于是得出重力对下落作用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不同);

在以上三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落体运动的规律有了疑惑,让他们交流讨论其中的道理,学生可能会在“物体下落的快慢和轻、重有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争执,这也是实验看到的现象,但说不明白也得不出结论。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这样下去的话是找不出规律的,必须换个角度来研究问题。再次提出新问题“除了物体的重力外,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还有什么呢?”,为什么拿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捏成纸团会先落地,学生思考后,会自然而然的对以上实验结论分析得出原因是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空气阻力大小的因素太复杂(物体的形状、速度大小、空气密度等),为了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好先研究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下的落体运动(这也是物理的一种研究方法,化复杂为简单,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提出假设: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条件下,轻重物体的下落快慢会怎样呢? 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观看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做的铁锤和羽毛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实验,然后再演示 牛顿管实验:在抽去空气的牛顿管内,金属片、小纸片、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在有空气的牛顿管内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取一块铝块和一块铁块,让铝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空气阻力可忽略时,两者几乎同时着地。这时实验探究活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其次,学生探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运动可近似的当作自由落体运动来研究处理,如手中的物体无初速的滑落、水滴从屋檐上落下等,那么它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是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 让学生思考并实验验证。回顾前面我们做的铝块、铁块的落体实验,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可当做自由落体运动,如何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呢,我们要记录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这就和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第一章第四节)、实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联系起来,顺理成章的引出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利用重物自由下落时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测出有关的数据,结合课本学生实验中的结论S=aT2定量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再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物体下落的“快、慢”,这可以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下落距离的大小,也可以指物体下落的速度的大小。那么,对一种变速运动来说,最能反映它的运动本质特点的物理量是什么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本质)引导得出是加速度。再引导学生由公式 分析各不同物体下落相同距离的时间相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分析和处理课本里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得出结论。2010年全国高考(Ⅱ卷)第22题就对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进行了考察,安徽卷21题也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机械能守恒定律,设计性实验题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特点,是对学生实验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的体现,也是新课改目标的反映。但可以看到的是课本这部分知识如能按以上实验过程探究,学生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是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自由落体运动篇5

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认为:“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而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要考虑问题目的和问题原则.问题教学是现展性教学体系的主导因素.” 

在他们看来,问题教学本质特点是:(1)问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强调学生的独立性;(3)强调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产物.只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之才更具好奇心、求知欲,才能反映教学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课堂内的活动层出不穷、问题千奇百怪,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料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更是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新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 “自由落体运动”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验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更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续课程的铺垫课,故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用打点计器来测量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后,学生具备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能力,可在对其运动规律的教学环节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 

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预[HJ1.45mm]设实验,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是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还物理学的本来面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观点冲突,进而提出新问题,最终解决所有问题,得出物理规律是本课的流程.按照“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本课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呢?可创设哪些问题情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又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3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际设计方案 

3.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1 救灾时,飞机上同时投下救灾物品和宣传传单,哪一个先落地呢? 

有的学生看过电视画面,也有生活常识,学生回答都很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再让学生进行课堂问题生成:学生会提出若干种两个物体的落地实验.比如,若是一个同样大小的硬纸片和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先落地呢? 

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做一个硬纸片,让硬纸片和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实际观察.结果是硬币先落地,硬纸片后落地. 

得出明确结论:重的物体先落地,轻的物体后落地. 

向同学们说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一观点.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3.2 创设情境,制造悬念 

学生对刚才的实验事实确信无疑,进一步创设如下情境. 

情境2 两个半径相同的铁球和橡胶球同时下落,哪一个先落地? 

有的学生认为与刚才一样,有的学生看过这方面书的,说是同时落地.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再来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半径相同的铁球和橡胶球同时从较高的高度同时落下,结果是两球同时落地,与日常观察到的现象和刚才的实验现象相反. 

课堂问题生成:学生根本就不能准确判断是哪个球先落地,如何来进行观察呢? 

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的结果是用眼睛看两球是否同时落地比较困难,可转化为听声音的方法,要在地上垫一块钢板. 

通过创设前面两个情境,得出完全相反结论,在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3.3 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情境3 取两张相同规格的白纸,一张揉成较紧的团,一张稍微揉一下,让他们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如何? 

让学生亲自探索,结果是前者先落地,后者后落地,现象十分明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能不能用不同规格的纸张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到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上来. 

再提问:两个物体是否同时落地,是看它们的重力吗?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对象的质量一样,重力也一样,显然不是. 

最后提问:哪是什么原因使两个纸团不同时落地呢? 

学生实际操作、讨论后得出:两纸团重力一样,环境一样,只是两者的表面积不一样,从而得出两物体在空中不同时落地的原因是两者阻力不一样的结论. 

3.4 创设情境,验证推断 

提问:如何来验证重物下落不同时是因为阻力的原因呢?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做同样物体的有空气和无空气情况下落的对比实验. 

情境4 用钱羽管做演示实验.先让管内充满空气,当管子迅速倒转时,小铁块迅速落地,而羽毛飘飘悠悠,经过好长时间才落地;再抽去管内空气重做一次实验,结果是轻重物体同时快速落地. 当学生看到羽毛和小螺丝同时落地时,很是惊讶,实在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从学生的脸上明显看出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还可以再打开阀门,放进空气再做一遍,增加对比性. 

通过对比观察,可明显看出阻力对实验的结果影响很大. 

进一步提问:能不能选择一个更好的地方,在大范围内做这个科学实验,让人更信服呢? 

学生充分讨论:最终得出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没有阻力,可以在更高的高度做这个实验,在较长的时间两球落地时间都是相同的.可以播放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落体实验的视频,并鼓励学生有朝一日也能上登上月球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 

3.5 创设情境,得出规律 

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实验. 

让学生发挥想像,回忆刚学过的知识,师生共同设问: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运用频闪照相,运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运用数码摄像机等等方法. 

情境5 选择一种简洁的做法,让重物拖一条纸带作自由落体运动,使用电磁(或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打出一条纸带,通过处理纸带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也是学生刚刚学会的方法. 

提问:如何确定重物的运动性质呢? 

学生回答:比较Δs(相同时间内相邻间隔位移差)是否为一定值. 

提问:如何更直观看出呢? 

引导学生将纸带取相同时间(如取5个计时间隔,即 0.1 s)剪断,竖贴在坐标纸(事先制作,尺度要大)上,应用实物投影,结果明显看出:开头几个相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是为1∶3∶5∶7,进一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欢迎光临dYLW.neT]

提问:如何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呢? 

自由落体运动篇6

目标让学生清楚,过程让学生参与,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发现,收获让学生交流。

【设计课题】

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条件是物体仅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

2.知道重力加速度g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在地球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取

9.8m/s2。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会应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演示1:苹果落体

提问: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同学们见到过的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雨滴下落,树叶下落等。

探究一:自由落体运动

提问:它们是怎样下落的呢?为什么会这样下落呢?

学生回答:竖直下落,受到重力作用。

提问: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学生猜想回答:相同,或者不同,并举例。

演示2:硬币和纸片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学生观察后回答:纸片下落得慢。

提问:重的物体是不是下落得快呢?

学生猜想回答:是,或者不是。

演示3:硬币和纸团下落

学生观察后回答:硬币和纸团下落一样快。

提问:纸团变成纸片时下落的快慢为什么会不同呢?

学生回答:受空气阻力的作用。

提问:是空气阻力使物体的运动变得复杂化吗?那么真空环境下,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学生猜想回答:不受空气阻力,只受重力,所以相同。

演示4:牛顿管装内有空气演示羽毛、塑料球和钢球的下落。再把牛顿管抽成真空演示羽毛、塑料球和钢球的下落。

学生观察后回答:真空环境下相同。

教师提出:像上面这样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页“自由落体运动”这段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条件。

学生阅读完回答。

指导学生实验:

1.打纸带

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10人,指导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重锤的自由落体运动打出纸带,每组打出3条纸带,从中选出点迹清晰的一条分析。

2.标纸带并测量

3.计算各点瞬时速度vn

指导学生用公式vn=分别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这样去算,每组有10个人,两个算V1,两个算V2,两个算V3,两个算V4,两个算V5,算完后相互交流数据,确认正确后记下来,然后全组交流数据,这样就通过组内合作把各点瞬时速度都得出来了。

3.填表画图

应用:指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做一做”测反应时间,让学生知道是两个人做,用长刻度尺测出下落高度h,应用h=12gt2算出时间即为反应时间,然后让学生分组去测,并展示结果。

指导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

自由落体运动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11-01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技术被引入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方式变得更为丰富,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更为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现出来,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们的视野。

1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课堂无法直接向学生展示概念等教学内容,只能借由教师口述或板书,而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手段即可直观地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对定理进行佐证,然而受到课时等条件的限制,很多物理实验无法进行。传统物理教学不得不放弃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实验现象。而多媒体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实验视频,或者制作动画向学生们展示实验过程与结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还能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提升课堂效率。

2 多媒体技术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可以将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材整合在一起,让教师拥有更多素材。不仅如此,教师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其他教师的教案、课件,并以此作为参考;甚至可以搜到一些学者、专家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论述,以拓宽自身的视野。教师能够将自己有关教授自由落体运动课程的经验上传,实现物理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师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补充。比如相关故事,最著名的就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抛下,两铁球同时落地。教师可以将这个故事更细致地在多媒体中用文字展示出来。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对自由落体运动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等。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对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2.2 有助于教师进行计算、图示绘制、数据整理分析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体现在课堂中对问题的处理上。多媒体使用便捷,数学运算迅速,功能多种多样,教师借此在课堂上可以省去很多时间。

(1)多媒体对复杂的数据和公式可以进行有效快捷的处

理。教师在课堂上计算例题时,因为重力加速度(g≈9.8m/s2)的存在,有可能出现多位小数的运算。例如一矿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落下一球,当第11个小球开始下落时第一个小球恰好到井底,求相邻两个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题目除涉及因重力加速度导致的小数计算外,还有平方、开方等复杂运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数据计算功能,快速的计算出答案,省去计算的时间。而节省的时间可以进行其他知识点的教学或者课外知识的补充,学生接受的知识无形中被增多。

(2)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图示。教师在设计实验场景时,需要为学生画出实验图示。传统课堂上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绘制,形状不标准,且速度较慢。而多媒体中带有图形绘制功能,可以帮助教师绘制精确的示意图。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将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步骤用图示一一绘制出来,使学生明确清晰地了解实验步骤。

(3)多媒体具有数据处理功能。自由落体实验运动需要做多次试验才能获得较为客观与准确的数据,得到实验数据可以通过Excel软件记录下来。教师通过Excel将每次试验的数据排列整齐,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数据的变化。在自由落体实验中,打点器留下的痕迹将纸条截为几段,每段长度的数值明显呈增长状态,足以证明自由落体是加速运动而非匀速运动。

2.3 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使理论知识与例题或实际情况的结合更为紧密,比如教师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寻找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学生不会解答,教师可以回放学过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醒。多媒体技术能够让教师随意切换课堂内容,使教学不再是单线进行,形成理论知识与例题或实验的呼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公式如h=gt2的同时,可立刻搜索相关例题向学生讲解公式的适用类型和运用方法。

2.4 巧用PPT课件

不管教辅工具再怎样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辅工具所带来的便利性。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明确课程教学特点和《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情况,巧用PPT课件。

自由落体运动篇8

“3D课堂”教学的基本路线是:发现领悟再发现再领悟…发展

1 教学实践

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片断1:播放杭州“最美妈妈”视频(http://v。ku6。com/show/e4gPlPk-E1ShLuoE。html)――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孩子,女童脱离危险。救人的年轻妈妈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吴菊萍”。如图1所示。

发现引导:“最美妈妈――吴菊萍”身上的“美”,表现在哪里?

学生发现:“最美妈妈――吴菊萍”的“美”,表现在见义勇为、人性善良、关爱生命、母爱伟大。

领悟引导: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生命是伟大的、宝贵的,通过这个事例,你领悟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领悟:与人为善、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发现引导:坠落女童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坠落女童的运动是直线运动,而且下落速度越来越大。

领悟引导:女童下落的速度是均匀增加呢?还是不均匀增加呢?

教学片断2:把挂在线上的小重物在离桌面一定高度处把线剪断,观察小物体的下落情况。

现象发现:小重物下落的初速度为零,且下落运动的路线为直线。

领悟引导:请同学们对小重物的运动性质做定性的描述。

学生领悟:小重物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到运动,即其速度由零到不为零,说明小重物一定做加速直线运动。

问题发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

领悟引导:情境事实,如图2所示。

(1)两个相同的小纸片同时从静止释放,下落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

(2)两个相同的小纸片,把其中一个小纸片揉成一个小纸团,两物体从静止同时释放,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升华。

下落相同的高度小纸片下落的时间较长。

学生领悟:两相同物体所受阻力相同,从相同高度从静止同时开始下落,下落的快慢相同。

问题发现:若不考虑空气阻力,任何物体在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

教学片断3:拿一个长约1。5 m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形状和质量都不同的几个小物体,如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到玻璃筒里。开关打开,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这些小物体的下落情况。如图3所示。

学生发现:几个小物体从静止同时开始下落,落到玻璃筒底端的先后不同,即下落时间不同、下落快慢不同。

教学片断4:把上述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去,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观察各小物体下落的情况。如图3所示。

学生发现:玻璃筒里空气抽出后,几个小物体从玻璃筒的顶端下落到底端的时间相同,即下落快慢相同。

比较发现:在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一定高度的运动快慢与空气阻力、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关;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与物体形状、质量无关。

学生领悟: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快慢与物体自身因素无关,是一种与其他因素有关的运动。并且物体最终落上地球的现象,说明了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地球有关。

教学片断5:提供物体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0。04 s。

现象发现:相同时间内下落位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下落越来越快。

问题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领悟引导:(1)因为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故排除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2)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方法:①验证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差Δx相等;②用Δx=aT2计算出不同的连续两个0。04 s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

探究结果:①Δx=1。6×10-2 m为定值;②不同时间段内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等,都为a=10 m/s2。

学生领悟: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略。

教学片断6:阅读课本上“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g/(m・s-2)标准值:9。80665 m/s2”

规律发现: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大而变大,且重力加速度的值都在9。8 m/s2左右。

问题发现:为什么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为什么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的值都在9。8 m/s2左右?

领悟引导:物体落上地球且物体下落的重力加速度与下落物体无关,说明重力加速度一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领悟:重力加速度与地球和地理位置这两个因素有关。

点评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对此运动规律应用的技能水平主要取决于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水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落实在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过程上,从对自由落体运动现象的观察到运动性质的探究,再到对重力加速度的认识,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以情境为基础、以发现为前提、以领悟为根本,学生在发现、领悟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有效发展。

2 思考探索

2。1 确立一种认识:“3D课堂”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模式,因为教学有模,教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发现和领悟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设发现条件,创造发现机会,在发现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促成对发现的领悟。所以,“3D课堂”出发于发现、着力于领悟、落脚于发展。发现的内容有真发现、伪发现、潜发现以及科学发现、错误发现、事实发现和知识发现;发现的途径有情境(自然情境、实验情境、事实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观察体验、文本阅读、现象模拟、事实想象、交流互动等,然后,通过质疑、分析、变式、探究,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达成对发现的理解和领悟。

2。2 建立一种思想:“3D课堂”理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部分,而发现、领悟、发展并不

是课堂教学完整、有序的三个教学环节。

发现、领悟、发展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在课堂教学中周期性的循环递进。在发现的基础上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发现,在发现、领悟周期性循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发现、领悟、发展并不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先后有序的三个部分,否则,课堂教学过程就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课堂教学过程就失去灵动性、高效性。把“3D课堂”教学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活动,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质量,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学对象的面向度、课堂教学生成度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2。3 着眼一个目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3D课堂”围绕三维目标、基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储备和认知操作的差异性,以核心概念和规律的领悟为平台,以发现、领悟、发展构成的智能环为线路,形成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信息场,以此构建集发现、探究、内省、自悟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促进发展的新课堂。

自由落体运动篇9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0水平抛出后,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方向竖直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大小为a=g,方向竖直向下;由于物体是被水平抛出的,在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所以,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而水平方向上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加速度为零,所以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就等于物体抛出时的速度v0.

■ 二、 平抛物体的位置

如图1所示,以物体水平抛出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抛出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建立坐标系,物体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来描述. 从物体抛出瞬间开始计时,因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故平抛物体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x=v0t;

因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故平抛物体的竖直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y=■gt2.

以上两式确定了平抛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

■ 三、 平抛运动的轨迹

从以上两式中消去t,可得

y=■x2

式中g、v0都是与x、y无关的常量,所以■也是常量. 这正是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y=ax2. 实际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叫做抛物线,就是来源于此!

y=■x2是平抛运动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坐标x和y所满足的方程,我们称之为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由此方程可知,这是一个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 四、 平抛物体的速度

由平抛运动的特点不难得到:初速度为v0的平抛运动,经过时间t后,其水平分速度vx=v0,竖直分速度vy=gt.

根据运动的合成规律可知物体在这个时刻的速度(即合速度)大小

v=■=■,

设这个时刻物体的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有

tan θ=■=■.

■ 五、 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

由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有

h=■gt2,故t=■,

即平抛物体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取决于下落高度h,与初速度v0无关.

■ 六、 平抛物体的水平射程

由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故平抛物体的水平射程即落地点与抛出点间的水平距离

x=v0t=v0■

即水平射程与初速度v0和下落高度h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 七、 平抛物体的落地速度

根据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可得落地速度的大小

v=■=■

以θ表示落地速度与x轴正方向间的夹角,有

tan θ=■=■

即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0和下落高度h有关.

■ 例1 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 s后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角,落地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角. (取g=10 m/s2),求:

(1) 初速度;

(2) 落地速度;

(3) 开始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4) 水平射程.

■ 解析 由题知如图2,

(1) t1=1 s时vy=gt1.

vx=vy=v0.

v0=gt1=10×1 m/s=10 m/s.

(2) vt=■=■

vt=■ m/s=20 m/s.

(3) vy′=gt

vy′=vt・sin60°=20×■ m/s,vy′=10■ m/s.

t=■ s=■ s,h=■gt2=■×10×(■) m=15 s.

(4) x=v0t=10■ m.

■ 八、 将斜抛运动转化为平抛运动处理

斜抛运动的轨迹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轨迹关于过最高点的竖直线对称,且过最高点后物体的运动即是平抛运动,因此可将斜抛运动转化为平抛运动处理.

■ 例2 设乒乓球的球台长2L、网高h,乒乓球反弹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且不考虑乒乓球的旋转和空气阻力. 若球在球台边缘O点正上方以速度v1水平发出,恰好在最高点越过球网落在球台的P1点,如图3所示,求v1的大小.

■ 解析 乒乓球先做平抛运动,反弹后再做斜抛运动. 由斜抛运动最高点两侧运动的对称性,可将斜抛运动转化为平抛运动处理;根据题给条件“乒乓球反弹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且不考虑乒乓球的旋转和空气阻力”,由乒乓球反弹前后运动的对称性,可确定相应的几何关系. 具体解法如下:

设发球高度为h1,乒乓球从发出到第一次反弹前的飞行时间为t1,水平位移为x1.

根据平抛运动h1=■gt21,x1=v1t1,

且h1=h,2x1=L,

得v1=■■.

自由落体运动篇10

关键词: 学导式教学法 高中物理 教学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有效地贯彻落实了课改基本理念,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对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物理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以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有效应用学导式教学法进行论述,以确保课堂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实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学

自学是学导式教学法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开展剩余三个环节的保障,更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所以,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又要放手,引导学生沿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放手就是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既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又能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因此,在《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

(1)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石块和粉笔同时从手中落下会有什么结果?

(2)较重的铁纸片和轻小纸团同时、等高、无初速下落,哪个先落下?

(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鼓励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相关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且对确保学导式教学法价值的提高也有密切联系,同时能确保本节课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对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来,以为下一步的解疑环节提供方向。

2.解疑

解疑环节主要是针对自学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而且与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密切联系。所以,在本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相关实验工具,比如:借助贴片、纸团对问题进行自主验证,等等,这样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密切联系。最后,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在强化理解的同时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

3.精讲

在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疑之后,我针对学生在自学和解疑环节中依旧存在的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点拨,比如,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讲解,确保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顺利实现,同时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精讲环节与其他三个环节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解疑和演练,反之,课堂又将与传统灌输式课堂相一致,是不利于课改下新型物理课堂顺利实现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演练

演练是学导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存在就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思考,如:

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沿竖直方向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9.8m/s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

在演练环节,我们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对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物理教学之中,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物理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