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42

中国医药论文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1

XXX同志在国家医药局“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PTP铝箔工程建设中,带领技术人员,成功消化和吸收国外医药包装生产技术,实现了以产顶进的目标。改变了我国医药行业长期依赖进口PTP铝箔的历史,使得药品包装从传统的手工业玻璃瓶包装作业进入了机械自动化包装的时代,全面提高了中国整个药品包装的水平。奠定了中金公司在全国医药包装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医药包装协会成立之际,XXX同志作为行业技术带头人,被推荐为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理事、副会长。他在协会任职期间,对规范行业经营,减少行业之间恶性竞争,促进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XXX同志十分注重新型药品包装材料的产品开发和更新工作,在PTP铝箔项目成功以后,他依托项目的成功经验,上马二期工程SP项目,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经营,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填补我国无专业厂家生产药用SP的空白,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新型医药包装材料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国内SP复合膜的花色品种。满足了国内市场对药用PTP铝箔和SP复合包装材料日益增长的要求和开发国际市场的需要。

为了抓住机遇、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迎接加入WTO以后对药包材企业的挑战,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将本公司建成国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的药用包材基地。XXX同志根据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苏经贸行(2000)175、176、177、178号文件精神,利用恒瑞股票上市筹集的资金,投资1.8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500吨复合成型包装材料、年产500吨纸/铝/塑复合材料、年产1000吨复合软管片材、年产500吨易撕膜等四种新型包装材料项目。在整个技改项目工作中,他针对该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短、建设项目集中等特点,带领项目筹备组一班人,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敢作敢为,打破常规,锐意创取,对工程土建施工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加大建设速度,战高温、抢时间,从2001年3月18日主厂房开工建设到10月28日短短的七个月时间内便提前完成了总建筑面积达24000平方米的主体厂房封顶工作,同时XXX同志对公司技改项目所需购进的进口设备资料、技术参数无不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共签订了八个国家的十多台进口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节约了一部份外汇,保证了设备采购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XXX同志在此期间,风雨无阻,无论烈日炎炎,还是节假日休息,他都坚持每日到工地上检查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目前投资1.8亿元的中金公司第三期项目技改工程已经竣工投入生产,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第四期技改项目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预计2003年4月份将投入使用,整个技改项目完工后,将提高年生产能力4000吨,实现2亿套输液袋的生产能力,增加近2亿元的销售收入。

事业的成功永远属于不断进取的开拓者。中金公司在取得ISO9002体系和产品的认证以后,又开始了ISO14000环境体系的认证工作。XXX同志在管理工作中,跟踪世界管理潮流,推进6西格玛管理模式和ERP管理模式,把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帮助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动作升华为完善的“数据→信息→决策→控制→考核”流程,满足客户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在公司内部管理工作中,他积极推进内部薪酬体制改革及销售《营销大纲》管理工作,充分体现出企业效益增长与个人效益增长直接挂钩,企业多赚则个人多得,企业少赚则个人少得,以增加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只有那些工作绩效不断提高,工作技能不断增强,对企业贡献不断加大的员工,才可以获取较高的报酬。

作为行业领头人,XXX同志领导和参与了省级新型复合包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工作,他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消化吸收国内先进技术,先后成功开发了PTP铝箔用粘合剂、保护剂,药用铝/塑复合易撕膜、PTP彩箔、药用纸/铝/塑复合膜、药用复合成型材料、全息激光防伪膜等十余种新型医药包装材料,全部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几年来共获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市科技进步奖三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配备有先进科学的检测、检验仪器,是国内新型复合包装领域组建的第一个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平台,已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的高档包装材料,其中LP电池膜、输液袋外袋共挤复合膜等均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并获得国家发现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二项,在注重项目开发工作的同时,XXX同志还特别注意新技术、新知识的引进工作,在与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研究所加强合作的同时,还聘请了资深教授作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顾问,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

XXX同志任职中金公司董事长期间,在抓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公司内推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勉做事、克己奉公、回报社会的企业精神,目前在中金公司,“老实人”文化和“务实”文化已经植根于中金人的心目中。公司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薪酬方面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医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讨。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3

——陈立夫

有进步才能存在,有疗效不怕反对。

——陈立夫

2001年去世的陈立夫先生是民国政坛名人,他的前半生以作为国民党“CC系”的头目和“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而知名,晚年则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和谋求祖国统一。

陈氏1898年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重视文化的商贾家庭。他原名祖燕,号立夫,后以号行。他的二叔陈其美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志士,长他八岁的哥哥陈果夫也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陈立夫13岁便离家到上海读新学,对西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北洋大学采矿系,后来又留学美国,24岁时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匹茨堡大学并获得了矿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并没有按照自己原来的意愿作采矿工程师,而是在二叔陈其美的义弟的关照下步入了政坛,历任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的权贵。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具有留美背景的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对战时中国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对于这一段经历,他一生都颇感自豪。陈立夫自幼便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熟读儒家经典。与鲁迅、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不同,先接受旧式教育后来又接触西方文化的陈立夫并没有走上批判传统的道路,而是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关切和温情。究其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应该与他“从小就在一个充满了爱和欢乐的家庭中长大”有着莫大关系。陈氏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温情态度集中地反映在他对中医的重视和弘扬上,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作为“传统卫道士”的陈立夫。

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由传教士在坚船利炮的掩护下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挑战。甲午战争后,随着中国思想界反传统思潮的蔓延以及西方医学的观念、手段和体制在中国的传播,中医越来越被视作陈腐、落后和“不科学”的“旧传统”而受到质疑和攻击,西医则被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最终在20世纪初引发了废除中医的浪潮。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首次提议“废去中医,不用中药”,虽未成势,却证明了中医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岌岌可危。1929年,曾留学日本习医、致力于医学革命的余云岫在完全由西医参加的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会议上提出了强制取缔中医议案,并最终获得通过。消息传出后,全国中医界一片哗然,随之发起了强烈的抗议活动,最后迫使国民政府废止了这一决议。在这次“中医存废风波”之后,陈氏兄弟扮演起了捍卫中医的领袖角色。

陈氏兄弟之所以信任中医,除因所受的传统教育外,还与他们接受中医治疗的切身经历有关。武昌起义爆发后,年仅20岁的陈果夫奔赴武汉参加保卫革命果实的阳夏战争,在蛇山推大炮时因用力过猛导致肺血管破裂,留下了终身未愈的肺病。后来,陈果夫经常服用中药,并在南京名医张简斋的治疗下,病况有了明显好转。陈氏兄弟既见识了中医的疗效,自然对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自身的判断和立场。

1930年,中医界人士提出建立中央国医馆的建议,以实现中医的科学化,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此议得到胡汉民、谭延闿、陈果夫、陈立夫等国民党内高层的积极支持。1931年中央国医馆正式成立,陈立夫被选举为理事长。后来在中医界人士的呼吁争取下,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使得中医合法化有了重大进展。在这一过程中,陈氏兄弟始终站在支持中医的前列。

为使中医事业更好地传承下去,陈立夫还积极支持中医教育。1938年陈氏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之职后,为平衡医学教育委员会的中西医势力,也为使中医能在中国医学界获得一席之地,特意聘请热心中医事业的焦易堂、陈郁、饶凤璜等名士为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后来,陈郁委员在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医专科学校暂行课程的草案,引起了中医废立双方的争执。最终陈立夫以教育部长之职权决定将课程表下发各院校,促进了中医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1943年,陈立夫在前往青海视察的途中染上痢疾。当地医疗条件极差,情急之下,随从人员找到了一名兽医为陈施针,但是病情不见好转。无奈之下,陈立夫请求派出专机将他接回重庆,请南京来的名中医张简斋为其诊治才得以痊愈。中医的疗效一直在他和他的亲人身上发生着,使他更加笃信中国传统医学内在的科学性。

二、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在政治上失势的陈立夫携家移居美国,并在那里办起了养鸡场。1960年,受市场变动影响,陈立夫苦心经营的养鸡场倒闭,转而在朋友帮助下在普林斯顿大学噶斯德东方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中医书籍的工作。该图书馆创始人噶斯德是一个犹太商人,早年患有眼疾,遍寻世界各地名医医治都没有效果,后来有幸被中国河北定州的眼药治好,因此对中医颇感兴趣,这些中医书籍都是他后来收集的。本来就对中医感兴趣的陈立夫经过对中西医治疗不同方法的研究,做出中西医对照的整理方案,寻找中医科学化的道路。虽然此事因同事的阻挠而未果,但正是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陈氏发扬中医学的责任感和信心。

1969年,陈立夫应邀请回到台湾定居。3年后,由于“中国医药学院”内部中西医之间矛盾激化,请陈立夫前往主持校务,开启了陈立夫晚年弘扬中国医学的步伐。到任后,陈立夫首先主持改组董事会,选定的15名董事中有10名是中医,对中西医比例的安排契合了中医学院以中医发展为本位的主题。随后,陈立夫拟定了办学宗旨和16条教育方针,制定了中医学系课程表,并聘请香港的名中医来校任教和编写中医教学书籍。为促进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化,陈氏与“考试院”交涉,确立了中医师执照考试的相关规定。1972年8月,学院成立针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及“中国药材研究中心”。到1988年9月,该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备的中医学习教育体系。在硬件设备方面,考虑到学院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他亲自请求“总统”蒋经国给予支持,蒋即拨专款用于建设教学医院。1975年,基础医学大楼建成,并成立了多处实验室和研究室。5年后,台中的“中国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成,这是台湾第一所正规的中医院。自从陈立夫接手中医药学院之后,台湾的中医药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陈立夫担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三十年,不仅对医学院倾注了精力,更成为台湾中医学界的领军人物。1990年代,已经90多岁高龄的他还时常现身为中医做宣传。他表示:自己虽然身患30余年的糖尿病,但仍然依靠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按摩方式使病情得到了控制,才有如此健康长寿的身体。他饱满的精神、强健的身体俨然是台湾中医的“活广告”,被誉为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守护神”。

陈立夫对中医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在文章和谈话中极力证明中医的科学性,维护中医的地位。1970年,他在《我的信仰和希望》一文中提出:“我是采矿工程师,对于科学并不陌生。我深恶不学而好武断的人,所以我反对对于未读过一本中医药书籍的人,就一口认定中医为‘不科学’。科学必定依据事实,无事实而遽做结论,其本身头脑就是不科学的。”正如陈氏在题写的一段话中所表达的那样:“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虽能必谦,然后学问日有进步。今有若干西医,对于中医之学理与疗法一无所知,而竟以‘不科学’三字抹杀一切,不亦狂妄之甚者耶?”

三、在弘扬中医方面,陈立夫为海峡两岸中医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19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逐步缓和,中医作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载体,自然就成为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文化和医学交流的纽带。1988年,福建中医学院在举行三十年校庆的同时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就当时海峡两岸中医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如若能够得到陈立夫的认可和支持,必将使得这次的交流会事半功倍。于是,时已退休的前厦门大学校长、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兼福建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的汪德耀老先生亲自写信,诚挚邀请陈立夫为该院的纪念刊物题写贺词,并委托香港《万人日报》董事长朱伯舜先生代为转交。陈于11月17日收到汪老先生的来信,当夜即复信,并附上他的论文《中医之理论基础》,希望能在大陆予以发表。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为本次研究对象的10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28例,女性人数为2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为(36.32±2.6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26例,女性人数为24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为(32.77±2.55)岁。被选入本次研究的100例观察研究对象均属于骨科疾病的患者,100例患者中均不存在严重意识障碍、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对于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涉及的内容、操作方式、实验方法以及所用时间等我院科室、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均属于知晓状况,并支持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属于自愿参与。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后,所得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我院科室治疗期间实施最为普遍的护理干预方式,观察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则在普通护理干预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基础护理: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增加巡视患者的次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的手术创口部位是否出现流血、渗血、流脓等现象,一旦发生上述状况,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措施[2-3]。②心理护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手术伤口会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会出现疼痛现象,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手术后易出现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的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4-5]。1.3观察指标:在本次实验研究结束后,护理人员将科室自制的评分表发放至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让患者对护理人员本次临床护理的工作进行评分,评分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各项操作技术、对疾病的知晓程度等,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人员统计患者在住院期间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次数,并在患者填写完毕评估调查表后,护理人员将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数据采用t检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下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若P<0.05,则表明本次的实验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16%),而护理满意度评分(92.33±2.22)高于对照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87.62±2.05),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3讨论

骨科是医院十分重要的一个科室,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骨科的患流量日趋上升。骨科中较为常见的有股骨骨折、盆骨股骨、脊柱骨折等,对于骨科类疾病,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采取手术治疗,而绝大多数的患者在身患疾病的同时,机体的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面对手术应激性刺激,身心压力剧增,大大增加了手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风险[6-7]。因此,及时的为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模式,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措施,有效的增强了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大大降低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临床工作的满意状况,能有效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锦,王肖田,李桂红,等.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微信随访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4):2181-2182.

[2]伍玉媚,梁淑华,周淑明,等.手术室护理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4):514-515.

[3]黄云平.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骨科Ⅰ类手术部位感染控制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7):246-247.

[4]万林,金绍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和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13-213.

[5]王梅,崔玉红,周爱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5,5(17):304-305.

[6]马慧罗,王晓娟,王湘萍.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外来器械手术部位相关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60-261.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5

1《杏林医学月报》概述

《杏林医学月报》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时任校长陈任枚先生支持下创办,由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杏林医学社负责,社址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内。1929年1月创刊,出版至1937年7月,每月1期,除了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刊外,共出版了101期。初期创办人有马荫遐、陆益三、江堃、张阶平、徐祥云、李鸣始,均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首届毕业生。1930年1月始,刊物主编由张阶平、江堃担任。《杏林医学月报》创办于中医药危难之际,秉承杏林医学社“改良国药,改进国医,融贯古今,沟通中外”的宗旨,办刊志在“研究我国医药之实用,宣传我国医药之文化,介绍医药学说,交换医药知识”[2]。正如发刊词中所言,“本报之设,实为我新中医界之喉舌……普及教育,提倡社会之卫生,改制药剂,挽回利权之外溢,尤当与中西医学先进之士,共同研究也”[3]9-10。《杏林医学月报》出版时间长、期数多,“神交千里,闻名遐迩,立论稳重,内容丰富”[1]372,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重要的学术和舆论阵地。

2主要内容

《杏林医学月报》内容丰富,从第12期开始设置栏目,基本固定为社论、评论、论坛、辩论、言论、研究、学说、释古、辨古、考据、讨论、验方、方剂、药物、专著、医案、卫生、常识等。期刊栏目能够展示期刊的总体结构,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其办刊思路,体现其学术价值。根据报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2.1时事评论类

时事评论类栏目主要有社论、评论、论坛、辩论、言论等,收录中医药界同仁关于中医学现状和发展的探讨、中西医学比较及政府关于中医政策的评论。如余锡亨发表《中西医药潮之评论》、梁长荣发表《论教育部取缔国医学院》、卢朋著发表《论中医勿失其故步》、邓鹤芝发表《汉医式微之原因及其今后之认识与努力》等。

2.2学术探讨类

学术探讨类栏目有研究、学说、释古、辨古、考据、讨论等,既包括理论学说、经典释义、文献研究等理论研究,也包括疾病临床诊治、个人临床经验等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如《论人身之火》《风雨与疫气之关系》《论温病之源流》,临床研究有《黑热病证治指南》《厥证辨》《论肺痨之原因》《治汗概论》,其他还有《论王清任医林改错》《医学大辞典手少阴与手厥阴条下更正》等。

2.3方药研究类

方药研究类栏目有验方、方剂、药物等。这类栏目有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包括药物名称、科属、性味、功效、用药宜忌,如《茯苓新研究》《垂丝柳解》《荆芥治产后痉厥》《续随子(一名千金字)治水肿之宜忌》《莱服之功用》,也有对验方应用及药物汇编整理的研究,如《方剂学之系统及其编纂与研究之方法》《辨养阴清肺汤之利弊》《经验生草药性》。

2.4专著医案类

专著医案类栏目有专著、医案,提供丰富的医家专著和医案的连载,以期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如卢朋著《中国医学源流略述》、李健颐《鼠疫新篇》、张确余《研究风寒温笔记》《伤寒方证对参》、陈应期《医学实录》等。其中部分专著,如卢朋著《中国医学源流略述》、李健颐《鼠疫新篇》均是在期刊首发后,才出版单行本。2.5卫生保健类卫生保健类栏目有卫生、常识,主要为大众提供卫生保健科普常识,如《谈谈齿牙卫生》介绍刷牙的重要性、牙粉的选择及漱水的改良,《食物相犯与宜忌之认识》介绍食物搭配食用的宜忌等。

3学术特点

3.1学术内容丰富

《杏林医学月报》以刊载学术论文、医籍连载、医案专栏等方式执守中医、学术汇通。据统计,1929年1月-1937年7月共载文1402篇[4],学术探讨内容丰富,既有中医发展方向研究、经典著作阐发、中医临床诊治、方药探讨,也有中西汇通探讨。专著连载、医案专栏更是荟萃了当时诸多著名医家的临证经验,如陈应期《医学实录》、陈渔洲《藻潜医案》、李秋铭《存本草堂六科方案》等都是连载较完整的医案。为《杏林医学月报》撰稿的多为省内外知名医家,如张锡纯、陈应期、陈渔洲、陈芝高、邓靖山、何奎垣、刘琴仙、张恭文、张确余、梁长荣、李健颐、李秋铭等[4]。其中梁长荣、李健颐为福建人,张锡纯为河北人,余者皆为广东医家。另外,撰稿较多的还有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教师,如卢朋著、甘伊周、梁翰芬等。众多名医的撰稿,保证了本刊较高的学术水准。

3.2探讨中医科学化

面对西医的冲击,不少医家意识到中医必须与时代接轨,如果不加以革新,中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他们大力倡导中医科学化,《杏林医学月报》刊载了许多倡导中医革新及汇通中西医的文章。梅永茂撰文《中医界今后应有之觉悟》,认为中医药在危机之时,亦是中医的绝好教训,今后需“刻励求进,渐趋于科学之轨道”,并指出中医最少须有以下之觉悟,“1阐明古书精义,2科学化,3证诸实验,4归入教育系统,5新的建设”[5]。谭活水在《今后中医应走之途径》提出,中医科学化应从几个方面着手:人体解剖宜实习;人体生理宜实质化验考征;卫生新法宜实施详究;病理解剖宜以动物实质试验;药理宜透解方可授服;诊断法宜参用机械;处方用药宜审慎将事[6]。张恭文连载《中西合璧实用生理学》一文,从中西汇通的角度,将西医的解剖位置及生理构造与中医生理功能相结合,阐述了五脏六腑之生理学。

3.3记录中医药界抗争资料

192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及消灭中医的六项措施。《杏林医学月报》随即在3月第3期发行特刊《特载医药潮中之呼声》。主编马荫遐、张阶平分别撰写文章《写在全国中医药界一致反抗中央卫生会议议决废止中医药案之呼声之前》和《写在全国中医药界一致反抗中央卫生会议议决废止中医药案之呼声之后》。特刊还详细刊载了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纪、各代表赴京请愿情形、全国医药代表会请愿团之报告,及上海中医药团体之通电、广东新中医学会通电、中国医学会通电等来自全国各地医学会、医药团体的通电宣言,表达了当时中医药学界维护中医的强烈意愿,掀起了奋起抗争的舆论热潮。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又通令,要求中医学校等组织一律不得称医院、学校,而改称医室、传习所。布告发出后,《杏林医学月报》即向教育部蒋梦麟致电:“南京教育部蒋部长钧鉴,部令中医学校为传习所,实为毁灭国粹,扬西抑中,恳即收回成命!”[3]208同时发表《本社重要宣言》,刊登广东中医药团体学校联呈教育部电、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致各医药团体电、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生会致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电、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生会致国府蒋主席电及各团体的宣言。1933年6月,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提议废弃国医国药,凡属中医不许执业,全国药店限令歇业等,引发了废止中医的激烈争斗。《杏林医学月报》陆续刊登《驳废止中医药的谬论》《中政会主废国医药后》《对日本奖励栽培汉药与氏废除中国医药之感言》《对氏废除国医药之评议》等评论文章,对的提议予以驳斥。《杏林医学月报》忠实地记录了民国时期中西医学的碰撞和中医存废之争,同时发挥期刊的喉舌作用,为中医药抗争积极发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4记录医政新闻

《杏林医学月报》从第25期开始,陆续刊登中央国医馆筹备情况,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草案、理事会章程草案,中央国医馆宣言,中央国医馆发起人名录,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及理事会章程,及中央国医馆的医令等,对中央国医馆进行了详实的报道。《杏林医学月报》第65期登载《苏省颁行中医暂行条例》,第67期登载《苏省取缔七十余县改组中医谨约同日领证义》,第80期转载《邹福松医师电疗误毙老妇纠纷详情》及各方报道。这些资料对了解当时的医疗政策和医疗新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6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Vault)又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在图书情报界称为知识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文献计量学工具,能用图形化的方式形象地表示人们不易理解的信息,使人们在快速获取知识及其逻辑关系的同时,把握关键的知识点。知识图谱在国外的研究较为深入,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哲学、知识工程、知识管理等领域。但在国内科技期刊研究领域尚未涉及。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7年的数据,采用专业检索,检索式为:SU=‘医学期刊’and(SU=‘办刊’ORSU=‘影响’ORSU=‘信息’ORSU=‘标准’ORSU=‘文献计量’ORSU=‘编辑’ORSU=‘网站’ORSU=‘编委’ORSU=‘作者’ORSU=‘国际’ORSU=‘规范’ORSU=‘影响因子’ORSU=‘作者’ORSU=‘被引频次’),后期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地图的展示。1.3研究范畴从总体情况、时间分布、研究热点、发表载体及期刊分布、基金论文情况和高频作者及机构分析6个维度可视化探究医学科技期刊领域的研究热点。

2结果

2.1总体情况

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7年,有关医学期刊研究的论文共计6857篇,CiteSpace软件抽取出作者12432个,关键词34471个。

2.2时间分布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时间分布趋势进行分析,可从某一程度上说明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度[1]。2000年至2017年,有关医学期刊研究的时间分布图见图1。总体研究论文的趋势呈上升趋势,2015年最多,高达885篇,2016年、2017年略有减少,分别为806篇和758篇。

2.3研究热点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前沿方向[2]。本研究通过统计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分析当前医学科技期刊研究的热点。根据医学科技期刊研究关键词来看,研究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医学期刊(629次),编辑(169次),Meta分析(148次),系统评价(101次),文献计量学(93次)等。图2为医学科技期刊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又称为共现分析,能反映出研究热点间的相关性,经过聚类分析显示,医学科技期刊研究热点分为3大类。

2.4发表载体及期刊分布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发表载体和期刊分布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推测出该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情况和文献的总体质量[3]。新世纪以来,从医学科技期刊相关研究的发表载体分布情况来看,有关医学期刊研究的载体以期刊论文为主,这与期刊论文量大面广、时效性较好有关[4]。期刊分布情况见图3。从发表期刊分布情况来看,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期刊类型主要为:编辑出版类(如编辑学报等)、医药卫生总论类(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药导报等)及医学信息学类(医学信息、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医学信息学杂志等)。

2.5基金论文情况

基金论文是指某论文受到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情况,往往可代表论文的质量和某一领域的新趋势和制高点[5]。基金论文分布见图4。经统计,基金论文为126篇,占所有的1.84%,资助项目普遍质量较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占29.37%),其他也多为省部级及以上的项目资助。

2.6高频作者及机构分析

对某一学科领域的作者数量和机构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学科领域研究者整体水平[6]。2000年至2017年,医学科技期刊研究论文作者分布情况见表1、表2。数据显示,作者分布呈现金字塔型,高产作者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占0.73%,作者机构大多分布在期刊社和设有医学专业的大学学报。

3讨论

3.1知识图谱分析

在知识图谱的定义上,有学者从功能角度阐释,认为知识图谱能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也有人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将其定义为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揭示科学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属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范畴[7]。知识图谱所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8]:(1)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2)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等;(3)过程或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知识图谱主要源于三大领域[9]:(1)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数据、信息、知识与知识域可视化研究;(2)图书情报领域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地图和知识网络等研究;(3)复杂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

3.2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2000年至2017年,关于医学期刊的研究总体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相关论文的数量上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质量上也越来越高。(2)有关医学科技期刊研究载体仍以期刊为主,期刊类型比较分散,既有编辑出版类的期刊,又有医学类的期刊和大学学报,说明研究的平台相对较多。(3)从作者群体来看,该研究领域的作者较多,领军人才呈现金字塔型分布,比例较小;从作者工作岗位上看,从事医学期刊领域研究的多为医学期刊编辑,而作者机构则显示研究者多为核心医学期刊杂志社从业者,说明医学期刊平台越高,影响力越大,对研究亦越重视。(4)从基金论文比例看,整体受资助的研究还较少,但资助项目多为高水平的部级或省部级项目,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质量。(5)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结果可以看出,医学期刊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在编辑、Meta分析、系统评价、文献计量学及中医药等,体现了医学研究和期刊研究的双重性。通过对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发现医学期刊研究领域主要分布于三个方面:一是期刊研究领域的编辑(如水平提升、规范化、从业心理、审稿等)和文献计量学(如影响因子、被引用频次、办刊指标等);二是医学研究领域的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等;三是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医药方面的期刊研究也逐渐呈现热点。(6)值得关注的是,医学期刊领域研究并没有近年来期刊研究中的新媒体、微博、云传媒等热词,说明医学科技期刊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新媒体化相比于其他领域期刊,走在了后面。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医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生存,除了医护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要投资开展一些新的项目,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医院发展中就越来越重要。选择最好的设备及项目将资金投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运用科学投资方法和方案,认真评估、考察论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在投资中首先要考虑货币资金在投资中价值。资金投资时间不同所反映的价值也不同,主要是利息的存在,利息在若干年后和不断加息存在的价值不同,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医院的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经营模式也有改变,特别是外资联营、股份办院形式的出现,对公立医院提出很大挑战,所以我们在投资中应充分考虑到货币资金在医院投资中的时间和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指货币因时间转移而发生增值,增值的数量即为利息,所以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要注意以下要点:①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增量,一般以增值率表示。②必须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才会增值。③需要持续或多或少时间才会增值。④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长,即需按复利计算。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中,还需注意到它的作用,不同时间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相等,所以,不同时点上货币收支不可直接比较,必须将它转换到相同的时点,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和有关计算。

在进行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理中,由于货币随时间增长过程与利息的增值过程在数学上差不多,因此,在换算时如用计算利息的方法,就按复利的方法进行折算。下面就把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中应用的几种技术方法介绍一下:

1货币的时间价值衡量主要形式

1.1复利总值

复利总值指按一定时间扣一定利率,就本金所生利息加入本金累计利息,逐期滚算到预定期限的本利总和,称为“利滚利”。

1.2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某一特定金额的现在价值,例如医院对设备进行投资,通过资料可以计算设备在存续期内的收额,这个收入额是未来的金额,与初期额无法比。因此,需要计算现值才能相比。

1.3年金的复利总值

年金是指在相同的隔期收到(或支付)的一系列等额款项。年金根据支付时期不同,本金的划分也不同。年金不论是什么支付时间,都是与复利有联系。其年金的终值、现值都是以复利的终值、现值为基础计算的,在投资决策中常用的是普通年金,除此以外的其他各种形式的年金都是普通年金的转化形式,普通年金的终值则是复利终值的总计金额。

1.4年金现值

年金现值是指存在续期内,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年)等额上入(或支出)的现本价值。

医院对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年金现值和终值这两种形式。

2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对长期投资评价的技术方法

长期投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购置,新建和改造而言,在医院主要是新购和更新大型医疗设备。

因为这些设备投资额大,使用周期较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次投入,分次收回。并有一定的风险性,正确的投资决策会对医院持续产生效益,一旦投资失误,会对医院带来不应有的影响,对长期投资评价的技术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货币的时间价值。

2.1现值净额法

现值净额法是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用来评价长期投资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其中一种方案按一定的利率(即投资成本)来计算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的差额,在计算过程中,现值净额将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现值净额为零,说明在未来回收的现值与投资成本相等,表现为盈亏平衡;第二种是现值净额为正数,说明回收的现值大于成本,表现为盈余;第三种是现值净额为负数,说明回收的现值小于投资成本,表现为亏损。方案应予舍弃。

2.2获利指数法

获利指数法是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比,这种方法,与现值净额法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过计算得出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只是一个计算差额,一个是计算比率罢了。获利指数法的计算结果,也呈现三种情况,一是指数为1,表现为盈亏平衡;二是指数大于1,表现为盈余;三是指数小于1,表现为亏损。方案应予舍弃。

2.3内部回收报酬率法

内部回收报酬率法是指对投资方案未来的现金流入量进行贴现,使所得的现值正好与远投资额相等,也就是使净现值等于零的利率。这种技术方法,要求对每个投资方案实际可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分别计算。即使这样计算者达到所得的现值,与投资额相等的内部回收报酬率也不是一件易事,需反复测试,要么调高贴现率,要么调低贴现率,确切的内部回收报酬率实际上就介于这两个贴现率之间,一般采用插补法进行计算。因此,这种方法亦称为调整后回收报酬法。

以上几种技术方法,都是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这些技术方法只提供决策信息,还必须综合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案进行抉择。

3长期投资决策中医院对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应用

货币的时间价值从概念来说,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会增值,即增加利息,利息是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不容忽视的机会成本。此成本虽然并未实际发生,但在投资决策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去投资,从中分析出投资效益如何,使投资在医院发展中真正起到作用。所以说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投资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承馨.资本结构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94-95.

[2]张荣.浅析医院负债经营[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25,102.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8

医学史是综合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交叉学科,对于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笔者在讲授《中国医学史》的过程中,运用汉、英两种语言,在教授医学史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们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空间,培养他们使用英、汉双语思维并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的能力,最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意识。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1培养学生双语思维能力

我们开展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英语实践的时空,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使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并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和交际对象的不同进行语言转变;因而,笔者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双语教与学,课下双语讨论、写文章,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使学生们在获得医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了英语知识。

1.2激励学生

学好中国医学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意识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历史的平台上科学地揭示出中国医学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是医学精神、医学思想的载体;是连接医学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纽带[2]。古往今来,一些杰出的中医学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凝炼出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众多医技高超之人以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彪炳青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讲述前辈医家的光辉史实,如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华佗、扁鹊等,并运用英语撰写评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勇气,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教学的策略

2.1课堂设计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001年召开的外语教学研讨会认为: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学术方面的文化差异意识[3]。因此,在课堂设置上,笔者适当加大了EAP的内容,增强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2帮助学生树立双语意识

注重双语思维的培养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语言的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英语。既强调医学史中的重点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通过双语教学带来的医学史学习的趣味和英语语言文化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开展并不是在课堂上均衡地使用两种语言,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逐渐积累中掌握使用英语学习医学史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简单渗透医学史的英语专业术语,以中文为主讲解,必要时用英语解释医学史中特有的重要问题;比如讲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时,在同学们对知识完全掌握的前提下,用英语解释“三部九候”。接着进入中英文并用阶段,加大了英语的使用程度,运用英语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做课堂笔记、完成作业等。最后,英文大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运用英语讲授大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英文的思维习惯。

2.4强调师生英语互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互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强其自信心,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笔者在课堂上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促使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根据各个章节的不同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开展群体课堂活动。如讲完金元四大家后安排同学们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英语向老师提问,使得语言能力和中医学知识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强化和提高。最后实现中医学术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和有机统一。

2.5处理好专业英语与英语学习

双语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创建英语学习环境,又要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专业课程知识,二者不可偏废。同时,要处理好汉语与英语的关系,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不能够忽视用中文对医学史知识的把握。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更是如此,医学发展各个时期重要医家的学术思想,医学著作的内容与意义,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等。同学们只有在充分掌握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英语讲述。

3教学手段

3.1改善教学模式

由于双语教学属于非母语教学,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语言障碍。同时,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医学史知识的同时,还要全面学习和应用英语知识,因此,双语教学除了教师下功夫备课外,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实践”的模式。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紧跟老师思路,沿着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便于老师了解大家掌握的程度。课后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3.2采用循序渐进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由于双语教学还处于尝试阶段,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医学史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依托[4]。比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体现出纠正前人错误的质疑美,众多医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展示出的贡献美与道德风尚美等。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渗透式双语授课,带领学生深入发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刚开始的时候,重点攻克医学英语专业词汇,讲授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先用中文讲一遍,然后慢速用英语讲授,使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专业词汇,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课程结束的时候用中英两种语言作简要总结。在讲课的过程中选用一些必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模型等均可以选用,将抽象的英汉语言描述转变成为生动的形式,如在讲述医药学的起源时,先给学生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而后向学生展示图片的同时用英语强调讲过的内容。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相关的英汉文献。

3.3作业的布置

对于每一章节的作业,要求学生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完成,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锻炼英文写作能力。其次是英文文献资料的阅读,由老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一定数量的英文参考文献,学生阅读并针对文献部分内容进行评论,以英文方式写成小论文,讲完每一章后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医家学术思想写成小的文章,通过专题讨论、课程小论文交流等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4采用灵活的考试方法

笔者认为:医学史考试采用双语方式较好,其中一些题目采用中文形式,另外一些题目用英文形式,既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核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题目的设计可以灵活多样,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讲药物学家李时珍时,可以让学生谈一下《本草纲目》在医药学中的贡献及其对自己的启发(Pleaserelatethecontributionofmedicinalherbsdetailedoutlineinthemedicalfieldandit''''sinspirationtoyou.),全程授课结束后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总体把握情况(What''''syourgain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historylearning?)考试形式采用书面考试与口语考试相结合。在进行成绩分析时,应该把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笔记记录情况全部考虑进去,使得学生在双语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成绩才能够得到公正的反应,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继续得以发挥。

3.5寓学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辩论培养学生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还可组织中国医学史相关的名词术语英译大赛,医学史英文作品比赛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来拓展视野。另外,还可以利用高质量的英文医学史书籍与杂志。最后,充分发挥学校中的外国留学生,就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开展中外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增加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小结

总之,笔者在医学史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双语教学也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同一个教学班上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没有适合双语教学的理想教材,有些同学对于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不断改善教学理念与模式,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师生密切配合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开创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发俊.医学史教学方法之管见[J].医学与社会,2003,12(16):64.

[2]何宣化.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5):4.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9

1.1构建“认知-见习-实习”三大实践模块的校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贯彻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培养过程中,所以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建设十分重要。目前我院采用以下实践教学形式。1.1.1学前认知模块。学院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轮转2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企业及具体工作岗位,包括企业经营模式、部门日常管理、药品生产工艺流程、药品研发及项目管理、制药机械设备及工作原理,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1.1.2岗位见习模块。学院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在教学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际操作培训,熟悉企业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规程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1.1.3毕业实习模块。包括岗位实习和专题实习两项目内容,毕业实习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完成毕业论文,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见表1。1.2完善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构成。实践教学团队负责领导项目实施工作,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实习基地委员会主任,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泰州分公司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并共同组建教学督导小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基地项目课程建设部门。实践基地下设产品研发部、生产管理部、质量技术部、企业运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研发、生产、管理机构。见图1。1.2.1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带教师资。选聘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带教工作,校内导师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学员的培养侧重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思想,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带领学生了解、掌握本学科课程与发展动态,吸收其参与课题研究,从中开阔其学术视野。1.2.2医药集团带教师资。医药公司根据业务发展方向和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带教师资队伍培养,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主管、经理作为主要带教工作责任人的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制度,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实践需求。企业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通晓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让学员真正了解生产实践,培养学员在生产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教师应能够指导学员进行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项目的实施及论文的撰写等工作。企业师资团队组成人员可聘为翰林学院相应的兼职学衔。实践教学基地将根据学生的综合培养情况,每学年组织考评工作,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与奖励。1.3作好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医药集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合作,整合双方优质实践环境和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医药产业化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大目标:①培养满足医药行业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③满足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教育、社会培训和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运作的要求。1.3.1企业实践教学环境。医药产业化实践教学校外基地由医药集团公司根据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目标和安排提供学生实践教学场地及设备,并安排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医药产业化实践教学校内基地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提供教学、实验场地及研发场所,教学、指导任务由学院及新生源公司带教人员协同完成。1.3.2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由公司技术专家和学校药学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项目开发的成功案例经过合理转化形成实践教学培训课程,与学校教师合作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实现企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1.3.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医药集团公司将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项目适当引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使教学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相结合,公司派出专家、学校安排教师来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科学分配与管理、为教学提供质量保障体系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校内、校外这一配套系列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同时又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全面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质量保证,并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作用[4]。1.4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模块设计上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在强化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更贴近于企业目前用人实际需求。课程模块内容采用可采用理论课程讲座结合见习、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进行开展,并要求学生通过考核才能完成相应学分。1.4.1企业经营管理模块。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运营模式、产品营销策略、企业文化介绍、商务礼仪及谈判技巧、合同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等。1.4.2药品生产技术工艺。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生产工艺及车间布局、制药机械及工作原理、岗位操作规范及企业GMP认证等。1.4.3药品质量控制及检验。主要内容包括:药品质量保障体系、药品质量检验技术等内容。1.4.4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新药研发项目管理、新药研发过程及申报、技术资料撰写规范、新药临床研究等内容。1.5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期间,由人力资源部与具体实习部门对参加培训和项目学习的学生进行“双线考核”,对其在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习能力、制度遵守情况、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评,客观、公正地对每位学生作出评价并提出中肯建议。通过企业综合考评的学生,按照实习、见习周期和工作量给予相应学分,并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计入毕业总学分。综合实习生考评结果,优秀实习生企业将留任录用。对严重违纪违规或经教育仍不改正错误的实习生,由实习部门提交报告,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将报告学校。

2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

2.1师资队伍双向流动,模式可推广复制。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近3年,整合师资队伍,聘请1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园区企业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实训方案,组建由企业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接轨的培养目标。提升自有教师业务水平,累计完成15名年轻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在企业、药品检验所、研究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实践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药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质量标准规范化技术操作等,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最终建立出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培养高素质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保障。2.2创新性评价体系,应用效果明显。采用了“模块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全过程模拟的校内实训课程及贯穿始终的校外实习过程”逐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三阶段一体式的课内实践课程评价及多维度的校内外综合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打牢基本实验操作基础,狠抓综合实践技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2014—2016年已累积评出优秀班组8个,优秀员工16名,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学生整体实践能力较其他未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同学有了明显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并获得由学院-中国医药城-企业联合颁发的岗位证书,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近3年对比,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同学与未进行实践教学的同学就业率上升了14%,用人单位对于参与校企合作同学的认可度更高。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主要考察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由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毕业生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填写,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比未参加的学生提高了23.3%,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11.5%,动手能力提高了31%,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了12%。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及毕业后的跟踪调查,新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应用效果明显。

3讨论

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符合我院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未来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药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是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我院具有位于中国医药城的地域优势,可将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校内通过不断完善实训中心管理、中心设备等,提高岗位之间的衔接,提高毕业生质量。校外通过多层次的“认知-见习-实习”模块训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择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5]。

参考文献

[1]纪武昌,杨金花,刘冰.独立学院专业教育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51-655.

[2]陈光毅,李华萍,郑翠红,等.高职院校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新护士能力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4):81-83,86.

[3]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0(4):121-125.

[4]张晓冲,王启海,赵宝林.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探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1):80-81.

中国医药论文范文篇10

众所周知,美国为了保护本土医药企业的自主利益,专门成立了一个药品制造协会,其雇员1/3都是律师,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协会便代表企业出面打官司。现在,中国国内6000多家传统医药企业没有一个自立性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必要的商业技术信息和法律帮助。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经出台的《专利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现行规定,的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细化。

1中国新《专利法》中对医药的限制性保护

最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对医药专利予以保护的同时,提高了专利授予的门槛,扩大了专利强制许可的可能性,对专利权滥用首次提出了限制。

1.1有关绝对标准问题

在新修订的《专利法》中,授予专利权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变为绝对标准。修改前,只要具有相对新颖性就可以授予专利。所谓相对新颖性,就是在国内没有率先使用过,同时又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文献记载的创新成果就具有新颖性。但是这次修改《专利法》采取了绝对新颖性,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在先使用,即使在中国没有人在先使用。

这一规则改变的指向很明显,一些跨国医药公司的独特技术工艺能否在中国被授予专利,将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即使一项技术在中国之外的某国已经获得医药专利资格,在中国仍旧可能面临专利失效的问题。因为,很可能在专利授予国和中国之外的第三国,有专家有资格对这项专利的新颖性说“不”。换言之,过去,新颖性标准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在中国国境之内,但这一次,地域上的适用性将扩展至全世界。

在对国外专利技术加大审查力度的同时,中国本国企业必将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上,该重大修订未必是中国在作入世后的“回调”。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在进行《实体专利法条约》(SPLT)的制定工作,协调各国专利法中关于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标准。经过几年的协商,在现阶段首先将协调集中在现有技术的定义、新颖性标准、创造性标准、新颖性宽限期、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充分公开要求这六项议题上的意向已经逐渐形成。从立法历程上看,中国专利制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混

合型的新颖性标准,也就是对出版物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绝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公开出版物均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而对公知公用类型的现有技术采用相对标准,即专利申请日之前仅仅只有在中国发生的公知公用行为才构成影响新颖性的现有技术。现在,专利法国际协调的趋势是对两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均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正因为如此,有必要考虑是否改变中国专利法关于新颖性标准表达方式的问题。

1.2有关公共健康问题

国际上,公共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在专利生物医药保护制度方面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中国2007年正式批准加入关于修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议定,并在专利法修改第六章专利强制许可中,专门把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些变化落实到具体条款中,为病人能够获取药品提供保障。

1.3有关防止专利权滥用的问题

中国正在把专利法的核心价值定位在鼓励和保护创新,这也是当下专利立法的一个根本宗旨和目的。确实,近年来,包括医药业在内的跨国企业滥用专利权的争议在中国竞争市场愈演愈烈,部分中国国内企业的实际利益受到了重创。因此,在这次修改的过程中,要求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加以规制的国内呼声颇高。

这次修改有些条文也体现了这个呼声。比如,增加了“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的规定,这样就防止有的高科技企业出于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将现有的技术申请专利,然后用以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也就是,专利保护期届满,进入现有技术领域的方案又被变造为中国发明专利。

比较起来,国外企业在美国本土的类似做法已经遭到美国专利制度的公开抵制;但在中国,这种行为一度悄然进行,蒙蔽了专利审查员,而且已经有大量类似专利被授权。

1.4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的期限必须在3年内专利法新增加了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的两种情形:①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的;②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为消除或者减少该行为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

1.5不知道不承担原则的实施

中国新专利法实施后,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医药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2《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突出的,不侵权声明和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都是对专利人的严格限制。

譬如:第18条强调了不侵权声明的要求,“申请人应当对其申请注册的药物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用途等,提供申请人或者他人在中国的专利及其权属状态的说明;他人在中国存在专利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对申请人提交的说明或者声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行政机关网站予以公示。”

又如,第19条给予了非专利人提前申请专利的权利,“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

3《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中的限制性保护

《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明确了对传染类药品的中国定义及强制许可条件。

例如,第2条对传染类药品进行了定义:“本办法所称传染病,是指导致公共健康问题的艾滋病、肺结核、疟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其它传染病。本办法所称药品,是指在医药领域用于治疗本条第一款所述传染病的任何专利产品或者通过专利方法制造的产品,包括制造前述产品所需的有效成分和使用前述产品所需的诊断试剂。”

又如,第五条提出了强制许可条件,即治疗某种传染病的药品在中国被授予专利权,中国不具有生产该药品的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强制许可,允许被许可人进口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利用总理事会决议确定的制度为中国解决公共健康问题而制造的该种药品。

4《国家医药管理局专利管理办法》对医药管理结构的限制

与上述规定略有出入的,同年《传统医药专利管理办法》由另一个部委颁布出台。区别于前者的,后者专门对中国中药的专利许可和专利保护提出了特别规定,对中药给予了完全性的保护。例如,第14条要求持有专利的传统医药企事业单位,必须组织专利实施;本单位无实施条件的,要及时许可他人实施。再如,第17条提出了中药职务发明不得专利前参加交流活动。“凡要申请专利的传统医药职务发明,在提出专利申请前,研究人员不得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展览;专利申请在中国专利局专利公告前,研究人员对发明研究的整体过程及技术应严格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意见》的内容包括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传统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传统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传统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繁荣发展传统医药文化、推动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和完善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10部分。在加强传统医论文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中,提出要完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意见》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传统医药特点,要求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投入,大力扶持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中药产业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契机,逐步完善的传统医药专利审查标准会更有利于国内企业,这将极大提高传统医药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意见》的出台,是传统医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衍生问题是,如何认定对传统医药特别保护的合理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