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支教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4:55

支农支教论文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1

一、活动概况

我校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长,紧扣活动主题,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点上,我校集中组织了一支全国暑期“三下乡”重点服务团队——“大学生新农村建设宣讲和科技支农服务团”;在面上,各学院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以生产实习、教学实习为依托,结合各自实际,组建了58支“三下乡”服务小分队,以农业科技服务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企业帮扶、法制普及、经济指导和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号召回乡度假的2003--2004级同学并要求2005级全体同学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近就便推广农业科技、普及法律常识、开展支教扫盲、环境保护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与总结中学习、理解和领悟《文选》的精神内涵。争取完成一批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一)校级“三下乡”服务团活动情况

今年,我校集中组建了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相关学院专业共19人为队员的“大学生新农村建设宣讲和科技支农服务团”奔赴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镇之一——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开展了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1.政策宣传

在活动中,我校服务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大街小巷,融入农民朋友当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观念,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理论学习的热潮。服务团通过图片、展板、海报、宣传单等形式向农民传递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和支农惠农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宣传讲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内容。

2.科技支农

服务团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及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顶烈日、冒酷暑,有的放矢的开展了一系列高效、务实的科技服务活动。

(1)科普赶集。在当地集市设立咨询台,接受农民咨询,为农民解答并实际解决蔬菜病虫害防治、中草药种植、畜禽疾病防治、土元养殖等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向农民介绍了科学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和鉴别真假农资的有关知识。

(2)田间指导。队员们在专家的带领下深入到服务地的蔬菜基地、中草药基地、苔干种植基地、土元养殖基地与农民直接接触,进行现场指导,并结合技术推广,帮助农民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指导农民继续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保鲜和储藏,指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当地农村现有的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3)科技讲座。专家教授先后在服务地举办了6场累计10多小时的科技讲座,分专题讲授了蔬菜病虫害防治、中草药种植、土壤施肥和肥力测定等实用理论和技术。讲座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普及了科学种田知识,又解决了农民遇到的实际难题;既提高了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又有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3.法律普及

服务团针对服务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小型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科普赶集等方式散发宣传材料,宣传讲解《土地管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农民工维权等法律知识。队员们采用“通俗、易懂、实用”的普法宣传方式,生动形象地的解决了群众心中的疑惑,收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增强了农民朋友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

4.社会调查

大学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农舍、学校、企业,以问卷、采访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社会调查。队员们与农民朋友共同劳动,促膝谈心,与农民朋友的零距离接触,调查了解当地农产品深加工状况、村民自治状况、文化卫生状况、农民收入状况等等。同学们向农民朋友虚心请教,与农民朋友进行交流。服务地的许多调查都是在林间的树荫下、农户的家中、企业的厂房里、养殖基地现场完成的,只要是合适的场景,同学们就不失时机的与农民朋友进行交流,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也掌握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二)学院“三下乡”服务小分队活动情况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各学院党总支、行政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分别组建了58支小分队。各服务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先进文化、科技知识送到农户家中,送到田间地头,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黟县深冲村,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一行先后与该村茶叶经纪人代表、茶农代表进行座谈。在听取有关部门和村负责人关于深冲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介绍以及茶叶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需要解决的困难后,服务队又深入茶叶制作现场和茶园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深冲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茶叶市场现状,服务队对该村的茶农进行了茶叶技术培训,赠送了100余份科普宣传资料,并针对性地选定了深冲村茶叶面积大、技术基础比较好的10户农户作为定点扶持对象,进行长期合作,发展一批、带动一批,全力“打好茶品牌,做活茶文章”,力促深冲村茶叶经济再上新台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期间,队员们还就农民工、子女上学、绿化美化和农村保险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动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固镇县平桥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8位成员顶着高温酷暑,设立咨询台,发放科技宣传单,为当地老百姓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平桥镇团委召开座谈会,针对基层团委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走访养猪大户以及回族小组养羊户,现场解答有关养殖方面的疑难问题;对养猪、养牛、养鸡、养羊等方面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调查。服务队一行用最饱满、最积极的热情投入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有益活动。

管理科学学院赴长丰县实践服务队,由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服务队分为三个小组,分赴长丰县的十五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实践服务活动分为新农村土地资源规划和新农村现状调研两部分。在实践服务活动中,实践服务队主要为长丰县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全面、详细、准确、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在各乡镇土管所(局)的组织帮助下,服务队还与当地党政领导、农村青年中心负责人以及各村支部书记、村长进行了多次座谈交流。服务队走村串巷,实地调查了各乡镇基本保护农田、一般保护农田以及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及规划等基本情况,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和当地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理学院“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在巢湖路街道以搭设展台,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及街头随机访谈深入了解社区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情况;服务队还协助社区居委会进行社区绿化、照顾老人、辅导学生等帮扶服务内容,并利用专业优势帮助社区居委会完成了居民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更新。理学院与河滨居委会还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由城市规划、园林专业的全体老师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的林学与园林学院服务队赴绩溪县服务队与绩溪县党政领导、建委以及各村村长进行了多次座谈交流,重点调查了仁里、湖村、扬溪、孔灵、朗坑五个行政村的产业结构、建筑等级、道路网络等规划基础资料,不但提出了“完善乡村功能,规划细部景观,突出民居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的设计指导思想,而且已经初步完成了这五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

园艺学院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绩溪县开展为期一周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讲、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及以宣传园艺产品种植、采收、贮藏、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通过走村串户,与当地干部、农民座谈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精神,并对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在当地实施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植物保护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设立35个服务小分队,130名同学参加,以此为基础,领导小组认真挑选了宁国市为“三下乡”活动重点服务基地,并与宁国市联合建立了“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活动期间,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立足当地村情、农情,开展广播电视宣传、举办专题讲座、田间调查和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欢迎,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新闻媒体以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服务队的全体队员在学院蒋传和书记的带领下来到“阜爱家园”,聆听艾滋儿童的感人故事,与“阜爱协会”进行了简单的捐赠仪式,在“阜爱家园”与艾滋孩子进行联欢。同学们走访当地艾滋孤儿的家庭。服务队的队员精心设计了关于艾滋病的调查报告,在阜阳市区及周边乡村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三)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我校学生社团会员积极响应校党委的号召,深入我省利辛、界首和皖南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爱心社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暑期预防艾滋病宣传队活跃在界首市的街头巷尾,队员们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海报、散发播放宣传资料、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向当地群众积极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队员们还深入到部分乡镇和田间地头,通过游戏和知识问答等方式向村民宣传艾滋病知识和国家农业新政策以及农民感兴趣的农业科普知识。

学生社团“绿色家园”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来到宁国、绩溪,以鹿科动物为主体代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对皖南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对濒危物种开展了精细地野外调查活动,进一步了解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数量、濒危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和建议。

(四)返乡度假同学活动情况

我校万余名同学积极响应团委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暑假时间,从事新农村政策宣讲、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三农问题”调研、促销和市场调查等活动,积累了社会经验,锻炼了自身能力。18个学院共形成有价值和研究深度的调查报告和论文15000余篇,内容涉及新农村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保险、农村教育、水资源现状、土地利用、新农村政策落实、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

二、主要收获

通过我校今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陶冶了大学生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了大学生们服务社会的知识才干,有利于大学生们牢固树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勇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先锋。各服务团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办实事”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誉,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和丰硕成果。

1.活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服务团队的队员们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坚持送理论、送科技进农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办实事、办好事。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此次下乡既检验了团组织的战斗力,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品质,又树立了当代大学生在人民群众心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提高了我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2.增进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广大同学通过深入农村、农户、养殖场、企业等场所,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生活常识,传播新观念、新思想,在接触社会生产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使自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者,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3.开展实地调研,明确努力方向,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合格接班人

广大同学通过自己的调查,特别是与广大农民、工人和民营企业家的接触,了解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历程,深深明白了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富裕,其源泉就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始终有正确思想的指导。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大学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建设和谐安徽、平安安徽、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以及安徽的奋力崛起的强省富乡的决心,振奋了精神,明确了努力方向,树立了做党和国家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心。

4.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巩固了专业思想和服务理念

我校教授和同学们战酷暑、抗高温,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实践活动,将科技知识无私的奉献给了农民。在磨练了意志的同时,通过支农扶贫、义务支教、助学献爱心等活动奉献了爱心,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广大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脱贫致富的向往,明确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了自己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明确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服务奉献的方向和目标。

三、几点体会

1.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境界有了提高

通过深入社会和基层,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巨变,加深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坚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理解。大学生们既推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维护和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又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更好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深入到基层对各种社会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后,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增强,知荣明耻、以荣拒耻的思想得到升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进一步端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超越功利的理想者气质、服务社会回报他人的公益精神、纯洁乐观的青春热情在同学们的心中深深扎根。

2.创新手段,建立机制,大学生“三下乡”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发展

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群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开创了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并蒂开放的良好局面。

如何让“三下乡”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今年暑期我校大学生“三下乡”着重从项目化运作、基地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入手,依托地方政府、青年中心,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步建设,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措施来加强管理,保证师生活动安全,从而积极构建“三下乡”的长效机制,推动“三下乡”活动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我校的“三下乡”活动带有显著的院校、学科专业特征,涌现出一大批精品项目和特色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扩大影响,巩固成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持久动力

开学后,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表彰。在收到的15000余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评出了优秀组织奖3个,组织奖4个,先进团队6个,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75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96名。为使社会实践的观念深入人心,活动形成良好氛围,进一步扩大教育成果,我们利用《安农青年》报、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涡阳电视台、宁国电视台、《亳州报》、《蚌埠日报》、《新绩溪》等媒体对我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这些宣传,不但坚定了大学生们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念,而且为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2

(一)、活动概况

1、前言

本次到贵州省*市和*县开展服务新农村活动的主题是“传递民族的希望,播撒爱的种子”,并得到华桥基金会全程资助。

在此我们把此次活动队伍命名为“‘传递民族的希望,播撒爱的种子’服务新农村队”,是在华桥基金会、银鸽志愿者服务团的指导下,在校大学生自发成立的支持农村建设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新农村队的主要目的是召集有意为农村建设做贡献的在校大学生,针对具体村庄的具体情况,进入该村,为他们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活动地点及时间:

*站

支教时间:2010年2月12日—26日

支教地点:*

*站

支教时间:2010年2月12日—26日

支教地点:贵州省*市绥阳县风华镇金字小学

(二)、活动背景及出发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同时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差距日益显著,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的领导人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我国政权的基础,占全国80%以上的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三农”问题关系我国建设事业成败,已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

而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今天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西部一些地区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孩子们渴望的眼睛让我们心痛……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知识的储备,大学生还要尽可能的多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宗旨

拓展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高素质———锻炼自我,服务新农村建设!

(四)、活动可行性分析

客观方面:

1、当今国内形势提供良好大环境。近年来,中央不断提升农村工作在国家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大力倡导大学生志愿支持农村建设。因此,从大的方面讲我们此次活动可以说是应政策、适国情、顺民意。

2、我校全面开放的教学体制提供坚强的后盾。一直以来,我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我们这次服务新农村活动对学生的各项素质锻炼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定会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3、与当地的友好关系,营造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气氛。09年11月份,我团队部分成员在当地开展了为期3天的调研,与当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本次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从主观方面看:

1、充分的准备。从今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此次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并受到了学校多位老师的指导。可以说为这次活动,我们已经做好了百分之百的准备,并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取得百分之百的成绩!

2、宝贵的经验。对开展的每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与其他参加社会实践的优秀团队进行经验交流。可以说,多次的社会实践为此次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大大增加了筹码。

3、优秀的队伍。“银鸽”志愿者服务团“传递民族的希望,播撒爱的种子”支农队的每个队员都经过了严格挑选,从知识、能力到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队员不但有热心,还有诚心,更有吃苦耐劳的决心。此外,我们还邀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有优秀研究生参与,提高了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活动内容

1、支教

①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这是此次活动的核心。不仅传输知识,更通过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启发独立自主的意识。在课余,教他们一些如助人为乐、感恩等思想。

②为当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校完善图书馆,成立广播站,并通过家访让家长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使当地总体上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下对广播站和图书馆建设做简单介绍:

乡村文化广播站方面

以宣传新农村政策、乡村文化、环保健康为主要内容,开设乡村新闻、新农村专题、少数民族文化专题、生活健康和音乐娱乐等多个版块。在学校和乡政府进行每天的定时广播。时间为中午12:00—12:30,下午为:18:30—19:00。播音员由志愿者中普通话较标准的队员担任。并成立记者团,负责收集和整理播音材料。

乡村图书馆建设

以开阔农民视野,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为宗旨。联系相关农业技术部门、文化宣传部门和图书馆等单位,争取一定数量的农科类、民族文化类、新闻类的书籍和杂志等。在村委会建立乡村图书馆,建立系统的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并通过公告、广播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倡导村民主动前来借阅。

③丰富体育活动。通过开展象棋比赛、拔河比赛以及篮球比赛等活动增强孩子们的体育意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2、助农

①促进科技兴农进程。向当地农民传播“科技兴农”思想,发放相关材料,播放科教影片,让当地的农民充分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加快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与当地居民一起举办文艺演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③帮助农民工。对当地居民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调研

调研内容主要是针对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允许队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选择感兴趣的课题。为把这项工作做好,“传递民族的希望,播撒爱的种子”服务新农村队聘请了我校马列部的老师指导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将把调研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现,希望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走访村民家庭,收集贫困学生、孤寡老人、老兵和贫困家庭的信息。

4、爱国主义行动

1、看望老兵,资助老兵棉被等物资;

2、与老兵举行座谈,学习爱国精神。

5、“华桥传梦”助学

“传递民族的希望,播撒爱的种子”服务新农村队将把资助给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的帮扶资金命名为《“华桥传梦”助学》,帮扶资金全由华桥基金会提供,通过“华桥传梦”助学活动圆学生们的求学梦。

(六)、活动预期成果

1、使当地师资力量不足得到缓解。

2、使农村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3、使我们建立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平台,开拓未来。

4、使我们更好的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

5、使我们更好的体验民情,融入社会。

6、使我们更好的开拓眼界,提高能力。

7、使我们更好的体验生活,办好实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行程安排

前期准备:

1、2009年11月―2010年―01月,团队动员、必要物品准备、相关资料筹备、调查人员知识充实及培训。

2、策划书的撰写、翻译、策划书的对外发送。

3、招募前期志愿者,开展此次活动的宣传,接受社会及学校的捐赠。

活动流程:

第一天:活动启动仪式

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幕仪式,给当地居民一个良好印象,使他们更好的接受我们的帮助。与学生见面,进行初步交流,便于以后的教学活动。

第二天至第十四天:活动开展

支教组给学生上课,主要内容一方面是英语,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与当地老师交流,修改课程;同时筹备文艺汇演活动。

调研组的调研内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开展调研活动,同时走访村民家庭,收集贫困学生、孤寡老人、老兵和贫困家庭的信息。

第十五天:活动结束

活动的最后一天,举行一个简单的活动结束仪式,与当地村民开展一台乡村文艺演出;同时与当地负责人开座谈会,总结此次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四、活动经费预算、来源及用途

见附件1

(注:我们将聘请学校老师、同学组成一个监督小组,监督我们募集到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向捐献人汇报资金用途。)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围绕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以“聚焦时代主题、关心社会热点、结合行业发展、助推国家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实践才能、传播科技文化、倡导科学发展,实现“长见识、增才干、强能力”的基本目的。

二、选题方向

1、和谐社会建设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开展“和谐都市(乡村、校园等)建设方略研究”、“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状态调研”、“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变迁研究”、“居民居住情况调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研”等方面的调研实践活动。

2、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农民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状况、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农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等问题进行调研实践。

3、科学发展观主题: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开发、能源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实践调研与研究。

4、助推奥运会、大运会建设主题:以志愿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服务为中心,开展相关知识宣讲、志愿服务宣传、文明礼仪宣讲、奥运和大运会筹备建设状况调研等方面的活动。

5、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主题:以“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为中心,对家乡及其他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发掘,通过文字、影像等手段加以整理、记录。

6.志愿服务社会主题:以“志愿社会”为中心,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助残助困、支教支农、勇作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7.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主题:以“加强专业学习、增强就业能力”为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活动,尝试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创新精神。

8.感恩教育主题:以“感恩责任”为主题,通过实际行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进一步自身增强感恩意识,将孝心献给父母,将爱心撒向社会。

三、实践形式

1.调研、采风与访谈。围绕目标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搜集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归纳,以文字、影像、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表现。

2.参加志愿服务。身体力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撰写活动总结和体会。

3.参加实习见习。结合专业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见习活动,并撰写活动总结报告。

四、组织方式与活动程序

1.实践范围

黑河学院全体学生(参加实习的学生以实习为主)。

2.组织人员,拟定实践计划

各团总支将本实践通知认真传达到每一名同学,学生可以单独或者组团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规模、人数、时间可自行决定,邀请一名教师做为活动指导。可以打破班级或者专业、年级的限制自主组团,不具备组团条件的同学也可以单独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实践。

3.开展实践。

各团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计划自行奔赴实践地开展活动。实践活动中各团队要注意安全,把握好时间。

4.总结工作

(1)上交材料:开学后一周内,各团总支负责将各团队和每名学生的实践成果收集、汇总和归类,做好总结,然后将成绩突出的实践团队和个人的实践成果的相关材料和本单位的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上报团委。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4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论文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的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三结合”的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党和国家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今年“五四”前夕,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希望同学们把深入社会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深入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实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本文试图探讨社会实践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和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社会实践从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一般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从狭义上来界定,主要指高校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新一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参与实践,兴起社会实践的热潮。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得到各地和高校团组织、学生会的积极响应。1984年5月,团中央确定了社会实践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此后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得到延伸,由原来的“百村调查”、勤工助学、参观访问、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拓展为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主线,引导青年理论联系实际的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包含着理论及成就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活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意义

1.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想政治教育补充。学校导学生参加接而抽象的有利于学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载体,是大学生思延伸,是课堂教育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过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指;践活动,使得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间知识运用到直接的、现实的生活中,知识的转化和理解。在实践中,他们才会真正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才会感觉到平时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才会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实践与理论和运用之问的关系,从而推动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到基层中,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对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科学地认识和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巾亲眼目睹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受价值体系的各种冲击,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变革和变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结合就业创业,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培养吃苦精神,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和实践意识,认识差距,弥补不足,改变原有的冈娇生惯养而形成的怕吃苦思想。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困难。通过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了解农村和基层的现状和现实,从而使自身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大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社会调查等的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寓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校学团组织高度重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

目前主要由团委、学生处在主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点上体现为高校团委和共他部门抓好重点实践队伍的组织、培训、指导工作;线上主要体现在以某一主题为主的多支实践队伍;而面上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个体为主的自愿的社会实践上。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强烈,参与意识增强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希望能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预期,大量的学生表达了想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在组织的面试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参与意识和对社会实践的深刻认识。说明大学生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在增强,也意识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积极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社会实践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时代主题相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新中国成立6O周年之际,大学生社会实践围绕改革开放和新中国发展变化所取得的成就,开展理论及成就宣讲团,围绕新医改方案,开展医疗合作政策宣讲、流行性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围绕节能减排,开展环境保护、污染源调查、公民环境意识调查等活动;围绕农村教育落后状况,开展中小学辅导、支教活动;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科技支农服务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和时代主题相结合。

(四)社会实践组织参与的方式多样化

社会实践组织参与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实践由主题式向专题式转变

原来的实践形式主要是围绕某一上级部门确定的主题展开,现在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针对某一个专题开展,不同的专题因为地域和实践服务的对象不同而改变。专题式社会实践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为前提下的满足某个需求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强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社会实践组队方式的多样化

社会实践组队有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的综合性实践队,有按专业组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队;有按生源地组成的生源地实践队;有按学生社团或兴趣爱好组成的社团服务队;有按项目需求设置的项目队;有按硕士、博士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等等组队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缺乏全员共识,投入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举办,联合发文下达通知,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成为了共青团系统的事情。在笔者所查阅的多家学校关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文件中,也一般只有共青团所下达的通知,很少有其他部门联合下文或以学校的名义来下达的通知,可以说,从学校的组织和主办方来说,还是重视不够。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更多的是应付了事;有的地方政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旅游、参观活动,把学生当作特殊客人给予高规格接待,而忽视了组织、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来办实事,没有注意到真正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和锻炼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家长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也不够,有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有的家长怕他们受苦受累,不予支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面上开展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只是一少部分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政府和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很少,从笔者接触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看,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耗资较大的项目,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只能以压缩时间、减少开支、减少参与人数等方法来满足实际的运作,很多学校通过以扶持重点实践队的形式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报道宣传,而忽视了大多数没有组织形式、没有经费支持的所谓自主社会实践。

(二)社会实践的功利性和短期性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短期性。每年各个高校及各级部门会对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评比,进行总结、表彰,这成为了学生和基层组织者参与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寻求媒体的报道成为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学校评定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也看重的是是否有媒体的报道。往往出现学生每到一处,先拉开旗子合影留念,之后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个形式,而社会实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反而受到忽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调查研究、技术支持、文化服务、理念宣传,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心得,相互间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及其总结却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实践有短期化的倾向,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时间里,组织者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一般只有三五天,走马观花式地为完成任务而已,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

(三)参与率低,效果不明显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很强烈,希望能够参加社会实践,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了解社会和服务于社会。在由笔者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报名中,有将近100多名学生报名,而实际能够有机会参加的只有十来个人,实际参与率低。在对学生的面试和访谈中,学生提到,“希望有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的机会太少,很多同学想去而不能去”。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经费的问题,以及目前社会实践工作的机制和制度安排上的缺失,没有纳入到学校的实践教育体系中去,仅靠共青团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偏重于彤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社会实践效果不明显。参与率低,导致了学生受教育面的缺失,同时,在实际中,流于形式、重于形式,缺乏结合学生专业和基层实际的科学的社会实践方案,使得社会实践在短时问里,很难发挥其作用。

四、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实践教学的体系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把社会实践纳人人才培养成本,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把专业教师、两课教师组织起来,加强对社会实践内容、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规定学fiCflJ学分,实施合理的考核和考查及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健康、顺利开展。全面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考察、文化下乡、义务支教、科技咨询、社区援助、知识培训、科研项目攻关等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内容。

(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建立稳定、多功能、多类型的实践基地。除了政府建立的实践基地外,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建立多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一泛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实践基地的支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要充分调动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为学校实践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致力于为基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锻炼,建立与基地之间的长期联系与合作。

(三)构建“三结合”的实践平台

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平台,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实际相结合。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扎实深入,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专业化实践队伍。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教师专长,聘请他们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社会实践才能实现从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向实践检验和应用的转变。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5

1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切实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为此,省委始终坚持农村人才是农村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在2004年制发的《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并明确了以“实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以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县”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到户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才工作思路。为加强对农村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农村人才工作的特点和任务要求,对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将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劳动厅、省扶贫办等涉农单位吸纳为成员单位,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各市县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在组织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科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村人才工作领导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在农村人才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省里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并完善了统一决策机制、分工负责机制、整体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协调服务机制和督办落实机制等6项农村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从决策程序和运行规则上保证了农村人才工作统分结合效能的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了农村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对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督办考核,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抓农村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推进了农村人才工作任务的落实。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抓好培养引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省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一手抓农村人才的培养,一手抓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人才培训范围,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在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等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了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在对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村人才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近年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农村培养大中专生7万多人,培养绿色证书学员89万人,培训青年农民、村组干部和产业技术人员20多万人,转移培训农民49.7万人,带动社会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204万人。

二是加大引进力度,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解决农村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引进和输送人才,坚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继续选调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坚持连续5年,每年从大专院校公开选调1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结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村工作;深入开展“三支一扶”活动,采取政府招募方式,安排大学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近年来,引导3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选派优秀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副职,按照按需选派、双向选择、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选派了8批共560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坚持实施农村外出人才回归工程,各地通过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亲情感召等多种方式,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外出人才回乡创业。比如,通城县有10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县里大力引导他们回乡创业,近年来共引进回归项目386个,回乡人才已成为推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进人才支农,为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部门,采取向农村派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校村联建、申办产业基地(工作站)等方式,帮助农村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湖北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行”活动,先后组织100多人次的院士、专家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就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农村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力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3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把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优化农村人才创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使农村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和发挥了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创新平台载体。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特点,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渠道。为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建双带”活动,目前,全省有30多万名农村党员参加到“双建双带”活动中,创建基地、兴办经济实体18万多个,网络农户100多万户。为发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站所职能转变,大力发展农技中介服务组织,不仅提高了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效益,还为农民专业人才发挥专长和创业提供了新的门路。为发挥农村生产经营能手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如,汉川市农村人才成立蔬菜、水稻等各类专业协会60多个,创办各类农业基地近100个,农业企业和经济实体30多家,带动8万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体系,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人才干事创业,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如,红安县建立重点项目资助金制度,对农村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给予资助,用于科研、技术发明推广及专著出版、专利申请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体系,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村人才市场网络,消除了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等限制,疏通了农村人才的流动渠道;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在对农村人才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评价上,打破了身份、学历、论文等方面限制,做到“四个看重”,即看重实际操作技能技巧,看重在本领域或本行业中某方面的造诣和贡献,看重给邻里乡亲带来的实惠,看重群众评价,坚持按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评价农村人才。又如,十堰等地已探索出了为农民人才评定职称的有效办法。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职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突出办学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就业竞争能力;开展“三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全方位进行职业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等方面,提出观点和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出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工作有创新,发展有后劲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院的办学宗旨。学生就业出口畅引导进口旺,质量有保证,学校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创新校企融合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职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商学生的专业技能

紧扣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坚持质量比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优良结构;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实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是我院多年来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学院坚持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始终瞄准装备制造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就业服务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以就业为导向,突显高职特色,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方面我们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为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二是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训环节;三是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和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技术培训;四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五是建立新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创新校企融合管理模式,建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责任,使毕业生能尽快地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我院利用校办实习工厂的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真枪实弹地进行操作,参与企业管理。同时,对各系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更新改造,重新整合,建立了工业技术中心,模拟企业的岗位环境,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实习、实训过程,都处于相同于企业的岗位环境和管理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学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岗位就业实习制,将传统的毕业实习改为岗位就业实习,安排第六学期一个学期为岗位就业实习。通过用人单位招聘,学院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以准员工或正式员工身份进人企业岗位,既实习又工作,而且还有一部分工资收人。这样既促进学生迅速进人岗位就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又满足了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急需。

学生在企业就业实习期间,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履行岗位职责。这样学生面对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任务,要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由于带薪上岗,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提高了职业素质;同时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迅速提高了职业能力。

2.服务企业“仃单”培养,为企业输送“特色人才”,德固就业市场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组建“特色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2001年至2006年学院先后与西安中国钟表研究所、广州顺达电脑有限公司、广东伟易达电子通讯设备厂、日本电产等单位合作,开办了“中研计时”、“顺达模具”、“广东伟易达电子”、“旧本电产”等“特色班”。由学院和用人单位共同规划教学计划和内容,用人单位提供部分教师和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和教学软件,“订单”培养了一批针对性强、上手快的专门人才,解决了企业的急需,同时建立了企校长期的合作关系。

3.校企合作,互利互惠,建立实习、就业墓地

企校合作,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建立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是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同时,把基地建成为我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测点,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学院每年都能从就业基地获取大量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市场变化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里。同时在教师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的同时,把工厂的新工艺、新技术带回学校并及时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目前我们与10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这些基地每年能解决我们50-60%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才的基本条件,是学校在就业市场上永久的生命力。因此,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多种渠道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了从制度上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和《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学生中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1.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生的“人学教育”、三年学习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毕业时的“毕业教育”都制订了系统的教育规范,确保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同时,大力开展争创“三好’,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组织学生利用每年寒、暑假开展“三下乡”、“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支农,了解民情,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积极推行“双证”制度,多渠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总榄,提高学生的父文素质

针对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情况,学院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和必修课,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大学生舞蹈团、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军乐团、大学生记者团、吉他协会、摄影协会等35个社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同时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一技之长的锻炼,有效提升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指导,提商学生的择业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就业环节上,还存在着缺失就业指导的问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还有待于提高,择业观念还有待于转变。

1.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从转变就业观念人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当代大学生因为没有很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导致在校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就业时盲目攀高、挑三拣四,工作中“安不下心,沉不下去,做不好事”。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从新生人校的第一周开始,我院就逐班进行职业指导,第一讲是主题为《就业形势、观念转变与新的就业机会》的职业观教育。客观地向新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增加紧迫感。同时,介绍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就业机制的转变以及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了解高职培养目标,正确定位,做普通劳动者,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强调由于在市场经济情况下,过去“精英”教育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岗位已经不存在了,必须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到中小企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安心一线,扎实工作;并列举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做出成绩的典型事例,激励新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帮助学生一人学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充分利用悠久的校史资源.开展职业观教育。我院耗资50余万,建立了校史馆并编排文艺节目。通过建校五十多年的艰辛历史,学院半个多世纪为我国职业教育所做的突出贡献,毕业生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岗位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科研成果,用文字、照片、实物、录像、文艺演出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学生进行学校光荣传统和职业观的教育。

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参观学校的校史展览、观看话剧《一张老照片》。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建校过程中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校友在各个岗位上的突出贡献,从而坚定了上高职的信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开设必修课,将职业观教育纳人教学计划,在教学和专业实践中渗透职业观教育。学院除了在“思政”课中安排《职业道德》课专门讲授职业观外,还要求专业课老师在专业教学中结合专业,讲职业;在实习、实践教学中结合实习,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加深学生对职业的感受,不断深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2.以“敬业、就业、创业”教育为主线,开展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面对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提出了敬业、就业、创业的“三业”教育。坚持从新生进校开始,将“三业”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全程开展,三年不断线。

一年级重点进行“敬业”教育。针对我国制造业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中小企业多,工资待遇低,学生普遍不愿到一线的实际,我们将敬业教育定位在培养“安下心,沉下去,干得好”,爱岗、爱专业的思想和奉献与吃苦精神上。使学生能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到生产一线去就业发展。采取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利用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参观校史馆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劳动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开展“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增强劳动观念,进行吃苦耐劳教育和基本素质养成;参加轮换工种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强化专业思想,进行岗位环境熏陶,树立职业意识。

二年级重点进行“就业”教育。就业教育主要定位在培养“用得上,干得好”,要求学生掌握一线技术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首先,我们对学生进行“要成为生产一线能工巧匠”的教育,培养学生努力成为“专家级的技术工人”的信心;其次,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仿真企业环境的工业技术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方便学生参加基地的生产、管理、销售,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第三,高度重视与社会行业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全真的实训环境中,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

三年级重点进行“创业”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课中专门开设“创业指导”,给学生系统讲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办企业的条件与程序等相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实验室,举办“创新杯”大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创业基础。

敬业、就业、创业教育三者从低到高,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教育体系。“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学生中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院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3.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导和择业能力的提高。就业指导课,从学生人学开始,一直到毕业三年不断线。

一年级: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应用素质测评系统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年级: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挑战和竞争。同时对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及就业法律知识进行指导。公务员之家

三年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法律知识和就业信息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及学校的就业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7

(一)年度工作回顾

一、以“三自教育”方针为宗旨,精简机构、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增强社团联合会的生命力、组织力和战斗力。

1、整合资源、拓展职能,机构设置更加科学。

新学期社团联合会在校团委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本着“精简机构、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经过网络调研、集中讨论,最终制定了《社团联合会组织机构改革方案》,正式确立了五部室、四中心的组织机构设置,将原宣传部、文讯部合并组建文宣部,全面负责社联、社团的宣传和网络信息平台的维护工作;改组成立了审核考评部和培训调研部,完善了社联对社团的监督、服务和培训体制;取消原有的五中心设置,将新校区78个学生社团按照理论科技、艺术爱好、实践服务和运动休闲四大门类重新归类,进一步明确了社团性质,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和资源的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由副秘书长直接兼任重要部门的第一负责人的制度也有利于准确掌握和反馈社团工作信息,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2、理论学习、培训激励,干部队伍更加成熟。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自身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强化学生组织的内部建设,社团联合会全体成员以及新校区74个社团主要负责同学参加了由校团委主办的学生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聆听团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长期从事社团工作的学生干部的讲座,通过社联学生干部论坛的交流互动,使广大07、08级学生干部逐渐理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同时坚定了在社联服务好、管理好社团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3、加强管理、合理定位,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立足新学期社联工作和发展现状,为更加有效地服务社团工作,引导社团良性发展,社团联合会在本学期继续推进和完善内部建设月工作,并先后提出了以“学习”、“思考”、“执行”、“总结”为主题的内部建设周,做到周周有主题、有落实、有总结。各部(室、中心)依据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部门工作机制。其中包括:规范日常值班制度,制定办公室工作手册,建立值周副部长制度,安排各部(室、中心)08级委员列团扩大会议,学习兄弟部门成功的工作经验。建立全面的财务制度和社团工作活动考评制度,对社联、社团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管。健全社团年度评优细则,为校级、省级和部级优秀社团申报提供参考依据。推进社联、社团相关部门部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完善社团通讯员制度,倡导并实施社联人进社团、社团人进社联的制度,从而促进社联、社团工作的良性互动。此外,对于社联网络信息平台也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和更新。通过以上措施,初步实现了社联、社团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同时使社联学生干部熟悉了内部工作的开展方法,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团工作动态。

二、以“两个服务”要求为目标,举办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社团的知名度、凝聚力和影响力。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服务学校党政工作大局稳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熟成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社团联合会长期坚持社团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协调、组织新校区学生社团开展了郑州大学2010-2010学年社团招新工作、社团文化周末广场、社团理事会全体会议、“阳光体育之球迷嘉年华”、社团精品活动展评大赛、社团板报大赛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和大型活动,将亭云长廊、泊月长廊打造为社团文化活动的长期阵地,并通过网络、广播、海报、条幅、展板等多种渠道对社团活动进行广泛有力的宣传,切实提升了社团活动在广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培训调研部同期展开的社团活动调研工作也为社联更好的指导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活动举办形式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以“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为指南,走出校园,发挥社团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团的发展需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作为高校学生活动中最活跃的分子,社团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学生走向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桥梁。随着社团规模日益扩大、组织机构日益健全、社团活动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社团开始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在服务社会基础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广大同学也通过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经受了历练,丰富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找到了步入社会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契合点。

今年7月,思源之家、青春红十字协会、农乡建设研究会等社团纷纷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甘肃、贵州以及省内贫困地区开展支农、支教、医疗服务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思源之家组织的赴贵州社会服务队被贵州团省委授予“优秀志愿者宣传服务队”荣誉称号。环保协会参与绿色长征活动,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业调研并徒步72公里在黄河沿岸宣讲环保知识,同时积极撰写长征日记和调研报告、拍摄dv和大量图片资料,为传播环保理念积累了第一手材料。今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微笑北京绿色长征”2010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环保接力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被授予绿色长征优秀组织高校奖,同时荣获优秀dv及活动图片评比一等奖。在提交的绿色长征活动作品中,我校获得论文类一等奖一篇、三等奖两篇,优秀日记类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绿色长征优秀图片奖图片两张。我校绿色长征活动因组织得力、成果丰硕受到主办方的高度评价。社团自身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其凝聚人、教育人的功能。

(二)工作展望

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学社团联合会组织机构日益完善、管理体系、财务制度日渐成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社团工作、社团活动也朝着“精品化”、“规范化”、“阵地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工作仍亟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社联内部的组织、管理、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社团的工作延续、内涵建设引导不足,对于制约社团发展的瓶颈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团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不够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管理社团工作、服务社团发展的学生组织,社团联合会应重视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学生社团,明确社联的核心工作是社团发展,社团是社联存在的基础,要在工作中为社团争取资源,搭建平台。

一、立足社团发展现状,把握四个发展方向。

1、服务化发展

自新校区建立伊始,社团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并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的学生社团呈现出广泛的群众性、种类的多样性、示范的群体性等特点的同时也暴露出结构松散性大、会员流动性大、发展不均衡等不足,因此社团联合会要坚持社联人深入联系社团的原则,整合资源,扩展社联各部门服务社团发展的外延职能,社联干部要深入社团开展“对口服务”,建立和完善社联、社团人才交流体制,吸纳优秀的社团干部充实社联的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促进社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2、品牌化发展

下阶段,要继续推进社团品牌化战略,进一步优化社团结构,大力扶持理论科技类社团,热情鼓励艺术爱好类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类社团,正确引导运动休闲类社团,同时重点扶持与国家发展以及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社团,加大对明星社团和品牌活动的扶持力度。力争建设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结构合理的学生社团,形成示范效应,实现更多社团进入省优乃至全国百强社团的行列。

3、规范化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社联、社团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章程在工作中的作用,使日常办公、社团活动日趋成熟和规范化。要继续推进社联的组织健全、日常工作固定化,活动流程化,使社团工作实现文字化、数字化,并能够自主整合相关资源。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社团干部培训、激励、传承体制以及社团民主考核、奖惩机制,实现社联对社团“监督---执行---反馈”完整循环的运作模式,让社联和社团工作得到学校和同学的认可。

4、集中化发展

作为社团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社团联合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整体活动的优势。要积极寻求社团活动的契合点,大力推进社团联合组织各级各类文体活动,最大限度的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克服单一社团活动规模小、影响小、收效少的弊端,推动社团的整体发展。

二、关注社团发展趋势,加强三个基础建设。

1、思想建设

团十六大着力强调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作为青年自组织,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阵地,社团团建工作势在必行。下阶段我们要大力推进团组织的“组织覆盖”,引导和鼓励社团建立团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形象化,具体化,为社团会员的成长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8

一、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矛盾及其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来,全国各地人才建设在加强和改进、深化和创新中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相比之下,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却仍是一个薄弱区域,尤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这样一个大形势、大背景之下,对照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1、大力度的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与现有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

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不言而喻的,而现有农村人才总量要求相距甚远。以江西省**市为例,该市有17个乡镇223个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落2323个,共有农村人口50余万人,课题组关于《**市农村人才状况调查》统计,该市农村各类人才共有6267人,占农村总人口不到1.5%。其中,乡镇干部977人,村两委干部909人,农村中小学教师3450人,农村医卫人员255人,农口系统专业技术人员278人,农村实用人才398人。

2、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发展环境、福利待遇差距较大,出现市内优秀人才在农村由偏远向圩镇集中,由边远山区向城镇段区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医疗技术资源等各种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推进的要求,而最终严重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

3、新农村建设的质量与效率要求与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

在该市农村各类人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总量的9.1%,乡镇站所110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学历仅17人,大专学历31人。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总量的0.6%。农村人才队伍结构较差。教育、医疗、乡镇工作人员占80%以上,在经济层面的技术人员不到10%,而在经济层面上的“技术人员”则几乎都是“土专家、田秀才”,初中生占有半数比例。

4、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农村人才的断层和流失之间的矛盾。

一是本地年轻人才留不住。**年以来,**市高中毕业生7786人,除考取大中专院校外,大部分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留在家乡的不到15%。二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少回**工作。其中农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极少,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就更少了,“学农不务农”、“学农不爱农”已是普遍现象。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之后,当前,除了军转安置和少有的招录公务员外,再没有新的技术人员分配补充,所需急需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出现断层。

产生以上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最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譬如,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统一的领导、规划和管理;农村人才的成长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适应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需要;农村人才工作和创业环境较差;缺乏对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认可的相应机制,难以调动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特征和方向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展开。要通过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此,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一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一支适应现阶段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切实优化聚才、育才、用才的环境;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3、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培养和造就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重点是抓好农村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四支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通过培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骨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拓展农产品营销市场,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组织,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起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技推广人才机制。依托农口部门、农科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等组织,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素质,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规模。

——种养能手。围绕本地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强对各类种养能手的技术培训,通过总结推广培养新一代种养能手。

——能工巧匠。具有一技之长的制作、加工、建筑等技能型人才,是生产和服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技能素质,强化管理。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及措施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一手抓农村人才的培养,一手抓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坚定不移地实施“农民知识化知识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在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人才培训范围,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在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等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了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在对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村人才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点菜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

2、加大引进力度,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

为解决农村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引进和输送人才,坚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继续选调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坚持每年从大专院校公开选调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结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村工作;深入开展“三支一扶”活动,采取政府招募方式,安排大学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选派优秀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副职,按照按需选派、双向选择、互惠互利的原则,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选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坚持实施农村外出人才回归工程,各地通过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亲情感召等多种方式,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外出人才回乡创业。

3、推进人才支农,为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部门,采取向农村派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校村联建、申办产业基地(工作站)等方式,帮助农村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

4、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把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优化农村人才创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使农村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和发挥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创新平台载体。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特点,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渠道。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致富”活动,发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站所职能转变,大力发展农技中介服务组织,不仅提高了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效益,还为农民专业人才发挥专长和创业提供了新的门路。发挥农村生产经营能手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有力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人才干事创业,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体系,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村人才市场网络,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等限制,疏通农村人才的流动渠道;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在对农村人才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评价上,打破身份、学历、论文等方面限制,做到“四个看重”,即看重实际操作技能技巧,看重在本领域或本行业中某方面的造诣和贡献,看重给邻里乡亲带来的实惠,看重群众评价,坚持按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评价农村人才。如**市出台《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在完善农村人才评价体系,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教育;基本情况;格局;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变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这是摆在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其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任务。

l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三个方面。从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四个”并重:

1.1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

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取得了巨大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由于大学生对当今的社会现实了解较少,在掌握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认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有鉴于此,高校都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起来。高校每年都能利用寒暑假,大力开展支农、支边、支医、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目前高校基本上都能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做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引导大学生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1.2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并重

当今的网络发展迅速,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日益突现。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在网络世界中自由翱翔。正因如此,高校都非常重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的虚拟性与社会的现实性相脱节的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应该说,“网络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了迎接这一挑战,要及时建立宣传网站并设专人维护更新,深入探讨理论问题,剖析社会现象,铸造大学校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的精神家园。”所以,我们要做好网络虚拟环境教育与现实生活环境教育的统一,注重引导当代学生健康成长。

1.3个性张扬与共性要求并重

当今高校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学生“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变。现在,高校不再把学生仅仅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精神,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思想和理念。与此同时,高校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道理。所谓共性,就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主体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重视引导大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合乎社会的规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1.4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并重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中国。可以说,我国现在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再也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看待中国的国内问题。同样,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和问题也与我国休戚相关,如果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新时期我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时,都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目的就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高校都非常注重把国内问题放到国际环境中去考量,把国际上的相关问题放到我国具体实际中加以分析,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全球视野,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

综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对党和政府近年来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等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爱国热情很高,竞争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成才愿望非常强烈。整体心态平和,能够比较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总体情况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够强,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较好地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是非常强的,这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大量的新鲜事物和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却没有及时吸纳进来。一些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或说教式教学方法,使许多原本生动、有力的事实在学生听来都变得索然乏味。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一本教科书、一个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没有把许多最具说服力的音像资料和数据运用到教学中去。

现代化的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不够,教学手段陈旧,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

2.2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网络建设比较滞后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当看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纯专业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所取得的成绩还不尽如人意。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以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只当作法学类或政治类的二级学科,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加以建设。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就难于做大做强。另外,在学科划分上也不够明确,有时候把该学科划到政治学类,有时候又划到法学类。教材建设、网络建设还不完全配套,权威性教材较少,部级、省部级精品课程还不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非常少。上述情况存在都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2.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打造才能完成,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客观地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做得较好的,学校教育能够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给大学生,并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大学生也基本上能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没有与学校教育完全形成合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起到了许多负面作用,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再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致使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唱高调、是脱离实际的说教,从而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率,大大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篇1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届**中全会精神,××市委党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组织**年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学员,赴××和浙江进行实地学习考察。通过学文件、听辅导、看实地、谈体会、写论文,大家就如何借鉴经验,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诸多共识,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

××古称“农业上郡”,今为“赣中粮仓”,农业基础扎实,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茶、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依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次我们到实地学习考察,感触很深。看到高安市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深感新农村建设在我市之必要;看到宁波奉化塍头村的生态家园,又感悟到新农村建设在我市之紧迫。通过对龙潭镇南炉村、石脑镇赤岸东头文明村和上湖镇南坪村的实地教学,我们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在××的生动实践。这三个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南炉村的田园化建设和南炉小学的现代化教学,赤岸东头文明村的村庄规划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南坪村的村容村貌、蔬菜产业和基层组织建设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生态文明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宁波奉化市滕头村,原来是个被称为"烂污滕头"的贫困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如今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相继荣膺了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首批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50项部级以上荣誉。2005年,仅有311户、791人的该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8.2亿元,利税1.85亿元,其中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虽然中央下发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省市县制定了实施意见。但当前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与中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有些地方只满足于下个文件,没有具体的方案;有些单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农口部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些人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投入,象我们落后地区财力又不行,新农村建设很难搞。还有不少人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农村环境的整治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上述认识上的不到位,源于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重大意义认识不清,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研讨中,学员们认为,不管是立足于××的地,还是立足于××的人;不管是立足于××的当前,还是立足于××的长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紧迫。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和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尤其要引起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

二、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全面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1、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庄。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编制好村庄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提出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规划要求,并结合农民生活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产业布局、文化娱乐等实际,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按照“房屋成排、道巷相连、人畜分开、排水畅通”的要求,突出“三清、三改”,全面推进旧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村庄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有些村庄没有长远的规划,农户住宅沿袭历史,随遇而安,随处乱建。有些村庄房子虽然盖得很漂亮,但水、电、路、排污等公共设施很差,“屋内现代化,屋外烂泥巴”,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因此,各级政府要强化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村庄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庄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这次我们参观的一些新农村典型,都围绕着“人畜分离、房屋整齐、道路硬化、林果成荫、供水统一、厕所水冲、沼气入户、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主要内容,推进生态村建设。“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渠水绕村庄、绿树成荫花果香”,就是滕头村的真实写照。学员们认为,××是国家首批生态城市,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建设生态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田园风光型的新村庄。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发展新产业要围绕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致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壮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湖乡南坪村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去年该村蔬菜产量达650万公斤,产值89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3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6万元。

3、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通过经常性地组织举办各类科普培训班、科技讲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拓展农民的知识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同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4、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倡导新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以“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鼓励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黄、赌、毒”和邪教组织以及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的创业理念。

5、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关键就看村领导;新农村建设快不快,全看班子怎么带。几十年来,滕头村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坚持抓物质文明不忘精神文明,抓工业不忘农业,抓经济发展不忘保护生态环境,抓先富不忘共富,抓改革开放不忘党的建设,把昔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科教进步、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始终把创建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以创建工作为切入点,促进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努力提高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就××市而言,各县市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县市区而言,各个乡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某一个乡镇而言,各个自然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决不能搞一刀切,齐头并进。

1、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社会自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要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政府的管理职能,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激励。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选准切入点,注重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市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应选择农户直接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进行。如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村镇建设的倾向,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