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资金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8-30 16:53:22

支农资金监管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1

一、该市强化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

(一)找准“切入点”,自查自纠。该市专门制订下发自查自纠具体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结合财政财务大检查活动,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查收支看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强化支农资金监管检查这一重点,督促被查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按规定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二)主攻“突破点”,制度规范。经过深刻剖析,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把强化制度规范作为抓好监管工作的突破点,对原有的专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紧密结合本市实际,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制订了一整套财政支农资金监管规章制度,并以手册的形式编制成《市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制度汇编》,分发到各级各有关单位。

(三)狠抓“着力点”,跟踪落实。着力抓好“四落实”:一是落实支农资金分配程序。围绕项目立项,依据项目方案设计、资金预算以及实施效果预估等内容,提出精细化支农支出预算进入盘子,根据收入进度和资金调度情况逐一认真执行,按工程进度给予落实到位。二是落实优先保证支农规定。每年编制年初支出预算都优先保证支农预算,对农业的投资都严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的规定,逐年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落实县(市)级报账制。对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造福工程”资金等一律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执行“三专”制度。四是落实“一折通”兑付惠民直补资金制度。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开设账户,建立专户,将惠民直补项目资金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四)掐住“关键点”,阳光运作。把阳光运作做为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关键,实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四公开”,即政策、项目、资金和程序四个方面都要向社会公开,有效确保支农资金公开、公平、公正分配使用。突出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专家咨询评审制度。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家,纳入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库,采取“量化评估”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对重点项目,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坚持公开招投标制度。对中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商品粮基地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等投资项目总规模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单项资金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支农项目建设,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通过漳州招标与政府采购网实行公开招投标,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资金风险有人担、管理责任有人负。

(五)抓好“结合点”,联动监管。采取监督部门和职能部门联动监管办法,组织监察、审计、财政和农口部门,结合全市财务专项大检查活动,做到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支农项目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二、该市在细化支农资金预算上取得成效

在编制支农资金预算时已要求部门对项目实行细化,避免了在预算执行时再进行二次分配的弊端。

(一)注重财政支农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应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金收益应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耕地占用税全部、土地出让金15%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应确保兑现到位。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和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政策应确保落到实处。

(二)注重项目管理,提升建设质量和标准。首先,加强支农资金项目库管理。落实动态管理要求,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纳入支农项目库,适时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更新。其次,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实行公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对农桥建设项目要坚持“五统一”,坚持现场察看,做到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预算与决算引入中介机构审核把关,工程完成后落实管护责任。第三,强化项目监督检查。建立项目责任人和项目联系人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安排专人监督进度,加强竣工决算、竣工验收管理,将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下年度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资金整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合力。在原有整合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吸纳社会资本入驻项目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对以市场为主体经营开发的农业项目,可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引导资金投入到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上来。

(四)注重程序规范,提升财政报账管理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财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对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应着重从基础工作抓起,从细节入手,具体要做到“四个规范,一简化”,即规范会计核算、规范报账手续、规范资金使用、规范资金拨付、简化报账流程。规范会计核算就是要严格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到建账记账规范、科目运用准确、报表编报及时。规范报账手续就是要做到原始凭证真实、发票签批完整、凭证附件齐全、监管机制健全。

(五)注重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由于受“吃饭财政”、“消费财政”的影响,一些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停留在“合规”管理阶段,资金分配不科学、不准确。探索绩效财政管理方式,以绩效评价结果为资金分配依据,实现支农资金的量化评价,资金管理转向“经济、效率、效益”目标。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2

本文作者:李振标郑传芳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造成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国家权威部门和国内学者、研究团体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进行测量和评估,虽然在角度的选取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上不太一样,但得出的结果却大致相同,即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未能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现状的原因很多,我国学者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财政支农规模、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财政支农政策、财政支农投入与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谭琳元通过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5]李若云认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主要存在涉农管理部门多,难以形成合力;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支农投资运行成本高,中间损耗大;支农资金追踪监管反馈差等问题;[6]陈兴中等人认为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支农资金管理分散、支农资金管理的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等是造成使用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7]高雄伟和董银果通过对国家财政支农宏观、中观、微观效益低下的实证分析,从国家预算、财政意识、政府博弈、配套政策诸方面探讨了影响财政支农效益的深层原因。[8]归纳起来看,各个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资金管理体制、资金总量、资金结构、资金监管等方面入手,他们的研究发现,造成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管理部门多,致使财政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造成支农资金的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水平低下;项目资金使用审计工作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对规模偏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管理、审计等监管方面的制度缺陷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加强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监管途径

(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征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财政支农重点突出,支持的范围包括商品补贴、土壤保护、贸易、科研和推广、造林和森林管理、能源等十个方面;目的十分明确,即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追求对全社会的正效用为主要追求。[9]美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方面有许多亮点,主要有:(1)健全的监管体系。从上到下有国会监管、政府部门监管和公众监督三个层次,形成了一套国家与民众联手监管的严密体系。同时,依靠独立的监督评价机构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这一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和纠正上述体系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补充和完善了政府的监督职能。(2)全过程监管。美国对财政农业投资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监管程序化、制度化、定量化。[10](3)强化信誉与风险约束监管。美国对设计、施工、监理等监管是靠风险约束和信誉制度等市场办法进行管理。(4)制定严格处罚制度。在处罚方面,十分严格,对违规行为,采取罚款、赔偿,甚至终止合同、取消资格;对严重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系列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监管的力度。2.英国。英国政府财政农业投入主要用于农业基本建设设施、农场合并和农业合作以及建设与农业有关的工程设施,同时对农业基础理论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英国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管体系比较完备,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方面,具体有:(1)立法监督。政府通过制定财政、财务管理、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预算机关、审计机关和监督机关实施管理。(2)预算管理。政府严格推行农业财政预算体系,有预算编制、预算审计、预算执行和预算执行后的检查及绩效考评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严格落实,保证了资金使用的高效率。(3)财政支出管理。运用财政补贴和税收杠杆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同时,还采取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一措施,规范了财政支出规模、改善了支出结构、提高了支出效率。(4)鼓励公众和媒体参与项目监管。政府建立和完善项目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媒体对违法、违规和腐败问题进行举报、曝光,与政府共同监管。[11]3.日本。日本每年的农业补贴总额均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近年来,日本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农村地区的交通、信息、通讯、卫生、教育、文化设施等公共品的提供,同时,为了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深入发展和人才培养,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设施。日本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了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化,是世界上少有的,其成功的农业发展道路,部分原因与政府财政机构对财政投入的高效监管分不开,其监管的主要特点有:(1)采用严格的制度和法律实施监管。政府通过制定《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法律文件来维护和监督农业资金的使用。(2)动态监督。日本的动态监督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国家财政农业工程投入中的浪费与不合格现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全程监督。日本政府建立了由国会、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12]地方政府预算监督配以居民诉讼制度,居民有权力对违规操作政府投资项目的人员提起公诉,日本政府在财政农业投入的全过程监管中因此就有了基层平台,加强了监管的效果。(二)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财政投入监管特征上述的美、英、日等国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措施,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监管应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然而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时候,有必要先对其成功经验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总结。笔者认为,以上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严格依靠法律实施监管。政府在加强对财政农业投入的监管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在增大农业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一整套惠及农民又利于政府监管的法律体制,依靠这个法律体系实施有效监管。这些国家严谨规范的立法和执法行为,为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2.全面到位的监管措施。各个国家在财政补贴政策的监管都加大了力度,美、英、日等国均在监管方面尽量做到全面,美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相结合进行全面监管更是个中典范。而且,政府在监督过程中均采取程序化、制度化、定量化的措施。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加上社会民众参与监督,对财政农业投入的监管既科学又全面。3.强化责任意识。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各国均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以实现有效监管,比如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开展实质性的监督管理。这点美国政府的做法尤其值得注意,在各个国家中,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均属常见,但对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确属独一无二。(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在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方面,仍需不断加强。我们要找到自己有效监管的思路,仍需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1.建立健全财政农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鉴于发达国家均对财政农业投入进行严格的监管,我国应当逐步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法律化、制度化,把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政府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加快制定农业投资及其监管的具体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政农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2.加快转变财政农业投入监督的方法和模式。现阶段,我国财政农业涉及面广,单靠政府很难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加强财政农业的监管,必须要积极加快转变监管方法和模式,构建新的、复合型农业财政投入监管体系。这点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特有的人大监督、社会监督、新闻监督等优势,引进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方力量与政府一起共同加强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管。3.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农业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我国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流失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加强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亟需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在查实问题、分析原因、责令整改、给予处罚的基础上,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起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增加违规行为或失误行为的机会成本。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涉农补贴政策的落实还需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基层财务管理还比较薄弱;项目实施进度缓慢,项目进度拨款滞后造成项目资金滞留;项目资金核算不够规范;一些挤占、挪用及骗取财政支农资金的现象仍然存在等,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农口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强化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管理,用制度和机制保障财政支农资金运行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同时,要根据财政支农工作和支农资金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把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与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以及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严重滞后的状况。

二、加大规范预算执行的力度

(一)规范预算执行

各农口有关部门要按照基本支出均衡拨付、工程性项目支出按进度按比例拨付,扶持性补助支出按政策早启动、早到位的形式拨付财政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须凭招标合同、发票、验收等资料安排补助资金);据实结算的支出项目,要努力做到均衡分季下达,年底结算。要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认真研究,积极推行支农项目补助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要按照招投标制度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按规定落实财政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避免资金被截留、转移和挪用。任何单位不得违规将财政资金通过主管部门或所属单位转给非项目单位使用,更不得将财政资金通过地方主管部门或有关企业转回本单位使用,严禁以任何形式用财政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

(二)加快支出进度

各农口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快支农资金拨付进度,杜绝滞留资金现象,确保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各农口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财政部门,提前布置项目申报工作和加快项目立项程序,对常规性的工程项目要尽早启动前期申报工作,并尽量简化项目立项程序,加快项目立项进程。对扶持性补助项目要限定申报期限,及时公示确定财政补助对象,对部分扶持政策明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可以采取提前拨付或预拨的形式下达资金,以进一步加快支农资金支出进度。从2012年起,支农资金支出进度原则上分季进行,确定补助项目的资金量每年10月底前必须达到预算的90%以上,资金拨付进度至每年11月底前必须完成预算的90%以上,如未能完成财政将调整收回当年的部门支农专项资金,并将此作为该部门下年度财政安排支农资金规模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支出进度与规范管理的关系,要防止出现集中支出和突击用钱、违规用钱行为。要坚持将加快支农支出进度与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并重。

三、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积极推行财政支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或财政直接支付)制度,按规定实行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堵塞漏洞,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从2012年起,各农口部门在安排补助资金时要使用财政统一软件格式进行发文,并在调查核实项目的同时要将项目实施单位的银行帐户开设情况同时上报以利于资金的直接拨付。对应实行财政报账制的支农资金,农口主管部门要协助财政部门把关,严格报账手续,规范报账程序。对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未按规定要求和内容实施的,要采取停止拨款、追回支农资金等措施。从2012年起,当年安排的支农项目如未启动实施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资金给乡镇掌握使用的做法。

四、规范立项程序,加强项目管理

(一)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库管理制度

为更好地解决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项目重复、多头申报等问题,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建立项目监管的长效机制。从2012年开始,我们将充分利用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的财政支农项目库管理系统和平台,加强项目基础资料管理,逐步建立项目建设前后相关数据、影像资料的搜集、整理的管理制度。

(二)加强项目立项管理

一是要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农口各部门要对需要申报的支农项目,要及时制定、立项指南,明确资金的用途、补助标准、管理措施及工作要求等,提高项目申报工作的透明度,并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负责,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财政支农资金的行为。从2012年起,财政部门对农口各部门报送的项目补助对象进行严格审核,对多头、重复、连续安排补助的项目进行剔除,对农口主管部门安排立项特别是向省、市财政部门申报的补助项目要进行同步调查并出具审核意见。二是继续实行项目标准文本管理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公示公告制度,探索开展财政支农项目公开竞选制度,规范项目立项行为,进一步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

(三)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一是强化项目约束机制,实行工程招投标制、政府集中采购制,条件具备的实行资金报账制。二是完善项目监管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三是建立健全项目问效机制,对完工的项目要实行验收总结和绩效评价制度,在选择社会影响较大、财政资金补助较大的支农项目实行绩效评价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不同项目、不同资金类别,逐步建立完善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4

一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全面开展“安全和效益年”活动是省财政厅针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和贯彻落实财政部的要求和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而做出的决定。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我县支农资金项目的管理、监督,确保支农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我们林业系统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重要措施。

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使违规违纪使用支农资金的现象明显减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检查的内容具体为:

(一)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一是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二是检查资金安排使用是否规范;三是检查是否建立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项目竣工验收总结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

(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

(三)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四)支农资金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

(五)支农资金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落实检查。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局林业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分为动员布置、全面自查、重点检查、建章立制4个阶段,时间安排为7月20日起,至10底完成。

(一)动员布置阶段。7月20日至7月30日。主要工作为成立××县林业局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搞好宣传动员、制定检查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安且检查工作。

(二)全面自查阶段。8月15日前完成。首先对本单位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写出自查报告,报市林业局、县财政局。

(三)重点检查阶段。时间安排为9月初至9月底,迎接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检查。

(四)建章立制阶段。10月底完成。一是对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归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二是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完善制度,创新监督机制。

四工作要点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精心组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要以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抓好这项工作,要统筹安排,确保检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抓出实效。

(二)完善制度,依规办事。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等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支农林业资金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执行,不得变通,不得越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5

一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全面开展“安全和效益年”活动是省财政厅针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和贯彻落实财政部的要求和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而做出的决定。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我县支农资金项目的管理、监督,确保支农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我们林业系统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重要措施。

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使违规违纪使用支农资金的现象明显减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检查的内容具体为:

(一)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一是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二是检查资金安排使用是否规范;三是检查是否建立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项目竣工验收总结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

(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

(三)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四)支农资金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

(五)支农资金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落实检查。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局林业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分为动员布置、全面自查、重点检查、建章立制4个阶段,时间安排为7月20日起,至10底完成。

(一)动员布置阶段。7月20日至7月30日。主要工作为成立××县林业局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搞好宣传动员、制定检查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安且检查工作。

(二)全面自查阶段。8月15日前完成。首先对本单位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写出自查报告,报市林业局、县财政局。

(三)重点检查阶段。时间安排为9月初至9月底,迎接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检查。

(四)建章立制阶段。10月底完成。一是对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归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二是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完善制度,创新监督机制。

四工作要点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精心组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要以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抓好这项工作,要统筹安排,确保检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抓出实效。

(二)完善制度,依规办事。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等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支农林业资金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执行,不得变通,不得越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6

一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全面开展“安全和效益年”活动是省财政厅针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和贯彻落实财政部的要求和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而做出的决定。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我县支农资金项目的管理、监督,确保支农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我们林业系统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重要措施。

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使违规违纪使用支农资金的现象明显减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检查的内容具体为:

(一)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一是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二是检查资金安排使用是否规范;三是检查是否建立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项目竣工验收总结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

(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

(三)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四)支农资金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

(五)支农资金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落实检查。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局林业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分为动员布置、全面自查、重点检查、建章立制4个阶段,时间安排为7月20日起,至10底完成。

(一)动员布置阶段。7月20日至7月30日。主要工作为成立××县林业局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搞好宣传动员、制定检查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安且检查工作。

(二)全面自查阶段。8月15日前完成。首先对本单位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写出自查报告,报市林业局、县财政局。

(三)重点检查阶段。时间安排为9月初至9月底,迎接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检查。

(四)建章立制阶段。10月底完成。一是对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归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二是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完善制度,创新监督机制。

四工作要点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精心组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要以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抓好这项工作,要统筹安排,确保检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抓出实效。

(二)完善制度,依规办事。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等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支农林业资金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执行,不得变通,不得越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7

一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全面开展“安全和效益年”活动是省财政厅针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和贯彻落实财政部的要求和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而做出的决定。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我县支农资金项目的管理、监督,确保支农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我们林业系统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重要措施。

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使违规违纪使用支农资金的现象明显减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检查的内容具体为:

(一)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一是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二是检查资金安排使用是否规范;三是检查是否建立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项目竣工验收总结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

(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

(三)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四)支农资金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

(五)支农资金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落实检查。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局林业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分为动员布置、全面自查、重点检查、建章立制4个阶段,时间安排为7月20日起,至10底完成。

(一)动员布置阶段。7月20日至7月30日。主要工作为成立××县林业局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搞好宣传动员、制定检查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安且检查工作。

(二)全面自查阶段。8月15日前完成。首先对本单位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写出自查报告,报市林业局、县财政局。

(三)重点检查阶段。时间安排为9月初至9月底,迎接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检查。

(四)建章立制阶段。10月底完成。一是对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归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二是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完善制度,创新监督机制。

四工作要点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精心组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要以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抓好这项工作,要统筹安排,确保检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抓出实效。

(二)完善制度,依规办事。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等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支农林业资金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执行,不得变通,不得越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8

一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重大意义

全面开展“安全和效益年”活动是省财政厅针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和贯彻落实财政部的要求和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而做出的决定。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我县支农资金项目的管理、监督,确保支农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我们林业系统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重要措施。

全面开展支农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使违规违纪使用支农资金的现象明显减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检查的内容具体为:

(一)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一是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二是检查资金安排使用是否规范;三是检查是否建立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项目竣工验收总结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

(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办法执行情况。

(三)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四)支农资金监管责任制落实情况。

(五)支农资金管理的机构及人员落实检查。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局林业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分为动员布置、全面自查、重点检查、建章立制4个阶段,时间安排为7月20日起,至10底完成。

(一)动员布置阶段。7月20日至7月30日。主要工作为成立××县林业局检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搞好宣传动员、制定检查方案,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安且检查工作。

(二)全面自查阶段。8月15日前完成。首先对本单位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写出自查报告,报市林业局、县财政局。

(三)重点检查阶段。时间安排为9月初至9月底,迎接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检查。

(四)建章立制阶段。10月底完成。一是对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予以归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二是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完善制度,创新监督机制。

四工作要点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精心组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要以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抓好这项工作,要统筹安排,确保检查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抓出实效。

(二)完善制度,依规办事。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和申报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等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支农林业资金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执行,不得变通,不得越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9

关键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资金管理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农差异、地区差异的态势,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村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广东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因此,广东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而有效的资金投入及其管理是广东“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现状

(一)政府支农资金投入增加

“十一五”规划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茅,拥有加强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省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7267.7亿元、8265.78亿元、9134.33亿元和12801.64亿元,逐年上涨,其中农林水支出也呈增长趋势,分别为540.45亿元、566.6亿元、554.53亿元和804.54亿元,特别是2015年增长了45.1%,大幅度提升;但从2012-2015年间农林水支出占总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来看,总体比例较稳定但不高,分别为7.4%、6.9%、6.1%和6.3%,且2015年比2012年支出比例下滑了1.1%。

(二)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广东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普惠金融建设全面推进,支农资金投入逐年上涨。根据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投放再贴现资金分别为65.6亿元、138.1亿元、147亿元和169亿元,其中投向涉农比例分别为28%、18.9%、38.6%和46.3%,总体呈增长趋势;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分别为18.6亿元、36.2亿元、67.6亿元和110亿元,逐年大幅度增长。且2015年的支农再贷款是2012年的5.9倍。

(三)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

随着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的增加,政策的有效指引,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广东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第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44.82亿元,同比增长3.4%;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693.58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缩小为2.87;201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达到14512.2元,城乡收入比持续减少,由2.601缩至2.597。

二、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目前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但与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较,资金仍旧稀缺,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且就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状况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相对短缺

首先,政府扶持资金是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也即财政支农是广东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而财政支农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支农比重较小,虽2015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大幅上涨,但支出比例较2012年下滑1.1%,财政支农资金相对短缺,可见地方政府支农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金融信贷总额虽稳步上涨,但由于原先支农基数不大,且目前广东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发挥作用,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因此金融支农资金投入仍需大幅提升。最后,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造成农民自筹资金十分困难。总之,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资金结构也不合理,急需解决。

(二)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较低

首先,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虽大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但资金的管理分配涉及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且部门间的信息往往缺乏有效沟通,而涉及的资金项目繁多,导致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分散,总体缺乏统筹规划,效益较低;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申请拨付方式为层层申请划拨,中间涉及环节较多,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不够,造成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影响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削弱了资金的总体使用效果。

(三)基层资金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

首先,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村账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未能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部分项目主体财经法纪观念淡薄,为了谋取小团体利益,铤而走险,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造成一些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不善,出现报账不及时、出入帐凭证不符合规定、重复报账等现象,甚至出现截留挪用资金的严重问题。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监管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且在资金的监管上通常以事后监管为主,容易造成已发生的重大损失无法挽回。

三、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单靠政府、金融机构或农民的力量难以承担资金持续供应的重任。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设法融合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供应机制,逐步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1.政府统筹规划,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近年广东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拥有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出的财政实力。因而,继续发挥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争取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力度的同时不断增加本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提高省政府支农资金的财政比例,同时调动各市政府、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2.金融机构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加大广东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首先政策性银行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健全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特别是对公益性和资源开发型经营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项目的贷款;其次,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大力践行惠普金融,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信社的支农力度;最后,政府采取贷款利息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三农”放贷,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切实提高“三农”信贷支持力度。3.鼓励企业投资广东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优化新农村投资环境,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和带动企业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发展,切实推动新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自筹资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社会来源。

(二)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农业局、林业局等各部门每年按需预算专项资金的投入量,再由财政部统一汇总统管,各部门配合调配、具体管理,但所有资金通过财政集中支付,直达项目实施单位,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同时,严格按照新农村项目实施进程验收和拨付资金,加大项目的监督力度,加强违规处罚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三)完善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加强各方监管

1.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规范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首先,完善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对乡、村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其次,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要求基层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设立资金专户用于核算资金的收付与归集,而核算账目必须做到拨付凭证清晰完整、收支明晰、专款专用,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的核算管理。2.整合各方监管力量,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整合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特别是事中监管,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特别是截留挪用资金行为,一旦发生,严惩不贷。3.加强各方监管,有效监督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效果。首先,实行财政与银行联合监管,由财政部指定各项目的负责银行,开立新农村建设项目专用账户;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划拨指定项目资金,各开户行根据项目实施进程和项目资金用途监督支付。其次,实行社会公开监督,项目审批前政府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使用预算等内容;项目审批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向社会公示即将审批的结果;项目审批后向社会公开审批的最终结果,并定期公开项目的实施进程和项目财务报表,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举报,做到财务公开透明。最后,发挥农民自身监督作用,保证农民的知情权、选举与被选举权,保证农民代表的参与权,使农民正在的参与到新农村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监督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设立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第2期.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篇10

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公共性决定了政府财政必须对其支持和保护。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央财政、甚至许多省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护程度明显加大。但是,对农业财政支出的运行却缺乏系统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也不够健全,导致挤占、截留、挪用甚至贪污农业财政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业财政支出的运作效率不高。本文在回顾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剖析了财政支农支出监管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财政监督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系的框架构成,探讨了该体系的具体运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以期对我国政府制定农业财政支出的政策提供指导,保证有限支农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保障农业财政支出的有效运行。

一、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财政体制框架下,我国农业财政主要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反映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主要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财政支农支出监管是指政府和社会对财政支农预算的编制、审议、修改、批准到执行与执行中必要的调整的规范化管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管体制随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制度的变革,先后经历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1950-1979年)、分级包干阶段(1980-1993年)和分税制阶段(1994年至今)。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制虽然在特定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供给制和单一行政管理的严重弊端,导致了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但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一方面,投入农业的资金除财政资金外,还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发展改革委)、各有关部门分配和管理的资金(即条条下达的资金);另一方面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看,支农资金分散在农财、农发、基建等多个职能科室。多主体、多渠道投入对增加农业投入总量具有积极意义,但从使用上看,各业务部门在分配安排资金时,按照各自的计划自成体系,集分配、使用、管理、监督于一身,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给财政部门的宏观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导致支农资金投入分散,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使得支农资金很难发挥整体效益。

(二)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目前我国支农资金往往被挤占、挪用。一些财政困难资金调度无力的地方,通常挤占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发放工资,弥补公用经费不足。有的以会议费、差旅费、业务费、考察费等名目繁多的非生产性支出挤占生产性资金,导致专款不能专用。由于农业建设周期性长,市场效率较低,见效慢,一些领导为了早出政绩,不惜牺牲支农资金来进行其他所谓出成果快的项目建设。

(三)财政配套资金不实。近年来,为了切实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有关部委出台了许多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但要求地方能够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由于大多数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提供,但又不愿失去财政专项支农资金,于是地方政府往往采用虚构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虚增地方支农资金,套取中央财政专项支农资金,以达到将中央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挪作地方财政他用的目的,从而形成了中央的专项资金基本上都能到位,但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或不到位的现象。

(四)预算管理不够规范。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预算法》,但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却难以完全依法办事。一是法定预算程序过于单一、时间短,审议过程有的流于形式,编制预算权和支出责任分离,分配资金上有些随意性。有时地方政府为了快出政绩,往往压缩农业投入,增加二、三产业支出。二是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探索和建设中,对乡镇财政来说,大多还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一般是通过专项补助形式进行的,而补助量的多少又没有以明确和严格的事权为依据,难以排除随意性,使支农资金不能得到保证。目前各级人大财经委没有真正发挥审议、监督预算的作用。

(五)财政部门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尽管国家对农业投资项目做出了招投标、工程预决算审核等一系列规定,但由于缺乏跟踪问效,部分建设单位千方百计编造理由以规避国家的规定,致使投资成本上升,效益低下。目前,拨付到农业投资项目的财政资金需要经过财政部门到项目主管部门再到建设单位最后才到施工单位,拨款环节多,手续繁琐,时间长,大大增加了在中间环节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项目资金到位率将大

打折扣。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上逐年增长,但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降低。在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六)法律监督滞后。我国目前己初步形成财政法律体制框架,但财政支农支出的立法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现行有关对财政支农支出监管的法律规定大多散布在各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规章之中,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对有关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专门性规定的法律,这极不利于财政支农支出监管的组织和实施,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支出监管职能的发挥。

(七)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有五级政府,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最多的国家。在多层次政府结构的背景中,政府间的财政支农支出关系由于过多的政府层次和过多的政府部门而表现出复杂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很难到位,财政调控手段不协调,从而导致财政支农支出资金运作中出现诸多问题。

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国外财政监督经验借鉴。各国因政权形式不同,历史制度传承性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采取的财政监督类型亦各有不同。综观国际做法,财政监督主要可以分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财政监督等四种类型。立法监督是通过制定财政、财务管理、会计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国家总预决算。审计机关和监督机关向国会负责。如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司法监督是按照宪法及其他专门法律审核国家财政预算决算、税收及财务等。而掌握执法的主体是独立于行政和财务之外的审计法院,具有司法性质,如西班牙。行政监督即整理财务行政和核实财政收支,检查处理违法行为。其特点是置于政府领导之下,隶属财政部或与财政部平行的监督机构,如前苏联、东欧各国、瑞士、瑞典、玻利维亚、冰岛等。日本的财政监督早期隶属于大藏省,1889年公布了《会计检察院法》,规定会计检察院隶属于天皇,独立于内阁之外,既不属国会,也不属内阁,与其他司法机构平行隶属天皇的专司国家财政预决算编制、会计财务的检查机构。以上财政监督类型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论这一种是否比另一种更为优越。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国家也并非单独采取一种财政监督类型,而是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系的内容。本着系统性原则、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国际协议原则,借鉴国外财政监督经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保障体系应该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宏观监督、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和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组成,并以社会监督为补充、以法律监督为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保障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制定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面保证《农业法》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与财政支农支出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按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财政支农支出活动的行为所进行的宏观监督。

我国《预算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和决算进行审查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进行审查和监督。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审查监督主要是对预算安排进行监督,依法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对农业投资的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预算审批程序的合法性。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把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关,制定不违背国家基本法、适应地方需要的财政支农支出政策和监管制度,并拥有解释权。

2.财政部门的监督。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整个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系的核心,主要目的是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杜绝,保障对农业投资资金的管理水平,一般是在事前和事中进行监督,而且监督工作是日常不间断的。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督主要应包括预算监督、财务监督、财政投资评审和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四个方面。

3.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是指由审计部门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将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的财政支农预算支出项目与要实现的对农业贡献程度的工作任务量化指标挂钩,考核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增加财政支农支出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4.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一定权利的公民、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利用多种方式对财政支农支出从审批立项、投入运作直至最终效益评估等全过程

的监督,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监督和群众监督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经济监督是通过国家的授权,经国家批准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或实施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企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和审查。群众监督一般通过舆论监督,申诉、控告或检举,参政议政等渠道。

5.法律监督。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法规应包括规范财政支农支出监督客体行为的财政法规及相关的经济法规、规范财政执法主体行为的财政法律法规、规范财政支农支出监督主体处罚违法违纪行为的法规。但就目前而言,这三方面的法规建设都严重滞后,难以给财政支农支出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财政支农支出监督的立法有三个层次:一是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要修订和尽快出台的有关财政支农支出监督的法律,如《财政法》、《预算法》、《财政监督法》、《农业投资法》等一系列涉及到财政支农支出监督问题的根本大法;二是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监督的规定:三是地方性财政监督法规,如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监督管理的立法管理权等。财政支农支出监督法制的内容涉及到六个方面:(1)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机构、职责和监督程序的法律规定;(2)关于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监督的法律规定;(3)关于财政、农业、林业以及畜牧等与财政支农支出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法律规定;(4)关于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监督的法律规定;(5)关于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法律规定;(6)关于对违反财政支农支出监督法规处罚的法律规定。

(三)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监督的运行环节。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财政支农支出本身有着十分复杂的目标,许多目标难以表述和量化,并且随着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财政支农支出监督要体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这就是事前通过预测、计划和决策,控制财政支农支出的支出总量和支出结构;事中通过过程监督,确保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等部门有效使用财政支农支出资金,防止不合理的农业投资;事后要继续加强对项目完成投入运行后的监督和评价。所以,财政支农支出监督的运行包括:计划与决策、执行、评价与信息反馈、调节四个环节。这些环节各自分工,协同运作,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系。

三、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监管体系的配套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入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政府管理体制和行为方式面临的挑战最为直接和突出。按照wto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政府的管理权限受到严格限制,政府职能要更多地转向营造农业投资环境和提供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