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8 17:14:10

智慧职业教育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主动适应;智慧高职

事物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都有历史性与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形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逻辑起点的基础与源泉,[1]使得每当技术变革时,高等职业教育最先做出回应。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样态是在适应传统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人为设计形成的,与生俱来存在适应性问题,加之,工业革命经历了早期18世纪的工业1.0制造工厂时代、20世纪的工业2.0大量生产时代,21世纪初的工业3.0数字及网络时代,来到工业4.0的虚拟融合系统的时代,[2]也就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极大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各领域融合,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也在发生巨变。但是,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从未改变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智能时代,基于对教育“适应论”的探讨,构建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进一步梳理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探究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基于教育“适应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

现阶段,进入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的探讨,必然会涉及一个概念:适应,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需要在明确教育“适应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一)教育“适应论”。最早提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关论述是潘懋元教授。1980年,潘懋元教授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并将教育外部规律简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适应”解释为“制约”和“服务”。[3]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这种表述被广泛接受,教育属于人类社会活动,受人的一般倾向性及活动对象特征的影响,人的一般倾向性和活动对象特征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社会规律的基础。因此,教育作为社会活动,受物质条件和人的一般倾向性制约,教育实践必须适应社会发展。[4]也即,教育发展以“被动适应论”为主导,即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出极大的滞后性,可见,仅以“被动适应论”为导向培养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之,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深入,只谈教育“被动适应论”也开始失去其理论上的立足点,教育“主动适应论”诞生。鲁洁教授提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征”;“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5]因此,这一时期“适应论”有了新的内涵,教育适应观从“被动适应论”转变为“主动适应论”。基于此,从生态学的完整意义上来分析,“适应论”包含三种时态。一是对过去时态的适应,是对过去存在的一种复制,是一种维持性适应。二是对现在时态的适应,是针对目前环境对自身的一种调整和修正,是一种动态性适应,这种调整和修正是局部的,不涉及结构性变革,这两种适应都是被动性适应。三是对将来时态的适应,是通过自身结构性变革,通过创新、改造对未来变迁的一种准备和应对,是一种前瞻性适应,[6]是主动性适应。这三种适应主动形成一体,共同构成教育“适应论。一方面,教育适应论强调适应性,教育发展是以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和前提的适应,也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教育适应论强调教育进行改变、创造。人的能动性、实践性,加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加深,推动教育结构性变革,适应表现为教育革新和创造。其中,革新是指不断地更新与调适;创造是指主动地去适应。因此,当代教育的“适应理论”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适应,另一种是主动的适应。(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基于生态学观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不断融合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教育的被动适应与主动适应都是不可拆分的动态连续体,这是理解教育之“适应论”的理论基点。[7]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一方面,生态学强调整体性,也就是生物和环境的整体关联和协同进化,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8]教育的“被动适应性”揭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初始理由,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存在,“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它规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状态。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现实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生态协同观决定了当社会变革时,教育也需要革新。教育的“主动适应性”揭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存在基础上的未来通途和方向,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预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揭示着高等职业教育潜在的可能。同时,当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变革。总之,生态学视角下的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一种被动适应关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生存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适应现阶段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又是一种改造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主动适应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其主体是人,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预测未来技术发展,培养人才,从而促进技术升级转型。同时,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技术的融合,超越技术的限制,实现自身的转型,最终落脚到人才培养上,促进个体发展。因此,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梳理

根据教育“适应论”,适应过程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动态连续体,可以对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梳理。按照技术形态,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9]现阶段处于信息社会。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依据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同,将工业社会划分为工业社会初期、工业社会中期及工业社会后期,进入工业社会后期的标志是第三产业极大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10]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工业社会产生的,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技术变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经历了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适应的发展新阶段(图1),即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全新阶段。(一)工业社会: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在工厂内部产生的,是一种内生性发展模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推动下,人为设计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外生性发展模式。与生俱来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之初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我国工业社会初、中期,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一化三改”发展而来,高等职业教育被动适应技术革新。工业社会初期,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第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期,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需要大量进行重复劳动的工人。因此,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数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一味地被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复进行专业设置,忽视个体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更多地倾向于被动适应,注重高等职业教育工具价值,表现为“只见技术不见人”。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自主发展机制缺乏,阻碍技术革新和个体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社会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技术变迁与高度职业教育的关系进入动态性适应阶段。第三产业高速增长,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示范校的建设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11]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技术升级转型,这里的主动适应是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局部改造,适应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始关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并未发生结构性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完善,人们渐渐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被动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这严重地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技术转型升级。同时,也不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立足点,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要不断进行改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体全面发展。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滞后性及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等一系列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尚不能满足技术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二)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变革。基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划分,大工业革命前的原始状态和古代社会,人依附于自然,依附于群体,作为主体的个人不存在,人不具有主动性,也不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是一个自发的历史变迁。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的主动性不断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改造社会。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化成为推进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和生活变革的关键要素,催生了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标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技能正在更多地被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所替代。[12]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推进,现阶段进入以人工智能极大发展为代表的智能时代。适用于传统工业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态已然不能满足智能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人工智能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工作世界,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智能制造的极大发展,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工作世界的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亟需变革,构建适应智能时展需求的新样态。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发展,一部分旧的岗位消亡,新的岗位产生,同时,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次发生巨变,高等职业教育要亟需依据岗位需求精准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高等职业教育超越技术的限制,通过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表述为主动适应,即: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通过与人工智能融合,革新教育理念,变革自身结构,培养智能时代所需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本质。当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样态——智慧高职便诞生了。

三、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样态:智慧高职

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融合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智慧高职样态。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计划》,首次提出“智慧教育”这一概念,提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13]有研究者提出智慧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变革,是传统教育的智能化。[14]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育人标转向个体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结构变革,教育功能优化,提升现有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最终形成一个一体化、开放化、智能化的教育系统。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对原有教育系统的小修小补,而是进行颠覆性的变革,重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15]同样,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智慧高职。事物的发展是沿着“目的——手段——功能”不断演进的,同样,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沿着该条线索,基于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实然样态向应然样态的转变。智慧高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将智慧高职界定为: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培养满足智能时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首先,智慧高职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理念的变革,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智慧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智慧高职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智慧化,这是智慧高职实现的手段;最后,智慧高职的实现通过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表现出来,这是智慧高职的功能。(一)智慧教育理念:从技术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理念遵从“技术传递”,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被动适应技术技能发展,传授技术技能,培养的人也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唯一衡量标准,功利价值突显。高等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技术技能,并不意味着受教育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全的人格,加之,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除了需要掌握技术的人,还需要能与机器协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显然不能满足智能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智慧高职应运而生。知识是已经获得并存储下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生活、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是教育价值理念的提升,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归宿,更体现着智能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价值的新取向。[16]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与提升生命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能。[17]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从关注外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以“被动适应论”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逐步向关注人的价值、以“主动适应论”为主导的价值转变,并推动“被动适应论”与“主动适应论”的结合。根据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满足未来智能时展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并积极推动其新样态:智慧高职的诞生。智慧高职应既包括技术的智慧指向,培养个体获得高层次技术技能,也包括人的智慧指向,包括个体职业情感的获得、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说到底,技术手段的运用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二)智慧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极大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智慧化教学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校企双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然而,由于学校实践基地有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仅仅依靠企业或者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是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一方面,线上学习,通过借助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工作场所的环境,实现情境、实践与学习的联结。另一方面,线下教学,教师言传身教,学生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可以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因此,还应时刻意识到,无论线上教育如何发展,都不会替代线下教育这种面对面、有情感、有温度的教育。智慧教室诞生了,智慧教室包括三个要素:学习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法。[18]这三个要素相互支撑,共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智慧教学的实现。第一,学习空间是指教学实施的物理环境,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的机会。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身临其境的进入工作场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的具体环节;线下教学通过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一元主体,推动企业参与,达到校企深度融合是实现智慧职教的重要途径。第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不同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学习资源共享共建,搭建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桥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第三,教学法是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变革原有的理论学习模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职业训练,习得职业技能。同时,智慧教室实现了将学习者数据呈现在教师面前,以及对学习者学习成效、投入状态、任务完成情况的直观展示,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关注个体、更加高效、民主。[19]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促进智慧高职的实现,即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归教育的本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成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才是智慧高职应有之意。(三)智能时代人才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理念由技术理念转向智慧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变革。此外,还应清醒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变革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是能够实现人机共处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高层次技术技能。首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是由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决定的,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创新、改造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引领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合作能力,这里的合作能力不单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是指人与机器的合作,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大量的岗位会被机器替代,这时候需要更多能够使用机器、与机器共同工作的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技术变革;最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高层次技术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职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社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是适应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智慧高职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学位制度体系是智慧高职的内部制度保障;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改革是智慧高职的外部制度保障。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的转变

为了培养出可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政府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需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拥抱人工智能,虽然,职业教育教师并不能完全被机器人所完全取代,但是,职业教育中教师的某些职能必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机协同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人机协同将会极大地优化教学进程,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把职业教育教师从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职业教育教师有时间更好地思考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人机协同教学所产生的教学大数据,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差异,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与服务,并更多地关注职业教育中的人本部分,如: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诚信等情感方面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中的传统班级授课制必将被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所淘汰,而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与实践必将成为职业教学的主流,这些变化都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2面向智慧教育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与要求

2.1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智慧教育时代,“教”与“学”将会向“精准教育”与“终生学习”的方向发展。在智慧教育方面,未来的学校会更加注重培养人类擅长的智慧与技能,如:艺术创意、诗歌音乐、游戏体育及太空探险等,特别是更加关注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与思考。在“职业教育与发展”方面,随着科技及互动技术的提高,部分传统的操作性、重复性职业必然被机器所取代,而以创意、艺术等或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职业将出现,如数据标注师。职业教育的目标将不再定位于简单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培养特定职业的从业者,而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STEAM人才。技术的快速进步将对所有的行业都产生很大的冲击,将没有人可以准确预计某个行业在五年后的发展形势。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当前的单一化培养目标,把教学要与社会未来需求接轨,按照未来需求来规划和培养全新型的技术人才。2.2智慧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与能力。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教教师身份的“双重性”:一是在课堂上从事教育活动,必然具有教师的身份;二是从事特定的职业活动,又具有了职业性特点。在智慧教育时代,这两种职业教育教师的这两种角色都会发生转变,一方面,在智能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被极大地弱化,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学习支持者、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师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特征将得以强化,职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分,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要会提高,教师必须是行业专家和精英,才能配合人工智能指导学生完成具有创意的工作和作品。

3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与要求

3.1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为5个模块,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和科研与创新,又具体分为17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尽管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普通高校教师所提出的,但是其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本质的描述也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师。而解月光教授等(2016)指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其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职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分为信息化教学准备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实训实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教育时代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职业教育教师有效利用智能教育教学工具,对于职业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化、数据化的学习与发展的指导的能力。3.2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未来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它都不会也无法简单的创造教育奇迹。尽管技术有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但是,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决不是仅仅取决于技术,而更在于技术的使用者。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的技术育人理念和技术观。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技术,也需要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危害。第二,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丰富的资源、设备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第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能够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整合。人们用怎样的理念与思想指导使用技术,决定了技术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与效果。如果人们的理念不科学、不适用,再好的技术都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建议

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并且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既有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可以为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提供借鉴。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与支持。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于职业教育的学习环境、生态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但是,前提是学校需要提供与之相配套的信息化教学支持。其次,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训,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按需订制”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人才培训理念,不仅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还需要强调教师的专业性与社会接轨。没有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出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以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加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学的文化氛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单一教师的个别化行为,需要建设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6):3-9.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3

意蕴,顾名思义,意义蕴含之谓也。它是事物内容和含义的蕴蓄、蕴藏和蕴藉。时代意蕴是时代所赋予事物的内涵蕴蓄和特征呈现,或者说通过事物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和气韵。陆机在《文赋》中写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时代“山川”的辉煌与妩媚,依赖于其“蕴玉”“怀珠”的内在质地和包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能置身于时代之外,他们都是与时代伴生的,并且在推动和创造这个时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的“黄金期”和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亦可以说,是创新赋予了这个时代“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展的潮流中发展”(博鳌亚洲论坛演讲)的时代意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无不演绎和昭示着这一根本的时代意蕴。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审视。(一)经济发展是时代意蕴的“硬核”。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大国地位日益彰显,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举足轻重。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目共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在航天、高铁、射电望远镜、超算、载人潜水艇、卫星定位、5G技术、量子通讯技术诸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已实现全面赶超,赢得世界喝彩。靠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和拼搏历程站立起来的巨人,靠着自主创新底蕴支撑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势头不可阻遏,我们的崛起脚步坚实有力,我们的创新喷发方兴未艾。这就是创新的“硬实力”赋予我们的国运,这就是创新的能量形塑的时代意蕴。(二)改革开放是时代意蕴的“真髓”。改革开放的本质内涵是创新。改革是向内的革故除弊、释放活力的创新,开放是眼睛向外、吸收引进的创新。前进与发展、改革与开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崛起的真谛、根本的经验。恢弘四十载,中华民族砥砺奋进谱写了创新发展的壮丽史诗。华彩向百年,龙的传人还将不忘初心力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近由英国知名智库列格坦研究所对167个国家的安全保障、个人自由、治理、社会资本、投资环境、企业条件、经济质量、市场准入与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健康、教育、自然环境等12个方面进行测评所的全球繁荣指数显示,中国的全球繁荣指数从2018年的第82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57位,一年提升了25位,其迅变和跃升的态势令人惊叹。此外,2020年4月8日《环球时报》刊文报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报告,2019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超过美国,达5.89万件(美国5.78万件),成为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位列世界第一,日本、德国、韩国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这说明世界创新格局正在被改写。而1999年中国申请专利数仅为276件,二十年增加了213倍。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发展红利和创新成就。改革开放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不变宗旨,是新时代及迈向未来必须遵循的永恒坚守和主题,是时代意蕴的“真髓”。(三)创新超越是时代意蕴的“高标”。创新超越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追从的目标。创新超越,创新是手段,超越是目标,它们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是时代意蕴的“高标”。创新与超越,超越是向着一个更高超的东西的升华和提升,从A向B的超越,一定意味着A是向着B的提升并升华到一个更高远博大的境界中。但创新更具基础性地位,它是超越的前提和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在党的报告中,“创新”这个关键词共出现了59次,足见党和国家对创新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的排名连续四年上升,再创新高(2016年第25位,2017年第22位,2018年第17位,2019年第14位),说明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二、职业教育呼应创新时代意蕴的价值追问

创新是人类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前进的杠杆,社会进步的核能,优秀文明的根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和命运与时代意蕴息息相关,与国家创新紧密相连。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职业教育作为时代长河的浪花要追随时代奔流、绽放,并映现时代的面影。因为它的价值存在于新时代国家创新意蕴的追求之中,它要呼应、跟进、拥抱国家创新,让浪花融入长河,让创新成为常态,为国家创新助力,为时代意蕴添彩。职业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其价值体现在与国家发展紧密对接和对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追求和建构之中。(一)国家“强起来”阶段的时代召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国家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级跳。“强起来”的中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气象、新的样态、新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心脏和着时代的脉搏强劲律动,需要创新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跟进,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换言之,需要职业教育与祖国的发展进步相匹配、相适应,这是经济发展、强国使命对职业教育的召唤和期盼,也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跟进对标。时代意蕴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三十五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中高速发展期。我国的人均GDP也由2001年的1000美元,跨上了2019年10000美元的台阶。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会上强调,这一台阶的跨越说明了“我们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为人类进步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但紧接着,就需要破解可能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魔咒”,需要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突破。其根本的对策在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标,提供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的铺垫:人才资源的支撑。正如马建富教授指出的,“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共同的路径就是发展教育,尤其是重视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促进国民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1]。在于同步拉抬职业教育的层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才有本科高职的应运而生,才有提质量、创“双高”、争一流的发展高标成为职业教育的新追从、新诉求。反之,任何削弱和架空职业教育的行为,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后坐力”,都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釜底抽薪。(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演进逻辑使然。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为“大力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阶段。至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为“深化发展”阶段。这其中演变发展的发展取向、阶段诉求和目标定位十分鲜明,推进递升的逻辑脉络也十分明晰(见下表)。可见,当下的发展已推进到了“深化发展—出质量—做强职教”的新阶段。这既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使然,也与国家发展“强起来”时段的大逻辑吻合。(四)解决职业教育深层问题的应对之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我国的职业教育自进入21世纪高速扩容和迅猛发展以来,历经二十年的蓄势积能,已经到了提质纾困、治理深层问题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依然停留在平庸的办学层面裹足不前、久拖无为、毫无突破,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一个弱环,一块“短板”,所以是到了该“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有所作为的时候了。而治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突破这个根本入手。

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切路径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力、造就的劳动者缺乏创新能力,势必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形成整体创新能力的“短板”。所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义不容辞,必须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时代担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直接将“创新型”锁定为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切入才最为适切、效果最好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的过程。[2]人是有思维、有理性、有智慧、有文化的高级动物,思维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笛卡尔认为:“人是会思想的存在。”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3]思维是人内隐的思想机制,是形而上之思,具有指挥人外在的形而下之行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创新从本质上说都是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1.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九诠说:“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4]高阶思维是与情境相结合的整体性思维。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因为只有心智技能才能更完美指挥人的动手操作并成全人的技术技能创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必须依靠具体情境或任务实施。因为一方面,“脱离了情境教学和情境学习,习得的知识必然是惰性的”[5],它往往是靠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必然是低阶思维的。另一方面,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思维支架和情境卷入的,把这些都拿掉,就是对职业教育的釜底抽薪,遑论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普适性的高端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绝对离不开它的助力。如设备的升级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人的技能的提升跟进,都是技术技能人才分内的事,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撑。地质钻探大国工匠朱恒银,以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取芯时间由30多个小时缩短为45分钟,让钻头行走的速度和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这就是技术创新突破的典型案例。这一技术创新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亿,填补了7项国内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打破常规的突破思维。教师除了结合专业挖掘一些案例,还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必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实践智慧是关于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知识,它是对具体事务和特殊情境的直接判断。[6]实践智慧是指主体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表现出的迅速、灵活、正确实践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思维解决人的认知识见能力,解决问题体现人对事物的施为能力。二者合成人的实践智慧,本质上亦是人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对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可以采用感知、分析、抉择、行动、审核“5A”培养方法和模式。感知(Awareness)即感受和知会学生实践智慧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冲突或矛盾等。如汽车的发动机漏油的检修、发动机异响的检修、发动机颤动的检修。分析(Analysis)即让学生根据先在的知识经验或教师讲述的理论,对感知到的问题现象进行排查、思考、分析和判断。抉择(Alternatives)即根据分析认定对问题或故障的原因根由作出选择决断。行动(Actions)即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和决断,进入到对故障维修的解决问题程序。审核(Auditability)即对行动结果的检审核验。这一“5A”流程既有认知的思考分析判断,又有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施为能力培养,是完全符合实践智慧培养的内涵规定的。培养学生(当然也包括老师)的实践智慧,还可以从职业院校专利获取数量这一外显指标入手。据统计,2019年高职院校申请专利合计11836项,校均专利8项。其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247项专利名列第一,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专利申请数在200—230之间;19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00—199项之间,217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1—99项之间,436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10之间,748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为0。[8]显然,职业院校如果能抓住这一载体,寻求专利申请的突破,必能在培养师生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上有所作为,结出硕果。(三)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人的所有能力中,创新能力应该是最上位的能力,其他能力都是为之服务或保证其实现的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基于核心能力之上的一种建构。核心能力是人立世生存的关键能力。德国教育界将这一能力界定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人掌握的选择、驾驭和使用方法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应该在着力打造学生的这些关键能力上发力用功,尤其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造饭碗”的看家本领,它是学生的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是职业教育学生能力结构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必须把能力放在首位,以专业能力带动和促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学习长进,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服务和支撑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精进,为学生赋能、奠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职业教育的作为和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0(1):4-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1085.

[3]马建勋.圆点哲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43.

[4][5]杨九诠.学科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6-12-21.

[6]丁立群.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孰为第一哲学?[J].哲学研究,2012(1):78-84.

[7]张健.职业教育的凝思与创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45.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4

一、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智慧型课程体系的内涵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智慧型课题体系一方面是精神智慧,即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修养以及工作中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树立中国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行为智慧,即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常态和应激反应。智慧型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精神智慧,并将精神智慧转化为实践智慧、行为智慧。智慧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便于教师充分挖掘来自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智慧,依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创造性地选择最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表现学科内涵渗透出的智慧,借助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智慧,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其探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二、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智慧型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开始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旅游+”这样的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背景下,产业融合必定带来多种的新业态,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但是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的不合理的因素。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与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存在联系性不强的问题,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高职类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的区别度不是非常高,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类旅游管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的开设也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2.顺应旅游行业新变化的需要。“互联网+旅游”发展趋势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和升级一方面带动游客更加注重追求深度化的体验。针对旅游者自身个性化需求而设计行程的定制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这不仅要求旅游产业链上的产品供应商实现差异化竞争,而且也要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服务上也更加体现专业化和差异化。另一方面网络化趋势也使得旅游业的细分市场迅速形成,聚焦于大都市圈周边的短时间、近距离的“微度假”、“微旅游”开始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家对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的重视,乡村旅游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成为亮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不断加码,并日益成为许多城市游客“微度假”的热门选择。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带来了现实中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供需关系的变化,也要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更加注重旅游行程设计技巧和服务技能的全方位提升。同时这种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旅游产品的提供和组织方式作出改变的也带来了旅游行业职业新的变化,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增加课程的智慧含量,提升学生适应“互联网+旅游”条件下旅游行业新的发展趋势的能力。3.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要在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应用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岗证一体化的趋势,即通过实施“课证岗一体化”,真正实现“教学、考证、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为了迎合这种一体化课程的趋势,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以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际工作要求为基本构架,在强调服务质量规范化和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养成的同时,更加突出服务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和预防和处理一般服务事故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需要和市场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需要课程设置本身也能体现课程智慧的要素。

三、旅游创客空间在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生产技术等进一步融合,重构了传统的制造、服务和创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为创客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创客运动的蓬勃兴起是适应社会化创新趋势的结果。中国进入创客文化时代给旅游创客空间发展带来了机遇。创客文化的风行不仅成就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创客空间,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启发——旅游创客教育。旅游创客教育以旅游创客空间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让有想法、求实现的学生组成团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存在的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问题,让课堂更加具有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学习从模块化变成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思维模式和交往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创客空间举办的一些集体创意活动,教师可以在智慧型课程体系下更多地采用团队协作式的教学项目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参加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享和合作精神。因此旅游创客空间可以很好地为构建智慧型课堂服务,有效地探索智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和服务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问题和需要相结合。

四、基于旅游创客空间的智慧型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探索智慧型课程体系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推进,旅游业进将进入产业化、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新时代,旅游者更加注重追求自我、个性化、深度化的个性旅游需求。这种旅游新业在带来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深耕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旅游创客空间整合相关资源从而激发旅游新业态发展潜力。旅游行业新业态就要求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智慧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旅游创客智力来源,依托高校旅游创客空间项目孵化,为“做中学,学中做”理念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地与产业联系的机会,使得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智慧和行为智慧,积极开拓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和推广创客文化,使得智慧型课程体系也能更好地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2.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发展生态链。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而无形的服务要素在旅游产品中起主导作用。旅游产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旅游创客空间最重要的不是其物理空间,而是其内部所打造的创客生态,创客空间的核心在于创客生态圈。因此基于旅游创客空间的智慧型课程其课程体系发展生态链从其顶端的课程标准制定到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求能体现学生创意智慧实现,课程的建设方面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拓展课程都能提供迎合旅游创客—创业—旅游产品产业化完整的旅游创客产业生态链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智慧,提供能促进和帮助学生旅游创业项目孵化相关专业的技术指导。3.探索智慧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有效实现新途径。智慧型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能有利于教师构建智慧型课堂,能够有效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便实时调整课程进度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基于旅游创客间的智慧型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实现课堂O2O,实现课中和课后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增强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课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实现了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旅游创客空间在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并构建了班级的教学社区,为教师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协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效果,有效发挥智慧型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4.探索基于高校旅游创客空间的旅游职业教育市场化有效实现新途径。旅游职业教育市场化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中各旅游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程度和旅游职教教育发展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市场化问题主要存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和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程度上。因此依托高职院校旅游创客空间一方面可以作为平台开发各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微课程。如手工艺品制作、旅游摄影、旅游英语口语、旅游网络营销等,提高学生和从业人员某些方面专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可以对制作的微课程进行推广,让校内外的会员能够多渠道学习各类课程,并通过交流平台与创客空间相关人员进行有效互动,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契合度。

五、结语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作为旅游一线人才输出重要来源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更加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互联网+”和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趋势下,旅游创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兴力量。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旅游行业的机会更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行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更加强化学生自我能力的挖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专业发展方向上都要进行调整,以旅游创客空间为支点,以旅游行业新业态下的需求为导向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贝勇斌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婕.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孟祥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2011(10).

[3]赵富伟,吴琼.论智慧经济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12).

[4]王爱娥.旅游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6(5).

[5]周恩超,姜明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相关措施[J].科技展望,2015(4).

[6]王甜,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7(2).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5G基站;AAU;BBU;电子设备;防雷与接地;技术方案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5G网络的超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广域覆盖和超大连接助力各行各业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目前,通信运营商5G基站建设一般共用中国铁塔的塔桅和电源设施。光缆传输线路、RRU/AAU天馈线、BBU基带设备、动环监控、避雷针、接地网等多个专业相对独立设计和施工,对5G基站建设中电子设备的防雷与接地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容易导致各专业防雷与接地系统相互影响,甚至“引雷入室”,对5G无线基站通信与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监理工程师从设计会审阶段开始直到工程竣工验收期间严格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质量控制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5G基站平稳运行。15G基站分布场景及典型案例分析5G网络采用分布式基站建设,前期部署采用4G与5G非独立混合组网(NSA)模式进行快速覆盖。5G基站将原4G基站的LTE天线与射频拉远单元RRU集成为有源天线单元AAU设备,AAU设备和基带单元BBU设备之间采用公共无线接口CPRI并通过单模光纤连接,传输速率可达25Gbps,射频单元通过长距离拉远实现5G站点信息的高速、低时延、广域连续覆盖。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共用中国铁塔的抱杆设施,5G天面安装条件受到限制而采用增高架设措施。5G基站铁塔由避雷针、塔体、雷电流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组成,整个铁塔本质上是高耸于地面的独立避雷针、引雷体和接闪器,通信铁塔结构如图1所示。5G基站天馈线安装在室外屋顶、平地、山坡、森林区域等多种应用场景,高耸暴露于野外高空,形成类似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质量不高,适应能力不强,类型特征不明显。表现在: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差距;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学校特色不明显,同质化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等。为此,浙江省衢州市提出了“五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1.五个统筹

(1)统筹专业布点,服务地方经济制定路线图,明确统筹原则,重点围绕同一市域内专业布点数不超过3个和一所职业院校专业数控制在5~8个的原则,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校主动强干削枝,优化专业结构,全面统筹专业布点。全市中职院校由原56个专业形成的107个专业布点调整为48个专业82个专业布点,基本实现学校间主体专业的错位发展格局。(2)统筹优质师资,发挥辐射效应在做实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围绕职业学校教师“进得了课堂、开得了培训、服务得了企业”的定位,加大职业教育师资统筹。由衢职院牵头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师资协同研修活动,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成为职业院校“产业教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开展组团联企活动,借助名师、特级教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探索建立中职学校师资校校间、校企间、校地间的流动共享机制,发挥优质师资的带动、辐射和共享功能。(3)统筹招生工作,畅通生源渠道尝试将省级示范、骨干、品牌、优势特色专业招生指标数跨县(市、区)进行招生,发挥特色优势专业在招生统筹中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招生统筹,让学生享受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的职业教育。(4)统筹实训资源,释放设备红利整合现有职校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如衢职院和衢州中专利用“区位”优势,互通护理类和机电类实训资源;创建衢州市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聚焦职业教育的实训需求,促进衢州乃至周边地区对实训资源的共享。(5)统筹就业服务,做好人才输送拟定衢州市职业院校本地就业奖励办法,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毕业生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留衢就业,如江山中专开展的“暖企在行动就业在江山”的专场招聘会。聚焦就业回流群体,引导学生“回流就业、服务家乡”。近三年来,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保持在60%左右。

2.五个适应

衢州市推进职业教育“五统筹”改革,其根本指向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1)适应地方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衢州市提出了区域发展“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城市能级提升战略,大手笔、大格局谋划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美丽经济“大产业”、浙江制造“生力军”、现代农业“大振兴”,区域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为衢州职业教育地位提升与跨越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衢州中专作为职业教育龙头学校,理应也正在主动担当,创建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高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展示浙江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2)适应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十四五”期间,衢州要实施两个“三城”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用绿色化和数字化注解“美丽+智慧”,让美丽更智慧、让智慧更美丽。职业教育要主动对接衢州产业链和生态圈,适应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和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服务业,打造智慧产业和幸福产业专业群。当前,衢州中专已成功入围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其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入围A类专业,对接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控技术应用入围A类专业,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学校将持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养技能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具有非常深刻而长远的意义。职业学校必须按照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加快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转向类型教育,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当前,衢州市在推进“五统筹”的过程中,将职业学校名称以地域名称区分转变为以专业区分,是推进职业学校办学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具有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衢州中专按照统一部署,增挂“衢州智能制造学院”,也是学校适应类型教育特征,依托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开展办学的必然之举。(4)适应县城经济向市域经济转变要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整合联动、跨界打通融合、扁平一体高效”的理念,构建完善“省设计、市统筹、县搭台、乡整合、村做实、群众主体参与、数字技术支撑”的整体架构,将县域经济转向市域经济,防止同质化、低端化、无序化,真正打造一个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大平台新引擎,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高水平”。职业教育也是同理,职业教育改革“五统筹”,在学校命名上,不再以县区名称冠名,而是冠以“衢州”二字,就是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的转变需要。

3.四点思考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社会服务职能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展科技工作”成为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涵。21世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考扩招,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升至上千所,学生数量占到高等学校学生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职业培训、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内涵。至此,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等多种内涵并举的社会服务职能,且更加强调社会服务的横向性、区域性、互动性,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且迫切。河南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能逐渐凸显,财经商贸类院校在乡村产业挖掘、品牌打造、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应作出积极的贡献。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是一所商科类职业院校,以“商科特色,非商融商”为办学宗旨,以“思政+育人+科教+平台”的模式,多角度助力河南乡村振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一)创设思政大课堂,赋予乡村振兴使命

1.设立校地共建党建试点。思政大课堂能够使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和教师,将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植入师生心中。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将乡土情结植入师生心中,选择了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姚家乡2个乡作为重点区域,进行校地党建共建设点,在党建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打造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帮扶。党组织之间实行常态化互联互动,共享优质师资,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合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2.开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校内,在学校综合楼顶楼搭建智慧农业劳动实践基地,以真实劳动和沉浸式场景让学生体悟劳动教育真谛。同时,也开启了“新劳动教育”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探索,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进广阔天地、体验农耕文化、了解农耕文明、热爱美丽乡村、爱家乡爱祖国的农业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校外,在刁家村的莲花池建立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至今已先后安排7批学生共137人来到该基地进行“直播带货”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把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同时,也让师生共同感知乡村、体验乡村,进行技能练兵,磨炼工匠精神。

(二)创新人课技概念,打造乡村振兴主体

1.扩大主体范围。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在校学生,更重要的是包括农村居民。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打造了校内校外两条人才培养路径。校内针对在校学生培养农村“生力军”,校外针对农村居民培养“新型农民”。在校内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再造和技能打造。在校外农民培养中注重按需供给。从2017年7月至今,共承接了河南省科协组织的“河南省农村电商技能人才骨干教师培训班”3次,培训规模达1000人,培训主题分别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农产品的多平台运营”“农产品品牌策划与推广”。近年来,学校教师受到各地方农委的邀请,足迹遍布荥阳、中牟、新密、登封、灵宝等11个县市,共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62场,受益人数超过15000人次。疫情刚刚缓解的2020年下半年,受各地商务局邀请,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教师走出校门,针对各地的定制需求,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19场,人数达2017人。2.创新课程设置。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未来将重点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以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创新引领的E贸区建设和“互联网+”农业新功能、电商镇(村)、智慧绿色乡村等新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群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中,特别设计了涵盖农产品选品、农产品新媒体营销策划、农产品直播、农产品短视频推广4个内容单元的农村电商特色课程模块。这些模块灵活进行组合或嵌入其他课程中,有的放矢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的农村电商人才。同时,开发了农产品品牌塑造、农产品网络推广、农产品视觉营销3门方向课程,带来了直播营销、短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网店运营与推广、营销策划、视觉营销等9门课程的岗位化、行业化改革。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培训团队成员还参与编写了河南省科协组织的培训用书——《农村电商培训教材》,累计印发上万册。该书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真实可行的案例,为农户们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为农户们学习电商知识和入门操作提供了专门用书。3.深化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实训—实战—实践”的技能提升。技能只有通过校内个人实训练习、团队实战演练再到校外真实商业环境实践才能实现飞跃。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虚拟产业园和大数据运营实训中心进行校内外农村电商人才实训,并为学员提供练习机会。目前,基地校企合作企业达39个。其中,上市公司8家,占比20.5%。目前,校企合作培养涵盖了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三个层次。与中企动力、河南锐之旗、河南百果园组建订单班约137人,进行订单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在借鉴市场营销专业易居先锋、建业至尊学徒制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拟与千蚁电商、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共同进行学徒制培养。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实施教学。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高水平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重视科技转化,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促进数字农业发展,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紧盯智能园林花卉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方向,开展农业物联网立体化多维度信息采集,进行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农业气候气象服务、作物生成信息化、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学校围绕智慧农业技术方向不断发力,在横向农业产业服务和纵向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建设西华县黄桥乡智慧农业溯源大数据平台,在地方特色农业建设上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3月,河南省科技厅批准依托学校建设河南省智慧农业远程环境检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1月,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学校成立河南省农产品溯源国际联合实验室。一个智慧农业实践项目和两个科研平台围绕智慧农业技术方向不断融合发展,在农业物联网智能感知、云平台搭建、数据传输及接口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学校通过建设农产品专业化的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做好机载多传感器无人机平台,野外植被红外、紫外和荧光检测系统,农业大数据分析与专家指导系统,激光诱导元素测试系统、植物生长环境异常预警系统和果实甜度、维生素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培养智慧新农人;促进创业孵化;引领农业数字化发展。

(四)搭建网络平台,丰富乡村振兴载体

疫情之下,乡村旅游业疲软,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学校依托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了“智汇兴农”云平台和“直采益农”线下产品助农体验馆,旨在将农产品与客户有效安全链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1.智汇兴农——线上电商助农云平台“智汇兴农”云服务平台以种养殖大户、农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公益性的乡村振兴线上服务平台。平台主要有四大核心功能栏目,分别是《名优产品》《公益助农》《空中讲堂》《美丽乡村》。《名优产品》栏目集中展示各地名优农特产品介绍;《公益助农》栏目展示各地农特产品供应信息;《空中讲堂》栏目为目标人群提供各种主题系列的电商技能培训视频;《美丽乡村》栏目展示乡村振兴先进案例。“智汇兴农”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方共赢。第一,为农村用户开展农特产品营销提供培训和信息支持,为其实施农产品上行提供有效渠道。第二,为批发零售企业提供更优秀的商品供应信息来源。第三,为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便利。第四,为政府部门宣传普及惠农政策等信息提供了窗口。2020年学校投入了70万元资金用于平台的开发,2021年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平台的内容填充和运营推广。目前,河南全省20多个职业院校加入云平台,开展分工协作,进行平台内容填充和运营推广。2.直采益农——线下产品助农体验馆河南产品直采体验中心定位品质、品牌、健康,打造一周一地市特色产品展销会。该中心为河南108个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完整供应链,进行线上线下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助推河南优质产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设立专题扶贫展馆“西华馆”,积极推广西华产品,组织专家开展抖音等短视频制作专题培训,帮助企业破解销售难题。河南产品直采体验中心设立河南县域电商远程监控、大数据、农产品认证、县域电商服务、品牌管理、品牌孵化、AR溯源、快递服务、会展服务、人才服务、直播、渠道建设、对外交流等中心,为入驻客户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该中心还定期组织入驻客户到省内、省外和国外进行电商交流和学习。该中心打造的开放式展销平台,可集中展示河南各地市优质产品。河南各地市、各县域农产品免费入驻该中心进行产品展示,优先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吸纳国美、京东、拼多多、安德在线等知名电商企业入驻。该中心始终坚持“上网下乡”的发展战略,通过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河南农产品上行,拓宽河南产品特别是贫困地区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多措并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商科类高职院校有责任将数字技术、产业知识、营销技能等传授给农民朋友,避免“土炕酸菜”式的悲剧在农村发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以“服务社会、广育良才”为己任,通过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技术反哺、平台打造,为乡村振兴输出了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平台资本,促进了城市消费者和农村生产者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数字化程度,培育了非农产业,履行了服务社会的职责,取得了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葛道凯.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质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21-26.

[2]朱蔚冰.“新商科”视阈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中法职业教育对比[J].科教导刊,2021(02):191-192.

[3]冯丹,朱德全.从适应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战略转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1):31-39.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7

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投入,而且也要心智的展开,更需有较高的教育智慧。而智慧不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有了知识、能力才能更好的打开智慧之门。许多教师特别是高职教师,在学校学习了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只能纸上谈兵,更何谈智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有效教学的开展。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教学”、“耳听教学”、“一言堂教学”仍在延续,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能力荡然无存,课上听书、课下背书的学习模式让许多学生成为考试的雇佣,对知识缺少钻研、思考和探究,对问题避而不谈或简单处理,处理事情能力不足。在笔者看来,教育中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如同社会上获得的学识一样是复杂而有深刻内涵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生活实践中去慢慢体味和积累,进而转化为智慧。鲜活的教育智慧来自于我们对外的开放,来自于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反思,同时也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书籍是造就灵魂、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可以让人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智慧品质,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铁芳一直以来认真读书、思考、写作,广泛涉猎,他的教学过程是“活”的,在他那里学生的思想在自由自在的成长,他展现给学生的是:广博的知识底蕴,游刃有余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回避,而是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引申和利用,机智的开放了教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他的荣誉数不胜数,社会兼职三十多个,并且经常外出报告讲学,另外还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为何他干的依然那么轻松自如,潇洒出色?就是凭借他的教育机智、教育艺术。魏书生用“机敏和智慧”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得以诠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机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行动,是应对偶发事件的临场迅速反应能力;而教育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我们学习教育知识,熟悉教育实践,是为了让我们以教育的“知”来充盈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是我们在实践的磨砺中审视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让我们真正懂得“生存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知识在孕育能力的同时也滋养了教育智慧。实现教育知识向教育能力、教育机智、教育艺术的转化。

二、升华教师教育情感,彰显智慧教学魅力

知识的获取始于教育感知,但不仅停留在教育经验上,也不仅局限在教育知识领域,而是生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情感,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教育情感是教师对于教育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教育情感不仅隐潜在内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你,就排斥你的教育,学生对你封闭了心灵的窗户,尽管你们吹的是清新的空气,也吹不进去”。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老师走向朋友,从批评者走向赞美者。教师情感是教师心灵的折射,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突显。作为高职教师,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彰显人格魅力的同时不断充实和成熟自我,理性看待和认识学生,积极吸纳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让他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调整。人格是教育情感品质的提升,是“爱滿天下”,每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即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这种魅力散发出的光辉是任何邪恶都无法泯灭的。“人格是金,人格是教师最高的学位,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不能没有人格魅力”。高学位、高学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做事的本领和应付社会的技能,而人性、人情、人格带给学生的是终生享用的做人魅力,因为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万物之灵,世界因人而美丽。教师伟大的人格就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反映着。教育知识转化为教育人的情感体验,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验证一位教师面对繁杂的教育工作时对教育的真挚和无悔。正如“桃李满天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教育人的育人是硕果累累而且更深层孕育着教育人的光辉品质。

三、磨练教师教育意志,提升智慧应变能力

教师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教师良好的个人综合素养及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应成为我们教改中教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为此教师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种种困难,通过磨练坚强的教育意志,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复杂性,一面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且“无路选择”的考试落后生,一面是教育理念论与经验论范导下的遵于教学考核的信息传递者。国人固有观念的落后性,让技能和业务能力水平教育遭遇冷落,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现象非常严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过: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可能不是考600分的,可能是300分、200分的,但我认为这些孩子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职业教育培训的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培养‘一技之长’。智慧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摒弃陋念、突破自我,在改变对所谓“坏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无条件地去热爱学生,接受学生,传授中国厚重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获得成功”,让教师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升华为毕生追求的神圣的事业,让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王阳明为追逐圣贤之路,通过执着的坚持、艰苦的磨练以修炼自己的身心,来实现心中的梦想”;张海迪,一位高位截瘫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能以坚强的意志来证实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那我们是否也可把教师教育意志的磨练当做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种愉快的体验;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想要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就需学会经受困苦、磨练意志;能经历磨砺生命才能变得坚强;能敢于挑战你才会更勇敢;能跨越挫折你才会握手成功。所以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教育意志的磨练,高职教师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信息传递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教学媒介繁多等意志行动绊脚石的基础上,用智慧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难题,在感悟中超越意志与意志行动的矛盾。

四、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自由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

1北京市技工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自1951年北京市第一所技工学校——长辛店机车厂技校成立至今,北京市技工院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具有招收初中毕业生资格的技工院校共19所,其中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8所、1.1优势。1)北京市技工院校以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为主,办学实力较强,相当一部分是部级重点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他们有的成为全国的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基地、有的是阳光德育示范学校,有的是世赛基地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为国家取得荣誉,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2)地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资源条件好,还可以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科技创新公司或系统集成商方便地进行洽商与合作;3)北京大量的高校、高职院校,有丰富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网络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可供借鉴。随着北京市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定位、新目标,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实施科技创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成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为此,北京市推出《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办好首都职业教育,提升北京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枢纽城市、实现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参与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国际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北京市技工院校重要任务。因而,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展网络信息化建设,运用云计算(CloudComputing)、大数据(Bigdata)、无线移动互联(WirelessMobileInternet)和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首都技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劣势。不少技工院校对网络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有的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新建计算机房、改造多媒体教室阶段,稍微好一点的开发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或相关教学资源等,但校园网整体使用率不高,还不能为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技工学校4所,在校生总计约4万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北京市各技工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现各校均已实现了有线及不同程度的无线网络覆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实现了学生校园一卡通、电子图书馆、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及校园监控网络系统等网络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笔者使用SWOT法对北京市各技工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前景进行简要的分析。1.3机会。1)新常态下北京市疏非控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实施人口总量有序管理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将是技工院校在生源减少的情况借助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期;2)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促进技工院校数字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并鼓励各院校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3)北京市有些技工院校属多校址办学,也有些院校在首都新发展形式下需要搬出核心功能区进行校园重建,这也为技工院校开展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发展机遇。1.4威胁。1)慕课、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等新型网络信息化教学在职技类院校教育教学应用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2)智慧校园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网络及信息安全也一直影响着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根据分析可知,北京市技工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技工院校开展相应网络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助于技工院校在首都新常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2北京市技工院校网络信息化建设思路

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展网络信息化建设,以校园网为基础,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向智慧校园的服务支持、应用融合迈进,同时还应适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发展,积极抢占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2.1以云计算为中心搭建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框架平台。北京市各技工院校大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接,在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管理、综合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和使用,但相关资源使用率不高,后续网络信息化建设支持保障不是很充分,可以利用云计算、无线移动互联等技术对校园网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例如,通过无线移动互联覆盖、有线光纤骨干建设,实现互联网络高速互连、智能终端广泛应用;通过云计算平台将网络资源、存储资源、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如图1所示,为各网络信息化应用提供好服务支持保障;有条件院校还可以进行网络信息化数据中心建设,为下一步大数据、智慧校园打好基础。2.2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带动学习方式的革新,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将越来越发挥起重要的作用。从基于网络的传统教导型学习,到为学习者搭建协作学习、社交学习的引导型学习,再到促进自主的互助的支持型学习,借助网络信息化建设,让学生在经历个体学习、协作学习、社交学习等多种体验过程中逐步养成发现、积累、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习惯,从而形成自主持续发展能力。院校可以从云桌面、虚拟教室、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培训平台等网络信息化建设着手,逐步发展建设支持协作学习的虚拟班级、校园学习社交网络,并最终形成专家服务网络、知识分享系统和线上/线下学习支持系统的校园网络学习生态,如图2所示。[1]这不但需要相关平台应用软件的建设,更需要大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线上/线下学习支持系统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投入,而这也会对课程教学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对于北京市技工院校来说,发挥其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上的优势,通过网络信息化建设,必将带动和引领京津冀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同发展。2.3结合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学校依托于物联网、无线移动互联等技术,实时获取如影像、声音、方位、光线、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多种监测信息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之进行有效的存储、分析和管理,从而实现对院校中的人、物和各活动过程进行智能管理,为教学、管理和生活提供智能高效的服务,达到智慧校园的目的,如图3所示。[2]学校以大数据为中心,对校园内人、地、事、物、组织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的数据挖掘采集、分析处理,借以实现面向校园管理的智慧应用如校园资产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面向教育教学的智慧应用,如大数据教育决策分析系统、大数据学习分析系统、大数据教育监测系统等;面向校园生活的智慧应用如校园一卡通系统、食宿消费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医疗健康服务系统等。[3]北京市技工院校中有的院校已进行了相当的数据积累,并体验到了数据的巨大力量,接下来需继续积极探索构建数据模型,设计数据挖掘、分析和预测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创新服务管理的方式,优化教育管理决策,提高教育服务的智能化水平。2.4汇聚各校资源,构建北京市技工教育及职业培训网络。正如技工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岗位职业紧密连接一样,技工院校的校园网络也不应是信息孤岛,需要和外部信息网络紧密连接,通过内外部数据融会贯通,推动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校园信息网络及其数据逐渐成为院校的重要资源,汇聚各校信息网络,构建北京市技工教育及职业培训网络,发挥整体规模效益,实现北京市技工教育及职业培训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由智慧校园连接智慧社会,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开发重要任务。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搭建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其他业务等五大类共20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4],现北京市各技工院校已连通了其中的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北京市技工教育下一步至少可以在师资、专业设置、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技能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上搭建自己的云服务平台和信息系统网络,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精准对接首都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精准契合受教育者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对接智慧型社会服务。

3发展建议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双高计划”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历网络设施起步、数字校园基础搭建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三个阶段。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或即将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提升阶段。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校园”的构想。随着国家推荐性标准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出台,智慧校园有了明确的定义:智慧校园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1]。依据这一标准,各类学校开始研究、设计并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智慧校园,“双高计划”的实施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指导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依托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2]。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十三五”建设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3]。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着重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4]。此后,全国各省份在地方的关于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中都将“提升信息化水平”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其核心也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5]。“双高计划”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可以看出,建成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进一步优化和升华。智慧校园建设不仅引领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而且支撑着“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教育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第二,智慧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打造舒适美观、先进智能的新一代智慧教育场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帮助校园管理者作出更科学的决策,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可以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三,智慧校园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双高计划”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生,以目标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治理水平等多维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能够加快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融合“大、云、移、物、智”技术[6],围绕着顶层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建设,但是也面临着匹配不佳、融合不深、价值挖掘不足、防护力度不强等问题,影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发展的方向。

(一)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匹配不佳

智慧校园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综合系统。《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中提出,总体架构采用“一终端+两体系+三平层”的模式进行设计与部署[1],但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不同特点,不同类型教育下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仅停留在信息系统、业务平台的集约建设阶段,未考虑如何深层次推进产教融合、如何更好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等问题。这说明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与学校实际需求不够吻合。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

“双高计划”中,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一改革发展任务的核心就是通过植入新技术元素,打造教育新模式,形成信息新空间。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当下教学模式已发生改变,“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会成为常态,但是在智慧校园实际建设过程中,支撑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环境、数字化资源、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尚未达到相应标准。多媒体教室设施陈旧、老化,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不足,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师生的信息能力水平难以匹配新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形成“会建不会用”或“建好用不好”的局面,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管理服务中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资源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资产。大部分高职院校虽已认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但已建的信息系统存在“重功能、轻数据”的情况,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只是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未能在主题库、指标库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数据效能,难以辅助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并且没有针对问题数据建立有效核对机制,问题数据不断沉积之后又会严重影响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更无法实现数据治校的目标。另外,跨部门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交互程度不高,难以支撑学校常态化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7]。

三、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也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商院”)是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商科院校,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本文以无锡商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

(一)突出特色、融入校园,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要服务学校和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总体建设框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立足实际,融入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时空环境。无锡商院的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创新、融合、共享、服务”的工作理念,明确了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城市的顶层设计。1.升级校园基础设施打造高速、泛在、绿色、安全的校园智慧环境。整体升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主干网“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建设安全数据中心,搭建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统一建设,按需分配。借助无线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高清摄像头等基础设施,加强交通、能源、安防、监控等智能化发展。2.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校史馆、文化长廊、教育场馆基于GIS全域覆盖,形成有内涵、有特色的浸润式校园环境。非遗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场所结合数字3D博物馆,形成环境互联互通、全员参与的美育课堂,提升美育的育人效果。精神文化宣传融合新媒体,形成“一网、两微、多平台”智慧宣传矩阵,打造原创网络文化作品,营造清朗网络环境。3.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基于数字化革命和商业变革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理念,无锡商院跳出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新商科多元化办学资源,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着重打造全域学习模式的智能化实践环境,形成实践性教学与改革、应用创新与服务、技术研发与推广、产业培育与孵化深度融合的“产教研创”新型教育生态体系[8]。与无锡重点发展的数字营销、跨境电商、云财务、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产业同步升级,建设人才综合能力提升基地、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职业能力培训与鉴定中心等,服务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二)技术赋能、资源共享,深度融入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工作在于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无锡商院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课堂等方面进行技术赋能。1.打造智能型教学环境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现代化教学环境成为传统多媒体教室改造与升级的主流样式。尤其是互动研讨型智慧教室,它改变了传统教室形态,配备灵活移动桌椅、多屏交互一体机、全自动高清录播平台、集控平台等,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师生营造“处处可书写、处处可研讨”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服务中心基于可视化大屏环境,运用“云+端”巡课平台、远程指挥调度软件等,实现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用户的统一调配和高效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AR、VR技术引入场景建设,构建多种虚拟场景仿真中心。2.建设数字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建设,持续推进“两平台、三课、一库”工程,引导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主动思考课程改革方案,鼓励教师人人进平台、建空间。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校—市—省—国家”四级递进的精品在线课程体系,以“互联网+”精品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来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智慧学习岛”以“教学重构、智慧学习”为目的,划出课程资源区、编辑制作区、互动讨论区、学习交流区四个区域,实现云技术直播和录播、远程互动教学课堂现代化、优质课程资源制作专业化、虚拟场景精品视频录制自动化。3.打造智慧课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新形态,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植入课堂,融合“互联网+移动+教学”的互动教学模式,打造智慧课堂。借力“商院e学堂”“智慧职教”等网络学习平台,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对接教务管理数据,汇总、分析教师课堂行为数据,给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推送最直观的数据结果。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现“教学、管理、评价”一体化。以“全过程、大数据”支持学习测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以“轻技术”提升教学体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三)融合驱动、服务创新,推动数据价值应用

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突破高职院校校园管理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能源与环境管控的智能化。无锡商院优化并完善各类管理平台,普及业务应用,统一支撑平台,打破业务边界,重塑管理流程,拓展管理者管理的广度,同时将数据变成有效资产,提高服务师生的精度。1.构建完整的应用体系整体搭建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一大基础,以教师幸福发展中心、学生成长成才中心为两个统领,涵盖教育教学、感知服务、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覆盖教务、学工、人事、科研、安防、节能等多个系统的应用体系结构框架,为全校师生提供最广泛、最方便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智慧商院综合服务平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统一数据,整合原有业务数据资源,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交换通道,建立信息标准规范,实现多个应用系统单点登录。2.设计师生“时光记录表”用大数据打造智慧校园的“大脑”,对软硬件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抽取、转换、清洗、入库、分类统计、挖掘分析、决策支持等,释放更多的数据价值。无锡商院“时光记录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按照时间轴,展示学生个人信息、学籍信息、课程信息、考试信息、活动信息、奖惩信息、消费信息、毕业信息等数据,实现学生成长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教师幸福发展为重点,按照时间轴,展示教师个人信息、人事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政治面貌信息,实现教师发展全过程管理。3.推进大数据诊改工作运用教育大数据支撑学校诊改工作自动化和常态化,以学校发展规划中的目标链和标准链为基础、核心业务为主线、辅助业务为支持,梳理诊改工作流程,分析服务诊改的功能需求,确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指标,理清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与管理系统、业务应用之间的质量依存关系,结合监测点,自动推送过程数据,做到内控管理与师生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精准治校。

(四)全局感知、纵深防御,提升网络安全运营防护力

智慧职业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翻转课堂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到来,慕课、微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不断兴起。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提出了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推广形式多样的智慧课堂、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参与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能力,贯彻“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更多教育者的青睐。高等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各领域发挥了许多应用价值。由于高等数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弊端,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1~5]。本研究从任务驱动借助互联网结合微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出“互联网+”智慧课堂进行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对[1]“互联网+”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措施进行探索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微课与翻转课堂

(一)微课简介。微课是针对某个学科中某个知识点以微视频为载体可进行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视频课。可进行难点、重点、易错点、解决某个问题等不同知识片段的学习。微课时间短,可随时用手机、电脑等观看和下载。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应用强。(二)翻转课堂简介。教师提供微课等视频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单,学生在课前完成视频学习和任务作业,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两个阶段组成:一是学生自学教师发放的学习视频与任务单,师生互动探究完成;二是通过交流平台,复习消化巩固。

二、高等数学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教学视频录制和获取途径存在困难。一是视频的录制、剪辑等制作技术要求比较高,制作优异的视频存在很多困难。二是难从网络上获取所需教学资源。(二)师生双方对“互联网+”智慧课堂理解不透彻,操作性难。一是教师不能领透翻转课堂的教师模式的内涵,认识存在误区,流程不清,教学不适应;还是教师为主,忽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上课还是PPT和视频结合以往模式教学,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生生互动,知识与专业结合应用空白,课堂不智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智慧思维难以培养。教师翻转课堂的组织引导能力,开展协作讨论学习、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结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是教师的痛点。二是学生对老的教学模式影响很深,对智慧课堂、翻转课堂不适应,主动性与讨论交流协作、研讨能力不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三、智慧课堂教学流程结构设计与措施方案

(一)教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每一课都制定需要掌握的知识清单,每个知识点尽量突出实用的价值。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特点的课前预习任务单。预习任务单的设计要做到:一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合理设置启发性的思考;二是贴近生活,突出实用,增强趣味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三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要多样性,联合多种学习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来设定任务;四是层次化,逐步升级,具有闯关挑战性,太简单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动机,太难学生就没有兴趣。(二)教师在智慧课堂等软件上发送一些微课程资源等供学生提前查询学习。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作成微视频或在网络中上寻找一些网络课程视频等网络资料等上传到智慧课堂软件上,供学生提前上网学习、交流讨论、练习等,实现已教定学到已学定教的转变。

四、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分析

(一)课前阶段,重点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情况。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提前备课、研究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熟悉内容。通过智慧课堂软件建立生生、师生教学讨论问题的交流平台。通过平台留存的学生信息、成绩统计分析图表和数据和交流讨论的情况等,综合分析学情,据此有利于老师预设教学目标,拟制适合的教学方案。(二)课中阶段,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桥梁。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软件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互动教学活动。主要特点有:一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分析智慧课堂任务单、测试统计表充分分析学情,制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采取多种方式设置疑问创设学习情境、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二是知识应用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探究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协作学习探究,探究过程分析汇报并展示探究成果。三是颠倒传统式教学方式,借助智慧课堂软件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四是学习评价反馈方式,传统的评价手段就一张试卷检验学习效果,不全面,有失公平性与准确性,很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测验,根据系统保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出每个学生的及时跟踪评价,评价的手段网络化、高速化、动态化。(三)课后阶段,答疑解惑、个性化辅导。智慧课堂完全弥补了传统课堂的缺陷,具有针对性强、互动性强、速度快等特点。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任务,制定学习计划,推送个性化的预习复习资料;第二,学生通过平台及时完成作业,系统及时自动批改并提供解析过程,并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做成微课,及时发给学生进行观看学习。

五、“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文件,如何智慧培养具有创新型和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如何进行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认真思索和探究。(一)建设高等数学智慧教学队伍。通过以制度促建设,竞赛促提升,交流合作促优化等系列措施建设一支优秀的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尝试各高校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微课翻转课堂教师团队,集体设计制作视频、教案、教学案例和分享制作技术,合力打造一门微课、翻转课堂的高等数学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二)围绕专业特点实施分专业案例式教学。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高等数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数教材都不同,高等数学要符合专业特点要求,教学中要与专业相结合。适合不同专业引入不同的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以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数学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积分应用”为例,探究如何将微课等智慧课堂教学有机融入到高等数学翻转课堂之中,借助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1.课前设计。首先要完成适于翻转课堂的课件,微视频、教学难重点、教学目标、旧知识的回顾等内容的制作和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教学内容和学情的选择、分析,选择合适的应用案例。一是教学内容分析,积分的应用是积分的精髓,掌握好总结好应用的技巧,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录制准备好教学微视频、课件、学习任务单等推送给学生预习。课前案例有关问题:怎样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接着分析经济学中经济函数及其增长。教师通过网络后台监督学生的观看、任务完成情况,在平台上与学生互动讨论交流。2.课中设计。智慧课堂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具体流程如下:小组汇报、提出疑问与见解。学生观看教师发送的学习资料,小组讨论,提出见解与疑问,各小组组长进行汇报学习心得,积分应用的步骤,应用技巧等。教师再进行积分应用的答疑和总结。3.课后设计。课后,各小组要合理分好各组的任务,通过网络、图书、文献等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完成任务后采取组间与组内互相评价的方式评价。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微信、QQ等及时答疑解惑。(三)创新评价机制。随着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发现了重大改革,出现了许多教育平台,有“雨课堂”,“智慧课堂”、“超新星”,“云课堂”等为高等数学智慧教学提供技术支撑[4~5]。利用平台签到、答题、互动交流、测试、问卷、视频学习情况等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教学也更加有趣,考核更加公平和透明。可以借助平台详细的细化和量化学生动态化评价。过程性评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六、结语

运用创新智慧课堂信息平台教学,真正实行了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实行了两者完美渗透统一。但怎样构建基于智慧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怎样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等等。这些需要不断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天祥.关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智慧课堂APP”教学平台[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2019,7:3~5

[2]韩亚芬,李琦.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2:24~25

[3]江万满.基于翻转课堂的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3:120~122

[4]潘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8,19:97~98

[5]孙薇.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助力智慧课堂———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研发和设计为例[J].中国编辑,2018,4:61~63

[6]万畅,蒋海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

[7]李凤琴.“智慧教育”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