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7:18:37

智慧教学理论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是培养崇美、向善、求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的意识、构建自由心灵以及提高道德水准,更能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教学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应深入把握语文教学内涵,专注实践智慧在语文教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改语境下,这不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理论应对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据此,在语文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将实践智慧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一、当代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

实践智慧植根于古希腊语,主要指在实践领域发挥作用的思想与智慧。亚里士多德在相关著作中针对实践智慧进行了集中论述,并将其界定为:“对人类社会活动有害或有益的事物,所采取的真实的、积极的、夹杂理想的功能状态。”国内学者根据实践智慧的原始意义及社会效用,对其做出不同的释义。李小红、邓有韵(2017)将实践智慧植根于教学领域,并具体指出是学校教师对当前教学环境的顿悟、辨别、感知;对教学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品质的体现。而范国真、赵晨(2018)则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对教学价值的不断追求,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掌控、创新性驾驭、敏锐感悟、深度思考、深刻洞悉及运用灵活机制面对问题的复合能力,是艺术高度与教育科学的有机产物,是学校教师在探寻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长期反思、感悟、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道德情感与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教育价值观等多层面素养的个性化彰显。然而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机智是基于教育学领域的天赋和机智,能够促使教学工作者将没有益处、没有希望、没有成效的情境转变为具备教育积极意义的实践。而教师实践智慧主要指教师在特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灵活化、方法化与具体化。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实践智慧具备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不可传导性等特征。可以说,假若教师缺乏充足的实践智慧将难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语文教学与实践智慧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教学角度,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性发展。要构建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必须针对学校传统语文教育强调片面化知识、纯语言教学的弊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探寻教学的本质意义。在教育改革层面,学校应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及教师教学的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在新时展中的意义[1]。

二、实践智慧在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国新课程改革迎来全新的挑战,在观念上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相统一,相融合。在方法上,要摒弃传统纯语言教学弊端,将实践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然而在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的过程中,我国语文教师普遍将教学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技术,难以掌握本质。而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偏差则又是当代语文教师缺失理性思考与实践智慧的客观表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在相关文献中指出,理论智慧是对不变事物的应变思想,是主观分离的本能认识,在把握生命实践行为中难以发挥效用[2]。然而实践智慧却是与生命实践相融合的行为,是将生命实践对象作为研究客体的具体表现。通常来讲,理论是已存在的、一般的、抽象的。实践是生成的、情景的、具体的。语文教师借助普遍规则应对动态的课堂;用固定模式制衡多变的、复杂的、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缺乏实践智慧是制约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语文教学活动并非是对技术的简单运用。张启权(2017)在相关著作中指出:语文教学活动是在相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中,对具体问题的实践性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高层次的选择、判断以及思考的能力。而教师个人发展并非是植根于行为主义与工具理性基础的能力本位发展,是以认知情景为基础,以实践智慧为前提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生命和基础,必须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实践智慧,不断反思语文教学实践,以此应对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并在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中迎接当代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进教师职业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层面。在以往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侧重于将诸多理论移植到语文课堂中,并强制教师执行,严重忽视了语文教师根据自身实践、反思、感悟、体验所形成的教学作用。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茫然无助、无所适从,致使语文课程失去原有的生命力。所以将纯语言课堂、知识课堂转向为实践课堂与生命课堂是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若想真正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智慧。通过追问“为什么”的价值与意义,将学生的灵感、思维、经验、知识都激发出来,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以此为学生营造拥有充实感和快乐体验的教学环境。因此,实践智慧又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3]。

三、提升语文教师实践智慧的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下,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表现。不仅是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是对教师相关理念、素养的转变。(一)内部因素。1.教师德性根基。实践智慧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实践的根基是德性。德性是社会属性的人对社会优良文化的传承,并保持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具备德性的语文教师必然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在相关著作中指出:教学工作的核心,可以总结为———道德。道德是展开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感化学生的必要手段。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培育,是实现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局限于对技术知识的传承与运用中。要以道德为基石,引领学生走向“善”,以此实现对学生全面性、多维度构建的目的。具备道德品质的语文教师具有足够的实践智慧,能够促使学生的不完善性、不确定性得到稳固,得到发展,得到完善以及确定。语文教育在实践形式上是技能教育,在实质上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体包括智慧、思想、心灵、性情。促使学生充分吸收知识营养,充实人生内容,获得社会经验。因而,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品德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或文化活动,提升教师的德性,触发教师的实践智慧。2.形成建构理论。语文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其既包含实践应用,又涵盖理论综合,而彰显在实践教学中的智慧,则是以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持的。学科理论是建立在诸多学科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对多学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升和优化自身的教学素质。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完整的课程。在语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教师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的存在即是课程的存在。然而大部分教师扎扎实实地教、勤勤恳恳地干,教学经验虽丰富,却依旧是个“教书匠”,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无法成为综合型、智慧型、实践型的教师。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部分教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跨越不了窠臼,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在教育学领域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富于动态性的过程,教师要对知识、课堂及学生形成崭新的认识,切实认识到体会、体验、互动、对话等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并努力将其变成属于自身的实践行为,不断与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相互融通,促使其升华、整合为语文教育的实践智慧。3.坚持文化积累。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语文学科,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力度与教学质量,能够有效传承并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为,侧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判断与现实应用,只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才能有效促成实践智慧的生成。汲取个性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意义与价值积淀、选择及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生成的实践智慧必将牢牢地扎根于内在的文化心理当中,并构建在传统文化的一体化和统一性的前提下。简而言之,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情感方式、思维方式,都是在特定心理结构中凝结、萌生及孕育的,以此形成教师智慧发展的文化模式。可以说,文化积累是语文教师塑造与智慧的过程,是教师智慧发展与生成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更是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文化资源。赵德勇(2017)认为,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教师利用教材与情景,引述或列举相关传统文化的总结。4.形成反思机制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取决于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部分具备多年执教经验的教师,虽然教学经历在不断地丰富,但经验却在不断重复,并没有通过反思将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洗礼,以致难以从感官层面上升到客观理性层面。简而言之,反思是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对已有的教学行为或教学实践进行审视,探寻偏差、总结成因的过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行动中发展实践知识、研究实践理论,生成实践智慧的过程。在形式上,教师可利用书写日志、建立档案、摄制录像、观摩分析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反思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彰显化,通过评价、分析其适当性与合理性,在借鉴与扬弃的前提下,解构新的理论,以此提升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智慧。因此,学校可利用制度的手段,督促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或通过其他教师点评的形式,引起教师对个人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的反思。也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活动中,促使教师在学习中反思已有的理论经验。(二)外部因素。1.构建人文、自由、民主的管理制度。优秀的语文课程是具备个性的课程,是有智慧的课程,同时也是焕发创造力的课程。语文教师要构建以此为导向的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然而传统的管理制度却运用强硬手段,不讲艺术性、特殊性,盲目管理,致使语文课程陷入理科化教学管理困境。培养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应注重对和谐民主的管理制度的构建,通过创立新的管理体制,激发语文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性,使教师有能力、有机会在实践教学中彰显主见,形成自己的教学决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缩减限制教师个人发挥的行政监督,增添灵活多变的评价机制,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方能从容不迫地进行语文教学创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情景中,语文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以此生成引领语文教学发展的实践智慧。2.确立基于实践智慧的语文教学常规。实践智慧并非理论基础,也非技术手段,无法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习得而获得,其主要源于教师的执教经验,是从教学体验过程中内化、提升而得的。在语文教育改革中,部分从西方教学领域引进的理论并不适应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及规律。譬如综合学习、合作研究及跨领域活动等。从合作学习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是个性化的教学,并不适宜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其根本原因在于写作、阅读都是教师或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运用干预手段,破坏学生对文化的体验及感受。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难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学常规需要具备充足的“弹性”,以此促使语文教师在具体运用相关理论时,能够自觉生成实践智慧。此外,在教师引用国外先进理论时,应将理论与自身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将理论运用技巧、方法及体系融合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从而以自身经验为基准,构建个性化、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教学是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能力、满足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人才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中,学校应从道德、文化、理论、反思角度出发,构建语文教师实践智慧,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及创新性,促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活力、有生命力、有智慧的教学平台。同时,构建完整的管理制度及教育常规,为语文教师生成实践智慧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使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思考,自主研究,积极反思,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服务为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宗旨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雷.教师实践智慧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5):232.

[2]方超群.语文课堂需要一种实践智慧———读曹勇军《语文的表情和眼光》[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86—88.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2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学习空间的概念也在逐步发展,由最初正式的学习环境发展成为非正式的。如今,过渡到网络学习空间。近几年,各类教育部门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和实施上,自网络学习空间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始,研究热度就在持续的升上。但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领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空间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吴忠良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指专属于教师和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环境,空间的使用者既可以创建、分享,还能管理学习进度,这样的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伴交换意见。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设计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方法[1]。智慧课堂是依托在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大环境下才得以开展的,还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智慧课堂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除了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融合了教育大数据,有外国学者对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前,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由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需要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手段,过程较为复杂。智慧课堂实现对教育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让课堂更智慧化。

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方法

(一)智慧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互动式智慧模式解决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在课上学生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智慧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教学活动,既能活跃气氛,又能高效率的配合教师完成学习活动[2]。在课前,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设计教学活动,从学生角度,设计互动交流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情感交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技能,打造创新性思维和高效性能力基础,达到高效智慧课堂的效果。智慧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采用的是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运用技术支撑,将两者深度融合,以此构建高效的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架构如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由图1可知,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架构从三个层面进行目标设定。第一,教师层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教师完善的智慧知识体系便于教学的开展,院校要致力于培养教师的各方面专业素养和智慧教育能力。第二,学生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训练思维能力为主。第三,教学层面,教学机制生成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化水平,完善教学智慧机制,促进教学机制迸发[3]。(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明确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后,需要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智慧人才为终极教学目标,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服务支持下,教学活动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重点强调教师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知识时间和综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成创新创造[4]。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学习安排与课内外无缝连接,教师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要始终贯穿,与学生协同发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生态哲学理论构建的,生态哲学理论下的生态课堂是由生命体和环境构成的,生命体指学生和教师,其余均属于环境系统[5]。通过教学活动,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循环,使课堂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生态整体。根据生态哲学理论的启示,智慧课堂模式以生为本,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课前,教师可以建立学科组共同研讨交流,经过反复设计和修改得到最终的教学方案,上传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教材。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引入话题,通过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了解学生知识认知程度。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于平台,学生根据学进度完成任务,平台及时反馈结果,进度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附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有明显的作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参与评价,在交流阶段,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应用,促进高阶认知的达成[6]。

三、实验论证

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逻辑性,在本次实验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挑选一所学校,共发放100份问卷,利用率为98%,分别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本文设计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表1为两种方法满意度调查结果。由表1可知,采用本文设计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结束语

智慧课堂教学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机遇,在本次研究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的智慧课堂教学方法,该方法是以培养智慧人才为目标,为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建议。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发现智慧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清亮.浅析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7):385.

[2]袁梦霞.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78.

[3]盖宝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中华少年,2017,26(16):158-159.

[4]祝静.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7,21(22):388.

[5]张洪.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7,28(4):150.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5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6

一、框架完善,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围绕英语新课标教学理念,深入农村英语的一线实际,通过从叙述策略、读者回应策略和动态论述框架等多种教学策略出发,为读者构建了动态性、实用性强的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框架,对当前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方案提供了有效支持。但从农村英语教学的普遍实施状况看,当前农村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目前农村英语教育与城市英语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对于多数农村地区来说,农村英语教育仍然是薄弱学科,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在农村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是弥补农村英语教育资源薄弱、师资力量短板的重要途径,通过以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智慧学习过程为创新点,从而解决了传统农村英语教学的“内容单一”、“形态单一”等问题,充分满足了农村学生英语培养的相关要求。其次,多数农村英语教学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相对枯燥,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乡村英语教学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深化农村教学创新的关键前提。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构建交互性英语课堂,激发学生的互动交流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最后,当前乡村英语教学体系相对滞后,智慧教育与农村英语教学融合度不足,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当前农村英语教学多集中在课堂线上教育,及时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多媒体教学软件,仍然停留在“浅层迁移”状态,未能实现在线教育与英语课堂的“一体融合”。因此,在当前开展农村英语教学时,要依托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代走向,探索适合于当前农村英语教学的智慧化道路。

二、题材鲜活,构思新颖

该书构思新颖,论述题材极为鲜活,通过以新课标英语教学要求为论述基础,围绕有效教学的价值要求,对当前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方案提出了实用性建议。不仅如此,作者还从语音、绘本和词汇,以及英语课堂等多个角度对农村英语教学进行详细论述,提高了全书论述内容的实效性。结合本书论述观点,在当前利用智慧教育开展农村英语教学时,将实现以下应用价值:一是适应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全新环境。当前农村英语教学面临方式更新、形态升级的全新氛围,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视角看,在当前全面推进农村英语教学时,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英语学习规律,积极适应农村英语教学的全新变化,通过将农村英语教学与智慧教育模式全面融合,充分挖掘智慧教育在农村英语教育中的多元功能优势,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英语应用意识和语言习惯。二是有效挖掘和开发了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通过利用智慧技术,关注农村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英语教学方案,使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满足,进而遵循学生培养规律。通过合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展示英语学习的趣味美学,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价值趣味,全面激发农村英语教学的内在活力。比如,利用智慧教育平台革新、优化农村英语教学平台,使学生借助在线教育了解英语教学的多种形态,发现英语学习的人文美学、艺术内涵和多元价值。三是智慧教育技术的成熟发展、应用驱动了农村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加快了农村英语教学新变化与新应用,通过发挥智慧教育优势,深度整合农村英语教学资源、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流程,增设基于智能技术的全新英语教学课程,推动农村英语教育整体实现智慧升级。在智慧技术驱动下的农村英语教学变革,本质上仍然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回归。因此,智慧技术的合理引入、应用,充分遵循了现代教育规律,更好满足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诉求。四是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言与实践素养。在新的农村育人环境下,农村英语教学逐渐从学科知识教学升级为语言素养综合性教育。在借助智慧教育技术优势,系统化开展农村英语教学时,要坚持以农村学生的具体英语学习需求、关注兴趣为智慧教育应用基础,整合优质英语教学资源,积极践行“智慧教育”理念,为农村学生全面掌握、实践应用所学英语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智慧技术能够将农村英语教育与学生实践应用、表达全面融合,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农村英语教学结构。

三、聚焦问题,科学指引

该书聚焦问题现实,通过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叙述,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农村英语学科知识发展与教学要求进行论述,为当前更好提升农村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支持。另外,全书凭借《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丛书》编委会的人员优势,先后深入农村英语教学一线,收集了大量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对当前农村英语教学实际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支持。除了以上论述内容,当前在利用智慧教育开展农村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以下路径出发:第一,农村英语教学创新要适应智慧教育的“多元诉求”。要利用智慧教育重塑农村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智慧水平,赋予农村英语教学新的发展平台和资源内涵。农村英语教师要适应智慧教育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平台调整农村英语教学模式、优化农村英语教学考评机制,通过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流程,切实改善农村英语教学质量。要发挥智慧教育技术优势,积极适应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通过从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诉求出发,通过丰富农村英语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全面拓宽农村英语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智慧技术品读英语学习的内在趣味、应用特征,全面改善农村英语教学质量。通过设置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实践性强的教学空间,全面激发农村学生的英语表达诉求,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第二,要充分利用智慧技术与现代教育媒介的终端优势,为农村学生构建新的智慧化、多形态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在线APP教育平台、微信群等教学形式,组织开展在线英语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的吸引力,也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多媒体教学培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英语表达水平进行生动展示,通过弥补传统农村英语教学的实践表达短板,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实践表达的积极心态。通过利用智慧技术整合、应用各类适用于农村英语教学的具体资源,拓宽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及表达空间。另外,在还要重视发挥智慧系统优势,对当前各类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英语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并及时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全面拓宽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空间。在对农村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管理时,要摒弃传统的“数据思维”,要通过合理利用数据分析对学生成绩进行智能分析,从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和优化传统教育方案,制定与学生学习相匹配、相一致的英语教学方案。要重视建立农村学生英语成绩的学习档案,并借助电脑平台进行分析、定期追踪,通过持续关注学生英语成绩的变化状况,为部分成绩出现较大波动,甚至出现明显退步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合理预警。第三,要坚持“智慧驱动、创新立学”的教学原则,通过对智慧教育的应用本质与农村英语教学实践相融合,从根本上优化英语教学方式,变革农村英语教学考核体系,为农村学生提供内容新颖、智慧驱动的全新农村英语教学体系。要适应智能教育环境下,农村英语教学的规律变化,通过持续关注农村英语教学的“成长性”、“变化性”等教学特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持续改变、优化传统授课模式,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智慧教育技术平台来开展自主学习,使农村英语教学实现从被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全面升级,从而有效解决一直以来农村英语教学参与热情不足的现实问题。综合农村英语教学的实践及应用特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围绕学生语言表达习惯培养的现实需要,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表达、主动融入的理念,通过强调英语教学的实践特性和叙述应用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应用素养。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7

教学论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尽人皆知。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曾说:要透识一个深层且棘手的,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治教学论之道如不反思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之不足,转而走向实践教学论,教学论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就不可能被“连根拔起”。

一、理性主义教学论的迷失

迄今为止,教学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理性主义。这里的“理性”,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那里与信仰和“神性”相对的人的理智性和后天的世俗化能力,更不与“非理性”相对.而是指人类通过观念活动把握和处理外部世界的特殊能力。相应地,“理性主义”特指西方近代认识论中与“经验主义”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秉承本体论(ontology)通过概念的逻辑推理以表达纯粹原理的致知方式,把经验之外的理念世界作为自己的致知领域,突出强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恰如F·培根所说:“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织网。”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从近代起就对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康德是试图用理性演绎的方式构建教育学说的第一人。赫尔巴特继承康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其教育著作以明确的定义为基本写作特征,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承接性。其教学理论以“教育性教学”和“多方面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材料、教学效果、教学、教学计划以及综合教学、教学等一系列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这些概念后来构成了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影响到前苏联的教学论体系,并经由前苏联影响了东欧和等国家。此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将所有教学经验都囊括其中以“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一代代教学论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人们声称,要从纷繁的教学现象中抽象出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作为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然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经由“逻辑中项”,渐次构建一套范畴体系,以达到对全部教学逻辑图景的揭示。结果,“是什么”这类本质主义的问题明显比“怎样做”的问题更占支配地位。教学论表面以现实教学为研究对象,实则是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之上,即在形而上学的观念世界中建构一套具有逻辑自足性的概念体系。这显然是理性主义研究框架的产物。

客观地说,教学论在刚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时,其母体学科——教育学也刚刚脱胎于哲学,深受理性主义的支配,它不可能一开始就走出一条与理性主义殊异其趣的致知之路。从上看,赫尔巴特和前苏联学者构建的那一套教学论范畴,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在理性主义框架下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但教学论发展到今天,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不容回避的。

(一)强调理论陈述的绝对确定性,与教学的人文性格相悖

确定性原则是自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知识论的根本原则。在这种知识观看来,知识就是要排除怀疑获得确定性。理性主义教学论受此影响,把去除教学经验世界上的各种“非本质的”不确定因素,为教学提供绝对确定的、不可怀疑的、能对所有教学起预测和控制作用的真理性陈述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不过与一般(如学、社会学和学)不同,它不是在经验发现中,而是在先验的逻辑推演即理性思辨中来追求确定性的。

试图用逻辑证明的方法来建立一套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德国哲学家赖欣巴哈早就将理性主义的这种方法斥为“逻辑魔术”。因为逻辑证明就是演绎?而演绎的结论不仅不可能提供超出其前提所已蕴含的东西,而且其结论的确定性还必须以其前提的可靠性为基础。可理性主义者进行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往往是先验的,因而是不确定的、值得怀疑的。理性主义教学论无论给“教学”下一个多么周全而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充其量都只不过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理解而已。教学概念作为李凯尔特所说的“文化概念”,具有很强的理解性、规范性、历史性和价值性,惟独不具有绝对普遍性。由这样一个不具确定性的前提所推演出来的教学理论怎能拥有绝对确定性呢?

不仅如此,教学世界的根本性格是人文性,它虽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但从来就不是循着客观而展开的事实。教学不是给定的、确凿的和由线性的因果关系支配的,而是由人给出的、具有众多可能性的、复杂的和开放的。它不可能客观化到能让我们有条不紊地去解剖、分析、,然后获得精确的“教学规律”或“知识”的程度。教学论不可能把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能全面“知识化”。教学论如果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确定的知识体系,被先验的逻辑推演所规限,或拘泥于事实的发掘,被奉为不变的真理,其作为“人文之学”的理解性、意义性、引导性和可批判性就可能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人文学科应有的魅力。

(二)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实践解释能力下降

寻求普遍性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从致知方式上看,理性主义思辨哲学就是寻求普遍性.认普遍性为真理的哲学。理性主义教学论也把追求处于“最高层次”的、最具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教学之知”作为最终目标,以为一般的、普遍的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教学论的全部理论陈述,无论是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描述,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都试图超越具体教学科目的限制,也不管具体教学时段的特殊要求。人们认定,这样的教学理论才最有水准并最具实践指导能力。

然而,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它们对普遍性的宣称都是存有疑义的。有人早已正确地指出:“认为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能够产生出普遍的知识,这是一场打赌”,“无论人们怎样真诚地追求普遍性,迄今为止,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期待从来没有实现过。”社会科学认定的适用于全世界的那些原则实际上只代表着人类极少数人的观点。即便是以往被认为最具普遍性的自然科学,其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科学规律所开出的仅仅是世界各种可能性而非普遍确定性。自然界既不受决定论的制约,也不能从简单的微观世界推导出来。作为人文知识的教学论,其普遍性就更值得怀疑。对教学的认识从来就与人们对人的期望、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整个社会的期望这些更具前提性的问题相联。而这些问题都是文化运思的结果,不可能获致绝对普遍一致的回答。教学论概念的含义一般都不可能是普遍的、自明的,企图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去追寻整个教学理论的普遍性显然是不现实的。

教学论的“对象”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对象一样,“与其说是人所可能面对的那些事情,不如说是处在这些事情中的人所持的‘态度’”。故不可用主、客二分的立场去把握,而需要研究者“设身处地”地去直接“体验”和“领悟”。理性主义教学论不仅将教学论的对象视为一个客观实在的、只待研究主体凭借理性去把握的对象物,而且将这一鲜活的对象一层层抽象为普遍的概括,并将“理论”视为居于实践“之上”的“另一方”,这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实践解释能力下降。教学世界作为人文世界,理论本身就应存在于实践之中,表现为实践智慧,而不能被先验地构造后再“”于实践,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三)追求宏大体系,试图充当教学世界的“立法者”

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又一通病是追求宏大体系,试图为教学实践“立法”,对所有教学活动实施控制。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就对“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治学之途提出过批评,罗素也曾告诫研究者要谨防陷入“对体系的爱好以及与之相随的体系创造者的虚夸自负”。事实上,思辨哲学在黑格尔之后的没落就表明了宏大叙事的缺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在谈到追求宏大体系给20世纪社会带来的后果时认为:社会学因此成为昔日庞大的哲学体系的翻版,花样繁多,体系壮观,而灼见贫乏。这话虽过尖刻,但的确道出了宏大体系虽然壮观但不免虚弱的事实。任何学科想用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将本领域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都是不可能的。哲学没有做到,被认为发展得最为成熟的物也未做到。理性主义教学论在将教学之知抽象为宏大体系的同时,剥夺了一切个别性言说和教学智慧的可能。“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语)。社会学在默顿之后走向了“中层理论”,教学论该作何选择呢?

试图用一种完备的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立法”也是不可能的。实践理性自有其自身的运转法则,理论理性只是参与实践的一个因素。从来就没有从某一教学论体系推导出来的、能统治一切的“教学样式”。教学有赖众人的智慧,尤其是实践者的智慧。“我们不相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给拥有特定学位的研究者的。”总之,我们不相信教学理论能为教学实践“立法”。

理性主义教学论的上述问题使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实践工作者越来越难以认可其自命的权威;另一方面,它自己也在体系的追寻中举步维艰。教学论的确该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了。

二、走向“实践”的教学论

诚如思辨在近代解体后哲学既可转向实证主义也可走向现象学及哲学解释学一样,放弃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教学论也有实证主义教学论和“实践教学论”两种可能走向。

实证教学论在整个20世纪都一直有人提倡。W·A·拉伊是实证最有力的倡导者(其《实验学》大部分篇幅讨论教学)。美国的教学论在桑代克之后基本走上实证之路。赞科夫也力主以实验的方法对教学问题作综合性。然而,教学论依然把追求教学之知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放在首要位置,以揭示“教学”为最高目标,其偏失与理性主义教学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达成以上目的的途径不同:前者主要是实验、统计等经验概括的方式,后者则主要是概念间的逻辑推演。科学教学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心和教学学的,但并未给教学论自身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没有为其赢得“科学”的美名。实验的方法因无法回避教学的人文性、价值性、理解性和不确定性,而在教学研究中进退两难。这表明,教学论不能走纯科学化之路。

面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困境,教学论应追寻实践哲学的指引,转向以探寻“实践之知”为己任的实践教学论。这与我们对教学的重新理解有关。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将教学视为达成既定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完全形式化、工具化的理解使教学目的成为纯粹外在的东西,教学不再构成人自身的生命承诺。而事实上,教学作为全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教师和学生根据实践之知自由选择成长可能性的生活实践。教学世界首先是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既与人的全部属性相联,又与教育的整体内涵相通;既应重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又要重视人作为生活主体的目的性、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既应重视形式和手段,更应重视和目的。因而,教学从根本上看是个“实践问题”。这种“实践”不是与“”相对立的实践,即近代意义上运用固定的科学知识、原理、规则和方法进行生产的过程,而是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生命实践。它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它涉及规范地提出目的,而不只是既有目的的实现。它关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不只限于人的欲望与要求的满足。它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价值性的。对于这样一个领域,关键的问题不是效率,而是如何与人建立最充盈、最合理的意义关系;它需要的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所有人提供确定不移的答案和行动指南的先验知识体系,而是能给人启迪和灵性的教学智慧。因此,对教学的追问不能满足于理性思辨和唯科学主义的传统,而要同时遵循实践哲学的导引。

以实践哲学为指导,教学论在研究对象、致知目标、表达方式和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上,都将不同于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主义教学论。

(一)实践教学论以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教学生活世界”为对象

前已指出,理性主义教学论将“教学世界”人为地分为超验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以超验的理念世界为致知领域,结果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分离;实证主义教学论将教学世界完全“客观化”,只以其中的“科学事实”为研究对象,有悖于教学的人文性格。实践教学论主张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对象,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由抽象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对教学作整体性理解。

“生活世界”不同于抽象的、非现实的“理念世界”,它是所有意识对象和实践目标最终的地平线,是人们生活的历史实践的终极实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且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生活世界”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是“在先被给予的”,对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源初的规定性。它是一切科学(包括科学)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之知以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其它一切知识也都是通过生活的介人才获得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学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生活世界”就是教学论必须予以关注和理解的。教学理论只有扎根于“教学生活世界”,教学存在的根源才能被解释,理论探究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意识和实践行为的形式,才不至于远离我们的生活和目的,丧失对实践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论必须面对多种内涵的生活:一是作为“教学生活世界”之母体的人类共同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只有以人类共同生活的价值和理想及其对教育的诉求为背景,教学论才有可能洞察教学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方式。二是人类和民族共通的教学生活。实践教学论要探讨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形式的教学对个体的意义、意义的达成方式以及促成此种意义关系的教学智慧。三是研究者个体以及其他教学个体的教学生活实践。实践教学论的根本目的与其说是获致教学世界的客观真理,毋宁说是要确立人们对教学世界的真切信念,因而它必须展现个体教学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要对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作深人心灵的反思。

把教学世界作为一个“生活世界”来理解,使实践教学论对教学的审视不再只关注其某一层面,而力图对它作整体的基础性理解。教学领域虽存在事实性的东西,可用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从根本上讲归属于心理学或社会学,而非教育学。教学论只有将事实层面的内容让渡给这些学科去研究,自己则站在它们之上对教学实践作更基础、更整体性的人文式审视,才能赢得自身的独立地位,并保证学科的合法性。同时,“生活世界”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以“教学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使教学论的致知领域由超验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二元论特别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给教学理论带来的空疏与虚幻。“教学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决定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

(二)实践教学论以体现为“教学智慧”的“实践之知”为基本致知目标

理性主义教学论追求超验的逻辑框架,经验主义教学论以探求“科学之知”为己任,实践教学论则以“实践之知”(教学智慧)为自己的致知目标。

“实践之知”不同于“科学之知”和“技术之知”。“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它不是普遍的规则或方法,而与具体事实情景相联,具有时间性和偶然性;不是被证明的和可习得的,而是修辞性的和与实践俱来的;不是外在于目的的、手段性的,而是在实践中与目的同在的。教学中的“实践之知”(教学智慧)同样不是关于“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即不是客观的理论、规则或超验的范畴体系,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它作为教学的理想、信念、原则和规范,作为智慧“内化”在主体的“实践理性”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它是对流动着的“活”的教学实践的意义的理解与阐释。

作为“生活世界”的教学既不同于科学世界,也不同于超现实的观念世界,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它是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是以价值和意义为中心的。这个领域不可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来描述,而只能借助价值性的考察和透视,去进行深思熟虑的理解与推断。在这样一个领域,教学论首先所应贡献的不是确定不移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体系,也不是一般的规则或技法,而是能引导人们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进行审慎思考与明智选择的实践智慧。

(三)实践教学论以价值性理解与洞察为基本致知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共在性”

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教学论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认为理论是在实践之上建立的普遍性知识体系,而实践只是运用这些理论去从事“生产”(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具体活动。这是典型的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模式的一种。在古希腊,“理论”和“实践”都只是人类存在的不同方式,无所谓孰先孰后,更无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只是到近代,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工具理性全面支配人类生活,“理论”才被简化为“科学之知”,“实践”则演化为与亚士多德的主张相反的“创制”性活动,即技术生产活动。自然科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相隔离的关系模式才成为理论与实践间普遍的关系模式,支配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而实际上,科学之“知”并非一切“知”的形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人在20世纪重提人文科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则再塑区别于“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的基础性意义,从而确立了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的合法性与独立性。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是实践的一部分,因而从根本上与实践不可分离。”因此,以“实践之知”为致知目标的实践教学论的致知方式,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教学实践背景之外去寻找客观可靠的知识体系或抽象理论,而是在教学参与中,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反思中来获得教学智慧。它所获得的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与重建,而不是建立在假说一演绎之上的说明或基于先验起点的逻辑推演。这就决定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共在性”。“实践之知”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完成,它的有效性表现在它与教学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参与式关系中。在这里,教学理论虽不等于教学实践,但不存在高于实践的理论,也无所谓理论“指导”(居高临下的规限)实践,教学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始终与实践同在的“思”之产物。如同“伦理之知”,它必须在践行中方能最后完成。

(四)实践教学论以教学理想和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为基本的陈述方式

由于致知目标和致知方式的改变,实践教学论的陈述方式也就由追求宏大体系转变为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等教学智慧的自由表达,这是由实践之知的特殊性、个体性及其对自身限度的自知决定的。

实践教学论以思想的畅扬和意义的澄明为己任,不追求“教学之知”的绝对确定性和普遍性。它尊重教学世界的复杂性,不将流动的说成固定的,将非逻辑的变成逻辑的,将暂时的当成永久的,将主观的变成客观的。它突出强调理论陈述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不仅不排除研究者的“先人之见”和独特理解,而且视理论陈述的多样性为教学对话之根基。它不将实践之知当成能对教学的所有“角落”发号施令的普遍原理或行动指南,对不可言说或暂不能言说的部分严守沉默。以免“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维特根斯坦语),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智慧体育;互联网;学习环境

基于对大数据技术变革潜能的充分把握与认识,2020年3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应充分利用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建设信息化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1]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由此,大数据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促使精准体育教学成为可能。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体育教育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范式,被寄予极高期待,因而有必要研究如何构建智慧体育教育模式。[2]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普遍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发展的核心活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3](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观念的新与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与运用,并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当前,大量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只热衷于形式改革,并未将智慧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由此导致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体育教育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在于体育教育相关教师缺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理论指导与实践,导致很多体育教师不了解怎么应用智慧体育教育理念。此外,高等院校基于传统教学观念,多重视专业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普遍较为忽视。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大多存在一定的形式化。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进程与,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当前新时代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转变。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由于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呈现出教学方法固化、形式单一的特征。第一,一些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偏重灌输式教学法,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灌输式教学法存在不能覆盖高等院校学生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致使体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第二,虽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在高等院校内普及,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其在体育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范围还十分有限,应用程度也不深,导致体育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根本性创新。方法固化、形式单一的体育教学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体育教学需求,容易令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容易打击其体育学习积极性。[4](三)教学目标模糊。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模糊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制订的教学目标十分不明确,普遍用“懂得”“掌握”和“理解”等词汇来表达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这种不具体化的评价指标很难判断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真正学习程度,也无法判断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现路径。二是体育教师时常会错误的将学生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等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二者终究存在差异。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激励、指导与评价等功能,而学习目标则没有。若混淆二者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的激励、指导与评价等功能将会被减弱。第三,高等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存在多种社会功能,健身功能仅是其中之一。体育教学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但当前体育教师受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束缚,仅将身体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势必会导致高等院校无法培养出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5]

二、大数据在体育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一)推进体育教学职能转变。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平台能够对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各个教学部门进行协同化管理,推动体育教学职能的转变,形成智慧体育教育综合管理体系。在协调配置教育资源方面,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对原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还能够提升数据平台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优良配置,对学生个体进行科学引导。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主导作用转变为辅助作用,激励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体育教师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其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充分融合在数据平台中,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令其能够选择更适于自己体育锻炼项目,从而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安排下,更好地提升锻炼效果。(二)推动体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发展取决于理论数据的支撑。首先,利用全面教育数据以及合理数据算法分析出来的结果,能够有效推动体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且数据分析结果对体育教育智慧化发展能产生直接指导作用。其次,结合现有教学状况对体育教育信息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结果与智慧体育教育理念相结合,能够将教育理论提升至更高层次,从而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高质量指导。最后,借助大数据技术,体育教育理念能够实现系统化的、动态性的改革创新。大数据技术可基于其自身应用的特征,构建出开放性、网络化的教学平台,通过多种途径传递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体育教育内容。大数据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促进体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做出应有贡献。(三)推动体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可穿戴设备,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每个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锻炼中所产生的运动、健康数据。相关技术人员在采集这些数据后,将这些信息同步到大数据平台中,从而为参与体育学习的学生制定出个性化运动计划,强化体育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在智慧体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对于教师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可推动体育教师对学生素质变化和身体成长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差异化需求进行判断,更加准确地收集学生的运动数据。体育教师群体可将体育教育模式游戏化,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可促使其实时跟进自身体育锻炼成效,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出满足实际需求的课外锻炼计划,从而更好提升体育学习效果。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势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构建智慧体育教育新模式。新模式主要包括三面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全息”化智慧学习评估平台、生态化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个性化智慧体育教育教学系统。(一)“全息”化智慧学习评估平台。智慧体育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需要智慧体育学习评估平台。智慧体育学习评估平台应基于数据,具备多元化、全程化、可视化、多维度等特征,以实现通过评估促进体育教育发展、通过评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可有效促使评估由学业成就向学习过程扩展。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第一,智慧评估平台可自动记录、监测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过程中、过程后的测验成绩,进而自动刻画出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画像。教师及相关人员可将数据实时传送到云平台中,实时更新学生体育学习立体画像。第二,智慧评估平台通过利用语音识别、表情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心理状态展开分析,比如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兴奋度与紧张度分析,基于表情识别技术的学业情绪分析,可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跟踪。此时的智慧评估已脱离平台中行为数据的束缚,能够从心理、行为两个维度同步为体育教育目标对象提供更为精准的画像。第三,智慧评估平台可利用脑电、心电等脑科学或神经科学生理数据对学生展开评估,促使学生学习评估画像彻底由平面转向立体。即智慧评估由行为评估出发,发展至心理评估,最终发展至生理评估。心电、皮电、脑电等生理数据并不受主观意识操控,受神经系统自主调节,更能够从客观层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智慧评估平台可通过多渠道收集该类数据,并以此类数据作为判断学生心理、生理反映真实情况的校标,精准、真实、全面地描绘体育教22育目标对象的“全息”画像。(二)生态化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是基于技术增强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学习环境。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主要分为三类,即O2O(OnlineToOffline)、OAO(OnlineAndOffline)与OMO(OnlineMergeOffline)。不同的高等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智慧体育学习环境。在O2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主要发生在线下实体空间,但线上虚拟空间处于主体地位,职责主要是“宏观调控”。二者具有明显的强依赖关系,并具有明显的边界,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设备的界面。O2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主要的典型教学模式分别是创客学习与翻转学习。创客学习即体育教学目标对象在线上任务进展状态、认领任务、组队分配任务与发起异步讨论,在线下按照线上布置的体育锻炼任务展开实践,接受体育老师或体育锻炼相关专家的操作指导。翻转学习即体育教学目标对象在课前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在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实践。对于学生的课前学习平台也会展开跟踪记录,并录入至学生的体育学习数据中。体育教师可根据反馈数据决定教学计划,如下一堂课的体育教学内容或需重点给予关注的学生。在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面,线上虚拟空间除了任务下达与数据记录等功能外,多了教学职能。线下实体空间增加了智能分析职能。简言之,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中的线上线下空间实现了无缝衔接,且二者的功能逐渐具有相似性,呈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形态。线下实体空间主要通过利用边计算技术,让具备数据分析功能的实体设备快速地分析、处理数据。基于边计算技术与智能软件或设备,线下空间甚至不联网就可以进行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智能分析。线上虚拟空间通过增加教学职能,促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切换不同体育教学情境、环境时,依然能够连贯地上课。区别于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OA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是线上线下互增值、互联、互通的,是“双向”流通。在OM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方面,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XR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体育学习逐渐出现边界模糊化的趋势,如线下空间虚拟化、线上空间实体化。线下空间虚拟化即高等院校可以大数据技术为出发点,引进“5G+感控技术”,直接遥感体育锻炼场地、设备,并利用全息技术或VR实现体育教学场景重现。学生可在OMO智慧体育学习环境环境中获得充分的线下体验式情境教学。线上空间实体化即高等院校体育学习者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与MR技术,直接与进行体育知识教学的机器展开对话。在此过程中,线上空间的界限将会被最大化模糊,学生在感知不到线上虚拟空间存在的情况下就能获得体育教学服务。(三)个性化智慧体育学习系统。为体育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是智慧体育教育的核心诉求。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加持的个性化智慧体育学习系统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体育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偏好选择、薄弱环节、特长种类,并以此做个性化服务决策。如个性路径规划、适性资源推荐。同时,个性化智慧体育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异质性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适当调整,如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即时生成学习路径。美国“AI+教育”公司Knewton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成为个性化智慧系统的典型案例。具体而言,智慧体育学习系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举措。在课表方面,系统应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并为其智能推荐该体育课程;应依据学生对体育教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与体育学习能力的精熟度,不再制定统一的体育教学时间,而是根据教授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时间;应以体育教学项目为单位,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计算,每周更新符合学生体育教学需求的课表。在教学组织方面,系统应脱离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将智慧体育教育拓展至户外;系统应将社会上的成人或家长纳入教育者框架,令其也参与至智慧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体育教育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平台支持和技术支持。当前,智慧体育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应用也已进入“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

体育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紧随时展,不断地调整自身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时,构建智慧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体育教育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水平,营造智慧体育教学环境,提升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A/OL].(2020-04-09)

[2]黄海波.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行为评价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29):94-95.

[3]王震蕾.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统计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1):65-68.

[4]王欣欣.“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辽宁省中等艺术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体育风尚,2019,(8):199-199.

智慧教学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课程审议教育智慧

课程是由教师、幼儿、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涵。

课程不只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否适宜、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园要把课程审议列入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研活动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甄别、选择、评价、审议等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学会以开放的思维对课程进行理性的审视,在课程审议中提升教育智慧、实现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幼儿园在开展课程审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论引领,注重观念更新,提升教师的思想智慧

课程审议是教师交流思想、表达观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审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总结是教师参与课程审议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1.让读书成为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修养、文化素养及组织幼儿园保教实践必备的知识。在开展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并定期组织读书会、信息会等,提高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心灵和智慧。

2.让教育拥有思想

理论阅读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责任。幼儿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等,这都是我们在对课程进行审议时必须关注的要素。开展课程审议时,我们应帮助教师明晰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依据,如:

教育法规依据:如《规程》《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发展目标的要求等。

心理学理论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包括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依据:新的知识观、资源观与教学观;新的教师观与儿童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整体教育观等。

课程学理论依据:如,泰勒的课程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

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

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徜徉于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之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课程中的观点与行为寻求依据,在理论的引领下促进课程设计与实施不断趋向完善和理性深化,成为教育的思想者。

二、直面教育实践,培育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智慧

幼儿园课程不是脱离于实践之外的一种“书写”活动,而是与实践相伴且在实践中进行的活动,它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不同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同,因而课程审议的重点也要因具体情况而异。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优秀、适宜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有效的教育评价……都是进行课程审议时必须关注的基本要素。

1.课程审议的基本流程

智慧源自实践。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课程审议必须直面具体的教育实践,关注课程对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良性发展,力求在理论引领下解决课程实践中的真问题,形成课程决策。课程审议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借助理论来策划,在实施课程时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审议课程时更要借助理论来审视。这样,教师的日常保教实践工作被赋予了研究的价值,能推动大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对课程实践中最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提升智慧、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课程审议要注意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带着疑问去思考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以确保“以幼儿发展为本”落到实处。

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所体现的

《纲要》要求

一级菜单

二级菜单

课程开发背景及依据

课程内容的由来、特点、与其他活动的联系,教师对内容所作的加工及依据

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联性

课程内容与幼儿兴趣、发展水平、发展需要等的关联性及幼儿的可接受性等

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面临的挑战情况,包括挑战的类型、强度等,课程对教师和幼儿身心发展、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课程目标及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育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目标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及与发展可能性间的适应性关系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课程资源及依据

实施课程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资源

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内容间的关联性、适应性

课程资源对幼儿学习的支持性及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的适应性

课程实施脉络及依据

课程实施流程、方式方法与课程目标、内容间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实施流程、方式方法与幼儿能力、兴趣、需要等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实施的组织脉络以及各环节中的转换关系、教学策略(包括提问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干预策略、评价策略等)、幼儿参与活动情况及依据。

三、立足多元对话,追寻碰撞、激荡,提升教师的行为智慧

课程审议是课程审议是教育民主的产物,是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表现。课程审议强调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倡导的是一种参与式与合作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辨与探析,个体与群体智慧充分碰撞、激荡,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行为智慧。

1.课程审议要以班级为基点,推进式审议与螺旋式审议相结合

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真实所在,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在班级生态中孕育和生长。课程审议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式审议与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审议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班组教师、保育员、幼儿乃至家长的参与,依据课程开发标准、班级具体情况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构建让自己心动的课程,不断反思和积累实践性学识。

自上而下的推进式审议:教科室提出课程设计方案──教研组进行审议并完善──教师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审议并进行实践──教科室征集反馈意见与建议,调整改进课程方案──教研组进行审议并完善──班级进行再审议及再实践……

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审议:班组内成员设计、实施课程方案──以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活动反思等形式进行班内审议──在年级组、教研组或课题组内交流与分享,开展课程审议,整理提升经验,研讨困惑问题──教科室组织骨干力量或全园教师集中审议、学习,探析经验的有效性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程审议要以案例为媒介,个体反思与集体审议相结合

课程审议不仅要重视教师的课程设计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弄清楚隐含于“教什么”“怎样教”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对话、探讨、辨析、反思是课程审议的主要特征。在实施课程审议时,我们应以案例为媒介,个体反思与集体会诊相结合,加强对案例的分析、判断、评论,提升教育智慧。

(1)重视教师个体的教育反思

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应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个人风格,提倡教师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设计或策划、实践与反思,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幼儿、研究课程实践,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自己的教育笔记、做自己的教育反思,反思自己的课程理念、实施技能等,思考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使课程审议伴随课程开发、计划、实践、调整……的全过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中突显“实践”“学习”“研究”“发展”的价值,生成与提升教育智慧,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

(2)加强研究团队的集体审议

对话,是走出个人视界的平台。课程审议应重视多方代表的参与,重视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它常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而展开,依靠集体的智慧为某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会诊、把关。教师、保育员、园长、家长、专家、社区人员、幼儿等都可以参与课程审议。在进行集体审议时,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

说课式:教师充分准备设计或实施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者或执教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同事或专家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或疑问──共同研究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关系──根据课程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步骤进一步优化课程方案。(如:在对《黄梅戏歌》活动进行审议时,设计者精心准备,向参与审议者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参与审议的专家则从理论到实际透彻分析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使活动设计更加完善、优化。)

观摩式:教师个人或教研组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教研组或全园范围内现场观摩活动──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审议──共同研究并完善课程方案──再次组织验证观摩。(如:在课题组成员通过现场观摩对民间童谣《小兔子开铺子》进行课程审议时,大家针对“要不要引导幼儿发现童谣中每一句结尾都有一个‘子’”展开了讨论,最终达成了“应重视挖掘这首童谣的代表性特征,丰富幼儿对民间童谣形式美的欣赏感受能力”的共识,并对原有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体验式:提供几份相同的课程方案──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实施课程方案──教师扮演幼儿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考察原方案中的教学情境、环节设计、教学策略是否适宜──小组研讨并调整、完善方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调整策略,共同研究,修订、完善课程方案→组织验证观摩,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如:在关于《立体剪纸──花》的课程审议中,我园教师围绕着“如何引导幼儿探索性学习运用卷、剪、拉的方法进行立体剪纸”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分组模拟幼儿进入实习场学习,发现了原有方案中许多考虑不够周全的因素,如:纸张的大小、长短对活动的影响,接卷范例出现后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不少的对策,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开教学活动在“贯彻纲要,走进南京”全国纲要培训班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