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旅游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7:18:37

大学旅游管理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创新能力培养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1时展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社会和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近年来,多种新型旅游产品的争相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走出家门出去旅游,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旅游院校也要根据时展的变化,在人才培养上要以社会本位为主兼顾个人本位的培养原则,更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才能迎接社会的巨大挑战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1.2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迫切需要

旅游行业是服务型产业,对传统旅游需求的服务目前已基本达到饱和,而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也不断出现,因此,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朝阳产业”中生存下来,必要有了解游客需求变化、具有宽知识、高技能、强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的旅游技术专业人才来支撑。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2.1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知、行”反差

目前,该专业大学生已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普遍意识到在大学生努力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意义的事,只有具有创新能力,明天才能更有资本去竞争。然会,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愿意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付出行动。据实地调查发现:37%的学生从不参加学院组织的科技竞赛活动,14%的学生表示根本没兴趣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对科技竞赛缺乏参与的占49%。对于教师组织的科研项目,28%的学生表示只参加过一次,只有11.50%的学生多次参加过教师组织的科研项目,而仍有很大比例的学生从不参加科研项目。

2.2旅游专业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不够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软件条件: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呵护者、激发者,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指导和规划的作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龙头作用。而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现有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体制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承袭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走出传统,迈向创新”,绝非易事。

硬件条件:教学实习设备。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先进的教学实习设备,因此教育活动很难提高水平,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创新能力基本得不到较大提高。要想把旅游高等院校建设发展成为引领“朝阳产业”进步创新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实现教育实习设备现代化。

2.3激励、评价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动力

激励制度不健全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旅游院校独立办学的权限不断加大,但是激励、评价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教职工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积极性,长期以来,教职工工作积极性逐渐被泯灭了,而教职工创新潜能的开发更是不可能。这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的培养造成了间接的影响,不利于学(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4页)生创新能力的顺利提升。

3旅游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了过多的角色,学生大部分是观众、听众,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挥。

3.2建设旅游管理实践创新基地,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旅游行业是服务型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且对所需人才的动手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理论方面“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这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只有建设比较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3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学习发展观

学生要进行全面创新,思想是先导。要创新必先是更新观念,转换脑筋,从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树立创新学习发展观,将促进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创新性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客观地认识世界,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成为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而是扩展思维,运用各种成效显著的学习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探索新问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创新行为。

3.4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教学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注重提高教师创新素质。首先,高等旅游管理院校应加大对硕士以上毕业生和具有丰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人才的吸引力度;其次,学院出资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在职硕士、博士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业务素质;第三,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四,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把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3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据旅游行业发展报告,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业,在未来10年间,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边是旅游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高需求,一边是大批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此外,即使部分旅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对口就业,往往从业时间都不长,很快就跳槽到其他行业。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旅管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2.1社会因素。(1)由于旅游业发展还不够完善以及自身的特殊性,该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涵养,要尽量做到完美。然而,旅管专业学生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到位,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这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之一;(2)旅游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试图增加员工工作量,压低工资。而大学生原本就有点自命清高,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这一对矛盾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极端的是有的企业甚至从根本上排斥刚毕业的旅管专业学生,以某些旅行社为例,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招聘自己的导游,而是当接到业务后再到导服公司去聘请兼职导游,这样就加大了学生稳定高薪就业的难度;(3)旅游企业的日常工作量大,工作辛苦。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学生实习和刚刚正式工作都是从基层做起,从端盘子、打扫卫生、导游服务这些基础工作开始做起,必须经过一个辛苦而漫长的过程,这与当代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冲突,因而成为影响旅管学生就业的又一因素。

2.2学校因素。(1)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有待改进。由于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方面还不到位,导致学生就业时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大;(2)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还不到位。虽然独立学院经常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讲座,搞一些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等,但学校缺乏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队伍和完善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2.3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后者首先表现为家长对旅游行业的不认同,认为是伺候人的职业,是“青春饭”。其次,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因为高校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投资比较高,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所以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父母就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这种过高的期望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另外,在就业岗位上,家庭对稳定的、高待遇的工作的渴求,转嫁到大学生的思想上,使大学生害怕竞争、思想保守,在职业选择范围上,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2.4自身的主观因素。(1)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准确,就业观存在偏差。多数学生认为导游就是全职保姆,在酒店工作只有端盘子的份。于是造成了他们就业时眼高手低,从心底里抵制旅游业,以懒散的状态或很大的心理压力去工作。以至于不少人在该行业工作不久就跳槽了,这也是旅游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2)收入、福利与发展空间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些也是每个求职者都会考虑的问题。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该行业大多数从业人员收入不高,工作相对较辛苦,社会评价比较低,升职空间较小。这些是阻碍旅管专业学生选择对口专业的重要因素;(3)许多学生根据兴趣择业,并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锻炼,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然而周而复始的工作,琐碎杂乱的小事,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得到的锻炼少,价值没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选择放弃;(4)有很多求职者是根据人际交际网来定职业。有些学生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有很广的人脉,这时候,他们择业其实属于一种隐形被动状态。家人或者朋友会刻意给他们安排一些自认为不错的岗位,如事业单位、国企等。这也是旅游人才不能待在旅游业的主要原因之一;(5)旅行社或是酒店的地理区位是学生择业时市场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择业时会先考虑在哪儿工作,是离家远点还是近点,是去小城市还是大城市等。而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一般在较发达的城市发展比较完善,在一些贫穷地区发展非常缓慢。因而区位因素也是影响旅管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6)旅管专业学生不选择旅游业的原因还包括一些自身不足的原因,如经验少,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动手能力差等。

3、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举措

3.1独立学院应注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性。

3.2旅游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适当改善职工福利,减少员工的高流动率。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4

双语教学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我国自教育部发文以来也有了十几个年头。在这段时间中已有很多高校实施了双语教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有许多学者也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熊会兵(2004)采用深度访谈法对相关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时发现在目前的双语教学中存在着部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学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有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王丽萍(2004)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从四个层面对双语教学进行了调查,指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教师水平的高低、教材合适度、获得课外参考资料的便利度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黄强(2004)等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现学生的基础偏差、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模糊、信心不足等问题。从这些实证研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程;教师的水平和认识还有待提高;教材的建设有待加强;学校对双语教学的管理有待加强等。

二、双语教学的定义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一般来说,双语教学有三种不同的模式:(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象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形式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子过程:施教过程强调教师和知识的关系;培养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知识的关系。现在我们就从施教、培养、学习三个角度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施教过程中的问题

施教过程涉及到教师和知识的关系,教师的施教过程就是教师把获得的知识经过自身消化吸收再以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在旅游管理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基础。依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师资来说,英语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水平,但专业知识欠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方面过硬,而英语水平又相对欠缺。所以造成了像旅游英语这门课程已经换了很多授课教师却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现状。据调查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双语教学中。

3.2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培养过程主要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一般旅游管理的课程而言,是一个连环的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堂体验和课余实践过程。而现如今高校的双语教学过程大多只侧重于课堂讲授过程,对课堂体验和课余实践过程不够重视,或者对体验和实践的衡量和评估没有确切的标准。

3.3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和知识的关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师和教材,再就是实际应用。双语教学的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蓝本,对整个双语教学过程至关重要。现在高校的双语教学教材来源主要有三种:国外原版教材、国内教材英文版和学校的内部资料。国外原版教材比较地道,但是教材的内容框架和语言风格比较难被国内学生接受。国内教材英文版一般是直接翻译过来的,专业知识的更新比较缓慢,难以与国际接轨。学校内部资料一般是教师自己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比较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但是各大高校差异很大,相互之间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四、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4.1施教过程中师资的建设

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各大高校都处于不断摸索经验的过程中。在师资方面要克服专业知识和英语两重难关,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师资建设。双语教学的师资建设中,应当注意三种师资的结合,采用中国教师(含英语和非英语专业教师)、外籍教师(国外相关专业院校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现在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的教师有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和外教三类。这些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承担不同的课程,已经具备了开设双语教学的基本师资力量。但是这些师资还需要整合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目前学院已经做出计划让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英语的运用能力。

4.2培养过程中教学过程的完善

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外,更强调专业与语言的运用。这样课堂环节就要突出课堂体验和课余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模拟实验室、校办酒店这些专业场所,通过在仿真模拟与实际的工作场所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仿真的或者真实的语言环境与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寓教于用,学生可以寓学于用,边学边用,师生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锻炼,可以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丰富双语教学的教学案例与成果。

4.3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相结合

学生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还通过教材和参考书获得专业知识,同时教材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备渠道。所以教材的选择对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建议还是以专业教师编纂教材为主,在具体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整合全国或者地区的优秀专业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和英语水平)而不是以往的各大高校的专业教师各行其是,势单力薄的去完成。相关教育机构可以牵线搭桥完成教材的编写或者相关出版社出面联系各大高校的相关人员,后者主要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但是对于高校双语教学来说也不失为一条不错的路线。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三的饭店综合实习与大四的毕业实习是对双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学生能力的实战演练。饭店综合实习为期半年,学生实际参与到饭店经营的各项业务中去,一切情境均真实地发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这段实习时间内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修正进而促进双语教学的展开。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网络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快速,这就要求高校能培养出更多的旅游专业学生,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学习旅游专业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目前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急需建立一个旅游教学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教育信息化三个不同的管道。这种教学方法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校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1.缺乏旅游教学管理系统。鉴于教学和教务工作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构建教学和教务综合信息系统。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着重建立的是外语方面的教学信息系统,对专业课程很少涉及。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非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有想从事旅游业的意愿。对于高校而言更需要有一套教学系统,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模拟考试。另外,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急需运用教学信息化管理。

2.硬件设施完善。随我院现代教学的深入,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资源不断增加,构建一个旅游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目前,我校有网络教学实验室四间,在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和实施上也吸取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设备,实现旅游网络教学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不能有效的对外开放。由于现行的旅游教学材料以书面文档的形式保存,他们中的大多数被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上级教育机构或学生一般需要通过借阅、复印等方式获得相关的课件材料,不仅效率很低,而且也会导致材料的丢失损坏。校内信息资源不能有效的对外开放,导致各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资源浪费。

2.所授知识的滞后性。旅游业是一门新兴产业,国外对于旅游学科的研究也只有近一百年左右,中国的旅游学科研究仅仅只有二十年,因此旅游学科的理念在不断的更新。目前高校的授课模式是以书本为主,教授的都是理论知识,且与社会中所需的知识有一定的差距。

3.教师与学生间没有有效的交流工具。在学习旅游专业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疑问只能在课堂上,或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但是,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而教师又常常需要向每个学生内容相同的信息,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没有什么效率。不仅如此这个缺陷还使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进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容易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

这样的诟病在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的时候格外突出,一方面考试内容和资料的查阅相对比较繁复,另一方面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答。目前我校的导游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50%左右,略高与社会上的平均水平。2008年,将学校所存的资料分发给学生并加以一定的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试的通过率在70%以上。但是以这种方式来辅导利用率并不高,也不可取。

二、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功能

1.后台管理的功能。后台管理功能指的是实现对网站的管理,实行对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应用权限的分配。使得管理员可以管理和各项信息,如旅游产品、校内外新闻、旅游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公告等;使得教师可以进行专业、课程、套题、题目的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等。

2.在线考试的功能。旅游教学信息系统应包括一个在线导游证书考试系统。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或想从事旅游业的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考取导游证书十分重要。考试系统采用智能化组卷技术,实现自动组卷、自动评卷、多媒体试卷、考试结果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还可在网上直接提问。

3.网络教学的功能。网上教学系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的操作大大增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学生可以在线阅读、下载课件和教材等服务,系统的学习论坛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旅游管理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1.硬件构建。旅游教学信息系统的硬件构成主要由服务器系统、学生学习及查询系统和教师监控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校园网将以上系统联系起来,并通过Internet与外网进行资源共享(如下图)。

2.软件系统。本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构架的系统管理员界面,B/S构架的教师管理界面和C/S(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构架的学生学厅。系统管理员界面和教师管理界面采用B/S三层架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来完成。管理员和教师用户在公网或内部网可通过浏览器直接接入管理系统,从而对整个系统实施管理,整个网络采用TCP/IP协议。

系统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应用到了ASP技术。ASP是有Microsoft推出的动态Web设计技术,是一个基于Web服务器端的开发和脚本运行环境,利用它可以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ASP网页时,Web服务器响应,调用ASP引擎来执行ASP文件,并解释其中的脚本语言,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ActiveXDataObjects)完成数据库操作,最后ASP生成包含有数据查询结果的HTML主页并返回用户端。

管理机可以使用WindowsXP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服务器采用WindowsNT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应能够提供:WWW服务、FTP服务、数据库服务、邮件服务和新闻组服务。所以除操作系统以外,还需在管理机和服务器上安装以下软件:

管理机:IIS4.0或以上版本,用于实现WWW及FTP服务,提供ASP开发环境;IE4.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OutlookExpress5.0,用于收发电子邮件。

服务器:IIS4.0或以上版本;SQLServer,建立历年导游资格证考试试题、各课程课件的数据;OutlookExpress5.0,用于收发电子邮件。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已经确立,如何适应西藏旅游产业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创新人才培养形式,丰富培养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成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主题。

一、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分析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历次座谈会都对西藏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西藏的主导产业,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从资源开发与保护、市场整合与营销、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由旅游产品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

以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层面的背景支撑。

(二)产业背景分析

作为西藏特色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是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性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着特殊地位。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十一五”期间,西藏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其中2010年,西藏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4亿元,旅游业收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14.1%,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

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及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行业背景支持。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西藏旅游业在学科理论研究、产业要素完善、市场体系发育等方面日益成熟和完善,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未实现同步更新,这样就形成了实际需求与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老化,实践技能不高,不能适应西藏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呆板、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专业师资队伍紧缺、教学设施缺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从更深层次的影响来看,则是毕业生的素质不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西藏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而择业困难,使学校的声誉受损,甚至危及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培养目标尚不清晰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旅游专业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直是困扰我们明确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目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够在西藏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一定位限制了旅游专业的专业口径,也使得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日益专业化,进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一方面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缺乏从事基层工作的内源动力;另一方面又缺乏发展后劲与潜力,跨行业的就业能力较低。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过细、涉及面过窄、形式过于封闭等三个方面。首先,内容过细。主要表现在一些专业课程名称上虽不同,但所涉及知识雷同,如《西藏传统文化》《西藏民俗》《西藏历史》这三门课程,其同时涉及西藏历史、宗教、民俗三个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交叉性突出,如果分别开设就会导致课程体系资源的浪费;其次,涉及面过窄。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交叉课方面,所开设课程大多为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而对自然科学涉及较少;最后,形式过于封闭。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更新课程设计,比如,乡村旅游是西藏“十一五”以来的旅游开发主题,而我们的课程设计中却没有相关内容体现,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结构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突出,在包括旅游规划、旅游会展、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所开设的专业特色课程中90%需要有实践教学环节,30%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基础设施,而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的因素,导致课程实践环节的开出率较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四)学科环境有待改善

基于西藏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旅游管理学科的特色已被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认可,但限于有关政策的硬性指标致使学科地位与重视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旅游管理学科在西藏大学不具有重点学科地位,导致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队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

三、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晰与再定位培养目标

在对西藏旅游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求质量、需求类型、需求范围等指标进行科学调研与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为西藏旅游业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

(二)集约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分散,体系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并结合西藏旅游人才培养的地域要求和民族文化特性要求,我们应以整合、优化为思路,以打通专业基础课为抓手,以构筑专业课程模块为方法,实现课程资源的集约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首先,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各课程内部知识结构、内容上的直接关联,设计各种切实可行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应以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等重点课程为基准,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国内外西藏及旅游业发展态势的学术讲座为补充,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

其次,集约课程资源,将内容相似,效用一致的专业特色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如前面所提的《西藏传统文化》《西藏民俗》《西藏历史》这三门课程,以及《饭店康乐管理》《饭店管理原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这三门课程等,可以进行整合与优化,将其集约为一门课程,从而能够节约有限的课程体系资源,为其他必需课程的开设留出空间。

最后,要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不断根据西藏旅游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新要求来更新我们的课程体系,不断补充与完善新的课程门类,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对接。

(三)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上文提到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为西藏旅游业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

按照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通才式、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据此我们应从四个方面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提升专业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西藏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景点景区管理》《饭店管理原理》《酒吧酒水知识》《旅游服务礼仪》《西藏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提升至40%。

其次,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在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部门选择一些规模适当、软硬条件良好的企业进行基地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无缝接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优质的实践资源平台。

再次,建立“院校+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走“产、学、研”的路子。模式中的企业可以是社会企业,也可以是学校自办的企业。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从事兼职管理工作,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课堂理论内容的充分实践,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优化。

最后,加大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根据课程安排完善相关实验室建设,为课堂理论教学提供必需且有益的补充。

(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调整课程设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手段。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在此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教师应在密切关注旅游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理论的同时,有针对性关注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特别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及出现的新事物、新要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旅游发展业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内容前瞻性;二是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我们知道旅游学中的《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其自身理论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的灵活性,以《旅游美学》为例,我们在讲授艺术审美时,可以结合我们学生常见的有关西藏的壁画、唐卡、藏戏等艺术形式的介绍,进行审美内容的教学;三是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遴选教学内容时应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其知识基础(知识长板、知识短板)、语言接受与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授课取得实效;四是要“授之以渔”,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涉及面广泛,仅凭课堂的课程教学远远不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1]。旅游行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高度应用性特点,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人才和企业双方的共同要求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趋于高标准化,致使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技能和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社会需求中的佼佼者。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在迈入工作岗位后,由于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缺乏,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要,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从而出现人才欠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是到工作岗位后,独立工作能力欠缺。为了解决上述企业、人才双方供需矛盾和错位的问题,培养出能迅速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2]。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对于如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有以下几点构想: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扩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O%。该校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其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

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可借鉴上述经验,可结合自身情况和旅游企业需求现状调整教学计划,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课程见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环节占总学时比重高达30%,努力做到了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模拟的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

(二)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1.引入“体验式”教学,让课堂“动起来”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3]。

“体验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所造成的“闭门造车”现象,另一方面又能够避免由于学生完全走出校园而带来的“开门过渡”行为产生。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与老师进行广泛交流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主动学习与“动手”过程中使理论学习走向实务化。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等,很容易落入纸上谈兵的俗套,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要求,选择一种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半走出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将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融于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引进旅游管理教学过程当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出一个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基本模式。

2.强化模拟综合实习,让学生“兴起来”

在所有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中,模拟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最有效形式。在推广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学生分组模拟训练、实地考察、企业参观等综合实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团队的形式完成模拟综合实习任务。该模拟任务包括旅游线路及产品设计、旅行社接待业务、旅行社招聘、旅游资源调查、景区及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在学生完成模拟方案制订后,可组织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企业参观和实地考察验证其模拟任务完成情况,以强化模拟实践教学效果。模拟综合实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体现着学生自主能力的构建,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致,激发其学习兴趣。

3.搞好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创起来”

要在本科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就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技巧,让学生在就业后再择业,在择业过程中有能力创业,而实验教学则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验教学是解决创业教育的很好平台,实验教学工作是支撑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支点,是提高人才能力的关键点。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最基本的有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会展设计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服务礼仪实训室等。在使用实验室完成基本实验课程的前提下,可将实验室已有的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和自主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就能亲身去体验,去实践一下,提供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选择空间,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未来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

(三)建设好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1.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应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足够的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应具有行业或区域代表性,能够满足学科专业教学实习需要,具有满足实习、学生学习、食宿、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当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部门领导应有重视企业技术革新、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并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愿望。

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管理运作规范、品牌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企业等。这些企业良好的硬软件能使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的现代信息,在实践中首先超越教材传统性、保守性的限制,使学生的专业视角保持敏锐,使学生在毕业后所拥有的信息量和熟悉的操作流程不会和现实脱节。

2.为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双师型”的教师实习指导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须按照专业教学实纲的要求,完成实习的教学任务,同时须具备一支素质较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以及能满足学生实习条件的实习指导老师。

对实习指导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主要有:(1)提出专业实习的内容,对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具体过程作出详细的计划;(2)结合不同实习岗位的内容和形式制订实习指导计划,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加以规范指导;(3)在实习过程中,适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就业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对口”的就业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4)实习过程中或结束后,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考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拟出解决的方法,以便为以后的专业教学实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能承担上述工作职责,并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建议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具备实操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8

在思想觉悟上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专业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着重加强了阅读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学习工作上,根据老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9

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southernCrossUniversity)于2003年开始合作开办旅游管理专业“2+2”合作办学模式,现已有大批学生顺利毕业,获得了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并有部分学生在澳大利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本文以此为例,详细探讨旅游管理专业“2+2”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做法和成效,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合作背景

大连大学是一所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10大学科门类的大连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大连大学现有2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点,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000人。

南十字星大学是澳大利亚公立大学之一,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资质。该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联系,紧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方面已成为全澳大利亚的佼佼者,是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二、专业合作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都是成熟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很突出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澳大利亚利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分别有四个校区,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

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经有关部门批准,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共同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该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办学模式,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在大连大学学习,后两年到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学习,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分别获得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今的急需专业,也是合作双方的成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2”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现代化英语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三、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的旅游业本身起步较晚,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也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现有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普遍比较笼统,专业综合性较强,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覆盖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最初的旅游专业课程出现在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澳大利亚高校的旅游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具体,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教学和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旅游操作能力,实践性强。针对细分的专业方向,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划分很细,突出专业方向性培养。

综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结合澳大利亚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国际导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所示。

1中方要求开设的课程

主要指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基于“2+2”的培养模式,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于国内四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英语学时,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英语课程,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

2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对接课程

主要指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要求在中国境内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高级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指定英文原版教材,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在大连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试卷采用英文出题和作答。按照大连大学与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此类课程集中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3旅游管理专业“2+2”的具体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2+2”的专业特色是系统学习发达国家旅游管理理论和实务,使学生掌握西方旅游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从事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商务和旅游与饭店管理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2+2”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每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如图1所示,图中8个模块分别表示第1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设置,其中第1学期一第4学期的课程在大连大学完成,第5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在南十字星大学完成。

图1所有课程中综合教育课程为46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为43个学分,专业基础课程为38个学分,专业方向课程为54个学分,合计181个学分。按照《大连大学学分制学士学位工作细则》,如果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的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将由大连大学授予他们管理学学士学位,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授予商学士学位。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政策,不但代表了曾经的丝绸之路,还代表了新时代下的丝绸之路。近年来,我国了基于丝绸之路的旅游发展文件,通过实际行动,将政治、经济相融合,实现旅游发展新目标,为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奠定了有利基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行,加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得到提升,使“一带一路”政策真正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1]。“一带一路”政策提出后,对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突破。国家高等学院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政策合作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近年来,国内外旅游行业发展迅猛,旅游管理人员紧缺,基于这一现象,我国各个高等学院要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建立相应政策,使人才培养工作有理可依。尤其是对于他国语言的学习,培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国各地高校众多,在人才培养方面每个高校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培养更多旅游管理人才。

1“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意义。“一带一路”政策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拓宽了我国旅游人才的就业空间,能够实现学以致用。“一带一路”政策涵盖的沿线国家,均经过选择与考察,通常这些国家具有较多的人口、社会秩序稳定,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这些沿线国家中很多地区景色优美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好地方,因此与我国有着很大的合作前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要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更多能力更强、素质更高的旅游人才。“一带一路”政策的具体内容,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高校的高等学院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使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更加国际化,从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以及沿线国家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理念更加新颖、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是新时展的必然趋势[2]。“一带一路”政策涉及的沿线国家很多,大约有70余个,这些国家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各个国家协同发展、经济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1.2为旅游管理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高等学院对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下,其他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旅游行业得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在高等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国家通过知识、观念的流通与融汇,促进各国之间友谊,促使我国与其他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众多发展中国家均在“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之中,这类国家人口众多,目前人口总数已达到40亿人以上,占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这些国家普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旅游行业规划中,与越南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与沿线国家一起建立了新时代下的丝绸之路。这条路线作为跨国旅游的先锋,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热烈支持,使“一带一路”旅游战略得到更好的实施。在这一基础之上,我国高等学院更应该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促进“一带一路”跨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2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2.1重视实践课程。基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高等学院对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更加注意方式方法,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在培养过程中以实践为主,将高等学院的教学目标重新设定,使其更加切实可行、科学合理。注重实践并不是将理论知识忽略,理论是教学的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被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以实践为主的培养模式建立,能够使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旅游管理工作中,决策力与判断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日后的实践与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2.2增加学生语言的培养。“一带一路”战略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需求。通常来说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的前两年进行学习,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旅游管理的大学生首先要对各个国家的概况有充分了解,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沿线国家。对于这些国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首先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等等。在这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必要时高校可采用两种语言同时使用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对于该国家的语言掌握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对沿线国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4]。2.3培养专业、全面的旅游管理人才。基础课程完成后,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指挥能力。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在基础课程完成后,大学生需要对各国语言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并利用课余时间考取导游资格证,为未来就业提供帮助。“一带一路”战略中沿线有许多小语种国家,我国高等学院教学中通常对这些小语种学习没有引起重视,导致与这些国家进行旅游交流时存在许多困难。因此,高校要注重对这类小语种的教学,使我国与沿路国家有更好的交流,旅游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将基础课程进行扩展,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加强,培养被社会与旅游管理行业需要的全方面人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学院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国际相接轨,了解国际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都有很大不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大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心理,抱着求同存异的心理对各国文化进行学习。高等学院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国际旅游行业的标准以及游客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合作性战略也是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人才的输出与吸纳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我国高等学院来说这种形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各大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正确指导下,培养更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

3探究基于“一带一路”的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实践培养模式。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应新课改要求,我国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更新,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很大进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深刻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使各国旅游管理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这样一来虽然丰富了理论知识,但对于学生本身旅游管理理论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对未来旅游管理实践非常不利。从高校自身教学方式出发,教职员工需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研究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热情[5]。“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高等学院的教育方式应以实践为主,实践教学具体可分为内部实践与社会实践两个种类。内部实践多为高校组织的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实践场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活动。而社会实践则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际旅游管理中,在旅游景点进行实际作业,带着好奇与求知的心理进行社会实践。高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实践,是提高其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3.2建立合作培养模式。“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我国与各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与旅游行业合作。建立起了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我国高校教育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旅游资源的实时共享。各国高校教职员工通过有效交流分享教学经验。高校可委派留学生前往各沿线国家进行学习,学习当地语言、了解旅游资源以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当地企业进行联合,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进行社会实践与定岗实习。让本地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多的综合型旅游管理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国家主席在演讲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许多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尤其是对我国旅游管理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行业对管理人才有了全新的衡量标准。增强了各大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面对与新时代旅游行业发展不适应的方面,不断改进,使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基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从高校教学方面着手,根据“一带一路”跨国旅游线路的基本要求,培养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燕.“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2):92-93.

[2]寸守栋,杨红英.知识创新理论下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视域[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7(1):43-47.

[3]钱瑛.“一带一路”背景下财经类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子商务,2017,15(9):59-60.

[4]鲁珊.“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洛阳高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4(12):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