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37

哲学小论文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1

关于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写作的思考与体会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的嵌入式教学是“讲逻辑、用逻辑”的理论学习,那么鼓励同学们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则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由于每门学科都会有许多需要讨论、厘清的问题,而且社会生活中每天也会发生许多引发争议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是人云亦云,抑或情绪化宣泄?还是适时理性地提出“合理的追问”?我们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就要求同学们在系统学习逻辑学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养成“找毛病”的习惯。告诉同学们,只要感觉有别扭之处,就一定存在着逻辑的问题,就需要用所学的理论的逻辑去分析、评价、批判,写出小论文。只要能够说明问题所在,几百字、千把字即可。同时,对于正确使用逻辑学知识点的范例,也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正确理解理论逻辑的实际效用。对于这些“自己找问题”撰写的小论文,我们也必定对每一篇都进行批改,写上自己的看法、体会,然后再返还学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建立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大学生通常会有一种看法,即在大学学习期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太少。许多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想法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互动,所以双方都有一种倦怠感。各自在对方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片过眼烟云,忘之可也。而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小论文的写作,不但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而且以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利用逻辑学知识批判与再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由课堂延展至课外,在思想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感情交流。因此,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沟通的良性循环平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平台,基本上能够踊跃地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同学们通过实际应用,解决了学习中的畏惧心理,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体会,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理解了逻辑思维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是永伴一生的。(二)基础性与引导性强通过几年来的小论文审读,发现同学们所撰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各种不同学科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换意见,教师还可以按照所涉问题深化对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的认识,如数理逻辑、现代归纳逻辑、法律论证方法、逻辑哲学、哲学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史、哲学、哲学史、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因此,这种沟通平台的良性互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了解逻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逻辑学研究的现状。与此同时,我们还为有兴趣继续学习的同学们提供有关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外阅读书目。(三)应用性与互学性强从这几年小论文写作内容看,同学们所涉内容五花八门,有对各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分析与评价,有对辩论赛辩题的逻辑分析,有对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有对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等等。在对小论文所涉内容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同学们提高了自觉运用逻辑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教师也能够不断思考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自己对逻辑的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对逻辑学的知识、能力、认识的统一角度讲,在理解“如何有效说理、沟通”的意义框架下,双方都是受益者。(四)创新性强审视小论文的撰写、审读及交换意见,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的许多同学在对逻辑学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这一工具学科,把各学科所产生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各学科实践的方法创新。这是因为,逻辑的分析、评价并不是批判的最终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思维主体在对客体(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再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通过理性的批判性思考,通过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分析、深刻的判断、丰富的想象,以科学的态度以及广博的知识,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力图找到改进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批判旧模式、旧理论、旧方法的同时,提供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思维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维,是以问题意识开始,以创新结束的,这也展现了逻辑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的整个思维流程、逻辑机理、逻辑顺序与精神。小论文的撰写可以培育这种意识。(五)人文性强教师与学生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的互动,不但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毋庸置疑的科学精神与求真作用,而且还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人文精神与求善功能[9]。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同学们可以培育逻辑理性精神与平等的批判性精神,拒绝分析、评价问题过程中的情绪化。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可以共同体会:逻辑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现实的思维论证过程中,逻辑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是求善的工具。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错误的认识,到处都有靠诡辩的那种“假装聪明而实非聪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聪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赚钱的人”[10]15。那些靠诡辩的人往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11]7。同学们通过撰写小论文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批判,从而识别错误、反驳诡辩,进而提高沟通交际中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思索为何人的内在生命力提供了逻辑思维的能量,而人文环境则提供了逻辑思维的方向,即思维什么、怎样思维和为什么思维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展现逻辑思维所具有的扩散价值的同时,不但真正认识我们面前的这个现实世界,同时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也正是肇始于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符合理性的行为是善的,而出于激情的行为往往是恶的。所以,有德之人必定时时处处用理性规范自己的行为。理性是道德的最高法则[12]41-43。同学们通过小论文的撰写,也可以体会休谟所认为的:“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给我们以我们的义务,并通过对于恶行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适当描绘而培养我们的相应的习惯,使我们规避前者,接受后者。”[13]23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正名以正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措手足”(《论语•子路》);用公孙龙的话讲,就是“正名实而化天下”(《公孙龙子•迹府》);用《墨经》的话讲,就是“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经•小取》);用荀子的话讲,就是“以正道而辩奸,犹引绳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荀子•正名》);用罗素的话讲,就是逻辑的传统“实质上是一种启蒙和解放的运动,其目标是使心灵摆脱愚昧无知的束缚。它将世界展现为可由理性来把握的东西,从而消除了对不可知的恐惧。它的工具是逻各斯,它的意愿是在‘善’的形式下对知识的追求。利害无挂于心的探索本身就是伦理的善”[14]155-156。因此,通过逻辑学课程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过程点滴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学,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充分挖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同时学生也有必要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行全班教学。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中的学生,均是由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由于政治这一学科在中考时是开卷考试,因此,有的学生政治学得好,有的学生学习的就很差,对时事了解也很少,甚至不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首先应采用全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2、实行个别辅导。在实施全班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或是不太懂。对这些学生可实行个别辅导,做到堂堂清、日日清,不要让学生把不懂的知识放到明天。

3、采用个别学习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单独学习的教学活动:先由教师提出任务与目标,然后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需要教师进行监督。

4、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采用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一些固定的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内的竞争,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集体活动的能力、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个个都很积极,而且每个人都能理解并掌握住该知识点的用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团结、合作与分工的学习作风,增强了他们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除此之外,学习方法也是提高政治成绩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但是,学习方法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的渐进过程,不但呈现出连续性,而且显示出阶段性。就学习方法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编码的学习优于零散知识的积累。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输入与提取的活动过程,要经过信息的加工改造,使其变为较易保存的形式由大脑贮存起来,这种信息加工改造过程就是编码。

编码学习要掌握以下两个重点:其一,知识信息须是有意义的,并且学生已经理解,这是编码的前提;其二,把知识分成阶层,提纲挈领进行分类整理或绘制图表,用这样简洁明了的形式囊括全部教材内容。

2、学习时间的运筹。知识信息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后,刺激虽已停止,脑神经的变化却在持续进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所学知识完成了暂时记忆的传输,这就是脑神经的凝固作用。为了使上述过程顺利完成,就必须科学地利用学习时间。

3、创造最优化的学习条件。

①适宜的学习条件、充足的学习用具、安静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习效果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学习前的准备要充分,以免在学习过程中因缺这少那而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③课前预习可使学生明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

④愉快的情绪有增加大脑肌体活力的作用,心绪不宁会干扰学习使学生学不进、记不住;

⑤要有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

4、学生要养成系统学习的习惯。思想政治课教材各章各节都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零碎的知识点理解掌握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点用一条主线联系起来。比如,解决“三农”问题,即要求学生想到农民、农村、农业,还要求学生想到新农村的建设。除此之外,既要想到经济学知识,还要想到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这样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印象深刻了,逻辑思维也提高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学生要学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贵在落实,贵在实践,不能走过场,否则将起不到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写政治小论文,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怎样解决“三农’问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并解决,如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些报刊杂志上的观点来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6、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贴近时代。指导学生多关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自然、我们的科学,多看些新闻节目,多读报刊,多了解国内、国际时事动态,丰富我们的思想境界,把握时代气息,这样学生在考试时,平时积蓄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3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步骤:选定论题。第一教时: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认为正确的一方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一方为反方,要求双方学生各推四名代表就各自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加以反驳。第二教时:正反双方代表分列在讲台两侧,正式展开辩论。第一步,先由正反双方各推一名代表分别在五分钟内,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双方自由辩论十分钟,在第一步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第三步,由其他学生补充正反双方的观点,时间为十分钟;第四步,由教师根据双方观点提出的理由充足与否,论证是否严密来裁定那方获胜,在双方优缺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组织学生制定理财方案。活动目的:让学生运用高一经济学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商量如何把家里的经济收入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每一种投资方式的有缺点是什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许多家长改变了对政治课的传统看法,一直认为这些活动非常好。

4、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4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操作系统为用户屏蔽了计算机硬件细节,便得用户更加方便。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需要学好它。然而,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所以,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优秀的、大型的软件;没有学到程序设计中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怎样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资源,这不便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大型项目的开发;

因此,在操作系统的讲授课堂上使教师和学生“互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通过近两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我就一些主要做法同大家探讨如下。

一、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其“学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其实,教师的“喋喋不休”,他并没有听进多少,灌输无效。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选取部分章节,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设备管理这一章的时,由于很多内容曾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到,如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己经在计算机原理课中详细讲过。如果再逐条讲授的话,费时费力且效果不见得好。于是我首先提出关于该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先细看一遍书,再看我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重新看书,然后答题。任务完成后,我先按重点讲解,然后同学向我提问,没有问题后我再向他们提问,将其遗忘部分补足。接着我就该内容做总结,提出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求其掌握,并请同学将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该内容时的体会与在本门课程中再次学习时的感受做一张总结表,使其进一步透彻掌握该内容。最后提出思考题和作业题给其练习。经过这样一套程序下来,尽管教师没有逐条讲授,然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却比平常高。

二、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开拓思维、研究实例和实际实践,培养学生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的创新能力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来自于客观需要,现正运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上。操作系统中的概念在实际操作系统中体现,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在实际操作系统中实施。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源代码是这门学科的着落点,着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实例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Linux。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分析和阅读源代码的工作。例如,我在讲授操作系统界面时,我先讲有关内容的基本理论,然后提出上机的任务,请同学上机实验操作。在操作前,我布置了相关的上机任务,要求学生在额定时间完成。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利用上网时间不务正业,便于教师的管理控制。操作时根据学生的总人数,适当安排2-3人一组,发扬合作精神,便于优势互补,又要避免蒙混过关。操作结束后,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请每个小组做一个总结汇报。要求上台演讲,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汇报,并且要求做短时间的“答记者问”。这个过程有时间控制,有现场记录,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公平的考核,也就是请全体同学给每个小组民意评分,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这实际上是我在这门课教学中实施教学法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创新、积极动手参与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再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开拓思维,主动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互动”提问式的讲课,互出试卷型的自学,“十分钟老师”的交流,变枯燥的教为趣味的学,教学互动,相得益彰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大篇幅的讲述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类似于哲学教材,学生对这些文字感兴趣的不多,加上教学手段没有及时跟进,这门课上起未免显得枯燥。于是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在讲授进程管理这一章中有很多的其本概念,如果上课就这么平淡地讲了,同学们就不会注意听,所以我稍稍改变了一下方式,采用提问式的口气,比如:“你们知道操作系统中的信号灯会是什么样的吗?”、“猜猜看,是谁叫醒了正在睡眠的进程?”。一个提问式的口吻,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他们会猜,会开动脑筋,得到答案后也容易留下深该的印象。由于这门课是考研的专业课,而且经过对大多数学校考研试卷的分析,几乎所有学校都非常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所以我选择了书上重要的章节,额定时间请同学就相关内容采用一定题型互出试卷,要求一人一份、题型标准、选题合理、密度均匀、份量适当。然后由我随机调换,再额定时间给同学答案。最后再交出题人判分。这种互出考的学习,学生反映好,教学质量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学习重要章节时,我要求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做一篇关于这个内容的课程报告,课堂随机抽查学生上讲台做“十分钟老师”,这种寓情于理,绘声绘色的交流,不是讲课胜似讲课,课堂气氛活跃。

四、采用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在仿真模拟实践中创新的机会

长期以来,操作系统这门课应重点置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实际上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还不能根据某种需要灵活运用操作系统原理对核心代码进行使用、修改和扩展,更谈不上创新。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学习过程中的“剖析——模仿——创新”三步曲。对实现操作系统功能的最核心的内核模块以及数据结构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地剖析,要模仿前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然后由我提出一个新的要求,由学生自己想办法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并且把它整合在原有的操作系统内核模块中。通过这种多次有目的的训练,以便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根据所研发的各种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对现有源代码进行改造、扩展或压缩,以生成适合自己需求的操作系统代码的能力。

五、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学生检索国内外前沿资料并且做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分值,使学生的学习在自主、自愿、协作、愉快的过程中完成

学生最怕考试,往往为了考试而学习,非常被动。而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这平时成绩的30分通常是点名、平时的作业决定的。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人来了但心却“飞”了,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而老师却不能不给他满分的平时成绩。因此,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做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分值,这样就能保证认真学习的同学和人在心不在,作业也交但作业是“克隆”的同学的平时成绩的差距,以最大限度避免有些同学想提高平时成绩蒙混过关。

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做法。1、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平时成绩的重要记录。平时的提问相当于对学生进行口试,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这是互动式教学所不提倡的。学术民主也应该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2、小论文可当作平时的作业,但其中的管理控制很重要,随随便便的抄袭或在网上下载是最没有意义的,。所以题目应是学科的前沿并且值得研究,要在授课的初期或中期给出,而不要在授课后期,这样便于学以致用,利于创新。3、参与课题研究。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充分发挥协作精神,促进教学相长。

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集中,尤其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地教为主动地学,较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使其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

六、结束语

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事业,需要不断地追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努力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自然是非常欣慰的。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个学生若对本课程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去学习,而对一个相应领域问题的解决,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就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本门课程从苦学、难学变成了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1]陶文铨,杨世铭.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明洁.经贸类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5

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运用科技、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常识》的理论中,可以说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章节,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着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教材阐述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教材中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上层建筑着眼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这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在教材中,第四课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课财政税收、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消费结构的变化,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的变化,国体、政体、党的性质、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哲学常识》中理论的变化发展等等都是有关上层建筑的内容,它们的调整与变化莫不由经济发展所决定,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常识》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把握教材,比如经济的概念等。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只有一套课本,但我们教给学生的又不止一套课本的理论思维方法。不仅经济学如此,哲学、政治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至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目标形成冲击,这也给我们加强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在这当中,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进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使之在对任何问题的分析时,都能不被现象所迷惑,都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实质。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在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只有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政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组织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具有新意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这种训练,使这一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转变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一部分,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另外,在指导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家普遍关心的、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

三、加强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近几年的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政治教学流于空谈、流于说教,因而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加强政治教学的可操作性,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使政治教学走出课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治教学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必然会陷入空泛,陷入说教。所以,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发展,从而提高其理论修养与政治素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党的重大决议、决策、决定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其总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一直是人们议论与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的热门话题。针对这类的“热点”问题,运用社会调查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前瞻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忱。

如在安徽省试点的费改税政策,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关于费改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地调查费改税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农民对费改税的态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把握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往往离不开良好阅读能力的支持。高中政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诸多层面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透彻理解,进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当前,很多政治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阅读探究的机会,难以实现对政治教材的透彻理解,这也是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键点、对应词等进行阅读学习,延伸课堂内外知识,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与灵活应用。为了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教师应重视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

一、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路径为学生布置教材内容、延伸知识的阅读学习,为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教材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讲解《生活与哲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中国古诗名句、典故,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名句、典故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高效、准确掌握。如针对矛盾的特殊性,学生就在课前阅读学习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古诗名句;而针对运动和规律这一知识点,学生则品读诗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提升,实现对原理的透彻理解,也能为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1]。其次,优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阅读学习的时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例如,在讲解哲学发展观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乡愁》这一阅读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阅读时搭配轻柔哀伤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并提出问题: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一“愁”?要怎样解决?让学生一边体味诗词情感,一边思考台湾问题,了解台湾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台湾问题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政策。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认知情感,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也能充分凸显其中蕴含的抽象哲学理论。在学生学习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则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升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泛”引趣,以“精”导趣,通过阅读求实效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设置具有多样化特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教材内容研究中,教师应注重多样化阅读方式,加强泛读、精读的有机整合。首先,指导学生加强泛读。在实际授课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引用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方式,如针对课本目录,适时引导学生以泛读的形式构建知识框架体系。高中政治的每个模块都会在引言中为学生介绍该怎样阅读教材。教师应结合引言要求,重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的理解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宏观阅读学习,实现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高中政治课本的改编,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兴趣爱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通过绘画、文字等方式呈现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将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展示给师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其次,指导学生活用精读。精读是对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仔细研讨的重要阅读方式。但目前来看,在实际授课中,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对课文正文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教材各层次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教材辅助文的引用。这造成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教材,导致各层次间的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的“名词点击”是对相关原理的解析;“相关链接”是对关键原理的补充说明。只有实现对教材关键词、关键句的灵活引用,认真推敲,才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实现对材料要义的准确把握。教师应对学生强调,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如在阅读学习中,应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关键语句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来体现不同的知识点,尤其是存在疑问的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标记的习惯,还要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真正把握每节课中相关材料阅读的重点,实现对有效信息的全面把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在精读相关政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其中易混淆的词汇、关键词,利用计算机展示自己的精读学习过程,用不同标注来呈现哪些词汇需要区分记忆,哪些关键词、句子需要重读,以及在精读学习中发现的各个知识点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三、优化阅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解题能力

首先,政治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阅读环节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作业、考试活动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看到试题后,对阅读材料进行炼字、炼词、炼主旨,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借用语文分析法准确把握各类要点,合理划分相应层次,优化中心思想,从中提取丰富有效的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答案。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新颖、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班级阅读角,征订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教材。例如,学习《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经济学原理这么简单》,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了解经济学概念。

综上所述,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趣味性阅读教学,不论是对政治授课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还是对学生政治学习兴趣与效果的进一步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积极引用趣味阅读学习方式,构建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顺应新课程改革需求,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7

该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生平事迹和家族。包括家庭从法国搬迁到日内瓦、青少年时代、德国留学的日子、巴黎十年生活、日内瓦的方言调查和索绪尔最后的日子。整理了索绪尔的著作,如其弟子巴利和薛施霭对索绪尔著作的整理、索绪尔著作的考证以及索绪尔思想研究等。第二部分是语言学史上的逻辑语法和语文学两个时期,阐述了逻辑语法时期哲学视野中的语法、拉丁语规范下的语法和思辨语法、索绪尔唯理语法批评的历史高度及其局限性等问题;在语文学时期阐述了文艺复兴与古典语文更新、从逻辑决定论到语法规定主义、理性规范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索绪尔的语文学批评辩正等内容。第三部分重点阐述比较语法时期比较语法的诞生、发展和范式革命、新语法学派的批判和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超越等问题。索绪尔通过世界语言材料的搜集发现了梵语的意义,在二重评价中提出了“比较语法”的概念,拉斯克的追求可谓是索绪尔思想的先声。

新一代比较语法学家的出现导致了比较语法的范式革命发生,通过对务实的罗曼语和日耳曼语研究,进行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建树,探究索绪尔的新语法学派批判要义与的结构主义超越。第四部分论述语言学任务的是与非、内与外、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关系、索绪尔历史反思与学术重建意义的限度等问题以及语言研究的对象、观察方法、索绪尔语言的定义、索绪尔的科学魅力与人文虚妄、寻找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无意识结构、对语言现象符号化整合的疑问和对索绪尔的还原与反思等问题。第五部分阐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性质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具体阐述了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关系的任意性,任意性具有绝对不可论证性和相对不可论证性两个侧面,任意性还导致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两个作用。任意性理论引起了世纪之辩,如任意性理论的深远影响、对任意性理论的否定、对任意性理论的维护、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的并重、对任意性理论的修正与阐释、重建被索绪尔割舍的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辩。长期以来语言学这门基础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语言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深化对语言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语言学理论影响到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选择评估手段等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理论进行语言教学。其次,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取相关的组织社会调查和相关方言的调查,进行课内外模拟教学训练和开展专题沙龙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开展写作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还可以采用引发式、激趣式、讨论式、实践性等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理论教学效果。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如,组织演讲、朗读和主持人等活动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田野调查和小论文写作等活动,考查学生语病诊治和错别字诊治能力。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遨遏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9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教材内容体系欠科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仅仅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因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因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此外,现有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大多是20世纪末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过多,难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

2.教师自身素质较薄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现实的德育教师队伍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兼职的多,专职的少”、“用非所学的多,学用一致的少”、“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3.学校对德育课程少重视。

事实上,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比较突出,师生轻视德育课现象也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他们不像高中政治教师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那样可以有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德育教研活动很难得到正常开展,教师难得参加课改培训,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等等,这个体制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德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1.提炼德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所以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反映地方风貌。在各年级的德育课程开设上可以重新进行组合:一年级可开设《经济政治》和《文明礼仪》,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常识。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较不良,开设文明礼仪,可以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二年级可以开设《哲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因为在经过一年的中职学习后,学生可能在心理上会和以前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狂风暴雨”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三年级学生可开设《法律基础》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这时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这也是他们面临就业抉择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其创业意识。

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采取项目课程教学,遵循中职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形成德育模块教学模式。如哲学课程,针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正确认识社会,提高思维分析能力的实际需要,可将它分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模块,在教学中,从职业学生的特点出发,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哲学课程中出现“老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状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围绕“职业与创业”主题,将职业教育课程分为职业和创业两个模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我是小老板”等教学活动,开展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

这样的整合可以使德育课程真正做到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交,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并重,情理相融,教学结合,使德育课程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注重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方法。

在选择好教学内容后,就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了。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特别是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重视课堂导入艺术。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巧妙设置疑问,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其次,重点抓住教学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点拨释疑,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能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原来单一的讲授法:一是要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二是要多用讨论式。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尽量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是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和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3.增强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具有实践性,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此,实践是道德的发生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德育课程教学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课程,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德育教学的各门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涉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也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我校与常熟国防院有军学共建,每年新生入学我校都邀请部队教官到校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化训练,使学生在军训中磨练意志,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部队驻地,对学生进行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根据中职生的发展目标和本身特点,增加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使学生在真正踏上社会之前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负责任地对待工作,为此我校在每年寒暑假前都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我校还会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到工厂、超市、宾馆进行社会实践,学生既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又把书本知识用到了实处。

4.完善评价体系。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过程和结果考核看学生的成长变化。中等职业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必然会带来其评价方式更新,为了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建立适合中等职业特点的学生素质情况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坚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德育课程充满活力,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

哲学小论文范文篇10

自读要求

1.利用《新华字典》《古汉语辞典》查找生字词。

2.反复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广泛搜集材料,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解说:本文语言率真天成,清新淡雅,诵之如小桥流水,教学这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另外本文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自然观,应通过研究性学习形成小论文,加深学生的理解。)

【自读程序】

第一步,诵读。方法:采取默读、朗读、范读、引读、配乐读、对读等形式反复读课文。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这一环节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熟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读出真味,求得文章的真髓;二是体会天籁人籁合二为一的自然和生命的最高境界。

第二步,感悟。方法:采取研讨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属于哪种风格?②怎样理解“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意境美?③注意文章的比喻修辞格和“炼字”技巧。④作者的行文思路如何?⑤第2自然段的作用?

第三步,品析。方法:学生课下找相关资料,课上以讨论和论辩形式交流体会,点燃灵感火花。

第四步,作评。方法:学生将有关体会或所得形成书面材料。

(解说:这四步程序是根据文章特点决定的。古诗文琅琅上口,袁枚的文章更是有着深厚的笔力,语言绚烂至极归于素朴,洗尽铅华,是语言的上品。应让学生反复朗读,突出朗读教学。第二步程序旨在宏观把握,抓大放小,让学生把握意境,把握主旨。第三步程序,意图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入到出。第四步程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究精神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自读点拨】

1.袁枚与“公安派”

袁枚字子才,浙江钱塘人。他少年得志,24岁中进士,入翰林,出为溧水等县令。33岁即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足足过了半个世纪论文赋诗、优游自在、闲云野鹤般的享乐生活。袁枚深受明末散文流派“公安派”的影响,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多数篇章抒发闲情逸致。

2.天人合一

掌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对作者思想情感和心灵感悟的体会,对自然山水诗情画意的着色,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写峡山寺飞泉亭,作者宕开笔墨进行铺垫和渲染,徐疾有致地描写了庐山等处著名瀑布的缺憾,千呼万唤,峡山寺飞瀑终于跃入读者的眼帘。作者用简洁明快的白描式勾勒,“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一气呵成,层层逼近,深刻而巧妙,平地波澜,兴会淋漓,弛骋其怀,真正体现了万物情趣化、生命艺术化的境界。

对峡山寺飞泉亭音响美的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体现了“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大境界。这正体现了袁枚诗人的底色,他的赤子之心,他的诗心慧眼,顿时,那山、那水、那树、那寺、那亭、那人都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情趣,活泼泼的,热烈而又执著地展示着它们蓬勃的生命的美丽。自然即道,山水即理,正如古代一位哲学家所说——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抽象的绝对的精神美胜过人间的具体感性。你听,在袁枚的笔下,峡山寺飞泉亭有着人世间最美的绝响:水声、棋声、松声、鸟声、曳杖声、吟咏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这是一个最动人的世界,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人是那么心甘情愿,那么顺理成章地归属自然,也惟其如此,才能感受自然的那一份最最动人的美丽。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庄子,看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看到了用整个世界拥抱自然“笑看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王维,使我们再一次去领略古人的自然观,去诠释生命和自然,去透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3.艺术特色

第一,这是一篇将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散文。

文章描绘了峡山寺附近山水的胜景,并刻画了抒情主人公飘逸的形象,高僧“只在此山中”的仙风,书童和寺僧的对弈之趣,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各有其形象,各有其意境。

峡山寺是一幅大写意的水墨山水画,而那精彩的音响的摹写更是美不胜收。

第二,行文结构精致。

文章自然、清淡,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

文章采用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人,由景入情的写法,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作者描绘山寺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大自然的一切声响,这声响非但没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僻静之感。

第三,语言富有个性。

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三:

①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幽,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将“不得从容以观”的天台瀑布、庐山瀑布等比作“倾盖交”即路上认识的朋友,生动、传神,妙趣横生;“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大胆率真,充满了瑰丽的想像和夸张,令人拍案叫绝;而“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中“仙”字更是使全文为之灵动,充满张力、活力、魅力。

②短句为主,长短句兼济。

袁枚是一位诗人,所以在他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见诗的影子,在句式的推敲上以第4段最为典型,可谓是出神入化,长短交错,各尽其妙,体现了整齐和错综的美。这段文字以四言句为主,汉语语法的常识告诉我们,大凡“四言”的短语或句式都不拖泥带水,具有明白展示或判断的意味,我国成语多取四言形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袁枚信手拈来“登山大半,飞瀑雷震……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几个四字短语作了简洁明快的白描式勾勒,紧凑畅达,细腻委婉。之后用“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打破整齐划一的四字句,使文章有参差错落,急徐起伏之美。

③本文不用典故,语言通俗易懂,如“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中的“不适”、“不能”、“久留”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一样。

(解说: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是文章形式和内容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这些,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

【自读思考】

1.怎样理解“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意境美?你还能列举哪些天籁之声?

2.模仿“水声、棋声、松声、鸟声、曳杖声、吟咏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化”这一句式造句描写景物的画面美。

3.可将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的关于《满井游记》的鉴赏文章一并印发给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体会文学的传承。现节录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