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5 05:28:23

哲学小故事

哲学小故事篇1

人生,写满伤痛,只是快乐之人不为痛苦左右,幸福之心不被忧愁绕缠。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优秀的哲理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人生哲理的故事1时间一分一秒流走,光阴易逝.流沙一滴一点滑过,转眼成灰.照片一棱一角变黄,往日青春.旧物一片一面蒙灰,已过之年.时间,沙子,慢慢流走,慢慢吹散,在风中,慢慢走,抓不住,求不回,一朝一夕一点一滴,一时一分一走一飞.光阴,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留下的,只是点点白发,丝丝眷恋.成沙的光阴,细细的,来去匆匆,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机会.回顾往事,在时间中,你赋予了欢乐,我给予了悲伤,过去了,随,友谊着沙,变成了心底的一片尘埃,这尘埃,却蕴养了亲情,友谊,才让生命之花变成了七彩的,扑朔迷离,如阳光,如暴雨,还如同,整个世界。时间之沙,在时间沙漏里岁月轮回,让生命之花蒙上迷雾,生如夏花,美丽,却不永恒,它在时间中度过盛季,在时间中秋,变黄枯萎凋零,留下的,也许是传说,也许是时间沙的收藏罢了.花,一朵又一朵,落,一次又一次,却永远不相同,无限不循环.这就是时间,如手中抓着的沙砾,你永远无法永恒握住,只有的,看见粒粒随风飘,也许有价值,也许,如那些已无用的"沙"一样,浪费了,失去了,却带来了懊悔与悲伤······

时间,沙子,一个转眼而去,一个随风飘荡,只在世界之巅,在时间沙漏里无尽的轮回着······

人生哲理的故事2一个人要像骑士一样勇敢,像蜜蜂一样勤劳,像老师一样默默无闻,像太阳一样无私为我们点亮光明。今天我读了一本有关人生的书,它的名字是《人生哲理》。

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故事,有虚构的故事,在幻想中编造却又富有哲理,值得让人回味。有真实的故事,在真实上面琴棋书画,使故事更耐人寻味。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一条大鱼》。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在和自己的家人亲戚出海游玩时,看见了一条身上有五彩缤纷纹路的鱼。当他指给大人们看的时候,却没有人看得见这条鱼。这时有人想起了一个传说,海中有一个怪物,除了他选中的人其他的人都无法看到他。而那个被他选中的人会因为他而死去,小孩听后再也没有去过海边。终于有一天,小孩成了老人,而明天就是他活着的最后一天,过了明天他就会老死。在这一天,这个老人抱着心中的疑问来到了海边,他坐上了小船来到了那只鱼旁,问他:"你纠缠了我一辈子,你究竟想干什么?”那只鱼说:“我想告诉你,海底的珠宝在哪里”老头说:“没用了,我就要死了。”第二天,人们发现他,死在了小船上。

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孩一样,知道了一件事的困难就放弃了目标,而这种困难又是出自别人之口,做万事都要有分寸。这就是我学到,在一本书中能学到的东西很多,但是读更多的书学到的东西就是原来的好几倍。

人生哲理的故事3最爱孩子欢迎的经典故事,这本《哲理故事》精选了50个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画面生动,富有哲理的故事。

我喜欢植物,也经常做植物试验,我认为故事‘玫瑰花的朋友’中泥土充满香气是不现实的,我和爷爷在花盆中种过兰花、茉莉、鼠尾草,熏衣草这些充满香气的植物,可我们在换土时,从未闻到过泥土里的花香。

‘沙漠中的梨’,使我更加坚定了爱好植物的信心,是植物.梨子带给了沙漠中迷路人的勇气和希望。

‘小和尚装蘑菇’,小和尚听老和尚的话,把蘑菇分别装在了小袋中,才使蘑菇的的虫子只坏了一小袋。这使我明白了爷爷在指导我做植物试验时三次重复的重要性,不但增加了实验的精确度,还增加了实验的成功度。

读了‘最好的果子’,我联想到了爱好:书法、篮球、钢琴、植物……如果让我只能选择一种爱好,我该选择什么呢?

‘农民与庄稼’,我联想到过去在种植凤仙花中的失败,我把凤仙花的植株培养的过壮了,结果反而不开花了,爷爷说:“这是营养生长抑制了生殖生长。”

‘白牡丹’后,想起了我曾经找到了四叶草,可我没有像书中植物学家去培养了四叶草。所以不能把幸运带给大家。

最爱孩子欢迎的经典故事有十套,有‘榜样故事’‘聪明故事’‘道理故事’‘美德故事’‘启发故事’‘勤奋故事’‘温馨故事’‘智谋故事’,本本精彩。快去读读吧!变得更聪明!

人生哲理的故事4记得四年级暑假里的一件事曾给我过一个启示,使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件事。

那年暑假,我经常去我们小区的花园中去玩。有一次,我在大树旁休息时,我看到了脚下有一个个小沙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个由蚂蚁的辛勤劳动修建出的蚂蚁洞。当我看见蚂蚁们进进出出都是从这些洞中爬出爬进的。于是,我想做一个试验,看看如果我把小沙堆填入洞中会怎么样。我将沙子刚刚填入了蚂蚁洞中,那些洞中蚂蚁就开工了,他们用“双手”将沙子一粒一粒地搬出蚁洞。我看它们很快就完成了工程。可是我想:虽然蚂蚁蚂蚁们这次会把沙子全搬完,可他们还会搬第二次、三次、四次……吗?我带着疑问又将沙子填入了蚁洞。之后我又看到蚂蚁们在努力的奋斗着,重建着它们的家园。我反复重新填了几次。可是蚂蚁们仍然凭着自己的毅力、恒心重建了蚁洞。啊!它们真是一群有恒心、毅力的小生灵啊!它们的恒心与毅力鼓舞着它们干什么事只要没干好,就决不罢休。我想:如果连着小小的蚂蚁都有如此毅力与恒心。那我们人类不也应该有恒心与毅力吗?

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具有像蚂蚁这样的恒心与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失败了一千多次吗?他失败了那么多次,不还是靠着恒心与毅力撑了下来走向成功了吗?让我们想一想如果爱迪生半途而废了,那他就不可能成功发明电灯,之前做的都是徒劳。我们只要干事有恒心、毅力,无论干什么事都能干好的。这就是我的启示。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有恒心、毅力就会成功。让我们带着恒心与毅力走向成功吧!

人生哲理的故事5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这些时就像大海中的小鱼在我面前游来游去。不过,有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就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要玩滑板,就一直逼着妈妈给我买滑板。妈妈才算同意了,随后,便给我买了一款。他穿着一身红色的大袍子,下面有两个轮子,轮子还亮着五颜六色的的灯呢!我非常喜欢它。

哲学小故事篇2

黄麓菱问丁老师:“为什么大家都不爱看这类书?”丁老师笑着说:“你为什么不去问他们呢?”

于是,利用晨会的时间,黄麓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关于哲学书的阅读。

人称“玉米”的郁溢扬快人快语:“我觉得吧,哲学讲的是很高深的道理,那都是很有学问的人研究的,我们小学生,看那些书干吗!”

周光海平时话不太多,这时也插了一句:“我听爸爸说过哲学是关于人生的思考,既然是关于人生,可以自己去发现,不用读那些枯燥的书。”

庄家澎的阅读口味本来就跟大家不同,他说:“班里有《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我本来就打算看完《丁丁历险记》以后去看一看的,我不喜欢那些显得很诗意的文字,既然这是专门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应该会比较适合我们的。”

丁老师对大家的答案似乎胸有成竹。他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有没有问过类似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下大家激动起来了,汤志博抢着说:“是呀是呀,我小时候问了许多次,妈妈总是说,你是我们从路边捡来的!”李青芮接过话题说:“我什么问题都问过,像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要吃饭,经常把爸爸妈妈问得不耐烦了。”

丁老师说:“每个人童年时都会有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哲学所关注的,从很久远的古时候,希腊就已经有了‘哲学’这一说法,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爱智慧’,喜欢哲学,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说着,他先拿起一本绘本给大家读起来。

“这是一本绘本,题目是‘人性的善与恶’。书中没有什么情节,很浅显地展示了十二组关于人性的对立的观念,如‘有些人认为,善与恶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他们;但也有人认为,善与恶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好的东西常常也会披着漂亮的外衣’。”

读完绘本,外号“小糊涂”的刘程凯更糊涂了,他摸着脑袋问:“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的吗?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了,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呀?”

邓悦瑶提醒他:“我觉得这本绘本说得非常好,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总想着从书里得到一个答案呢?”

让我们背上智慧背囊,踏上追求智慧的旅程吧!

智慧背囊初级篇

《风到哪里去了》

丁宇宸眼中的书:这是一本温暖的书,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都让我觉得很亲切,就像妈妈给我讲故事时的感觉。以前我不知道它是一本哲学书,还以为它是讲科学问题的呢。从读到这本书的那天起,我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会真的消失,它们只不过换了一种样子,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儿童哲学启蒙”系列有《人性的善与恶》《爱与友谊》《人类的信仰》《生活的意义》等绘本。

陈梦婷读过《生活的意义》,来听听她的想法吧: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生活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生活在于玩个痛快,也有人生活在拘束里。不过我觉得,人要是只想着玩个痛快,到头来两手空空,真的没什么意义。

智慧背囊中级篇

“大师经典哲学绘本”系列也有四个故事:《画家、城市和大海》《当颜色被禁止的时候》《擦亮路牌的人》《收集思想的人》。

庄家澎一开始并没有把《擦亮路牌的人》看得有多了不起: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暗暗不服气,什么大师经典哲学,是假的吧?这不就是一个故事吗?看完我才明白,大师就是大师!她把哲学隐藏得太深了。她用故事来告诉我们,幸福,其实就是用音乐和诗来改变自己。

是的,读着这些绘本,沉浸在故事里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宋紫祺读过《收集思想的人》:思想就是人的头脑里开出的美丽花朵?真好玩!作家真了不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变成了美丽的花。老师让我们把自己遇到的那些好玩的事记下来,是不是也在收集思想呢?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系列

陈晨有话说:我读了哲学启蒙书里的这样一句:这都是为你好!啊哈,我妈也经常这样说我。现在我知道怎么回答她了,大人们经历过的事,想让我们接受,这样用心虽好,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事,就没法儿理解了。小孩和大人都没有错,大人应该想想其他办法来让我们接受他们的观点。

智慧背囊高级篇

《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

哲学小故事篇3

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而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与西方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对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表述思想的方式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力求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相反,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的比喻、事例、警句等形式来表述思想。如庄子所著的《庄子》全书几乎都是寓言、故事,极少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拿《庄子》中的代表篇目《逍遥游》来说,开篇就讲起了大鹏鸟南飞的故事,之后讲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列子御风、尧让位给许由等故事,全篇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只有两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两句话中,“天地之正”、“六气之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并没明确的界定。全篇中作者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其他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也与此类似,《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的一些简短的对话,对话之间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性、系统性。《孟子》一书基本也都是小故事。

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而不喜欢用抽象的概念,也缺少严密的逻辑论证。他们所追本文由收集整理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他们常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思想。比如《庄子·逍遥游》中讲大鹏鸟南飞、列子御风的故事,是想类比人对外界有所依赖就不会自由。这样的表述方式一方面很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含混的类比模糊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得以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抽象思维难以形成。

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形象表述思想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比喻、事例等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述思想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里,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也没有专门的哲学家,哲学与文学密不可分。很多优秀的哲学著作也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而这些哲学著作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文学家。如前面提到的《庄子》一书行文波澜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是一部水平极高的文学作品。当然,这也是一部思想性极高的哲学著作。由于它是文学作品,它追求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全书充满了寓言故事。而作者的哲学思想就通过寓言故事的暗示来呈现。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中国的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也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家的思维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习惯。要读懂中国哲学,不是靠推理,而是靠领悟。

(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西方哲学很强调认识论,极力探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追求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为知识的确定性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都致力于追寻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而西方哲学强调的这种理论性,使得西方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更抽象,对概念的界定十分清晰,力求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中国哲学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实践性,不太注重纯理论思维。因此,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没有得到

西方哲学那样重要的地位,也没有那样显著的发展。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实践性,是知行合一。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作为“人”的自我,从而更好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换句话说,中国哲学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这些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准则。而这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哲学,与政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弱化了纯理论思维,也使得中国哲学家难以形成纯理论思维。

哲学小故事篇4

怎样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我们得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去思考问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们常常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生动,就必须用形象说话,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第一,

以趣引题,定好基调。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录音。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使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广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接着,再举一例“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终生悔恨”去印证。这例说的是生物学家达尔文和表姐埃玛结婚,结果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姐,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最后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哲学小故事篇5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哲学观点和哲学原理本身理论性强,逻辑性严密,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学生易感到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因而教师要先提高自身修养,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神圣的哲学殿堂。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创造性地利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思维训练形式,以达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如果能做到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引经据典,那么课堂会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就可以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

二、让学生明白哲学课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讲绪论时,学生的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进取心,认为自己会学得更好。再加上对老师的感觉新,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此时此刻,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讲学习哲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哲学知识有用、实用。如: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枚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于是,一个学生买了许多干草,堆在屋中。先生摇摇头,而另一个学生买来了一支蜡烛,点燃后,原本黑暗的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方法。”这个故事的哲理不仅仅告诉我们,黑暗与光明本是对立的两个不同的事物,却又是相互统一的,更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有时总感到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这时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盏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与智慧的明灯。而哲学正是这样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只要学习方法科学、勤奋学习,哲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能学好的。

三、用形象的有趣的小故事、漫画、哲理寓言并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趣味小故事的灵活运用。

运用生活小故事帮助理解哲学原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运用“阿凡提染布的故事”告诉学生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至星期天的这一共性之中。

2.用漫画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漫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往往是对某种错误的思想或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和批判,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漫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我在讲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时,就用了“老鼠偷油”的动漫画,结合教材设计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成语故事。

利用成语故事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如:“画蛇添足”指的是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刻舟求剑”指的是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守株待兔”指的是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本质;“胸有成竹”指的是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使用寓言故事。

中外寓言故事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理,而寓言故事描述的情景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寓言也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思维世界,使学生容易兴奋,激发探究欲望。如果在哲学教学中妙用寓言,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时,我运用了寓言《杀龙妙技》。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这告诉我们,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5.联系现实生活,运用真实事例。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真实的例子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很好地把所学的哲学原理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使用鲜活的现实材料,有利于把时代精神带进哲学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展。在联系实际时,要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在学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既可以联系洪战辉人生的发展变化,看到一个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十一五”期间国家取得的主要成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丰富课堂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要用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哲学课理论性强,若采用“满堂灌”直接讲解的教学形式,就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我们要转变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相互成为主体,课堂上可以采用“辩论会”、“知识竞赛”、“调查问卷”、“演讲”、“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激发创造力,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进行中职哲学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哲学小故事篇6

书中第一个哲理小故事《信心创造奇迹》就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信心对于人的重要性。这个故事说宋朝战争时,一队将士陷入困境,后来将军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士兵信心大增,战胜强大的敌人,突出了重围。其实这个动作,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猜铜板,正面会赢,反正会输,结果,将军手中的铜板正反两面都是正面的图案,掷出去的结果,只能是正面。这个看似游戏的举措,却使士兵们相信,自己一定会赢,最后士气大增,取得了胜利。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自己人生的坐标,朝着既定的方向,一直前行,直到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整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大哲学家苏格家底教育学生的一件趣事。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就让本文每个学生做同样的一件事,每天甩胳膊300下。这么简单的事,当时同学们都不以为然,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有90的同学坚持下来了;两个月过去后,只有80的同学坚持着;一年过去后,只有一个同学坚持了。这个学生最后成为了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他就是柏拉图。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字,但却寓意深刻,我看完这个故事后,也不禁自问,如果让我每天甩300下胳膊,我能坚持多久?

书中精彩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书后精选的哲理名言,更让人百读不厌,“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这些经典的哲理名言,如今已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座右铭。在这些哲理面前,我将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回放,觉得自己所缺乏的就是书中所说的文秘杂烩网哲理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

放下书,开始遐想自己的未来,要步入完美的人生,要使学习更加深入,生活更有意义,工作更有成效,应该怎么做?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翻翻书中的哲理小故事,我为自己制定了几条人生准则:

一、树立自信。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书中也以各种故事展示,自信是独立个性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人们从事任何事业的最可靠的资本,自信能排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使事业获得完美的成功。重新审视自己,我挖掘着自己身的优点,当然也看到了不足,但在这其中,我把握着尺度,扬长避短,遇到难事,迎难而上,因为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二、持之以恒。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竞赛的胜利者之所以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与兔子在竞争中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比赛。这使我坚信要造就完美人生,就要持之以恒,当然在生活中,要持之以恒的事有许多,每天坚持看一份报、翻一本书、了解一档新闻,这将成为我一直坚持的选择。

三、关注细节。细节时时处处都存在,但就是看我们能不能看到,能不能捕获,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目标。生活中,我将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改变工作方法,更新工作方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使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显现。

哲学小故事篇7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文秘站:)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

《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

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尼采把大多数哲学家讥笑为“卷心菜头脑”。“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关于尼采,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误导读者。我感兴趣的也许跟哲学沾一点边:资先生做了几十年入世的学问,从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维。德波顿选的几位哲学家或者思考入世问题的角度不合常规,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感想?人在摆脱了职业读书的羁绊之后,阅读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闪光和逻辑的亮点是一回事吗?理性如果能指导实践,思想又能解决什么?与其说这些是我读《哲学的慰藉》时产生的疑惑,毋宁说是读书以来就有的疑惑。

哲学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读书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便找不到北了。这个时候,没有哲学的人可能倒能解脱。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

哲学小故事篇8

【关键词】笛卡尔生平;我思故我在;主要思想;后世影响

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先驱,是理性哲学的开启者。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被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理性主义和二元论的奠基人,与培根并称为近代哲学之父,在西方影响深远。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也是近代哲学开启的标志,所以对这个命题含义的把握不仅对于笛卡尔思想的理解而且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一、笛卡尔生平与著作

笛卡尔1596年3月2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少年时期在欧洲著名的拉弗莱希耶稣会学院读书,打下了牢固的数学基础和天文学基础。1613年进入波瓦蒂埃大学,1616年毕业,获得法律学学位。由于家庭富有,不需要他开业作律师,同时由于他对经院哲学和神学的反感,从1618年起他离开法国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到过荷兰、丹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1618年他结识了物理学家伊萨克・毕克曼。在毕克曼的鼓励下,笛卡尔开始从事理论数学的研究,这对他后来建立解析几何学产生很大影响。1620年笛卡尔在游历德国时,产生了把自然科学各学科相互协调起来的思想。1625年笛卡尔回到法国,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活动。为了获得良好的条件,1628年起到社会比较安定,思想比较自由的荷兰定居。此后他除去法国进行几次短暂的访问外,直到1649年没有离开荷兰。在荷兰他完成了多部著名著作,如1629年--1633年写了《论世界》,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1649年应瑞典女王克思斯蒂娜的邀请,笛卡尔赴斯德哥尔摩任常驻宫廷哲学家,不幸于1650年2月11日病逝。终年54岁。1799年法国大革命后,笛卡尔的骨灰被送到了法国历史博物馆。

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笛卡尔认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

2、笛卡尔认为,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尽管感觉给予我们关于事物的许多信息,但是有时感官是会骗人的。例如同一个物体由于远近不同,在感觉上就变成了不同的东西。然而,尽管感官在事物远近、大小等方面有可能欺骗我们,但是在别的方面似乎没有理由怀疑它,例如我坐在火炉旁,穿着冬袍等等,我怎么能够否定这双手、这身体是我们的呢?然而这同样是可疑的。因为我是人,我在睡觉的时候有可能做梦,我究竟是否坐在这里,是清醒的还是梦幻之中是不确定的,所以也是可以怀疑的。我们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感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们在梦中对自身亦有感觉,我们不知道如何区别梦中的感觉和清醒时的感觉。如果有人企图用有无外物对应来区别梦幻与真实的感觉,那是徒劳的,因为感觉和梦幻、想象一样,都可以在外物并不存在时发生。

3、笛卡尔认为,即使是数学,虽然清楚、明白的,好像是不会有错误的,因为不管我醒着也好,睡着也好,二加三总是等于五,正方形总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笛卡尔指出数学是我们思想的对象,但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可能有一个“邪恶的精灵”,他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但这些对象不是思想的产物,而来自一个错误根源。所以,我可以怀疑一切,天地万物,包括我自己的身体,甚至还有上帝是否存在,都是可疑的。

4、笛卡尔认为,虽然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即当我们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在笛卡尔看来,怀疑也是一种思想。因而我们可以说“我在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的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

5、笛卡儿主张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怀疑,而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笛卡尔认为当人在怀疑时,必定在思考,所以“我思故我在”。“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笛卡尔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既上帝必定存在。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尔认为,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既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6、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是一个重要命题,是一条真理。笛卡尔怀疑一切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比如说吃饭、穿衣等等一切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他来说人类的活动在思维中的表达可分为现实和梦境,然而这两种的真实性是不同的,前者是真实的,而后者是不真实的,但对一个人来说,思维究竟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所感觉到的事物究竟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在做梦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他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当他醒来的时候,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是梦中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笛卡尔怀疑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这个假设在笛卡尔看来是可以成立的。于是真实和不真实就没有了绝对意义,因为没有人能确切地说,他不是在做梦。但有一个命题是不能被怀疑的,即“我思故我在”,因为一个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都不能否认自己在感知和思索,于是只要一个人在感知和思索,那么他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这种能力。

7、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是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出发点在人的不同时期会处在不同的层面,有渐进式的,也有跳跃式的。“思前之我”与“思后之我”是跳跃式的有区别的,笛卡尔认为,自己所能触知的最真实的存在,即“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我思的绝对性成就了“我”在的绝对性。笛卡尔认为:“我”在是不容质疑的,因为我思本身是不容质疑的,笛卡尔认为思是不可怀疑的,但思的不可怀疑并不等于我思的正确性。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就是“我发现“我”是存在的”,这个发现过程也就是思的过程。

8、笛卡尔认为,现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为了重建知识,必须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首先,周围世界上感知到的现象,而感觉具有欺骗性,所以周围世界上可疑的。其次,我们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感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但我们无法得知自己是否处在梦中,也无法得知我们是否处于疯癫状态,所以也是可疑的。最后,数学观念上简单的,因而是清楚、明白的,好象是不会有错的,但是数学是我们思想的对象,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因为我们可能受到一种外在力量的欺骗,比如受上帝的欺骗。上帝可能压根就没有创造天地、万物与时间、地点,只是把我们象我们现在这样造出来,让我们看到、摸到根本不存在的天地万物,同时故意让我们在2+3这样简单的事情上出错。

9、笛卡尔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当我在怀疑一切时,我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这是清楚明白因而也是确实可靠的事实。怀疑总是一种思想活动,因而这个思想着、怀疑着的“我”是存在的。“我”的本质就在于它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所以这个“我”并非指身心结合具有形体的“我”,而是指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我”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即怀疑、感觉、想像、理解等,“我”是与思想共存的,有“我”存在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我”存在。

10、笛卡尔认为,我们可以怀疑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不仅天地万物是可疑的,空间、时间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也都是可疑的,最后,连同清醒与睡梦里的一切真理也都是可疑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被欺骗的“我”。如果连“我”都不存在,那么也就不存在欺骗与被欺骗。即:虽然我因为被欺骗而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却不能怀疑被欺骗的我自己的真实存在。“我思”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是没有内容的纯粹活动,也就是说,“我思”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笛卡尔说,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即:“自我”是这样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三、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我思故我在”由于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而影响深远,而我国学术界长期用经验论的解释原则去理解这一命题的含义,结果必然导致了对笛卡尔唯理论的哲学立场的偏离。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原则出发,认为“我思”指的是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规定性”,“我在”指的是巴门尼德意义上的“人的真实存在”,“故”则强调的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顺序。因此,“我思故我在”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我思故我是”。这一命题既是古希腊哲学以来的“人是理性动物”的现代性诠释,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所有理论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

2、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3、笛卡尔对西方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他主张将追求真理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肇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二是他系统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点,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关于心身问题的一切讨论的缘起。笛卡尔的上述贡献是西方哲学中不争的事实。不过,当我们理解和阐明笛卡尔的有关观点时,却不应忽视他为提出这些观点所诉诸的直觉和演绎方法。在他那里,直觉和演绎是根本的方法论选择,是哲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进路。根据这种方法,他为近性主义认识论奠定了方法和原则的基础,并为一切知识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框架。可是,恰恰在这一方法的选择中,蕴涵着使笛卡尔哲学瓦解的因素。尤其当他试图进一步说明心身结合和相互作用的形而上学问题时,他陷入了与其方法论原则相背离的困境。

4、笛卡尔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有名的“我思故我在”,不仅开启现代物理学的大门,和科学实在对象实体性,甚至“客观实在”主体与客体,主观性都是起源于这句话。

5、“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6、在西方近代哲学开创者之一笛卡尔的思想体系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复杂的是“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毋庸置疑,笛卡尔是把它作为一个理性主义的命题提出来的,并且后人人多也公认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这个命题中,已经潜在地为后世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可能。

7、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我思故我在。笛卡儿他的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儿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8、“我思故我在”由于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而影响深远,而我国学术界长期用经验论的解释原则去理解这一命题的含义,结果必然导致了对笛卡尔唯理论的哲学立场的偏离。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原则出发,认为“我思”指的是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规定性”,“我在”指的是巴门尼德意义上的“人的真实存在”,“故”则强调的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顺序。因此,“我思故我在”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我思故我是”。这一命题既是古希腊哲学以来的“人是理性动物”的现代性诠释,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所有理论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

9、“我思故我在”,作为笛卡尔哲学体系的第一原理,且不论它的对或错,它对反对当时禁锢人们思想的经院哲学,“我思故我在”,这里是人的世界,神的启示让位于人的思考了。人自己要思考,要说话,要以自己的理性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坚实的证明,要以清楚明白的思维去判断事物,去发现物质世界的真理,为自己谋得幸福,它使人们从各种偏见中解放出来,促进理性的解放,具有重大的意义。笛卡尔杰出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扫除经院哲学,为近代,为新科学提供总原则的伟大使命。由此,笛卡尔开辟了近代主体论哲学的先河,他提出的主体性原则对后来的休谟、康德以及胡塞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也奠定了笛卡尔在哲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

哲学小故事篇9

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组,曾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的选篇,做了专门的提取与研究。搜寻了小学语文的不同版本教材,分别是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中寓言故事的具体数量,其中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六个年级共有15篇寓言故事,如《乌鸦喝水》等;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六个年级共有13篇寓言故事,如《狮子和鹿》等;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六个年级共有14篇寓言故事,如《天鹅、大虾和梭鱼》等。

寓言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它主要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却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比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笔者想通过探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为寓言的教学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研读三种版本的寓言故事,笔者认为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主要分为:叙事性语言表达、树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三种版本的教材中的寓言故事,这四种语言表达占比如下:

下面将从寓言故事语言表达四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叙事性语言表达

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农夫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这时,学生脑海里出现农夫焦急万分的样子。“一天,他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长拔。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此时学生眼前的农夫又会是什么幼拥摹R陨霞妇浠凹词切鹗滦杂镅浴<蚪唷⑸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二、树型性语言表达

树型性语言是寓言故事为树立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好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类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大家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概念,即在创作中注意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不要形似。

例如,《狼和小羊》的故事中,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狼的阴险狡诈,霸道无礼,甚至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羊的个性温和,说话也是彬彬有礼,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已经将这两个形象跃然于纸上。

三、对话性语言表达

寓言故事中的对话性语言表达是寓言这种文字体裁中最常用到的,也是最具有灵活性的。通过语言中的对话表现,不仅在推进故事发展的节奏上比较快,而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十分鲜明。小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吸引到对话中,通过对话加强小学生对故事的注意力,就能够很好地起到营造寓言故事情景的作用。

对话性语言表达的情景关系应该是特别分明的,力求通过对话将中心思想表现出来,将故事情节推向新的高潮。《狐假虎威》的故事就是通过对话来表现其中的哲理。“……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为什么不敢?’……‘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对话性的语言符合形象特点,让寓言故事显得稚气十足,又显得灵性充盈,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也为学生正确学习对话描写、双引号用法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平台。

四、哲理性语言表达

哲学小故事篇10

读《哲学家.蚂蚁和赫儿墨斯》有感

这是一则小的故事,读后不禁哑然失笑,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哲学家发现一条遇难的船,船上的人都已已经死了。他用那颗哲学家的“聪明”的大脑去判断原因,于是他大骂上天不公平,就因为一个犯罪的人在船上,就让许多无辜的人一起送了命。

他正说着,忽然发现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包围了。原来他当时正站在一个蚂蚁窝边。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咬了他一口,他一脚把许多蚂蚁都踩死了。这时赫耳墨斯出现了,他用魔杖指着这个哲学家说:“你不是要批判上天不公平吗?可是你自己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去伤害生灵呀?”

这个哲学家在批评别人的同时,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用同样的手段去伤害其他一些弱小的生灵。这则小故事讽刺那写些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人。告诉我们不要只去看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只看到自己长处的人。对于相对我们而言的一些小的生灵,我们要学会保护它们,不要藐视它们,它们与我们一样同样是生命。保护比我们弱小的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