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2:57:38

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1

1.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稳固其政治立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在几代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之下,全国人民不断努力开拓,奋发进取,才有了今天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幸福稳定以及社会发展井然有序的大好局面。一国之明天在于科研和教育。而高校教育又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高校学子的当代责任感,培养他们学习关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法,使其有效地领悟了爱国主义的核心,将学子们涌发的爱国热情经过科学的理论转变为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从阶级立场上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篇章、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以及应该具备的政治觉悟,这种认识形态的注入对于高校学子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化、坚定为社会主义保驾护航的信念,建设现代化国家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2.加强培育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百多年来,未出现哪种理论或者思想认识能够像马哲主义这样始终保持盎然生机,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改革和改进。虽然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复杂多变,但整体趋势并没有背离马哲理论所揭示的大体发展趋势”。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如何采取行动,而马哲理论教育正是培育高校学子科学哲学思想方式的基础,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有效指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并处理问题,在处理问题的选择方式上更加多元化、科学化,极大提高了高校学子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

3.从一定高度培育高校学子的“三观”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以及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这是党的领导班子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领导干部的“三观”如果放在当代高校学子身上就是学生的“就业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并实践三观,对于高校学子日后的工作、生活以及家庭都会有极好的促进作用。马哲主义理论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认真阐释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是一切公共关系的综合所在,科学地阐释了人的本质,为高校学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目标。

二、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处理办法

调查发现,一些高校所开设的马哲课程教学存在内容重复性高、远离社会生活、课堂气氛沉闷等弊端。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各种思想问题及矛盾也随之赶来。出现了“唯利主义”“唯权主义”等错误庸俗的价值理念,大学生处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替时期,价值观还不是特别稳固,如若进入社会肯定会受到一些庸俗理念的影响。反观当前的马哲思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状况的结合不是特别好,太注重于理论层次的说教而忽视了对其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这样发展下去肯定导致高校学子的方向迷茫,行知不一。分析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去处理它,要使得马哲思想概论教育能够更好地指导高校学子进行有益的实践,必须对高校所开展的课程进行改革,要在老师教育过程中不断寻求变化,不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

三、结语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2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承九年义务教育之上,启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之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年人的重要时期,是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所以这时候高中政治的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将对整个人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至于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高中政治新教改必须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经济生活为例,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呢?首先,从经济生活的中心要点可以看出这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分别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最贴近生活的。每个人从出生就从事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原生世界(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另一种是衍生世界(人类创造出的新的事物)。

认识是有前提的,一是认识事物的存在,二是认识主体存在。衍生世界和认识主体都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以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直接的媒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说,青少年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以前的旧教材没有兴趣,是因为,旧教材的讲授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的,很少能提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新教材不同,它的讲授方法是:有用———认知———合作———理解———难点———讲解,通过这种认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经济生活契合的结点,为学生打开不一样一扇门,认真落实了贴近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用40分钟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再者,从课程设计来看,首先给学生们讲的就是货币,这是与每个学生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父母的工资,家长给的压岁钱,上学要交的学费,买东西所要花费的都是钱,从而引出货币、纸币,再而引出了信用工具,这些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好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

拿钱买的是商品,那么商品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甚至同一件商品不同时候的价格也不一样?这些都吸引着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探讨。有了商品后是如何分配的,如何投资,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有的人工资低,如何消费,为什么得交税,税收最后去哪里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扩大范围后就是对外开放?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企业、个人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生活的认识。最后,高中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国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认识,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知道国家这么做的原因和意义,努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意愿和能力。

作者:陈乙兵工作单位:包头市第九中学

第二篇:高中政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社会责任感简言之,就是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也是一种觉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就是高中政治教学。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不足,缺少社会经验,还认不清自己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所以高中政治教学理应承担这个责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认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学生能否很好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那么他就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三、当前高中政治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缺少社会经验,并且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独立性较差,不能克服各种困难,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加上学生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修课程的学习上,因此并不是很注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二)缺乏实践

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主要是理论课程的教授,在政治学习中,学生只记住了课本上的理论,而没有对政治知识进行扩宽,仅仅只是学到了理论,而缺少必要的实践,因此就导致他们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难题。例如高中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大多事情在理论上都是清楚的,但是真正去实际解决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必定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三)政治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政治课要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教师授课时要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判断。让他们自己理解、明确社会责任,以激发他们敢于担当的勇气。教师在履行自己义务与权力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然而,政治课堂上,教师却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是一味地讲解课程,对台下的学生关心不够。

(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世界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但是在国际交往的同时,不免有不良的风气传入国内,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如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读书的欲望,自甘堕落,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概不知,逐渐个人主义化,远离了社会的核心。

四、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一)提取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

政治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由于学生很多正确的认知与观点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对政治课程的内容大多不能予以深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讲解。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分析好教材,抓住学生的心理,对教材中的各种问题要对学生详细阐述,例如:人口、资源、环境、权力与义务等问题。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

好的教育效果单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靠学生的主动性,靠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不会对这门课程感到厌倦。教师偶尔可以在讨论会上提出一个或多个有难度的问题,利用争强好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多思考,这样对学生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此外,还可以搞一些模拟活动,使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真实的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的一种教学方式。还可以从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找一些相对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再做一些社会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点滴做起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从学生入学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结合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在校园中建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情操。

(四)教师要做好榜样

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好的榜样是最能激发学生内心力量的,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五)多学科、多角度地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要将高中政治与其他各学科结合起来,使各学科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能够注意融合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以加大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我们还可以在校园内加大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宣传力度,例如在校园内贴上宣传标语,偶尔抽出时间为学生播放一些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电影等。

五、结语

目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道德水准,学校要着重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使广大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标准的思想道德认识,感受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作者:付维青工作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高中政治积件思想应用

一、积件的内涵

所谓积件,狭义的是指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制作出一个个小课件,也可以说成是教学所用最基本的零部件。一个知识点可以做成一个积件,同一知识点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也就是可以有多个积件。广义的说,积件不仅是教学资源多媒体化,而且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平台。它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为宗旨,根据课程标准,把知识点适当划分成单独的模块,各模块独立设计、自成一体。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只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和平台操作的基本技能,就能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习惯,有选择地组合这些模块。积件打破了以往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固定教学设计的狭隘做法,对学科课程会进行整体全面设计。这样既消除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软件的繁琐,又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可能。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直接使用网上别人已开发完成的完整教学资源,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人爱好,对课件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编排。这就为积件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积件思想的关键是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教学资源的可积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实现教学方法改变。

二、积件的特点

1.与教材版本无关

积件以知识点为分类框架,这样无论课程结构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以被师生应用于当前的教学情境中。积件集中了当代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精华,它有大量充足的教学素材,使用起来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观、清楚,适用于全体师生,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成为课堂教学的实用工具。

2.可以在积累中不断调整

教学资源素材越基本,附加的外延条件越少,其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的积件思想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以课件思想为指导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画面是运动的,思想和方法却是静止的,超文本结构是灵活多样的,整个程序的组合却是唯一的。积件思想实现了教学软件设计与应用的静与动协调一致,一唯与多维的统一,教学素材和教学理论的分离与组合的统一,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统一,基本规则与无穷变换的统一。

3.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学习理论无关

这是积件与课件的主要区别,也是人们用积件完善课件不足的认识上的飞跃。由于积件只是知识点的特殊反映,因此与教育思想、方法及学习理论无关,具有高度的推广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须从积件库中检索自己需要的积件并根据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当前的教学情境来“搭建”它们,甚至可以无须“搭建”,直接在教学过程中调出微教学单元来演示即可,真正做到积件在教学实际中的“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

4.外延条件要求少,可以不断地增添

积件的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都是以基本单元、基本方式入库供教师重新组合使用,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内容或自己的作品添加进去。只要确定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和入库规范,积件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会不断地积累、增加。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以积件思想为指导,依托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就可以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把理论性强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较容易地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书面语言的多媒体化可以把单调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图像;平面的视角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单一的画面转化成多频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具体、形象、具有身临其境的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三、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积件式课件的设计途径

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指导,但并不是全部照搬积件理论,而是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课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1.教学内容资源库的设计

教学内容资源库是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的教学资料,是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网页、视频等多维信息的素材库。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资源库以其课程类别为标准进行分类,每个模块中的知识点为基础,以资料文本(文字)、图形(表格)、图像(图片)、声音(音频)、动画、网页、视频等多种内容表征形式进行分类。例如,在讲《文化生活》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之“自强不息”时,教学内容资源库里的素材资料有:文本,如《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图片,如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Flash,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mp3,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片段、韩红演唱的《天亮了》;MTV,如《天手观音》;动画,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视频如《百家讲坛》节目中,王立群、易中天分别在读经典《孟子•强势由人》和《我读先秦诸子》中对“自强不息”出处和含义的解释、八集道德教育专题片《德行天下》第六集“自强不息”。所有这些文字、图片、动画、网页、音频、视频等资料构成了媒体教学内容资源库的素材资料库。多媒体教学内容资源库是素材和课件的一个中介,深化了的教学素材,可称为课件的半成品,也可视为程序化了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中的积件也是课件的一种类型。

2.微教学单元库的设计

微教学单元库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为目的,为学生探究知识而创设的学习情境。这类“小课件”,是供教师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提供的资源。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阐述、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抑或是某种理论透视、政策链接、新闻聚焦、见证现实等。对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内容资源库,结合教学策划制作一个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课件。例如,讲《哲学与生活》中“物质的涵义”时,多媒体通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展示世界的物质性,来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是客观实在的。讲《哲学与生活》中“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时用神舟一号到九号任务变化及研发过程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它所遵从的规律。又如,讲《文化生活》中,“我们的中华文化”时,利用视频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演化史,验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讲《文化生活》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展示滇黔文化、海洋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3.多媒体组合平台的设计

从高中政治学科的课程特征和教师的特点来看,用Powerpoint来做多媒体组合平台比较合适。这是因为:一是操作简单,Powerpoint的工作环境和窗口基本接近于Word;二是修改方便,用其他软件制作的多媒体组合平台,比如Flash,制作成功后不容易修改;三是便于更新,适用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内容更新快、案例等时效性强的特点和教师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现状。教师借助Flash、Photostory等软件工具,通过“插入对象”“控件工具箱”等功能,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多媒体数据中心的设计

积件式课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那就是多媒体数据中心。它是基于多媒体组合平台设计的数据库系统,包括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和多媒体组合平台两部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由核心层、平台层和环境层组成。核心层由教学内容资料库和微教学单元库构成,平台层由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组成,环境层主要由校园网、区域网、国家网、国际互联网等网上资源库组成。高中政治学科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以核心层的教学内容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和平台层的资料呈现方式库为重点。

四、积件思想在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1.积件思想的实际应用,将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浏览校园网上的积件库,寻找与自己教学或学习有关的微教学单元或多媒体素材,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随时根据实际需要重新予以组合、编排,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创新,最后制作成符合实际的、有自己风格的教学课件,体现了积件思想,有助于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前发展。

2.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教学中积件思想将占主导地位

积件是面向21世纪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趋势,虽然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目前许多公司、个人、学校都处在积极的实践开发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新课改形势下各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积件库的建立和简单易用的积件平台的逐步开发,这种面向积件思想的课堂教学就会体现在日常教学中。由此,在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未来发展中积件思想将占主导地位。

作者:祝玉侠赵安民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第四篇:高中政治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挖掘高中政治教材的生活性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政治是一种集理论性、思想性、思辨性和生活性于一身的学科。高中政治教材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相比之下生活性明显减弱,但是仔细分析教材,依然可以发现高中政治教材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在课堂上以此为切入点,打破政治课堂说教、枯燥的痼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是消费的主体,尤其是在当前消费水准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下,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观念也因人而异,有所不同。在本课的学习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对消费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探讨自己的消费观念,通过引导和讲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到了生活实际之中,在调查与讨论中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对别人消费观念和心理的分析,对自身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在教师的引导之后,能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二、依托现实、高于现实,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中政治的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时事政治更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考查。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和时事素材时,不能单一地利用教材知识来分析和理解。为了完成三维目标,要引导学生在运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的基础上,提炼知识精华,理解知识指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形成正确对待现实、处理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中国和平发展这一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崛起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主题的辩论赛,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素材,编写辩论提纲,分配辩论角色。学生搜集到的素材都是现实发生的时事素材,有辽宁舰训练、中国维和部队等,进而拓展到中日东海危机、中印领土危机、中越南海危机等,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完整而有针对性。教师要敏锐分析学生的发言焦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平崛起”“伟大复兴”等核心理念,并对东海危机、南海危机等作出科学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崛起给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政治课堂给学生的一贯印象是枯燥的说教、重复的说理,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落实不彻底。教师要改变政治课堂单纯说教的现状,就要结合教材对课堂环节、教学兴趣点等进行有效的预设,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例如《生活处处有哲学》一课的学习,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将哲学这一宏大而单调的命题有机地融合在生活实际之中,创设了“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等探究问题,将哲学的理解从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提高了学生情感养成、态度形成和价值观的培养效果。

四、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的反思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

反思是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再次分析与梳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知识的准确性,促进知识向能力、价值观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反思,提高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及形成过程的思考,深刻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感教育点,进一步使自己对人、对物的态度更加科学,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落实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完善,培养有理想的社会公民。

作者:李逾工作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中学

第五篇:高中政治课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一、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创力和恒心,或者在行为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不要训斥,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二、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教学的根本在于深入挖掘学生本身蕴涵的潜在性,并以此为桥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等集中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的思想意识。比如在高一经济学第一单元讲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这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家庭实际生活为例发散性的观察和思考影响自己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因素,再把这些因素进行集中汇总,最后学以致用,再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看待自己所在的地区及国家整体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讲课中或复习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对知识的重组,从整体把握各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基础,抓住干,构知识网络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把握政史地各科主干知识。对政治学科来说,主要是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吃透概念原理,构建知识体系,脑子里要有一张“知识体系图”、一棵“思维智慧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政治生活》中涉及的主体有国体、政体、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有公民,单独拿政府为例来说,政府涉及到的内容有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原则、依法执政、权利的监督。一般设置问题有三种类型,即“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意义”。如果能带领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网络,抓住材料中的主体,做题就很简单了。比如考到政府这个主体时,如果问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则只需答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原则。如果政府怎么样做时只需答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以及依法执政、自觉接受监督等。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扣考点,抓主干、带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再拿《生活与哲学》来说,主干知识有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又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如果再往细致的方面去展开,辩证唯物论又主要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唯物辩证法又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三大观点。在政治课教学中重基础,抓住干,构知识网络,对于培养学生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来审题与答题十分有必要。

四、注重学科内的综合

注重学科内的综合是指在同一课本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课、节、框题的界限,建构知识网络,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注意多层次,深入分析。也就是首先要从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的含义,内容、特点、本质、实质、特性、属性、地位、作用、产生和存在条件,原因与结果等方面理解。其次,把握核心概念的外延,注意从多角度、广度上扩展。具体来说,就是从核心概念、基本概念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从与某些近似知识的异同等方面去理解,注意把握起左邻右舍、古往今来的纵横关系,同时学会沟通“旧知”与“新知”,连接“已知”与“未知”,发现事物的“新联系”,并按照这种新关系解决新问题,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一书,分为四大板块“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然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这四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一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的基本背景和舞台。总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对知识进行相关的归纳和综合,教会学生调遣知识,“分割”教材,就能把分散的知识贯通起来,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分析问题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金花工作单位:新疆库车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政治教学中问题意识研究

一、点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发问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考,以形成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并能够系统地论述和思辨。毫无疑问,教师所做正是指向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教师缺少了对学生思考的有效点拨,弱化了思考过程中对所出现问题的再次思考与解释。例如在学习“价值决定价格”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结合上节课知识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明白了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体现,同时也对到底什么是商品的价值产生了疑问。一个学生提出:“商品价值是否取决于其使用性能?还是和它的生产过程有关?”教师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首先明确这正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肯定学生思考的积极意义,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在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之后,知道了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有的学生紧接着甚至思考到“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了价值大小,那么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著作手抄本为什么价值更高”等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课堂的拓展性和深度就越足。

二、合理利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注重思维激活与问题分析

教师要提高政治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使用质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刻分析问题,通过集体的思考得出结果,同时对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次生问题进行再次思考,注意利用合作小组成员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解答自己的疑惑,达到思维激活思维、学生解答问题的效果。自身问题得到解答,也能够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例如《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教师组织通过合作学习解答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见闻提出了要择其所用、选其所长、能够发展、薪酬丰厚等看法,有的学生则思考到了就业压力巨大情况下的生存问题,进入陌生行业的自我发展等问题。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教师适当地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自我学习能力、职业适应与过渡等方面去思考与分析,学生逐渐明白正确的择业观是基于生活基础而存在的,从而形成提高自身能力、全面发展、形成良好心态等学习态度,不仅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

三、破除师生交流屏障,提高教师点拨环节的问题意识培养力度

政治课堂由于其开放性较强,高中生的思维较为片面,所以在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在表述时也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不同。所以在课堂交流时会出现一些误差,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问题的解答产生了不良影响;教师忽略了学生心中所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只是机械理解了“任何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宏观概念,并未彻底理解“联系”的不可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电脑的使用、手机的使用等例子,让学生知道联系的普遍性并不一定是指具体的联系,一些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情实际上影响了最终的发展和结果,解答了学生心中对“联系”的抽象化理解的疑惑,本课的学习也就事半功倍了。

四、破解应试目标障碍,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高中政治课程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也相对较易得分,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以考试为目标,加强识记与论述,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没有较好的解答。例如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学生识记了几个框架性内容,心中留有“真理与事实”“科学与伪科学”等知识的疑惑,教师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这类问题,并有机地作出解答,如解释真理具有普适性,而事实具有唯一性甚至欺骗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探究和思考,最终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思考。从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政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魏谨工作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第七篇:高中政治诚信教育渗透

一、立足教材,找准渗透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源。诚信教育渗透,是让诚信教育浸泡在学科中,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脱离了政治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有效的诚信教育渗透就无从谈起。高中政治教材不仅包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还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在教材中我们经常可以找到诚信教育的影子。如“神奇的货币”一课中,不使用假币、做有信用的信用卡业主为诚信教育渗透点“;企业的经营”中可由存在是否守法、是否诚实信用与经济利益的实现的关系问题切入诚信教育;“市场配置资源”中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等知识性教学都可以进行诚信教育渗透。《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也蕴含着大量的诚信教育的因素。例如,文化市场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现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等。高中政治教材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的诚信教育渗透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同时,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思想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作用。“吃透”教材是一名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找准诚信教育的“渗透点”,把握好“渗透时机”。

二、多样教学,丰富渗透形式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政治课: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得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兴趣缺乏,听得无精打采,有的学生在课桌下偷偷地做其他事,更有学生干脆趴在桌上睡着了。用学生的话来说,思想政治课太没劲。这种情况下的诚信渗透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有效的渗透德育内容首先要“教”好,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除了讲授的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社会调查、辩论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堂。此外,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时政结合,能使德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企业的经营”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就“地沟油以次充好,害人害己”与“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放心油条”事件进行对比、探讨,并编排成小品,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典型场景体会相关人员的感受,切实认识到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以牺牲诚信换取利润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使诚信教育的渗透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适时适量,明确渗透目标

“渗透”,指一种事物(含情、理)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它有少量性、亲和性等特征。适时适量,有目标、有规划的德育渗透方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有些教师认为政治教学就是培养人,渗透德育一定要在课堂中凸显出来,不然教学就会显得美中不足,缺乏拔高点。如果这种愿望太强烈,有时就难免牵强附会、本末倒置,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师烦生厌,政治课堂失去原有的魅力。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中的渗透,首先应该适时,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把握渗透时机,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强行渗透,不要因为强调德育,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其次应该适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非常清晰的德育目标定位。即德育是政治教学的“副目标”、“辅目标”,它的定位是渗透。过量的德育内容则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使课堂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此外,德育渗透不是课堂上的突发奇想,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没有目的性,随想而发,不仅达不到德育渗透的效果,还占用了教学时间,使课程教学目标难以按时按量完成。长此以往,极易引发教师对德育渗透的抵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德育渗透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之前,教师有计划、有规划地筹备,摒弃乏味的道德说教,将诚信教育的“食盐”融化入政治教学的“浓汤”里,让学生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吸收该吸收的“盐”,达到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双丰收。

四、导之以行,巩固渗透效果

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将诚信要求和相关规范熟记于心是很简单的,但在学习和生活中却经常忽略,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存在脱节现象。此外,高中生的诚信行为还存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情况,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所以,高中的诚信教育不仅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学生做不做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应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诚信德育的渗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诚信素养。如“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在讲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后,引入对“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等多种陋习的思考。课堂上学生们都对于这些进行了批判,并将反思活动延伸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班级“纠风活动”,倡议从小事着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实现为行动。在课堂教育的同时,导之以行,才能使学生达到诚信的知行统一。高中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生的诚信问题将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与维护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当前高中德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同时,高中诚信教育的开展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德育教育,更应该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使诚信教育深入课堂、渗入心灵、溶于行动,真正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李倩工作单位:河北省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第八篇:高中政治复习反思

一、反思对学生灵活运用基础性知识有很大帮助

高中政治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灵活的运用,命题者在命题的过程中可以就同一知识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题型进行考查,学生要提高其解题速度以及解题质量就必须要能够熟练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各个基础知识点。而通过对各种题目所涉及到的政治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发现题目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其认识到考查的题目使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但是最终还是回归教材,这样就可以达到优化知识结构、夯实基础以及补漏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通过反思可以使学生不断改进其解题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政治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思维性考查,在政治复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解题习惯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可以使其积极总结解题的技巧,并不断拓宽其解题的思路,有效避免形成思维定势。这样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优从快,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造性,从而找出最适合的解题方法,使其解题的效率大大提升。

三、通过反思可以使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

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解题的内在规律,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在解答完题目以后通过反思可以思考一下该类题目在解题时是否存在一些解题规律,如果学生从几套类似题目中发现并积极归纳出该类题目的解答规律,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样就会使其解题的速度不断提高,有效避免在解答整体问题时的盲目性。除此之外,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横向、你像、求异以及求新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衍生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比如说能力以及知识点的不足或者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干扰。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答题效率的一大问题之一,比如时间安排、卷面书写以心理调控以及答题方法等。而学生通过对自身失误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在解答试题时的不良习惯以及不足之处,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克服,从而使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的数目大大减少,提高其解题的正确率以及效率,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自身能力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反思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很大帮助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3

教学目标与对象特点为基础,将传统教学,运用现代技术,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即为多媒体教学。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利弊

(一)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利

多媒体教学在该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多媒体所特有的动画以及背景音乐,能让原本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地轻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多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能够很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引发强烈的、积极的求知欲,使得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起到重要作用。多媒体的优势是图文并茂、有着大量丰富的感官材料,诸如形象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等等。从而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由学习的“知之者”变为“好之者’,;又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就能够实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在这样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又极易受到情绪的的感染,从而拨动情感的心弦,自身的思想感情在此得到升华。

2.模拟生活,帮助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世界上,许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媒体的意义就是模拟生活,复现情境。单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想要把文本承载的意境表达出来传统的教学,是相当有难度的。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显得枯燥是传统的面授式的教学活动的缺点。多媒体教学中,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融入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并进行创新,仅用一张图表,或者一段动画便可明白无误的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里很多含蓄的不易表达的知识、不易描绘的图景、不易理解的哲理。比起教师单纯的语言描述,这样的效果完全是没有办法对比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核心内容深奥的汉语言方面的知识简单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过程也更加轻松。

(二)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弊

1.有碍于师生情感交流

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好与坏必须参考其中情感、交流和对话三个方面的活动情况。古语云生命在于体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交流深刻领悟文本,将其与内心相融合与灵魂发生撞击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无论教学工作如何更新换代,教师的地位都是无法被取代得,他们是教学的研究者与开创这,是课堂的主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入,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建立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虽然身份不同但师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而沟通需要建立在人与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人与机器。换言之,一堂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不能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交流来完成的,还必须将重心放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之上。那么再来看应用多媒体软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多数时间教师都在进行机械操作或是指挥学生如何观看可见,整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仅限于如此,没有真正的情感沟通,所以不能称得上是一堂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另外,多媒体课件玲琅满目,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为什么很多教师还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课件呢,因为其能够简化教学,能够省事儿。教师将课堂所用内容全部做成课件,将书本内容导入课件内,整节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不再是看自己的课本做笔记而是眼睛不停的盯着大屏幕。屏幕上的幻灯片不断变换,老师也在不停的说着,而能够被学生吸收的知识却是非常有限的。更有的老师通过网络下载成型的软件,连制作过程都省略掉了。那么所谓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讲述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学问的传递上面都达不到教学的要求,而学生能够吸取的精华也就少之又少了。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而现代课程则变成了以多媒体没和弦,老师与学生都成为观众的尴尬局面。

2.教学过程程序化,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4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第三种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为出发点,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即由教育者的主体期望同受教育者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50。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层次的划分

有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如李玉深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有外部与内部规律之分,外部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所决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内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即灌输、疏导、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黎群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基本规律就是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具体规律有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部非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另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事物相关联的规律。陈成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律。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很多,具有全局意义的有三条,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协调和控制多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规律;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规律;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统一的规律。”51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方向目标可控律、主体客体认同律、规范影响选择律、事理统一增效律、需要行为引导律、内化反复渐进律。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中,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呈现出新关系质态,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应与时俱进,遵循自身特殊的规律。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特殊规律主要包括四点,第一是动态平衡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与植根本土张力之间以“现代化”为支点保持的一种互动平衡。第二是和而不同规律,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融合的矛盾发展过程。第三是开源引流规律,即一方面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的、能够与现代文明相衔接的东西,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用当今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之优秀成果丰富、扩展、淘洗、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第四是整合超越规律,即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全球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中互补共生、综合创新、批判构建,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起到规范社会活动、调整人际关系、升华人格境界之功能。

(三)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通篇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有的认为“情感互动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双方的信息传递也是双方情感互动的过程。采取适当方法积极引导情感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的学者专门对“适应超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适应超越规律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断完善的规律。有的学者则重点谈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运用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正确运用规律。如果遵循了规律,按规律办事,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那么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何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充分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发挥其作用的首要前提,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必要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5

1.1提高课堂知识有效运用的手段

在现有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把学生的自我需求融合到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当中去,只是一味地灌输、填充,而现代教学技术却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例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内容“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这一课时,可以播放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拍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维护大自然生态运行规则、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利用效率.

1.2教学内容科学设置的有效途径

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会出现引起思维中经验使用的情况”.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老师说教为方法,以分数高低为目的;老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活动的验证,重学习的实用而轻品德的修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又呆板又空洞,又乏味又无奈.班班通的实施能使教材中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走下课本,走进真实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事实再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感知.如在教学“社会责任主题”时,教师就可以编缉“汶川大地震后救援活动”的录像资料,从灵魂上震憾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爱民情感.从而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情境中去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去创造,实现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发展.

2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信息主体的脱节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并不代表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也不是满堂灌的教学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现代教学技术的手段采用,过度依赖计算机等一些辅助教学技术,把大量的书本内容和教学资料放到PPT上面,课上仅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太多、播放速度过快,超过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现象.这样用手段取代教学的教学方法,既背离了教学规律,也忽略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2.2教学情境的缺乏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总喜欢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景,有些情景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实际,荒诞、流于俗套没有实际意义.教学操作过程也是机械化、流于形式的“花架子”,很少有实际的思维训练意义.譬如在教学“理想信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布置学生组成互动小组,将各自的理想写在黑板上,课上汇报课前实践活动的情况.但是,在课堂汇报时,却出现“冷场”,以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上就会差强人意,适得其反.

3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式应用

3.1设疑与实践的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走进课堂,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舞台艺术效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提高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开启一般都是从疑问、解疑开始的,巧妙设疑,就把握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探究学问的心理,以主动代替被动,及时地将学生引导到主动、自我探索的状态,从而启迪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譬如在鼓励与表扬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动画和音效.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纠正和鼓励,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赞扬.通过学生和教学机器的对话,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轻松地地获取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文本展示、漫画或简单动画,请学生想出好的灵感.

3.2循序渐进式引导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自我思考、进一步求知的好习惯.譬如在讲解《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一节内容时,思想政治课老师可以在这个课件的结尾增加延伸部分,搜集本校历届优秀学长、学姐的照片,再配上对于他们个人事迹的文字介绍,让大一新生观看,以起到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谈一谈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录像《唐山大地震》、新时期角色互动片《变形记》等片段,通过一些生活或者影视作品中的案例来展示造成挫折的多种诸多因素,比如个人挫折、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等.通过多媒体播放,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播放3D电影,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生动的感官体验中思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科学利用网络资源的作业,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续到课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3.3在生活中体悟知识

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把思想政治知识生活化、现实化,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加形象的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譬如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上的素材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采集,课堂上的活动也应有学生去主演,老师最好做幕后的导演,所有学生只要参与和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这都要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就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所以说班班通这个平台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潜能,科技的神奇力量会像一支魔棒激发学生的智慧.

3.4构建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要突出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突出实践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课程搬到户外,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想法,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融入进去,从而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譬如,对于一些畏惧困难,耐心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中长跑比赛活动,这是因为在中长跑过程中会出现乳酸堆积、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困难阻碍任务的完成,在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最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4结语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6

目前,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潮,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在人格和道德方面进行教育。高等院校的学生,一旦缺少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获得帮助,养成很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让学生把日常知识和理论知识正确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很多落后思想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得高等教学受到约束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很灵活,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避免让不好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不够重视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有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很漠视,有的学生甚至以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讲道理,即随意的谈论理论知识。在课上他们往往不能积极投入,对很多问题很冷漠。甚至有些大学生,存在逆反倾向,即莫视道德,诋毁理想,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方法、结果测评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道德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即通过硬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种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模式。

三、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建议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去学习

(二)寻求思想政治教学创新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其积极、主动去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就能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三)信息化技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信息化为手段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特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大多是依靠一些辅导资料来获取主要的信息,在讲课的过程中,再把这些资源渗透进去。这样的教学信息往往缺乏一定时代感召力,带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指引下,教师将很多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容量之大、速度之高带来了信息的高速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师能够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园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的工作,它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运作规范、落实责任制,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全面利用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搭建网络交流和教育平台,服务广大学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网络交流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利用qq、Email、BBS、Blog、微博等手段进行交流,让广大学生及时反映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利用网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7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具有坚强的意志与精神,也需要一个有顽强人格的人才,音乐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情感、审美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它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是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思想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因此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促进思想教育的发展,而音乐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良好的情感色彩(基础),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它在实现思想教育的作用时,音乐教育的作用并不使用强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而是通过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能力,音乐本身就是依靠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歌词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并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激发了多少人的抗日热情,它采用激昂澎湃的曲调,唤起了多少有志青年报国之心,促进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调动了多少人的积极性,使多少人走上了抗日前线,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奋斗,并于危难之际拯救了中华民族,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法的学习,还要能够有效的将思想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向学生展示音乐的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音乐教育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教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任何艺术都是用来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教育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作为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是能够有效的调动人的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方式,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起着其他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音乐是利用“情感”来感染和影响他人,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人的思想素养,从而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使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教育与音乐都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通过外界的因素对人们产生影响,它们都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之中产生碰撞,并作用于个性心灵,改变人的思想素质。在现实的生活中,思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则,也是内化了的品质。而音乐则是有感而发,通过歌词和曲调来激发人们的思想,也是情动于衷的,通过音乐演奏激发人们的思想,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的共鸣形成的心理联系。音乐作品是音乐家思想、灵魂的写照,也是对时代文化的重要反应,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音乐具有时代文化的情感性与形象性,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音乐本身表现的有效性。真正的音乐家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将先进的思想融入到音乐中,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将这种理想和信念展现出来。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分析音乐家的思想、意志、理念等相关的因素,并能够有效的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素质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把音乐教学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的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思政教育棘手的难题,提高思想教育的可执行性,改善和更新现有思政教育体系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拓宽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

1、音乐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宗旨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统一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政治上有无私奉献于国家社会建设事业的思想觉悟,能够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说音乐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服务民众和乐于助人的品德素养,而音乐教育是提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音乐教学就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方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教育体系才是完整的。

2、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可以加快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形成,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旋律,还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激发学生的内心积极进取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意识、传统美德的教育等,学生在欣赏这些音乐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音乐教育还会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在音乐欣赏中,可以配合学生的动作,提高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左脑和右脑进行配合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配合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音乐的内在属性是以感化人性和情感共鸣为基础,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压力进行放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音乐可以在学生情感低落和无助的时候,调整学生的心态,释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说,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音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着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生为本”理念的增强,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正在改变,采用榜样教育法、激励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等相关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在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兼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在音乐教育时,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感受音乐美的价值,感受音乐美的体验,传播美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音乐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展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舞台,将音乐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融入日常活动和思想教育中,拓宽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

四、小结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8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实现对创业教育价值的认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现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育过程缺乏双向性和互动性。而创业教育作为主体性的教育,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为目标,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因此,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将自己的创业梦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体现高职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的创业优势,实现对个人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其他创业群体而言,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他们均接受了比较正规的社会主义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和完善的人格;

(2)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业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工作充满热情,是新信息、新资源的引领者;

(3)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有能力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社会劳力生产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帮助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优势为己任,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实施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好创业的引导与培养工作。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实现大学教育的使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引入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优势,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过程的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在高职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核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二、在创业教育视角开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创业理念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的组织以及学校党团学组织、党校、理论研究会等的研讨,充分发挥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明确“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起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更加珍惜在校的宝贵光阴,努力刻苦学习,并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自觉磨练自身的创业意志,积极培养自身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4]此外,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育人的责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向基地化、网络化的推进。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转变教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已经逐步增加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必修课,如“两课”、就业指导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创业学等课程,但是还远远不够。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管理学、信息学、统计学、金融学、人际交往、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专业而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让学生在该体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引导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例如,学院可以搜集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成才事迹,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学校的校友为榜样,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愿意投身到学校创建的就业平台中去,为自己今后的创业做提前尝试,而校友就业、创业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辅导教材。此外,可以制定创业项目的标准化手册,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活动、学生校内创业的具体操作流程等,使学校的创业项目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拓宽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

(三)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创业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把创业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生科技文化社团并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组织和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和其他各种课外科技活动;通过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历程,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弘扬创业精神,使创业者成为大学生敬慕的社会角色;通过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来吸引具备创业热情的学生,鼓励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资源库、创业网站等,实现学生创业资讯的更新域创业资源的同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实现工学交替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合到专业实训中去。此外,应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变成了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结语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9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政治意义与作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选拔等方面都作过精辟的论述,本文对此进行了简略的归纳述评.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国家篇》377B)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法律篇》789D)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法律篇》789E).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法律篇》790C—E).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国家篇》376E)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国家篇》401)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国家篇》403c)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国家篇》401D)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国家篇》378E)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国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国家篇》379C)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国家篇》403D)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国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国家篇》410D),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国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国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国家篇》452)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国家篇》526A)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国家篇》537A),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国家篇》537D)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国家篇》539DE).(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国家篇》539E),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1]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2]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3]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1]〔英〕A•E•泰勒著,谢随知等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篇10

依据不同划分形式我们可以将现有的毕业、创业教育分为不同类型,这里我们仅从课程设计及实践活动两方面来划分。按照课程设计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单一性的课程设计;课程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设计。按照实践活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侧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形式;侧重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模式;综合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运用。

二、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创业教育

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毕业、创业教育研究,着眼于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向创新型人才迈进;着眼于采用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有效的机制,将这一模式体系化。

(一)课程体系设计

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讲授的两门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实验班按照构建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授课,课程内容设计上着重对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教育,采取案例教学法、软件测试法等手段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同时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及所需技能介绍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针对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课程》选修课(24课时)。以参与式教学法为主,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方法不仅使学生深入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体现了非常强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3.针对创业倾向强烈学生的精英培训。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创业精英培训。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为已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体创业指导,政策介绍、并协助学生为优秀的创业项目寻找资金扶持。

(二)实践平台搭建

1.创业论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专注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讲堂,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及掌握创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创业论坛中缺少的是系统化的设计培训,凝聚行业才俊的力量,定期结合在校生需求设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内容。开设三大论坛:励志教育讲坛、企业家论坛、海博讲坛。以不同视角阐述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模式,从而引领广大学生致力于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涉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开展创业导师团请益讲堂、创业讲堂等创业讲座。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中心共同主办,讲座邀请大连理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楠、甘井子区慧创工厂负责人杨波、大连市YBC青年创业者金永健以及码尚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铁柱作为导师团特约嘉宾为学生做精彩报告。开展中华全国高校职场之星系列活动之“全国高校职场指导系列讲座活动”,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原盛大网络公司总裁、现港澳资讯董事长兼CEO唐骏先生,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区主席、贸促会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秘书长毛欧阳坤先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主持人、临床心理咨询师青音女士作为特约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2.创业计划竞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载体必然要与专业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以赛促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举措。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1)继续推进“大创计划”的开展。2013年我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项,其中部级项目14项,省级36项,校级项目150项,获批省级资金资助12.5万元。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王大鸷、徐同宽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姜龙富、韩鹏飞、王朝文、宋明光、赵体亮参与完成的“常温锆化技术在铝型材喷涂行业中的推广”项目获邀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并荣获“创业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