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2 10:16:30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先进文化;群众文化;艺术培训

先进文化是新时代的产物,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主要方针是要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指导思想的时代化,使社会文化不断进步,最终形成新时代的先进文化。

一、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艺术是提升群众素养的重要方针,国民的素养决定整个国家的风气。中国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就要重视群众文化艺术的培养,提升群众整体文化艺术水平,才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和谐文化才能体现和谐社会,而和谐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凝集中国国民的力量,提升中国的实力,使中国国民在文明和谐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也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为基础,结合多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而形成的新时代先进文化,它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艺术理念,是和谐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和谐文化的基础部分,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群众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艺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多功能的意义,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社会的向心力。文化艺术还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的提升,也可以增强群众的创造性,使中国在这个极度发展的世界上,坚实的占据自己的位置。重视群众的文化艺术的培训,加强群众的能力,实现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二、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是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文化艺术的内涵,进而提升对文化艺术的要求。群众文化艺术的形成,需要文化艺术的培训,而群体文化艺术的培训,不单单要求文化艺术素养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传播和管理的能力。艺术馆对于群体文化艺术的培训,一方面是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群众实现自我的发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对于文化艺术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想实现个人的进步,就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知识,使自己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这个先进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是一件必须而且必要的事,它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条件。

三、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必经之路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2

为全面整合全市社会文化资源,规范文化市场,切实加强对民间演艺(培训)队伍的管理,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我局拟组建“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协会”。为切实做好组建协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决定对全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进行调查摸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全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调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民间演艺业及文化艺术培训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民间组建的演艺团体30余家,文化艺术培训机构近20家。每年这些民间演艺(培训)团体培训文化艺术爱好者千余人,演出场次在3000场次以上,为繁荣我市文化市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少数演艺团体及培训机构无证经营,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演出内容格调不高,加上市场监管不到位,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文化节目在群众中传播,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急需通过调查摸底后进行规范管理。

二、全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调查摸底工作的时间和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月5日至月30日)

全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调查摸底工作以各镇(街办)为单位开展,各镇(街办)文化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的民间演艺(培训)团体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填报《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调查表》(附后)。所有表格在月30日前完成并报送市文化馆汇总。市文化馆参与马家店街办文化服务中心对城区民间演艺(培训)团体的调查摸底工作。

(二)集中清理整顿阶段(月1日至月31日)

以各镇(街办)文化服务中心为单位,统一组织辖区内的民间演艺(培训)机构集中申报办理《文化经营许可证》,局文化市场科对符合条件的演艺(培训)团体审核、登记、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

(三)组建协会规范经营阶段(月1日至月30日)

局机关办公室、文化艺术科、文化市场科、市文化馆在充分征询各演艺(培训)团体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撰写《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协会章程》,依据社团登记相关规定,办理协会注册登记,召开市民间演艺(培训)团体协会成立大会。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3

嘉峪关是历史文化的富集区。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强市战略,是依据嘉峪关的文化资源禀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必须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文化积累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尤其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甘肃省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嘉峪关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挖掘工作,研究嘉峪关的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嘉峪关市文化馆围绕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策略,开展嘉峪关特色文化研究,全方位整理归纳嘉峪关特色文化的内涵,为嘉峪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开展了《嘉峪关城防设施研究》(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省文物保护重点研究项目)、《河西古建筑研究》《嘉峪关特色文化研究》等项目,有利地促进了嘉峪关市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利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发挥了文化馆文化指导作用。积极搭建群众文化展示平台,促进群众文化多元化发展。搭建群众文化的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推进嘉峪关市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实现全市文学艺术精品创作评选和扶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群众文化创作扶持办法》,一年奖励10部优秀作品,内容以反映嘉峪关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小品、戏曲、曲艺、歌曲等,以每部5000元进行奖励。积极搭建业余群众文艺团扶持平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已经成立的嘉峪关市文化馆理事会、嘉峪关市群众文化协会、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对馆办五大社团——嘉峪关市歌舞团、嘉峪关市艺术团、嘉峪关市爱乐乐团、嘉峪关市秦韵艺术团、嘉峪关市民间艺术团实施演出补贴制度,由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嘉峪关市群众文化团体奖励补贴办法》,每年政府拿出15万元对群众文化团体进行奖励和补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过渡,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搞文化活动,发挥奖励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1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1100多场次,赴农村、军营、社区、学校、工厂演出100多场次,受众人数多达45万人次。

二、扎实创建群众文化品牌

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嘉峪关市文化馆注重品牌建设,以品牌带动品质,以品质促进发展,创建了雄关大舞台、雄关大讲堂、雄关大展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雄关大舞台:以雄关大舞台为中心,以乡村舞台和社区舞台建设为契机,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接地气,惠民生。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编排新颖、丰富多彩的节目,全年演出55场,除了每周一次的雄关大舞台演出之外,雄关大舞台还将组织形式灵活的小分队,赴农村、社区、矿区、学校、军营演出,并不失时机地开展群众文化展演、汇演、比赛等活动,拓展雄关大舞台的内容和空间,使雄关大舞台的触角延伸到全市各个角落,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文化成果。雄关大讲堂:邀请国内及本地知名专家开办讲堂,一年举办12场,每月1场,内容包括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摄影等,全年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200人。把文艺的种子真正播撒到基层,播撒到社区、农村、企业,使雄关大讲堂成为全市文艺人才的培训基地,成为精神文明的课堂,传播正能量的阵地。雄关大展厅:每年举办各类展览30场,内容包括书法、美术、摄影、工艺品展览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在“请进来”方面,重点邀请全国知名书画家来文化馆举办展览活动和艺术交流,让我市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水平在学习和整合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走出去”方面,组织创作具有嘉峪关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表现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钢城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争取将这些作品到省内外进行巡展,起到介绍嘉峪关,宣传嘉峪关,扩大嘉峪关在省内外的知名度。重点做好迎春书画展、百姓书画展、雄关情劳动美摄影展等。2011年至今,举办书画展153场次,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笔会53场次,受众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

三、深入实施群众文化工程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4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我局依托中心城区实际,积极发挥文化中心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方面,主动配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区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把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来抓,充分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为我区青少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为区委区政府出点子,当“参谋”,积极提出文化宣传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发挥专长,培育骨干。

我局发挥文化系统文化艺术骨干技术精、专业辅导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为丰富校园文化搞好服务。局机关和文化馆常年配合学校搞好艺术教育,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免费为中小学生进行文艺辅导、培训,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在全省少儿文化艺术节中,特意安排中小学校选送优秀节目参加活动,如其中反映留守儿童期待守候远方妈妈的电话,真实感人的少儿舞蹈《期待》荣获舞蹈类一等奖,反映童真童趣的表演唱《芭比娃娃》荣获声乐类二等奖。同时,为丰富中小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展示艺术才华创造了良好平台。每年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举办美术、书法、舞蹈、器乐等培训班,对爱好艺术的青少年进行培训指导。每年组织各类培训8期,达360余人次。对在校学生少儿合唱、舞蹈等进校组织专业辅导,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比赛等。

三、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强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2009年—2012年以来,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按照区

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了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排查整治实施方案,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了一系列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

1、加强学校及周边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公共娱乐

场所进行严密排查,组织排查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一旦发现坚决查处。根据有关管理权限,尤其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对距离学校近的娱乐场所要仔细检查,要求网吧坚持实名登记,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杜绝超时经营,保护消防设施完整完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优化校园周边网络文化环境。

2、加大力度打击校园周边盗版图书、报刊、杂志、音像等非法出版物,严禁经销商买卖非法盗版图书、音像制品及涉黄书刊杂志等,严禁印刷企业印刷非法盗版出版物及涉及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印刷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合法经营,促进我区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

3、加大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营业性演出娱乐活动的监管力度,保障公共场所娱乐活动安全,维护正常秩序。

为了给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局组织执法人员多次对中心城区中、小学周边多次开展全面检查。重点针对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室、音像、书报刊经营场所,彻底清除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电子游戏室和网吧。一直以来,我局一直坚持此项清理整治工作,尤其是对乡镇原有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和游戏室予以迁出。目前,我区的网吧和游戏室,没有一户在中学、小学校园200米范围内。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5

一、旅游人才基本情况

(二)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主要特点

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5000人,各类文化培训机构41家,注册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根据人才统计数据分析,文旅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呈现增长状态。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技能人员持续增长,增长方式主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招录等。我局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全面开展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2.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结构日趋合理。文化旅游人才分布与文化旅游业发展、行业管理、涉旅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匹配,分配较为均匀合理。

3.与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成熟度相关,我市无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文化旅游企业对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的开发度不够;文化旅游业人才流动频繁等。

二、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引进方面

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广委发〔2018〕42号),文体旅游局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措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人才战略,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引进新格局。

市文体旅游局和三星堆博物馆与省考古院、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艺术职业学院、市旅游行业协会等单位形成人才发展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市内文化旅游人才(指各类高校毕业的人员)在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占比逐年提高。

三、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方面

市文体旅游局和相关行业组织、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培训、旅游标准化、旅游安全和服务质量培训、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主要是突出抓好四个层面的人员培训工作。一是开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培训,组织参加省市相关专题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二是开展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监管、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三是组织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经营水平。以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星级农家乐、民宿客栈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或专项考察。四是着力加强乡村文化能人培养,组织参加文旅部举办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训班、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等。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社区艺术教育的意义

社区艺术教育主要作用包括锻炼参与者体魄,宣传正面思想,大众休闲娱乐等。在商业运作模式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者的凝聚力,社区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改善人机关系,提高参与者的艺术素养,推动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传承,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社区艺术教育中,参与者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参与者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区艺术教育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艺术教育活动,使其在生活情趣等方面得到提升,参与者学习美术,乐器,舞蹈等艺术知识技能,带动家人参与,改变以往不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方式,丰富家庭文化生活。

二、社区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研究发展起步较晚,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广泛参与的良好现状。各地不断提升社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关会议成功举办对社区艺术教育理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社区艺术教育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缺乏科学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参与者教学者不具备专业艺术素养。社区艺术活动大多是居民根据兴趣自发开展,居民能够逐渐形成团队,团队通常为自发组织建设,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没有固定的条例制度限制,社区艺术教育活动无相应的规范准则,很多情况下社区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甚至由于缺乏相关条例规范,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中出现民事纠纷问题。据调查统计,发现当下社区艺术教育团队中的参与者年龄结构普遍固定,社区艺术教育面向对象呈现单一化,目前大多数社区团队人员年龄主要集中于青年与老年人群体,造成艺术教育活动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活动的重要内容集中于群众性歌舞演奏,青少年活动以舞蹈为主,青少年在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相互学习。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教授者指导,目前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中教授者与参与者具备的专业素养较低,导致社区艺术素养不能快速提升[1]。

三、社区艺术教育发展对策

社区艺术教育具备的特点决定其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共同努力,社区艺术教育事业应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当前社区艺术教育成为政府教育事业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引领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管理机制。宣传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制定有利于开展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不断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社区艺术文化,各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联动机制,促进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为社区艺术教育搭建平台,整合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加快社区教育机制建设,推进数字化终身教育平台建设,保障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2]。人才是社区艺术教育实践的基础保障,在教育人才引进时应从选拔,任用,培养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社区艺术教育队伍建设。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工作队伍,为社区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人力支持。在社区艺术教育实践中,应安排社区艺术教育机构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包括乐器培训,绘画培训等内容,培训中根据受教育对象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包括早期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妇女教育,现代化市民教育等。在社区艺术教育开展中应组织邻近社区人才交流活动,让社区艺术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政府机构应划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艺术教育人员培训补贴,通过选拔人才建立人才梯队,确保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中,要注重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为推进现代高校走进社区,应消除社区与高校的障碍,在高校课程中增设社区艺术教育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社区艺术教育服务。为发挥高校的积极作用,应将社区艺术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澳大利亚大学音乐系为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增设社区音乐研究生课程,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课程内容重要包括社区音乐实践,社区艺术实践原理研究,艺术法规,资源方面的学习。课程设置培养了专门的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对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人力保障。我国应借鉴澳大利亚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吸引更多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为实现社区艺术教育高效性,应注重革新社区艺术教育方式,如单人乐队庆典,成人歌咏会,舞蹈音乐节等社区艺术活动组织,可以激励居民参与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音乐家摩斯尔利用10年时间组织多次社区艺术活动计划,增强了社区文化氛围。社区艺术实践教育中,引入远程网络教育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演示等服务,让社区艺术工作者,职业艺术家等不同层次的居民积极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开展社区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全民艺术素质的提升,社区艺术教育实践中必须从培养社区艺术人才,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革新社区艺术教育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可行的社区艺术教育实践路径,让居民主动展现自己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俏.高校艺术教育改善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10):229,232.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教学实践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和创新的重要渠道。以校园为场所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实践的结合已逐渐成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保留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民族文化进校园不再是起初的兴趣小组模式,而是已成为普及性教学,由国家倡导、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培养三方面结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立体化机制。这种机制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了经费支持、资源支持、师资支持,有效保障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顺利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机制对文化传承的实践成效有直接影响,科学的评估可以促进推行机制的完善。民族文化进校园模式多种多样,合理的推行机制可以使各种模式发挥更好的作用。

1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学校吸收民族文化的状况和对某一学校推行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的程度各省参差不齐。笔者在知网搜索“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个主题,显示312篇相关文章、报道,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丰富的省份。其中,贵州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报道和研究就有100篇,这个占比可以看到贵州的重视,其次为湖北、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虽然这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全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现状,但从中可以窥视到当前各省的学校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正在兴起。目前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局限在学校所采取的方式及学校开设了某一民族文化的课程记录上。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一方面,应把国家政府的推动与学校执行相结合来探讨,合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和资源。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各自所担任的职责,相互支持才能合理发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应持续开展,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方式,可以极大地推动各级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类活动持续、全面开展;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应进行取舍及系统性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项目取舍是一个大问题,对进校园的文化选择及其文化背景、采取的形式等方面都主要系统深入的研究,应涉及相关习俗、道德、礼仪、宗教等。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开设的课程,还要注意实现课程开设目的所需的条件,如教师配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的条件、资金支持等。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必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更多关注自身的优秀文化,尽量选择本地域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应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为辅,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此。民族文化进校园后是否发生改变,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否得到保留,这些问题都在探究民族文化进校的形式和内容时一并考虑。

2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机制现状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党的报告中这段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表明国家对繁荣民族文化积极的态度。与之相应的一些基金支持也证明了国家的决心。2014年国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类似国家层面的项目以不同的形式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高校是主要的承办机构,学员包含高校专业教师、高校学生、研究生等。

2.1设立“国家艺术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是公益性基金,项目资助立足示范性、导向性。范围包括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学术研究。教学对象为高校专业教师及相关文化研究者、设计师和推广机构高层。国家艺术基金分为一般项目和特别项目,一般项目主要针对的是艺术人才培养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这些项目大部分为高校承担。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的为“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例如,2016年,高校承担了总项目的一半以上。其中,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立项140项,84个项目由高等院校承担,占该类项目总数的60.0%,专业艺术院校承担的项目占比较高[2]。2016年立项项目中传统文化项目408项,占总项目的40.7%,由此可见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2017年“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共资助290人,其中197人来自高校;工艺美术共68人,其中58人来自高校。2017年“艺术人才培养”立项资助134项,其中90个项目由高等院校承担,占该类项目总量的67.2%。

2.2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自2015年7月启动,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分为研修、研习、普及3个层次,主要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专业学院都在其中,至2017年参与学校由最初的23所增加到78所。培训开设剪纸、瓷器烧制、刺绣、漆器髹饰、金属锻制、唐卡绘制等非遗项目相关课程,培训可以针对一种民族工艺开设,也可以同时针对多种工艺。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培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承办果洛非物质文化研修班,是对多种工艺进行培训。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承担的剪纸、染艺、土陶、刺绣培训是单一非遗项目的培训。培训搭建起传承人和设计师平台,提升了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国家引导下,各省市也纷纷设立艺术基金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地区设立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发起设立,旨在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交流、培养艺术人才的公益性基金[3]。2017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施“珐琅高端非遗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面向高校从事珐琅创作的教师。各省市开展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教学对象为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幼儿教师、传承人、传承人后代、高校学生(本科、研究生)、爱好者。目的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技艺,扩大技艺的认知群体。贵州省2002年就颁布《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全省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全面铺开,实现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推动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学。之后贵州省各地州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全面开展。目前,贵州省有几千所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仅黔东南州就有2300多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4]。贵州省专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基金项目”,涉及中小学、大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非遗技艺教授,让其学习技艺,了解地域文化。此项目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了资金保障。在政策与资金的保障下,贵州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全国来看算是开展内容最多、最深入的省份。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到,国家、政府的参与是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延续的根本保证。国家、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有专门拨付的经费支持,有各领域的专家授课,学员通过学习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身的专业都得以提高,在实践中自然也会传播所学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样的文化进校园显然更深入,影响力更大。

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形式探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体创造的,涉及民族传统工艺、民族服饰、民族节日等,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丰富多样。民族文化进校园应根据民族、地域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文化。国家、政府、学校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采取的形式也就不同。

3.1国家、政府以隐性的形式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

国家通过政策倡导,以艺术基金、文化推广、学术研究等形式引领,搭建高层框架。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遵循教学保持高层次,人数坚持小批量的原则,甄选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已经在职的青年艺术人才,培训后,自身艺术能力水平能够达到质的飞跃[5],因此高校专业教师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作为高校教师的学员参与项目的学习加深了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加深融合创新实践,当自己面对学生授课时自然将这些知识融入课堂。通过国家高层培养的教师充实学校民族文化类的师资。如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第一次系统地对满族剪纸、满族刺绣、满族荷包、手工布艺、萨满扎染等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并运用符号学等现代设计方法论提取满族审美基因与符号,进行现代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6]。通过此次满族民间手工艺学习,教师们满族文化及工艺技法有深入了解,不仅可以进行文化研究,也可以把文化和技艺传授给学生。国家非遗人群培训与高校学生携手,非遗传承人与学生结对共同进行创作,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实行这样的方式,传承人与毕业生合作进行创作,作品既是传承人的传统工艺创新的成果,又是学生毕业创作的作品,双方都从过程中学会彼此的长处,并形成了合作意向,为以后的创新创作搭建了桥梁。国家的参与不仅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更深入,也赋予民族文化成长的内力。国家参与不仅丰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师资,也让更多的学生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政府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各类活动,使民族文化扎根于校园。

3.2学校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承担主体,其采取的形式是显性的

学校的类型和级别承担的任务和教学形式各不相同,各级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丰富多样,针对教学对象及文化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不意味着把民族文化原封不动的搬入,学校有选择地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保留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不适合的部分改造或摒弃。目前学校根据分类采取相应的方式与教学结合,主要是通过设置专门课程或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是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辅以做讲座,文化体验等,打破了以图片展示为主的静态形式。民族文化根据内容分为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4个方面,有形文化如民族工艺类采取实践体验的形式,行为文化如民族体育类直接引入体育课中,以游戏、健身项目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语言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传承本民族语言。如广西武鸣区仙湖小学开设壮族语言课程,教师先用壮族语言讲授课文,再用普通话解释,旨在让学生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精神文化类则采取组织相关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民族文化。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经验不断地丰富,逐渐深入化,从国家到学校不同层次的活动更丰富,使民族文化进校园从提高专业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到学生的普及认知,从对文化的再设计和文化研究到体验、感受及文化展示到简单了解,层级丰富,程度深,范围广。自上而下的配合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结语

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应当将国家、政府的推行政策及相关活动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联系,全面立体的研究这一系统工程。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提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传承力,而民族文化进校园受到政策方向、社会认同、教育目标、师资质量、投入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家长教师及学生需求之间密切配合,才能保障民族文化进校园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变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永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强国典籍文献的魅力与力量[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6):20.

[2]艺术基金管理员: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项目评审报告[EB/OL].[2017-06-28].国家艺术基金官网.

[3]清华美院工艺美术培训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清华大学“珐琅高端非遗人才培养项目”[EB/OL].[2018-01-1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网,

[4]周莲莲.“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以黄平县为研究个案[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2.

[5]艺术基金管理员:申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十问[EB/OL].[2016-11-12].国家艺术基金官网.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8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将妇女儿童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健全了妇女儿童工作机构,分管领导牵头抓,兼职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妇女儿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利用业务特长做好宣传工作

(一)为了更好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今年我局利用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以各种文艺形式宣传《妇儿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利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面向青少年推出了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工作人员制作了200条知识题目,内容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科普知识等,并挑选图书500余册、字帖、玩具作为奖品。活动现场读者云集,争相抢答,场面热烈。图书馆为每位答对题的小读者现场发放了精美的图书400余册。通过有奖知识问答,既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知识面,又宣传了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知识。

三、开展“净网”行动,净化妇女儿童生存环境行动

(一)组织开展了全州“净网”行动。一是集中清查了各网站是否存有淫秽色情内容的视听节目、网络广告、图片等有害信息;二是集中清查了各网站是否存有论坛、贴吧、博客以及以开展性教育等传播淫秽的有害信息;三是重点检查网吧是否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四是重点检查网吧业主或上网人员是否有制作、下载、传播淫秽色情、反动等有害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全州网络经营单位和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场经营秩序明显改观。

(二)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网吧”及娱乐场所市场专项治理集中行动中,全州文化市场共出动执法人员16127人(次),检查各经营单位117458家(次),责令改正73家,受理举报9件,立案调查13个,移交案件1件,办结案件15个,警告32家,责令停业3家,罚款4100.00元。没收非法音像制品350张,非法出版物130本。较好的完成了校园周边文化市场和网吧及娱乐场所市场专项治理活动集中整治工作任务。生存环境的改善为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坚持为广大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一)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妇儿服务工作

1.文化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抢抓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各种艺术培训工作。为街道、社区上门服务,进行各门类艺术艺术培训指导,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30次,培训人次3200人次;九寨沟县文化馆向在校学生举办琵琶弹唱3期;县文化馆向城区妇女每周举办了、酒歌培训班,同时利用暑假向在校学生开办了羌笛培训班3期。

2.全州图书馆积极开展倡导“全民读书月”活动,送书到学校、进社区。图书馆利用有限资金和条件,拓展服务,增加少儿读物购书经费,全年办理少儿借阅证800余个,接待少儿读者约近2万人次。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生活;文化宫;公共文化;丰富文化

现如今的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身处基层,其最根本的是基础建设工作。要想真正提高基层广大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最直接的工作方式就是利用文化宫的公益性辅导职能来提升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一、群众文化建设下公共文化辅导的需求

(一)基层广大职工群众迫切需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民众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如果没有较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建设,那么就会让旧社会腐朽封建的文化死灰复燃,也会让邪教、等危害社会的行为乘虚而入。因此,为杜绝上述的腐朽文化入侵,需要我们通过丰富的群众活动来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强化基层群众的基础文化建设。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宫发挥先进文化载体作用,利用自创品牌“唐宫学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在职职工、退休中老年及青少年儿童的一系列公益性辅导培训。培训项目众多,涉及到舞蹈,书画,器乐,健身等等,受众面至基层各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辐射面大,影响力广。在内容和形式上多站在民众的角度出发,真正落实和达到民众给予我们的要求,提高民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凝聚力。(二)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在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设中都存在着基础文化建设的专业化程度部不足,而且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落后,对于提升民众文化和普及知识的效果较低。同时,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创新能力不高,特别是针对现代的新兴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内容少之又少,对于文化生活建设的觉悟还有待提高。“唐宫学堂”针对这种情况,联系本地劳动部门,开设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应用课程、衣物织补、插花等等。目前的民众文化生活建设还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反而忽视了文化生活的建设。积极开展群大众文艺众文化的辅导培训,不仅可以让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很好的提高,还能促进基层文化建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增加文化辅导的内容,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逐渐深入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建设工作者了解民情,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在工作内容中得到文化建设的快乐,这种正循环将周而复始的影响基层工作者和群众,落实思想道德的建设工作。(三)平等享受需求。自国家免费开放保障制度以来就明确说明,要满足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服务需求,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参与的服务体验。还要在达到民众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丰富公共文化培训的方式,增加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将服务对象重点关注在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以及未成年人群上,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助于社会形成良好和谐的风气。上述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国家对有关特殊群体的重视程度,积极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文化宫也将对有关的特殊群体开放服务,对特殊群体展开个性化的文化辅导,这从侧面体现了文化服务的人性化和公平化。随着国家的相关免费开放政策的颁布,文化宫将成为继学校教育对社会大众开放文化教育辅导的延伸。文化宫的建设对青少年的艺术专业能力、体育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青少年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2。各个地区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具有特色的文艺表演团队也像雨后春笋一般百家争鸣,让群众的各种文化都融合在了一起。如“唐宫学堂”每学期结束后,都会有学习成果展示表演,虽然学员们不是专业的表演者,但是也为一学期的努力付出交上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基础文化的建设当中,开展职工群众的公益性辅导培训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开展文化辅导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怎样利用文化宫来实现职工群众的辅导活动,为社会和经济服务呢,这需要广大奋斗在基础文化建设中的工作者一起努力,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群众对文化辅导的服务体验。(一)多方式开展各种类培训班,文化艺术辅导做到“想学就教”。现如今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辅导班鱼龙混杂,相比之下文化宫环境优美、免费开放的公益文化培训等特点更加符合众多孩子家长及中老年人的青睐。同时,为提高文化宫自身的服务和培训质量,文化宫还积极听取学生家长及普罗大众的各种建议,确保文化辅导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宫对于课程的设置也是追求人性化和多样化的,从而实现不同人群的各种学习需求。文化宫的文化辅导建设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创新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服务至上为宗旨,实现文化辅导的多年龄层普及,真正发挥文化宫“学校和乐园”的阵地功能。(二)下基层联手学校艺术教育,文化艺术辅导做到“缺啥教啥”。目前,学校义务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对于专业化人才教师的需求匮乏,针对这一问题,文化宫选择与相关学校合作,让文化宫专业老师以“社团”名义,进驻学校,义务教学,学校方面也能够开创多元化的教学课堂,将艺术类的培训课程穿插进传统的文化教育课程中,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各类技能的需求,填补学校关于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缺口。在选择合作学校的时候,要将外来务工子女以及留守儿童多的学校作为优先合作的对象,将各类艺术的形式融入到学校的文化教育中,还能够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增加学校对于学校的满足感以及专业艺术老师的责任感,获得家长的认可3。(三)求突破开设网上艺术课堂,文化艺术辅导做到“随叫随到”。文化宫的公益培训建设不仅要注重实体环境和课程的建设,还要注重数字化文化宫的建设,这是吸引群众来文化宫辅导的又一宣传输出。文化宫的网站,不单单是展示自我、推广形象的平台,更要变成是跟广大群众对接的交流渠道,普及文化宫文化辅导的知识,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合到一起。文化宫的网站要积极发挥换联网快速、高效、便捷等特点,将文化艺术的辅导内容加入进这个展示自我的文化舞台。同时,文化宫网站将开展在线上开设课程教学,让民众能够不受时间限制的在文化宫网站中接受艺术文化的教学辅导。线上课程让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在网站中受益。网站平台上展示有关辅导活动的影像及视频等,让群众感受文化宫辅导的效果和魅力。(四)强基础不断健全工作网络,文化艺术辅导做到“不留死角”在基础文化辅导建设的同时,不忘要建立一套与之回应的工作网络体系。一套合适的工作网络体系能够大大提高基础文化建设的效率。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业余演出团队的有关表演内容来分析和制定辅导方案:第一,通过对有关文艺表演团队进行集中化辅导培训,将团队邀请到文化宫进行专业化的艺术辅导;第二,把文化宫就职的专业业务老师安排到下面的基层单位进行文化辅导输出;第三,将部分优秀的业余团队成员进行集中式的培训,在文化宫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后再由他们对下面的成员进行第二次的辅导培训。目前文化宫的“唐宫学堂”有部分舞蹈课程专门针对各街道社区的中老年业余舞蹈团队进行义务培训,再由这些学员辐射出去辅导。通过这些举措,文化宫真正做到了“坚持先进性、突出公益性、保持群众性”,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三、结语

艺术文化集中培训范文篇10

一、活动宗旨

围绕广大军民实际需求,加强与驻镇部队军地联动,共同开展庆祝建军86周年“文化进军营”活动,唱响双拥文化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坚定不移向着基本现代化目标迈进提供保证。

二、活动时间

重点活动安排在2012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相关工作贯穿全年。

三、活动内容

(一)深入扎实开展文化拥军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市文广新局直属单位的窗口作用,在博物馆、市图书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民间文化艺术馆、焦山碑刻博物馆等单位服务窗口张贴和悬挂“军人免费参观”的标识,设立军人家属、优抚对象等优先窗口,在军人团队参观和“八一”期间,免费讲解,并利用各单位现有的条件,在LED显示屏播放;在醒目位置悬挂、张贴拥军优属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板报、简报、宣传橱窗等,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军人优先、军属优先的氛围。

(二)集中开展“文化进军营”活动。在“八一”前后,组织我市文化单位为驻镇部队开展送文艺演出、教唱爱国歌曲、建图书流通点、举办非遗项目展览等文化活动,使广大军民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增进友谊,重点开展如下“八个一”活动:

1、举办一场军地联谊活动。精心策划组织与驻镇部队在“八一”期间举办联谊文艺晚会,共迎建军节。

2、组织一次文化培训。利用“文心公益培训”活动品牌,开展官兵专场艺术培训,进军营活动,教唱爱国歌曲,普及音乐知识。

3、开展一次文艺演出进军营活动。精心组织反映部队题材、官兵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的节目慰问部队官兵,丰富活跃官兵业余文化生活。

4、组织一场电影部队巡演活动。选择反映军人生活、战争题材、爱国题材的影片在驻镇部队巡演。

5、组织一次艺术家进军营采风活动。挑选各门类艺术家集中进军营了解部队建设现状,创作反映军人生活的文艺作品,指导部队的文化建设。

6、举办一次“非遗”进军营展演活动。邀请我市民间艺术家,开展非遗展演进军营活动,向广大官兵展示我市地域“非遗”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民俗等多门类原生态“非遗”艺术保护项目。

7、设立一个“图书流通点”。开展送书到军营活动,帮助部队建设、完善图书室,采取设立“馆外流通点”的方式,以及赠送图书管理系统和全文数据库等举措,为驻镇部队提供优秀的文献资源,解决战士买书贵、读书难的问题。

8、举办一期专题艺术讲座。组织专业老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针对乐理知识、乐器使用、合唱指挥技巧等内容指导驻镇部队文艺骨干,加强部队文艺人才建设。

(三)推进基层双拥文化窗口单位建设。充分利用博物馆、民间文化艺术馆、焦山碑刻博物馆等丰富的文化阵地,主动邀请部队官兵参观展览。充分发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组织驻镇部队官兵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

(四)认真开展双拥文化理论研究及建设活动。积极组织双拥文化研讨活动,积极摸索军民文化融合式发展,努力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双拥文化建设思路。进一步挖掘素材,丰富内容,拓展形式,打造我市双拥文化特色品牌。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进军营”活动,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双拥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摆上重要位置。与驻镇部队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二)精心谋划,务求实效。主动深入部队,广泛征求部队意见和建议,共同制订年度文化拥军工作计划,精心策划“文化进军营”活动方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