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4 17:17:34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1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

3.医院营销管理

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

7.医院信息管理

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医院管理创新

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2

一、旅游人才基本情况

(二)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主要特点

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5000人,各类文化培训机构41家,注册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根据人才统计数据分析,文旅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呈现增长状态。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技能人员持续增长,增长方式主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招录等。我局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全面开展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2.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结构日趋合理。文化旅游人才分布与文化旅游业发展、行业管理、涉旅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匹配,分配较为均匀合理。

3.与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成熟度相关,我市无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文化旅游企业对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的开发度不够;文化旅游业人才流动频繁等。

二、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引进方面

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广委发〔2018〕42号),文体旅游局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措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人才战略,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引进新格局。

市文体旅游局和三星堆博物馆与省考古院、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艺术职业学院、市旅游行业协会等单位形成人才发展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市内文化旅游人才(指各类高校毕业的人员)在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占比逐年提高。

三、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方面

市文体旅游局和相关行业组织、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培训、旅游标准化、旅游安全和服务质量培训、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主要是突出抓好四个层面的人员培训工作。一是开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培训,组织参加省市相关专题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二是开展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监管、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三是组织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经营水平。以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星级农家乐、民宿客栈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或专项考察。四是着力加强乡村文化能人培养,组织参加文旅部举办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训班、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等。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3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

3.医院营销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

7.医院信息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

9.医院管理创新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4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

3.医院营销管理

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

7.医院信息管理

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医院管理创新

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

[2]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6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兴建文化场所,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是新阶段文化产业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大剧院成本管理是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增就业、扩消费、促跨越的独特优势,是一个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11%-25%之间,而中国只占2.6%。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大剧院成本管理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文化水平、提升幸福指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大剧院成本管理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大剧院要改革固有的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剧院特色品牌和特色节目,不断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传统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各类人才

人是剧院的核心,只有具有高水平的演职人员、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筹划人才,才能创作出气势磅礴的曲目。大剧院作为一个融合各学科和艺术的综合性演出单位,在专业人才招聘等方面确实存在困难,而原有的事业单位转制人员受传统的经营体制和激励机制,对人才形成桎梏。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方法必须以人为本,改变人才结构,实施绩效管理,科学核定管理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二)政企不分,体制落后

当前,产权关系不清、政企不分、机制落后成为文化企业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落后的机制体制给国家文化资源的固结,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导致文化产业组织程度较低。对于大剧院来说,人事、财务、成本、组织机构松散,尚未脱离事业单位的桎梏,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

(三)经营思路不清晰

大剧院目前面临经营困境的较多,大多为三无剧院,无演出团体,无营销人员、无导演,节目形式单一,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市场认同,无市场竞争力,演出场次较小,票房收入少,无固定顾客,人群定位不准确。主要原因是院团分离,大剧院是大剧院,剧团是剧团,导致市场与剧院相分离,运作模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四)成本管理缺少有效约束

部分大剧院在成本预算控制时都是通过对上年预算数据进行微调,没有充分考虑到成本的变动情况和实际管理需要,造成大剧院成本预算管理不合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大剧院成本控制不严格,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必要的执行监督手段。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着重视拨款以及预算的审核,而轻视实际执行,在专项资金使用上缺乏效率和效益。

(五)成本核算水平较低

在经营过程中,对于成本的核算不准确,成本核算水平较低。对于一些营业外收入的核算和营业外支出往往计入成本中,稀释或夸大了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大幅度降低。大剧院在会计核算中使用结转自筹基建的会计科目,要求企业的项目作业单独核算、单独记账。但是在实际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大剧院的所有收支项目都已经纳入到了财务预算中,对后者实行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处理,两个账目实行并账核算,不能够有效满足大剧院的成本预算管理要求。

三、转变经营模式,加强成本管控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大剧院;经营模式;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逐渐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核心力量,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性要素,是丰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就大剧院而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要素,是社会大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性要素。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大剧院想要有效突破自身发展制约,需要多角度优化传统经营模式,动态关注社会市场变化,一方面通过降本增收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引进优质剧目与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反响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国内大剧院经营模式

和国外剧院市场相比,我国剧院市场起步比较晚,有些老式剧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才建立,比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剧院———天桥大剧院,建立于1953年。近几年,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现代化的大剧院,不仅外在建筑极具艺术设计感,内在设施的先进程度也正在与西方国家大剧院拉近差距。由于我国大剧院的建设年代不同,因此管理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当下,我国大剧院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管理制、合作管理制、委托管理制、顾问管理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政府管理模式。就政府管理模式而言,是政府文化部门自己独立经营并管理大剧院的模式,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大都存在于剧场、旧大剧院当中,隶属政府文化部门,事业性编制,为此,在运营过程中,政府每年需要给予大剧院一定的财政拨款。我国早期建立的大剧院都属于这种管理模式,在政府的主管下,每年给予一定资金的补助支持。这样的模式能够使政府更多地行使征服指令,更好地拥有主动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出现大剧院不具备较强的市场动力、演出的场次不饱和等现象。这种现象在地方政府管理下的大剧院中比较突出,因为受众群体的有限与大剧院经营主动性的欠缺,导致经营成果不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过分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债权不清晰,且员工长期在所谓的“铁饭碗”影响下,缺乏工作动力,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长此以往,大剧院已渐渐丧失对外经营的主观能动性与市场敏锐性。对于政府管理模式来说,一些新建的大剧院也在采用它,比如,国家大剧院、重庆大剧院。这些大剧院建立时间不长,建筑与内部设施档次较高,经济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加上所处地段的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综合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大剧院的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顾问管理模式。就顾问管理模式来说,是指政府文化部门高薪聘请专业剧院管理公司作为顾问,请他们在全方位分析剧院经营管理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可行的经营方案,也或者政府文化部门请专业管理公司来开展一些单项业务。双方通过签订相关的协议,在规定的期限内,专业管理公司扮演着剧院管理顾问身份,具备多样化的职能,系统地培训内部员工、健全大剧院的管理体系、确保经营工作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政府文化部门在技术方面、物业管理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定期向专业管理公司支付协议中规定的费用。就这种经营模式而言,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聘请专业管理公司扮演顾问身份的同时,政府能够优化利用各方面已有的资源,构建独立的管理机构,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不断为当地的文化管理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以广东东莞的玉兰大剧院为例,刚刚成立的时候,聘请了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剧院的顾问。在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之后,当下,北京保利影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东莞市文化局已经联手合作,成立了新的公司,即东莞市保利玉兰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对剧院进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

二、大剧院传统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现状

文化产业大繁荣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随后,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全球经济竞争归根结底属于文化竞争,而文化创业产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现代化的大剧院,已成为不同地区文化艺术的标志、先进文明的象征。大剧院的建设与经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资期较长,但收益却与投资往往不成正比,收益非常小。加上长期受到经营管理体制的牵制,我国很多大剧院长年不运营,利用率不高。可见,在新时代下,大剧院传统经营模式以及成本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影响大剧院未来发展。

1.缺乏多样化的人才。对于大剧院来说,人才是其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多方面人才,比如,管理人才、筹划人才、演职人才,为创作出更具特色的剧目做好铺垫。大剧院属于综合性质的演出单位,涉及到多门学科、艺术,但在招聘各方面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经营体制、激励机制的影响下,已有的事业单位转制人员长期受到传统经营体制的束缚,对人才形成桎梏,导致内部人才类型单一化,很多工作无法高效开展。这些因素致使大剧院在人才管理方面不得不增加成本,最终影响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经营思路模糊化。当下,大剧院面临着重重困境,出现严重的“三无”现象,“无演出团体、无营销人员、无导演”。在运营过程中,大剧院不具备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单一化,不符合社会大众的客观需求,得不到社会市场的认可,市场竞争力极其低下,演出场次也不多。随之,导致票房收入不佳,没有固定的客源,对不同群体的定位模糊化。这大都是因为院团处于分离状态,没有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进而,造成市场、大剧院二者间处于独立状态,已有的运营模式违背了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3.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在运营过程中,一些大剧院没有意识到科学控制成本预算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调整了下上年的预算信息数据,并没有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成本变动情况、实际管理方面的客观需求,导致大剧院成本预算不科学。由于没有对成本进行严格地控制,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同时,在成本预算管理方面,过分依赖政府拨款,没有意识到预算执行的重要性,执行监督力度不够,专项资金利用率不高,影响自身运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大剧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1.实现规模化经营。就新型大剧院来说,必须面向市场、广大群众,要全方位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尽可能全年不间断演出,适当降低单场成本,优化利用大剧院已有的各项资源,制定可行的低票价管理制度,分摊节目成本。在此基础上,坚持票价“先低后高”的原则,把票房作为大剧院的主要收入,政府补贴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此外,在场馆具备良好条件之后,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最大化利用大剧院资源,营造一种“高雅、独特”的艺术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演出活动,不断吸引顾客,增加客流量,形成固定客源。由于演出场所是艺术的核心载体,也是演出市场的关键所在,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加强成本管理,进行合理化的控制,结合地区特色,大力开发相关的产业,比如,构建具有特色的音乐中心、开设艺术培训中心、引进咖啡馆西餐厅等,增强大剧院产业的粘性,从而实现扩大经营规模与业务范围,增加大剧院业务收入的目的。

2.注重营销,不断扩大知名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出击是非常必要的,是企业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运营过程中,大剧院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或制作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演出剧目,采取适合文化产品销售的营销渠道,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实施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赞助费用比例,不要片面地重视某场演出成本,而应把握好大剧院整体效益,在整体处于盈利的状态下,不必过分追究某一场演出的盈亏。在营销过程中,应借助产业文化,充分发挥广电传媒与网络的作用,开展相关的文化传播公司与网络收听频道,逐渐扩大业务范围。

3.构建完善的成本预算体系、成本管理体系。在运营过程中,应强化成本预算管理,各部门的预算一经审议批准即产生强制约束力,同时纳入会计核算、资金收付的控制范畴,对无预算、超预算支出项目实行预警、否决制度,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人力资源部定期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明确预算责任,体现预算与效益挂钩,确保预算的约束力。制定可行的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科学限定、分摊剧院各部门费用,重点关注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弹性支出,合理缩减刚性支出,避免运营成本的持续增长。此外,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不可控成本的支出;构建可行的财务指标体系,明确不同成本项目指标,横向、纵向进行分析,对变动较大、偏离正常数值的指标一一分解,确保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年度预算范围内。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各个地区都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剧院作为文化设施核心主体也处于持续发展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运营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不断优化经营模式,科学管理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更好地呈现大剧院具有的多样化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以此,大剧院在运营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确保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不断前行,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周宇霞 单位: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黄欣.我国剧院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27-28+32

[2]刘建威.初探剧院的经营管理模式[J].艺术科技,2014(01):310

[3]王益宁.剧院经营模式和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4(15):69-70

[4]云泽.剧院演出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3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8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确立了人才兴区”战略,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区的人才总量和人才综合竞争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尚有待完善。

区依照省市委的要求,区委届次全会上。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其重点是推进和发展乡村经济,提出了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乡村经济、坚定不移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文化教育产业、坚定不移建设和谐社会。要落实五个“坚定不移”关键靠人,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需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带动战略,为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构建六大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人才为本。通过加强六大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大业。把区委、区政府五个“坚定不移”落到实处,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加强重大事项决策咨询顾问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为进一步推进区委、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取年内成立区决策咨询顾问机构。决策咨询顾问由熟悉区情况,富有谋划经验、思路活跃、专业造诣较高、热心公益、年富力强的省市学校专家学者、原区班子成员等资深老同志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组成。

受区政府管理并直接为区决策服务,咨询顾问人员主要任务是研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临时规划、发展战略;对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研究进行咨询;对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向区或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和预警演讲等。决策咨询机构内可设乡村经济建设小组、工业经济小组、文化教育产业小组、区域经济发展小组等。决策咨询顾问为区政府决策服务的非常设的决策咨询机构。成立将对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拨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班子肩负着三个文明建设的重任。把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奋发有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拨进各级领导岗位。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拨,放在重要岗位锻炼。坚持在实践中、艰苦的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不时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开拓创新的能力。

积极完成上送省、市委党校的培训任务。切实抓好我区各级干部、各类型主体班子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培养。依照省委关于五年内对全省各级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要求。今年计划分批选派机关年轻领导干部到高校进行脱产培训专门学习乡村经济、公共管理等理论课程。要加强机关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选派机关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和农村采取上下挂职,互补轮岗等形式锻炼,加快后备人才生长的步伐,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懂经济、善管理、创新意识强,群众拥护的新型领导人才。

通过完善公务员考录和干部考核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和实现党政机关高效运转为目标。探索党政机关干部优胜劣汰机制,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把工业作为重头戏来抓的要求,依照区委关于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需花大力气抓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我区科技发展主攻方向、重点产业为目标,大力调整人才结构,着重构筑知识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科学技术应用人才三大人才系统,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群、建筑技术人才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群等人才群体。要以科技工业园、新区、开发区为主战场,加快企业宏观管理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步伐。

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驾驭能力为核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政治品德好、经验丰富、开拓创新能力强、善经营懂管理熟法规的企业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加强对企业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注重选拔一批年轻的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培训。不时提高以创新精神、守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家素质,不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上送培训、内部培养、市场公开招聘和外部引进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等方面与公有制单位一视同仁;致力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收入分配、惩办奖励、社会保证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技术人员入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增强党对非共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让人才乐意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守业并能找到用武之地。

四、加强建筑房地产人才队伍建设

城区的房地产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房地产开发水平、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楼盘质素等有了不同的提高。房地产的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并有力地带动了区经济建设。

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目前城区房地产业发展的态势。一方面要抓好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管理和引入资金,提高开发水平;更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加大房地产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房地产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营销能力还是完善售后服务,都离不开人。所以要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需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房地产人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房地产业,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多层次培养,多渠道引进与时代同步的建筑房地产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人才生长的环境和使用和激励机制,构筑人才高地,为人才守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要注意培育房地产外向型经营人才、信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引进、培训、选拨和留住这些房地产高级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三方面的力量,搞好建筑房地产行业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教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人才培养和开发奠定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人口素质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区要通过提高教育的整体实力。通过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和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扩大技工教育办学规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要以市场需求和我区乡村经济发展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急需人才。要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办,改革办学体制,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探讨与中学、*附中联合办学,发展民办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坚持教师凡进必考制度基础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通吸纳教育人才的绿色通道,重点中学引进高素质教师,可以给予他更多的自主权。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或组织教师进修,使教师学历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并逐步提高高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所占的比例。积极实施教育人才“千百十工程”委托高校分批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着力培养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园长)教育家。

加快文艺尖子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对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时提高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文化艺术“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发生更大的效力。

多渠道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以文化系统内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员为对象,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发挥他作用,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注意培养一支懂文化、会策划、有开拓精神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选派文艺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艺术人才送省参与各种培训,业余文艺人才送市参加培训,培养和造就与高品位文化城区相适应的文艺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文艺人才引进。完善文艺人才引进政策,设立文艺人才发展资金,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信息网和交流平台,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名人和文化艺术经营人才。再者,要充分发挥文联、文艺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聚合社区资源,调动分散在社区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才干。

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点,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社区党组织、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通过规范顺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同志,选配到社区工作岗位上,不时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打造素质良好的社工队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社区人力资源共享。社区中居住着各个阶层的人才,挖掘社区自身人力资源。许多企业改制后离开单位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外来人口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居住在各个社区。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珍贵的人力资源。因此,加强社区功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挖掘社区人才功能,让有才干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市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返聘或招聘已料理离退休手续的人才,实施“银色人才工程”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挥他承担决策咨询、工程论证、科技攻关、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七、提供平台服务。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艺术市场;艺术家;经营运作;画廊业

艺术品市场是靠商业中介联系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艺术商业中介形式多样,理论上将其划分为一级艺术品市场和二级艺术品市场。一级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画廊,二级市场的形式较多,在我国主要有艺术品拍卖和艺术博览会两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但在我国这两级市场是错位的,甚至相互挤压,并没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对正常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效益。今天的中国画廊业正步入了一个向健康方向迈进的过渡时期。[1]

一、国外画廊业的经营运作方式

国外的画廊业始于19世纪印象派时期流行于欧洲的沙龙制。随着旧的艺术赞助机制的逐渐削弱,艺术家们仓促之间被推向他们极为隔膜和陌生的市场,这种艺术的机构就应运而生了。

(一)国外画廊业现状

在国外画廊发展的百年间,画廊业有过举步维艰的艰辛,也有过名流、金钱追捧下的辉煌,有过在泡沫经济中的起起伏伏,也有过在社会变迁中的悲喜巨变。上百年的磨炼和发展,成就了今天成熟的国外画廊业,健康的环境以及合理的运营机制,有效地维护着国外艺术市场的形象,并保证了他们的艺术市场建设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现在的国外艺术市场中,投资者必须保持必要的清醒,很难再见到早些时候那样狂热的投资行为,这减少了画商暴富的机遇,但对于那些真正成熟稳健运营有方的画廊来说,却反而能够被艺术投资者所倚重。[2]

(二)国外画廊业的经营方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画廊经营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1.通过签约、包装、推出艺术家,经营原作

就此类画廊而言,一般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信誉。其中的佼佼者如巴黎的法兰西画廊、伦敦的玛勃洛画廊、纽约的佩斯画廊等,在长期的经营中,他们的经营理念、操作过程,都有自成一格的模式。比如法兰西画廊选画家不限知名度、学历、职务,坚持人品好(并能长期配合),画品好,具有突出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潜力的现代画家。七十多年来,才选定二十八位画家。亚洲画家中仅赵无极先生一人。[3]

这些画廊在运作中一般不采取现买现卖的短期经营,而是投入大量资金,包装宣传画家,作长期投资和开发。画家的发展,全凭画廊的投资和运作。法兰西画廊每年在自己的画廊举办八至十次画展,一般每次画展,重点推出一名画家。为了扩大影响和效益,还在各地设有经营机构,每年与世界各国的一流画廊合作,或在重大的国际大展上安排个人画展或联展。

这样的画廊往往具有较高层次的客户圈子,信誉至上是他们的经营原则,画廊从不卖赝品,或将廉价泊来品加价出售。对签约画家也同样恪守信誉,因此,画廊与画家之间均能默契配合,长期合作。对熟悉这些画廊信誉和经营规则的客户来说,画家是否出名并不重要,他们只认画廊,画廊保证了他们购买作品的潜在升值空间。画家的职责只是向画廊不断提供作品,其作品价格由画廊独家控制。比如法兰西画廊对每位画家的作品价格,严格遵守“年年递增”,“每年必增”的价格规则。因此,作为艺术投资人,如果不买其作品,便意味着每年失去一次赚钱的机会。

也有画廊以实力雄厚的企业公司为依托。比如位于日本东京银座的日动画廊、中央画廊等。银座街素有贵族富人街之称,在这里执掌画廊业的老板几乎都有一定的经济实体支持。日动画廊是靠日本一家日动火灾保险公司为经济后援。其经营策略与销售对象主要针对贵族上流阶层或大企业大财团,价位也远高出其它画廊。[4]当然,这样的画廊,对于作者、作品的挑选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标准。正因为站在相当的高度,他们才拥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由于依托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为基础,他们才可以放心大胆地根据自己的原则运作,不受来自外界的影响或市场左右。这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画廊业的另一个缩影。

如今这一类世界顶尖画廊还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比如,纽约佩斯画廊,它着世界上目前最重要的艺术家;威尔顿斯坦因画廊,它以聚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印象派与欧洲古典大师作品而知名。1994年,两家画廊联合,成立了佩斯-威尔顿斯坦因画廊,计划在洛杉矶和东京拓展业务,他们的操作方法更像是大型的跨国公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廊。

2.除经营原作外,还经营工艺品、家具、古玩生意等业务

此类画廊资本相对有限,规模较小,但具有类型多样、经营灵活的优势。对这些画廊来说,明确自己的定位,细分目标市场,找准消费群,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把目标市场购买美术作品的行为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把购买艺术品作为投资行为,目的不在作品本身,而在艺术品的增值潜力上,以便在较高价位时抛出,或在经济拮据时把画卖掉;第二类是为了装饰门面,以显示企业的实力或家庭的档次;第三类是确实有文化、修养的人,喜爱欣赏艺术,为了美化和装饰工作生活环境而买画。

针对不同的消费定位,画廊在确定销售类型、艺术品价格,投资力度、和宣传包装营销策略上,就必然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同样在东京银座,部分画廊设立于大型百货商店内,这种画廊就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日动画廊,这些画廊针对的是百货公司的稳定客流,因此挑选的画家一般是具有“明星效应”级的画家,对商业效益的注重多于艺术角度的考虑。在高岛屋、伊势丹、东武、西武百货公司的美术画廊,也常可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展场,一些限量印刷的复制品、画册、光盘也随原作一同出售,其经营手段,几乎与其它商品的销售一致。

(三)国外画廊业的运作方式

由于这些画廊多云集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东京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各个画廊除了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还需要各出奇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独到的,适合自身定位的经营理念尤为重要。

1.举办画展

办画展是画廊竞争中最重要,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资金较雄厚的画廊在推出画展时都会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在巴黎,从地铁中的广告到酒吧、超市中精致的招贴,画展信息比比皆是。

2.风格化经营

画廊要建立自己的独立风格藏品和展出方向。如有的画廊只经营传统类型艺术品,就决不沾现代的边;有的正相反,专门经销前卫艺术品;有的则专门陈列文物古迹。不少画商在经营画作上还别出心裁,比如,一位叫卡丽的纽约画廊经营者,她一方面制作了一份艺术品类完整的目录单,和她的艺术家达成销售利润上的协议(一般来说,画廊在销售画家的作品中提成20%,最高不超过25%);同时她和一家直邮公司达成协议,交付一定的资金后,这家公司向她提供年收入超过100000美元的家庭名单。她按照名单向所有这些家庭邮寄了她制作的艺术品目录单,告诉他们可以从大有前途的艺术家那里买到原作;结果这一招非常的成功。在纽约、巴黎、伦敦这些文化高度发达之地,还有类似《画廊指南》这样的刊物定期出版,密密麻麻印满画廊的名字、地址、展览预告以及街区地图。当然对于这些城市的市民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早已同去电影院一样平常。[5]

3.成立画廊协会

国外画廊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画廊协会。比如美国画廊协会(ADAA-ArtDealersAssociationofAmerica)在其网站上详细地介绍了艺术品经纪人的职能,以及如何通过经纪人购买和出售艺术品,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可靠而又完备的服务。美国画廊协会成立于1962年,拥有150多个画廊会员,它对画廊资历的考察非常严格,其会员必须具有至少5年的从业经历,诚信是最重要的要素,此外还应在其经营的艺术领域具备专家般的素质以及对社会文化做出过实质性的贡献。[6]这样的画廊协会对整个画廊业甚至艺术市场,都可以起到监督和规范作用。

了解了这些国外画廊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类型的画廊有着不同的自身定位和经营管理方式,但其中有很多共性之处是做好画廊业所必须做到的,它包括:信誉至上的原则和诚信的经营方式;准确的自身定位和目标市场的细分;统一行业规范和经营准则的监督;长远的眼光和强烈的自我包装宣传意识;高素质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周到人性的服务等。这些都是做好画廊业的准则。

二、国内画廊业现状

国外画廊业发展到今天已有百年以上,而中国画廊业却才起步不久。由于这种发展时间上的差异,造成了今天国内外画廊业迥然不同的现状。

如果说国外画廊业好比一个成熟稳重的长者,那么现在的中国画廊业只能算是一个懵懂幼稚的孩童。中国的画廊业起步很晚,画廊与收藏机制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所以中国的画廊业和艺术市场还处于一个自然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规范化、有实力的产业群体。当我们在谈到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出版,音像制品,商业演出甚至旅游开发等,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多关注于拍卖行业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上,画廊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与画廊在艺术市场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显然是不和谐的。[7]

目前中国大部分画廊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出现这些问题,外因有中国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也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艺术市场体制,没有画廊协会,没有完善的经纪人法,就连画廊最基本的制度都有不少缺陷,而内因则包括画廓经营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市场意识淡薄,急功近利的心态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中国画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人说,一个发展中的新兴行业出现这些问题是很正常的,是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前的阵痛。我们可以同意这样的说法,国外画廊业也是经历了百年的波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中国画廊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优势就在于可以去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少走弯路,加快前进的步伐。可以相信国外画廊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一定能够给中国画廊业的发展带来启示。

三、对发展中国画廊业的启示

对比国外优秀画廊的生存准则,中国画廊业似乎没有一项是做得完备的。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中国的艺术家,画廊,收藏者三方以及政府部门都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之处。

(一)对画廊经营管理的启示

1.明确经营理念与市场定位

目前国内画廊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个人投资,而不像国外有的是大企业财团,有的或者是基金会等。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国内画廊的资本很难说是雄厚。所以这些画廊的经营模式更应该去借鉴国外第二和第三类画廊的生存经验。面对有限的资金投入,如何做好资本原始规划和市场定位是画廊能否生存下去的首要问题。其次,再根据自身市场定位细分目标市场,找准消费群体,制定相应的经营理念。

2.坚持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原则

任何行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遵守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原则。画廊业自然不能例外,国外画廊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从不卖赝品,劣品,对艺术家和收藏者都坦诚相待。而我们的画廊能够做到这些得没有几家,更多的是趁机混水摸鱼,这样短视的心态和做法,导致艺术家,画廊,收藏者相互不信任,这就是造成目前中国画廊业混乱的根本原因。

3.需要专业管理人才

完善的体制与科学的管理才能带来健康的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所缺乏的正是一种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自己的体制。曾有人谈到中国目前的艺术品经纪人大多是学艺术出身,而西方的经纪人是学经济或法律出身,所以中国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来做艺术市场。[8]市场是有其规律性的,有通性也有特性,如何把握住艺术市场的规律是画廊和经纪人的职责,而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培育建构中国的艺术市场则需要有组织的专业团对的力量。

4.宣传的重要性

对于画廊来说,必须要学会宣传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家。办画展是宣传自己的最基本方式,画展规模受资金的约束可大可小,考虑到中国目前的艺术普及度,画展宣传对象应主要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他们对艺术品用途的不同,制定对应的宣传策略。还可以采取会员制,对会员免费给予艺术专业指导服务,培养自己的客户群,让他们懂得艺术,对艺术产生兴趣。这需要我们的画廊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对艺术家的启示

1.个人品牌意识的建立

中国美术馆评论部主任、史论家刘曦林曾说过:“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艺术家也要讲品牌。但品牌不是户口,是艺术符号,是格调,是味道。现在许多艺术家徒有虚名,收藏家也大多不懂艺术,有名就行。名声越大,认知度越高,其作品增值就快,这是不正常的。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要有内涵才行。”[9]这就是要求我们的艺术家需要有大文化品牌意识。艺术家应该向企业创造品牌一样,创造和维护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认真地钻研自身专业,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坚决地抵制假画,劣画以及私下交易。这样既维护了个人品牌,同时也维护了整个中国艺术市场这个大品牌。

2.经纪人意识的建立

所谓经纪人意识,就是艺术家要懂得让艺术品中介机构(如画廊)来包装经营自己和艺术品。国外知名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的经纪人和合作的画廊。而中国的艺术家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很多艺术家认为把画给了画廊或雇佣艺术品经纪人对自己是一种损失,有钱为什么不自己赚。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落后和短浅的观念。艺术家都应该明白,心静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基础,一颗浮躁的心创作出的画也一定是浮躁的。过多的参与到艺术品的经营中,必然会牵扯艺术家的精力,影响艺术作品的质量。由画廊这样的专业机构为艺术家做,艺术家就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当中,既享受了创作的乐趣,更可以提升自己作品的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得艺术家,画廊,收藏者都可以从中受益,重要的是维护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质量。

(三)对收藏者的启示

在国外,收藏者不会直接去找艺术家买画,他们在买画前会先去了解艺术家所在的画廊,通过画廊买画,在他们看来,在画廊买画,既可以保证艺术品的品质,得到法律保障,还能得到艺术市场专家专业的建议。但在国内,更多收藏者是直接去找艺术家买画,不通过画廊这个程序,看似从中获利,其实破坏了市场秩序,使得假画,劣画有机可趁,最终的受害者的还是收藏者本人。所以,我们的收藏者要明确画廊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画廊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到正规画廊去买画,既保障了自己的权益,也保护了市场。

(四)对政府的启示

目前,中国政府对于艺术产业发展的态度正在从扶持、引导的幕后走到了台前。政府的介入不仅可以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中画廊业强大的支持,更能在号召力和凝聚力上吸引全球关注的目光。因为只有政府的操作才能解决构建艺术市场新秩序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确立正确的艺术产业观;协调好艺术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关系;税收政策、艺术文化法律政策的出台;确立艺术产业市场营销机制;如何处理好艺术产业的国际化规范和本土民族化特色等问题。[10]

在2005年五月,中国文化部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由文化部严格评审的30多家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中国画廊与国外知名画廊共同参展。此次论坛以“艺术与诚信”为主题,思考如何建立中国艺术市场信用体系。并在参展的中国画廊中推荐部分有代表性的守信画廊,推广其经营模式,建立重艺术、重诚信的“中国诚信画廊”品牌;形成与国际著名艺术博览会和画廊的定期合作,逐步增强中国画廊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广中国当代艺术。[11]论坛上就艺术经纪人、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扶持和繁荣发展画廊业的政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30多家画廊中还包括了来自南京的红色经典和长风堂两家画廊。虽然南京的画廊整体实力较为落后,但这两家画廊坚决诚信的态度,展现出了画廊主们做好画廊业的决心。

尽管现在中国的画廊主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中国艺术市场广阔的前景使一些稍有实力的画廊仍愿意支持下去,并积极的努力着,因为他们相信中国画廊业一定会有腾飞的一天。现在,北京的云峰画廊、四合画廊,上海的东海堂画廊、龙人画廊、巴比松画廊,都在向艺术经济的道路上发展。[12]

对中国画廊业未来的走向,我们应该充满信心。首先,中国有很好的画家资源;其次,中国的画家在国际上越来越受重视;第三,随着奥运商机的临近,许多国际大企业、金融机构逐渐把眼光转向中国,市场资源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这无疑为中国画廊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画廊市场的潜力无可置疑。在政府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画廊成熟规范的运营下,中国会像国外一样拥有一个越来越专业,干净的市场。而中国已经有7000万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富人阶层,只要先培养起这批人的艺术消费习惯,中国画廊业就一定会迎来自己的第一次高峰。

参考文献:

[1]李兴建.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访谈[J].画廊,2004,(3)

[2]陈莉莉.国外画廊管窥[J].worldart,2005,(1)

[3]Zhangmen.Historyofforeigngallery[J].Orientalart,2004,(6)

[4]尤勇.日本画廊的十种活法[J].艺术世界,2001,(7)

[5]Lorenz.Visiongallery[J].Vision,2004,(5)

[6]许迪.中国艺术市场需要自己的画廊协会[J].画廊,2005,(2)

[7]吴山.中国画廊业经营管理现状[J].艺术与投资,2005,(8)

[8]李松.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的现状[J].艺术与投资,2005,(6)

[9]董梦阳.对话当代艺术市场[J].中国美术,2006,(4)

[10]陆路.艺术品投资的现状与未来[J].画廊,2004,(9)

艺术文化经营管理范文篇10

一、艺术院校音乐会的特点

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师生提高能力、展示水平的基本途径,是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形式和具体成果。艺术实践有利于师生艺术个性的创造,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艺术人才。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相结合,既是艺术学科自身的需要,也是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音乐会是艺术院校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音乐会离不开师生和管理者的策划、组织、演出,离不开观众的参与,离不开演出场馆的支持。这是艺术院校师生全方位锻炼、积累、展示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这是对外艺术交流的窗口,这是传播学校办学理念、展示和检验学校办学实力、宣传学校和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平台,这是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阵地。舞台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成功的保证,音乐会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之一,是在观众面前的现场音乐表演活动,作为现场表演活动最传统、最经典的音乐传播方式,音乐会是现场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交流的艺术,整个过程都在观众“众目睽睽”之下,需要一气呵成,不能停顿或是重来。音乐会的魅力在于可以现场聆听最真实的音乐,演员和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感受最真切的现场氛围,相互感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音乐会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演出形式,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其中包含了多种要素和环节,需要各环节、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一场音乐会的呈现包含音乐会的组织管理者、策划者,音乐会的形式和内容,音乐会的观众,音乐会演出时间和音乐会的演出场地等诸多要素。音乐会根据演出要素也分为不同类型,如营利性演出和非营利性演出,单剧种专场演出和综艺性组合演出等。艺术院校音乐会常见的形式如独唱(奏)音乐会、教学音乐会、学年学位音乐会、汇报音乐会、大型主题活动音乐会等。

二、对艺术院校音乐会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音乐会是涉及音乐艺术管理最多、也最具体的形式,包括前期的策划、宣传、场地、接待、彩排、演出到后期的报道、制作等,渗透着参与音乐会各种因素的管理。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对艺术院校音乐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几点参考建议,以供参考和探讨。

(一)品牌打造策略

品牌是指“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音乐会品牌是“软黄金”,是学校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音乐会品牌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有一个从被认知到被认可、信赖的过程,打造音乐会的品牌形象,对于扩大学校影响力,激发师生教学、科研、创作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在音乐会的形式上创新,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广泛性,整合学院的文化艺术资源,做精品,做学术。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六届的“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沈阳国际音乐节”、“东亚艺术教育大会”、“辽宁(沈阳)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等大型活动,承办了“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文化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等重要专业赛事。积累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音乐表演者,这些都是丰富的音乐艺术本体资源。学院每年举办、承办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音乐会几百场,依托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办学优势,为音乐专业人才搭建了一流表演艺术展示平台。音乐会的管理是在学院整体管理机制下完成的,要承袭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学术传统,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乐会品牌,以社会影响力大的音乐节、交流展等大型活动为依托,将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与艺术科研紧密相连,用音乐会呈现科研成果,如中国钢琴作品主题、某位作曲家作品主题、某民族音乐作品主题等;用周末音乐会、乐团音乐会、教学观摩音乐会、讲解音乐会等形式,与社会需要接轨,加强师生的艺术探索精神、科学思维方式、表演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传播方式创新策略

在当下的注意力经济时代,独具匠心和带有导向性的评论、宣传也是创品牌、保品牌、发展品牌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注重宣传,创新宣传方式,充实宣传内容,宣传渠道多样化。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领导对宣传工作极为重视,并将宣传工作贯穿落实到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如2015年由沈阳音乐学院创办、主办的“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在交流展的筹备工作阶段就成立了宣传组,以学院宣传部和学报编辑部为主,负责此次活动的宣传、协调媒体等工作。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全程跟踪采访报道。《辽宁日报》、《辽沈晚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对本届交流展进行了报道,《人民音乐》、《音乐周报》、《歌唱世界》、《乐府新声》、《音乐生活》等多家音乐期刊、报纸媒体也参与此次活动,从活动前期的新闻、预热宣传到后期的报道,全方位、多角度,通过办活动,搞合作,将演出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出去,交流展期间的音乐会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可以说,充分利用传播方式的创新,会起到点石成金的“良效”。既塑造了学院良好的整体形象,又加强了同学院内外的沟通,对于加强学院对外宣传,扩大学院影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会作为一种无形的演出产品,在演出前观众并不能试看演出,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媒介作为载体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通过前期的预热宣传使观众更好的了解音乐会讯息,如台前幕后的花絮、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等。利用杂志、报纸、宣传手册、海报等印刷媒介,利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不仅强化原有的固定宣传模式,还要采用新颖的手法,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流动、多元、个性的优势,如前期制作宣传片,以新闻、专题、广告等形式分阶段进行前期的预热铺垫,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音乐会动态;后期以精彩片段回放、片段欣赏、视频点播、音频点播等形式,满足观众音乐会回顾的需求。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传播方式呈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多元化,建立完善的音乐会演出资讯平台。不仅有本学校、本地区音乐会演出资讯,还要有其他高校、地区的音乐会讯息,讯息要及时更新。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演出与观众沟通的平台,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开放性与互动性。另外,要加强音乐会的延伸传播,对于深化音乐理论研究,加强艺术评论人才培养,培养乐迷做到了有益的补充。以理论专业学生为主体,为其实践搭建一个平台,让理论专业学生参与到音乐会的过程中来,写报道、写乐评。对每场音乐会的演出情况、演出层次、演出水平等进行评论分析,评评音乐会好在哪,差在哪,同时也要有校外演出的乐评,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多层次、多方位的推介和报道,会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对于音乐会乃至整个演出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不一定所有的评论都是正确的、都是好评,但至少代表了部分人士的艺术见解和要求,有评论总比没有反应强,这对于音乐会发展建设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这样,网站上有视频、有文字,图文并茂,形象更具体、更吸引观众。

(三)项目化管理策略

在音乐会管理方面,可以将音乐会演出以项目化方式进行管理,包括项目团队协作、项目成本控制等。音乐会组织管理工作的水平能显示出主办者的能力和经验。要进一步完善音乐会演出组织制度与方案规范运作模式,完善艺术实践相关管理章程、制度,使管理更加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吸纳学生志愿者参与音乐会的组织管理,学生通过学校社团组织报名自愿参加音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在保证正常学习任务同时丰富课余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直接接触演出实务。可以在日常管理中设置学生助学岗、助管岗,设置社会实践学分,充分发挥人性化管理的优势。充分调动志愿者、团队等各类资源,有效地开展音乐会的生产管理和科学的制度设计。音乐会的人员统筹、资源统筹、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辅助统筹等统筹实施要有周密性、计划性。音乐会工作人员礼仪化,音乐会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做到细致、有效、合理。

(四)多元化资金筹措策略

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争取社会资金对音乐会的支持。通过企业或个人向音乐会提供资金支持,进行合作,相应的条件是如冠名或在节目单上刊登广告等,实现双赢。赞助可以是单场音乐会的赞助,也可以是某一大型活动的赞助,或是全年音乐会的赞助。当音乐会的品牌效应发生作用后,艺术的实力、服务的能力和市场的影响力,必然会赢得更多赞助商的青睐,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二是争取各种基金对音乐会的支持。现在设立的各级各类艺术专项基金很多,如国家艺术基金、优秀剧目创作专项资金、优秀人才专项资金、科研项目资金等。除此之外,可以探索门票收入,社会捐赠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

(五)多元开放策略

“走出去,请进来”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实则指的是多元开放。多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始终坚守着鲁艺光荣传统,坚持“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凸显艺术院校特色,坚持为大众打开音乐之门、普及高雅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引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在努力着。如“高雅音乐进校园”演出活动、“三下乡”活动、教育精准扶贫活动、艺术惠民活动等,社会反响良好。真正做到让音乐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群众文化生活中。同时,不仅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进校园演出、讲学、交流,还更“接地气”地将市民请进校园。在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和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期间,向百姓赠送音乐会惠民票,让市民有机会欣赏名家名曲,感受艺术氛围。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的“音乐开放”,设立音乐学院开放日或者开放周,以预约形式向市民开放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甚至是排练、课堂教学等。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揭开专业艺术院校的神秘面纱,为百姓打开艺术之门,让艺术更亲民,让艺术更普及,共享开放多元的艺术资源,扩大艺术院校的文化辐射性,提高社会效益。

(六)演出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创新策略

面对文化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面对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我们已经不能单纯的靠经验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音乐会与演出场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会的管理离不开演出场馆的经营管理。大部分艺术院校都对学校演出场馆拥有所属权,采取自主管理、内部使用的运作模式,费用由院校支出。部分艺术院校的演出场馆是非营利性的,部分是营利性的,在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在运营模式上采取项目组结构,以团队方式与学院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具有完备的票务销售管理系统;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可以举办商演等营业性演出活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依托学校成立的上音演出公司进行演出的独立运营管理;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接纳市场演出,其艺术中心下设行政部、办公室、业务部,其中业务部下设演出组、礼仪组、票务组、技术组;星海音乐学院成立音乐艺术交流中心,下设管理部、策划部和教育推广部三个部门。作为承接音乐会的微观载体,演出场馆在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上要遵循艺术规律和根本之需,以对内为主,对外为辅。首先要全力保障和服务于学院教学、创作、实践、科研活动的开展,在此前提下,可以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建立新模式,即结合场馆运营原则,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整合资源,打造艺术品牌,传播音乐文化。做到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不脱节,非营利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不意味着不要盈利,要时刻明确“非营利”的性质,用获取的收入用于演出场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开展的各类音乐会活动支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支出等再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艺术院校演出场馆走向市场化必然会成型。在对外经营模式上,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可以部分市场化或者称之为半市场化运作,公益性与产业性并举。合理开发、建设、利用、管理场馆,正确处理有偿运营和教学的关系,以馆养馆,服务学校,兼顾社会。

(七)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策略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艺术院校要发挥文化产业领跑者的作用,立足本土,与政府联手,与文化部门协作,加强同艺术院团、剧院、企业、新闻媒体、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部门的纵向合作与横向交流,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社会资源,建立长效共建机制。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开办音乐艺术紧缺人才培训班等。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联姻”,与各大剧院联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演出新模式,以培养学生为主,进一步培养观众、培养市场,力争与国际接轨,最终实现将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优秀理论推向社会、服务社会。

1.建立校内艺术实践基地,加强学生艺术实践自我管理。音乐会在每年寒暑假是淡季,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的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广泛性、连续性、系统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校内艺术实践基地,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实践体系和管理评价机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所有专业,也为各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与或感受音乐艺术的途径和机会。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实践的成果,挖掘艺术的创造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艺术院校为依托,整合学院教育资源,经常举办交响乐、民族音乐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讲解音乐会和普及音乐会,开设“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既拓宽了学生艺术实践渠道,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让更多的爱乐者、习乐者走进校园,接受到一流的艺术教育,提升民众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