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启蒙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6:39:13

艺术启蒙教育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启蒙;音乐教育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实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在稳步提升,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启蒙、幼儿启蒙、音乐鉴赏等行业的应运发展。新的“互联网+”平台和交互技术使得这一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互联网改善了音乐启蒙这一领域的时空局限和地区差异,使这一行业更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互联网+”的应用对音乐启蒙时间利用的推动

音乐启蒙和音乐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有70%以上的音乐技能学习和音乐启蒙都是在附近的音乐机构学习。以南京市锁金村为例,周围居民如果想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最少需要10分钟时间进行准备,最多达到2个小时。音乐机构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和高校分布的有关,在一二线城市,居民接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师教授的音乐课程,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上。“互联网+”技术无异于给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仅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与其匹配的音响,音乐启蒙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将被大大节省,而这些被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完全可以利用在音乐感受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互联网+”对于时间利用的推动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贡献。

二、“互联网+”对音乐启蒙的经济成本节省的推动作用

(一)交通费用的节省。“互联网+”节省的音乐启蒙成本绝不可小觑。新技术甚至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到音乐启蒙教育,累积的交通费用的节省是相当可观的。以南京市居民为例,正常居民在参加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等相关课程次数人均为一周2次,按照南京市人均交通费用计费标准,按每人每次使用交通费用为3元,来回2次,而“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使这一部分费用降低至一半甚至更多,一些家庭甚至可以不花费交通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音乐启蒙教育。(二)学习费用的节省。“互联网+”可以节省的音乐启蒙经济成本不仅表现在交通成本方面,影响更大的则是“学习”费用。同样以南京市为标准,居民仅通过学习钢琴来进行的音乐启蒙课程费用人均超过100元/次。南京地区刚请授课人均收费标准如下:普通大学生辅导:5-15岁儿童(120元/次),成人(150元/次)音乐系本科生辅导:分别为150元/次和200元/次音乐系硕士辅导:分别为300元/次和350元/次教授/导师辅导:分别为500元/次和800元/次“互联网+”将对这一行业带来巨大改革。现代“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了。“电子化钢琴”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耦合,将音乐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户可以戴上耳机,通过和钢琴1:1制造模拟实体的按键和踏板来发出真实钢琴的声音。现代技术的推动力更在于技能的多样和优越性,“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对用户演奏的力度来反馈,与互联网连接更可以对自己的弹奏进行评价、保存、,现代“电子化钢琴”更可以“自动演奏”,从而更快让初学者学习技术。这样的科技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所消耗的经济成本也将为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节省开支。(三)音乐启蒙的普及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早已不是稀罕物,“家家有电脑,人人有手机”已经成为常态,较贫困地区大多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然而音乐艺术的普及力度却远远没有达到外国同时期水平。这与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投入密切相关。尽管我国正在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相关政策,也补贴了很多项目,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艺术”仍然“很贵”。调查显示,仍有约30%的人认为“音乐启蒙教育”仅仅是“会弹钢琴”,而他们喜欢的音乐往往停留在“抖音神曲”。“不懂乐器分配、音乐欣赏、音乐礼仪”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而新技术的出现让很多家庭都有欣赏音乐、普及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从简单的赏析到乐器技术等方面,互联网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会让音乐启蒙更加壮大,相信不久的未来,人民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会更上层楼。

三、“互联网+”技术对音乐事业的推动

“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传感器技术可以测量乐手演奏每一个音符的力度、位置,并将这些数据传播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用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的反馈装置立体化利用这些数据,使这些数据重现乐曲。这对于一些音乐技术的学习如虎添翼,用户之间的交流省去了不必要的路程和时间,相比线下教学,使用数据化处理也会更精确,这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与文学和美术都不同的是,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互联网也将为音乐教育带去新想法和新思路。现代作曲家作曲并改编的很多作品,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音乐启蒙教育这个行业造就了新的可能,也给了大众一个认识、了解、熟知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新的技术推动一个甚至多个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的艺术修养,这一点显而易见。未来,新载体会继续承载音乐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嘉辛.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音乐

启蒙教育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音乐教学范围内受到广泛推崇,对于各国的音乐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先生所创建,是一个独创的音乐体系。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秉承“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从学生本身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更注重课本知识,与传统观念中以教授唱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与目的截然不同。

一、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新解说

奥尔夫先生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与不好则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1.强调音乐基本元素的演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中倡导对节奏、旋律的练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中孤立的节奏教学,反之从朗诵入手,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节奏感。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通常情况下,我们所学习理解的音乐主要是通过听觉感官来感受的,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进行一些听力练习、发音练习,对于音乐基本元素的演绎呈现一种程式化的状态,对于一些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音色等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深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世界当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地演绎。例如,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就是以音乐伴奏,肢体演绎,从而训练孩子的音乐节奏感,通过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形式进行声势教学,促进孩子身心的平衡发展,培养他们敏锐的听力、反应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使孩子在学习中产生厌倦,久而久之,音乐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对于乐理、节奏、表演等的掌握就轻松自然,而且根深蒂固。这其实也是奥尔夫所倡导的元素性教育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音乐基本元素成为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中心,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打好音乐基础。2.强调音乐即兴性的演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即兴演绎,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都是放在熟练掌握音乐技能技巧之后才敢尝试的活动。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引导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音乐与舞蹈、器乐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即兴发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在这方面,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入游戏教学,将音乐融入游戏。在玩乐中,让学生体会不同音高、节奏、律动的感觉。例如,在《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游戏中,教师给学生分配角色,有扮演小士兵的,有扮演观众的,还有扮演路边的大树的,之后给学生分配道具,音乐响起,游戏开始了。各种角色根据音乐的节奏出场、表演,在多次的聆听之后,学生自然而然能够表现出小士兵神采奕奕的自豪样子,而且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踏步、排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启蒙阶段就能够参与即兴表演,自觉融入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力,进而培养自己的即兴创造力。3.强调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演绎。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人类在慢慢步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各国交流和依存程度的加深,文化间的碰撞、影响、冲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与激烈,不同文化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频率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创新,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新”音乐教育之路,尤其是在最为重要的音乐启蒙教育时期,成为当下音乐教育者要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音乐本土化的教育和原则,它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应用和推崇,是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可以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教育相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仅适用于德国的本土音乐教育,在其他国家传播与应用时,同样可以结合本国的实际特点,实现“本土化”。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在国内的逐渐传播,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从小学启蒙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新”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艺术体验,这样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新价值

1.激发学生兴趣,可增进师生互动。小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启蒙阶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去进行音乐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课堂互动,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一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尤为重视。若是在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则是通过语言指令来达到训练要求,然而在奥尔夫渗透的课堂上,音乐教师就会结合学科特点,运用音乐指令,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常规训练的要求。例如排队,首先会让孩子们观察小蚂蚁,它们成群结队时是怎样行进的,教师弹奏一段活泼欢快的二拍子乐曲,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模仿小蚂蚁集合排队,再弹奏简短的小乐曲,分别代表队伍的散开与集合……通过各种有趣短小的音乐指令,达到常规训练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音乐课时就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拓宽学习空间,可培养学生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主张通过语言、舞蹈、歌唱等形式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奥尔夫发明创造了“奥尔夫乐器”,均为一些精致的打击乐器,教师在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时,可以运用探索的方式,例如木棒、木鱼、沙锤、三角铁、碰铃等,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用肢体语言演绎音乐节奏,拍打节拍,用任何学生能够想到的方式让乐器“唱歌”。例如在学习《咏鹅》这首歌曲的之前,学生选择了四种不同的乐器代表四个句子,木鱼演奏“XXX-”代表“鹅,鹅,鹅”;鼓演奏“XXXXX-”代表“曲项向天歌”;刮壶演奏“XXXXX”代表“白毛浮绿水”;串铃演奏“XXXXX-”代表“红掌拨清波”,小组完整演奏打击乐器,让其他的同学猜这是哪一首古诗,进而导入教学,在课后完整表演的时候,还可以用打击乐器来伴奏。在这种欢乐的学习中,激发想象力,开拓思维,抒发音乐情感,把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用文字、图案、符号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进而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等。3.提升教学层次,可提升教师素质当今的音乐教育已不同于以往,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激励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深入思考。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音乐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文素养,在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卡尔•奥尔夫先生自身的早期教育当中,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提升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今的小学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理论基础扎实,实战经验较为粗浅。在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可能教师们对理论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教学方面不能只是停留在表象上,对于如何处理一系列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困惑,对于一些知识点用何种方式进行讲解也还存在不解的地方。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应该及时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积极反思,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只有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道路上成长起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当下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教育体系之一,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为音乐启蒙教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新课改下要求实行素质教育,学习和研究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出发,把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引进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课堂,吸取其精华,实现奥尔夫教学法的“中国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启蒙的“新”天地,对于学校、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孟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差异研究[J].北方文学,2013(01).

[4]陈晓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研讨[J].音乐时空,2013(02).

[5]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才智,2013(16).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3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4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坐自行车时观察小树为什么会往后跑等。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创设游戏活动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儿童;启蒙;钢琴教学;探究

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音乐素质的培养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种类就是对钢琴艺术的学习,钢琴能够对儿童的音乐素质和整体修养进行培养,对儿童未来发展意义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儿童的自身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寻找需要的措施促进对儿童钢琴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关键。

一、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主要缺陷

(一)儿童对钢琴学习缺乏有效的重视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报以强烈的兴趣,而钢琴学习时一项长久的工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失去了最初学习钢琴的兴趣。一些对于钢琴仍然很感兴趣的孩子,会将钢琴演奏作为生命中的一种重要爱好,并将提高自身的钢琴水平作为人生的目标来追求。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儿童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一些教师总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制学生学习钢琴,儿童没有兴趣也就不能提高自身的钢琴学习兴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提出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失去对钢琴严重的兴趣和表现欲望,以至于在学习中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钢琴入门断奏制约钢琴教学工作发展

在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喜欢教学生摆放基本的手型。在这个过程中,手型的摆放存在一些问题,小孩子不能及时掌握手型,孩子学习钢琴,应该提高自己的手关节的力量,儿童掌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就能够促进孩子肌肉的生长,使孩子的肌肉生长始终按照钢琴演奏手型的方向,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钢琴演奏手型和姿势。

(三)过度抬指训练不合理

在钢琴演奏中,过度的抬高手指训练,在钢琴演奏中对儿童的影响是具有危害性的。高抬指训练对孩子的音色判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钢琴演奏中,岗前演奏者不依靠手,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耳朵,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针对音色对乐谱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过度的高抬指训练会使孩子的手指肌肉产生严重的紧张,使儿童的状态始终处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下。

(四)钢琴教师盲目的追求专业化教学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钢琴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过分的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化效果,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死板的,没有注重对儿童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使得孩子不能提高对钢琴学习工作的兴趣。

二、加强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有效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钢琴演奏习惯

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教师的意图,还应该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变成自己的技术,学生在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之后,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增加教学时间。不论是什么学习与工作,实践和理论都是不能够分割的,不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工作是不够明智的,相反,若是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配合必要的实践,理论基础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儿童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钢琴演奏训练时间,并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展教学训练工作,而是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要求。不能将每天的训练强度扩大到一定的程度上,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儿童浓厚的钢琴学习兴趣

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兴趣也是容易转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例如:某儿童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带到田野中和公园中来聆听小鸟的声音,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钢琴演奏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增强对儿童强烈的音乐感觉

一般来说,孩子是具有强烈的演奏能力的,这对孩子的音乐感有着较强的要求,音乐感指的是孩子对节奏、力度和节奏的感知能力,孩子对音乐作品也能够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应该掌握强烈的节奏感,并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展现,带动孩子节奏感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演奏和掌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培养儿童优秀的识谱能力

儿童的识谱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五线谱的认识能力,并将各种各样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对人体大脑有意义的信息,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能够使孩子在看到一个乐谱的同时,联想到下一个乐谱,这样就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掌握钢琴的练习能力。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儿童对音乐结构、和声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教师也应该将音乐内的一些内部的特点告诉儿童,并帮助儿童对乐谱进行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儿童辅仁阅读五线谱的能力。

(五)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钢琴启蒙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儿童综合音乐能力的而提高。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就能够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有效提高,这样就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钢琴教学工作,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也能够这个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进行有效的创作与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对儿童的审美能力的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是十分分散的,儿童的注意力往往不能超过一刻钟,一刻钟之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个过程中,钢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一些钢琴入门的学生而言就能有效的看懂乐谱,提高孩子的钢琴演奏能力。三、结语总而言之,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工作中,钢琴教师应该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并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增加钢琴教学工作中的趣味性,提高儿童的钢琴演奏能力,有利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有效提高。

作者:依健 潘静谊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琤.有关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2,(24).

[2]龙姝舟.基于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屈曼.从《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编写看美国当代钢琴启蒙教育理念[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

[4]洪娇,何玉.探究中国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快乐教学[J].艺术品鉴,2015,(09).

[5]毛冰洁.钢琴教育在儿童启蒙阶段音乐能力培养的探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6).

[6]田安.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3,(85).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创造性舞蹈;动作语言;表达性;创造性

创造性舞蹈的本质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经由学习者身体感官与思维的全然投入,深度关注身体的觉察力、理解身体的语言表达,在当下的情境中自发自然地创造身体动作的一种舞蹈的方式。创造性舞蹈是基于身体与心灵全面发展的“身心舞动”教育模式。艺术教育在青少儿阶段最重要的使命是自信心、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只有在舞蹈启蒙阶段将这三种能力植入孩子的素质中,这三种素质才会具有一种扎根于泥土的坚定,并陪伴孩子一生。

一、创造性舞蹈与舞蹈启蒙教育

舞蹈之于孩子,是融身体和心灵于一体的教育。动,是孩子的天性,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法则。孩子都好动,那么怎么样的“动”算是在跳舞呢?情绪促发的身体律动?对自然界的模仿?应当说,不仅优美的律动是舞蹈,只要是符合人类情感输出的律动都是一种舞蹈的运动。这是进行创造性舞蹈教育首先要认清的概念,也是创意舞动模式区别于传统舞蹈教学的关键。由此可见,创意舞动认可的是一种广义的舞蹈概念,在这种概念下,不分年龄、不分身体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创造性舞蹈的教育模式。虽然说,在作何年龄段都可以接受创造性舞蹈的教育,但是在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开设创造性舞蹈课程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创意舞动课程之于孩子,是用舞动这种形式将孩子很多天生的特质保留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创造性舞蹈课程之于成年人则更多的是找回身体原本就具有的(但在后天成长中又忘记了的)“动”的多种样式,打破每个人身体不同程度的僵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多创意的可能。前者是利用教育使人的身心发展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延续下去,可以说是为将来打下基础;后者是对身心的再教育,更多是对之前已经形成的身体舞动模式进行反思和再发展。人的身体和思维,只有处于开放状态才会接收和产生更多元的信息,才可能在无数次的信息交换中突如其来地碰上“灵感”这位贵客,进而产生艺术的火花,实现美的创造。

二、创造性舞蹈的教学理念与形式

教育的改革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革新。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较之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性舞蹈教学模式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重视自然动作的价值、以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坚持身体语言的创造性而非统一性、强调动作与思维的结合、注重表达性而非表演性等。基于教学理念的改变,自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学活动实际、有效,从而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在创造性舞蹈的课堂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与策略,带领学生开展以身体为主要媒介去创造属于自已的舞蹈课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逐步开发肢体动作,促进身体、头脑和心灵的共同成长[1]。

(一)教育者的教学理念

鼓励创造性行为的发生,最核心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启发,是对知识的点拨,就像是递给孩子一根火柴,通向前方的路由自己去点亮。在启发中,植入孩子对自身主体的认知,而后不断地深化这种认知,直到思考模式养成一种习惯,即“觉察—体知—认知”这种稳定的模式,孩子就具备了充分自我思考与自我表达的基本能力。一个人的主体性认同是形成自信心的基础。良好的身体觉察力是自信心生长的土壤,启发是为了更好的觉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够了解,是没有自信的源头的,好的觉察力是自信心的铺垫,自信心是创造力强有力的后盾。相对于传统舞蹈的教学理念,创造性舞蹈课程的组织者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动作作出反馈。教育者看待动作、评价动作不再仅仅针对美观和技术的层面,在这里要对美的内涵做一个提升,承认每个个体所能做到动作能力有差距;承认每个个体对动作的美感认识有区别;接纳每个个体由心而发,并真实呈现的动作。课堂上针对不同的练习,一定的规则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对过程的创造性寻求,所呈现的结果和衡量的标准是多元的,接纳动作的不同表达方式,鼓励个体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表达和创造是教育者应当保持的初衷。

(二)创造性舞蹈的教学形式

创造性舞蹈课程以匈牙利舞蹈思想家——鲁道夫·冯·拉班的“动作语言”体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构架。其宗旨在于打开学生个体的想象空间,引导其自主、积极地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艺术内容,并由此获得身体感知力、动作审美力、艺术想象力、思维创造力等素质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理念,体验与认知、开放性设置、学科融合性是创造性舞蹈教学的基本形式。第一,体验与认知。“动作语言”是创造性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动作语言”的要素包括身体部位、时值、空间、力效、动态形式、情感等。以上要素的学习均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来体验、理解才能认知并获得。例如,针对身体部位元素的学习,并不是在人体解剖学的角度上去建构生物医学的知识,这里的身体部位学习除了对身体结构的了解之外,更强调的是对该身体部位可以怎么去动的思考,以此类推,如果有两个身体部位同时动可以有怎么样的形式?当有多个身体在动的时候,是同时发生?还是连续发生?这些内容无法凭借头脑就有答案,这些关于动作的感受必须经由身体去体验。又例如力效元素,它指向动作发生时个体所选择的内心态度,它关注的点是怎么去完成动作?就像手臂轻轻抬起,脚强有力的落下,这些与力量有关的内心态度与控制需要身体一遍又一遍的历练才能表现得准确而富有情感性。由此可见,创造性舞蹈是以“动作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而其学习内容是通过具化的体验和认识而获得。第二,开放性设置。与很多传统的舞蹈科目不同的是,创造性舞蹈并未形成像芭蕾舞、现代舞、中国舞等科目的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创造性舞蹈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体系上依然是具有开放性的科目。正因为如此,创造性舞蹈的课程设置可以容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知识、不同生活经验的教育者的思路,在不同的地域生发了不同的本土化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使不同学生个体受益。此外,创造性舞蹈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创造性舞蹈提倡人人皆可跳舞,并从舞蹈活动中受益,重视舞蹈动作的个体化实践与经验,因此其教学形式可面向所有学生个体。创造性舞蹈以拉班的“动作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也因此输出为对动作元素的认知、理解、表达与创造上。由于这些能力都是身体与思维综合在一起的呈现,根据个体的身体素质与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相同的教学过程后教学结果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评价上教育者要有相对开放的态度和标准,在相对客观的目标下也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第三,学科融合性。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依托于一个人广阔的视野、综合的素质和活跃的思维。一个思想局限,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很难具有创新的能力。当代社会看重的人才都是在专业领域中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若希望学生是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个体,那么其所接受到的教育形式应当具有充分的学科融合性。创造性舞蹈课程的关键就是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新颖和创意,同时也体现在学科内容和教育者素质上。因此,创造性舞蹈课程的开设要依托综合性的学科视野,融文学、绘画、数学、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的内容于自身的教学中,冲破单一学科的思想局限,将对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思考转化到创造性舞蹈的课堂上来,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不同的学科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赋予其美的规则和意义,并最终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和创造。最终实现通过其他学科的优势提升动作教育的效果,促进对个体“身”“心”“大脑”的全面建设。

三、创造性舞蹈启蒙之于青少儿“身心”成长的特殊意义

(一)在动作中觉察“身心”

觉察力是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阶段身体开发的首要素质,因为任何身体素质的训练均要建立在一个有丰富觉察力的身体之上,才是切实有效的。觉察力的获得跟运动感觉的灵敏度紧密相关,运动感觉是身体在运动中的本体感觉,是一种内在的、具身化的经验。它包括身体每个部位的结构位置和功能,以及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强度、灵敏度、协调度等多种信息的调适,体会这些因素在运动中的参与,是一种融“身、心”于一体的生命经验的探寻。身体的觉察能力、“身”与“心”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人自我觉知能力与思维活跃的基础。

(二)在动作中促进身体语言的表达力

基于自我表达的动因,动作没有统一的套路,每一个人对于同一种情感、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可能不同,于是每个人所选择的动的形式也会很不一样。在创造性舞蹈的课堂上,规则是可以制定的,但是标准和结果却是因人而异的;动作没有统一的套路和程式化的规定,动作的任何一个小的方面都具有创意的空间。由于对组成动作的各种因素很少限定,甚至没有限定,动作的趋势是自由的,动作的发展变化都是创意中实现,这样可以有效抵制身体的惰性,避免身体律动形式千篇一律。趣味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舞蹈课堂的精髓,伴随这样的理念则需要一个积极的全然投入的身体。动,则必动全身,在下意识的指导下,牵动全身拥有自由舞动基因的细胞,尽情畅快地在空间中流动、舞动。在主观思维引导下启发自己、悦纳自己、敞开自己、接纳其他。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个人能量场的建设与他人能量场的共融,每个个体不仅能从中获得自身能量感的提升,更能体验到与他人能量传递和共振的快乐以及动觉共情下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在动作中激发创新思维

不论对于哪种舞蹈教学的方式来说,“怎么开始动?”永远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天生就会舞动,这是一个健康人的“动”的天性使然,也就是说孩子本能地会通过舞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思。那么,既然这是孩子的一种天生的能力,教育者在身体教育中该做的第一步应当是让这种能力持续发展,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将其约束起来,并给予其统一的、克制性的“动”的形式。创造性舞蹈教育中启发孩子开始“动”的那个动机,是让孩子自然舞动起来,这个动机源自孩子,由孩子决定怎么“启动”,这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初心。这种启动点的决定权归属,有一个前提,就是教育者需要弄清楚,孩子是要“为什么而动”?这种“动”是从心里刻意“演”出来的,还是从身体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孩子在“动”的天性下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基于内心情感情绪而自然“流淌”出来的律动,这是一种基于“身心合一”的主动性的表达,是情感和能量的传递。在这个动因的驱使下,孩子将在舞蹈中建立“心”与“身”的第一道连接,即“随心而舞”。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会去寻找舞动的发源地,实现第一次身心对话,而后自发、大胆、自信地表达出来。基于创造的动机和表达的动因,孩子在学习过程是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的,由于动作的发生方式取决于孩子的思考方式以及个体的身体敏感度的差异,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地思考每一个动作将起源于何处,运动部位可以怎样去言说和表达,这种伴随于课堂的未知感,刺激着大脑不断进行信息的处理和转化,经过多次尝试和体验,最终被孩子创造出来的律动,是那个多种信息在他的大脑和身体中磨合得最完美的动态,而孩子则在这种律动中收获着创造的喜悦和美的享受。

四、结语

传统舞蹈教学由于其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向专业型舞蹈人才靠近的目标为核心,因此其教学目标的构成以身体的技术能力和表演能力为主。创造性舞蹈的教学理念是以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动作思维的建构为核心的,那么其教学目标的构成不仅包含动作语言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层面以及“身心”关系的综合影响。自信心、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协作互助等能力在现代青少儿的身心发展教育中是很重要的素质。艺术教育应当为这些人文素质的培育创造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舞蹈,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参与舞蹈则须通过‘动感’去付诸实践。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行认识身体、感知身体、解放身体的训练,以期提高控制、支配、和谐运用‘工具’——自身形体的水准,领悟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创造美好形象[2]。”实际上,在有效启发和引导的前提下,舞动是一种最亲切自然,并且没有障碍界限的交流方式。舞动绕过了文字言语交流的层面,以最直接和直观的身体律动体验当下,发现自己和他人。这种现实的存在感让每个个体在生命经验的表达中想象和创造生活的模样;反思自己本身、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多种关系的相处;也在对自己的不断认识、思考和肯定中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总而言之,舞动是一种生命之间的对话和诉说。在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中,明确青少儿阶段核心素质的培育方向,树立适当的身心教育理念,形成系统的身体教育方案。注重于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力避以形式模仿束缚创造力。在青少儿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植入个体重要的、核心的人文与科学素质,是舞蹈启蒙教育适应且必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佳.翻转舞蹈课——创造性舞蹈初学者学习与实践经验之探索[J].艺术教育,2015(3):36-39.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与实践活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音乐中的文化”同样影响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即“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包含民族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内容”等[1],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当前许多国家已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世界音乐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纲要。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师既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适当学习其他民族以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幼儿启蒙的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幼儿通过接触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开阔孩子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通过感受世界各区域的音乐,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达到更好地发挥多元潜能,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帮助幼儿在多元文化中达到开发多元智能的目的。

(一)空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理念在空间上不仅包括我国的民族音乐,同时还包括其他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群体,每个区域以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启蒙阶段了解我国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多元文化视野开发幼儿多元化潜能。此外,空间上的多元文化还应让幼儿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前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接触比较多,对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在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能够使幼儿以尊重、接纳的态度适应不同的文化,避免偏执理念。

(二)时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人类起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多元文化的兴起,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幼儿启蒙阶段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认知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而是包括从古到今的所有时期的音乐。当前的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经典的古典音乐和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上,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匮乏。随着时代的改革,音乐文化也有着飞速的发展,所谓音乐是不分时间和国界的,对于各个时期音乐都应介绍。在幼儿启蒙阶段中探索时间上多元音乐文化理念,能够使幼儿在多元音乐文化中懂得音乐。

(三)形式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音乐,还包括时下流行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广泛地挖掘出来。社会的转变势必影响教育的改革,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列入总目标,指出“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2]。同样,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了多元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在挖掘多元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几个熟知的少数民族音乐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的形式上应将我国以及外国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都纳入教学基本理念中。

二、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途径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喜爱各种趣味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大多在游戏中获得。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幼儿能初步的感知多样的世界,通过多元的音乐体验发展幼儿认知、情感等多元潜能,初步形成多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认知打下基础。

(一)丰富的多元文化主题音乐活动

在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地让幼儿感知作品的节奏、强弱、速度、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而应从幼儿的情感、生活入手体验音乐。多元文化下的主题音乐活动并不局限于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而是涉及与音乐相关更广泛的内容领域。例:音乐活动设计《认识世界各民族的乐器》的有关片段:1.播放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如:流水声、鸟叫声,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万物的美妙,然后让幼儿说出音乐中出现的自然声;2.教师告诉幼儿,在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靠采集大自然的物品来制作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每个区域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这些原始乐器都有密切的关系;3.教师可出示搜集的典型的民族乐器图片资料,如:中国的笛子、欧洲的风笛、非洲的马林巴琴和鼓等;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独特乐器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如:听到风笛就想到了苏格兰音乐文化等;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6.教师引导幼儿组建乐队,用不同民族的乐器尝试表演,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上述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主题活动,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各民族相互之间用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幼儿启蒙阶段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使幼儿开阔视野的同时,对于发掘幼儿的多元潜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来强化幼儿的多重能力的培养,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文化,使得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多元文化的音乐情境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元文化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在《多彩光谱》项目的教室里,儿童每天都接触大量用于启发其运用多元智能的素材,还有其他十几个各式各样的活动“角”,有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儿童置身于某种日常情境之中,这种模拟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3]。创设多元文化的情境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音乐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教师根据音乐的故事及情感,提供有关的素材进行角色的扮演,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验感悟音乐。教师在创设多元的音乐情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多元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幼儿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了解背景文化,同时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音乐文化。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综合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感知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在选择授课手段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去关注幼儿的兴趣,充分使幼儿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体验。例如:在非洲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教师就可以举行一个“非洲之旅”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语言、服饰、食物、风土人情等入手,探究非洲与我国不同的文化民俗,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感受音乐上,请幼儿欣赏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哇卡哇卡》,思考与我国歌曲的风格是否相同,然后欣赏非洲黑人手拿非洲鼓,载歌载舞的音乐。最后,教师创设情境给幼儿提供相应的非洲服饰,乐器引导幼儿边歌边舞,进一步通过创设的情境感受非洲的音乐文化特色。

(三)开发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

在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多元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可设立音乐专用教室,放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乐器,也可选择制作一些乐器模型或者提供一些实物图片等方法扩大幼儿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搜集有关音像资料,如电影、纪录片等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在教室的音乐角放置不同肤色的玩具娃娃,陈列不同民族的表演服装,以便幼儿从视觉上产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环境相互结合,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还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各种风格的歌曲,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的播放以供幼儿欣赏,创设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萦绕的环境,丰富幼儿的听觉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教师也可通过举办“音乐会”以及节日晚会,搜集编排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去表现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环境下,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纳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除了幼儿园环境可利用开发外,还可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家长方面,可带幼儿多参加一些音乐会演出,感受直接的现场音乐氛围,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引导幼儿接触多元音乐文化。有的家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时,家长也可搜集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给孩子进行讲解,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欣赏异国风情的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特色的本土民俗音乐文化,让孩子们有兴趣去欣赏多元的音乐作品。如果有的家长恰好是其他民族,教师可邀请这些家长来幼儿园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能极大地激起幼儿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兴趣。社会资源方面,当前互联网的发达,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社会中经常有世界各地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或讲座,教师可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欣赏,让幼儿感知各民族各区域音乐的特点,了解其乐器的外形特征、音色、代表曲目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纳多元音乐文化,家长和教师还可邀请音乐爱好者到幼儿园进行讲解演示,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现场演奏曲目,激发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民族乐器,并指挥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演奏,充分调动幼儿对于多元音乐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评价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评价制定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与幼儿的学习密切联系。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评价环节:

(一)立足本土音乐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社会的飞速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立足世界之本,民族音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应紧扣本土音乐文化,通过接触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扩宽听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意识,达到对祖国的热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传承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

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在评价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更应该立足世界,中西合璧汲取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在意识上要培养幼儿认识到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本民族、本地区的一样优秀,通过感受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增强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文化风格和特点,反映其生活的内涵,在评价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多元文化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非洲音乐的介绍中,其民族特有的节奏特点表现出了民族精神,节奏是民族的灵魂,在其背后表现出了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中寻找的内容。

(三)定位多元的音乐文化

在评价幼儿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幼儿面对的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定位多元必不可少。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长期让幼儿接触单调的音乐形式,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时刻把握多元文化的标准,考核教师是否选取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歌曲、舞曲、器乐曲等多种类的介绍,感受并体验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体会其中的差别,用对比与比较的眼光提高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也应不排斥,在多元音乐教学中给幼儿以介绍和讲授,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多元这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很快地融入整个多元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在这一标准下进行评价,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幼儿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现。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在让幼儿感知多元音乐多姿多彩的同时,幼儿认知、情感以及能力多元潜能也得到了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培养幼儿的音乐才能上,也体现在促进幼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发展多项思维,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世界是多元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幼儿在认知多元音乐文化,积极参与了解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自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只有深入了解感知才能弘扬多元音乐文化,才能为全人类保护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做出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区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色,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教师既引导幼儿认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也引导幼儿了解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作者:李笑珂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里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需求;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儿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作为幼儿教师输出的重要阵地之一,全面打造幼师人才的职业技能。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要根据幼师职业素养需求发展,做好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塑造工作,使其能够符合幼儿园师资的高标准,为幼儿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良好开展保驾护航。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培训,学习相关的幼儿音乐教学理论和技能,确保毕业之后能够顺利走向幼儿教师的岗位,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发挥卓越的职业技能。下面,笔者将结合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

幼儿教师面对的教学群体是非常特殊的,幼儿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了好奇和探索,非常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所以,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师的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入门阶段,就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的幼儿音乐教学观念。首先,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析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然后再以丰富的音乐教学手段来打造生动的音乐教学课堂。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会明白,自身将来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开展中,要以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切入点,以提高幼儿素质为教学开展目标。此外,音乐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而且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所以,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多方面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认识到,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是一种具有深远价值和塑造才能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幼儿的表现力得到全方位呈现。所以,幼儿教师所组织的音乐教学活动,要激发幼儿探索音乐艺术的兴趣,深刻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幼儿形成丰富的音乐理念和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启蒙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对幼儿教师职业观的塑造,在教学理念方面,还要具备前瞻性和发展性,将最前沿的音乐教学理念应用到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素质培养的作用。

二、形成全面的音乐教学技能

幼儿教师是儿童进行知识学习接触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幼儿教师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以及后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中,要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进行全面的音乐教学技能的塑造,积极指导幼儿。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中,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音乐教学,还要融入现代幼儿音乐教学手段,从而构建生动的幼儿音乐教学课堂。基于此,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技能拓展中,要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使幼儿教师能够掌握与岗位需求相符的音乐教学技能。例如,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幼儿舞蹈的创编技能,能够在将来的幼儿教师岗位中完成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中,提升综合素养。在具体的幼儿舞蹈教学环节,幼儿教师不仅要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肢体动作特征进行舞蹈创编,展开舞蹈教学,还要以丰富的创作思路对幼儿舞蹈教学进行艺术升华,使幼儿舞蹈更加突出灵动、活泼、有趣的色彩,让幼儿爱上舞蹈课。所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打造过程中,要均衡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使幼儿教师掌握幼儿舞蹈创编、儿歌弹唱以及音乐游戏等各种相关的音乐教学技能,以全面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素养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因而,在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之中,要加入特色内容,满足幼儿音乐教学岗位所需,对幼儿教师实现针对性和具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

三、夯实专业的音乐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复杂,这也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一。尤其是在音乐理论基础层面,由于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音乐知识训练,因而音乐理论基础是较为薄弱的,这对于后期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组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职业技能需求,加强对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塑造,打下扎实的幼儿音乐教学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内,全面实施音乐理论教学,夯实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于自身将来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在近些年的启蒙教育开展实践中,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幼儿家长,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同一个职业素养要求,那就是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这也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依据这一职业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中,根据职业需求导向加入乐理、视唱、音乐史等理论性的音乐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音乐教学活动,逐步深化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基础,形成扎实且丰富的音乐理论系统,为将来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四、掌握专业的儿歌弹唱能力

儿歌弹唱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对于音乐教学课堂的组织和幼儿音乐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活动要着重培养幼儿教师的儿歌演唱能力,使其能够在将来的幼儿音乐课堂中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幼儿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高职院校在音乐教学开展中,要使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演唱状态,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幼儿教师在儿歌弹唱过程中,要音色明亮、情感真挚、精神饱满、声情并茂地进行音乐弹唱表演,引发幼儿的兴趣度和参与感;其次,幼儿教师要对不同的幼儿歌曲的弹唱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对不同的幼儿弹唱音乐的内涵和风格进行把握,能够在儿歌弹唱表演过程中契合幼儿的音乐欣赏需求,从幼儿的声乐演唱特点入手,全面展现儿歌内在的音乐之美,构建生动的音乐教学情境;最后,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打造扎实的声乐演唱和弹奏教学功底。一方面,高校院校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幼儿歌曲弹唱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阶段的幼儿音乐作品弹唱特点,为将来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要系统地进行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方法的学习,全面把握幼儿音乐课堂的内容,在将来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中发挥卓越的职业才能。

五、具备幼儿音乐活动组织能力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突出。尤其是对于幼儿这一群体而言,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中要更注重实践性的探索。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想要高效组织幼儿音乐活动,自身就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并且能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实践中,提升幼儿音乐素质,打造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课堂。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的训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形成开阔的探索思维,在实践实训中逐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例如,针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开展目标,进行相关音乐主题活动的策划。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组织幼儿进行文艺演出,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幼儿的音乐参与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编排与各种节日主题相符合的音乐节目,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再如,高职院校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课程中,加入丰富的实践实训内容,通过幼儿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活动,逐步训练学生对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夯实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阶段,由高职院校的带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具体的实操环节之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活动实施经验,提升幼儿教师对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幼儿音乐活动组织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之一。因而,在职业技能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也要注重在实践实训中拓展学生的音乐教学组织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真正应用到将来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之中。

六、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形式下,高职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满足幼儿教师岗位需求,带动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幼儿学前启蒙教育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高效的师资保障,也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开展重点考虑的内容。因而,在职业需求背景下,在职业要求导向下,对高职院校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究,能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使其顺利入职,快速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发挥卓越的职业技能。此外,在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导向下,高职院校系统、专业进行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围绕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特征以及音乐教学目标,突出幼儿音乐教学的显著特点,以全面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进行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促进我国音乐启蒙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人才的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能够使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基础更加扎实,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也呼吁广大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人才的培养中,紧密结合幼师人才需求趋势和职业发展动态,做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部署,为我国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唐国策.论高等幼师学校音乐课程与幼儿音乐教育的衔接[J].音乐天地,2020,(01):4-8.

[2]武玉婷.基于幼师岗位需求的高职学前音乐课程探索[J].北方文学,2019,(27):222.

[3]谈璐.如何在幼师钢琴课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76+78.

[4]韦蕊.高职幼师音乐能力职业化与特色化培养研究[J].当代音乐,2019,(07):60-62.

[5]莫长影.高等职业学校幼师学前专业音乐综合课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212.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9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启蒙教育,迎接新世纪到来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一、意义与目的

音乐教育,历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所研究的音乐教学模式力求合乎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审美为核心,以幼儿愉悦感受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为出发点,初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扩展其知识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完美的人格,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我们结合本区教研的重点,于九八年探究和建立“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旨在强化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幼教质量,促使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二、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主要制约因素是教学目标和教育理论。根据幼儿园教学模式应含有的内涵,本模式确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理论依据及基木思想,2、结构程序及教学指导。

在“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验证法,即:将理论依据、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市幼教中心教研组的“建模”成果,以及本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实践的体会,予以归纳并进行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同时,为了论证本模式的可靠性,我们分期在机关幼儿园等进行试验、并逐步修正、完善。因此,本模式的研究过程,缘由是问题,动力是认识,起点是经验,过程是验证、形成是归纳。

三、结果与结论

“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的研究,经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专题讨论

→实际探索→改进教学→推广延用

前后近二个学期,其结果如下:

(一)理论依据及基本思想

在构建本模式的过程中,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音乐起源中的“情感表达说”、市幼教中心教研组首建的“体验型”、“表现型”教学模式所依据的理论、幼儿心理学,以及多位幼儿教育专家的教育经验。

广泛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首先想探究的模式是融“体验型”和“表现型”幼儿教学模式中主要思想为一体,且符合音乐本质特性及音乐教育规律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为此我们剖析了多位幼儿音乐教育专家的教育经验后发现众多幼儿音乐教育专家,除教育风格不一,特色各异外,在教学方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以感受促表现”。由此培养的孩子,都能歌善舞,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全面发展。凭借上述思想理论的基础,我们初步构思形成了一种较适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上有一定理论指导的,下有相应操作程序的“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

(二)结构程序及教学指导

教学结构程序是模式的表现形式和中心内容,我们所构想的结构程序为:

倾听入趣→感受体验→想象表现

其一、音乐是听觉艺术。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以音响感知为情感培养的触发点,从而使幼儿感受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这当该是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一步。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可采用以下办法:1、利用和创设相适宜的倾听音乐的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倾听感受的生动场面,2、巧设提问,引导倾听,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听赏中,自然地入情入境,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二、音乐属“感性”教育,它又是情感艺术,所以“感受和体验”是幼儿音乐入门的关键。我们将“感受体验”作为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二步,即主体部分。在教学指导中。可参用以下办法:1、寓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于游戏之中;2、整体或分段感受,逐步理解与感悟;3、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4、借助设问、提问和简洁讲述,引导深刻感受、体验音乐语言要素。

其三:音乐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审美对象,往往需要在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感知、联想、共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来进行。并通过“表现”使其外显。所以,音乐还是门表现艺术,感受音乐是和表现音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的丰富想象和大胆表现,是符合一切审美教育的共同规律的,这对培养陶冶幼儿的美感和个性大有益处。因此,通过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音乐表现,既是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之一,也是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想象表现”作为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三步,即重点部分,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可借用如下方法:1、引导模仿,启发想象,开展即兴表演;2、创编歌舞、配奏乐器,巧用电化多媒体;3、以想带动,学用结合,尝试再造创新。

通过近一年的对于“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认为:

(一)本模式适用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并在实施素质启蒙教育的今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二)本模式主导下的音乐教学活动,虽不能涵盖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幼儿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启蒙教育的进程。

四、思考与建议

“感受表现型”

艺术启蒙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刘颖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