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核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17

音乐核心论文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思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该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本科院校也都十分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作为高校的教师,在面临毕业论文指导这一环节时,总感觉力不从心。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写论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习惯于在舞台上表演,对于如何用文字来表述音乐则较为困难。结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针对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在论文写作中面对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有几点思考。

一、明确写作目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生顺利完成整个学业的重要环节在准备写论文的前期,应该做好相关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针对音乐表演专业,前期应该开设有相关的音乐理论课程,如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明确知道论文是什么,以便更好地把音乐表演实践和音乐理论知识融合贯通,且具有相互转化的能力。在开始构思论文写作的时候,选题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选题?选什么题目?是论文写作开始阶段听到最多的问题。音乐表演专业由于专业学习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音乐技能或技巧的训练,一段时期面对的大部分都是某几首或几部音乐作品,因为有大量的练习要完成,又要应对舞台表演的实践,学习的重心都集中在表演上,而对于文字性的表述,或书面理论则没有侧重留意去进行太多的思考一旦面对论文写作,开始进行选题时,就会比较茫然,不知道如何进行选题,也不知道选择什么题目合适。因此,明确写作的目标,有的放矢,在选题时就显现出它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对音乐表演专业而言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专业学习的总结和升华,是对把音乐表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能力的考察。其次,找准写作的方向切中专业核心,把音乐表演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结合起来把专业学习中的思考、问题和体会用论文的方式阐释出来则是写作的切入点。以学院2016级音乐表演班的几位同学的论文选题为例具体选题如下表:从表1论文选题可看出,其中6篇论文选题都是以一个音乐作品为中心,主要论述其音乐特性及演奏技巧,两篇论文是关于钢琴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从选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看,基本是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但从选题的切入点上来看,表述的却不够清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性不强。大部分的学生在选题时,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一部音乐作品为论题,以及围绕这一部音乐作品需要展开论述的核心论点是什么。因此,在论文写作构思中,不能够很好的深入总结和思考这部音乐作品的意义何在,以及这部作品与其他音乐作品的关系,论文写作基本框架就定位在平铺直诉的介绍作曲家、作品背景、作品结构,以及简单归纳作品的特点及存在的演奏技巧。

二、正确理解文献综述的地位

对选题的可行性判定,首先,要避免重复性工作。这需要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来完成。这一步骤可以避免选题遇到重复性可能,因为不了研究现状的前提下,盲目的开展选题的写作是不可取的。其次,避免走入盲目创新的极端。有一些同学听说论文要,因为害怕因为与其他论文相似率超出标准,选题时盲目的求新求奇,在未明确自身研究能力和研究现状的前提下,不提倡盲目的选择现有研究成果较少的选题,需要的是仔细的了解研究对象的切入点可能性,通过熟悉研究现状,找准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来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因此,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何为文献综述

综述是学术研究的起点,是对某个研究领域内或某一个研究课题范围内所涉及的相关已有文献进行阅读基础上的学术总结。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正确理解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一部分学生对于文献综述的意义及重要性并不太了解。论文写过开始时,在所知范围内初步拟定了选题,就匆匆开始进行论文大纲的写作了,殊不知,这样论文写作步骤已经是不可取的,会直接影响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的科学性。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总结问题,提出问题,探讨并解决问题。所以文献综述的写作就是总结、提出问题的关键步骤所在。研究者对该领域已有研究资料不能完全地掌握,就很难总结出在该研究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也很难提出问题,如果不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盲目开始论文写作,在过程中采取“脚踩西瓜皮”的态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将论文写作变为“炒剩饭”,使得论文写作变得索然无味,不知所谓。因此,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文献综述如何写作

1、资料收集研究资料收集的范围涉及与选题相关已有的所有文献,大致可以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两部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文献整理及保护工作的日趋完善,文献资料的丰富程度可谓汗牛充栋,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文献,应该预留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来尽可能穷尽相关的所有资料。必须注意的时,选题的深度、广度直接关系到资料收集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来说,初步的选题尽量要具体,论述的问题深度和广度要合理,这样对于文献收集工作会更加有利,使得收集资料的工作量保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便于针对初步拟定的论题合理的收集相关文献,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也能尽早的明确论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资料整理资料的整理过程既是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环节。资料整理对于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论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资料得到合理的运用,要按照不同的类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纸质文献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初步的分类,如图书、报纸、书信、手稿、期刊、图象等,电子文献可以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如音像、网站等。纸质文献建议进行编目梳理,电子文献可用电脑来进行分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习惯来进行分类整理是非常必要的部分。3、资料评述资料的评述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所有的资料文献进行文字性的总结梳理,包括研究的角度、成果等;其次,对不同的文献进行合理的文字评述,包括研究的深度、广度等;最后,重要的是,体现出对自身选题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考察,尝试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并指出探讨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献综述的篇幅、规模、长短可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和类型来确定,文献综述既可以是一篇独立的研究文章,也可以是论文中的一个段落。但无论怎样,文献综述都是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部分。文献综述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论文写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忽视文献综述这一环节,是使得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论文写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要的情况下,应该专门开设文献综述写作课程的教学或训练,切不可把文献综述列为论文写作中形同虚设的环节。文献综述既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进行文献综述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

三、重视语言与文字表述的合理性

首先,论文标题对于一篇论文来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准确而清晰的论文标题可以正确的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精妙的表达则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展现出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那么,论文的选题如何正确的表述?论文标题长短有标准字数吗?因此,有些学生在写论文标题的时候总会遇到语言组织与表述方面的问题。论文选题的表述,一般不建议使用过于口语化的文字表达,应该是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规范的要求。标题不可过长,字数不宜过多,以准确表达出选题的内涵为宜。根据需要标题可以采用两级,子标题可以略长于母标题。再次,避免表达产生歧义,在标题中出现的音乐作品描述要准确,对象要明确,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描述,或过多的使用形容词,标题要以简洁准确为标准,要使作者论述的主体和立意完全清晰地表达出来。另外,在论文正文的撰写过程中,规范的使用音乐专业术语,合理的引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文字表达遣词造句上使用书面化的语言等等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凡事需要量力而行,论文写作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技能,需要理论基础,也需要积累与思考,音乐表演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达到毕业要求,也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论述,力求体现出表演专业的特点,道阻且长吾辈将继续努力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高佛晓.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2

一、文献梳理与分析

1.关于研究领域。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音乐教育心理是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领域,三分之一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表演、音乐治疗及音乐审美等相关研究。这说明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2.关于研究问题。关于此次研讨会参会论文研究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其中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音乐表演心理及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是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另外,关于音乐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10%,这表明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生力量,从而让学术梯队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化。3.关于研究方法。针对本届研讨会参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运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32篇,占论文总数的63%;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论文中,属于严格的哲学思辨论文很少,部分论文是从研究者个人教学感受出发进行阐述,其研究结果主观色彩较浓,缺乏信效度检验(见图2)。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层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为29%(见图3),这表明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同时运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数论文缺乏关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研究者仍需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予以重视。

二、会议论文研究动态

本届研讨会论文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即转变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及追踪国际研究动态。1.转变研究方向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从研究外界事物转变为对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例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员在其论文《负向情绪偏向音乐情绪诱发的神经机制对比》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对音乐中的负向情绪,即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同属于负向音乐情绪,但听者对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的偏好、感受、聆听意愿以及脑加工方式均存在差异。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在题为《音乐训练对先天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的报告中,针对音乐训练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这一问题,对失歌症者进行每周两次、每次30-45分钟、共计9次的音乐训练。结果表明,短暂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种提高既体现在行为水平,也体现在脑电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失歌症者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2.跨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中有多位学者提到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包括与医学、声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万诗慧在题为《音乐厅感知效应的声学参数研究》的论文中,从声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探究音乐厅的建筑结构布局,进而提出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各项声学参数的最优阈值与音乐厅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声学参数测量的数据显现出来的。随后,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蒲道深和英国爱丁堡大学高弋力博士合作的论文《境外音乐治疗在痴呆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回顾》阐述了音乐治疗能够改善痴呆症患者的行为、情绪控制以及记忆唤醒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让患者的护理者受益。3.加强应用型研究一门学科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应用层面。可喜的是本届会议的论文拓展了音乐心理学在应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李丰学者以《养老机构中的音乐活动构建及其音乐选择》为题,阐述了音乐活动作为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活动,如何构建和开展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观察;进而从音乐活动的各个角度切入,尝试构建系统性的音乐活动;最后通过每次活动后老年人群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对音乐活动进行反复完善。首都师范大学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论文《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对400名2016级大一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实验。一个月后,研究者再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SDS量表测评。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分数下降了32%,而控制组由于邻近期末课业压力增加,SDS量表分数相比一个月前提升了10%。由此说明,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缓解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4.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从音乐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传承中传承人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地区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本届会议部分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乌日瀚在其论文《简析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所体现的民族积极心理品质》中,阐述了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及歌词当中普遍蕴含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并且当地人也具有此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待人处事的生活哲学观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韩忠岭学者在题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羌族文化传承课程化实施路径思考———兼评羌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羌族音乐文化正面临后继寡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韩忠玲学者提出建立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理念的框架体系,将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植入学校课程,开展“课程实施校本化,教材内容本地化,教学过程本土化”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路径。5.追踪国际研究动态关注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研究动态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既能够为研究者自身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也能促进国内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宋蓓教授在其论文《打通实验室到音乐教室之门———国内外音乐神经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中,阐述了音乐神经科学现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超扫描(Hyperscaning)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脑间同步互动性研究和更接近真实情境的研究。这表明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音乐活动等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与脑际认知。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李庆昱博士在《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文中,从音乐的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国外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与现实情景互动和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空间。另外,国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也是近十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其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值得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

三、讨论与建议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3

一、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研究的内在本质和多元特征

音乐教育研究是该书的中心议题。该书开篇便系统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特征。首先,该书站位于继承与创新的交接点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范围。该书引用权威名家和经典著述的论述,廓清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清楚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突出此门学科的历史传承性和学术创新性,不仅明晰了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强调音乐教育学的全新眼界和姿态。其次,该书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音乐教育科学规范化的建设意义;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机制和形式,从音乐教师的积累与拓展和音乐教材的完善两个方面,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完善学科建设的推动性意义;结合音乐教育的多元性特征,从构建音乐教师的双重身份的必要性出发,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对培育音乐教师队伍的长远性意义。最后,该书从多维的视角点明音乐教育学研究重点的多元性特征。该书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研究重点予以清晰标示。就研究领域的性质而言,该书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研究在重难点把控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就研究范围的广义方面和狭义方面,阐述音乐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不仅如此,该书还从哲学与科学的不同视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发,廓清音乐教育研究重点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二、全面展现多样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点

该书深入探索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指出音乐教育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双重性特征;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展现音乐教育研究的多样化特征。该书根据事物的质量特征,以认清事物的固有属性为目的,主张将基于自然主义和阐释主义的方法论引入音乐教育研究,通过强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双向交互作用,达到对音乐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整体性理解。同时,该书强调在对事物进行定性研究时,应避免研究人员现有的文化价值偏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或歪曲对象的真理。该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音乐教育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论述定量研究的含义、用途和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音乐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对定量分析的综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绍,进一步刷新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认识。此外,该书从微观层面,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具体讲解了音乐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该书介绍了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在内的九大方法。每种方法的讲解做到了言简意赅、准确具体,既澄清了方法的机理和原则,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每一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步骤和流程,可谓系统而全备。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该书着重介绍了问卷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围绕每一方法,不仅从总体层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领,而且从具体层面剖析它们的优势和局限,详细介绍其设计原则、应用原则、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骤等。

三、系统剖析音乐教育学专业论文撰写要领

该书进一步将着力点瞄准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的撰写,围绕论文选题、开题、写作规范等问题展开专业性论述,提供科学性建议。该书从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阐述音乐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与其他专业硕士论文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从选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性,在选题范围和选题内容上的创造性,以及论文撰写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可行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体现了该书宽阔的视野和实际的指导意义。该书广泛搜索梳理了音乐教育学硕士论文的普遍易犯错误,有针对性地就论文开题报告中的共性问题予以各个击破。作者着重就开题报告的题目拟定、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重点难点等一系列重要论题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方案,将经常出现的格式错误予以科学纠正。该书最后围绕论文正文的撰写,强调文献分析应注意紧扣主题论证的需要予以取舍,阐述论点和论据协调一致的原则。作者还将论文的整体构成部分予以各个分析,指出论文的导论、正文和结语三者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对于整篇论文的重要意义。最后,该书还就论文的格式和书写规范,如标题的设定、摘要的撰写、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选择、引文注释的规范等问题展开详尽探讨,既注重论文内容的充实,也强调论文形式的美感。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4

音乐教育是一种传承音乐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音乐教育哲学则是引领这一活动的“航标”。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通音乐教育传承着古代“乐教”的传统,并受到西方不同流派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在中西融合中不断发展。关于近代以来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学界有着广泛的研究,各种专著、论文、专题研究均较多。但对其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与思想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廖家骅《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1992)是我国近代第一篇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论文,此后朱琳、张帆、胡健、齐易等开始从哲学的理论高度展开对音乐教育的观念与思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潮,并相继译介和出版相关论文与专著。尤其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两大音乐教育哲学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雷默)和《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埃利奥特)的翻译和出版,一批北美音乐教育的哲学理论也被介绍和引进,并围绕他们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开展了比较研究与讨论。从此之后,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学术活动得以逐步展开,助推了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至21世纪初以马达、陈雅先《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2010)、韩忠岭《音乐教育哲学导论》(2014)等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等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2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基奠期(1840-1949)

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通音乐教育传承着古代“乐教”的传统,并受到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和义务教育的实践,在西学东渐的“学堂乐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推进向前。自1842年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程以后,“西学东渐”的主张使当时封闭的中国张开了观望世界的双眼。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主张开设乐歌课,再到1904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后,中国近现代的普通音乐教育由此拉开序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音乐教育观。这一观念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为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实现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此后王国维、蔡元培等提出以“美育”为宗旨的普通音乐教育观。这一时期的“美育”为宗旨的音乐教育观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视音乐的审美性、通过“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后,我国近代音乐家萧友梅、黄自、黎锦辉、丰子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实践了音乐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观受到了西方音乐教育的早期影响,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使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变革紧密关联。

3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开创期(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背景为新中国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条件,大规模的音乐教育就从这里开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整个国民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整个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分支。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原因所致,处于最初步的建设阶段,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局限。1957年2月,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智体在新的教育方针中被放在了教育的主要地位,而美育并未被提及,这便导致了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被逐渐削弱。贯彻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了这一时期总体教育目标的倾斜方向。由于普通学校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后者当然无可避免地担负了同样的重任。这种重任使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社会政治任务关联过于密切,与社会活动不得不产生紧密的配合。

4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挫折期(1966-1976)

1966年6月直至1967年,“”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造成了历时十年之久的严重摧残。原有的音乐教育大纲难以得到执行,重新审定新的音乐教学大纲更无从谈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由于学校文化课的减少,学校课外活动反而得到了频频广泛的开展,由此革命样板戏得到推广,京剧音乐随之得以普及。尤其京剧音乐伴奏中大量使用的西洋管弦乐器,使学生不再仅仅只是学习民族音乐,同时对西洋乐器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批学生文艺骨干涌现出来,并在之后从中诞生了许多音乐专业工作者、音乐教育者等。总而言之,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完全被忽视,教学目的被扭曲,音乐教育的目标完全等同于社会的政治目标,彻底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规律和宗旨。

5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融合期(1978-2000)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改革开放国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终于随之步入飞速发展的正轨。1979年,音乐教育目标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这一时期,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哲学理念,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历时已久的混乱局面画上了句号,对恢复学校的音乐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一时期,国内音乐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出现,如母语教育倡导的“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语言”、关于音乐价值观的讨论等都推动着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此同时,国外的音乐教育观念也逐步引入,最具代表性的是雷默的审美论和埃里奥特的实践论音乐教育观,中国音乐教育学界展开了关于音乐教育观念的大讨论。这些进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教育哲学观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并在碰撞中逐渐融合,在融合中走向多元化的发展。

6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多元期(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在不断吸取国外音乐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到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在中西方音乐教育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主要有:

6.1审美核心论的音乐教育观

审美核心论的音乐教育观主张“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基于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出发,主张审美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审美论核心论的音乐教育观是在蔡元培“美育”为宗旨的思想基础上,融合雷默所主张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教育”的观念,形成了近现代以来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观。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及其修订版均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这也成为大多数音乐教育者、官方和主流的音乐教育观念,并统领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实践。审美核心论在我国现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近代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2文化论的音乐教育观

文化论音乐教育观的核心思想认为:音乐教育应强调音乐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审美价值。音乐作为人文学科,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教育哲学观的首倡者是管建华先生,他基于文化人类学和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的维度,提出了审美核心论,将音乐教育禁锢在“审美的牢笼”中、忽视“音乐作为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观点。文化论批判了审美论主体对客体的镜式反应,主张后现代性的人与人、主体与主体的交流;批判了审美论仅关注音乐作品本体,主张音乐教育更要关注人和人的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批判了审美论仅强调音乐的审美性,而忽视音乐作为文化的兼容性,主张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文化论的音乐教育观对音乐文化身份认同、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文化重组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中必将逐步得到关怀与实践。

6.3创造论的音乐教育观

创造论的音乐教育观提出:融审美、立美、文化、功能为一体,“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是王耀华先生于2007年在《音乐课程标准修改》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创造论从国家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时代背景出发,主张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美的创造、音乐文化的创造、音乐功能的创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造论指出音乐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之一,音乐教育既要审美还要立美,且要在音乐实践中突出音乐的创造特点,通过音乐教育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多元文化。然而对此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创造论会弱化音乐本体的审美价值和学科特点,而事实上当今著名的音乐教育法,诸如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科尔曼等均将音乐创造视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创造论的音乐教育观在普通音乐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潜力。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郭小利曾著有《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音乐教学之路。

6.4兼容论的音乐教育观

兼容论音乐教育观主张从各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出发,将审美、文化、功能、创造等相融合而形成一种多维度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刘沛、资利萍、朱咏北、崔学荣等。这一观念是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同时兼容审美的情感效应、对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效应和对多元文化的传承作用等,构建一种多维度的音乐教育逻辑体系和价值范式,并作为普通音乐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

7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正待复兴

改革开放早已逐步深入,改革开放的结果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音乐教育哲学方面,有许多国外先进教学法被引进,许多音乐专业人才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可以说,经过数十年改革的中国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7.1教育现代化对美育的要求

如今中国社会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转型,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对于提高能力素质、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全等方面,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长期以来都被认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该种认知背景下,音乐教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当前,我国音乐教育迫在眉睫的难题是———尽管美育“取消论”已在我国失去市场但美育“包容论”仍在影响教育体制的定制。如何完全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尽早步入健康高速发展轨道,是当前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首要使命。

7.2传统文化复兴,呼唤关照本土

教育转型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推动了传统文化观(以道德为中心)向现代文化观(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素)的转型。我国目前的普通音乐教育,便是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不断创新不停开拓。这种观点和理念不仅意在揭示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更是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道德观。

7.3音乐与信息化

高科技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手段也丰富了起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使音乐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只能用单一的“教师唱、学生跟”的教学方式,视听资讯来源的多样化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更加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找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信息技术、电教媒体的使用成为了现代音乐教学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

8结语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5

音乐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的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学科。因此,音乐教育舌动一方面要以充分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完成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任务,但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对音乐教育中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之成果化,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这门学科向着更完善、更成熟的目标发展。

反思我国建国以来音乐教育的前进历程,深感科研是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的生产力,是促进音乐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课题研究,往往影影甚至决定着整个音乐教育的命运和前途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美育理论较为薄弱,“代替论”(德育、智育、体育可以代替美育)一度混淆着人们的视听。由于美育本体的独立存在价值发生了动摇,以致美育在参与教育方针表述上,出现了时有时无、若明若暗的模棱两可态势,进而造成了普通学校音乐课长期处于未达状态。后由于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听洞察。展开了对美育酌深入研究,出现了一批阐述和论证美育功能、特征、方法及途径等问题的论文和专著。特别是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此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从而提高了全社会对美育的认识。时下,不仅美育重返教育方针,而且音乐、美术等学科在学校的地位与昔日相比,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至于对音乐教育本体的研究更是直接加强音乐教育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例如80年代之前,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层面上。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音乐教学法,一方面起到了指导教学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大多局限于方法论的应用阶段,缺乏完整的理论基础,也缺乏对音乐教育全过程的认识。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带动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等一批专著和论文,构建起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的雏型,开拓出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为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较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归宿,也为培养新型的音乐教育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它们体现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才能适应新时代音乐教育的高标准、高要求。一般说来,教学主要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是根据已有的学科内容(教材)进行的,具有传承性。教学内容和方法即使有所更新和发展,但也主要是吸收他人的新近成果。而科研则必须以自我创新为前提,具有开拓性。应能够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某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以论证阐述。以得出科学的结论,达到推动音乐教育前进的目标。因此,对中等学校以上的音乐教师的考核及职称晋升,均包含有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内容,这无疑是对音乐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要求。

在对待音乐教师的科研问题上,必须处理好音乐艺术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问题。音乐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作、表演等艺术实践是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他们参加演唱、演奏比赛、发表或出版音乐作品等应予支持,对于其中获得奖项的教师更应予以鼓励。但艺术毕竟不是科学,艺术成果虽也有某些创新因素,但它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成果。艺术成果可以体现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它不能说明音乐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我们应提倡音乐教师结合自己的音乐艺术实践进行科研,这样可以将个人对音乐创作或表演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如能提出有学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并付之以完整的表述形式,那无疑将是一件很好的科研成果。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师应善于构建起以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这种综合素质是新世纪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

当然,音乐教师的科研范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从选题内容方面来说,有音乐和音乐教育两大领域。在音乐方面,既可对音乐学各分支学科(如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的所属问题进行探讨,又可就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方面的问题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在音乐教育方面,既可对音乐教育学各分支学科(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论、比较音乐教育等)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也可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的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当然,学侮无涯,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和水平有限,不可能把研究范围涉及到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有重点的搞好科研上的选题。

在科研的表述形式上,也具有多样性。其中,论文是最主要的一种。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音乐或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根据论文内容的类型又可分知识性论文、评述性论文、论证性论文和争鸣性论文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是对音乐教育或音乐活动进行专题性调查或专题性实验。然后将调查、实验的结果写成书面报告。这类文章一般包括调查或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结果、分析、小结等项目,而一般多需要用数字量化来说明问题。学术专著是一种高层次的大型科研成果形式,不仅选题要有意义.而内容涉猎面较广,论述的问题要求

深透、周密,写作过程也较长,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科研成果形式。

和音乐教学一样,科研也主要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力求有所创见。但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项学术成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去摘取“金苹果”的,科研上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因此,要博览音乐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但不是抄袭)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外一些音乐教育方面的成果,这样我们就能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厚的知识积淀去审视和思考科研课题中的问题。当然,时一些重大的科研课题,往往还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指在充分论证选题的基础上,申报科研立项,成立相应的课题组,那将有利于待同攻关,提高学术水平。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6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随意性大

通过对近几年的毕业课题进行简要统计,总结出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题目几乎不变。这一点在其他学校也较为突出,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课题名为“XXX管理系统”的出现频率较高,只是简单的改一下名字,图书、教学、学生等,实质上是相同的,题目难度偏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作用不大。二是课题很随意,把学生单纯作为“免费劳动力”来使用。让学生下载、收集资料等,主要工作是科研项目中的一些琐事。应该让学生真正了解科研项目本身,尽量少的干“跑腿”的工作。

(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学生应给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基本动手实践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就业方向,感觉所做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忙于考研或者参加其他实践活动,心思不在毕业实践上。三是有的学生因为快要毕业了,学习上不求上进了,以致自觉性不高,在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惰性滋长严重。这部分学生撰写的论文东拼西凑,实质性内容不多。为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毕业设计的必要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例如: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见学,请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走进大学课堂讲课,校企联合开设实践课程等等。

(三)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容易使学生感到失望、无助和灰心,挫伤其积极性而失去研究兴趣,不愿认真深入研究,起不到做毕业设计的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过去几年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和沟通很少,没有严格的机制来进行约束,经常是学生有问题,但不主动去和指导教师交流,部分学生会找同学请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或者找其他教师帮助解决,部分学生则停滞不前,等到指导教师检查时才说有问题进行不下去了。另外,也存在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毕业设计题目下达以后,几乎不闻不问,没有履行检查督促的职责,以至于临近毕业答辩时,还存在毕业设计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的现象发生。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配套完善的软硬件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有性能良好、数量充足的相关仪器设备,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学校现有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主要保障本科阶段的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相对简单,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多,但是要满足所有毕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毕业设计条件,将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毕业课题设置在科研型实验室,利用科研型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让他们提前进入科研实验环境和状态,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与时俱进,科学选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模式主要是:本专业方向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人数给出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只能在给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较高,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特长,可能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近几年,我们探索尝试了另一种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当前学科专业发展中产生的新技术、拓展出来的新领域、解决某一类典型问题的新方法等为思路,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经过和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题目展开毕业设计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一个课题是否可以作为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课题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贴技术发展前沿。教师要在把握大的方向上下功夫,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思路和必要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必要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毕业后的工作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还需要在课题的任务书中明确标注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等,供学生参考,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建立良好的基础。第二,选题与创新的结合。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学进十年的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率大约在30%左右,甚至有部分教师就那么几个题目,好几年都不变,完全忽视创新性的要求。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紧跟学科专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拓宽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具有创新性和有价值的题目。第三,课题的难度是否适合本科毕业设计。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多极分化现象,个别老师给出的题目难度太大,本科学生根本无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比如把硕士、博士的研究课题直接拿来当本科毕业设计;或者是几乎没有难度,纯粹变成“体力活”,比如某一门课程的素材收集与制作、或者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老课题还让学生去做等等。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确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的来综合考虑。

(三)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认识不够,态度不端正,没有把主要经历用于毕业设计。个别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或教学,仅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资料让其自学,在学生身上投入时间相对较少,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学院、系、教研室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适时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毕业设计,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一般在毕业设计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别开展针对毕业设计的各类讲座,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位、补考、分流、体能考核等各项任务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加强学术道德的修养,增强创新意识。另外,对指导教师(尤其年轻教师)也要提出一些要求,如制定详细的设计任务书、指导方法、考核方式、教师职责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地位和作用,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同时也引起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了避免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之间出现鸿沟,可以安排教师与学生提前接触,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般从第七学期较为合适。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制定合适的选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产生兴趣,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求知。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定期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和分析。制定毕业设计时间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形成周汇报制度,对一些惰性比较强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其能力培养。

三、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大学本科阶段教学中的收官之作,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如何完美的做好这个收官之作,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的目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例如: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如何做等等。

作者:胡双演 徐辉 方林波 宋小杉 王蓓 袁静 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第二篇: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一、提高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含“战”量的培养目标

科技进步使得技术、信息系统与作战行动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学员军事与科技素养兼备,战术与技术结合提升第一任职能力,让学员到部队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并组织训练、演习和作战。提高毕业设计含“战”量,就是要加深学员对现代战争规律的内在理解和把握,从技术与军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分析作战行动和军事训练。这要求毕业设计进一步面向部队建设问题解决的转变,提出紧贴实战的培养目标。一是让学员通过作战规划与推演,掌握武器装备的战技术性能,从战术与技术结合的角度,研究其在体系对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提高学员合理运用武器装备进行作战的能力。二是让学员研究对手、研究打仗、研究如何充分发展装备体系的作战效能,加深对现代战争内在规律和制胜机理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员对现代及未来战争的逻辑思维能力、新型作战力量分析与运用能力、设计未来战争与作战理论研究创新能力。三是让学员熟悉部队常用的战术战法、作战样式、联合作战组织和指挥流程,加深学员对基于信息系统组织联合作战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组织联合作战训练、演习演练的能力。

二、提高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含“战”量的教学组织方法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资料检索与学习理解、立题与研究、实验与分析、论文撰写、成果展示与答辩等环节。如何提高毕业设计含“战”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实战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是第一步,指导教员团队需要选取紧贴实战背景的毕业设计课题。课题组结合近年来科研与部队演习保障任务,以空军近年来东南沿海方向三个系列,共10多次实兵演习的作战方案为基础,总结归纳学员对抗演习案例,设置毕业设计选题。选题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以实战、体系、对抗为指导,选取紧贴实战的课题方向。二是要有明确的作战想定为牵引,从而以具体的想定来统筹整个团队对抗式毕业设计。三是合理划分子课题,各子课题相互支撑,同时又都是对抗演练的有机组成部分,选取各子课题的学员与其在团队对抗中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

(二)围绕实战按团队对抗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分组

仿照实际作战组织准备与实施,在作战想定背景下,按团队对抗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分组,划分为红方、蓝方、导调方等等。在第一轮试点中,红方为演习任务中的进攻方,共设置八个席位,包括航空兵、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蓝方为演习任务中的防御方,共设置八个席位,包括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导调设置四个席位,包括推演席、导调席、裁决席等。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按照学员兴趣、能力和小组成员组成需要,选拔学员,组成各方团队。每个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需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子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任务,并积极参与团队对抗演练。

(三)围绕实战构建毕业设计环境与实验条件

围绕实战的毕业设计需要构建实战化的毕业设计环境与实验条件。首先,需要为学员建设实战化氛围的实验室,利用场景布置、装备展示、系统演示、作战想定描绘等方式,营造实战、对抗的气氛。课题组建设了专门的毕业设计环境和实验条件,仿照某空军指挥所样式开设布局,配备了在实际指挥所中使用的某系列信息系统。其次,构建研究、分析、推演、仿真、评估实战的实验条件,利用各类信息系统,比如指控系统、辅助决策系统、作战模拟系统等,采用仿真或半实物仿真方式,由单装到体系,由单方到对抗,逐步建立实验条件。

(四)围绕实战开展教学与培训

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更加需要全面的教学、指导与培训,对抗演练所需用到的许多知识,学员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没有涉及,需要教员在毕业设计前期开展针对性的补充强化授课。授课既有理论技术方面的,更需要联合作战、武器装备运用等军事方面的。因此,需要有懂技术、精战术的联合指导团队,需要有部队领导专家来校上课并指导模拟对抗演练。课题组聘请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部队指挥员开展16次讲座,与学员面对面交流指导,将实战的经历与经验传授给学员。学员的培训模式,也可以多采用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创新模式,有条件时,多组织学员赴部队学习和代职锻炼,实际接触相关系统、装备在部队的使用,在作战演习中的运用及效能发挥。第二期的试点,将组织学员赴东南沿海某部队参与演习保障等工作。

(五)围绕实战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重要的成果形式,是全面系统的工作总结。论文撰写须围绕实战、对抗演练、体系作战、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等关键因素,既介绍和说明团队在对抗演练中的工作和成效,又突出自己的工作,包括对演练想定的理解、对团队工作和个人任务的理解、战术战法及技术研究的创新点、开展的实质性研究以及收获体会等。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课题组参与制定了新的《军事指挥类基于作战想定的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撰写规范》。毕设论文需对演练中使用的各类型武器装备进行介绍和效能分析,说明对抗演练过程;需通过多次对抗,积累相关数据,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分析相关武器装备对本子课题武器装备效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子课题间武器装备的协同关系;需研究分析子课题涉及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算法,从技术角度阐述改进作战组织、指挥控制、武器装备等的方法并进行验证分析。

(六)围绕实战开展对抗演练与成果展示

除了毕业设计论文,对抗演练也是毕业设计重要的成果展示形式,团队对抗、模拟演练、作战组织与实施、战果评判与总结检讨,对抗演练的过程围绕实战展开。需要紧贴实战与部队作战训练实际设置背景,进行基于作战想定的对抗。课题组组织学员,在部队指挥员的指导下,对照东南沿海某实兵演习,反复的模拟演练与对抗,并与部队演习的结果比较,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多次尝试使得模拟仿真结果与实兵演练结果不断趋近,让学员在此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全面地了解实战,掌握战争胜负的影响机理,通过对对手的研究,增强战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七)以战斗力标准组织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要摆脱技术研究、学术发展的向导,旗帜鲜明地树立战斗力标准向导,以是否研究了打仗的实际问题,是否解决了部队建设与联合作战演习演练的问题,是否取得了战术战法成果为导向和评定标准。丰富成绩评定的过程式指标,邀请部队专家指导考核,课题组结合部队指挥员来校,开展过程式考核评价,对学员在模拟对抗演习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围绕实战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考核是否有助于提高战斗力,是否真正提高了自身服务实战的能力素质。

三、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改革试点的实践

课题组开展了基于某信息系统的红蓝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改革试点,聘请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部队指挥员来校讲学并指导。以空军近年来东南沿海方向多个系列、多次实兵演习的案例为基础,总结归纳学员对抗演习案例,开展模拟对抗演练,部队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演练成果向校院和部队领导专家做了多次演示汇报,获得了包括空军指挥学院、空军多个指挥机构指挥员的高度好评。毕业设计分为学员选拔、授课、实验与训练、模拟对抗演习与考核四个阶段实施:

1.学员选拔。需要学员具备较宽的军事与技术知识面,对军事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了解作战部队,了解作战飞机、精确制导武器等。具备一定的建模与优化理论基础,具备从战术角度剖析技术问题的能力。按照分类培养原则,采用分类定岗培养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员。学员选拔完成后,进行毕业设计动员,详细阐述了对毕业设计的整体安排思路和学习方法等,使学员们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方法和内容。按照作战组织准备的需要,划分红、蓝、导调各方小组,明确每名小组成员的职责,建立团队对抗式的作战演练组织架构。

2.授课。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员讲授作战相关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聘请部队的专家向学员讲解作战中运用的主要武器装备及其战技术性能、典型的作战案例、想定,部队实际的作战组织关系、流程等。讲授各类兵力、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作战及对抗演习的规则,导调的规则,裁决评估的主要指标和方法。讲解剖析技术问题、战技术指标需求的基本方法,引导学员开展战法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等等。

3.实验与训练。通过某信息系统使用与剖析、针对性训练与实验,让学员掌握系统使用。在实验与训练过程中,团队中的教员与学员小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效及时地为学员答疑解惑,面对面地指导学员进行系统使用、实验与剖析。分为子系统针对性训练、针对典型作战想定的实验与训练、模拟对抗演练、系统的剖析与完善等几个阶段。指导学员剖析所配置兵力兵器的战技术问题;研究系统已制定的作战规则、对抗演习规则,剖析其合理性;指导学员进行创新探索,例如:装备性能及使用模式改进、新的战术战法设计与验证等。在此阶段,可邀请部队专家进行中期指导。安排来自部队的在职研究生与本科毕业设计学员进行座谈,介绍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情况,针对学员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

4.模拟对抗演习与考核。基于典型作战想定,红蓝双方“背靠背”利用系统制定作战方案、计划;接着将拟制的作战计划在推演评估系统中进行模拟演习,系统为红蓝双方提供模拟的战场态势信息,各席位根据态势变化进行实时规划;模拟演习完成后,采用系统指标评估和专家评估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结果。成绩考核综合考虑三部分:(1)平时成绩,课堂学习、资料查找、系统使用与实验、针对性训练等的表现。(2)模拟对抗演习的结果,依据系统评估与专家评估结合方式给出的胜负、计划拟制优劣的评价结果。(3)毕业设计论文。依据想定、拟制的作战计划、模拟对抗演习结果,进一步剖析战术、技术问题,研究分析对策,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聘请部分部队的领导、专家参与考核评定。

四、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的发展建议

经过第一期的改革试点,课题组与20名学员一道摸索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试点推广奠定了基础。仍存在许多需要建设完善的方面,下面结合实践总结与思考,对进一步搞好毕设改革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学员教学培训的机制

为了建设一支精技术、懂战术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需要选派教员赴指挥院校、军兵种部队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是从相关部队选调优秀指挥员来校任教,建立面向实战搞教学的教职员评价机制与奖励政策。在学员教学培训上,给参训学员发放参加相关系统培训及模拟演习的结业证书,建立学员选拔、成绩考核、部队实习、对口毕业分配等机制。

(二)围绕实战的科研成果打造毕业设计的实验条件

聚合学校紧贴实战的相关科研成果,打通系统与系统间的互联、系统与装备间的互通接口,并逐步配套装备模拟训练器材,真正构建支持联合作战条件下的作战组织准备与指挥控制的实验环境,并且通过系统试用、数据积累、战术战法沉淀等使得科研成果得到反馈完善,真正促进科研与教学互为支撑、取得双赢。

(三)多专业学员混编组队、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团队协作编组

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必然是多个学科专业交叉的,即使是在旅团级的指挥所内,也可能包括合同战术、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火力运用、电子对抗、通信、无人机等多个专业,来自合训类与技术类多个专业的大四学员混编组队,有利于知识结构互补,在作战背景下开展团队协作,增强信息化作战筹划组织的能力。如何围绕实战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军队院校教育每个环节的含“战”量,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不断改革探索,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毕业设计的含“战”量,是这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试点验证了基于某信息系统的红蓝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是一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鸿福 张万鹏 任敏 陈璟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三篇: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研究

一、本科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设计的基本方向

要想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多种考核形式同时进行才能适应艺术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有在校学生都人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是不能取消的,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提高他们综合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要从写作论文的这个过程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增强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必须对考核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如何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体现它形式的多元化呢?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以学生毕业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高等艺术院校可以根据音乐学科的学科专业性,对于声乐、钢琴、器乐突出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专业指导老师推荐到各教研室审核,组织教师对申请音乐会的学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审核小组的审核考试后,学生可以以毕业音乐会的形式来替代学术论文的写作。音乐会结束后以书面的形式提交音乐会的心得体会,参与论文答辩。第二,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高等师范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向中小学阶段的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课程的设计中都围绕学生能参与教学实践,对于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一个时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替代论文写作。教师对学生说课的指导就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此外,对于继续深造考研的同学,可以以传统论文的形式进行毕业论设计。

二、本科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设计的技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根据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不能客观的反映音乐类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这一现象,对音乐类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说课式的毕业论文

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教研形式,是执教者面对教育同行或领导等教研人员具体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一种形式。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人员,那么能够完整地进行一堂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是一个高师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此外,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录用一般会在面试环节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我院为了适应这一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特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形式改革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说课。具体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确定说课的学生说课的指导教师是我院担任音乐教学论课程的老师,一般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实际的了解。说课的学生是有意向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音乐学专业学生,他们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音乐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了模仿教学和说课的实践,对这一形式已经有所了解。第二步:确定说课的选题说课论文的选题一般限制在当前我国所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范围内,由说课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商量决定,一般指导老师不会在这方面做太多的限定。第三步:确定说课的框架说课的方式从具体结构上包括以下几点:说课的框架一般包括如下几点: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思想、说教学过程等。其中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是重点。第四步:抓好说课论文设计的环节说课论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环节:编写说课教案、制作说课课件、进行说课答辩。第五步:说课论文设计的评定说课论文设计的评定也主要围绕教案、课件制作、现场说课的环节来进行。其中教案的编写主要看对教学的课程是否正确的分析、是否了解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过程是否科学等等;课件制作主要看课件制作的技术、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层次感、课件是否有利于说课等方面;现场说课主要是看说课的逻辑性、清晰度、现场答辩能力、板书设计能力等。当然,我院的说课毕业论文的设计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二)设计音乐会式毕业论文

我们提出,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采用毕业音乐会的形式。我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狠抓教学质量的首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弹奏或者演唱,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杜绝了论文抄袭现象的产生。更是利用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考核形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即能在专业上有所提高,更能在理论知识上加以深入学习。毕业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相当繁琐的,我院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情况以下操作流程:第一步:音乐会的审核由学院组织教师成为专门的审核小组对申报参加毕业音乐会的学生进行专业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毕业音乐会的筹备。审核小组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大三下学期末,选择3-5名专业教师进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评定。未能通过审核的学生不能以音乐会的形式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步:确定音乐会曲目紧密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确定音乐会曲目。毕业音乐会的指导教师由钢琴、声乐、器乐教师担任。针对学生弹奏能力或演唱水平的高低进行合理的音乐会曲目的选定。毕业音乐会的选曲要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要体现学生真实的演奏或演唱能力。也不能过于高难度,如果盲目扒高学生的演奏或演唱的难度,音乐会的完成质量就不高。对于音乐会达不到标准的学生,是不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双方充分的交流后,确定音乐会演奏和演唱曲目。第三步:毕业音乐会的指导毕业音乐会的准备在通过审核后开始准备。专业教师对音乐会曲目的指导过程就是论文的指导过程。指导的方式为一对一的小课。可以在教室进行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厅进行指导。专业教师要从学生的舞台演奏和演唱的能力上精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弹奏者准确的弹出作品的音符节奏、强弱变化、音乐表现力。演唱者准确演唱作品的音准和节奏、强弱变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第四步:毕业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音乐会可以采用“一人一台”的方式,也可以“多人一台”,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音乐会节目单的设计、音乐会现场主持稿、舞台灯光设计、演出服装设计。第五步:毕业音乐会的评定毕业音乐会的评定由3-5名专业教师组成评定小组,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音乐会的现场评定。学生按规定完成毕业音乐会的内容后,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的舞台表演效果和对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评定的内容包括:作品的难度、作品涉及的范围广度,以及完成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音准、节奏、强弱变化、音乐表现力。最后,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能力当中,很好的解决了毕业论文写作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也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摒弃那些过于陈旧的论文题目。扩大论文研究范围的广度,例如在毕业音乐会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多个时期的作品,多个风格的作品,尽可能多的舞台表现形式,都是有利于学生完成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三、结语

多元化的本科毕业设计只是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但是形式上的多样性,并不能带来实际质量的提升,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制度的完善。总体而言,就是正视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中的地位和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检验和总结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上艺术类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形势单一的毕业论文,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多元化的毕业设计为导向,旨在提升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对于展示学生实践能力的功用,改变以往的毕业论文对学生而言较为空虚,不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状况。对传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论文本身意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隽 唐智松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第四篇: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1立题和选题

好的课题是获得好的结果的基础,我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由指导教师立题,撰写立题论证书,然后专业负责人召集全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讨论立题的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培养方向,难度是否适中等。指导教师在立题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立题首先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获得比较全面的综合与实践训练。(2)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立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当,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能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工作量饱满,又要因材施教,能使少数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目的。(4)立题的内容要明确,既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尽可能涉及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尽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就业相关联。(5)任务要求要具体,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目的和具体步骤,以引起学生对该题目的兴趣,明确方向,知道从何处入手开展工作。毕业设计立题的来源要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开题与开题答辩

2.1加强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

立题和选题结束后,就开始进入设计或实验阶段。目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个非常具体的题目和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做实验就行了,缺乏自主科研的能力,甚至没有这个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过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毕业设计开始后,首先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

2.2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

在查阅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后,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的具体步骤,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后,最后确定实验方案。然后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PPT,对本专业的学生分组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答辩会上,由5~7名教师组织的开题答辩小组针对学生的陈述,从题目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是否饱满,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严格把关。如果达不到要求,则要进行二次开题答辩。

3加强中期检查,严格过程管理

开题完成后,进入设计和实验阶段。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按照毕业设计有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学生要按照毕业设计手册的要求将实验和设计情况填写到周报告中,老师要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答疑,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情况,掌握设计和实验的进度,既要对学生的设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及时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实验和设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和设计工作、实验操作能力等做到“了如指掌”,同时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提供较全面的依据。指导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法。要定期到实验室进行指导、答疑、交流,对毕业设计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基础扎实、主动性强、自学能力强、独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在指导中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深入钻研、积极创新,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撰写论文和专利等,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自豪感。近几年本专业根据本科毕业的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毕业设计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学校和学院定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手册进行抽查,检查毕业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对学生、教师按时、高质完成毕业设计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严格的检查,对进度滞后的学生约定时间再行单独检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拖后现象。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10~12周的时候,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组织由多名教学督导参加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中期检查评估专家组,对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首先各院系进行自评和自查,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手册及进行中期答辩,检查毕业设计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然后由学校的评估专家组抽取20%~30%的学生参加学校的中期答辩,并结合院系的自查自评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评估工作,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并反馈到相关院(系)。专家们通过实地检查,获取了第一手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为学校定量、定性评价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

4.1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内容,它是毕业设计的具体工作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进行总结、分析论证和说明。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首先要检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提纲,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格式、规范用语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归纳问题、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撰写科技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4.2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

毕业设计答辩、评分是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专业教研室按照教务处和学院有关文件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关。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须由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阅,得到认可,给出书面意见后方能参加答辩。同时还要抽查部分毕业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避免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抄袭现象。在答辩过程中,每位学生的答辩时间控制为30分钟左右,论文自述15分钟,回答基础知识问题3个,然后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针对毕业设计和论文提出的问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为学生的毕业答辩评定成绩,然后加权平均。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采用累加式,即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占30%,论文评阅老师成绩占30%,毕业答辩成绩占40%,使答辩成绩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5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立题与科研实践及生产实际相结合,严格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通过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兴娟 董红星 张春红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第五篇:中日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异同之思考

一、绪言

(一)欠缺创新性、方式教条的传统毕设模式的问题

国外本科生均为自己思考、初步拟题,再经指导教师审定或商讨最终确定毕设题目;而国内学生并非如此,教师命题、制定详细的实验及分析测试步骤、方案、下达任务书,学生按要求完成,是目前遵循要求的毕业设计模式。于是任务书就成了造成学生按吩咐干事不积极主动开动脑筋懒惰思想滋生的温床,从而导致缺少独立性、创新性思考的锻炼,使毕业设计过程始终难以摆脱以老师指导为中心的模式。

(二)毕设内容、质量难以把握、规范

从以往毕设情况来看,题目不适,或一题多人,或试验欠缺甚至无试验结果只抄袭以往的数据或文献的现象时常产生。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毕业设计拨发的人均费用极少,使试验、分析测试难以进行,而且若指导教师多做试验就会产生费用亏损的情况更是常见不鲜,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改善;另一方面是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指导教师超量指导(少则7人,多的可达13人)也不乏见,加之教师们又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和检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受到局限。

(三)毕设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缺陷

如何评价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毕业设计环节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的质量监督是一个多方位的质量管理,目前存在调动学生主动研究学习的措施不力,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存在内容薄弱,管理方面虽检查形式存在却较难触及实际内容而效果欠佳,评审标准方面更存在仅能注重形式结构而较难把握内容深度的缺陷。

二、毕业设计方式的对比与探析

(一)以师生同拟定设计题目入手,培养独立研究思路

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性的一个措施,而且也避免了学生不理解或不懂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弊端,拉近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内容的拟定———如需要做哪些实验、分析测试,借助哪些研究手段,最终达到什么研究目标,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等的思考和锻炼,使这一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其次,还要加强过程指导,每周要求学生汇报进度并进行检查和实施下一步的指导,增强和监督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强化师生交流。此外,选题要专业性强,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对于有能力的学生也要起到锻炼独立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避免选题目过大或学生难于驾驭的课题。

(二)从强化实验技能着手,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要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实验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让大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进入课题组,亲自参加、操作实验,一方面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经历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锻炼中不仅提高了专业及综合能力,某种程度也可帮助该课题的科研工作;为此,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企业创新改革与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协作机制,使毕业设计课题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锻炼、利于今后取得更大的创新,也体现了当前工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进而为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计算机编辑文件、绘图软件及多媒体讲稿的制作,锻炼学生多方位能力,也是毕业设计要达到的一个训练目标。

三、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国外导师高度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学生自觉学习的觉悟使他们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导师管理制上;而国内部分导师和为数不少学生达不到不用监督的觉悟。鉴于国内外毕业设计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同,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体系,制定相应、完善的管理规范非常重要。如对设计题目适宜性和科学性、实验结果可靠性及真实性的审查等;在考察毕业设计真实性方面,除强化教师和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完善、调改毕业设计审查手段外,还需借助某些专业软件的配合来完成检复率的工作。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督导小组,监督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工作量,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拟定、实验环节、实施过程、管理体制等方面中日教学存在的差异对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毕业设计面临的改革进行了探析论述了本科毕业设计实施方式与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构思,阐明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调整教学计划、注重教师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规范毕业设计大纲、调改毕业设计审查手段、完善监督、管理对策、确保实践教学设施是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从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进行这项改革,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许多棘手问题,但是实施改革势在必行,它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教育科技兴国,国盛、民强的奠基石。

作者:刘树英 张鑫 哈斯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第六篇: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

一、选题

论文题目的确定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题目定得过深,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可能很难完成;题目定得过浅,又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做好选题指导是导师的重要责任。虽然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了几乎同样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各不相同,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选题时要因材施教。此外,导师在指导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课题本身的前瞻性,留给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尽量避免重复性大的课题。正因为选题重要,导师必须仔细斟酌,慎重决策,避免由于题目的缘故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能顺利通过的情况发生。

二、查阅文献

任何研究创新都要基于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而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查阅文献。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学科问题,并掌握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随着电子资源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及,通过大量阅读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查阅。下面就本科生如何利用这些电子资源来阅读文献给出一些建议。首先,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必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好奇和怀疑一向都是从事研究应该具备的内在力。阅读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时既要深入学习领会,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任何问题或疑问都来源于读者的深入思考。阅读的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先读国内的,再读国外的;先读熟悉的,再读不熟悉的。对于那些重要但是自己又不熟悉的文献要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由于现在的电子资源非常丰富,要把所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系统读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查阅文献时,养成阅读论文摘要的习惯很重要,通过摘要可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

三、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当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由于已经对别人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验中如何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改进别人的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创新。试验获取的数据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立论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对于最后的论文结论至关重要。在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后,一定要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反复核对校正试验结果,以确保最后结论的准确性,切忌把偶然事件当成一般结论发表。数据处理既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试验数据分析,也可以是与别人研究成果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加以重点分析。无论是做试验本身,还是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都是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当试验遇到困难时,及时发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试验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更应该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是有帮助的。

四、论文撰写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7

一、调研背景

2018年,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确提出要做好美育工作。同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美育”的概念最初于18世纪由著名的德国作家、思想家席勒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对美育的性质、内容、任务及社会意义都作了相当全面的论述。中国的“美育”概念是王国维于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才提出的主张。后来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说”,美育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在他的后续教育事业中,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社会不仅要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关注个体的精神状态。美育教育影响其性格、情感、气质等方面,对于个体的影响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社会,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想成事,除了有理性的头脑和卓越能力以外,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襟等诸多内在优秀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美育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平台,能够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对于新时代综合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多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不断创新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之后种种挑战的综合型人才。上海大学作为综合类高校,其艺术学科相对较完善,包含电影、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学科。以此为基础拓展出以下三类美育教育课程体系。核心通识课体系:包含理工、经管、人文三大领域。三大领域中包含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六大模块。从工程技术到全球金融,从政治历史到艺术美学均有涉猎。艺术实践平台:上海大学拥有包括弦乐团、管乐团、打击乐团、民乐团、钢琴协会以及舞蹈团等多个平台并向全校师生开放。极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有兴趣的同学在学有余力的同时,通过艺术团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艺术展演平台:上海大学联合社会团体定期举办活动,通过画展、影展、音乐会、话剧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培育对于艺术美的审美认知。

二、课程调研情况

上海大学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核心通识课程近七年,积累了一定经验。本人全程参与《外国经典音乐》与《中国经典音乐》两门课程。经过近一年的跟踪调查,结合多位任课老师的采访,特地制作一份调研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情况。通过问卷反馈分析上海大学实施核心通识课程的美育效果、育人效果,为后续教学规划与改革提供一些支持。(一)专业与年级分布状况。该问卷的目标人群是2018—2019学年,冬季、春季学期选修《中国经典音乐》或《外国经典音乐》这两门音乐类核心通识课程的上课学生。有效问卷共512份。问卷显示大二的学生的比例为最高,达54.7%,超过半数,这一点与学校对核心通识课程的学分要求以及大一因大部分学生未分专业而限制了总学分的原因有一定的关系。大一、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了17.2%、22.7%、5.4%。在专业方面,理工类学生因本身在学校的基数较大而占有约63.1%的比例,其次是经管类约16.2%,人文类约14.7%,艺术类约5.3%,其他约0.8%。上海大学开设核心通识课程与通选课的理念是希望本科生在大学的四年里,跨专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调研人群的专业分布可见这两门音乐类课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二)参加问卷的课程分布。在选修音乐类通识课程方面,核心通识课程《外国经典音乐》与《中国经典音乐》占比分别为42.2%和39.5%,剩下18.3%选择了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类任意选修课:《时代音画》和《素质教育音乐会》。(三)参加课程的原因统计在学生参加课程的原因方面,最主要是对音乐感兴趣,包括但不限于音乐本身、音乐发展、文化历史、中外乐器等方面,其次是同学推荐、拓展视野等原因,以下是两个课程各自的人数统计。在《外国经典音乐》课程中,有效调研对象为212人,其中有188人是因为对音乐有一定兴趣才选择此课程,另外24人表示是同学推荐或其他个人原因选择此课程。在《中国经典音乐》课程中,有效调研对象为228人,其中184人表示对音乐有一定兴趣选择此课程,剩余44人是同学推荐或其他个人原因选择此课程。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艺术类通识课程时,较大原因是自身对于音乐的喜爱,即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和上海大学开设核心通识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四)课程反馈。本次问卷调查不仅涵盖了对选修课程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同学们对于课程学习的收获以及对于本课程满意度等问题,也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据统计,87.6%的同学不同程度表示在选修音乐素质教育核心通识课后,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音乐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流行音乐,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接触中外经典音乐。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自身对于经典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经典音乐的初步学习,开阔了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了解了经典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文化,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鉴赏能力。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在课程中略显吃力。正如一位同学在问卷中反馈:“在大部分同学中,上大学之前会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接触、学习艺术,在大学如果没有这类课程,恐怕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同学将不会在年轻时培养出对艺术美的欣赏意识,人文素养的缺失将有可能成为终生遗憾”。确实,从调查问卷上来看,上海大学为上大学子提供了接触艺术的良好平台与机会,核心通识课体系初步达成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培养前瞻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调研分析

在看到优势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了解并改进尚不完善的方面。根据问卷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对于当前上大的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相对比较认可,但由于每个调查对象对于音乐教育的需求层面不同而导致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不同,从问卷整体反映的结果来看,学生相对不满足现有的教学模式。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音乐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目的。在课上,教师讲解示范占绝对比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注重知识灌输,让学生熟练掌握已有经验。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能力的发展,学生主动性相对较低、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分析音乐以及感受音乐的能力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之一。就课程的实施效果来说,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有些授课老师的授课内容仍然局限于音乐史——即音乐本身,很少涉及音乐以外的知识,综合知识与应用知识较少。核心通识课要注重多学科的教育,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核心通识课的育人效果。只有把握好课内和课外扩展第二课堂的互动,才能真正发挥音乐通识课程的最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能否在教学环节上进一步改进。上课之前将下节课要讲的知识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提高与学生的知识互动效率,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适当布置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经典音乐的机会。通过由浅入深、课前预习、课堂提问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质量,也可以将学生主动性调动出来。面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老师主讲的比例缩小,逐步探索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去准备某一课时中的某一块内容,这样既锻炼小组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演讲等能力,也能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增加成就感等。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尤其是音乐鉴赏水平。发挥音乐学院的专业优势,加入课堂展示,让专业学生在课堂中向同学们演奏乐器等,这样既可以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音乐、与演奏者直接交流,同时也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的平台。

目前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同时采取了微信群解答问题,使用BB(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布置与批改作业。线上教学的大规模应用情况,初步证明了线上教学的成效。将线下、线上结合起来,使用互联网让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是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现场或通过网络平台观摩音乐学院定期举办的素质教育音乐会。既可以将音乐类通识课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2]徐倩:《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以上海大学为案例的研究》,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8

二、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现阶段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原有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要,甚至已经桎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将影响和制约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2.各门课的学习保守而独立与其它课程不相联系;

3.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4.评价体系不完善;

5.自主学习与实践机会较少;

6.教学手段单一。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针对高职高专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重新整合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构建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

三、实施方法

1、用观察法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2、用实验法观测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

3、用测验法(比赛、展演、音乐会、实践技能测试)检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效;

4、用资料法搜集、积累教学的各种资料。

四、实施计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7月——20**年11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初步调研、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年11月——20**年7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包括:①修改各专业教学大纲;

②教材开发和利用;

③创新教学方法;

④改革评价体系

⑤教学模式构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年7月——20**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把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向音乐专业班推广、总结验收实验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结题论文。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六、实验对象

通过初步调研,确定**级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

七、研究内容:

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把相关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如:在钢琴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音乐史、欣赏、曲式分析等相关知识,在乐理可教学中有机融合奥尔夫声势训练、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等音乐教法,并把视唱、钢琴、声乐等融合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以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把考试分为理论测试、能力考核两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立多个课后实践小组,把课堂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与实践小组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根据就业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途径,形成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为辅助的综合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达到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2、《钢琴》精品课

3、《声乐》精品课

4、《舞蹈》精品课

5、相关论文

八、学术价值: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需求,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增添了适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如:钢琴的即兴伴奏、声乐的组织排演、舞蹈的创编教学等等。同时把相关音乐课程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拓展相关音乐技能教学内容。重新拟定了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同时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已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以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课堂出勤率为依据。结合艺术实践与课程考核给学生已全面综合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弹、能唱、能跳,而且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体现“一专多能”。满足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特色。

九、研究基础: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地方音乐;传承;现状

地方音乐,或称之为地方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培养富有地方特色音乐人才的机构,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等中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也对音乐院系自身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其在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调查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校名单,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院校中开设有音乐院系的学校有十多所,笔者选取了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和湖北文理学院3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对其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如下:(一)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三峡大学地处宜昌,其艺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设计系、基础与理论课部等5个系(部),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源远流长。巴楚艺术作为巴楚文化的分支,艺术品种繁多,音乐方面如土家族跳丧鼓、哭嫁歌、茅古斯、摆手舞、傩戏、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艺术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区域文化沃土,艺术学院以巴楚艺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将巴楚地方音乐运用在科学研究、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一类是创作实践。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专著和学术论文。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长阳南曲源流研究——兼论清朝初期政治统治制度对土家文化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土家族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与传承保护研究》等三项,湖北省社科基金《楚乐美学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傩戏传承策略研究》两项;学术论文如《长阳南曲的传承方式刍议》、《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乐文化学术专著,如《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等。创作实践方面有诗舞音画《五十年,五千年》、《三峡•大学》,合唱歌曲《江河情怀》、《求索之歌》、《峡江放歌》等,以及综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龙船调”,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船工号子”、“撒叶儿嗬”这三种典型文化元素及样态进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现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立足宜昌,重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对当地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其他地方音乐院校传承、发展地方音乐文化树立了榜样,唯一缺憾的是没有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校本教材中,这样使得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源于1972年创办的黄冈师范文艺科。1993年成立音乐系,开办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是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开办最早的专业。1999年,黄冈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音乐系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乐学院,学院各项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扎根地方,凝练特色,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学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全院教师凝神聚气,将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黄梅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学院已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黄梅戏研究》1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湖北黄梅戏研究》和《2018年非遗传承人群黄梅戏演员培训项目》等两项;出版学术专著《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和《黄梅戏艺术论》等三部,有关黄梅戏研究学术论文多篇。除此之外,学院在创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歌曲《天职》、《好大的大别山》,黄梅戏《昭君出塞》,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同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红色黄梅戏《大别山母亲》,黄梅戏剧本《奴才大青天》、《兑现》、《请让我做你的新娘》,集体创作《青春无悔》黄梅戏剧本,组织大型黄梅戏舞台剧《霜天红烛》剧本创作、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史诗《红色薪传》等。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黄梅戏工作坊,开设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课程,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有利于黄梅戏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综合师范院校中的二级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在挖掘地方音乐潜力,凝练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地方特有剧种——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凝练出三个研究方向: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学院以院领导带头,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同时聘请省内外黄梅戏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黄梅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黄梅戏研究成果运用在了教学当中,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为同类院校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三)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学院艺术系,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音乐系成立,2009年院系调整,成立音乐学院,2018年1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院现有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三个专业系。学院地处襄阳,历史文化厚重,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学院建有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汉水乐府,下设“汉水音乐研究”和“汉水流域音乐教育与发展研究”两个中心,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地方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两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如《襄阳谷城湖北越调考察》、《鄂北荆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讨》、《荆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声”分析》、《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扛神〉与“荆楚歌乐”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乐文化系列专著,如《荆山杠神》、《荆山楚韵音声研究》、《荆山阳锣鼓》、《荆山阴锣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参与创作大型原创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其中由学院师生创编表演的歌舞《荆山楚源——鼓盆歌》获文化部“群星奖”,此外,学院还将襄阳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计划中,开设了《襄阳本土音乐赏析》、《鄂西北民间音乐》等课程,同时邀请襄阳市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为学生进行襄阳地方剧种的展演和讲座,实现了将地方音乐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虽然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练不够,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少,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没有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等等,因此,音乐与舞蹈学院要想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一)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模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除了几本通用教材之外,绝大部分音乐院系都没有补充的地方音乐文化教材,这和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不重视和不作为息息相关。这一现状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育、社会音乐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这也导致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我国的民族音乐只有这么有限的几种。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前流行于农耕社会的民间音乐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这些得不到社会教育部门如地方高校重视的地方音乐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命运,也使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日趋缩小。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区,以历史的责任感和“抢救保护”的态度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自身教学需要,将其融入各自的教学体系中,这将极大的丰富地方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二)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加以传承和开发。在教学方面,地方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将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作为课程素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同时,音乐院系可以把地方音乐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计划中,将课堂平台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科研方面,地方高校通过设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把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纳入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申报、课题申报以及教师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能够对地方音乐文化加以有效传承和保护,真正实现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以及特色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三)增强学生从事地方音乐文化实践的能力。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与地方各级文化馆站在人员关系和音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对顺利开展学生音乐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通过音乐院系组织的各种音乐文化实践活动如地方音乐采风、地方音乐见习,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等,能够亲身体验地方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地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从事地方音乐文化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对湖北省三所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可以得知地方高校在促进地方音乐文化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音乐院系通过科学研究、音乐创作、舞台表演以及校本课程等形式,对当地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使得这些地方音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将地方音乐元素用新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搬上舞台,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传承更有效;同时,将地方音乐文化编写进教材,真正实现谢嘉幸教授所希望的“让所有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实现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和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田咏媛.师范院校开设地方音乐特色专业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姚三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音乐核心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内容;核心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的进行,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27年11月27日,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在办学教学期间,萧友梅不仅对西方音乐进行传播,还将中国传统音乐整理重建。从建校开始到萧友梅去世的几十年间,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中国音乐人,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及主要内容

(一)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19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遭受到沉重打击,战火连连,内忧外患,中国的政治局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影响。从“维新变法运动”到“”,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传统思想开始动摇,西方列强入侵致使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此时,西方音乐教育思想也不断传入中国,从此中国本土文化也走向了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这些都对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受欧洲发达国家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

1912年,萧友梅赴德留学,他不仅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还挤出时间在莱比锡音乐院专修音乐理论。他在德国学习范围相当之广,除了理论作曲之外,还研修了教育学、音乐学、钢琴演奏、配器法、指挥学等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课程。而后几年他又前往英国、法国等地“研究兼视察其国民学校……并搜集人类学材料”。因此,当时欧洲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理念、教育制度、课程体系都深刻影响了萧友梅后来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中国本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

当时维新派的“情感教学”同样对萧友梅产生了影响。维新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梁启超和康有为均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做了强调,并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建立了一批新式学校。学校里开设包括音乐、乐歌、琴学等课程。

(四)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萧友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始终是“采取其精英,剔去其糟粕”。而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给予肯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并发展。他曾说:“在科学进步之日,工具总多少带有国际性质,不必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我有长处,固当保存之,发扬之;人有长处,亦当‘迎头赶上’,工具只求其利,盖愈利则愈易表现音乐之内容也。”

2.高质量办学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一切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萧友梅始终认为聘用高水平的教师任教是保证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又先后聘请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外籍音乐家任教。其中有俄罗斯钢琴家查哈罗夫、意大利小提琴家法利国,苏联声乐家苏石林也被萧友梅请到音专任教。这些曾被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称为“世界一流的教授”,为音专的高质量教学水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

艺术实践对于音乐院校的教学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萧友梅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性和专业音乐教育对其他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因此,国立音专十分重视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实践。学校从1928年5月12日举行“第一次学生音乐会”起,建立了经常性、不定期的音乐会演出制度。萧友梅也经常抽空到电台进行“音乐的势力”的演讲,这都能看出他为提高全民音乐素养所做出的贡献。

二、萧友梅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在音乐创作方面

萧友梅作为中国第一代作曲家,对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集体创作”和“依曲填词”的创作传统。我们可以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德国留学时期(1913年—1920年);北京任教时期(1920年—1927年);主持上海国立音专时期(1927年—1940年)。他的创作体裁包括歌曲(合唱、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曲等多种形式。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创作了钢琴曲《哀悼引》《夜曲》和《D大调弦乐四重奏——献给多拉•莫兰多芙女士》,还有铜管乐《在暴风雪中前进》和《钢琴曲——附大提琴补足调》等。其中,《哀悼引》是一部钢琴曲和管弦乐曲,据目前所知,此曲是由中国音乐家创作的第一部西洋管弦乐队作品。在北京任教时期,他的作品有《卿云歌》《华夏歌》,以及《今乐歌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等一些用于专业教学的教科书,还有管弦乐《新霓裳羽衣曲》。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的创作是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还有一些关于宣传爱国、民主思想以及教导学生珍惜光阴的歌曲,代表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国难歌》《晨歌》等,以及歌唱作品《问》《南飞之雁语》。他的创作为后世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在音乐理论方面

现阶段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有关萧友梅的音乐文章,是他于1907年至1908年连载在中国留学生刊物《学报》上发表的《音乐概说》一文;而最晚的一篇音乐文章是他于1940年写成,在1946年出刊,为赵梅伯《合唱指挥法》一书做的序言。在这期间的30多年中,他所作的音乐著述,按《萧友梅文集》统计大概有:音乐专著和有文字论述的音乐教科书7种;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编写的教材5种;专题音乐论文13篇;推介性、评论性、综述性的文章、演讲、谈话、序言等近50篇。1907年2月,萧友梅发表的《音乐概说》一文,在当时中国新学界输入西洋音乐的潮流中,所列举的和声学、作曲学等,确实尚属前所未有的先例。萧友梅在1928年5月出版的《普通乐学》一书,将音乐理论与技术上的常识及音乐史的概要做了全面的论述。从中看出萧友梅已经开始从音乐理论与音乐史的具体阐述入手,沟通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萧友梅的著作《近世西洋音乐史纲》,阐述了当时巴洛克音乐鼎盛时期至古典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学习西洋音乐史的关键。萧友梅还设立了“钢琴的历史与弹奏者”一章,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广、更精。萧友梅1934年发表的《欧美音乐专门教育机关概略》一文,对当时音乐教育以尤为发达的意、法、德、俄、美五国的一些知名院校做了详细的介绍。这篇专题论文是国人撰著的关于欧美音乐教育的第一份报告,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是萧友梅在德国毕业时期完成的博士论文,这是一部阐述我国古代教育的专著,记录了从上古时代至中世纪之间一些朝代的音乐变更,至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在音乐教育教学方面

萧友梅在担任国立音乐院院长和国立音专校长的10余年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业音乐人才。这一伟大创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音乐院校可以像国立音专一样。其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人物有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钱仁康、冼星海、吕骥、李焕之、丁善德等,这些曾在国立音专学习过的人多数成为我国现代音乐界的代表人。萧友梅亲自为普通学校编撰音乐教材,并大声疾呼要普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他以培养音乐师资为主要目的,对偏远地区的音乐师资匮乏相当关注,为此他向教育部征求每年报送两名学生到国立音专学习,在完成学业后返回家乡工作,为我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更广的人脉。社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萧友梅对这一块从不放弃,他认为通过音乐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感受艺术气息,振奋精神。他也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包括音乐会、书籍、广播等一切可用途径,使人们逐渐接受和了解音乐教育。

自从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建立国立音乐院以来,虽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在不同领域都有所成就,很多国家或者私立的音乐教育机构建立起来。如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私立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等。这些在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上海国立音乐院。作为我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萧友梅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不管是音乐理论、音乐创作还是学校教育方面都首开先河。他还为传播西洋音乐、改进中国音乐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姝莉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廖辅叔.萧友梅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2]陈聆群.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