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5-17 11:51:13

医疗技术创新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1

关键词: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随着全球不同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计划的相继推出,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又需要依靠制造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来体现,而高新技术产业最能体现制造业能力和前景。因此,高新技术制造业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行业,其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高。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近年来,各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如何均衡不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评价指标的选择与建立

根据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内涵与特征,结合有关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文献的阅读与研究,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分析为主及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经过相关性和适用性的检验,文章选取了17个指标构成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机构数、机构人员、机构经费支出共17个变量。

2实证分析与数学模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今大多数学者对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蒋含明、李非曾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陈忠谊、阮爱清曾运用DEA模型分析温州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文章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如下:

3数据处理与实证计算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章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运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文章所有数据均已标准化)。

3.2实证计算

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相关计算,得出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运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判定。通过计算,得到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结果,KMO检验值为0.727,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说明原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2.1提取公共因子通过分析可得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值,得到表1所示结果。由表1可知,可以用以上4个主成分来解释17个原始变量的变异,其中四个主成分包括了75%的信息,用其进行计算研究是可靠的。3.2.2因子载荷矩阵分析通过提取四个主因子分量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公因子高载荷指标有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R&D经费外部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产业的经济效益,故可以命名为产业经济效益因子。第二公因子高载荷指标有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机构数,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产业对技术创新的人员与经费的投入,故可以命名为产业资源投入因子。第三公因子高载荷指标有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机构经费支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产业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技术人员创新的热情的投入,故可以命名为产业创新环境因子。第四公因子高载荷指标有R&D经费内部支出、机构人员,这两个指标都与科技有关,因此命名为产业技术人力资本因子。3.2.3计算因子得分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8.476、2.577、1.437和1.056,方差贡献率的累计值为75.252%,蕴含了大多数的原始数据的信息,因此提取前四个因子来代替原有17个指标,分别记为F1、F2、F3和F4,其中F1代表产业经济效益因子得分,F2代表产业资源投入因子得分,F3代表产业创新环境因子得分,F4代表技术人力资本因子得分,然后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4结果分析

根据五个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因子得分可知,其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4.1产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从经济效益因子得分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最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故国家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与资源分配比例较大,其经济效益比较高,科技创新程度提升很快;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为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政府了多项有利政策,并且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其余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因子得分均为负值,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2产业科技水平因子分析

从第二公共因子高载荷指标、第三公共因子高载荷指标来看,都反映了高新技术制造业的科技水平。随着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高新技术的制造中心之一,而其中的科技投入与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产出有着较大的联系。从公共因子高载荷指标的结果分析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最高,而从2022来我国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加速推进行业的发展和网络通信的全国化布局。且无论是中央与地方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还是在“互联网+”“宽带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相反,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因子得分最低,从分析中国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现存问题来看,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人才供需失衡,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平台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服务无序化、供应链整合度低以及行业本身的局限性等问题均影响了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对于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来说,产业的科技水平处于中等地位,其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机构经费支出、机构数等方面均有较高占比的投入,但从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4393.1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84.6亿元来看,该行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也处于前列。

4.3产业技术人力资本因子分析

从技术人力资本的因子得分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高,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最低。由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并且由于大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较强,拥有一定的规模经济等优势,其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方面相较于小企业来说更高,所以创新活动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通过数据分析表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R&D经费内部支出及机构人员数方面均有较高的投入水平,故其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5结论

通过对五个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四点结论。第一,五个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水平最高,该行业的优势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家对该领域的高投入为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等背景下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未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在继续发挥活力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断做优做强。第二,医药行业是高技术密集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世界各国都把医药行业作为重点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要加快体制创新,增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研发的资金、人才投入力度,建立有序的投入机制,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低,但其有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因此需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内外部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第四,制造业的资源投入和创新环境会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五个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来看,具有极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其在无论是政府的支持、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还是行业本身对技术经费的支出、研发人员的供给及行业的投资规模方面,均会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含明,李非.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2(6):131-136.

[2]任凤敏,张晓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投入的关系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2.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2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还要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为了在当今社会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必须增强自身的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制造大国,但想要成为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分析

(一)现代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概述。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取得可持续发展,赢得企业优势,其核心在于取得产品竞争的胜利。而诸如产品性能、价格、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相容性等这些重要的产品竞争要素都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已经确定的,由此可见,产品的设计阶段几乎决定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制造业企业想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其重点就在于产品的设计。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需求以及审美在不断变化,因此现代的制造业产品在设计上有着设计的竞争性以及设计智力资源的分布式存在这两个基本的特性。因此对于现代制造业产品的设计来说,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对于制造业来说,其技术的创新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改良型的技术创新、自主技术创新以及产品集成型的技术创新。制造业企业通过先进的产品设计推出满足大众需求的新产品,而技术的创新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极佳的售后服务,从而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大众需求的引导者,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推动制造业行业的发展。

(二)现代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现状。1984年,自美国产品开发管理协会创办了《产品新管理》杂志之后,产品的创新管理系统开始流行。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仍然没有达成绝对的共识,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得出制造业企业产品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有关技术的选择以及运用,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工作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今,相关学者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通过创新动力源、创新过程、创新主体以及创新平台这四个角度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制造业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策略,但是,由于对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客观被公认的观点作为参考标准,因此相关的研究学者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医疗器械制造为例,一是过去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是通过宏观角度开展的,因此对其的研究结果一般适用范围较广,但适用的针对性较弱,基本没有针对医疗器械的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做专门的研究。二是由于过去的文献一般是研究产品创新模式的类型、特征,各种模式的优势、劣势,很少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重点在于基于病情的实用性,对于创新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有误。目前相关学者对其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研究手段,基本上没有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当今的研究学者过于注重理论分析,忽略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往往导致纸上谈兵的结果,而医疗器械产品侧重的是治疗效果,这样一来就导致对医疗器械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失去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意义。

三、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人才的培养。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需求分析、性能的仿真以及试验,还包括了概念设计以及产品的详细设计,因此现代制造业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足够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指的是过去现有的、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包括潜在的、未来将要去学习以及获取的知识。同样以医疗器械为例,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核心在于治疗的效果,而为了实现产品的创新,相关制造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医疗器械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储备过硬的医疗知识,方能保证在利用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下,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实用性。而知识的储备以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此,制造业企业的相关领导者应该更加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譬如对于制造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来说,一是相关管理者可以定期组织与医学有关的培训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从提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二是企业可以挑选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引进相关的医学人才作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指导,从而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二)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改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社会潮流趋势转变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一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模式需要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突出动态化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短缺,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想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需要保持一种随时应对变化的动态化改革的状态。事实上,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没有一种产品的发展是一成不变的,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亦是如此。二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来的是国际之间的贸易愈来愈频繁,因此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需要跨越国界或者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贸易,为了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以计算机网络一级现代通信网路为平台,通过与政府以及相关高校的合作来共建基于产品创新设计的虚拟组织,从而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商业市场的拓展。譬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组织开展虚拟会议,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诸如VR等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由于医疗器械产品一般是用于人体治疗,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行最后产品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有关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VR等虚拟科学技术,模拟人体的结构来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适用性。而在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环节,同样可以模拟相关病情症状,检验医疗器械产品治疗的相关指标,并针对不合格的指标进行产品改善,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相关的制造企业应该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医院的合作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方案,从而将其转化为新型医疗产品的设计。由于医疗器械大部分适用于医学治疗,因此对其产品各项指标的精确度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此建议相关制造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运用现代的相关计算机辅助软件,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的同时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三是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绿色环保的问题,另外,国际贸易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企业需要将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环境保护因素相融合,形成绿色产品设计的创新模式。

四、结语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领域;主要矛盾;医疗资源;医学科技创新;根本途径

1新时代医学领域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医学领域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需要与医疗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种矛盾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医学领域的特殊存在方式和表现,既有其生成转化的逻辑前阶和现实依据,又有其特殊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和解决途径。就其生成转化的逻辑前阶而言,这种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健康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医疗生产之间的矛盾的生成和转化,是初级阶段医学领域主要矛盾的逻辑展进。就其生成转化的现实依据来看,随着医疗生产和医疗事业获得的巨大进步,原来落后的社会医疗生产发生了时代性变化,人民在获得基本健康需要的同时,日益增长着对美好健康的需求,同时,医疗资源配置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享有差距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的健康需求未能得到积极响应,导致了新时代医学领域主要矛盾的产生。

2如何解决新时代医学领域的主要矛盾

解决上述矛盾的特殊方式是在医学领域实施并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这种创新既包括医学技术创新,也包括医疗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制度体系创新。医学科技创新乃是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医学科技创新是医学理论创新和医学技术创新的统称,医学理论创新作为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医学技术创新得以展开的首要前提;医学技术创新则是医学理论在医疗生产中的应用,是理论在实践中的技术展现。医学科技创新就是医学理论研究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统一。可见,医学科技创新不仅能为社会不断提供新的医学理论和理念,而且能为社会不断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优质高效的医疗产品、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先进的医疗管理和医疗体制改革及医疗资源配置理念等,从而在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减轻其临床负担的同时解决患者健康需求的转变,因此医疗科技创新在解决新时代医学领域主要矛盾中起着最重要作用。

3医学科技创新在解决新时代医学领域主要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3.1医学科技创新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新时代我国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装备以及药物研发等方面的落后。国内医疗药品设备诊疗技术各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水平有限,导致创新质量不高。因此我国高端医疗产品主要是依赖从医学发展前沿国家进口,长期受发达国家控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引进成本高昂,患者寻医问药需要支付高额费用;对引进产品了解不深入,医疗机构需要投入时间和经费培养相应的专业型人才;缺乏医疗发展的主动权,一旦脱离进口产品,我国的医疗市场将面临瘫痪,全民健康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可见只有大力发展医学科技创新,掌握先进医疗技术的核心,研制真正属于我国的相关医疗产品,摆脱发达国家控制,才能从根本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的问题[2]。医疗设备方面,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我国高科技医疗设备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我国医院中高端设备主要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尤其是光学仪器、彩色超声多普勒、X射线断层检查仪、外科植入类产品等[3]。主要原因在于国外高精尖的先进医疗设备能为医院提升相关诊疗技术,大力扩展其在医疗卫生行业的知名度,并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国产医疗设备主观方面因国内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存在质量不过关,技术不先进,工艺落后等问题,无法在相关领域领先发展,客观方面国产设备已经对医院、医生、患者三方造成固有印象,即国产不如进口好,因此应用国产设备的医疗机构容易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丧失话语权,转而投向进口产品的怀抱。但进口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远远高于国产设备,高昂成本最终加诸于患者本身,除此之外设备引进后国内缺乏相关技术人员,不能熟练对设备使用也使其诊疗效果大打折扣。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国产医疗设备质量,改善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研发出让医院、医生、患者三方满意的医疗设备,减轻其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一旦高质量的国产设备受到青睐,进口设备带来的费用高昂,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也就不复存在;药物研发方面,以当下常见的一类慢性病高血压为例。硝苯地平控释片自上市以来就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我国作为高血压病大国,积极发展了对该药的研制改进,相关研究表示,目前采用国产降压药物和进口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一致[4],而国产药物相对价格低廉,降低了广大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负担。但对于我国药物研发相对滞后的疾病,例如抗癌药,则还是主要依靠进口药物治疗,其专利费用昂贵,进口成本高,很多患者无力负担。再者,面对全球医疗行业的共同难题,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目前还未能研发出针对疾病的有效药物,推动科研发展进度不仅能早日满足此类病患的健康需求,更能促进我国在全球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至领先地位。由此可见药物创新研发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将生物医药创新落到实处,才能切实解决患者用药贵,用药难的基本问题。当前医学模式正经历由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和整合医学的大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影像诊断,分子医疗和生物化学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技进步,对高端医疗设备的制造,疾病特效药的研发以及新型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有着极高的要求,任一方面的落后都势必会阻碍转变的发生。发展医疗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从根本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能帮助我国加速实现医疗模式的转变,在医疗行业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3.2医疗科技创新可以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不平衡发展问题,是新时代医学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集中表现在优质医疗资源发展配置的不平衡格局。当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全国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上、广、深、津等省会城市,而广大县乡村和落后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形成了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差距[5]。与此同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发展,即高收入社会群体能够享有高水平、高资费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而低收入群体因经济收入受限只能转而接受低质量医疗服务。而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推进医学发展创新。一方面,国家应大力鼓动教育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地区加大创新力度,研制出更先进的医疗药品设备响应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时下兴起的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就着力于将医疗服务从线下转至线上,使患者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享有优质医疗资源,提高了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6]。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带领我国穿过依靠高水平医生专业技能和判断的经验和循证医疗阶段,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简单、精准。换言之,医疗科技发展的真正进步使得领先专家的医疗水平“商品化”“具体化”,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使落后地区患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落后地区医疗资源缺乏,不能只靠国家免费提供。落后地区医学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难以培养出能熟练操作高科技医疗产品的技术人才,源源不断的输送先进产品和相关人才不足以弥补这种经济、教育、发展各方面的落差,因此必须鼓励其发展力所能及的医疗科技创新,才能从源头解决医疗资源的匮乏问题。而鼓励落后地区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其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科技创新需要专业医学知识作为基础,当下落后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相对滞后,培养不出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进展。国家从政策和财政上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发展高等医学教育,鼓励资源过剩的发达地区的闲置医学人才去到落后地区支援其医学教育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出身基层,扎根基层的高新人才,为落后地区的医学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平良,钟锭,柯飞,等.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化解策略——基于湖南相关数据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8(11):16-19.

[2]潘峰.科技创新为我国医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9):1-3.

[3]蔡天智,苏畅.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状况与趋势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7):171-174.

[4]朱红.高血压患者应用国产和进口降压药物治疗的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222-223.

[5]王文勇,屈松林,高天珍.破解乡村医疗改革难题的对策[J].乡村科技,2018(30):23-24.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演进趋

向在大数据时代到来后,大数据的真正意义已经不是掌握数量巨大的数据与信息,而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即对掌握的数据与信息进行专业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创新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只有不断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数据与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提升数据与信息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创新的机遇,根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需求,向着正确的演进趋向,不断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

1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的机遇

在大数据时代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大数据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信息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1.1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演进与扩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的信息技术正在向着速度更快、容量更高、智能化与集群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在各个方面均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均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数据存储以及处理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检测、获取、输送、分析、处理以及使用,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

1.2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

在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新型的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逐渐的融会贯通,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制造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会贯通,使太阳能发电以及电力传输等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的融会贯通,使纳米复合材料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外,信息技术与交通及医疗事业融会贯通,能够有效的促进智能出行以及远程医疗等生活方式的实现。

2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的责任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在获取大量数据信息的同时,还会遇到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因此,为大数据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是信息技术创新中必须尽到的责任。

2.1加大力度发展数据存储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中,我们获取的数据信息量几何级的增加,这一变化为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存储能力、网络传输能力等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技术中数据存储技术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数据存储技术,不断提高数据信息存储技术水平,在保证数据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存储数量以及存储速度。

2.2提高大数据的安全性

在大数据时代中,数据信息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等服务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个人数据信息安全问题更加严峻,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数据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发展信息加密、信息监测、网络安全隔离等技术,有效的提高大数据的安全性。

3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创新的演进趋向

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信息技术的创新需要有更多的要求与标准作为动力,向着正确的方向演进。目前信息技术创新的演进趋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向着专业化的方向演进

在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信息处理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数据信息拥有不同的应用价值。为了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得以发挥,必须提高数据信息分析与处理的专业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这也是工作中的难点。怎样能够在众多的数据信息中准确的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速度,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为信息技术的创新提供专业的建议。

3.2向着智能化的方向演进

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可以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模式,使信息技术创新向着智能化的方向演进。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是最关键的任务。在这项工作中,需要对目前的数据库查缺补漏,确保数据库在信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准确的制定信息技术创新规划。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收集更多新的数据信息。例如,通过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掌握更多的用户信息。这种方式不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用户的喜好,建立目标客户群,而且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制定信息技术创新方案,降低因收集数据产生的高成本。

3.3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要求更加严格。在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信息技术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数量有限,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国家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性支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各相关高校与企业协调配合,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速度,增强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后备力量。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增加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投资,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在大数据处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为社会、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必须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创新,把握好信息技术创新的演进趋向,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庆.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技术的系统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4).

[2]许哲军,付尧.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2).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5

大家好!今天,我院在此召开科技创新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表彰医院2011-2012年度科技创新项目,共商医院科技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市医院领导班子向此次受表彰的科技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促进医院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科技功臣,向辛勤工作的广大医务人员和全院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医院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请大家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1年以来我院科技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2011年以来,是我院医疗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进步的重要时期。我院高举“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旗帜,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医疗、科研、教学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医院科研整体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现代化医院迈进。

(一)专科建设硕果累累。坚持专科化发展思路,采取了重点科室、重点投入、重点扶植,同时兼顾一般学科的政策。通过不断地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扶强顾弱”,积极培育有较大潜力的学科,从而促进医院整体学科的共同发展。新组建了肿瘤科、呼吸科、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普外二科、普内科等新专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成立独立病区,并在保留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对儿科、妇产科、影像中心、功能科、检验科等学科、亚专业学组进行了调整或裂变,最大限度地创造专科发展空间。目前全院临床医技科室总数已达到50个,设有28个病区,已基本具备三级医院专业科室设置要求。

(二)学会建设成绩斐然。2011年以来,市骨科学会、普外科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神经内科学会、老年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病理学会等市级医学分会相继成立并挂靠我院,我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学会成立后,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全市医学同仁的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的选择申报,奠定了我院在全市医疗机构中的学术中心地位,扩大了我院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度和影响力。

(三)人才培养呈现新气象。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始终牢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注重培养临床医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入手,强调对年轻医生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鼓励年轻职工尽早成才。对中青年技术骨干,注重高层次能力培养,鼓励职工攻读硕士研究生。医院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和学术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访问、讲学、手术,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积极培养医疗科研结合型人才。2011年来,我院共选派67人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26人次,举办学习班、培训班100余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力争与国内技术前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许多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学成回来后为临床、科研带来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一批基础扎实、技术精湛、思路活跃、勇于创新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医院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累计发表在部级杂志上的论文近百篇,在国家和省级医学会议交流论文160多篇,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呈不断上升趋势。

(四)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近年来,我院临床医技各科室在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的同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念,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方向,以科技提高医疗质量,以创新促进特色的形成。医务人员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技术难点为目标,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攻克疑难病症,应用高科技手段解决医学难题。许多科室创新动力一直保持高昂势头,每年开展和引进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多达60多项,一些高难度手术现已成熟开展,其中95%以上填补我市空白。一项项医学新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来亳医就诊,其中疑难病比例及我市周边县市病人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来,我院各项医疗业务指标始终排在全市第一,在全省地市级医院排名已进入中上水平,不少临床医技科室在周边县市中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市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龙头,由市内一流医院跨入省内先进行列,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地位已进一步凸现。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院还没有省级重点学科,部分学科技术特色不明显;技术全面、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还不突出,缺少省级知名专家,个别科室还缺乏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临床开展应用型新技术的步伐尚需加快;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研究课题起点还不够高,学科间的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仍需进一步加强等。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的科技工作任务

刚才,会议表彰了63项创新技术,这是我院2011年以来创新进程的缩影和代表,里面凝结着广大医务人员的智慧和心血。许多科室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都做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历历数来,林林总总,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新,正是我院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也必将是我院今后跻身于省内医院先进行列、实现亳医新辉煌的不竭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要在巩固提高现有水平基础上,立足建设名医、名科、名院,大力培植和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使我院达到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先进设备、一流的学科人才、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科学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我院在全市、皖西北、全省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一是树“名医”。建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专科人才和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医疗人力资源中医学硕士以上人员的比例,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体系。以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为主体,通过病人、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评选,择优选拔确定一批“名医”。进一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创造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造就出更多的知名医生及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尊重“名医”、重视“名医”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绩效工资的实施,真正做到收入分配向重要学科和一流人才倾斜,建设一支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为我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效益、创造品牌。

二是建“名科”。对重点学科、特色科室的建设与发展予以重点扶持和投入,在人才配备上实行重点倾斜,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在设备、仪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新技术引进、新业务开展及科研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名科”。为“名科”选准主攻方向,把握科室定位,找准目标,坚持重点扶持、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点专科。对“名科”的发展要注重跟踪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广泛了解和掌握前沿医学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我院某些领域和学科的优势。同时,以名科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群体优势的学科群。

三是创“名院”。在培养名医,建设名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院自身建设,争创医院品牌。第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时期要积极完善南院功能,保障新院一期工程顺利建设,从而满足我市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要。第二是加强医院软件建设,要在医院管理、环境建设、服务态度等方面加强竞争,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是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第四是创造条件,加强协作,组成科技开发攻关协作体系,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形成医院科技发展的新格局。

三、在推进亳医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当前,我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医院新院一期工程刚刚奠基开工。未来几年,对我们亳医来说,是加快发展、攻坚克难、决胜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在亳医新的征途中,我们要继续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投身于医院的发展建设中来。我们要努力做到:

一是牢记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作为医务工作者,面对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要始终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习充实自己,让目标激励自己,让创新发展自己。

二是牢固树立全员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科技创新的大氛围。在科技创新上,提倡做强、做精,力争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优,突出专科特色,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产业高度成熟,但产能高度饱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劳动力与能源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1]。应对纺织产业困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建成纺织强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推进纺织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2]。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等活动结合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舞台[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包括决策系统、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及规则系统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5]。我公司是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实施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过程中成立的国有控股科技型企业,从创建初期就以“科技为本,市场为纲,人才至上”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高性能增强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我公司一直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通过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1打造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决策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决策,决策系统引导技术创新的选择与实施,是管理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大脑”,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活动以及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机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6]。我公司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1.1技术创新的基本理念。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完整意义的创新。我公司提出科技创新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基本理念,以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双轮驱动铸就纺织强企,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一方面鼓励研发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前沿及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新产品研制;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对产品的全方位认识,为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好功课,确保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在市场上的充分转化。1.2技术创新方向的决策。我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确定了以市场需求、国家及行业需求、行业关键技术、医疗健康防护需求为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确保了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充分协同和深度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墙”,使产品的开发从萌芽期就具有市场基因,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面向国家及行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主动解决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研发的新型特警战训服面料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警用高端防护服装的长期垄断,多功能消防员防护服系列面料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了我国消防领域防护服装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局面。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做强军工产品,研制的多款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已成功配套航天航空工业装备应用。对于面向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充分整合公司研发、机电、检测技术优势,围绕行业前沿技术,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检测仪器开发、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在防静电、耐高温阻燃等多个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方科”牌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及其“领先一步,永久防护”的技术创新理念已深深扎根。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研制的医用防护隔离服、医用抗菌被褥及其他具有抗菌功能的医用手术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1.3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机制。为确保我公司技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确定了以技术创新水平及成果转化预期为目标的双导向决策机制,形成了以学术委员会、经理办公会、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家咨询团队为主体的决策管理机制。学术委员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进行决策,由技术专家和市场人员组成,在决策层面体现出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经理办公会负责对学术委员会决策的科研事项进行确定立项,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全力保障科研事项顺利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科技创新具体事项进行管理并督促推进落实,确保科研事项及时完成;专家咨询团队对部分重点项目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技术创新顺利攻关。

2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系统是由不同功能单元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能够保证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我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企业内部研发机构为核心,有效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建立了“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使技术创新在更广阔的组织空间内进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一纵”指基于产业链建立“纤维,纺织,服装,检测,用户”五位一体的纵向创新线,引领全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横”指基于“产,学,研,用”合作建立横向长效合作机制,与高校、科研检测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和利用。此外,依托“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陕西省安全防护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安全防护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获批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实施与高校的联合,推动行业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与政府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在原材料采购、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服装加工、产品检测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与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电网、中石油及多个国外大型石油、电力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创新及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不断提升。

3打造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各类资源的筹集与配置,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能源保障,是技术创新体系的血脉,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我公司紧密围绕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信息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3.1高水平的研发资金投入。高度重视科研投入,设立科技发展基金,保障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我公司近几年研发资金投入平均保持在8%以上,远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要求,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3.2专业的人才队伍。坚持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专业科技工作者,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老带新、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在职学历提升,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围绕高性能纤维应用和纺织技术研究,建设了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产业用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工程创新团队,培养了涵盖材料、纺织、针织、染整、检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团队,为我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为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研发技术岗位设立从研发助理工程师至研发中心技术主管的九级岗位,同时制定明确的岗位晋级与降级标准,畅通技术人才职务晋升通道,切实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3.3充分利用业内技术信息支持平台。积极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合作,我公司成功承办了6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并将其打造为国内安全防护纺织服装行业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规模最大的技术交流盛会,以此为契机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和信息支持。同时利用上级单位主办的期刊来聚集技术资源,积极参加其所举办的行业技术活动,利用其建立的包括院士在内的涵盖纺纱、织造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智库,为技术创新提供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及充实的人才智库支持。此外,我公司还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巡回走访国内外用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和市场前沿。

4打造完备的技术创新规则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系统是指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原则、规定、程序和运行规范等,规定和制约技术创新体系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游戏法则”。我公司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持续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从企业战略目标符合性、技术创新性及可行性、产业化前景等方面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确定科研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技术及经济指标,必须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新产品开发需结合市场需求,产品要具有新性能,或是针对新市场的集成创新,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二是实施以“出成果,促转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技术人员既重视成果水平,又着眼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和潜能,从项目立项、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三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奖励。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包括科技项目完成奖励、科研成果获奖配套奖励以及标准、专利、科技论文奖励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奖励是在一定期限内分别提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参与项目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鼓励技术人员主动深入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项目申报奖励根据申报外部项目的不同级别进行相应奖励。

5主要效果

通过构建和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我公司技术创新效能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5.1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我公司仍然走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公司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逐年上升,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5.2科技成果数量水平不断提升。我公司近几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应急防护救援纺织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级别不断提高,项目水平更加前沿;修订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近10项,获得专利授权50多项;开发出新型警用战训服特种功能面料、双层阻燃功能性面料、带电作业屏蔽服面料、碳纤维三维编织增强材料等新产品50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军警、消防灭火、抢险救援、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系列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励20多项,我公司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誉。5.3带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我公司坚持以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相结合,打造国内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科研产业高地。依托成立的各平台及联盟,实施多个科研项目,带动芳纶等国产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水平快速提升,为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纺织企业和职业防护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公司研制的系列高性能纤维增强新材料大力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与西安相关大型国有纺织企业正在推进深度合作,助力陕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丝绸之路”起点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6结束语

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保证其有效运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公司相关经验,企业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确保技术创新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技术创新的开展一定要和市场结合起来,同时紧密围绕国家及行业需求,立足于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二是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建立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的开放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效能;三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保障,加强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技术创新高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要积极构建“出成果,促转化”的技术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和潜能,提升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季承.以质取胜的管理理念探讨[J].棉纺织技术,2019,47(7):39-42.

[2]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A].2016.

[3]王超,石磊.浅谈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环球市场,2018(21):146-148.

[4]连燕华,于浩,郑奕荣,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22-23.

[5]刘春莲.合川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情况分析与对策思考[R].重庆:合川区人民政府,2020.

[6]连燕华,郑奕荣,于浩,等.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4):783-786.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7

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机遇,加快推进西部科技中心建设,深化落实高科技行动计划和知识产权战略,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着力加强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利用,着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对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二、重点工作

(一)优化体制机制

(1)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促进技术创新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发挥重大产业技术平台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新兴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调研,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2)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3+3”(三大主题计划和三级项目设置)的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提高科技计划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科技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效率。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专家会商、部门协调、市县联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机制。完善院地合作机制,建立重点科研机构定期联系机制,挖掘和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向驻蓉科研机构3批次以上企业技术需求信息。

(3)探索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推进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依托产业功能区,在新兴产业重要领域探索启动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资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联合建设研发中心。深化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半导体照明等1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新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技术外包、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要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4)开展“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突出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组织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制定“十二五”重大科技任务和工作重点。探索建立经济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启动制定产业功能区科技发展规划,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向产业功能区集聚。

(二)加强技术创新

(1)建设一批部级产业园区(基地)。重点推进部级新能源装备、高性能纤维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加快优质研发资源向重点产业园区(基地)聚集。组织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切实推进康弘赛金生产项目、天府生命科技园、新型疫苗产业化等40余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产业发展状况动态监测及信息制度等,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2)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对接,争取15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我市。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争取一批部级产业基地,力争依托部级创新型企业建立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围绕形成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链,重点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20项。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开展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生物防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研发。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突破一批农业新品种、配套新技术,进一步增强粮油、果蔬、畜禽肉类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优势。

(4)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围绕高新技术成果应用推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组织实施“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现代物流、食品安全、城市管理领域感知工程、公共建筑能效管理等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围绕“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链,在粮油、生猪、伏季水果、冷水鱼、猕猴桃、食用菌等产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民生需求,抓好“城镇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现代医疗信息化应用科技示范,完成50个社区中远程协同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设。深化金牛区、双流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示范。

(5)培育一批科技骨干企业和品牌。重点支持迈普、新希望和科伦、康弘等部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新培育2-3家部级试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重点产业优势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服务的工作机制,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30家。大力开发芳纶1414、太阳能光伏标准电池等10个重点新产品,培育现代中药、疫苗、血液制品、大输液等一批优势产品,推动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品牌。

(三)优化服务体系

(1)继续抓好统筹城乡科技行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继续深化彭州黄村、都江堰高原村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和邛崃临济镇千亩茶叶标准化科技示范。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科技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组建粮油、生猪、茶叶等10个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建成15个特色产业区域科技服务站,培养农村科技信息员700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转化与推广应用。

(2)深化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落实《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完成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推进国家“5.26”知识产权执法试点工程,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监测、预警等服务。深入开展重点企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加快知识产权(专利)孵化器建设,深化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制度。推进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工作和双流县、崇州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作,开展经开区、海峡科技园等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加强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建立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年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00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200件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7400件以上。

(3)深化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功能平台的资源整合共享水平,探索建立新兴产业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科技资源与重点产业(企业)有效对接。组织已建的19家园区平台工作站开展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组建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库、文献信息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成果项目库等,建成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决策参考6期,短信服务50期以上。进一步落实有关技术市场促进政策,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成果信息和技术转移。

(4)加快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川大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优势科技资源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组建玻璃纤维及制品、物联网技术等重要领域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农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科技资源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

(5)深化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健全科技、金融、企业的协调机制,完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完善与创业资本、金融资本对接与联系的长效工作机制。拓展与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渠道,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与平台合作的创投及金融机构达20家、社会中介机构达10家,全年服务企业100家,融资和科技保险金额达到20亿元以上。

(四)扩大国际和区域合作

(1)开辟国际科技合作新领域。借助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开展对欧盟项目孵化、技术转移、技术合作交流等。组建“奥地利-科技与管理培训中心”,开展与奥地利及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深化中以孵化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重点加强与以色列新能源产业技术交流合作。抓好第九次国际生物材料大会筹备工作。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工作机制,加强与友好城市、驻蓉渝各国领馆的科技合作与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力争5个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落户。

(2)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交流。加强与港台地区科技交流合作,组团参加港台地区有关科技博览会等。继续推进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与国家平台以及长三角、京津翼、成渝经济区等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的融合对接,共同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高交会等国内科技交流活动,举办专业性科技对接会(科技论坛)等活动10次以上,促进技术与资本对接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3)深化经济区科技合作。以成德绵为核心区,推动建立经济区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科技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及知识产权区域协作等,加快经济区内科技资源和科技产业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科技经济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基础保障

(1)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精心部署“对外开放年”科技宣传工作,高水平策划和组织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宣传,树立科技工作务实、创新、开放的形象。深入实施科技传媒精品工程,抓好科普宣传品牌活动,重点办好全国科技活动周10周年大型科技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素养。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宣传活动,促进自主创新政策进一步落实,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创业。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8

首先,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是××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需要健康,社会需要和谐。卫生事业只有保障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年,卫生事业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重治疗轻预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个人收入轻敬业奉献、重硬件建设轻人文精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而卫生行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服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为群众的健康服务、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切实争先排头。

其次,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卫生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有的单位随着事业的发展,职工收入增加了,一些人的追求变成单一的物质化;有的单位面对困难和问题,一些人要么流露消极、低迷的情绪,要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没有释放出自己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有的单位忽视常规管理,一些干部和职工责任意识不强,履职能力不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既严重影响了卫生业务的开展,也严重影响着单位形象。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价值观念,这是卫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卫生文化有着突出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发功能、协调功能、约束功能、育人功能,在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卫生文化可以引导卫生工作者在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感召下,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实现单位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卫生文化可以融合卫生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培养卫生工作者的作风、情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单位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卫生文化可以激发卫生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卫生文化可以协调单位内部、单位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行业内部、单位内部协调统一,单位与社会和谐一致。卫生文化可以通过观念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对卫生工作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从而促使大家自觉地依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管理。卫生文化可以通过卫生文化的熏陶,使卫生工作者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努力成为受人们欢迎的卫生工作者。

我们加强卫生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和谐统一、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围,锤炼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职工队伍,塑造文明规范、诚信为民的行业形象,增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要通过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把深厚的卫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卫生行业的服务优势、发展优势,使卫生事业更具有发展活力,实现“心齐、气顺、劲足,快乐工作、和谐生活”的目标,不断追求“博爱、淳良、精诚、勤勉、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锻造卓越的卫生行业精神,为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建设卫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加强卫生文化建设,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深厚的卫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融合起来,不断创新,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卫生行业特色的卫生文化体系。卫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建设过程是永恒的。建设卫生文化,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总结提炼富有卫生行业和单位个性的精神理念

精神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卫生行业、单位和人一样也有精神,这就是卫生行业和单位精神。卫生行业精神是卫生行业干部职工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卫生行业干部职工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卫生行业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的群体意识,是经过长期的打造、磨合并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自愿身体力行的,是卫生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各单位在卫生文化建设中,必须总结提炼本单位的精神,并在合适的地方用得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总结提炼卫生行业和单位精神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深入挖掘本行业、本单位的历史文化传承,吸收、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结合时展要求,进行创新,确立本单位的精神理念。卫生行业和单位精神有突出的传承性特征。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其德能仁恕博爱,其皆能宣畅曲解”,其中的“仁爱”、“廉洁”、“博爱”等精神,是我们要传承光大的宝贵精神。唐代名医孙思邈说的“大医精诚”,精辟地论述了卫生人员的品德。如北京同仁医院的“精、诚、勤、和”的同仁精神就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卫生精神。二是提炼出来的精神理念都要有自己的个性,有心灵冲击力。如:某疾控中心的单位精神是“一手撑着健康,一手拥着阳光”;某儿童医院的医院精神是“这里是你家,阿姨像妈妈”;某监督大队的单位精神是“监督是使命,监督是情爱”;某妇幼保健院的医院精神是“关爱好每一位母亲,呵护好每一位宝宝”,这样的卫生行业精神就具有单位个性,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三是要精雕细刻,反复加工,能很好地鼓舞和激励干部职工奋发向上,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如:北京同仁堂的精神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十分精辟。四是确立的精神理念中,要避免使用大而不当的政治化概念,一定要有突出的文化内涵。

(二)完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卫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的范围很广,从个人行为到单位形态、基本制度,从技术要求到业务规程、管理过程。在这些制度中,基本制度是单位制度的基础,没有基本制度,单位就不能存在。管理制度是单位制度的灵魂,单位靠管理制度来指挥、协调正常运转。责任制度是单位制度的重要内容,只有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工作任务才能落实。技术规范是单位制度的核心,卫生行业和单位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有一套科学严密的技术规范来保证工作不出失误。个人行为规范是单位制度的关键,它是制度中对行为和活动约束的第一个层次,十分重要。这些制度和规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管理过程中一套完整的约束系统。正是这一完整的制度系统的运作,培养、规范了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和习惯,进而形成了特有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完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就是要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制度模式,以卫生行业和单位工作理念为切入点,修订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寓文化内涵于制度之中,建立起既科学化又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促使干部职工自觉认真的执行行为规范,积极落实道德要求。

(三)确立规范鲜明的单位标识系统

标识是各个单位的门面,也是卫生行业、单位文化内涵的呈现,既可以体现服务理念,又可以展示单位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各个单位都要认真的搞好这一形象设计,通过标识、标志和服务设施的良好设计,树立单位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信任度,扩大影响面。要搞好院徽、队徽、中心徽设计制作,微标设计要简明而富有深意,让干部职工看到微标就能振奋精神,受到鼓舞、引以自豪。标识设计要做到美观大方、规范统一,一些提示语言要体现情意化和文化品味,给人以慈爱、淳良、温馨、愉悦的感受,真正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心灵上的感染力和情感上的亲和力,营造一个关爱人、尊重人、激发人的创造性氛围。

(四)创建卫生服务品牌

卫生行业是特殊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卫生行业必然要打造强势的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全面的竞争优势。

首先,要立足高品质定位,树立“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苦练内功”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内部科学管理、提高全员素质;“精于内涵”就是要精心打造医疗卫生机构的内在品质,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开展医疗卫生工作;“追求卓越”具体体现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技术创新,执着地追求医疗卫生科学技术,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精益求精;“超越自我”就是通过学习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不断促使自己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精心打造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品牌,培育单位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医疗卫生品牌就是要创造出一个适合卫生行业、适合单位实际,也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品牌。打造医疗卫生品牌要着意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并下好功夫:第一,提高医疗卫生质量是打造服务品牌的关键。医疗卫生质量是医疗卫生单位的生命线。提高医疗卫生质量,涉及到医疗卫生单位各个部门,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依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为此,要从转变员工观念、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着手,让所有员工树立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从自身开始,从岗位做起,形成全员保质量的全方位保障体系;要注重全程质量管理,从抓基础质量入手,加大环节质量管理力度,尤其在关键工作岗位、服务薄弱环节等方面,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实施重点监控,做到操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考核有细则,同时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检查和预防控制机制,不定期工作质量抽查与定期质量核查相结合,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打造优秀品牌的保证。重点学科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旗帜。重点学科建设是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支柱。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单位有重点,科室有特色,人人有专长”的发展战略,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促进学科发展,为医疗卫生机构打造品牌提供学科保证。第三,加强科研工作、创新医疗卫生技术是打造优秀品牌的根本。加强科研、创新医疗卫生技术是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新动力,医疗卫生水平质的飞跃是通过科研实现技术突破为前提的,医疗卫生机构品牌的营造、提升和跨越发展也是通过科研实现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因此,要有加强科研、创新医疗卫生技术的观念,走重视科研、敢于引进、善于吸收、转化及时的创新道路;要有加强科研、开展技术创新的措施,使科研工作、技术创新稳步推进、卓有成效;要有浓厚的重视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氛围,促使广大卫生工作者能在科研上投入精力、倾注心血,耐住寂寞、潜下心来,刻苦研究、寻求突破。第四,营造亲和向上的团队精神是打造优秀品牌的基础。团队精神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奋斗,完成目标的精神境界。营造亲和向上的团队精神,一方面要帮助干部职工认同本单位追求的目标,使大家看准方向,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大家获得成就感、受尊重感,从而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地理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使大家始终保持稳定、团结、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要深入抓好“三名”工程,建设一批名院(名中心、名大队),创立一批名科,培养一批名医,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建设良好的单位环境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9

[关键词]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装备制造业的合理快速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地区经济的基础工业,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强弱的程度。我国在经历了制造业大国的初期阶段后,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在多个方面,如整体素质、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等,仍有较大差距。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结构单一,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资源逐渐减少、经济增速逐步减缓、接续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实现有效的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大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将全力推动新型石油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高端农机装备的快速发展[1]。虽然大庆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掌握较少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结合大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企业因素,从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及风险评估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合理发展高端制造企业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对大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制造业不仅要创新生产过程,而且要创新整个制造过程,包括计划、设计、研发、采购、物流、加工、销售、客户管理和售后服务。通过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的调查,发现创新活动的目的是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市场形势、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创造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制造业的创新也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提高企业业绩、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贡献因素[2]。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获取本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范围的优势地位,对振兴措施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日本为振兴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多个法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日本高端制造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精密仪器、高端机床、高端医疗设备等方面,占据了国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3]。各国学者对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创新能力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措施。基于技术创新的层面,朱太波利用了相应的理论和实验分析方法,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技术创新的不同影响程度[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比,存在很多不同点,其研究过程会面临较多困难,如数据选择、建立评估指标、选择最佳分析方法等。评估指标的建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输入因素和输出因素。基于输入输出因素的创新指数的建立和分析,Hollanders和Esser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分析了输入输出因素之间的效率影响,并评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5]。范安杰在区分不同规模企业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样本数据评估了影响中国高新技术工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6]。定性研究包含的领域较广,但缺乏支撑结论的特定实证结果;定量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但由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其经验分析需要大量的尝试。在研究过程中,应整合两种研究方法,以实现更优的分析效果。在已有的文献中,针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理论及方法,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及实践方法。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独特的特性,对技术创新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影响大庆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大庆市装备制造业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距离总体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大庆地区的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不十分明确,未建立有效的长期控制模式,同时也未采用有效的方法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技术含量产品在产品市场上的低层次竞争。(一)地域因素。资源型产业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自我国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2003年),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储量逐渐减少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快速增大,各项经济指标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严重,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出现了振而不兴的现象。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石油资源减少明显,处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等问题日渐凸显。在产业转型中,有一部分企业通过高新技术的投入,合理延伸了原有的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率,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对油田主业的依赖,无法真正达到产业转型及技术创新的目的。(二)环境因素。大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400mm左右,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是黑龙江西部重点干旱区。大庆市区无天然河流,具有明显的闭流区特征,易出现干旱和内涝。大庆市区居民及工业用水主要由外部水源引入,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比较匮乏。大庆非重要港口城市,交通运输对制造业的发展也有一定限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底线,以绿色制造为理念,兼顾大庆自然资源及交通运输的实际能力,确定合理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政策因素。国家的政策导向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应时刻关注国家的最新政策,明确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确定了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指明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引导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互联网+”的理念对于各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在2015年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书,积极推进该项行动,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到制造业中进行深度融合,提升生产力和创新力,形成先进的经济发展形态。(四)企业因素。在技术创新系统中,制造企业本身占有主导地位。在产品生产、运作、附加值增加的过程中能够介入到市场中,较易掌握市场的变化和最新消息,提前获得市场的潜在需求和发展趋势,使企业创新能够更具有目标性和精确性,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大庆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的对策

医疗技术创新范文篇10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情况

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立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我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县财政每年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科技经费70%以上安排到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的调节和引导,积极而有重点地介入企业研发活动,选择一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中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化改造,培育了一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引领企业提质增效。建立健全政府奖励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县财政今年拨出专款成立县级科技进步奖励专项基金,重点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等给予奖励,对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大力表彰奖励。

2013年我县专利申请量47件,较上年同比增长147%,专利授权量40件,较上年同比增长60%。目前,我县现有省市民营科技企业53家,通过这种上级扶持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在县城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科技创新引领企业提质增效。2014年集团齿轮箱拨叉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公司更名为广蓝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进行上市股改。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油脂食品有限公司和市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正在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完善和落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政策落实情况

县委、县政府先后就增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及时解决了科技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措施。

三、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情况;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进展情况

2011年,我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2012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主动联系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我县产学研建设。目前,我县有20余家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公司与大学建立了食品技术合作平台,利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工艺,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对纯天然倒蒸红薯干和鱼丝保鲜、直条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油茶公司与工业学院开展了茶籽深加工项目;油脂公司与医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该公司药用茶油及制剂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拨叉与理工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为该公司汽车零配件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将军红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有机脐橙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

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科技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作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组织实施民生科技行动,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县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一体化和远程医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实施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