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5-17 11:51:13

经济管理概念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1

1.第一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深圳特区建立的初期,就已经倍感旧体制对经济发展的羁绊,因此,1981年8月开始进行了首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简政放权和政企分离展开,重点是撤销、合并职能重叠、交叉的专业主管局(办),经过改革,深圳市政府工作机构由原来的53个减少为18个,深圳市委工作机构为8个,群团机构7个。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企业公司,建立了包括深圳特区发展公司、深圳特区建设公司、深圳市物资供应公司、深圳市航运公司、深圳市对外贸易公司、深圳市商业贸易公司、深圳市旅游公司等为主的数十家企业公司。初步调整政府职能,对经济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这轮改革,到1982年5月才告一段落。通过改革,初步解决了精简政务、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等问题,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

2.第二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

深圳特区进入了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后,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机构设置已不能与之相适应,1983年底,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围绕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展开。重点继续简政放权以外,主要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同时加强决策、咨询部门。具体做法是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建立“三委五办”:将深圳市计划委员会改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增设工业发展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进出口委员会;同时成立特区咨询委员会,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智囊机构;在市长、副市长直接领导下,分设基建、财贸、交通、农牧、文教等五个精干的办公室,作为协助市长工作的办事机构。这次改革,持续到1985年5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增强了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掌握经济信息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职能,强化了间接调控的职能和手段。

3.第三次机构改革:重点强化特区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督职能,政府进一步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1986年以后,深圳特区的工作重点已从前几年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1986年9月,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进行第三次机构改革,重点是精减政府管理层次,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完善咨询和决策体系。具体方面,设立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重点工作领导。分别在计划、工业、进出口、城市规划和基建、城管、引进外资、机构编制、经济体制改革等九个方面设立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作为决策审议、咨询和协调机构,对有关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下设办公室(局)作为办事机构,同时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撤并和增设部分机构。增设贸易发展局、引进外资办公室,作为深圳市政府主管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工作的职能机构;为了加强与内地企业联系,在政府办公厅增设正处级经济协作办公室等。这次改革持续到1987年8月。这次改革,强化特区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督职能,加强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政府进一步撤离微观经济领域。

4.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调整政府经济口和建设口的机构,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分开。

党的十三大以后,深圳市委和市政府于1988年2月开始进行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调整了政府经济口和建设口的机构。将工业办公室、贸易发展局、引进外资办公室三个单位合并为经济发展局,对全市工业、贸易和外资引进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撤销基本建设领导小组、深圳市人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国土资源局、规划局,重组为建设局和建筑工程局,建筑工程局、房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由建设局归口管理;物价局并入工商行政管理局(加挂物价局牌子);成立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这次改革到当年9月才告一段落。这次改革,将政府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分开,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

5.第五次机构改革: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一些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

1991年2月至1993年9月期间,深圳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时期,之后的几年,又对一部分机构进行调整。这次改革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政府与国营企业的资产管理关系,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国资办——资产经营机构——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关系。二是调整了贸易、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调整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两个领域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实现相关领域的全市统一管理。。三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把一些属于社会性、群众、公益性的事务,从政府的职能中转移出去,发挥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此后的一段时间,深圳又陆续对政府机构及职能进行一些调整。进一步理顺对能源、社保、税务、招商等政府管理职能,这次改革,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加强宏观调控。

6.第六次机构改革:探索大系统大行业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节能力。

21世纪初,深圳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框架已建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2000年3月至2001年7月,深圳展开了第六次机构改革。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按照职能上下对口以及“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主管”、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通过大系统大行业配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理顺了30个单位22项职能交叉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将港务局与运输局合并,组建交通局,建立大交通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大城建、大农业、大文化管理机构;将三个保税区管理机构予以合并,设立一个综合的管理机构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深圳市原有大系统、大行业管理体制。组建经济贸易局,承担原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和劳动局的部分职能,深圳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该局。组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原贸易发展局、经济发展局和外商投资局的部分职能划入该局。组建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部门。从产业发展需要,单设旅游局和驻深工委。2003年7月,为推进深圳市金融发展工作,单设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改革之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为加强。

7.第七次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间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2001年11月至2004年5月期间,结合深圳市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深圳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提出了建立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这次改革,一是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提升政府对居民就业、失业、社会保险方面的服务水平,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和依法处理劳动关系力度。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强化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设立行业协会服务署,以培育、发展、规范行业协会。同时,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力量,加强和改善社会治安管理。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机构。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协调管理职能以及对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管力度。将知识产权局改为市政府直属的行政机构,单独设置,对专利和版权实行统一管理和执法。三是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机构。借鉴“大部制”经验,综合设置机构,进一步完善大系统、大行业管理。组建发展和改革局,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能力,统筹改革和发展规划,体现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的思想。组建贸易工业局,统一管理全市工业、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组建科技和信息局,统筹科技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减少职能交叉重叠。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特设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四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资源保护机构。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市政府部门间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职能和市场监管方面职能。

8.最近一次机构改革:全面实行“大部制”,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

2009年,深圳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重点是“大部制”改革,所不同的是,深圳本轮改革之前已与其他地方在“大部制”改革后的机构设置基本差不多,当时深圳市人民政府机构总数只有46个。深圳的“大部制”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后,深圳的政府机构缩减为31个。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打破现有政府行政架构的局、办的部门模式,按照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市政府各机构将统称工作部门,根据部门的职能定位作出区分,其中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称为“委”;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称为“局”;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办”。各委、局对市政府负责。一部分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改革后,按照大行业,整合决策、规划职能设立七个委员会,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整合原有的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原文化、旅游、体育局为文体旅游局。成立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饮食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政府原有直属机构中只有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共7个机构暂不作调整。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服务办公室、金融产业服务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等从事经济服务的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得以保留。通过机构和职能整合,将能够实现从全局上避免政府决策中的部门利益偏好,能够让决策在全市统筹的平台上通盘考虑,这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运行效率。以产业管理为例,原来涉及产业管理的部门多达5个,现在全部职能整合入科工贸信息委员会,从产业准入审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工作由一个机构负责;在市场监管领域,以前工商、质监、卫生、知识产权等部门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分工,导致市场监管职责不清、执法资源分散,食品安全、无牌无证、制假造假等现象屡禁不止,现在这些机构和职能全部整合到市场监管局,实现对市场的统一监管。改革后,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市场监管体制得到理顺。通过上述八次机构改革,深圳政府逐渐从微观领域退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率、市场公平、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实现。可以说,机构改革过程也是经济法理想的实现过程。

二、深圳审批制度改革:国家经济管理方式从直接到间接

除机构改革外,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长期以来,行政审批被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方式。这种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具体经济行为的经济管理方式在全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羁绊着经济的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较早体会到认识到这一点,从199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历经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审批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中。

1.第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审批项目设定法定化

在启动首轮行政审批制度之前,深圳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先后有过5次大的改革,但这些改革解决了职能划分问题,却没有解决管理方式问题,行政管制、行政审批仍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主要手段,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是普遍现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1997年,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审批737项,核准371项,几乎涉及所有的行业和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少数部门和行业,甚至到了事无巨细都要审批的程度,从企业设立到具体项目投资,都要经过多道审批手续,企业没有多大的自主权。199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对审批制度改革进行调研,清理重定行政审批项目。1999年3月,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正式实施。这次改革对审批项目的取舍主要依据三条原则:一是以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标准。二是以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符合的保留,不符合的坚决取消。三是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界定,看是不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政府审批事项由723项减至305项,减少418项,减幅57%,核准事项由368项减至323项,减幅12%。在完全取消的263项审批和核准事项中,有203项涉及到企业的经营行为,极大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改革中,制定了《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以后要增加新的审批项目必须经过立法程序。改革使政府从繁忙的审批业务中解脱出来,转到依法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市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服务上来。

2.第二轮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

2001年开始的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上与第六轮机构改革同步进行。改革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再取消277项审批事项,减幅41.2%;同时规范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改革后,审批时限平均缩短30%左右。这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在第六轮机构改革中一一落实到部门“三定”方案中,有效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两轮改革共减少审批(核准)事项740项,其中大部分放开由市场调节;对12项经营性指标、配额和经营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拍卖。通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降到了较低程度。

3.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审批

《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前后,深圳市又进行了第三次审批制度改革。这次改革也被称为“清规”工作。这次改革,2003年1月开始项目清理,2004年4月就有了清理的初步结果,全市当时有行政审批事项701项,其中作为行政许可保留的239项,取消265项,作为其他非行政许可保留的197项。较之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深圳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最少。这次改革的另外一个成果是,特别对入世承诺的行政许可进行了改革,彻底清除了地方性法规设立的违反WTO规则的审批项目,并把清理行政审批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审批事项集中清理变成经常性的改革,成熟一项清理一项。

4.第四轮审批制度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

在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刚结束的时候,深圳已经开始酝酿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和逐项规范。当时,通过第三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中,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约占45%。由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受国家《行政许可法》调整,在实践中不受严格监管,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且有些部门将一些本属于行政许可的事项转变为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的事项,逃避监督。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到行政机关整体的行政效率。为了使非行政许可审批与行政许可审批改革配套,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6月开展第四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施行了《深圳市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若干规定》。《规定》强调:凡涉及公共资源配置的审批事项和有营利性指标及额度限制的审批事项,必须改为实行公开招投标、拍卖和抽签等依托市场化办法进行;凡涉及几个部门审批和管理的审批事项应改为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审批和管理;市政府及各部门通过规范性文件设定的审批项目、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监管的审批事项,原则上一律取消;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需年检、年审的资质、资格外,其他年检、年审一律取消或实行备案制管理。到2008年3月清理工作基本完成,当时全市697项非行政许可项目,保留348项,取消98项,认定不属非行政许可登记的其他类项目251项,使全市的行政审批彻底、完整地规范化和法定化,并全部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予以监察。

5.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与机构改革配套进行

在2009年深圳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这次机构改革的核心。调整后的政府部门共取消、调整、转移284项职责和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94项(其中涉及经济类的有129项),占当时全市审批项目的31%。

通过多轮审批制度改革,深圳政府职能发生四个方面重大转变。一是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向加强宏观调控转变,通过削减企业经营事项的行政审批项目,还权于企业和个人,增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则集中精力于宏观调控;二是从直接配置资源向由市场配置资源转变,通过削减资源配置方面的审批项目,并在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等领域实行招投标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三是从政府作为利益共同体向还利于企业和社会转变,通过削减项目立项、配额分配、进出口管理、定价和收费等方面的重复审批和交叉审批事项,使政府从利益共同体中退位,还利于企业和社会;从政府直接进行行业管理向由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转变,通过削减资格审查、资质等级评定、行业管理方面的行政审批项目,推动政府从具体的行业管理中退位,还职能予中介组织与行业协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迈进,实现政府间接管理。

三、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国家经济管理从管制到治理和服务

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市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已经实现较大转变。但是管制型政府的特征并未完全褪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各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审批制度仍较多用于经济管理;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为此,深圳市正在进一步推进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加大社会组织培育的力度,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努力使国家经济管理从管制迈向治理和服务。

1.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从行政审批到行政服务

在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深圳对行政审批进行了大幅精简,但由于时间匆忙,存在一些问题。2010年初开始,为配合“大部制”改革后机构职能的正常运行,达到增效目的,深圳市进行了新一轮全市规模的行政审批清理和规范工作。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中,少数之前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同时之前有些被取消的项目受国家整体经济管理方式的限制,可能要恢复。这次审批项目清理规范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工商注册前置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计划取消一批不必要的前置审批项目,从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完成后,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规范,明确审批的条件、程序,并进入深圳市的电子监察系统,由电子监察系统监督审批过程,确保行政审批的规范化和效率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深圳创造性的提出了“行政服务”的概念。所谓的行政服务,是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行政机关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一些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转变为行政服务项目。2010年3月,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规范行政服务的设定和提供。明确规定除非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否则可以设定为行政审批也可以设定为行政服务的事项,应当设定为行政服务。依照法定程序取消的行政审批,根据社会的需要,可以设定为行政服务。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应当简化办事程序,不得作为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对符合规定的行政服务要求,应当予以提供。目前各部门上报的行政服务项目有三百多项。深圳还将就每一项行政服务制定服务标准,行政服务同样将进入电子监察系统进行监督。深圳本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减少行政审批,增加行政服务,实现由审批到服务的转变。

2.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一些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

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组织,在政策上方便社会组织的成立,并逐步将一些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和为企业社会提供服务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2007年,成立了行业协会服务署,2009年机构改革时,又将行业协会服务署与民政局社会组织处整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统一行使对社会组织的登记和管理。目前各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逐渐开始发挥作用,越来越多原来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事务下放到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经济领域的公共治理格局,已经初现端倪。

当然,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消除,社会公共治理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而且改革中间会有一些反复,在GDP至上的发展模式下,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的企图常常出现。

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深圳政府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这种变化,创造了较为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人均GDP达到13000多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深圳也因此多年连续蝉联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城市。深圳政府在努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进行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从宏观上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又从微观上改革现行审批制度,突出服务型政府这个特点。市场经济的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宏观调控引导等的具体方式都在发生改变。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2

一、知识体系完整,章节独立性强

《农业经济管理》一书主旨明确、研究深入,紧紧围绕着“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点展开,全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全书共由十一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导论”分析了农业的作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概念,而其余章节均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展开。其中,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布局展开探讨;第三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转入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经济组织研究,主要分析了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决策”从经营方式入手,概述了农业生产经营决策以及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类型;第五章到第七章结合现实案例,对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符合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细化的客观需求;第八章“农业科学技术与推广”界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概念,具体阐述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组织、方法与程序;第九章“农产品市场与营销管理”从物流与营销两大方面探析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第十章和十一章结合时代热点问题探索了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农业的建设。这种去中心、碎片化的研究探讨形式,形成了“显性分割,隐性关联”的形态,使得每一章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加强了知识传播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二、理论深入浅出,利于实践应用

《农业经济管理》一书行文简洁、通俗易懂,在理论部分的阐述相对浓缩,主要集中在每一章的“概述”中,围绕着每一章研究主题的内涵、特点、现状及问题展开,对一些概念作出了新的界定,如第十章第一节“农业现代化概述”部分,针对农业资金的定义,本身在不同国家、地区、行业都存在争议,但书中并未对此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而是仅对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概念层面做了简单描述,避免了纯粹理论部分的“长篇大论”,将更多篇幅留给了实践部分,做到理论深入浅出,有效降低了受众的阅读难度,提高书本知识的利用率。同时,该书为了更好地表达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作者不吝笔墨、旁征博引,为读者准备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如第四章中的“中国加速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案例,第六章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案例,有利于实践应用。

三、内容丰富详实,适读人群广泛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3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范畴的界定,阐明研究经济法范畴的重要性,并提炼了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发展权,分配权(公平权)与安全权。然后以此为红线,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原则、经济法主体、经济权利义务、经济法律任务、经济法中的责任等经济法范畴群,借此构筑中国基本经济法之立法框架。

一、探讨经济法学基本范畴的意义

1、范畴的含义

“范畴”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指类型、范围;一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后者是个哲学名词,中外哲学家们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

每门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范畴。如哲学中的矛盾、现象和本质、必然和自由,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成本、利润;化学中的分解、化合;等等。可以说,范畴作为一门学科的细胞,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反映了并且决定着这门学科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前景。

2、经济法学应当形成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

经济法是20世纪中外法制史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它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经济法学。新兴的经济法学实践性强,应用而广,然而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短,理论上显得有些不足,这是不奇怪的。但这种状况不能充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

探讨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即基本概念),正是创建科学的经济法的基础工作,属于经济法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迄今为止,中外法学上尚未完全突破这一难题。本文所作的工作,也只能算是初步探讨而已。

二、探讨经济法学基本范畴的途径

1、经济法学范畴群的构成

经济法学的范畴,首先应属于一般法学,其次属于部门法学,同时也兼具有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科学技术规范的某些属性。

经济法学的范畴,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可否概括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协调(宏观平衡和微观平衡)和国家经济安全?首先是发展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深刻揭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375页。)其次是分配权。这里所用的“分配”一词应是广义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律在巩固分配关系方面的影响和它们由此对生产发生的作用,要专门加以确定。”

经济法学的范畴,有些是对应的或对称的,如管理与协调、干预与参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准人与市场禁入、垄断与竞争等等;有些是单独使用的,如经营者、消费者、发展规划、定价权、经济监督等等。上述对应的或对称的范畴亦可单独使用,某些单独的也可对应使用。

经济法学的范畴,分别表现于经济法的对象、原则、主体、行为、责任等具体内容之中。

经济法学的范畴,一部分要从经济法的实在形态中提炼出来,另一部分可从其他学科领域借用过来,经济扬弃、磨合,形成一体。作为发展中的经济法学,不排除运用某些公法、私法混合的范畴。

2、构建经济法学范畴群必须注意的几个关系

(1)经济学的范畴对经济法学的影响

经济法学研究经济领域的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经济与法的关系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大量的经济学范畴,如计划、预算、价格、成本、企业、竞争等,必然被运用到经济法学中。有些概念和原理,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法学的角度去考察,例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研究经济法问题,应当从经济到法律,再从法律到经济,而不是从法律到法律、从法学概念到法学概念。经济法是经济与法律的有机结合,不好说是几分经济、几分法律。

(2)行政管理学与经济法学的密切关系

行政管理学研究行政机关如何依法管理国家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以及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中,对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就是依法(发展计划法、预算法、税法、金融法、审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对外贸易法等等)管理国民经济,由此产生了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经济法学、行政管理学这两门学科共同使用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国家经济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我们不妨简称之为经济管理职权,也有人认为可称之为经济权力、经济职权)。

如果说,经济法学从经济学中借用经济收益、交易成本一类基本范畴的话,那么它人行政管理学中则借用行政权力、公共管理一类基本范畴。

(3)法学一般范畴和民法学、行政法学等相邻学科的若干范畴在经济法学中的应用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法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法学的基本范畴有:权利、义务、责任,等等。法学又分为许多具体学科,如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各门法学分支学科都会形成反映本学科特点的一些基本范畴,同时也可能交叉使用若干共同的范畴。不能认为,各门法学分支学科中的概念绝对不能相通。如果这样,那就无异于否认了法学一般范畴和原理对各门具体法学学科的指导性意义。这实际上涉及到法学资源如何共享的问题。

经济法学可以引用、参考民法、行政法等相邻学科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并对其中一些概念和原理赋予新的含义或解释,但不应简单照搬或机械套用。如有些场合可用“经营者”一词概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不必将“企业法人”改为“经济法人”。又如可称“纳税人”为“义务主体”,而不必称为“受控主体”或“管理受体”。某些材料将“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具体内容简单套用到“经济法律关系”的阐述中,无法把真正的意思表达清楚。

(4)从经济法律、法规中提炼出反映经济法特点的法律术语

抽象的法律概念往往存在于实在的法律形态之中。既然经济法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取材于丰富的经济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什么能以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为基础概括出一个整体意义上或实践意义上的经济法,关键在于它们在法律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检讨起来,这项理论提炼工作我们目前做得还很不够。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的法律部门、法学分支学科相比,经济法、经济法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而我们的研究工作不必局限于现有的经济立法,还须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在世纪之交,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安全、现代企业制度、知识经济等崭新的、敏感的社会经济问题,必将对经济法、经济法学发生深刻的影响。

三、经济法学若干基本范畴分析

1、关于经济法的对象

民法调整民事关系,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经济法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特定”在哪里?就在于国家因素影响——管理和协调。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国民经济运行关系”或者“经济管理与经济协调关系”可否作为表现经济法对象的范畴?对这一事关经济法的基本格局的理论前提,尚需详加论证。

西方国家用“国家干预经济关系”来表述经济法的对象是贴切的,国家因素与市场经济、政府与私人资本、公法与私法,的确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关系。在中国经济法律(如《价格法》)中,“干预”一词往往作狭义的理解。1993年11月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关于经济法的原则

经济法的目的是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包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谋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平衡,谋求国家经济(包含金融)的安全。经济法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平衡法、国家经济安全法。为实现此种眼展、公平、安全三位一体的目标,必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兼顾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暂时与长远的利益关系。

关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的现实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注意。最近,同志在一次国际性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注:见1998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所以,“经济安全”应作为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以往有关经济法的著作中对此重视不够。

社会主义经济法与资本主义经济法相比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西德1967年出台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提供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控制的松散的法律框架”。(注:见张精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该法关于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各方面经济利益的平衡、对付经济危机的措施等等规定,包含了发展、公平、安全三项指导思想,值得借鉴。

3、关于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规制下的国民经济管理和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具体可包括:

(1)国民经济管理者。国家管理经济直接出面的是各级政府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还有负责审批计划,预算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2)投资者。政府、法人及其他组织,公民个人均可依法投资于企业、公司,成为股东。《公司法》上称之为“投资主体”。

(3)经营者。主要组织形式为企业、公司、还有个人。企业、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必须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努力。《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价格法》等将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统称之为“经营者”。投资者与经营者可以合一,也可以分开。

(4)用户、消费者。这是与经营者相对称的主体。《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认了这两个名称。

(5)劳动者。这也是与经营者相对称的主体——经济组织内部主体。

(6)其他主体。如: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中介机构,行业性自律组织等。其中,有的可归入经营者之列,有的属于官方或半官方管理机构。

以上主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主体;经济活动主体。假如我们不是简单沿用民法学中的公民、法人、合伙和行政法学中的行政机关、行政相对人等主体名称的话,那么,“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社会性团体(非政府经济管理组织)”、“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等可否作为表述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畴呢?应该说,这几个概念反映的角色定位在经济实践中还是明确的。

4、关于经济权利义务

在一定经济体制下,上述主体分别参加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关系,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

法律关系的核心是权利义务。由于主体参与不同的关系、居于不同的地位,其权利义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管理关系中的经济管理权,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条文里采用过职权、职能、职责、权力、权限等术语,它们都包含着权和责两个内容,成为一个整体。另一类是经济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条文里采用过权利、权益、经营自主权、义务、责任等术语,这类经济权利、经济义务往往是对应的。如是这样,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可否分别用“经济管理职权”(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市场活动主体)来表示?有人觉得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的概念含糊不清,其实还是清楚的。经济法关于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表述方法,既不等同于行政法,又不等同于民法。

曾经听到一种议论:经济法是管政府的,还是管企业的?我们认为,政府和企业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两大基本主体。经济法确立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法律地位,规范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保障(或说维护、促进)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有效实施经济行政管理;经济法确立企业的法律地位,规范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保障(或说维护)企业的经营权,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而使之避免滥用自主权。

5、关于经济法律行为

经济法律行为是指经济法规制下各类主体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按主体划分,有国家(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在国家(政府)行为中,有参与行为与管理行为;在国家(政府)管理行为中,有宏观调控行为与市场规制行为;在国家(政府)与企业之间,有管理监督行为与接受管理监督行为。以下作些具体分析: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影响因素;优化途径

成本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成本和生产产生利润则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现有的大部分企业在发展、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从以前的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转变为注重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大对企业成本及经济的管理,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对现有企业内经济进行控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意见,保证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众多企业经济管理方法中,大多数企业优先选择目标成本管理法。

一、目标成本管理法的基本概念

从广义上说,目标成本管理是某企业对其工程设定的经济活动的计划,并且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投入成本而实现的计划。在实际的操作中,相关企业会以市场价减去利润来计算工程的目标成本,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此来实现工程的高效益。

二、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目标成本管理法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

1.企业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管理方式单一

首先,部分企业虽然在意识上明确目标成本管理法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以及该方法对于企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在概念理解及掌握方面却有所欠缺,认为该方法只适用于企业管理层人员,在经济决策、控制等方面与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生产工序无关,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利用该方法有效对成本等加以控制,反而使其内部经济管理工作出现混乱,导致该方法失去了原有作用;其次,使用该方法对企业内部经济成本进行管理时,要求企业内部所有生产、经营部门等共同参与到成本管理中,但由于部分企业内部现有能源产品较为单一,其财务管理人员并未对企业成本各项有深入的了解,导致企业在产品生产时并未得到有效的成本控制,对企业自身经济及发展方向产生制约和误导。

2.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的严密性较低

传统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由上级领导根据企业发展形式提出的决策来确定,而现有目标成本管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进行分析,并根据企业成本经济现状和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由各个部门共同参与,通过全面控制成本达到提升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目的,而在整个环节中不仅需要有决策者的决策意见,更要求整个管理过程具有较高严密性,但目前部分企业在部门的控制、协作等方面存在漏洞,导致该方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严密度降低,反而对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及落实产生阻碍。

三、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深化相关人员对目标成本管理法的认识程度

第一,要求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继续教育、自学等方式充分掌握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方法对企业发展、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对目标成本管理的理解程度,并意识到对企业成本经济加以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并找出合理运用该方法的技巧,确保能够做好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前提工作;第二,要求企业管理者及上级领导人员在企业内部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地向所有员工展示出成本管理、控制对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员工能够从中了解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中,保证该方法的有效应用,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2.完善、转变企业现有管理方式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因此,想要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作用和价值,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和完善,同时加入创新性理念和管理手段,保证目标成本管理法对企业经济管理及控制的有效性,为此,企业应做到两方面:一、对企业内部生产等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补充,将所有人员在生产、经营中的责任明确化,提升员工自我意识的同时利用制度促使员工主动参与到成本管理中;二、在企业内部构建相关网络平台,利用平台对最新成本数据加以收集,保证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对市场中的能源产品价格等进行全面掌握,加大成本控制及管理力度,保证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确保企业符合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提升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严密性

首先,要求企业内管理人员与其他部门共同协作,保证在完成各自工作的同时共同对企业成本加以控制,保证成本控制及管理有效性的同时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整体严密性,保证在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时能够对所有部门加以控制,提升成本管理方法的全面性;其次,严格控制企业内部所有环节,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全部利用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法对其成本加以控制,并在控制过程中对控制内容、流程及成本管理结果等进行全面记录,最后,对控制结果审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管理方法加以调整,全面提升企业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严密性.

结语

经过对目标成本管理法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能够发现,目标成本管理使企业经济管理具有科学性。企业经济管理中对管理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管理工作中要除旧革新,在对转变工作的实际运行中,要及时地完善企业相关的管理体系,借此来提高企业相关工作的实际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琴.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2)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作者:姜秀慧 单位:肇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对策

引言

目前中国的电能主要来源于核电站,水电站以及火电厂。由于它们的开发对地理位置有要求,不能够大规模开发,所以人民用电需要进行输送与分配。对电能进行生产,输送,分配的工程称为电力工程。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电力工程发展的势头迅猛。作为规避经济风险,保护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本应该十分完善,但却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难题。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一、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前提下。电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明社会的象征。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侧面表现出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是对企业在施工前期阶段物资造价以及施工过程中人员花销预算进行控制的手段。在电力工程企业中,经济管理主要是对设计时期的造价、施工时期的成本和施工费用进行统筹管理。这一过程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精确地经济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具有以下四个重要意义:(一)能够保护企业的资产和经济效益;(二)能够快速开展工程,(三)保证工程的质量;(四)推动企业的发展,加快行业进步。

二、发展现状

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情况不容乐观。企业虽然不断引入新人才与新科技,加快技术革新,却忽略了对经济管理方面的变革。以下是经济管理方面无法忽视的发展现状:

(一)管理观念落后

尽管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但企业与企业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还是导致了某些电力工程企业的消亡。消亡的原因并非来自于技术层面的不成熟,而是来自于经济管理方面落后的管理观念。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竞争这一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认为只要自身水平不断提高就够了。金钱大量投入技术开发,忽视市场动向。在经济管理时,有关人员对市场嗅觉不够敏锐,没有做好资金规划。一旦钱全部投资在自身发展上,没有做好企业如果在行业中衰退将使用大量资金挽救企业生命力的准备,那么企业的消亡是在所难免的。固定的思维,落后的观念是电力工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障碍。

(二)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接踵而来。经济管理主要对造价,成本和施工费用三方面的管控,三方面的调控需要和谐统一。传统的电力工程企业没有设有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将三方面的管理集中化,没有详细分工。然而造价,成本或施工费用各个部分的资金测算都需要专业知识,不能混为一谈。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注重对各个预算成分的细化管理,没有聘用专业人员规范经济管理流程,导致三方面的预算清单有不合理交叉的部分,最终经济效益受损。

三、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前期阶段造价分析不明确

前期阶段造价分析不明确主要来自于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没有采用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工程造价核算,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对造价的概念不了解,不明白影响造价的因素,会导致造价错误,影响施工的展开。例如:在设计阶段造价时需要了解市面上各种材料的价格,施工人员的工资以及各种设备的花费;非专业人员对这些并无概念,没有考虑到这些价格如果发生改变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没有设置可调控的资金。这样就会造成后期施工开展的过程,推迟施工日期,耽误施工进程。

(二)成本控制能力差

预算成本对各行各业的企业经济管理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的基本收益,不至于盈亏。电力工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成本预算的控制能力比较差,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观念。造成后期成本清算和账目审核时出现问题,问题出现就需要解决,耽误了工程质量和工程验收时间。

(三)施工过程管理不足

中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前期预算充足到了施工后期却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这样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施工过程管理不足上。前期预算中已经将能够使用的物资与设备规定好了,不允许更改。但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会造成部分物资损坏或者遗失,一旦如此,就需要重新购置。这个部分的花没有出现在预算之中,但却挪用了可用资金,对接下来的施工造成影响。另外,因为电力工程需要在车流量大,人口密度大,房屋建筑多的地区开展,难免需要保护措施。在施工前期,没有对施工地区开展详细的调查,没有涉及购买安全保护措施的费用。但在施工过程中,这确实确保居民安全的必要用品,不能够免去。由此,再一次造成使用资金超出预算范围,经济管理过程不顺畅。

四、应对措施

(一)更新管理观念

在激烈竞争中想要站稳脚跟就要求决策人员拥有超前的目光以及创新的管理思维和适合时展的管理观念。传染电力企业需要明白一切经济发展都要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与其他企业形成良性竞争,而非闭门造车,应该时刻观察市场动向,做好经济应对策略。不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限制住了发展的脚步,甚至于被绊倒在发展的途中。管理层人员开拓自己的眼界,向优秀的同行或者其他行业成功的企业学习相关经验,保证自己在管理过程中时刻创新,稳步前行,带动企业盈利发展。

(二)健全管理模式

造价阶段需要对所需材料的市场价格熟悉,成本则是对电力设备的使用成本的计算还有施工费用则注重于人工费用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杂费的合计。比起将造价,成本和施工费用三个部分合并在一起,由一个部门的员工统一管理;还是设立三个专门化管理的部门,各司其职,有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每一次工程的实施都要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保证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3]。基于此基础上,在经济方面进行精准预算,控制成本,使企业收益最大化。

(三)人员培训

经济部门的人员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运筹帷幄的手段,容易造成经济亏损,企业收支失衡。不仅如此,还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部门技术人员为了追求高科技而花费大量费用,在乎科技结果的展示,没有通顾大局的思想,大量挪用资金在技术方面,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资金需求,造成经济缺口。应该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开展座谈会和讲座等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思想中灌输经济管理的概念。

(四)建立监督制度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防范因高层人员对资金不恰当的使用而导致工程实施可用资金降低,人手不足,工程质量差等结果,建立监督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企业之中对资金的透明化管理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树立公正廉洁的企业形象。可以形成一条监督链,参与监督的人员不仅是监督部门的员工,还有企业全体人员。监督对象也是由上及下,全方面覆盖,不出现任何遗漏。从高层管理人员开始,到参与经济管理的有关部门,再到最底层的施工人员。一条完整的监督链是有效实施监督制度的关键,做到全员参与是实施监督制度的目标。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准则也是推进监督制度的一种方法。工作人员合理使用监督权,配合既定的监督制度对企业运行和工程开展,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加强监督力度。

五、结语

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发展应当适应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寻找合适的落脚点。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企图脱离市场经济进行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行的,甚至会导致企业在行业发展的进程中被淘汰,最后只能消亡。经济管理是对一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具体规划,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需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经济策略,保证企业的收益持续性增长。在行业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拿出适合的解决策略,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春晓.试论如何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3).

[2]朱建琳.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的几点措施[J].通讯世界,2015(11):208-209.

[3]吴猛.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智能城市,2016,2(6):124.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7

财务、会计、审计三个概念性理论不在同一时间出现,那就是人们要在复杂变化的经济大环境中,通过财务、会计、审计三个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掌控和管理,从而实现其自身财产的不断升值。因此,财务、会计、审计概念的出现具有相似的缘由,而这也为对于财务、会计、审计概念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和探索依据。

二、财务、会计、审计概念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财务概念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所在

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计划经济阶段,我国财务理论的概念与发达国家脱轨,使得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成果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所以,财务概念的发展特别需要新思路、新理论的支持和充实。

(二)会计概念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所在

会计相关概念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形成理论的概念也是相对较晚的。会计概念早在15世纪末就已经提出,但是当时只是简单的一个概念理解,日后,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会计概念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并开始逐步确立会计概念的理论体系。在会计概念理论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和不同的观点理念,但这些观点的整体内容为会计概念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目前,相对财务概念和审计概念而言,会计概念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并且凸显了一部分的理论成就的同时为会计从业者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学习资料。但是会计概念仍需不断完善和逐步精确。

(三)审计概念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所在

审计概念的应用历史也是十分久远的,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审计概念的目标、方式等的波动性并不明显,而且审计的应用方法和应用目的都是一致的,因此,有人指出审计的概念是无效的。直到20世纪中期,一种关于审计概念的新观点的提出,使得人们消除了审计概念无效性的想法。新的理论认为审计概念框架由哲学基础、假定、概念、适用情况以及实际运用五方面组成,这为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审计概念框架奠定了基础。目前,审计概念框架的发展与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相当,也仍然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不断在实际中运用,从而完善概念框架。

三、财务、会计、审计概念框架共建的要点

构建财务、会计、审计概念框架进行共建的要点之一,就是针对财务、会计、审计三者概念框架的发展现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来构建财务、会计、审计概念框架三者综合的经济管理体系。概念框架共建的要点之二,即铭记此三者之间存在构建同一概念框架的基础,即人们对于价值增值的需求的基本点。三者合理构成价值管理理论,其中,财务起决策作用,会计进行信息整合,审计则确保信息的安全性。概念框架共建的要点之三,即明确目标客户,锁定经济管理的目标,从而为概念框架共建提供保障。概念框架共建的要点之四,要进行会计监控和审计监控,即通过财务方面所反映出的经济情况进行监控,从而正确分析和解决所出现的经济问题。概念框架共建的要点之五,对会计监控和审计监控进行测评,只有正确的监控数据,才能得到对于财务的正确分析,并给出有效的经济处理办法,因此,对于监控的测评十分重要。在概念框架共建的研究和探索中,抓住要点,能够使研究数据结果能够更加有效。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产业化

随着我国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与多个行业领域密切相关。我国很多行业都在积极实施信息化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对农业经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念与内容

1.1概念。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技术收集、整理、推广以及利用各种有效的农业信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以及高效的目标。首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农业市场信息,使农民能够获取更加有用的数据信息,提高生产积极性。其次,更加科学地配置各种农业资源,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1.2内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涉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这里的要素包括肥料、机械设备、水资源、土壤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这些要素进行利用与配置,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农业科技与教育信息化。农业发展水平与专业人才、先进技术有直接关系,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再次,农业市场信息化。及时获取有效的农业市场信息,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指导建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产品的产购销一体化,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收入[2]。

2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农业已经无法适应时展,正逐渐转向知识型农业。高新技术、先进科技成果以及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直以来,我国都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对信息化的应用较少。因此,要想让传统农业逐渐转向知识型农业,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3-4]。2.1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收入与社会稳定、社会建设有直接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在生产经营时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闭塞。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融合,能够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主动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提高收入。2.2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融合能够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够使网络经济与农业经济融为一体,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2.3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也从传统的资源型逐渐转向知识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3.1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发展滞后。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很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比较排斥。在此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落后状态。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在农业发展中未充分发挥作用。3.2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少,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明显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足够认知,在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建设。3.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当前,国内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大部分农业专业人才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缺乏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较低,无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信息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3.4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农业经济管理。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农业创新发展有直接关系,也对政府职能的发挥有重大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备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无法达到全覆盖。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路径

4.1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在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主要由农民参与,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因此,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应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5]。首先,管理人员可以把农业管理信息与各种媒介互相融合,使农民便于理解、易于掌握并主动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升工作积极性。其次,政府应关注这项工作,安排信息技术专家深入农村组织讲座。农户可以选择代表参加,这样能够提升农民的经济化管理水平。4.2打造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首先,农业主管部门要将发展信息化作为首要任务,打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农业信息资源到平台,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6]。其次,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使信息更加可靠、真实、准确,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打开农产品销路。再次,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农民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在网络平台中分享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4.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各项软硬件基础设施,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大在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事业有序开展。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软件开发工作,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使涉农数据信息更加真实、科学。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力度,使各个部门能够共享农业数据,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4.4增加资金投入,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缺乏资金,就无法完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效[7]。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配置齐全的物资,这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其次,政府部门要对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了解实际困难,为存在困难的地区提供资金支持,配置信息化设备,使农业生产区域更加规范、更具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要加强资金管控工作,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让已有资金得到高效利用。4.5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强化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发展极为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强调农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农民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为我国农业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此外,政府部门应在当地树立典型,创建更加规范的技术团队,使农民能够看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操作能力,引导并鼓励农民在网络平台上加强互动。这样,农民不仅学到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也拥有更多种植经验,还提升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5结束语

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体系,也对当代农业经济管理有重大影响。农业部门一定要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力度,科学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施更加有效、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苗瑞雪.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9(32):6-7.

[2]张艳.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20(7):116.

[3]王志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发展策略[J].农家科技,2020(3):19.

[4]刘玉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J].商讯,2019(6):163,165.

[5]张俊,王金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8):126-127.

[6]陆晨光.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13):10.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生产方式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农村经营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导向下,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引领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拉开大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宅基地改革、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落实等重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激活了农村发展要素,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

1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和时代性概念,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交换、销售、消费、分配等环节,对各阶段的行为、规则、体系进行全面组合规划。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市场主体、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控制、计划、监管,做好相关农业生产发展资源要素、制度政策、方向路径的引导支撑。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使农产品市场稳定有序、农业经营主体增收、农村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经营管理重在规范涉农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市场结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符合。从微观的发展实践来看,开展科学高效的农村经营管理,就是做好农村领域人、财、物的交换、分配,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潜在价值,调动人才、资金、市场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布局形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农业基础支撑。

2新农村建设理念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效

2.1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的战略性目标,在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矢志不渝,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生产、经营、产业体系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含量日益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加可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农村消费市场更加规范,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就是围绕这些重大目标开展的。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初显成效,形成了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场主等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参与、高中低层次分明、联合合作的生产经营架构。市场体系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高水平冷链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相互融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市场布局。消费端充分借助消费扶贫、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品牌打造,增强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质量、效能的信心,打造标准化的消费链条,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控市场销售农产品质量,促进消费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2.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经济管理效能优化的本质是农村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优化,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集体产权制度是通过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清查、核查,并且以股份和份额的形式确权到每一位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落实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从而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着力改变农村劳动力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打好制度基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2016年试点以来,已在全国全面推开,预计2021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3新农村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短板

3.1资源基础保障不足

农业经营生产依托天然资源禀赋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条件薄弱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存在。天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性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水利、交通、住房、电力、信息网络等方面与城市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粮食主产区的种质资源科技含量不高,单产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农产品的国内充足率还有一定提升空间。乡村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存在“空心村”的现象,适龄、优质劳动力外流倾向明显,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农村经营方式和效率与城市发达行业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农业机械普及率和贡献率平均值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打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对农村发展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西部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仍有质的差距,不能成为农村人口聚集、宜业、宜居的主要载体,导致很多人才跨省、跨地区流动,在开展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时缺乏适合的劳动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阻碍。

3.2经营管理体制亟待优化

与一般工业品市场相比,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经营风险集中在生产领域,导致了对农村经营管理的难度增大。为了保护农民这一市场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一般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包括农业财政补贴、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保险支持等,鼓励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做好农民主体培训和市场咨询工作,帮助其分析研判市场,精确控制产量。但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足,机构职能划分不清,人员编制与待遇难以保障,难以激发广大农业经济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机构专业化提升建设步伐。在农村产权交易有序、规范流转,维护农民财产权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方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帮扶能力有限,同时在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上也有诸多的不足,这些对农业经济在市场化机制下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管理机制上的阻碍[3]。

4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推进农业经济管理高质量运行的建议

4.1完善农业要素配置,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高效

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逐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优质、高效、集约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一县一业”布局尽快形成,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变粗放式增长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工厂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农业产业模式广。这就需要在人才、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上提供有力支撑,为发展主导产业做好用地保障,同时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为前提,统筹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耕地种植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吸引农业企业家、大学生、技能型人才返乡创业,以现有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区等创业孵化平台为载体,发挥他们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技术、资源、才能等显著优势,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让优质资本向农业产业聚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装备水平提升,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建立与市场波动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分担保障机制,积极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的抗风险能力[4]。

4.2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扩展,重塑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资金链、消费链,让农产品以更具品牌化、科技化、功能化、绿色化的角色进入市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拓宽农业农村外延,大力发展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农业节能增产技术研发等关联的二三产业,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从而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国际农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4.3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底线原则,确保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与监管。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政策制定应符合乡村文化价值理念和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坚持现代化的方向引领,逐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向现代农业靠拢,并且按照不同的农村发展基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相关政策优势,确定重点乡村,先行先试,形成引领示范,并带动周边地区共同振兴。四是加强农业经济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的农业经济职业资格认证考评,建立系统性的培训体系,保障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待遇。五是深化农村重点经济制度领域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社会化生产相符的经营管理制度,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5]。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效益最大化,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需要在实践当中摸索。应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一步步完善体制政策和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希贵.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5):158-159.

[2]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58.

[3]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4]韩耀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17(24):19.

经济管理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经济管理;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模式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在转变,在现代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经济管理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组员,基于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现代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虚拟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比重不断加大,促使现代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不断转变,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征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产业,在互联网+今天,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发展,拉动了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电子商务其主要活动就是在网络上进行商务活动,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主要有三种形式,BtoB、BtoC、CtoC。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传统贸易的发展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电子商务基本特征。1.普遍性。在互联网+时代,现在全球都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在电子商务时代,现在经济管理需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经济管理,借助于全球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模式,促使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方便性。现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网络,在网络平台进行商务贸易活动已经成为普遍性,在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常态化,用户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网购,利用支付宝或网银等进行交易,网络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用户学习、工作、娱乐等提供了方便性,符合现代人们发展的需求。3.整体性。电子商务贸易活动基本通过交易平台,比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在贸易活动中,选物品、付款、邮寄等都是一个完整环节,电子商务具有一定的整体性。4.安全性。电子商务在交易的过程中,用户最关心网络的安全性,现在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但最主要的需要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基础知识,这是电子商务安全性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证明,很多网络安全问题,都是用户操作不当造成的,必须提高用户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用户的网络技能。现在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交易平台基本都是安全的,用户必须用网络上规范的,熟悉的安全交易平台,比如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

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一)重新确定了经管目标。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经管目标,目标一般都是分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指标。重新设定的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建立在企业的基本情况之上的,是在对企业的各方面的实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之后才确定的。经管目标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目标制定要经过多方面调研,目标具有可执行性,能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重新确定并不完全是建立在获取更高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确保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的,经管目标不是经济指标,盲目的追求经济目标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新的经济管理目标认识到了股东决策在企业董事会当中的作用,强调企业应当在股东的最大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展与之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经济管理目标制定需要一个过程,要切合实际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二)重做了经管组织设计。现代经济管理的设计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现代经济管理需要重做经管组织设计,在组织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经管组织设计。电子商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重做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的,其所涉及到的原则、战略、措施以及流程等都是以这一要求为基本参照标准的。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对该企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必要基本结构及其相关数据做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在确保其具有一定的落实价值之后应允相关人员进行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需要更加清晰明了,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的发展重要因素就是资金,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需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利润。(三)重构了经管信息系统。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发展基本都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促使企业的信息更加透明,对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等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现代经济管理需要应用经管信息系统,这是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构了经管信息系统让企业发展更加信息化,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现代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现代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根本,互联网+时代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经济管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进行,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拉动下,网络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年增加,因此必须完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对电子商务下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采取一些能够迎合时代特征的措施。企业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以将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其中,以提升企业的整个经济管理水平。企业只需要对这些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便能够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达到网络一体化的目的。(二)优化经管业务流程。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现代经济管理需要优化经管业务流程,让现代经济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作用。对于产品的生产、成本、效率、质量以及服务等细节也应该加以重视,突显企业经济管理的开放性特征,以此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或者企业内外之间的协作,增强彼此的联系。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让资源共享,促使企业发展最大化。

总之,现代经济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在电子商务作用下现代经济管理需要转变模式,以适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起到经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入实质阶段——2015年中国流通产业回顾与2016年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5(12).

[2]李琦.电子商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论,2015(13).

[3]偰娜.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5(08).

[4]潘尤兴.电子商务O2O中条码技术的应用——以京东商城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3).

[5]展金泳,许宗礼.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制探索——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5(25).

[6]王利冬.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9).

[7]陈灵欣.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升采购管理规范化水平[J].招标采购管理,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