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34

学习论文

学习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传统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直接面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学习动力的维持相对比较稳定。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学习。远程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并且学习者的层次和特点相差较大。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原因颇多,其中学习动力的维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学习者因在时空上和教师的准永久性分离特性加大了分析和研究的难度。近几年,远程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远程教育工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远程学习者及其学习特征方面,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是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维持问题。传统面授教育形式中,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或提高具有诸多有利和方便之处;而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情形就相差很大。远程学习者自身特性非常复杂,如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差异明显,不同的因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学习动力,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未来必将是一个以传统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并且不断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

一、学习动力阐释

动力,顾名思义是促使或维持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引申后可以理解为做某件事情时思想意识方面甚至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驱力。学习动力是使学习者进行学习或者维持学习行为不间断或者连续进行的力量。学习动力属于人类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之中,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非智力因素,也可窥见学习动力的重要。学习动力的产生对于一个有机体来说需要借助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动力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而构成。同时远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几个方面

1、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我们人类之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永不停歇,主要原因是人有自身需要。在种种需要中间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种需要出自于人的本能。另外的含义是人只有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谈其它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去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实现特定需要。学习需要属于最基本需要之一。因为它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人们通过学习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实现其它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学习需要首先源于人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的未知。人有对未知对象探索和学习的本能,正是在这种先天的本能的驱动下人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其次,当学习者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不能胜任时便也有学习需要。再次,当学习者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以求得到别人的赞许或者表扬时也会有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远程学习者从学习需要来讲和其他的学习者没有过多的区别。

2、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基础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后续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把新的认知对象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这就说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先前的学习基础对继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发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就决定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有多少。根据调查和统计,远程学习者其年龄一般界于18—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知识、职业背景差异很大。年龄小的学习者,基本上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久,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学习者而言情况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走出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原来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进一步学习困难就很大。对于开设像高等数学这类课程的专业来说,真是难之又难。甚至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在继续教育阶段选择了与自己先前所学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其它专业。

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度,又得不到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动力逐渐就会减退以至最后消失。如果远程学习者能像一个旅游者,花钱了,身体累但心里又很快乐,那学习的动力就不言而喻。

3、远程学习者的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所谓自信心是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与其说自信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更不如说它是完成特定任务的动力。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就是通过远程学习拿到相应文凭或者学到一定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大,自信心就强,可能性小,自信心就差。学习的基础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方面。此外,工作的特点以及单位的性质对自信心也有影响。比如工作很忙,经常还要加班的人就很难有自信心。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否也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远程学习看似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家庭成员大家的事情。不仅需要给予他们学习时间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4、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两类具有明显代表性。第一类与社会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各个用人单位都把文凭标的成能否录用的第一个门槛。为了能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质量,不得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习。具有这类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动力看似强大,实则不然。他们把心思不会真正用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以通过课程考试为目的。第二类动机基本上是这样的人群所拥有:他们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通过远程学习以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其目的是能够更好的驾御工作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状态甚至享受工作。个人学习动机从大的方面来说源于社会需求。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5、远程学习者的情绪和情感因素

与学习动力有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绪情感。所谓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现为表情、生理以及体态方面的变化。从情绪方面来讲,如果远程学习者处于快乐的体验状态,其学习动力就强。反之当他处于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中时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从情感方面来讲如果他的学习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联,学习动力也就强大。

三、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策略探讨

按照唯物辨证法原理,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主观和客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学习者自身因素,包括动机、学习时间、家人和单位的支持、学习基础和条件、学习者心理状态等;而从客观方面来讲则离不开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交流和沟通渠道,远程教学管理等。

1、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重要基础

满足需要最简单的理解可能是学习者要什么就能给他什么。其基本含义如下:一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是满足同类学习者的多种需要。个别需要主要指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已经能够满足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来进行学习。例如,出差在外,只要学习者身边能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工作告一段落的间歇也能如此。远程学习者碰到的学习困难或者障碍要远远多于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学校中的学习者能够得到帮助的途径比较多,而远程学习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思考和理解。如理解某一个概念、他需要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有时仅仅有一类媒体资源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远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他们才行。而现在的远程学习网站建设就这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理想,基本上以文字材料和大头像视频为主,,不具备教育技术手段应有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点。本来,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维持是个棘手的问题,要他们面临新的枯燥环境或者不能给予更多帮助的环境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远程学习资源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很重要方面。因为远程学习者花了各方面的努力,目的就是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果学习资源有问题,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学习动力就会慢慢消退。

2、学能致用是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诱因

无论是持什么样的学习动机的远程学习者,都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远程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需选择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联的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学而时用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而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学习者工作单位的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远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让远程学习者学能致用是远程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能拿到一张文凭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既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违背了远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3、加强远程教育的人性化管理是必要保证

远程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管自己的队伍,而且要管理环境,更要管理学习者。管理务必做到科学、高效、准确和人性化。管理的一切内容以及行为和方式都要以保证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出发点。远程教育管理更多体现在对远程学习者的服务方面。我们可以跟随一个学习者决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开始来看一下都需要做哪些事情。首先,他要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来实现自己的远程学习计划。一般来说,名牌院校比较容易被选中;远程学习者还会考虑最终拿到学历或文凭的难易程度。其次,他会去网上进行登记注册。这时候,远程教育单位提供的网络环境就比较重要,必须是简单、畅通和充满人情的。接下来就要真正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了。课程设置是远程学习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必须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系统性。而远程学习者的出发点和远程教育组织者有一定差别。前者主要了解哪些课程好学,哪些又不好学,哪些更加对自己有用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要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咨询释惑方便快捷。尽量把远程学习者从严重的学习孤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事实上,教师或管理者通过课程学习以及一些活动建立自己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熟悉感、亲近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不可缺少的。

综上,我们不能说让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曲线成为一次函数不断递增,至少也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远程学习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2-8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1-333.

[3]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26-28.

[4]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15-17.

[5]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J].2001,(6).46-48.

学习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传统教育方式受教育者直接面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学习动力的维持相对比较稳定。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学习。远程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并且学习者的层次和特点相差较大。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原因颇多,其中学习动力的维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远程学习者因在时空上和教师的准永久性分离特性加大了分析和研究的难度。近几年,远程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远程教育工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远程学习者及其学习特征方面,其中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是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维持问题。传统面授教育形式中,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处在同一个时空之中,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或提高具有诸多有利和方便之处;而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情形就相差很大。远程学习者自身特性非常复杂,如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差异明显,不同的因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学习动力,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未来必将是一个以传统面授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并且不断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

一、学习动力阐释

动力,顾名思义是促使或维持运动所需要的力量。引申后可以理解为做某件事情时思想意识方面甚至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驱力。学习动力是使学习者进行学习或者维持学习行为不间断或者连续进行的力量。学习动力属于人类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之中,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非智力因素,也可窥见学习动力的重要。学习动力的产生对于一个有机体来说需要借助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动力系统。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而构成。同时远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几个方面

1、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我们人类之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永不停歇,主要原因是人有自身需要。在种种需要中间首当其冲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种需要出自于人的本能。另外的含义是人只有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能谈其它的问题。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去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实现特定需要。学习需要属于最基本需要之一。因为它是实现其它需要的基础。人们通过学习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实现其它的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学习需要首先源于人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的未知。人有对未知对象探索和学习的本能,正是在这种先天的本能的驱动下人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其次,当学习者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不能胜任时便也有学习需要。再次,当学习者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以求得到别人的赞许或者表扬时也会有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远程学习者从学习需要来讲和其他的学习者没有过多的区别。

2、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基础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后续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把新的认知对象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这就说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先前的学习基础对继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发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就决定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有多少。根据调查和统计,远程学习者其年龄一般界于18—4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知识、职业背景差异很大。年龄小的学习者,基本上是刚刚走出学校不久,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忘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学习者而言情况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走出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原来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进一步学习困难就很大。对于开设像高等数学这类课程的专业来说,真是难之又难。甚至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在继续教育阶段选择了与自己先前所学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其它专业。

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度,又得不到成功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动力逐渐就会减退以至最后消失。如果远程学习者能像一个旅游者,花钱了,身体累但心里又很快乐,那学习的动力就不言而喻。

3、远程学习者的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所谓自信心是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与其说自信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更不如说它是完成特定任务的动力。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就是通过远程学习拿到相应文凭或者学到一定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大,自信心就强,可能性小,自信心就差。学习的基础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方面。此外,工作的特点以及单位的性质对自信心也有影响。比如工作很忙,经常还要加班的人就很难有自信心。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否也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远程学习看似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家庭成员大家的事情。不仅需要给予他们学习时间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4、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两类具有明显代表性。第一类与社会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崇尚学历的社会,各个用人单位都把文凭标的成能否录用的第一个门槛。为了能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质量,不得已通过远程教育手段进行学习。具有这类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动力看似强大,实则不然。他们把心思不会真正用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以通过课程考试为目的。第二类动机基本上是这样的人群所拥有:他们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通过远程学习以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其目的是能够更好的驾御工作或者寻求更好的工作状态甚至享受工作。个人学习动机从大的方面来说源于社会需求。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5、远程学习者的情绪和情感因素

与学习动力有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绪情感。所谓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表现为表情、生理以及体态方面的变化。从情绪方面来讲,如果远程学习者处于快乐的体验状态,其学习动力就强。反之当他处于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中时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从情感方面来讲如果他的学习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联,学习动力也就强大。

三、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策略探讨

按照唯物辨证法原理,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维持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主观和客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学习者自身因素,包括动机、学习时间、家人和单位的支持、学习基础和条件、学习者心理状态等;而从客观方面来讲则离不开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交流和沟通渠道,远程教学管理等。

1、满足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重要基础

满足需要最简单的理解可能是学习者要什么就能给他什么。其基本含义如下:一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是满足同类学习者的多种需要。个别需要主要指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已经能够满足学习者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来进行学习。例如,出差在外,只要学习者身边能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工作告一段落的间歇也能如此。远程学习者碰到的学习困难或者障碍要远远多于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学校中的学习者能够得到帮助的途径比较多,而远程学习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思考和理解。如理解某一个概念、他需要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有时仅仅有一类媒体资源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远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他们才行。而现在的远程学习网站建设就这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理想,基本上以文字材料和大头像视频为主,,不具备教育技术手段应有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点。本来,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维持是个棘手的问题,要他们面临新的枯燥环境或者不能给予更多帮助的环境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远程学习资源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很重要方面。因为远程学习者花了各方面的努力,目的就是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果学习资源有问题,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学习动力就会慢慢消退。

2、学能致用是维持和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诱因

无论是持什么样的学习动机的远程学习者,都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远程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需选择和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联的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学而时用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而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学习者工作单位的领导要为他们提供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远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让远程学习者学能致用是远程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能拿到一张文凭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既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违背了远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

3、加强远程教育的人性化管理是必要保证

远程教育的管理者不仅要管自己的队伍,而且要管理环境,更要管理学习者。管理务必做到科学、高效、准确和人性化。管理的一切内容以及行为和方式都要以保证学习者有效学习为出发点。远程教育管理更多体现在对远程学习者的服务方面。我们可以跟随一个学习者决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开始来看一下都需要做哪些事情。首先,他要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来实现自己的远程学习计划。一般来说,名牌院校比较容易被选中;远程学习者还会考虑最终拿到学历或文凭的难易程度。其次,他会去网上进行登记注册。这时候,远程教育单位提供的网络环境就比较重要,必须是简单、畅通和充满人情的。接下来就要真正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了。课程设置是远程学习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必须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系统性。而远程学习者的出发点和远程教育组织者有一定差别。前者主要了解哪些课程好学,哪些又不好学,哪些更加对自己有用等等。最重要的是对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要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咨询释惑方便快捷。尽量把远程学习者从严重的学习孤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事实上,教师或管理者通过课程学习以及一些活动建立自己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熟悉感、亲近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不可缺少的。

综上,我们不能说让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曲线成为一次函数不断递增,至少也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远程学习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2-8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1-333.

[3]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26-28.

[4]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15-17.

[5]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J].2001,(6).46-48.

学习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动画专业学习质量发展模式

近几年,我国动漫产业十分热门,究其原因,首先是“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在日本、美国,动漫可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次,我国对发展动漫事业的重视以及各项有利政策的出台。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全国上百所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动画专业,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值得鼓励,但从总体上来看,层次差别也相对较大。为了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立足于此行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

一、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

动画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艺术形式。进入这个专业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美术基本功必不可少,同时还应通过大量练习,训练对角色形态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概括能力。

动画大师温莎·麦凯曾说过:“如果我能重新来过,首要之务就是彻底学习绘画,我要学透视法,然后是人体,包括裸体与着衣人体,再围绕着人体画上适当的背景。”可见,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对于一名动画人员是多么的重要。素描可以了解解剖知识、人物的表情特征、光影的变化与空间透视关系,更能锻炼整体把握能力。速写则可以收集素材,积累各种形象,训练对角色动态规律的把握和记忆。

二、寻找动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主题,主题确定后再借助想象进行夸张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风之谷》,就以环境污染为主题,讲述了巨大的工业文明下被牺牲的自然环境,世界上仅仅只剩下少数几个没有被污染的绿洲——风之谷,小公主娜乌西卡勇敢地和邪恶势力做斗争,终于发现了破坏者的秘密从而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人物形象纯洁善良却又不失勇敢,人物内心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应能让观众在欣赏时获得审美感受,通过他们的回味、思索上升到更高级的审美阶段,达到精神的升华。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创作者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如同孩子一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与好奇心,让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三、明确“寓教于乐”的重要性

动画集娱乐性、商业性、教育性于一身。中国的有些动画作品都偏向于说教性质,“寓教于乐”在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了。相对于国外动画强大的娱乐功能,国内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市场,以至于做出来的东西品种单一、千篇一律。而日本动画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其创作手法的多样化、观众群体的广泛性,大家看动画的积极性都被好的作品调动起来了。比如,《蜡笔小新》充满童趣,手法诙谐,大人小孩都爱看,而因为我们的触角还不够敏锐,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怎样把动画的主题、诉求对象及表现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是值得思考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转换观念开阔视野,深入了解各个年龄阶层的精神需求,做到题材多样化。

四、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何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思考。有些同学在学习中都偏向于电脑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大脑”。将电脑三维技术运用到影片中,使真实感和空间感大大加强,的确能给影片增色不少,但是社会需要的不是动画初级人才,而是可以进行独立创作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在动画市场的激烈竞争下挑起大梁。因电脑舍弃创意,这就如同为了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也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习过程中应和老师多多互动,注意培养发散性思维,思路要清晰自由,不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所拘泥,这样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动画世界。

五、了解动画产业的产业链

动画片——动画商业形象——关联产品这一条产业价值链至关重要。如何将动画产业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好好思考。许多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较完善。好的作品问世后,一系列的卡通玩偶、日常用品应运而生,在影响了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可谓鱼与熊掌兼得。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相对成功的有《蓝猫淘气3000问》,该片一经播出就拥有了广大的观众群体,其系列玩具、服装、文具、食品等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蓝猫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以后的发展中如何让市场更好地参与进来,实行动画产业化的发展亟待解决。

六、关注民族文化,寻求中国动画的独特发展模式

目前,美日动画大举侵入我国动画市场,对此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著名画家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寥寥几句,含义颇深。美日动画都有其鲜明特征,中国动画如何走上一条民族化道路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丰厚的绘画遗产已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比如,中国传统十八描就可以作为动画创作中用线的极好材料,相同的纸笔,不同的线型,可以引起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纷繁多样的艺术风格,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是如何改进。剪纸和水墨动画因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多探讨,多实践,实现创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探索出我国动画的独特发展模式。

中国的动漫事业可谓刚刚起步但也潜力无限,挑战同时蕴藏着无限机遇。只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尝试多思考,创造出一种既民族又现代的“中国风格”,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再创辉煌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拾荒(田易新).动画艺术家:传统动画片与FLASH实践[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

学习论文范文篇4

(一)分布式学习的定义

“分布式”一词最初出现于计算机领域,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储存和处理的两大功能。当被引入教育领域后,就出现了“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系统”“分布式学习环境”“分布式认知”等概念。

根据美国高级分布式学习(ADL:AdvancedDisrtibutedLearning)机构和Saltzberg教授(1995)的研究,分布式学习是被看做是“利用各种媒介与技术形成丰富的资源和构建良好的学习支持环境,构成各节点相互关联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的教学时空分离,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二)分布式学习的特征

1.强调学习的信息化,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超越时空限制,强调时空分离,说明它是远程教育未来可能发展阶段或者只是具有远程教育这一本质特征(教与学时空分离为远程教育的本质);

2.强调广泛的对象,不局限于目前远程教育针对的主要对象——在职成人,说明分布式学习可以是终生教育的一种突破方式;

3.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追求的学习者自我构建对世界理解的知识模型,以及对学习情境的重视;

4.强调学习的随机性,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相合,即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等,因此分布式学习也是一种后现代的学习方式。

二、分布式中的教与学

(一)教师角色多样化

1.从地位上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而在自由的分布式学习中教学时空分离的情况下,教师主导作用将被削弱,在通过媒介、不定时联系学生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便显得极其重要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关键点上、兴趣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在教学过程之外,教师要引导学习者积极与自己沟通联系,教师要适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总之,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较好的扮演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角色。

在分布式学习中,注重的是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习者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习者的合作者,与学习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习者,与学习者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习者实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的,建立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2.从传授方面来讲,由传授者转变为经营者和实践者

分布式学习作为远程教育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体现远程教育教师分工的特点的同时要求教师作为一个对知识传授负责的个体出现,是知识的经营者。教师要对资源进行组织和分配,认真分析资源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的习惯优势,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好教学进度和各种必要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全面把握信息化时代的课程设计理念、分布式学习中对象的广泛等要素。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情境的构思,Moore曾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做了如下论述:“教师应该集中精力创设能够最佳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课程和其他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并获得对学习活动的愉悦感。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增强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的环境要素,最大程度地减少有碍学生学习的环境因素”。情境设计在于构建,更在于随意。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利用各种突发的情境来为学习者服务。

同时,教师也是知识更新的实践者。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日新月异,未来的发展也必将如此。传统课堂的课本显然永远赶不上这样的速度,以网络为媒介的分布式学习中教师则可以随时把更新的知识添加到原来的课程中或者设计成新的学习课程,与学习者共同探讨,不但能满足学习者自身和社会工作的最新需求,也使老师对最新的知识产生良好的实践性理解,这也是分布式学习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求老师保持积极的研究态度,关注学科领域内的最新发展,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更新的实践研究者。

3.从结果评价来看,由评价主体转变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如前所阐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合作者出现,也作为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因此教师与学习者都有评价双方的权利。在网络背景下的分布式学习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设计的作业,同时通过各种媒介的联系取得的反馈信息也是一种评价来源。这要求教师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观念,利用评价产生的反馈来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兴趣等正面情绪。学习者对教师的评价则体现在选课率、评优率等方面,作为知识经营负责的个体,学习者对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

(二)学习者角色中心化

1.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者通过与课程的交互,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资源与创设的学习环境,根据自身生活的直接经验不断地解构、建构,追求个体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和发现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者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学习者是最终学习行为的决定者

虽然教师会引导学习者来选择所需的课程和按照教学计划来学习课程,但在网络背景下的分布式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学习者也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己控制和管理学习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真实地学习水平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随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甚至可以主动地去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总之,学习者按需学习,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心角色由教师向学生的过渡。

(三)教学双方角色的发挥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具有现代信息化观念的教师才能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合作者、经营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获取资源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要树立平等教学的理念,对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注入新时代的理解因子,融入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双重角色当中。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学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等都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分布式学习中,教师显然还需要具备信息化的理念、信息化知识、网络化的教学技巧等知识,要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机构,墨守成规、固执不变的做法只会使自己被信息化时代淘汰。

3.学习者要提高自身的自主自制能力

学习者也要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学习状态: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学习者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要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制力,抵制抑制学习进步事物的诱惑,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三、总结

分布式学习作为未来远程学习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作为今后现代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使目前仍然是一种概念和理念,还缺乏实践的探索和验证,还没有形成相应成熟的管理和组织模式,但对目前教与学的角色转换提升产生了强有力的挑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须要从传统的角色理念中脱身出来,积极尝试研究总结,促进新型学习方式下教与学角色研究的发展,促进分布式学习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分布式学习;角色变化;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分布式学习作为一种未来学习可能的发展趋势,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必将逐步进入人们的主流视野。文章阐述了分布式学习中的教与学的角色变化以及两者的发挥,以期为深刻理解探究分布式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学习论文范文篇5

动画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艺术形式。进入这个专业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美术基本功必不可少,同时还应通过大量练习,训练对角色形态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概括能力。

动画大师温莎·麦凯曾说过:“如果我能重新来过,首要之务就是彻底学习绘画,我要学透视法,然后是人体,包括裸体与着衣人体,再围绕着人体画上适当的背景。”可见,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对于一名动画人员是多么的重要。素描可以了解解剖知识、人物的表情特征、光影的变化与空间透视关系,更能锻炼整体把握能力。速写则可以收集素材,积累各种形象,训练对角色动态规律的把握和记忆。

二、寻找动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主题,主题确定后再借助想象进行夸张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风之谷》,就以环境污染为主题,讲述了巨大的工业文明下被牺牲的自然环境,世界上仅仅只剩下少数几个没有被污染的绿洲——风之谷,小公主娜乌西卡勇敢地和邪恶势力做斗争,终于发现了破坏者的秘密从而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人物形象纯洁善良却又不失勇敢,人物内心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深深地打动人的心灵。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应能让观众在欣赏时获得审美感受,通过他们的回味、思索上升到更高级的审美阶段,达到精神的升华。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创作者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如同孩子一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与好奇心,让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三、明确“寓教于乐”的重要性

动画集娱乐性、商业性、教育性于一身。中国的有些动画作品都偏向于说教性质,“寓教于乐”在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了。相对于国外动画强大的娱乐功能,国内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市场,以至于做出来的东西品种单一、千篇一律。而日本动画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其创作手法的多样化、观众群体的广泛性,大家看动画的积极性都被好的作品调动起来了。比如,《蜡笔小新》充满童趣,手法诙谐,大人小孩都爱看,而因为我们的触角还不够敏锐,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怎样把动画的主题、诉求对象及表现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是值得思考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转换观念开阔视野,深入了解各个年龄阶层的精神需求,做到题材多样化。

四、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何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思考。有些同学在学习中都偏向于电脑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大脑”。将电脑三维技术运用到影片中,使真实感和空间感大大加强,的确能给影片增色不少,但是社会需要的不是动画初级人才,而是可以进行独立创作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在动画市场的激烈竞争下挑起大梁。因电脑舍弃创意,这就如同为了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也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习过程中应和老师多多互动,注意培养发散性思维,思路要清晰自由,不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所拘泥,这样才能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动画世界。

五、了解动画产业的产业链

动画片——动画商业形象——关联产品这一条产业价值链至关重要。如何将动画产业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好好思考。许多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较完善。好的作品问世后,一系列的卡通玩偶、日常用品应运而生,在影响了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可谓鱼与熊掌兼得。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相对成功的有《蓝猫淘气3000问》,该片一经播出就拥有了广大的观众群体,其系列玩具、服装、文具、食品等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蓝猫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以后的发展中如何让市场更好地参与进来,实行动画产业化的发展亟待解决。

六、关注民族文化,寻求中国动画的独特发展模式

目前,美日动画大举侵入我国动画市场,对此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著名画家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寥寥几句,含义颇深。美日动画都有其鲜明特征,中国动画如何走上一条民族化道路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丰厚的绘画遗产已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比如,中国传统十八描就可以作为动画创作中用线的极好材料,相同的纸笔,不同的线型,可以引起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纷繁多样的艺术风格,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是如何改进。剪纸和水墨动画因其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多探讨,多实践,实现创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探索出我国动画的独特发展模式。

中国的动漫事业可谓刚刚起步但也潜力无限,挑战同时蕴藏着无限机遇。只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尝试多思考,创造出一种既民族又现代的“中国风格”,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再创辉煌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拾荒(田易新).动画艺术家:传统动画片与FLASH实践[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

[2]李铁,张海力.动画角色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丁海祥,姚桂萍.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学习论文范文篇6

摘要:文章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中的焦虑状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焦虑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IDs)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学习者须在有了安全感,没有烦恼的情况下才能专心完成学习任务,人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必须以此为前提。’,〔’飞在研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时,学习者的语言焦虑进人了研究者的视野。根据普通心理学原理,研究者将焦虑分为三种情形:特性焦虑、状态焦虑和情景焦虑。其中,特性焦虑与学习者的个性有关,而状态焦虑指某一特定场合(如考场、公共场所等)所带来的焦虑,情景焦虑是指具体的情形和事件引起的焦虑。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焦虑属于情景焦虑,它是学习者因为学习对象的语言难度、内容广度、时间限度、陌生背景和对学习价值的怀疑等引起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川这种情绪状态的持续存在可使其转化为状态焦虑,产生对这一课程的恐惧心理。虽然低焦虑状态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者起到积极的推动的作用,但高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学习过程。因此,对学习者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焦虑表现的研究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焦虑表现及成因

英美文学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部分,要求学生能熟悉掌握英美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阅读部分原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多数学生有学习困难。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和让学生写学习心得等方法,教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焦虑水平较高,达到了影响学习效果的程度,造成了学习困难。

综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如下表现:(l)缺乏学习热情,没有动力,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2)精神压力过大,心情烦躁,学习效率低。课前、课后花了不少时间,但收效甚微,依此循环往复,不能自拔;(3)看到文学书就感到头痛、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4)自我评价低,处处消极被动,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身体的、心理的以及认知的非常态表现是学生焦虑情绪的外化。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这些表现缺乏心理学、教育学层面的认识,要么是听之认之,要么单纯从学生的意志品质上找原因,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从学生自己陈述的焦虑原因中,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第一,担心文学没有实用价值,对求职没有多大帮助,将太多时间花在这门课上会耽误了对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这门课所涉及的内容庞杂,有史、有作品、还有文学批评,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又有限,担心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学好,从而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影响毕业;第三,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高,无法读懂原著,或担心自己没有文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能领悟到作品的精髓。在中国外语教学的历史上,以文学作为教材或教学资料由来已久。学习者通过阅读外国文学著作,提高语言水平,了解异域文化,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是适合的,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语言学习者的认可,而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正如布拉姆菲特(CJ.Bru汕t)和卡特尔(R.A.Carter)所说:“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文学的本质,教育管理者和大众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学成为学校里的一门课程。’

学生之所以为“文学课有没有用”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不清楚文学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文学课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特殊用途语言摆在学习者的面前。仅英语就有经贸英语、商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根据英语的具体用途划分的类别。表面上看,文学和这些实用性强的语言门类好像没有任何关系,在大学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今天,学生自然会质疑这门课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历次修订中,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呈减少趋势,而课程内容却在增加。如果教师未及时做出合理的安排,厚厚的几大本教材本身就会让学生感到不安。在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会上,与会教师常就文学课教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如何取舍?文学史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研究生人学考试都包括文学史。不读作品,文学课就成了空谈;读了作品,不做最基本的批评,也是毫无意义的。其次,所谓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到底指哪些?中外文学史家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那些作家、作品又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呢?要消除学生的疑虑,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学生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不明确,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综合素质和经验经历都会对文学课学习产生影响。麦克尔•隆恩(MichaelN-功ng)指出:“(教师)不应该要求非本族语学习者写‘文学批评论文’,除非他的外语已达到了高级水平,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长期训练和背景知识。”因此,学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通常和老师或自己对学习结果的过高期望有关。

三、降低学生焦虑水平的对策

学习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传统教学理论的学习观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比较,揭示学习的本质,阐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意义论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或者说,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比,本文阐释了传统学习观的缺点与不足,揭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主流学派在美国兴盛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领域的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模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开发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是教学理论上的新突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观的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知识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紧密联系。建构主义又强调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新日知识的互动,从原有经验世界中重组教学内容,通过假设、提问、探索、验证、自我反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比较

(一)传统学习观的局限性

传统学习观是人类长期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历史上曾经对教育教学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传统学习观的不足越发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其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传统认识论和认知科学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映象的过程。历史上曾经流行的“白板说”和“空桶说”是这种学习观的始作俑者。传统学习观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活动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它使得学习成了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集中表现,而不能体现学习者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既不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与要求,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学习是“教一学”的单向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认知过程。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单向线性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学生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个性等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主体势必不能产生双向流动。教与学双方具体、生动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而且使得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

3.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由于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角色,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方法,严重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以“教”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完全漠视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自主性,结果造成了学习方法的简单划一、按部就班,程式化色彩严重。这样既抹杀了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又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违反了学习的本质规律,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课堂气氛毫无生气。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形势,传统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

4.学习活动缺乏体验性。由于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它否定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认知体验的严重忽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往往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抽象化,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突出事物的关键特性和规律性,而不与知识的具体情境相联系,缺乏知识与情境的互动。这些简单化的知识处理以“教”为中心,既没有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特性,又没有考虑他们的社会交往属性,这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灵活地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使得学习者常常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难以从抽象走向具体,学不能致用,因而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在康德的理性主义、杜威的进步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念、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基础来构建知识。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解释现实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把学习定义为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要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的改造。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表现为认知与社会两个方面。认知的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接近学习和认识的,对心理作了狭义的说明,它将心理的范围局限于个人的头脑。认知的建构观点将认知的重组看做是学习过程中的要素。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在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认知的建构主义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它将个人的心理和认知过程看做是同等的。而社会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两个领域:一是与比较有知识的其他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社会交互作用;二是以文化方式发展的文化系统。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团体文化的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影响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它强调和重视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公务员之家:

学习论文范文篇8

进入初三年级,我们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即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因此就片面的认为化学难学,不想去学。其实每一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本人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观察实验。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3、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再次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积极动手实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学习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学期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第三学期是我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第三学期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阐述我院第三学期的概念及意义,然后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及主要观点,最后说明数拉专业第三学期实践教学是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计和实施的。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于2003年创建了第三学期。即在每年的6-8月,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学生安排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我院数控专业的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维护等第一线岗位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为了提高第三学期的教学效果,结合专业特点,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第三学期进行了设计和实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第三学期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创设情境、协作与会话过程,基于此,我们在对第三学期的设计和实施上也主要从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协作与会话方面两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在建构主义看来,情境只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创设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其职业性、实践性和操作训练性强,要求能学以致用,顶岗工作。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场境下应用他们所举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必须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才能促使学生协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实践真实的工作任务,体会真实的社会环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在这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包括所有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的应用、掌握实践技能,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易于形成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群体中的每个人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而实践教学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对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第三学期的设计和实施上,为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会话,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1、岗位轮换

学生进入工作环境后,企业会把学生分为到相对的岗位上并安排师傅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会话,每隔两周对学生的岗位进行调整,在调整岗位之前,组织学生探讨在这一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与收获。通过第三学期期末的实践考核表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交互学习,学生掌握了怎样对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2、协作考核

在实习的中段和末段由专业派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随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图纸、工艺、程序编制、实际上机操作等项目。学生之间还通过技能竞赛等方式相互之间组成小组互相比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来更直接的接触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

学习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转化目标激励学习行为

学困生不是先天形成的。一个学生变成学困生,有他自身的因素,也存在外部因素。学困生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的批评,使他们感到自卑,甚至绝望,从而萎靡不振,乃至不可救药。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导致学困生“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最主要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而不是智力因素,不是他们学不好而是他们不想学。

1.学习态度消极。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上长期遭受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易和教师、同学发生冲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

2.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困生学习无目的,无兴趣,没有人检查督促就不学习,内在动机作用不明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3.独立思考能力差,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学困生长久形成懒惰思想,认为自己就是差,上课不去独立思考,独立性差,学过的知识不及时地复习巩固。由此进入“差”的恶性循环,无法很好地在群体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4.学习计划性差。学困生对自己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协调学习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没有计划,经常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去做。

5.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改变刊鱿门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教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心理定势。由于长期生活在一种颓废,抑郁的氛围中,使他们思想包袱很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二、针对学困生心理,实施化学教学

(1)关心和爱护学困生

要转化学困生,就得从其感情立足点着手,一般的学困生,都曾遭受心灵的创伤,因此教师从情感上热爱他们,用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样可消除他们的自卑、疑虑、隔阂、对抗等心理障碍,从而融合师生的感情,使他们能够乐意去改正自己的缺点,接受教师的教育。

(2)全方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为了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组织他们参观科技展览馆、实验室、工厂,给他们讲化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借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实行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认识,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即学习困难生、中等生、尖子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特点的不同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例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各层教学目标是:(1)低层目标: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育豁及分布。(2)中层目标: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原子外电子的排布。(3)高层目标: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学习问题,对答的对的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尽可能多地表扬有进步的学困生,使他们产生“我学会了”、“我也能学会”的良好心理状态,这样不但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4)给学生以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制订目标,确立走向,从而激励学困生消除偏颇的一种方法。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驱动力,一个恰当的目标可以激励人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教师在引导学困生制定目标时,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最优化的目标是“伸手弗得,跳之可获”,目标要明确、醒目,又鼓舞人心。

目标制定后,教师要定期督促、检查目标实施和完成情况。对实施、完成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产生成就感,使其上进心更强。对完成不够好的,帮助他适当调节目标,引导其自我努力,进行自我教育。

(5)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听课和复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布置好预习的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上课注意力更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