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年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1:58:15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和倾销等基本含义。

2、结合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和行为。

4、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

2、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列从1978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7位。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入新课:我国是古代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之一。只是近代落后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开放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国对外贸易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讲授新课):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板书)

学生读教材,分组讨论,然后老师来分析总结:

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板书)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板书)

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比如说在处理港、澳、台问题上,中国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港、澳、台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任何外来的干涉就干涉我国内政。我国主张经济结构调整,进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

又如,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吃饭问题不能靠外国,不能单靠从外国进口粮食来解决,而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自力更生。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板书)

由学生齐读教材三方面原因,老师总结: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要清楚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又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③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板书)

展示材料:“海尔”是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称雄国内外市场的企业集团,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是中国海尔的老师。1984年中国海尔引进并消化德国电冰箱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项海尔产品。就连德国利勃海尔都不无敬佩地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犯了一个大错误,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海尔”的成功和腾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第一,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板书)

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的重要途径。(板书)

“海尔”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的民族工业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有更大的发展。“海尔”成功地处理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了自力更生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借开放引进起飞,创建中国名牌、振兴民族工业的成功之路,这是国内其他企业向它学习的最宝贵之处。

⒉平等互利原则(板书)

①含义和要求(板书)

展示材料:主席在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会晤时说,在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中国不会接受任何中国经济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那会损害中国的利益。江主席的谈话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因为平等互利既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平等互利要体现贸易双方的地位和权利相同,不允许有损害一方主权的要求;同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不允许不等价交换的发生。例如,我们在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时,在土地使用、减免税收等方面,有时要给予他们很大优惠。这种优惠并不损害平等互利的原则。但是,给予外商的这种优惠,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就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②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相辅相成(板书)

贸易自由并意味着进口失控,进口失控的主要原因是倾销和进口补贴,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那么什么是倾销?它有什么危害?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反倾销?使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结合热点分析:

展示材料: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对外倾销

外贸部长石广生2001年3月13日在回答印度记者提出的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问题时,他说,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一项措施,但这一措施的使用有具体的规则和条件。中印两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贸关系正在不断发展。他认为中印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一贯反对倾销,不允许中国企业对外倾销,而中国企业也没有能力进行对外倾销。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这也不能说是对外倾销。

⒊吸收有益的东西,抵制腐朽的东西。(板书)

在学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抵制腐朽的东西。

课堂小结:简单复述所学内容,强调重点,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⒈2000年中国的国内石油产量为1.6亿吨,原油进口将达到7000万吨。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在不远的将来要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这表明:(BC)

A.我国仍没有甩掉“贫油国”的帽子B.我国石油供应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C.我国应加大石油工业发展的力度D.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⒉2000年12月外经贸部发表声明,决定将于是1999年12月10日正式立案的对来自日本、德国和美国的丙烯酸酯反倾销查案延至2001年6月。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ABD)

A.是为了维护我国的权益B.是因为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C.是为了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D.有利于保护我国民族工业

二、简答题:

2000年第20期《半月谈》裁文,中国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不仅在于承诺扩大国内服务业的准入,而且要相应的促使我国的服务业更多地走出去。实行双向开放,才能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2

一年来,我工作的明白白白,清清白白,没有做任何不利于工作的事情,也没有做错过任何账目。我认真听从领导的指示和同事的正确建议,我做的一直很好。

一年来,本人分管、协管的股室较多,工作范围广、任务重、责任大,由于本人正确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坚定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支行的规章制度,较好地履行了作为行政职务和作为专业技术职务的职责,发挥了领导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和协管股室全年的工作任务。

一、在廉的方面:

1.按规定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

2.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准则》,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一年来,本人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自觉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遵守民主集中制;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廉洁奉公;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3.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人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4.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行员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动支行用人机制的改革,并逐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本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坚持以制度用人,以制度管人,并引导、教育员工自觉执行支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爱行如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二、在绩的方面:本人工作思路清晰,计划性、前瞻性、前导性强;开拓进取,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获采纳,完成较重的本职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效率较高;能按时或提前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工作成绩比较突出,效果良好。

在外汇管理方面,年上半年,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县外贸公司增加较多,领用出口收汇核销单大幅度增长,出口额大,收汇额小,核销率较低,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问题,在支局局务会上提出了加强核销单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出口收汇核销风险的意见,获得局务会的采纳。随即,本人制定了《关于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出口收汇核销单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有保有压的措施,加强核销单管理。并组织开展对部分外贸企业外汇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贸出口的指导意见》,对辖区外汇指定银行提出了六条窗口指导意见。此外,还组织对部分私营企业运作情况的调查,分析其运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私营外贸企业出口收汇核销管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了我县外贸企业领单、出口、收汇、核销的良性循环。

在支行制定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方案的过程中,本人提出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作风好的人,主张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方式要由“相马”改为“赛马”,让人才的本领得以施展,在年龄的条件上不宜定得过低。本人的主张最终被支行党组采纳。

三、在德的方面: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纲,法纪、政纪、组织观念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顾全大局,服从分工,勇挑重担。尊重一把手,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端正,工作作风踏实,敢于坚持原则,求精务实,开拓进取,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负责分管和协管工作,大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促进支行三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在能的方面:熟悉和掌握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较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具有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能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具有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经验较丰富,知识面较宽。

一年来,本人先后主持召开辖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会议、外汇管理工作座谈会、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协调县政府召

开国库工作座谈会。在上述会议上,分别组织学习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把“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外汇管理政策、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帐户管理、现金管理、国库管理规定等传导到辖区金融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并通报相关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较好地发挥了基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和窗口指导作用。

五、在勤的方面:本人事业心、责任心强,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认真,态度积极,雷厉风行,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勤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故不迟到、不早退。一年来,本人基本无休工龄假,节假日较常值班和加班,坚持每个月底参加营业室的加班,协调有关工作,审核有关报表。由于本人工作较忙,因而多次放弃了应邀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和赴外考察活动的机会。

总的来说,一年来,本人在支行党组的领导下,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金融知识学习,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廉洁自律,自觉遵纪守法,认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3

下面我分两个方面向大家汇报自己过去一年来在外贸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收获和体会。

一、克服困难,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摸索,做到从内贸到外贸的成功跨越。

我不是外贸专业出身,最初转到外贸岗位时,以为自己有从事内贸业务的基础,外贸业务不会难到哪去,没想到工作一上手后,其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除了外语要过关,专业知识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是由贸易洽谈、签约审证、备货订仓、制单结汇几个部分组成,而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我一上岗,就感受了不小的压力。知道要想胜任这项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由于我们人手少,任务在身,不可能是先学习再上岗,只能是一手托书本,一手干工作。所以在06年中,我把大部份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强化外语、学习外贸专业知识上了。从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制定了雷打不动的学习计划,不管工作再忙、家务事再多、都必须抽出一些时间学习。在家里,经常是孩子睡下了,就是我最踏实的学习机会,时间长了,孩子问我:妈妈又上大学了?在工作中为了弄懂一个概念,我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工作中碰到难题,有经验的同志帮助解答了,我都会仔细记在本子上,班后再找时间细细消化,逐步提高。学以致用,让我增长了知识,练就了本领,提高了技能,在工作中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例如,外贸业务中的审证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如果有问题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就直接导致我们公司结汇的风险。所以用户往往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设法打擦边球,我们收到的每一份信用证都会存在一些开证行或申请人提出的特殊要求,这其中就会隐藏着对我们的不利条款,这种情况碰到的多了,我们外贸组的几个人也就习惯了对信用证中自己拿不准的条款,都会提出来相互之间进行切磋,经验不够用了,就查找相关书籍寻找依据,请教银行也是家常便饭。年,我共经手处理了16份信用证,在自己的审证过程中发现有些条款不利于我们安全结汇,每一次我都会坚持要求外商修改,虽然要求外商改正信用证是一件特别麻烦的工作,有时外商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会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很不客气地同我们发脾气,但为了公司利益,我都会在耐心的商谈之中,坚持不放弃原则。16份信用证中曾经有40多处都是在审证中发现于我公司结汇不利,我都坚持据理力争,直到信用证修改满足我们的要求为止,从而确保了资金正常回收。

外贸合同的履行是以单证的往来为基础的,专业人士通常称其为单据买卖。我们制作的单据和交单时间如果与信用要求存在不符点,就无法保证货款及时、全额的收回,单据的作用和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单据制作同样是我工作中,重点学习和把握的内容。起初因为业务生疏,总是越着急越抓不住重点,屡屡出错,当辛辛苦苦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一大堆单据,被银行挑出毛病退回来重做时,心里真不是滋味。记得有一次中板合同交单,由于外商要求将几个合同交叉发货,又在一个信用证下,分出多套单据议付,经过反复调整,离交单的时间只剩一天,这个时候我只能抱着所有单据,在银行与审单员一块过单,直到银行快关门了,单据才终于寄出去了。为了抢时间,银行工作人员陪着我饿了一天肚子。

经过近半年的实践积累和不断摸索,到下半年,制单工作对我已不是太大的难题了。年我共制单套,每一套都是数拾页的单据和数不清的数据,按时、如数收回货款余万美元。在制单中我体会到不仅需要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清醒的头脑,更需要是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

二、精心尽力做事,努力为公司多创效益年月份以后,总公司出于业务分工的考虑,新钢联的出口业务只能在首钢以外的市场寻求发展,只能通过外采的方式组织出口资源。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冠以首钢头衔的公司来讲是很艰难的,因为外商知道你隶属于首钢,他就希望从你这儿拿到首钢的产品,规模大一点的钢铁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力和能力,而我们拿不到稳定的出口资源,这对于我们都是不利因素。

可是新钢联公司的特点就是要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用自身的努力,开创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在大家的帮助配合下,我从江阴西城钢厂采购欧标圆钢965吨,江苏溧阳扁钢厂采购美标扁钢吨,包钢采购欧标圆钢吨。分别出口到墨西哥和欧洲。加上上半年出口的首钢产中板吨,年,由我经办出口钢材合计吨。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精心尽力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年月份,从包钢友谊轧钢厂采购吨圆钢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当时我公司与包钢友谊轧钢厂签订了圆钢采购合同吨。因为要赶在国家退税调整之前发运,所以我们要求他一定要在月日前将全部圆钢运抵天津港,具备装船条件。

因为此批圆钢是首次出口欧洲,所以在外包装、挂牌、材质证明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和履约信誉很重要。尽管我们在与包钢的采购合同中作了明确的约定,包钢也紧赶慢赶,终于在12月4日将我们所需要的货物运到了天津港,但当货货时却发现了许多与合同规定不相符的小问题,如包装、刷色不规范等。接到货代的信息时已是周五的下班时间,可如果不去现场验货就有可能出现问题,造成外商索赔,不及时处理,错过船期,就有可能造成退税损失。想到这些,我只能把孩子交给生病的婆婆照看,周六一早赶往天津港,与货代一起按工厂的明细一一理货,对于出现的问题反复与工厂沟通、确认,最终得到了厂方的理解和支持,问题部分很快得到处理,保证了此批货物在12月14日前具备报关条件。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4

一、中俄贸易关系的现状

中俄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潜在市场巨大。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平稳推进和睦邻友好条约的签署,使双边贸易关系取得稳步的发展。两国贸易发展状况详见表1。

表1我国对俄双边贸易发展走势(单位:亿美元)

注: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第233页,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2年至今,中俄两国贸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发展较快,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6亿美元的高峰。这一阶段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滑坡,国内商品十分匮乏,急需我国进口商品。我国对易货贸易也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两国政府为这一时期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1994~1996年),199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开始下降(50.8亿美元),比上年降幅达33.8%。主要原因是1993年俄方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使我国出口商品盈利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与此同时,俄方大幅度降低出口关税,鼓励出口,所以使1995、1996年我国对俄国的进口额有所回升。但由于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逐步向现汇贸易过渡,双方企业均缺乏资金,且俄出口商品也逐渐失去其价格优势,所以这一时期的双边贸易始终未能超过1993年的水平。

第三阶段(1997~1998年),由于上述原因的持续效应,这一阶段双方贸易额依然下滑。1997年贸易额为61.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10.5%,其中我出口20.3亿美元,增长20.3%,进口40.9亿美元,下降20.7%;1998年贸易额54.8亿美元,同比又下降10.5%,其中出口18.4亿美元,下降9.4%,进口36.4亿美元,下降11%。

但是这一时期两国边境地方贸易发展较快,1998年边地贸易额比1997年增长20%以上,约占两国贸易总额的1/3。

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两国贸易止跌回升,2000年中俄签署了《中俄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2001年7月两国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使中俄贸易渡过了10年的磨合和过渡时期,走入了快车道。2000~2001年中俄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我对外贸易总额增长速度。2000年我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1.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8%;进口同比增长35.8%,创20年来外贸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新高。而中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同比增长39.90%,其中我对俄出口同比增长48.70%,进口同比增长36.70%,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993年的历史最高记录,为80亿美元。2001年,中俄贸易额约达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38%,再创历史新高。2002年中俄贸易水平依然是大幅度提高的增长势头,预计还要创造历史新高。

中俄双边贸易互补性强,进出口商品呈如下结构:目前,我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仍以服装、鞋类、土特产品、粮食、食品等传统大宗商品为主,近年来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我自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原材料性商品为主,主要品种有飞机、钢坯、肥料、原木、冻鱼、成品油、钢材、船舶、纸浆、塑料等。详见表2和表3。

表22001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主要商品额结构(单位:万美元)

注:此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制作。

表32001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主要商品额结构(单位:万美元)

注:此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制作。

二、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的高度

目前,中俄双边贸易额占各自贸易总额的比例还不够大,因此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中俄双方的贸易无非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它,这显然是不对的。纵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展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势头,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减轻世界经济低迷的负面影响,适应两国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把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的高度是两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抉择。

(一)两国资源秉赋是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高度的客观基础

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资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2~28%,木材蓄积量占25%,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较少允许资源大量出口的国家之一。俄贸易部拟定的《俄联邦2010~2015年对外经济活动构想方案》指出,2010~2015年“燃料、原料商品将构成俄罗斯出口基础”。目前这种资源性产品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60~80%。虽然俄罗斯也期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但从中近期来看,出口原材料产品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我国虽然也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大多数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只有21种可以满足需求,其中石油制品缺口将达1亿吨以上。中俄两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运距较近,贸易成本较低。总之,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存在巨大的空间。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虽然不高,但人力资源十分充足,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劳动人口供过于求的趋势依然存在。而俄罗斯的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在广大地区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采矿业、种植业和伐木及林业产品深加工将使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大有用武之地,这样一方面可使中方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俄罗斯广大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总之,两国资源秉赋是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高度的客观基础。(二)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是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高度的客观需要

中俄两国经济为了持续发展,都在国际市场比较优势的引导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劳动人口供过于求,且大量劳动者素质偏低。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可向俄罗斯长期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俄罗斯科技力量雄厚,劳动者素质较高,劳动人口短缺,俄罗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大力发展军工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中俄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产业结构的互补达到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互补,这将为两国实施长远经济发展战略注入源源不竭的经济活力。

(三)中俄大型科技贸易项目对促进两国经济发

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两国都需要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大型经贸项目合作,以减缓世界经济低迷对中俄出口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俄大型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如两国总理于2001年9月7日共同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根据协议,2005年管道投入运营,每年俄方向中方输送2000~3000万吨原油,至少输送25年,这将使中俄能源产品的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对中国战略资源的储备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中俄合作的连云港核电站2005年投产,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将有望超过中法合作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最近,俄罗斯政府已决定将苏一30战斗机生产线引进中国,这将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俄两国政府间重大的科技贸易项目协议有300多项已经达成或正在达成,可以预见,中俄大型科技贸易项目为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阶段开辟了良好的新局面。

三、将中俄贸易推向战略高度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将中俄贸易推向战略高度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贸易战略性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双边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双方将进行长期的战略协作,2000年7月普京把中国作为自己就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亚洲国家,双方领导人都把加强双边经贸合作促进贸易发展看作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至今,双方总理举行了七次会晤,俄方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产生浓厚兴趣。《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为两国经贸合作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条约》所倡导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为中俄贸易推向战略高度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

(二)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逐步趋于稳定,为两国贸易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普京执政以后,动荡已久的俄罗斯政局逐步得到稳定,政府因此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俄罗斯迎来了经济转轨以来的首次经济增长,当年的GDP增长了3.2%,2000年增幅达7.6%。与此同时,俄罗斯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在2000年提高了9.6%,工资增加了20%,失业率从12.25%降至10.3%。此外,2000年农业产值达到8449亿卢布,比1999年增长5%,粮食产量为6540万吨,比上年增加19.6%,2001年俄罗斯农业再获丰收。总之,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为中俄双边贸易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俄方积极推进“入世”,为中俄贸易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俄方当前正积极推进入世进程。为了创造入世的条件,俄方提出了新的关税改革方案,按该方案,从2001年起进口商品实行5%、10%、15%和20%四种关税税率,并已开始降低税率,但平均关税税率仍保持在12~14%之间。另外,许可证、配额及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都会逐步减少或取消,边境商品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对方市场,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另外,随着俄方入世步伐加快,俄罗斯的服务贸易市场也将逐步开放,我国可以开展在运输、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合作,开辟新的贸易领域。即使俄方入世,中俄在国际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是由于双方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性高于同构性,因此彼此的竞争性将小于互补性。当然俄罗斯入世,在一些相近商品争夺国际市场方面也会出现新的冲突和矛盾,贸易保护主义将采取新的方式加以展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预案安排。

尽管中俄双边贸易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距离双方首脑1996年提出的到2000年时双边贸易额应达到200亿美元仍有不小的距离。另外,双方贸易关系还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两国没有在外贸多元化格局中把发展中俄贸易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2001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中俄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中仅占2%和6%左右,只及中美贸易额的1/7左右。仍然没改变“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中俄两国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具有很强的需求,把外贸的着力点都放在了西方大国,双方往往以近期的国家实际利益为基础,通过国际市场上选择自己最有利的贸易伙伴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双方都还没有真正把双边贸易的战略重点放在对方,双方政府还都没有开拓对方市场明确的整体战略。俄方更多地强调对华贸易的自由化,但同时在对华贸易中又带有相当多的随意性,有时甚至制造一些阻力和障碍。中方往往以边境贸易战略替代整体贸易战略,允许各种贸易主体以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参与边境贸易,抢占俄罗斯市场。由于多元化的贸易主体之间缺乏合理的战略分工和利益协调机制,各种贸易主体之间短期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中俄贸易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是中俄双方现有的供给结构,使中俄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受到一定的挑战。我国希望从俄罗斯进口资源性产品和军民两用技术,但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特殊性。因而俄罗斯对这些产品的出口有比较严格的限制,难以完全满足我方需求。同时,随着俄方消费品进口的多元化和国内消费品生产企业逐步摆脱困境,俄方消费品市场的卖方特征已不复存在。中国对俄贸易的许多传统产品在俄方市场上的优势受到一定的挑战。美欧各国正在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营销手段、较高的产品质量和适中的价格抢占俄方市场,而我国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贸易结构和营销方法上,双方没有中长期的经贸合作的战略规划,我方出口的优势正在逐步下降。

三是中俄双方贸易制度仍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标准。中俄贸易从历史上说一直是以国家贸易为主,双边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就是双方贸易的规则。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面对多元化的贸易主体和多元化的贸易方式,中俄两国政府认可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起作用,中俄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制度。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银行结算制度、法律仲裁制度、信用保险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和通关制度。中俄贸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诸如合同履约率低、债务拖欠、买空卖空、随意扣留货物和资金、包机包税等现象,甚至中方贸易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使中俄贸易成为高风险的贸易,严重影响中俄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是双边贸易合作中存在某些偏见和误解,影响着中俄贸易合作的长远发展。由于中俄双方客观存在利益差异,也由于双方在各个层次上交流不够,中俄贸易领域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如中方的贸易主体一味埋怨俄方商务环境不好,只看到俄“秩序混乱”、“制度落后”、“经济困难”和“贸易风险”的一面。一些企业出师不利便产生对俄贸易“恐惧症”,对俄方市场望而却步。俄方的某些学者和政界人士对同中国发展贸易合作充满疑虑和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输出自己的技术获取利益,又怕培育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有人还热衷于渲染“中国威胁论”,边民劳务人员过境“影响边境安全”,还有一些俄方人士看不到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提高的现实,依然抓住过去少数商贩推销假冒伪劣商品之事,大做文章,公开渲染不进口中国商品等。四、制定中俄贸易发展战略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不失时机地抓住中俄双边贸易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有效地解决双边贸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我方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促使中俄双方尽早制定双边贸易发展战略。

(一)促进中俄双方将双边贸易关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俄双边贸易在过去客观上呈现出以北方为重点,以黑龙江省为依托,以满州里、黑河、绥芬河、二连浩特等口岸为前沿的小范围、低层次、低水平的特征。事实说明,这不符合两国在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中俄双方必须适时转换贸易发展战略,形成大范围、多形式、多主体、高起点为核心内容的贸易发展战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有利于实现中俄国民经济的长远战略发展为目标,以有利于中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为标准,从以俄国远东、中国东北为重点,过渡到全国范围,形成南北兼顾、东西联动、分工合作、全国一盘棋的大贸易格局。除了国贸和边贸外,还应当下大气力建立境外出口加工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应当注意组织若干大型工商贸集团,联合一大批集生产、流通、科研、运输、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各类企业,组成对俄经贸合作的“航空母舰”,把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成规模的打进俄方主流市场。同时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向俄罗斯进军,以适应其经济转轨的运作模式。在继续扩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逐步扩大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从俄方市场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另外,中俄双方还应加强区域合作,让各自企业参与俄国西伯利亚和中国西部的开发,使贸易向纵深区域发展。总之,通过双方总理会晤机制,促进俄方将俄中贸易关系提高到推动两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上,尽早共同制定中俄中长期贸易发展战略。

(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养中俄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关系是自然的市场关系,但是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获得,政府应该在保护本国贸易主体获得比较利益的过程中,不断转换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首先,政府应认真总结中俄贸易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为制定中俄中长期贸易发展战略创造各种条件,参照国际规范,为各贸易主体开拓俄方市场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简化签证手续,促进人员往来。鉴于对俄贸易人才缺乏的现实,应有计划地培育对俄贸易人才,以满足未来双边贸易发展的紧迫需求。

(三)抓住俄方入世的有利时机,在双边谈判中解决未尽事宜

多年以来,中俄贸易出现了许多纠纷,如历史性欠帐,单方撕毁合同,俄方非法查抄等等,给双方企业造成许多损失,因此我方如何抓住俄方入世的有利时机,利用双边谈判的契机,解决一些双边贸易中重大的历史问题是当务之急。同时以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姿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为中俄双边贸易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特别要在完善金融、保险、税收、仲裁、商检、海关、运输等各领域制定完善的法规,共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法行为,为双方贸易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务。

(四)尽快建立中俄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边民互市区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巨大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中俄长线接壤的优势,依照国际惯例,积极创建中俄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和边民互市区势在必行。如建立边境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民互市区等。通过实施两国共同赋予的特殊经济政策、管理方式和操作机制,逐步实现商品自由交易,资本畅快融通,人员便捷流动,货币自由兑换的局面,使中俄贸易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创建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和边民互市区方面达成不少共识,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进展不快,尤其是俄方反应迟缓。为了中俄两国的长远利益,我国政府应在创建上述区域中采取更为积极姿态迈出突破性的步伐。另外,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与俄方共同建立贸易综合体,尽早结束“边贸无边”的粗放型管理状态。

(五)加强各层次的双边交流,提高中俄贸易互信程度

近年来,中俄国家领导人频繁会晤,仅2001年就达五次之多,为国际关系史所罕见。但是仅仅上层往来是不够的,地区、企业、经济团体、民间团体、学术团体、党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严重不足。这是中俄贸易合作中产生偏见和疑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以各种方式加强不同层次的交流了解,是提高中俄贸易互信程度的重要途径。两国政府要为此进一步创造条件,给双方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指导和服务。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实践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建国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方式上,甚至开放的性质与前途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从实力开放到逐步走向封闭

对外开放既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外交工作,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不能不受到国际环境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此,对外开放政策与外交政策具有一致性。总起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一直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就发展过程看,经历了由开放到封闭的逐步演进;就开放的重点看,经历了由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开放到以苏东国家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成立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对外贸易司,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有关资料,在195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2亿美元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额为9亿美元,占2/3。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同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国在美的公私财产,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1951年5月18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禁运案。针对美国的无理行为,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坚决斗争。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终止派遣900多名专家并撕毁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苏联专家的突然撤回,使中国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一些正在试验生产的厂矿不能按期投入生产,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设项目被迫停工,同时,加重了中国当时正在发生的经济困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内外交困,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突出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走向极端,甚至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自居,导致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由开放逐渐转向封闭,其结果,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

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了经济调整工作。在经济调整过程中,1962—1963年就从国外引进了14套石油化工技术设备,1963—1964年,又批准冶金、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100多个项目向国外考察、询价和适时签约。1971年9月事件发生以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坚决排除极“左”思潮的影响,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方针,使中国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月,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72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工作。1973年,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本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和武钢一米七轧机等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中国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水平。中国当时还准备从美国康华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技术,并因此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中方代表回国之前,美康华公司送中方工艺品“蜗牛”作礼品,借此大做文章,说美方是在嘲笑中国是“爬行主义”。由于等人的干扰,经过艰苦努力才得以恢复的引进工作又陷于停顿。

综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对外开放工作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开展起来的,开放的对象是某一部分国家,开放的重点是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建设项目和技术项目。总的说,对外开放主要是在低层次上进行。

二、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年间,从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贸易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所谓多形式、宽领域,是指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跨国经营等各种方式,使开放领域在地区上由沿海拓展到内地,在产业上由农业、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延伸,促进对外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而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接轨。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两大步:一是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和优惠措施。二是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会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我们要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扩展对外贸易。要尽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国资金进行建设……要积极引进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先进技术,努力加以消化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

十二大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又一连迈出几大步。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北自大连、天津,南至上海、广州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带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步骤。这样,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沿海形成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步伐的加快,推动了中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结构的调整,并引进了一批新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增强了中国产品出口创汇能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关于对外开放工作,十三大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坚决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十三大以后,实施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措施是在沿海地区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沿海加工工业坚持“两头在外”(指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大进大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显著加快。

按照十三大提出的“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制”的要求,从1988年开始,在外贸企业中普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个外贸行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第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出口贸易总额1989年比1988年增长10.5%,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长18.l%。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显著上升,高档消费品进口得到控制,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利用外资继续保持适当规模,国际旅游业得到恢复,外汇收支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国家现汇结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第二次改革是从1991年开始的。国家决定,从1月1日起,调整和改革汇率机制,执行汇率双轨制,统一外汇留成,取消对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外贸全行业实行自负盈亏。这次改革应该说是比较彻底的。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不久以后发生的北京政治风波,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程度不同的复杂变化,十三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尽管如此,中国仍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路线,冲破重重阻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1990年,中央决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三、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化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制定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纲领。以上述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逐步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

十四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强调指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指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依照中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决定”要求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根据这些要求,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4年起实现汇率并轨。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6年4月1日起,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1995年9月,中共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五”期间,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

1996年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四次非正式会议上宣布:199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平均税率已从原来的35.9%下降到23%,到2000年争取降到15%左右。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之后,中国又决定,从1997年10月1日起,降低进出口关税税率,平均关税水平由23%降低到17%,降税幅度为26%。这次降税共涉及4800多个税号商品,降税面达73%以上。这次关税的降低,是中国又一次较大幅度的自主降税,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举措。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多次自主降低关税水平,五年间关税水平降低幅度达60%,这充分说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这再一次表达出中国党和政府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

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对外开放,从一开始的“点”,到1992年以后扩展为全国范围的开放;从对外贸易,到引进外资与技术,到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都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十大贸易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加入WTO,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打开了大门。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6

“打开门要找规律”,及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陈云十分重视研究对外贸易的规律。他说:“打开门要找规律”,⑦在对外贸易中要遵守规则、建立信用、知己知彼、灵活操作、提高效益。知己知彼,利用市场规则,防止低价卖出、高价买进20世纪50年代,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同中国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的共同任务。1950年,中国政府同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建立了双边贸易关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大量囤购橡胶等军用物资,引起了世界橡胶市场的混乱。1951年4月,美国强迫马来亚停止对中国出口橡胶;接着,又同泰国,印度尼西亚订立垄断橡胶协定。美国的禁运政策打击了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业。1951年,由于美国囤积橡胶过多,又限制国内民用胶的消费量,减少了从产胶国的进口,致使世界市场橡胶供过于求,胶价急剧下降,主要产胶国锡兰、印度尼西亚等国遭受很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英联邦中最小的一个国家——锡兰⑧,成为我国在西方对华“禁运”链条上的东南亚突破口。锡兰于1950年承认新中国。当时锡兰每年需输入40万吨大米,主要依靠输出橡胶等产品来偿付米价.美国的“禁运”政策使橡胶价格由1950年12月份的每磅0.735美元降至1951年9月的0.245美元,导致锡兰胶业濒于破产,失业人数也随之增加。美国压迫锡兰政府,要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橡胶给美国,同时却要锡兰以市场竞争价格向美国购买大米。面对锡兰的困难,中国驻缅甸大使及时向锡兰透露可供应大米的信息。锡兰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不顾美国的“禁运”指令和压力,表示愿意向中国供应橡胶,以换取急需的大米。1952年9月17日锡兰商务贸易部部长沈纳努亚克率团来华谈判。中国对外贸易部受总理亲自指导,在谈判中认真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并经政府批准,给予适当价格优惠。10月4日两国签订了中国售给锡兰8万吨大米的合同。同年12月中锡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关于橡胶和大米的5年贸易协定。根据这个协定,1953~1957年,中国每年以27万吨大米交换5万吨橡胶。此后中锡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在这场交易中,陈云仔细计算和处理了米价、胶价的关系以及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商人之间的关系。1952年10月,锡兰政府提出进口中国的大米由20万吨提高到30万吨。陈云对此指出,按照中锡协定规定,每年出口锡兰的大米按协定价格售出,但中国采购的橡胶是由商人经营,锡兰政府只能给出口证,中国卖大米所得的锡兰卢比,只能在锡兰自由市场上购胶。这样一来,橡胶商人可以随时抬高胶价。虽然锡兰个别商人是无组织的,但锡兰政府或其大资本家组成的私人公司可能收购橡胶,继续抬价。因为橡胶价格涨跌,锡兰政府在换米合同上没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轻易允许增加出口10万吨大米,可能进一步促使胶商抬价。因此,陈云建议如果可能增加10万吨米的出口,不如向印尼售出,换印尼胶。也就是说,进口橡胶的渠道越多,越有可能阻止胶价上涨。这正是尊重国际贸易市场规则,灵活处理对外交易的作法。⑨及时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新中国的机床制造工业,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通过引进国外机床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陈云及时将以往的比较劣势产品转化为比较优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55年9月,陈云主持国务院第19次全体会议讨论中埃贸易协定问题时提出:我们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我们的工业品虽然基础差,产量少,商品比不过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我们有这样一个条件,就是他们吃的是面包、黄油,我们吃的是青菜、萝卜、窝窝头,我们的成本要低一些。出口一些工业品,仅从经济上来说也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换回些外汇。外汇光靠猪鬃等农产品的出口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可以有税收,有利润。除了这两条外,还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就是棉花少了纺织厂要停工,停工要照付工资75%,花了钱还影响不好。我们出口一些工业品,比如机器等,能够进口一些原料来维持生产,比如进口棉花维持我们纺织厂的生产,然后再将纱布出口。在这次会议上,陈云肯定了中财委副主任薄一波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关于出口的东西要讲信用,规格、质量要好的意见。他指出,出口的机器是要搞得精密些,需要有个商品检验机构。⑩根据上述思想,外贸部制订了相关政策。1956年中国开始向香港和东南亚国家出口机床,当年出口了49台,金额为6.1万美元。由于中国的机床具有价廉、耐用、操作方便的特点,很快打开了销路。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在香港等市场上创出了“西湖”牌台钻、明精牌车床等名牌产品,为扩大对港澳、东南亚地区出口打下了基础。随着中国机床制造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床出口有了长足的进展。1981年7月20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工贸结合形式出口了第一艘远洋船,1991年交船十周年之际,陈云题词:“大力发展造船工业。”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地位的变化,是我国工业化战略产生的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的一个例证。陈云对于一些国营商业的官商作风给予严肃批评。1961年他在外贸专业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出口商品一定要保证质量,对外国做生意不能出门不认货,要包换包退,建立信用。要树立这样的硬牌子。过去的商人为了创牌子,建立商品信誉,开始赔本也卖。现在我们有些商品不合规格,质量又差,在国际市场上名誉不好。因此,对出口的商品,一定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不合标准的一律不准出口。这样做,不仅今后三四年有好处,而且从长远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出口贸易才能巩固和发展。他严肃批评国营商店的官商作风: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帐。同时,也要算小帐。不能只想做大生意,只是大进大出,而要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总之,无论外贸内贸,都要像个做买卖的样子。现在我们的国营商店好像“阎王老子开酒店”,谁敢进来?这种“官商”习气非去掉不可!出口要看进口,要摸索出钞票流通的规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升级,对外贸易的难度加大。陈云指出: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国家来往少了,我们可以转口,转向苏联以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出口采用易货方式,把物资收购起来放着,又坏不了,等到有差价时,自然就有商人来了。美国现在已有了两个让步,一是它不能不要猪鬃,二是我们现在可以自香港进口,美国的商人也不都是那样“爱美国”,遵守封锁指令的。我们的步子要稳,经常要有六七千万美金在手里,说动就动。出口要根据进口情况决定,我们出口什么时,要先看拿什么东西进来,进口多了,出口才多,这样就稳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对我国提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是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的。其中既有易货贸易,也有外汇交易。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重大项目实施,陈云和苏联的账是算得很精的。1952年,当苏联援建中国的项目协议尚未签约时,他指出,在未得苏方答复以前,五年建设的规模虽还不能确定,但我国五年的对苏出口计划不应变更,因为对苏出口是外汇的基本的最大的来源。即令基建减少而外汇需要量减少时,亦应减少贷款而不应减少出口。只要出口计划不变,而苏方又能接受我们出口物资的全部数量,则今后五年我国的外汇情况便可处于主动地位。零星设备及器材订货,宁多勿少,多了可由国家储备。苏方对我们五年计划中新设计的项目需两个月时间加以核算,以便算清五年中他们共需供应我们多少装备,以及能否如数供应。为了解决内外交流中的市场运作和货币问题,陈云于1951年对上海提出要求: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要在一年内摸索出钞票流通的规律。现在,农村和中小城市反映钞票少了,上海等大城市反映钞票太多了。我们摸不到其中的规律,不知道一元票子运到农村去几时可到上海,可收回多少,外面还留下多少。要是能摸到这条规律,觉就可以睡安稳了。因为钞票放得少了,农村就不成;放得多了,大城市又受不了。现在,我们对此是盲目的。今年内要摸到这条规律,要把盲目的上海变成自觉的上海。1973年,陈云受委托研究外贸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参加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他的这个想法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价格与货币发行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发挥。他指出,供求关系加上货币危机,使价格问题更复杂了。要注意每天的变化,更要注意长期的趋势。由于世界黄金产量每年约2200万两,价值35亿美元。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按每年增长1%计算,就是300亿美元(货币还有周转次数)。35美元一盎司黄金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货币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根据我国的经验,货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量大概是1:8。就是拿这样的比例计算,目前黄金产量也是跟不上商品的增长。这在货币市场上是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注意。他预言:世界货币可能会用一种像我们解放初期的那种“折实单位”来计算。1944年建立起来的那种国际货币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时的美元很吃香,好像我们现在的“全国通用粮票”一样。看来,用货币升值、贬值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采用贸易手段。他的这番话反映了他对规律的探索在深入,其中一部分已被世界金融体系的历史进程所验证,一部分体现了他注重实体经济的一贯思想,对当下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具有启示意义。

利用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力主劳务出口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两桩事态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寻找市场,这就为中国从西方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创造了机遇。1971~1973年,国家计委经过反复修改,制定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这一总体方案计划引进技术项目26个,共需资金43亿美元,被称为“四三方案”。1972年,陈云复出后参加了制订实施“四三方案”的领导。这一方案引进技术和设备所需外汇大部分来源于对外贸易。1970~1973年,我国的外贸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l970年,全国出口总额为22.6亿美元,l973年即翻番达到58.2亿美元,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产品中,土特产、手工艺品占据重要地位。(一)促进抽纱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由于我国资金短缺,收入水平低,劳动力价格便宜,生产同一产品的劳动成本可以比发达国家低。所以用劳动代替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比较优势”。陈云十分重视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出口。如抽纱是刺绣工艺品。我国农民利用空余时间在家中手工生产,成本低、质量高,在国际市场上有卖点。1973年12月,陈云在听取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负责人汇报时特别就出口抽纱工艺品指出,抽纱的生产和出口,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国家可以拿到外汇,老百姓可以增加收入。一个月有几元钱的现钱收入,对一个农民来说是件大事。从1972年开始,我国陆续恢复了工艺美术品和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并实行国家投放资金和给予优惠贷款等扶持措施。为了抽纱出口,陈云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具体分析了抽纱出口的办法。他指出,抽纱是实用工艺品,也就是非生活必需品。价格适当与否是销售中的一个大问题。现在90%以上是销售到我们贸易有逆差、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对我们非常有利。要巩固和扩大西欧市场,千方百计打开美洲、大洋洲和其他市场;要保持发展高档货,重点发展中低档货,中低档货有大量的消费者;手绣和机绣的发展应该根据市场需要而定,做买卖总是以较低的价格打开销路,要以较低的售价进入新的市场,站稳之后,再按情况逐步提价;要选择客户、选择中间商。陈云特别举了一个意大利客户由兼销变为主要经销抽纱和汉堡转口的例子,说明外国中间商以及港商在开拓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出口商品价格要服从以下原则:要有利于长期扩大销售,要变被动为主动。降价以后,对某些已经买我们货的中间商可以有某些补贴,补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新销售地区的价格,可以不受老销售地区价格的束缚,等等。陈云还指出,国内棉花要做到自给自余,完全用自己的棉花加工棉布出口,需要很长时间,我们要进口棉花加工棉布出口。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利用国内丰富劳动力加工成品出口,这个道理是容易讲通的。不这样做就是傻瓜。1970~197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持续走高,从1973年起,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09.8亿美元,是1969年的2.7倍。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也持续走高。1973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58.2,是1969年的2.7倍。(二)“劳务出口”应当大搞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充裕,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在世界劳务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力主劳务出口。1982年他从以往进口木材、出口家具受到启发,认为“劳务出口”这件事很重要,“劳务出口”应当大搞。要求中央财经小组商议决策。此后我国劳务出口迅速发展。根据商务部2009年的统计,每年被海湾地区、非洲、拉丁美洲或东欧雇用的中国建筑工人高达50万人。21世纪以来,中国成长起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队伍,很多劳动力在计算机和数学方面接受过良好教育;而且中国知识型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平均IT劳务成本比印度低三至四成。在此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发展起服务外包产业。中国成为许多跨国大公司拓展外包业务的首选地。(三)建立与发展出口商品基地1954年,华南外贸分局就关于扩大对港澳出口的货源组织问题提出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构想。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进口粮食,、李先念先后提出扩大“以进养出”以增加外汇的办法。1961年陈云在外贸专业会议上指出,在国际市场上做生意,不只是我们一家,而是有许多家。在彼此竞争中,哪一种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那一种商品就有销路。做生意的要在竞争中取胜,只能听从顾客的需要,不能由生产单位主观决定。为了多出口,就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搞好出口商品的基地。不论出口的或内销的商品,只要是名牌货,过去都有自己的基地。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张小泉的剪刀,苏州的檀香扇,杭州的绸伞等等,都有比较固定的原料供应的基地。基地出产的东西,生产稳定,产量大,质量好,成本低。……要保证出口,就一定要搞商品基地。从1961年开始,外贸部扩大了1957年以来实行的“以进养出”规模,这类商品在1960年约为9亿元,1961年增加到13.4亿元,增加近4.4亿元,即增加近50%。经过艰辛的努力,为进口粮食提供了必要的外汇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以来,通过改革与完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新的组合形式——出口生产体系得以逐步取代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而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形式。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从“七五”计划开始,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和出口商品基地,主要是引进新品种,改善基础设施;实施“星火计划”,支持乡镇企业技术改造,设计100类成套技术装备、建立500个示范企业,取得实用成果后向全国推广,大批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991年8月28日,陈云为外贸部举办的出口商品基地产品展览会题词:“搞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出口商品竞争能力。”

关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改革外贸体制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7

一、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一)由于外贸增长带动外贸人才的就业岗位增加1.近几年外贸从业人员将增加10万人。近几年来,我国外贸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按照每增加100万美元进出口额要增加一位外贸人才,那么从2012年起每年就需要增加人业人员10万以上。2.外贸结构的增长同时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9.2%,达到19245.9亿美元,远远高于加工贸易的增加。出口工作要比进口工作涉及环节多而复杂,所以要求的国际贸易知识更多;同样,一般贸易要比加工贸易复杂,所以要求外贸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所以,外贸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提出了层次化的要求1.企业需要精通小语种人才。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的时候,希望应聘者须具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还希望应聘者懂2种以上外语。这是由于与非洲、中东的贸易增加,所以精通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日渐紧俏。2.企业需要精通国际法律和具备商务谈判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和知识产权的指控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行业发展,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信息技术、医药、环保、现代农业等方面,对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熟知国际商法WTO规划和具备良好商务谈判的人才。3.企业仍然看重外贸人员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通过业务考核来决定是否录用,例如要求应聘者撰写函电或指出信用证的错误等问题,如果应聘者通过这一考试,企业就当即录用。由此看来企业还是喜欢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员。4.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人才。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走进千家万户。全球最大阿里巴巴外贸网促成网上销售、支付、制单电子商务一体化,由此看来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的外贸人才。

(三)外贸工作岗位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根据一份人才网络的调查分析,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还表现在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外贸人才需求岗位的单证员、跟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贷员等,都要求持证上岗。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定位

(一)单证员是每个毕业生初次就业都要能胜任的岗位刚毕业的学生不论进入何种类型的外贸企业,不论是物流公司,货代公司,报关行,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单据的制作。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初次的基层岗位,如外贸助理跟单员、货运等岗位目标就是跟各种单据打交道。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任务是注重单据制作的能力训练1.制单是否规范和准确影响企业结算。不同的结算方式都规定了交单的时期,如果迟了交单日交单,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货款。在整个外贸流程中,外贸人员必须考虑不同单据之间生成的先后顺序,所以为了在指定日交单,几时安排生产,几时交付货物,几时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申领各种证件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并保证按时交货,这样确保各种单据的生成。2.单据制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单据的制作、申领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口国家不同、贸易习惯、交易政策,就需要从业人员区别对待和灵活处理。3.在校内强化单据处理能力训练,实现个性化教育。学生掌握了单据制作之后,发挥特长可以择长就业。例如,文静、细致的学生可以从事外贸文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事跟单;熟练报关或货运单据的学生可以从事报关或货运。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使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就业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二)学习家商城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家商城与广东省电子商务学院和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家商城采取校企互动式模式,这种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原料、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老师给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商城做到了:电话订购、货到付款、任意商品全场免邮。这种校企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该模式相继与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

(三)外贸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近2年中,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3项国际交流活动。1.大学生暑期赴美国社会实践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是一个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主办的非常成熟的美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机会,此外,J-1签证让每个实习生在完善的美国劳动制度保障下进行实习工作,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给予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也减轻赴美实习生的经济负担。2.赴日本大同国际学院30天短期游学培训。大同学院培训教学以日本语、日本风俗及日本文化为主。并且增加让学生和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进行交流的机会,注重体验教学,从而学到真正的日本语;在日本的培训期间,大同国际学院依托协同组合及周边的社会关系,可以让培训学员免费参观一些工厂、公司,和日本人进行直接交流,体验日本的团体意识及高质量的服务意识3.赴德国F+U培训项目。学习内容:德国及欧盟市场、经济、文化历史与现状;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关税合同;国际营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沟通技巧,礼仪、语言培训等。

(四)改革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国际文化知识、国际经济、法律等课程的地位。目前高职的课程以报关、报检、单证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增加法律、国际文化知识、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2.使用考证教材。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了考证课程,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并且使用考证教材,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3.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例举如下:××企业通关流程分析与解决方案、对××公司出口单证制作的分析及对策。

(五)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学期的《国际市场营销》都举办市场调研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撰写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做调研总结等。以2010年《肇庆市端州区牙膏零售业市场调研》为例,通过对零售药市场调查与分析,明确营销策划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策划,进一步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与方法;另外展示师生风采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助能力。另外《国际商务谈判》的授课中举办《商务谈判比赛》,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并通过摄像机将模拟谈判过程拍摄下来,老师和学生课后进行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模拟谈判报告,包括谈判前的方案及谈判过程中的不足、谈判结束后的总结。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谈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学会谈判方案的制定。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一方面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师“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一、引言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商务模式之一,它使得国际贸易朝电子化,技术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不论是传统的贸易型企业,还是全球性贸易企业,都无法忽视电子商务在企业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涌现出了许多新特点。例如虚拟市场、虚拟公司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对实体设施的要求程度降低,对从事出口贸易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学会传统的国际贸易操作流程外还需要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如何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调整国际贸易竞争策略;如何应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企业运营模式解除企业资源有限的桎梏、整合企业资源;如何运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加快自身的信息化进程,已然成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发展策略。事实上,我国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虽然呈现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和不断扩大的规模,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低,企业管理模式老旧等问题。另外,国内地区间外贸企业及内外资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着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国内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同样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诚信问题、安全问题同样也是开展国际电子商务的一大障碍(李骏阳,2014)。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社会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好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优势,及时有效地获取客户信息,开展高层次的国际电子商务贸易并提升出口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企业急需应对的问题。为此,本文将针对电子商务条件下国际贸易新特点及企业对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变化,探讨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和问题,结合新旧古典贸易理论,从宏微观角度对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竞争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为提升我国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国际交互式的网络环境给外贸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外贸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商业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外贸业务。与此同时,越来越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货物报关报检和货物配送运输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机制,企业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了许多新特点。(一)贸易市场的虚拟化。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必须有一个可以供买卖双方洽谈的实体市场。由于实体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局限性,它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方面的能力较为有限。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电子商务对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贸易中出现了电子虚拟市场。电子虚拟市场以信息流为基础,同传统国际贸易实体市场大为不同,是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显著新特点。此外,传统的国际贸易受场地以及资金的限制,交易市场的整体规模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覆盖到少数国家或地区。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市场是一个网络虚拟市场,只要有网络的存在,企业间就能开展交易活动,因此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二)贸易流程网络化。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需要买卖双方当面接触交流,甚至存在当面交货当面付款的情况,商务信息的传递还需要借助国际长途电话和国际电报传真。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则是以信息网络为中心,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交流,外贸业务员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电子通信工具同客户就交易信息进行协商,整个交易过程都通过网络来进行。譬如,对于计算机软件产品以及娱乐产品(电影,音乐,电子游戏)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的无形产品,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涉及上述产品的国际交易活动,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传输这些无形的商品。另外,类似于专利技术贸易等活动也可以完全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无形产品的网络传输是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运作流程方面的一大新特点。(三)贸易主体智慧化。企业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贸易的运作流程离不开企业本身的操作。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外贸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同样发生了显著的智慧化变化。一方面外贸企业生产模式智慧化变革。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下,企业通常是先自主设计产品,然后生产大量商品,再通过贸易出口的方式销售给客户。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首先会同客户确定产品的规格,然后企业再根据客户的要求安排生产。在这一模式下,企业的生产同互联网得到了有机结合,生产流程趋于信息化。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主体的生产模式具备了新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外贸企业管理模式智慧化变革。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企业内部的生产资料,销售信息都是以书面文件的形式记录下来,这非常不利于企业高层进行数据分析,优化生产销售。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比如说工作分配等,都需要公司管理人员口头交代和传达。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有不同的表现,企业各个部门都会单独统计自己的数据,然后再把这些数据录入整个公司的大数据库中,有效地实现了公司内部数据的统计管理(温珺等,2015)。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条件下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向下级传递工作任务,企业计划和部门配合协调工作。因此,电子商务条件下国际贸易的主体的管理模式同样有了崭新的特点。(四)营销方式信息化。外贸企业过去只能在特定的展会上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在海外开展专门的宣传活动。这种营销方式受众少,产品的信息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营销则通过网络来进行,借助国际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敦煌网等)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进一步讲,外贸企业也会通过在平台网站上投放广告,购买竞价排名等方式取得营销竞争优势。换个角度来讲,因为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流为基础的,产品信息搜索引擎优化也同样成为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的一部分(邵鹏,2016)。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得企业对客人有了更深入准确的了解。为了开发或维护客户同企业间的业务关系,电子商务下的外贸企业便会采取“单独”营销的方式,这种营销方式是针对客户的需求专门为特定客户设计的,因此具备很强的营销效果。这种专门为客户定制的营销方式在我看来是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营销的新特点。

三、电子商务影响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变化的渠道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使得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产生深刻的影响。既包括单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也涵盖单个企业或单个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本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体现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因素以及电子商务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一)电子商务带来企业产品差异化优势的改变。企业通过对设备,设计,工艺等方面的持续投资创新从而制造更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差异化的产品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因而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电子商务的存在使的产品的信息和商务沟通能及时快速地传递,这就使得外贸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及时修改产品规格、设计、外观方面的细节,为客户提供专门定制化的服务(茹玉骢,2014)。因此,由于不同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类商品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区别,这更加扩大了产品差异化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同时,电子商务带来的企业成本优势变革,也使这种差异化越来越大。(二)电子商务带来企业产品差异化的变化。传统理论认为,企业专门制造单一种类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容易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研发设计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使得该产品在同款产品中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标准化的生产可以积累生产经验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这对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品牌树立和形象传播具有正面的作用。然而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设计都走向了信息化(金虹等,2015)。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建立了一套高效标准的生产流程,这对缩小产品差距,控制产品质量,统一产品标准具有正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中产品标准化生产上的竞争优势会进一步扩大加强。

四、我国企业出口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步入了较为成熟发展阶段,市场发展趋势逐渐由“价格驱动”转变为“服务驱动”。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00720.4亿元,同比增长22.6%。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5.2万亿,增长20.7%,渗透率13.7%,渗透率稳定持续攀升。但是《2014—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如表1所示,在调查样本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仅有22573家,只占所有调查企业数量7.3%,而在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中,只有9577家能把电子商务同时应用到销售和采购中,仅占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的42.4%。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事实上,我国外贸公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电子商务意识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电商的发展历史毕竟不长,企业对电子商务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因此,我国外贸企业目前的电子商务成熟度不是很高并涌现诸多问题(谭晓林等,2013)。从某种意义上我国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环境堪忧。(一)企业诚信水平不高问题。电子商务的存在大大调低了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像滚雪球一般不断扩大。然而数量的增加导致我国外贸企业良莠不齐,许多外贸公司只为一时之利常常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中使用隐瞒、造假等手段欺诈客户,这些公司的存在无疑拉低了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二)企业电子商务软硬件投入不高。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资金和规模问题,考虑到安全和风险因素的银行在资金贷款上无法给中小型企业足够的支持。所以许多外贸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时受到资金的制约,只会花费少量资金成本浅显地应用电子商务,而不会扩大在电商方面的投入以提高电子商务的使用水平。(三)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层次低。我国大多数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成熟度不是很高,它们只会简单地利用第三方交易网站自己的信息,被动地等待客户询盘。高层次的电子商务应该包括产品的网络营销,售后调研,以及企业内部电子信息化管理等。影响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层次的因素有许多,例如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企业资金充裕程度,外贸业务员的操作水平等。(四)企业电商高层次人才不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运作离不开外贸业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都缺乏既了解国际贸易又了解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使得自身的电子商务成熟度不断提高就必须加快对专门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培训上并不到位。

五、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调低了我国的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槛,为我国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实际上非常依赖信息数据的传递,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先人一步地获取有效的商务信息,如何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第一时间地与客户取得联系,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自身信息化管理是中国外贸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提升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和应用水平不高,无法高效率地使用电子商务来谋取自身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电子商务水平,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获得各个层面上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一)加强出口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应通过对供应链、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管理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和市场的状况,做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此外,电子商务条件下安全的电子支付手段是不可或缺的,目前许多外贸公司开展的外贸电子商务都是“线上下单,线下支付”的方式,这在电子商务应用中属于低层次的,距离完全化的电子商务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外贸企业联合或与银行合作开发安全的电子支付系统是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二)提升物流配送水平。物流运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现代信息化的物流运输管理体系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物流运输条件,电子商务的高效便捷和竞争力就无法完全地体现出来,企业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和完成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活动,把电子商务的先进性、方便性、节约性发挥出来。因此,一方面需要建设覆盖全球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系统,使得这些专业的物流企业可以极大地降低仓储成本,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信息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应支持出口企业共同建立一个物流联盟,专门为联盟内的成员承担物流运输服务。不仅在信息化建设以及货物运输方面企业能更好地控制,另外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个联盟互相学习电子商务知识,提高自己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来有为等,2014)。(三)注重企业信用建设。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不讲信用短期来看可以减少企业麻烦,但长期信用丧失将会使企业丧失客户,给企业营销和运营带来额外成本。我国企业想要更好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自身信用建设必不可缺。一方面,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企业要提高对信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能欺诈客户,对客户隐瞒于己方不利的信息,应当积极主动地履行合同中的约定和承诺,让客户充分地了解所有的信息,努力营造企业自身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唯有如此企业才能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并取得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许多国外客户是通过网络找到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网络上存在许多欺诈信息,企业仅仅凭借自我信用评估很难完全取信于客户。对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资金和设施的匮乏更是为取信客户增添了难度。因此,企业可以委托国内的行业协会对行业内的所有外贸企业建立一个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网站。国外的客户可以根据同相关企业的交易结果,登陆信用管理评价网站对相应企业进行信用评价。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自身对企业资金、设备、人员、交易状况随机定期调查,把企业承担信用能力在上述网站上、记录。此外,由于买卖双方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独立专业的第三方信用认证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是出口贸易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信用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影响客户对我国外贸企业的信服程度,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外贸询盘成交率。同样,使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外贸企业也可以委托现有的大型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来对企业进行信用审核,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以便客户查询取证,从而放心交易。(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人员水平不高,其从业人员很多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国际电子商务培训,更不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海外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更多的是仅仅凭借过往的经验来开展活动。随着许多电子商务的新技术、新应用一步步被开发出来,外贸从业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电子商务的优势便无法准确有效地反映出来。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电子商务的开展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而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中网页制作,技术推广等人才极度匮乏,企业想要在以信息流为标志的现代电子商务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商业信息并有效推广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培养单证方面人才。国际贸易离不开单证间的流转传递,企业熟悉单证制作并能够把它和国际惯例(四)发挥优势拓展新领域。泰州是人民海军诞生地,建议紧紧抓住“军民融合”战略新机遇,放大海军诞生地优势,支持泰州重点船企进军军船市场。目前泰州口岸船舶已取得江苏大型船企首张军船二级资质。建议相关部门对船企申请军品生产资质进行专业辅导与支持。中海油与泰州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建议进一步强化泰州与中海油的战略合作关系,借助中海油帮助泰州船企进军海工装备市场。

参考文献:

[1]陶永宏,杨海松,刘丙明.基于“钻石模型”的船舶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7,(4):28-31.

[2]陈朔帆.中国船舶工业的产业链重构[J].中国船检,2014,(6):57-59.

[3]江巍,张光明.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江苏造船业优化升级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4,(2):53-57.

[4]周忠.加快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J].中国风险投资,2014,(5):34-36.

[5]李成强.日本船舶配套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分析[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0,(3):78-81.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9

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年至*年);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年至*年)。

第一阶段的宏观调控,主要针对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以及粮食供求关系趋紧。

进入新世纪,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渐回升,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到*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迅速升温;在第二季度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从第三季度起,经济增长又继续升温,特别是钢铁等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这使得煤电油运的供给全面趋紧。与此同时,*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5亿亩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针对这种情况,本轮宏观调控拉开了序幕。*年7月,以土地管理为切入点,出台了暂停审批和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措施。严把土地闸门,对于控制盲目新上投资项目来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硬措施,对于确保耕地和粮食增产来说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保证。12月,又出台了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措施。

进入*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度攀升。1月至2月,有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53.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2.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0.1%,非金属矿采选业1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7.3%。1月至2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高达53%。针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加大了力度。*年4月,集中出台了一批措施,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查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等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初步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的势头。*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年初的53%回落至12月的27.6%。煤电油运供给紧张局面得到缓解。这一年,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进入*年,宏观调控主要是进一步消化和落实*年已经出台的各项重要措施。此外,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问题,集中出台了一批新措施,包括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提高住房贷款的利率和首付比例等,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调控房地产市场。

第二阶段的宏观调控,主要针对“三过”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有些调控措施是第一阶段所采取措施的延伸、深化和完善;有些调控措施则是针对新出现问题采取的,如外贸顺差过大和相关的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以及物价上涨等。

首先,继续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把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延伸到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把重点调控行业由钢铁、电解铝、水泥延伸到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把对重点行业的投资管理延伸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依法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开工建设关。*年3月,出台了一批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一方面有利于控制这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另一方面有利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年6月,出台了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有关措施。*年11月,为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建立了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

其二,继续严把土地闸门。把清理开发区、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暂停审批非农建设用地延伸到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出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其三,继续调控房地产。把控制土地、压缩投资、抑制需求、增加供给、稳定房价延伸到明确区分和正确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政府的职责是,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供应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年5月,出台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有关措施。*年8月,又出台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措施。

其四,调控内外经济平衡。近两年来,外贸顺差过大问题突出,直接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大了货币信贷投放。在宏观调控中,严把信贷闸门就由前一阶段的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延伸到调控流动性过剩。为此,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两年内,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3次,其中*年就有10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8次,其中*年就有6次。*年6月,执行了近10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换为“稳中适度从紧”,12月又转换为“从紧”。与此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综合使用出口退税政策(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关税政策(对资源性商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加工贸易政策(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范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以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缓解外贸顺差过大问题。

其五,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年5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逐月上涨之势,特别是8月至12月,连续5个月价格涨幅超过6%;全年上涨4.8%,高于年初提出的价格涨幅在3%以内的预期目标,为10年来的最高涨幅。对此,及时采取一系列发展生产,保障肉类、食用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政策,并实行对低收入群众的相关补贴政策,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

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许多成效,总的看是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波幅小、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延长等特点。

从增长速度看。*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4%;比*年增长65.5%;是*年的1.96倍,提前3年实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的目标。五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国内生产总值在国际上的位次,从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从波幅看。*年至*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9.1%、10%、10.1%、10.4%、11.1%和11.4%,年度间的波幅很小,仅为0.1至0.9个百分点,平均为0.48个百分点。

从经济周期的态势看。本轮周期已连续8年处于上升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周期中上升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的(见表1)。我国从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现在,经济增长率共经历了10个周期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之前有5个周期,每个周期上升阶段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仅为一两年,而且波动幅度很大,峰谷之间的落差几乎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改革开放之后已有4个完成的周期,周期的上升阶段也很短,仅为一至三年,波动幅度虽有所减小,但峰谷落差也为六七个百分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新特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和政府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从国际比较看。我们对1996年至*年间7个有代表性国家的经济波动情况进行比较。以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看(见表2),中国最高;而以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序看(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系数是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除以其平均值,波动系数越大,表明波动幅度越大;波动系数越小,表明波动幅度越小),中国则最小。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泰国、日本、俄罗斯的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年,受美国信息技术泡沫破灭的影响,发达经济的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发展中经济的泰国、印度、俄罗斯都出现了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而这期间,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宏观调控的成效还表现在:粮食生产首次连续四年实现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三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年的27.7%,平稳回落至*年的24.8%。五年中,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达到78632亿元;*年,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五年中,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人;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8%。外贸顺差增速逐步回落。

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

五年来的宏观调控具有许多新特点,突出的是:

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过热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治理。因此,每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都是“治”过热。而本轮宏观调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直是“防”过热,即在经济运行出现偏快倾向或过热苗头时,就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样,既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又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大起之后的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延长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和发挥各种组合效应。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自主化和市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要求宏观调控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本轮宏观调控采用了三种组合:一是手段组合,即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二是政策组合,即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三是工具组合,如在货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市场化工具。

在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的把握上,做到适时适度、有节奏地多次小步微调。过去,针对经济周期波动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多表现为集中性和大力度。就是当经济已陷于严重过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为了迅速扭转过热局面,集中性、大力度地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结果往往造成在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降低。而本轮宏观调控见事早、动手快,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和渐进性,因此表现为适时适度的多次小步微调,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多次小步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就不再需要新的微调。国际上也有这种在一轮周期中多次小步微调的先例。

在宏观调控与政府其他经济职能的协调配合上,做到“四结合”,即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体制环境下,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许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粗放密切相关,与体制机制障碍密切相关,与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政府为熨平经济波动而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管理,就要与政府承担的其他经济职能相结合。比如,为了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坚持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急刹车的原则。为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把一些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并具有长期意义的宏观调控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外贸年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产教融合;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才培养越来越倾向于用人单位需求,越来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是一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电子商务翻译是高职院校贴近社会、与用人单位有直接联系的专业。在翻译教学领域中,通过改变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的翻译人才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合作教育产生于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宣言中指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Ryder&Wilson,1987:14)2001年世界合作作教育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Brochure2001)1989年中国积极推进加拿大高校联合会提出在中加大学校际间开展合作教育的国际交流项目,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从此进入了中国。“产教融合”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实际经验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赫尔曼•施奈德开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教融合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加以推广。党的报告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我国学界主要对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产教融合发展,以及域外产教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理论研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向,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现状研究,以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最重要的目的。近些年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结合新时期政策文件和时代背景论述我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转型;结合具体专业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意义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意义在于与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教育-生产-研究合作平台,创建“高校+企业+研究”的人才培养合作系统工程,开辟电子商务专业翻译-跟单实验基地,形成一整套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机制。就教学而言,产教融合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能够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外贸公司几乎都有外贸业务,但电子商务类英语翻译却面临着非常棘手的供需矛盾。电子商务类英语翻译质量低劣,客户普遍感觉现在的客户沟通内容生硬呆板。如此粗制滥造的后果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损害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整体形象,影响外国客户的接洽,从而直接影响外贸业务。因此,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的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电子商务类翻译人才,是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素质培养而言,不经过职业化的训练,没有机会投身于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职场,翻译实践几乎永远都会停留在做作业的层次上。结果是,学生无法提高翻译水平,缺乏职业风范和敬业精神,不了解行规。此类现象如不及时得到纠正,电子商务类英语翻译工作者的质量必将越来越差,这对我国电子商务类英语翻译行业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贸类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来越大,此类人才的培养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推广价值而言,与外贸公司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严格按行规指导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类英语翻译工作,使其经历从接受任务到翻译、外联、沟通,再到成单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翻译能力。这样一个“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成果可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构建、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实证参考。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电子商务专业翻译项目的延续性问题。由于学生多,所以外贸公司实习岗位缺乏。能否连续保持充足的实习岗位关系到产教融合项目能否维系的问题。对此,保证学生的商务英语翻译质量,取得各家外贸公司的信任十分重要。首先要与相关外贸公司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其输送各岗位优秀毕业生。然后,扩大与其他外贸公司的联系,以提高该电子商务翻译基地在同行业中的影响和竞争力。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首先,要与相关单位保持长期的资源共享关系,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实践机会。其次,考虑服务外包,与相关单位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到公司、企业中寻找机会,如商务、旅游、广告宣传、信函合同翻译等机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推广教学模式的问题。需要认真探索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总结、概括与外贸公司合作的“教学-翻译-实战”经验,研究并设计出优化的工作流程,形成文字说明,辅之以实践案例,以便推广普及产教融合的电子商务翻译教学模式。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借助当地外贸公司和当地相关机构的资源,开辟电子商务类翻译基地,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对基地实行市场化和职业化管理,使理论教学、翻译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电子商务翻译人才。制定“项目竞标-翻译程序-质量检查-追踪业务”的工作流程,改变以往“课堂上学习理论-课下作业-课上评析作业”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产等环节中找到平衡点。其次,建立教学课堂、QQ辅导课堂、外贸实战三个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与技巧传授、技术指导和业务指导教学与实践平台,三个平台相辅相成,可深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再次,开辟社会实践课堂,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与社会相关单位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教学模式。五、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创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创新课程、创新课堂,构建面对市场的翻译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亲身体验职业翻译过程纳入教学。在传统电子商务翻译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培训的教育元素。建立实效显著的校企实践基地。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如工作室、翻译软件、图书资料以及网络等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市场,承担顶岗实习工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校企结合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职业熏陶,培养社会义务感和精密的工作作风,增强职业责任心。设置最佳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电子商务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统电子商务翻译教学中的缺失环节。流程的设定有两个作用:一是将企业行为规范纳入教学,合同签订、委托人的陈述以及相关的外贸业务,都是应掌握的外贸知识;二是便于组织实习工作,将组织各环节的工作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性的材料,可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参考依据,也可作为推广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六、如何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的,将职场意识融入专业教学,使之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开辟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在求职时脱颖而出;以信誉赢得信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技艺,以出色的翻译作品赢得企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课堂教学融入职场元素,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现状。以企业的价值标准为评价学生翻译能力的标准,培养学生出精品的意识,增强其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其次,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给予教师角色新的定位,突出教师角色多元化的理念。教师兼课堂教学、技术指导和中介服务为一体,做好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业务技能和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的工作。传授专业知识时,突出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课堂知识学以致用。树立教师是中介者的理念,尽可能地为学生联系市场翻译机会。教师是技术指导,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图书出版工作。再次,探索课上课下互动教学模式。开辟课外译者课堂,依托网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联系,及时为学生答疑解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译者图书翻译提供了实践平台;建立师生互动、译者互动的教学模式,提供密切接触学生的机会,为教学方法改革和课型改革提供了科研观察平台。

七、结语

产业和高校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教育由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教育是核心,学生是主体,方式是结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通过科研的路径对得出的经验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Brochureof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2001.

[2]Ryder,KennethG.&Wilson,JamesM.CooperativeEducationinaNewEra:UnderstandingandStrengtheningtheLinksBetweenCollegeandtheWorkplace[M].Jossey-Bass,1987.

[3]刘冬冬,崔钰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基于CNKI2007-2017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8(5):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