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43

石油论文

石油论文范文篇1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3]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石油论文范文篇2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彦.中国对外贸易流向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3]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石油论文范文篇3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8330万吨,原油外贸依存度高达30.3%。中国现在的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原油占进口总量的56%,非洲占22.5%,亚太地区占14%。石油进口运输主要通过海路,且多集中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占总进口量近80%)。

鉴于当前过于倚重海上运输的单一进口路线所隐藏的巨大风险,我国正加紧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即从进口的来源和运输途径上进行多元化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口风险。该战略目前主要通过地缘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开展积极主动的石油外交,改善中国现有的石油进口格局,避免对中东、非洲和海上线路的过分依赖。积极寻找更多的石油贸易伙伴国:如尽快推进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哈萨克→中国的陆上石油运输管网的建设。努力改善石油进口通道:如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俄石油铁路运输贸易,积极推进中俄远东石油管线的建设;促进中巴在石油管线运输方面的合作,将进口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借道巴基斯坦敷设陆上石油管线进入中国新疆,既避开了海上咽喉要道马六甲,又降低了运输成本。多维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如加强同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大国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避免恶性石油竞争;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优势,努力开展同东盟各国的石油能源合作;加强同拉美地区石油输出国的能源合作等。通过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的构成为:中东45%~50%,非洲25%,亚太5%、俄罗斯和中亚20%~25%。当然,也存在同南美进行石油能源合作的可能性。

值得重视的是,在全球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尚未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国家。一旦发生能源危机,石油供应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美国石油储备可以维持150天的紧急状况,日本石油储备可供165天使用,德国储备规模达112天,韩国96天。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家,美国将其敏感的石油触角探触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石油输出国或潜在的输出国所在的地区,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手段拉拢或逼迫这些国家作为其全球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合作者或非对抗者,并积极遏制其所谓的非盟友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基于我国进口多元化战略的思想,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强盛的经济发展势头,在这场牵动国人神经的石油“大博弈”中,抓住机遇,拓展在相邻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努力成为一支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为此,中美之间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中东、中亚/里海等资源国的石油输出及海湾、南亚等地区的石油运输通道上。

中东石油来源

在中东,美国屯兵海湾,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为其海上石油运输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为了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利用各种借口遏制两伊,极力阻止其他国家进入两伊能源区域,而伊朗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原油进口国,约占中国进口量的18%。美国在占领伊拉克后,已将目标瞄准了伊朗,并在积极寻找战争借口。一旦战事爆发,美国将切断伊朗经波斯湾的石油出口。这对于石油消费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哈石油管线

里海及其周边地区巨大的石油储量可缓解世界石油市场对中东的依赖。为此,美国联合欧美的大型石油公司挺进里海地区,同俄罗斯逐鹿中亚,展开激烈争夺,并对石油需求急剧膨胀的中国保持高度的戒备心理。在里海诸国中,哈萨克斯坦又是争夺的焦点。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陆上石油可采量为28.8亿吨,里海地区可采石油储量为36亿吨,里海大陆架远景储量高达70亿吨。根据哈政府的规划,2010年将达到1.18亿吨(可输出1.03亿吨),2015年约为1.8亿吨(可输出1.61亿吨)。目前哈通过俄罗斯出口的石油约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70%,可以说在石油出口方面完全受制于俄罗斯。为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哈一直在寻求石油出口的多元化。由美国、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六国提出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设计过油能力5000万吨,计划于2005年完工。但是,哈原油经巴杰线的外运方案需要扩大发展油轮船队和港口设施建设,加上该管线途经四国,运输利益的协调也存在一定困难。

对于中国而言,中亚/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是中国实现多元化进口战略、保障石油安全的关键来源,而中国日益膨胀的市场容量,也给中亚石油稳定低成本的输出带来了可预见的光明前景,中哈石油管线的筹建就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该管线将成为中国联通里海、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甚至是海湾地区(如伊朗)石油资源的重要纽带。目前,中国仅通过铁路每年从哈萨克进口约150万吨原油。中哈管线一旦建成,可将运力迅速提升至5000万吨,除哈输出的2000万吨外,还可利用该管线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进口原油3000万吨,极大地改善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并大大降低进口运输成本。这条线路很有可能促成中俄石油对美合作博弈。此外,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哈石油管线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泛欧亚能源桥梁,东衔亚太、西接中东,在现代全球石油安全战略中,其作用可与古丝绸之路相媲美。

中巴石油运输系统

美国在插手里海石油的同时,积极倡导的南向通往印度洋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也已签署协议,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口里海/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使里海石油摆脱俄罗斯和伊朗的控制,并以此利诱巴国,影响修建中的中巴石油运输系统,后者用于中转从中东北非进口的石油,经巴基斯坦进入中国境内,以避开海盗猖獗、美军重兵把守的咽喉要塞马六甲海峡。

当然,美国在博弈中坚持突出“有效遏制”的特点,其目的是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以便为其对华战略调整提供一个缓冲。中美双方都强烈意识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石油博弈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哈石油管线的建设。它不但可以拓展新的石油来源,更为中国的原油进口开辟出一条安全稳定的通道,甚至是一座泛亚能源桥梁。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中美能源博弈应该追求一种理性的战略均衡。即,在全球生产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不要过度强调自身的既得利益,应适当照顾到区域的、全球的合理利益,谋求共同进步,努力避免产生不良政治博弈带来的恶性石油竞争,少数国家受益的格局必然被均衡发展所替代。为此,中国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地缘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加强同俄罗斯、哈萨克等石油输出国的能源对话,在适当认同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突出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借助能源合作的契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共同、稳健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同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大国的能源战略协商机制。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能源需求大国,中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乎中国的前途,也关乎日本经济的复苏、东亚地区的稳定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结合其他措施有效强化石油进口战略的安全性,如大力开展石油外交,改善与推进同石油输出大国的友好政治经济关系,为多样化石油来源建立坚实的政治基础;通过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海外石油战略基地,尽快营建中国的全球能源多边合作体系。

石油论文范文篇4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石油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马、列、毛思想为引导,邓小平理论为核心,以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的,最终实现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促使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定义。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日常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发展。石油企业在实行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以对职工的尊重和信任为主,是我国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二)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其根本要求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统筹兼顾的力度。由此看来,在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人始终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相关需求,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石油企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需求。

二、关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文关怀。人文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精神层面问题,它主要强调了人在精神层面的相关感受,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关心和慰藉。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顺利地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人格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其他一些性格特征。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的沟通,只有相互之间保持尊重,才能使双方的沟通顺利进行,最终达成良好的共识。其次,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批评或审判,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是工作对象,都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利,二者在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对方。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坚决不能依仗手中的权力,对工作对象进行训斥,一旦工作对象因为地位上的不平等,与思想工作者在心理方面产生了隔阂,思想政治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最后,确保工作对象的合法权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无论工作对象是否配合工作,工作对象始终都拥有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不能为了掩盖事实真相或是维护企业形象而剥夺工作对象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涉及非法侵权,影响十分恶劣。(二)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首先,加强对工作对象个性方面的理解。石油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掌握工作对象的心理运动与变化。因此,对于工作对象个性方面的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其个性,才能针对其个性来开展工作,引发其内心积极向上的因素,使其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完成工作。除此之外,对于工作对象心理活动的掌控,可以增强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与针对性,对于现实的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要理解人的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国弘扬的民族精神之一,推动了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通常人与人之间的奉献并不是完全的无私付出,奉献者在奉献的过程中,既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奉献的程度与多少是根据奉献者自身的情况而定的。而党政领导干部的付出,应该理解为完全无私的付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党政领导干部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与作用,通过自身的思想观念去带动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合理分配物质利益奖励。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物质利益的分配与奖励,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满足员工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需要。在石油企业中,员工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物质奖励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对生产先进员工,劳动模范等优秀员工的奖励一定要及时,带动其他员工争当先进的积极性,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作用,尊重员工的实际需求,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深入了解员工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及时解决,不仅是石油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过程中应做到的基本准则。

作者:王蕾 温天云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参考文献】

[1]阎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8).

[2]方强.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努力打造和谐的现代石油企业[J].时代报告月刊,2012(4X).

[3]陈立平.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石油论文范文篇6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可谓是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我国目前针对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主要是针对钻井成本的控制、钻井信息的控制、环境污染控制、安全控制等方面。就目前世界形势和我国的石油钻探发展现状看,在未来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石油钻井技术的研究重点仍会放在环保、安全、高效范围内。1.1水平井钻井技术。就目前我国钻井技术的发展现状看,我国的水平钻井技术已经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在技术人员方面有比较充足的储备,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会优先选择水平井钻井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比较方便和安全,可操作性较强。该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在操作过程中更加平稳,且能够进行动态监测方便实时进行调整,进一步降低操作风险。1.2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我国的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够成熟,仍然存在较多的漏洞和缺点。该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先进且精密的技术,但经过科研人员对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需要面对更多的实践来获取该技术实力的整体提升。1.3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形种类较多且大都比较复杂,针对不同地形的开采应当采取相适应的开采技术,例如很多地区下面的地形条件不适用于水平开采技术,因为该技术会对矿井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结合了钻井技术和测井技术,提高了钻井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减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方法选择不当而导致的不必要的失误。1.4连续管和套管钻井技术。我国的连续管和套管钻井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改进,进一步减少了技术操作对地层造成的伤害,在确保钻井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钻井工作的安全性,使整个工作流程更加连贯,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浅谈石油钻井技术管理

2.1完善技术管理制度。要做好石油钻井技术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完善的管理制度着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在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不断总结经验,组织部门可以将现场常用的工具、数据以及各种注意事项进行整理,编织成册,经过系统的查漏补缺和评审后印发下去,方便相关人员在今后工作中的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工作中积极查找自身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问题造成的影响,及时总结,对技术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制度的制定除了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提出要求和规范外,还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或考核奖励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还能选拔出优秀的员工,定期的邀请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审,还能对一些新员工提出宝贵的参考意见,进一步提高整个团队的实力。2.2以提速提效为工作目的。把提速提效工作作为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布置、落实,取得了优异成绩。总结制定、复制使用好提速模板,将多种成熟技术集成应用,制成提速模板,推广提速经验,促进全面提速高度关注钻井行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提速新技术、新工具的研发与应用状况,大胆试验、应用提速新技术、新工具。选择合适井位开展好水力锤、水力震荡器、旋转冲击工具、等壁厚及全金属螺杆等提速工具的试验工作,试验成功的要快速推广使用。进一步优化钻具结构与钻井参数,针对造斜、增斜、稳斜、降斜等不同工况设计好相应的钻具结构,达到增加复合钻进进尺、解放钻压的目的。研究制定新进入市场的提速技术方案,实现提速提效,将提速提效作为技术部门的首要工作去抓好抓实。提速工具得到广泛用,引入了三种用于定向井提速的新型工具,填补了过去定向井无提速工具的空白,使公司在软地层和硬地层中都拥有了成熟的提速工具。2.3做好事故防控工作。“安全重于泰山”,要认真落实现场工程师单井责任制,制定好防卡、防漏、防塌等事故预防措施,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工程区域如探井、重点井、新区域施工井等组织工程设计评审,强化事故处理过程的管控,将事故复杂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到位,针对发生的事故复杂进行分析,派现场工程师或科职领导及时到现场处理。对事故的责任应当严肃追究,成立事故调查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将事故涉及到的关键因素和原因进行总结和公示,以警示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和教训,尽可能避免同类事故再度发生。2.4推进创标达标。推进创标达标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钻井队创指标,对从事技术管理的现场工程师,按照相应的标准给予平均高于本部门一般人员奖金系数进行考核奖励。(2)对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推荐参加技术专家评聘。鼓励钻井队创区块、区域指标,对推广应用提速新工具、电代油技术、钻井液新技术等为公司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根据新增效益大小进行奖励。(3)对评审验收获奖的科技攻关、推广应用项目进行奖励。鼓励技术人员积极撰写、发表或交流技术论文,根据发表期刊杂志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鼓励技术人员发明创造和申报专利,对于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个人及所属单位进行奖励。(4)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营造鼓励技术创新、快出科研成果的良好氛围。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正不断向前发展且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做好石油钻井技术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要对石油钻井技术管理措施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积极的时间,对石油钻井工艺进行优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更深、更高效、更安全、更清洁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钻井新工艺技术的优势,同时结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石油钻探的自动化程度,为我国石油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新宇,高志雨,李海彬等.试论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化工贸易,2014,(29):99.

[2]朱永乐.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技术管理,2014.

[3]徐恒元,李红燕,李军成,等.石油钻井技术管理在提速提效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6,(3).

石油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

1提高全体员工节能减排意识,树立精细化节能减排理念

精细化管理的源头在方案,关键在决策,核心是执行。对于油田开发这种高能耗和高风险领域来说,每个岗位都要参与到节能减排管理工作中,树立安全意识、节能意识、责任意识,在参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提高劳动时效,降低劳动消耗,减少成本支出。针对油田企业发展形势,企业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建新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2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体系

2.1健全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应始终把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组织协调、具体组织实施、拟定有关制度、措施评估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建立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网络组织体系。2.2健全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企业应根据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实际和开展情况,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制定石油企业规章制度,从节油、节电、节水、节气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则部署。2.3建立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石油企业应以原油开采为主要切入点,建立节能指标管理体系。通过对生产及能耗系统进行分析,油田企业主要能耗系统包括机采、集输、注水、电力四大系统,85%以上的耗能集中在注水、机采、集输、锅炉、加热炉等主要耗能设备,因此,需建立以四大系统为主的节能指标管理体系。2.4健全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保障体系。为切实有效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促进节能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总结节能减排阶段性成果、不足之处,循序推进,形成持续节能常态化管理格局。

3以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为中心,层层推进精细化管理

作为生产型企业,应把节能减排的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班站、岗位员工,把节能减排指标和责、权、利真正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只有这样层层推进,才能激发和调动每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4实施节能减排过程控制,推进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

机采、集输、注水、电力是石油企业原油生产的四大系统,85%以上的耗能集中在注水、机采、集输、锅炉、加热炉等主要耗能设备,是油田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因此,企业应分别从这四大系统入手,实施节能减排过程控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4.1实施机采系统节能过程控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运用配套的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方法,以系统效率为目标、建立“能流动态”管理节能方法,对消耗能源流动的方向、状态、方式、动力进行全过程控制,对油井设计、运行、维护及改造进行全过程控制4.2实施注水系统节能过程控制。油田注水系统是油田开发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它是从水源经电泵、输水管线、配水间到注水井口的全过程,其能耗的高低受电机、电泵效率和管网三方面影响。因此,要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就必须把注水系统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测试分析,找出注水系统节能的潜力,制定优化方案和系统措施。4.3实施集输系统节能过程控制。集输系统是指从原油产出,经计量、油气水分离、稳定、外输到油库的整个工艺过程,是油田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企业应运用原油集输系统测试分析仪对输油泵、加热炉和输油管线进行现场测试,检测分析计算输油泵效率、加热炉效率和输油管线效率,确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通过设备和流程改造、参数调整优化等措施实施集输系统过程控制。4.4实施电力系统节能过程控制。近年来,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用电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原油含水高,电力系统在能源消耗领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增加了采油成本。在输电、配电、供电、用电等方面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将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产生重要作用。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对节能潜力较大的线路和设备进行综合分析,从科学管理、技术节电等方面提出节能降耗措施。

5结语

通过精细化节能减排管理的应用,不仅全面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干部员工的节能管理理念和自我节能意识。而且也实现了节能减排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以完善的管控体系,丰富的节能文化,有效的过程控制,科学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以精细化为核心的“采油企业节能模式”,实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新突破,促进了企业的有效经营,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最终实现了企业整体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晓林.班组长精细化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2]龚其国.精细化管理三定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石油论文范文篇8

长期关注我国能源问题的专家认为,油价走高将使我国贸易赤字增大。经济增长放慢。通涨被推高,对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因素都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应当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局面。目前我国年耗石油接近3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约7%,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24%,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量的30%以上,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敲响了我国能源安全的警钟。

一、石油安全问题

(一)原油需求持续膨胀,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大。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外贸依存度已经逼近30%.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金额198.1亿美元;进口成品油2824万吨,金额58.6亿美元;扣除当年出口的813万吨原油和1382万吨成品油,实际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折合已经超过1亿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我国原油需求仍将持续膨胀,科技部“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对我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了预测,分别为2.80亿吨和3.60亿吨;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我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7亿吨、3.10亿吨、3.5亿吨和4.O亿吨。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我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2002年全球能源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目前我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O亿吨;按目前的开采速度,我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据此保守估计,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约为1.0亿吨、1.5亿吨和2.0亿吨。

我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由于我国在全球石油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增长,石油开采量又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我国石油需求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贸易格局,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以及石油供给安全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旦世界风云突变,我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二)原油进口通道单一,供给受制于人

能源安全问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稳定和进口海上通道的安全。从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2002年80%以上来自10个国家,其中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未来的几年里,我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而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从我国原油进口的海上通道来看,90%以上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中石油、中石化、中石化龙禹公司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使得我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从目前我国同几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我国构成了较大牵制,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我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中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与这些国家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我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也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虽然具有利用中亚、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地缘优势,但重要的是

如何将地缘优势变为政治和经济优势。同处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在保持地区石油市场稳定方面与我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但也存在矛盾,因为世界经济所依靠的石油的生产已经达到了顶峰,石油产量很快将下降,直至枯竭。

专家强调,世界石油生产将在2006—2016年间达到顶峰,尔后工业国家充足的能源供给每年将以2%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巴西和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却迅速增长,到2020年也许会成倍增长,这意味着世界石油将供不应求。

(三)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

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我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会低于这个数字。国家资讯中心有关专家计算,2004年平均油价若为37美元~38美元,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外汇损失88亿美元,拖累GDP下降O.7~O.8个百分点。

2004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额151.7亿美元,增长57.4%,累计贸易逆差144.8亿美元,其中受进出口价格变化影响,贸易逆差增加了近17.28亿美元,即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高,我国贸易逆差压力将减少25.3%.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缺口将达到1.5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提高到40%;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我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买涨不买落”现象便是最直接的证明。2000年,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我国进口原油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七成多;随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至2001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我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约7%.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刚刚启动,2005年石油储备中相当于21天进口量的石油将由主要石油公司储存,2010年将增加至28天;2005年石油储备中相当于14天进口量的石油将由政府储备,2010年将增加至22天。

二、保证石油安全的税收政策

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规划,但从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适度的税收政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的石油危机。

(一)尽快实施燃油税,开发替代燃料汽车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认为,征收或提高燃油税,一是增加使用私人汽车的成本,有助于缓解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状况;二是提高用车成本会使人们更多选用省油的汽车,而这种类型的汽车体积都比较小,即使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也要小于耗油量大、体积大的汽车;三是减少汽车使用量还会降低尾气的排放量,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干事克洛德。芒迪建议我国不要走西方国家走过的弯路,应该避免鼓励消费大功率、高油耗的汽车。

近几年来,汽车工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做好调控工作,保证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做的事情是尽快实施燃油税,让每一个人在加油的时候都感到费用的增加,促使人们购买节能型的经济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石油需求的增长。长期要做的事情是把替代燃料汽车、清洁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纳入发展方向,对汽油和气燃料实施不同的燃油税;通过燃油税来鼓励使用气燃料,把消费引导向使用替代燃料汽车方向,这不仅符合WTO规则,而且能够解决国家的能源供给紧张问题。

(二)调整汽车消费税税率,节制汽车工业消耗能源

根据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汽车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汽车消费税税率,对大排气量、高油耗的汽车实行较高的消费税税率,以此抵消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等负面影响。例如。2004年1月1日起,对达到欧洲11号标准的小汽车停止减征消费税,一律恢复按规定税率征税;从7月1日起,对达到欧洲川号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目前汽车消费税税率为3%-8%,其中排气量在2.2升及以上的适用税率为8%,2.2升以下的为5%;2.4升及以上的越野车适用税率为5%,2.4升以下的为3%;2.0升及以上的小客车为5%,2.0升以下的为3%.如果一辆15万元的中档轿车,若按5%的税率计算,消费税为7500元,取消30%的税收优惠意味着税费增加了2250元,若一家企业年产过5万辆汽车,就意味着每年要多缴上亿元的税费。这一新政策的实施,既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现代汽车的开发提供资金保证,又可以激励企业全面提升汽车引擎标准。

(三)继续实行向使用天然气倾斜的税收政策

目前全世界的天然气汽车拥有量已达100多万辆,有关专家认为,到2010年天然气汽车将会普及。我国应继续实行向使用天然气倾斜的税收政策,鼓励电力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开发力度,尽快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加快我国IT业的发展,变“轻”我国的工业结构,减少对石油的需求。

(四)用足出口退税政策,减缓

贸易逆差的压力

在日益规范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出口退税作为WTO认可的出口鼓励政策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用于退税的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2.8%,特别是1998年连续3次提高退税率抵消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滞后影响,这说明出口退税和出口之间存在着重要而显著的相关性。

进口原油价格上升,提高了运输业、石化业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一部分油品取消出口退税,另一部分油品出口退税率降低,导致我国贸易平衡压力的提高。因此,一要充分利用出口退税新政策,鼓励其他商品的出口;二要加大税收鼓励出口的力度,依据WTO的规则,有必要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列入退税范围,利用出口退税的带动减缓贸易逆差的压力。

(五)运用战略性关税政策,提升产业竞争力

石油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中美石油战略博弈

全球石油供需环境及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概况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关于全球石油资源储量、产量及消费量的统计(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4,Oilsection),至2003年底,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为1567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俄罗斯、北非及中亚等地,其中OPEC成员国储量为1204亿吨(约占总储量的79%)。在世界石油储量十强国家中,OPEC成员国就占了八席,其余两席为俄罗斯(95亿吨,居第七位)和美国(42亿吨,居第十位);前五名国家位于海湾地区,依次为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储量均在130亿吨以上,约占世界的54%。因此,世界原油市场的产量和价格由沙特、伊朗、伊拉克等为首的OPEC组织所控制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探明储量为32亿吨,约占总储量的2%,居第十一位。

2003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约为36.97亿吨,其中欧佩克(OPEC)国家产量约为9.975亿吨(占27%),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的有:沙特阿拉伯(4.748亿)、伊朗(1.901亿)、委内瑞拉(1.534亿)、阿联酋(1.178亿)、科威特(1.102亿)、尼日利亚(1.072亿),伊拉克产量为0.659亿吨(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而大幅下降,2002年为1.015亿吨)。除了委内瑞拉(南美)和尼日利亚(非洲)外,其余都位于中东海湾地区,这与该地区富庶的石油资源储备极其相称。石油产量世界十强的非OPEC国家有:俄罗斯产量为4.214亿吨,美国3.411亿吨,墨西哥1.888亿吨,中国1.693亿吨,加拿大1.419亿吨。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达2.752亿吨,仅次于美国的9.143亿吨。从原油贸易的供给方面看,现今石油净输出国前十名中,中东占了5席(沙特4.681,伊朗1.361,阿联酋1.028,科威特0.965,卡塔尔0.395亿吨),俄罗斯居第二位(2.967亿吨),拉美北美各占一席(墨西哥1.062,加拿大0.455亿吨),北非中亚亦各占一席(阿尔及利亚0.69,哈萨克斯坦0.427亿吨),这也从供给能力上解释了当前石油战略争夺的焦点地区的所在。从原油贸易的需求方面看,就石油消费缺口而言,2003年中国排在第四位,为1.059亿吨。美国以其庞大的经济总量,长期占据着石油消费量和消费缺口的榜首位置,这也是美国尤其重视其石油安全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8330万吨,原油外贸依存度高达30.3%。中国现在的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原油占进口总量的56%,非洲占22.5%,亚太地区占14%。石油进口运输主要通过海路,且多集中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占总进口量近80%)。

鉴于当前过于倚重海上运输的单一进口路线所隐藏的巨大风险,我国正加紧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即从进口的来源和运输途径上进行多元化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口风险。该战略目前主要通过地缘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开展积极主动的石油外交,改善中国现有的石油进口格局,避免对中东、非洲和海上线路的过分依赖。积极寻找更多的石油贸易伙伴国:如尽快推进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哈萨克→中国的陆上石油运输管网的建设。努力改善石油进口通道:如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俄石油铁路运输贸易,积极推进中俄远东石油管线的建设;促进中巴在石油管线运输方面的合作,将进口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借道巴基斯坦敷设陆上石油管线进入中国新疆,既避开了海上咽喉要道马六甲,又降低了运输成本。多维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如加强同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大国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避免恶性石油竞争;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优势,努力开展同东盟各国的石油能源合作;加强同拉美地区石油输出国的能源合作等。通过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的构成为:中东45%~50%,非洲25%,亚太5%、俄罗斯和中亚20%~25%。当然,也存在同南美进行石油能源合作的可能性。

值得重视的是,在全球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尚未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国家。一旦发生能源危机,石油供应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美国石油储备可以维持150天的紧急状况,日本石油储备可供165天使用,德国储备规模达112天,韩国96天。

中美石油战略博弈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家,美国将其敏感的石油触角探触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石油输出国或潜在的输出国所在的地区,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手段拉拢或逼迫这些国家作为其全球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合作者或非对抗者,并积极遏制其所谓的非盟友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基于我国进口多元化战略的思想,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强盛的经济发展势头,在这场牵动国人神经的石油“大博弈”中,抓住机遇,拓展在相邻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努力成为一支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为此,中美之间在石油问题上的博弈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中东、中亚/里海等资源国的石油输出及海湾、南亚等地区的石油运输通道上。

中东石油来源

在中东,美国屯兵海湾,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为其海上石油运输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为了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利用各种借口遏制两伊,极力阻止其他国家进入两伊能源区域,而伊朗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原油进口国,约占中国进口量的18%。美国在占领伊拉克后,已将目标瞄准了伊朗,并在积极寻找战争借口。一旦战事爆发,美国将切断伊朗经波斯湾的石油出口。这对于石油消费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哈石油管线

里海及其周边地区巨大的石油储量可缓解世界石油市场对中东的依赖。为此,美国联合欧美的大型石油公司挺进里海地区,同俄罗斯逐鹿中亚,展开激烈争夺,并对石油需求急剧膨胀的中国保持高度的戒备心理。在里海诸国中,哈萨克斯坦又是争夺的焦点。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陆上石油可采量为28.8亿吨,里海地区可采石油储量为36亿吨,里海大陆架远景储量高达70亿吨。根据哈政府的规划,2010年将达到1.18亿吨(可输出1.03亿吨),2015年约为1.8亿吨(可输出1.61亿吨)。目前哈通过俄罗斯出口的石油约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70%,可以说在石油出口方面完全受制于俄罗斯。为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哈一直在寻求石油出口的多元化。由美国、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六国提出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设计过油能力5000万吨,计划于2005年完工。但是,哈原油经巴杰线的外运方案需要扩大发展油轮船队和港口设施建设,加上该管线途经四国,运输利益的协调也存在一定困难。

对于中国而言,中亚/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是中国实现多元化进口战略、保障石油安全的关键来源,而中国日益膨胀的市场容量,也给中亚石油稳定低成本的输出带来了可预见的光明前景,中哈石油管线的筹建就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该管线将成为中国联通里海、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甚至是海湾地区(如伊朗)石油资源的重要纽带。目前,中国仅通过铁路每年从哈萨克进口约150万吨原油。中哈管线一旦建成,可将运力迅速提升至5000万吨,除哈输出的2000万吨外,还可利用该管线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进口原油3000万吨,极大地改善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并大大降低进口运输成本。这条线路很有可能促成中俄石油对美合作博弈。此外,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哈石油管线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泛欧亚能源桥梁,东衔亚太、西接中东,在现代全球石油安全战略中,其作用可与古丝绸之路相媲美。

中巴石油运输系统

美国在插手里海石油的同时,积极倡导的南向通往印度洋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也已签署协议,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口里海/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使里海石油摆脱俄罗斯和伊朗的控制,并以此利诱巴国,影响修建中的中巴石油运输系统,后者用于中转从中东北非进口的石油,经巴基斯坦进入中国境内,以避开海盗猖獗、美军重兵把守的咽喉要塞马六甲海峡。

当然,美国在博弈中坚持突出“有效遏制”的特点,其目的是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以便为其对华战略调整提供一个缓冲。中美双方都强烈意识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策建议

石油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原因

近些年,石油企业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石油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的频繁发生,对该职业从事人员危害严重,从而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石油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卫生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因为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安全就是效益。

一、目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尽管当前众多石油企业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石油生产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石油企业就事论事多,但追根溯源少

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对涉及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变安全管理中的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这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对于事故的超前预防控制,需要对事故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对企业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很少

作为高风险的石油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从1997年起国内石油行业陆续了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标准性文件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和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尽快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节约企业成本,改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国内率先建立HSE管理体系的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石油企业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不够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事故发生源于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讲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但同时依据法律规定,只要没有出现重大的事故,对于个人只能追究行政责任,通常就是限期整改或者罚款为主,我们知道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来说实在是缺少震撼感。为此相关专家提出应将安全事故隐患纳入刑法的范围,事故发生后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加大事故的处罚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和责任人强有力的威慑,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机率降到最低,保证石油企业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公务员之家

(二)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大法,《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安全中介服务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从业人员权利义务制度等七个方面,其中对于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责任进行了完整、清晰的界定,对于现实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等。《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于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切实落实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着重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的进程,以防范石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于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

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处于被雇佣的位置,无法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意志,也没有组织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生产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保障石油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石油企业安全投入成本不足,淡化安全经济观

石油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通过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可否认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措之一。要实现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