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9 17:09:53

生物医学技术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1

1进行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是一门非常典型的多领域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然也非常高[5]。个人认为,应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具备相关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富有创新精神与思维模式,在纳米医学生物技术的某一或某几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经验,能够将纳米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与实际技术产业化之中,对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某一领域的当前产业情况主要发展趋势有所体悟,具有技术研究与项目管理实施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

2实施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理念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的应用型技术学科,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把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实验教学、专业科研活动和产业企业课外实践活动整合成一个综合教学体系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等基本要素必需共同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协同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以合理的安排与布局,相互相同综合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整体过程。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像过去只是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因此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双向沟通、激励引导、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枯燥、单调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双方之间在智慧、思想与感情上的沟通分享。而且,教学模式应注意技巧设计,创造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好的提问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然后就该问题从不同的多个角度来解析与研究,并且进行持续的提问与思考,逐步分析挖掘该问题发生的根本性缘由,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寻找答案,通过答案的适度不固定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与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6]。

3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多元化。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不是几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单纯组合,而是将相关的学科都以一种非常紧密、多元化、多层次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教育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理解透彻这些交叉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和知识理论结构,并依据这种联系与结构在多个学科的藕合点基础,设计出具有纳米医学生物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时候,对学科知识的划分上也不宜再过于详细,而应更注重该专业的理论特点,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建立在宽厚扎实的大专业平台上。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前沿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注意将该学科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及时、适当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并结合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诊疗领域应用的经典实例,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应用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化和实用化,进而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以致用,很好地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7]。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应用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技术,其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在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其专业思维、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控制死板的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多设置一些具有较好综合性、可设计性和开放性的实验,课程进行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生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非实验结果[5]。

4CDIO实践教学模式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CDIO实践教学模式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育模式。CDIO的主要内涵是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与运用(Operate)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育方法体系[8]。该方法体系模拟了应用技术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流程,能充分培养学生运用主动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方式来学习与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非常适用于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应当将这套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强的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把每个实践能力点的培养都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很好的与科研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习等课程外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深度的“学以致用”的宝贵经历和体验,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都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5结语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同时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能助力整体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对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专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通过以上积极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我们若能据此更好地培养出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的研究与应用兼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将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和纳米生物技术的更大发展。

作者:刘斯佳 孙健 凌敏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4]顾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J].AdvancedMaterialsIndustry,2002(12):67-71.

[5]胡建华,张阳德等.促进我国纳米生物医学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0):3070-3072.

[6]胡高,胡弼成.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09-110.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2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要求,为贯彻落实《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于20*-20*年组织实施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是指综合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现象,研发用于防病、治病的材料、植入器械、人工器官以及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图像显示和疾病诊治装置的总称。专项根据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技术发展基础和特点,重点支持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重大市场前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项目,以及产业化相关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重大技术支撑条件建设。专项支持的重点领域为:

(一)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及人工器官的产业化,包括:表面生物活化改性的人工关节;表面抗凝血、抗组织增生改性的血管支架、人工机械心瓣膜及其他介入治疗器件;人工肾、人工肝等体外循环人工器官等。

(二)组织工程产品产业化,包括:组织工程骨、肌腱、血管、皮肤、角膜等组织工程产品。

(三)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的产业化,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磁共振系统(MRI)、数字化X射线机、彩色超声影像系统等。

(四)微创诊疗设备和新型肿瘤治疗装置的产业化,包括:新一代多品种内窥镜、微型摄像及介入手术装置、肿瘤物理治疗设备等。

二、专项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专项,加快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形成一批生物医学工程新产品,扭转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局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需要。培育和壮大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扶持自有品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高档产品比例,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促使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201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

三、专项实施的原则

为确保专项实施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推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二)鼓励自主创新。着重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产业化;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

(三)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重点扶持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项目向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聚。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专项项目应按照我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开展项目组织、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应是行业或区域有实力、影响力的大企业,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需要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医疗器械或相关生产许可文件。项目应是近3年取得注册证书的新产品,并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四)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安全管理;健康意识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各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培养创新型生物医学人才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和市场的发展,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之而来,则是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教学及研究中,超净实验室的应用需求非常普遍。使用超净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科研研究者、实验室人员、本科生及研究生。这就意味着超净实验室使用人员具有数量大、进出频繁、成分复杂、知识层次不同等特点。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和操作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有效预防超净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实例证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除了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外,软件建设即人的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实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麻痹侥幸心理,未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违规操作,有效的个人防护不足;(2)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防护、保险、警示灯硬件设施装置缺乏或有缺陷,实验仪器设备带病作业;(3)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不严、实验室安全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实验室管理者安全法律责任意识淡薄,上级职能部门监管不力;(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实验室水电线路以及设备配置在设计装备上的不科学造成的隐患。因此,要落实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环境健康,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参与。下面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及通行的安全管理模式,并结合作者在本校超净实验室工作的亲身经历,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实践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

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以达到认识机体功能及生命运动的规律、维护并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与其他学科类似,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各种理化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等;应用研究包括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等。生物材料学主要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而人工器官则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超净实验室是对洁净度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洁净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悬浮粒子数量的程度。超净室主要由空调机组、过滤系统、进排气通道等组成。超净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室外新风经过初效、中效空气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处理,通过空调和风机送入超净室,而室内的尘埃则通过回风夹道被带走。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使超净室达到设定的洁净度。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超净实验室主要用途为进行细胞培养、材料表面生物分子接枝及其检测、光刻制备微图形、支架喷涂等实验,由万级和十万级两个洁净度区域构成,每个区域各有4个实验室。超净实验室内新风量仅占20%左右,这就意味室内空气80%左右都是回流循环风,超净实验室内氧气浓度明显低于大气中氧气浓度。为避免实验人员长时间因缺氧发生不适或晕倒等意外,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最好两个小时左右离开超净室透透气。特别是每年本科毕业班同学做毕业设计时,进入超净实验人员众多,再加之进行细胞培养实验时通常在超净工作台内使用酒精灯,酒精燃烧时耗氧,这些都会加剧超净实验室内缺氧。在细胞实验中,除定期用紫外线辐照房间空气灭菌以外,超净工作台使用前也要进行紫外线辐照灭菌。由于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紫外灯工作时间长,紫外线辐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如不注意防护,紫外线和臭氧会对人体产生损害。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臭氧能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紫外线和臭氧还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也能产生危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失眠、易感冒等症状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

超净实验室使用中学生是实验操作的主体,但他们往往存在实验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不熟练和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特点(超净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并且新风量远低于循环风量,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产生大量紫外线和臭氧)和超净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及健康意识引导等问题,以预防为主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引导其建立实验室健康意识,增强实验事故防范能力,是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且详细的超净工作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张贴在醒目处。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室必须穿实验服、长裤和不露脚面的鞋;禁止携带食物、饮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超净室;室内禁止吸烟;进出超净室需登记出入时间、使用房间、实验内容、使用设备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实验服、物品及地面清洁及空气净化系统检查维修。进行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对超净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建立设备使用台账及预约制度,设备旁附上简单易懂的操作说明。对超净工作室中的化学品使用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化学品的采购和运输、化学品的储存,以及产出的废弃物分类收集放置并由学校和学院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建立超净室安全应急响应措施及预案,包括在超净实验室内配置急救箱,箱门不上锁以备随时可用,箱内配备有急救用基本药品和工具,例如碘伏、创可贴、毛巾、纱布、防毒面具、棉签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检查、补充及更换急救箱内物品;配置安全标示及应急设备,超净实验室门口墙上悬挂超净室平面设计图,标注紧急情况下人员快速疏散的方向和通道,超净室内安装安全出口指示灯以及火灾逃生出口及救生锤。根据实验室使用功能配置相关的安防设施,包括监控录像头、烟雾报警装置、灭火毯、灭火器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防设施使用方法现场培训,并在学校安全部门及学院和系安全员指导下定期开展包括火灾、地震、人体受伤、有害化学品和气体溢出等在内的突发事故应急响应演习,尤其重点针对火灾突发事故进行应对演习,其程序包括判断火势能否自行扑灭,如不能扑灭则应尽快通知超净室内其他人员及时撤离,撤离前对所在实验室房间进行断电,并及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这些应急响应演习,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从而避免更大的事故及伤害的发生。2.逐级安全培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即需要到实验室开展认知实习,让其初步了解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从理论角度认识紫外线和臭氧等对人体的危害,初步树立一定的安全、健康意识。需要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集中安全培训,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超净室设计布局、设备使用流程特点、安全注意事项,并对超净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说明。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室安全教育片,把一些常见的实验伤害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训完毕后,培训人需在安全保证承诺书上签字。3.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学生入室开展实验前,必须通过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资格。考核分为理论和实地操作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超净室使用规则;超净室特点、分区、布局;超净室能开展哪些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人员进出超净室流程;物品及仪器设备等进入超净室注意事项等。

三、结束语

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综合了医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交叉性强,潜在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超净工作室时的安全问题就必须重点关注。通过加强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意识引导,我们初步积累了控制和降低实验伤害的工作经验,并将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形成规范细致的逐级安全培训体系,学生安全、健康意识,健康安全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净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功能的同时,保证实验室运行安全有效和使用者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魏桃员,尤朝阳,霍开富.美国高校实验室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杨志勇,樊庆福.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

[3]谢俊祥.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发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

[4]张盼盼.超净室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2013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4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

医学院校教师大都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研室工作,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时的共同问题是对教材或已有课件的内容和顺序不加取舍的沿用,照本宣科,缺乏对内容的重新组织,重难点不突出,缺乏知识难点化解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不善于化解难点,致使教学晦涩难懂;课堂驾驭把控能力较差,即缺乏控制课堂气氛,创造教学情境,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的能力;实践经验缺乏,教学手段单一,不分何种课程及内容,无一例外地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未能视教学具体情况而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成立于2009年,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教研室。教研室主要承担《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医学电子学基础》共5门电子类课程,成立之初,教师共5名,高级职称仅2人,要顺利完成5门课程教学任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其尽快成为教研室主力军是我教研室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针对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采用分段式培养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现报道如下。

一、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学存在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区别于纯粹医学教学,它是利用工程手段,融合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来解决生命科学(lifescience)的问题,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应具备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物理、生物、医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知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①教学课程内容多,教学学时量少;②以电子工程类课程为核心,内容难度大,理解困难,注重工程实践,但实践时间少;③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教师占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师大都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研室工作,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时的共同问题是对教材或已有课件的内容和顺序不加取舍的沿用,照本宣科,缺乏对内容的重新组织,重难点不突出,缺乏知识难点化解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不善于化解难点,致使教学晦涩难懂;课堂驾驭把控能力较差,即缺乏控制课堂气氛,创造教学情境,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的能力;实践经验缺乏,教学手段单一,不分何种课程及内容,无一例外地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未能视教学具体情况而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成立于2009年,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教研室。教研室主要承担《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医学电子学基础》共5门电子类课程,成立之初,教师共5名,高级职称仅2人,要顺利完成5门课程教学任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其尽快成为教研室主力军是我教研室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针对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采用分段式培养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现报道如下。

二、生物医学工程系教学存在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区别于纯粹医学教学,它是利用工程手段,融合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来解决生命科学(lifescience)的问题,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应具备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物理、生物、医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知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①教学课程内容多,教学学时量少;②以电子工程类课程为核心,内容难度大,理解困难,注重工程实践,但实践时间少;③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教师占大多数,力相比其他专业难度大。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即首先学习教学的理论,然后应用于实践。但是,理论和实践又互补进行,涉及到基础课学习、继续教育课学习、专业课学习、实践课学习、理论课学习等。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式培养方式。阶段式培养设置时间为3年半,分阶段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能力培养、技能培养,逐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阶段式培养方法

阶段式培养分助教培养和讲师培养两个阶段。

1.助教培养

设立总目标:时间2年,着重对教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为主的培训,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熟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等教学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提高助教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设立分目标:①掌握军事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并完成《医学院校医学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指导》和《军事院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两门自学课程考核,这两本课程积淀了我校名师教学的经验和教训;②提高备课水平,能按照标准书写实施计划、教案、制作课件,并通过听课、参加集体备课、试讲,上实验课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水平,以达到能独立承担一门本学科主干课程教学任务;③熟悉教学组织工作规范和日常教学活动,能胜任科室教学秘书一职;④学习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两门;⑤具备一定科研水平,为后期科研指导教学做准备。

具体培训内容:自学《军队院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医学院校医学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指导》,参加由学校统一命题的笔试考试,成绩≥70分;全程跟班听完教研室开设的至少5门课程;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教学观摩课/专题讲座不少于10次,并按学校教学规范要求认真记录听课情况;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15次,并按学校教学规范要求认真记录集体备课情况;承担至少2门课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前进行试讲,试讲内容≥20学时,要求考核良好率100%,并按学校教学规范认真记录试讲情况,教研室考核合格才能上讲台;担任教学秘书,负责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协调教研室教学相关事宜,及时有效传达上级下达的任务和安排,认真记录集体备课、试讲、教学会议记录本等;教学实践:承担实验课教学每年不少于20学时,负责学生作业批改和课后习题课辅导;独立完成教学多媒体课件、教案的制作,专家听课良好率≥90%,并按照要求记录教学实践情况。本教研室开设的5门课程实践性都比较强,助教培训让医学院校教师通过上实验课来熟悉课程内容。助教培训的任务核心还是“备课本”,让医学院校教师熟悉和弄懂课程内容,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把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已。

2.讲师培养

经过助教培训后,教学能力仅停留在能讲课阶段,离会讲课还相差甚远;从教学经验来讲,教学主要集中在帮带学生方面,教学内容仅局限在专业技术层面,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缺乏实践;从课程开发方面来讲,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课本基础上,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与改进。总体目标:设立1年半,熟悉本专业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地位,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应用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到教学中去,学习最新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综合素质,让医学院校教师真正成为理论课主讲教师。具体培训内容:以实践提高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在继续承担实验课基础上,每年至少10学时理论课。作为教学,要让教师弄清楚教学的元素。教学要注重教学目标,希望让学生获取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元素间的关系;知道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情况分析;会设置疑点,并指导学生的疑点;教学教师发掘自我的教学特点;教学之前要有叙述设计,所讲内容注重把握核心情况下环环相扣,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有血有肉;小结是点拨课程重难点的有力手段;教学注重内结构与外结构的关系,所讲知识点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show,要时刻注重内容的启发与互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跟着你走;恰当引入丰富的多媒体,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掌握适合电子类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比如以设计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式、PBL教学法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讲课要有相应的学术深度,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也要进步;从教学中发掘研究课题,作为教师自己懂和教给学生懂不是一回事,运用恰当方法让学生懂本来就是一种研究;开放课程教学内容,给学生留白,教学不是给予,而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知识的交融,传递知识同时,注重人文情怀;讲知识的结果,还讲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应该有故事,有血又肉;讲知识,也讲知识的研究方法论,归纳推导演绎;注重教师个人素质培养,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而价值塑造是第一位的。作为讲师阶段,重要的是让教师懂得“备学生”和“备理念”。

四、阶段式培养应用

经过助教和讲师培训之后,将所学是否应用到了教学中是检验阶段式培养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学内容选择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之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章节。教学分“背课本”、“背学生”、“背理念”。

1.背课本:分析教学内容在整个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地位,与其他知识内容的相关性。在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前面章节刚讲了电压比较器和正弦波发生电路,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应该是这些内容的扩展,注重知识点间的衔接;利用了网络资源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分别看了清华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两位教授的慕课讲授,进一步熟悉了教学内容。

2.背学生:备完知识及相关知识后,了解学生对电压比较器和正弦波发生电路掌握的情况,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熟悉电压比较器的“三要素”及电压传输特性曲线,以及正弦波发生电路产生的条件。

3.背理念:反思如何把这部分内容以何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既然非正弦波发生电路是属于应用型内容,将这部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教学内容改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设计,教学地点安排到实验室进行。教学直接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给学生设置一个题目:设计一个频率为100HZ,峰峰值为2V的矩形波,学生以组的形式开展,每组选一个组长,选一个发言人和记录人;从矩形波波形激发学生掌握矩形波发生器的电路组成结构。给学生5min,以组为单位设计和汇报电路,看能否成功实现矩形波发生电路,培养学生电路设计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以组为单位设计三角波等扩展电路。通过阶段式培养应用实践,教师学会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内容摆脱了以教师讲为主,注重教学中的学生、教材、理念等要素的“三位一体”教学,采用了设计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问题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

不断总结经验并形成有效的方法和培训计划是促进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室依据医学院校教师的特点,又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系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助教和讲师阶段式的培养提高了医学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培养讲究因材施教,对教师而言,要根据实际课程,针对每个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培养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宁旭,许佳,金贵,等.青年教师授课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20(2):302-304.

2张付芝,孙伟,刘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2):217-220.

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14-2015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16.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6

1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现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加[7-8]。充分了解近年来该类专利的布局情况,有利于初学者初步把握此类专利的申报现状。笔者以我国专利文献为基础数据,以“医学检测”或“医学诊断”为检索词,分析我国近年来医学检测方面的专利申请现状。从申请趋势看,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年申请量近年来大幅增长,2013年达到第1次峰值,2017年达到第2次峰值,见图1。从技术构成看,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主要集中在化学或物理检测材料(G01N)、诊断和鉴定(A61B)、测定或检验方法(C12Q)等方面,见图2。

2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技巧

2.1准确把握检测方法的直接目的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中,准确把握检测方法的直接目的,对于提高专利的授权前景至关重要。在撰写权利要求书时一定要明确其检测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被检主体的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因此,其检测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被检主体的中间结果,同时需要指出该中间结果并不是为了获取主体的健康状况。判断一种检测方法是否为疾病诊断方法,包括2个方面:一是以有生命的人体为检测对象,二是以获得疾病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为检测目的。例1,“一种从被检者血液样本中检测患癌基因的方法”以明确其患癌风险,其直接目的是获得被检者的健康状况。因此,属于疾病诊断方法,不能授予其专利权。例2,笔者在“漏声表面波-双体肽核酸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放大方法”专利申请中以双体肽核酸探针特异识别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DNA,其检测结果能够反映样品中存在的人乳头瘤病毒;另外,该方法以人体样品为检测对象,检测结果能够得知同一主体的健康状况,该技术方案为疾病的诊断方法,因此,未被授予专利权。申请人在撰写专利文件时,一定要特别强调检测方法与疾病诊断或健康状况无必然联系,这样的专利才有授权前景。例3,“一种检测唾液中酒精含量的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检测被检者唾液中的酒精含量,不是为了获得被检者的疾病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因此,该专利不属于疾病诊断方法,可以授权。2.2转换思路,确定合适的专利保护点。如前所述,我国专利法规定,疾病诊断方法不能授予专利权。但《专利审查指南》规定,用于疾病诊断的仪器装置及疾病诊断方法中使用的物质材料可以授予专利权[9]。例如,在“基于纳米金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申报时,笔者将检测方法转换为方法中使用的物质或材料,即“纳米金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的电极”,这样不再涉及人体/动物体的离体样品检测。因此,在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中可以将检测方法转换为所涉及的仪器装置、材料、试剂盒等产品,即可获得授权。2.3检测技术内容非常相关的系列发明应同时申报。发明人在技术发明过程中,往往针对相近技术方案获得系列发明,但这些系列技术方案内在有一定的联系或互为补充。此时,为了避免系列发明之间的自我竞争,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些系列技术方案同日申报专利。例如,笔者团队在“NDM-1多重耐药菌检测新方法”开发中,分别以DNA探针、锁核酸探针及石墨烯、金纳米管和锁核酸探针修饰检测电极,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这些不同的方法均围绕同一检测靶标,如果不是同日申报专利,由于时间先后顺序,后申报的专利授权前景将大大降低。因此,笔者团队将“NDM-1DNA探针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410557704.9)”、“NDM-1锁核酸探针修饰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105571362)”、“基于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管和锁核酸探针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10557116.5)”3个专利于同一天提交专利申请,最终均获得了授权。2.4尽量列举检测方法的变形、替代、可选技术方案。专利审查员在审查专利说明书是否充分公开时,以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不用付出创造性劳动就能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为依据来评价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笔者建议申请人在保留技术秘密时,要以充分公开为前提,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因此,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时,应充分公开技术特征,也应恰当保留技术秘密,但要保证技术发明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撰写某专利说明书时这样表述:“将玻碳电极浸入浓度为1~20mmol/L的HAuCl4溶液中电沉积20~100s”;“ZnO溶胶-凝胶贮备液用无水乙醇按体积比为2∶10~1∶30进行稀释”;“ZnO溶液与浓度为10ng/L~100μg/L的EPO溶液按体积比为4∶10~1∶1.15混合”。这样的表述既充分公开了本专利的技术特征,又以“1~20mmol/L,20~100s,2∶10~1∶30,10ng/L~100μg/L,4∶10~1∶1.15混合”等较为宽泛的数据范围隐藏了最佳技术方案,避免核心技术的公开,但并不影响专利的授权。2.5以实验数据支撑技术发明效果。由于生命体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的研发不可能像机械、电子通讯类专利具有较大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规定,当专利产品的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清楚表征时,可以借助其理化参数表征。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往往涉及生物、医学和化学方面的技术特征,所以描述一种检测方法技术效果时应充分利用实验数据佐证技术发明效果,提供科学和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试验数据(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审查员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实验数据推测本技术效果的可行性。如果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则容易由于技术特征过于简单而引起缺陷,即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必须要有实施例,涉及微生物的发明还必须提供培养物。

3总结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7

木文试就护理学模式的思维方法及目前护理学的发展问题作一初步论述。护理学挑式对思维方式的形晌可以认为,从护理学的产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起主要作用的护理学模式。目前人们讨论得较多的是对护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两种护理学模式,即以疾病和医生两个为“中心万的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和以病人乃至全人为中心的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学模式。

这两种护理学模式的区别在于立足点不同,受不同的医学模式的影响,因而在观念上有点面及范畴的不同。前者立足于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护理是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充其量只不过是医生的助手而已,护理工作看上去似乎是在为病入而做,实际上是在围绕着疾病和医生两个“中心”而开展。后者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护理应从病人(而不是疾病)的基本需要出发,以病人为中心(且只有这一一个中心),注意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重视社会生活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强调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实施护理计划的整体性,其内涵丰富,范围广泛,要求严谨,较前者专主功能制护理,由点至面提升到更高的层沈,扩展到更广的范畴,深人到更细的环节,谊种新护理学模式是医学模式演化的重要成果之、从这里可红看出.两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前灌神勺思维方成是把研究对象局限于比较狭少的范围来认孔.后者的思维方式是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最科从更高的认识水平来考察。所以,我们说‘定的护理学模式,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适应护理学模式而产生的。

近代护理学基本上都是在对疾病本身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中发展黄沁几护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与护理廊自二辆车的左右两轮,很自然,是要相互影响的。一生物医学思维方法决定于人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疾病观。近代生物医学,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实验生物医学发展阶几有一套实验自然科学所共有的思维方法。即: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由其局部构成的,是可以分割的。可以通过割裂整体,从构成整体的局部小单元的性质来了解整体。生物医学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类对于生命世界的认识,已经进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在当时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类疾病—某些传染病,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护理学的发展也基本上是按生物医学模式的,谓之局部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声学的思维和行为必然发生作用。因而护理是以完成各项医嘱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要内容,由护士按分工去执行的一种分段性的护理方法。总之,不管是医学或医学中的护理学,人们都只是从人的生物属性来思考健康和疾病问题。

应当看到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对整个护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护理模式及其思维方式的作用和影响下,护理学由开始作为一种劳务,为病人提供生活服务,上升为一种技术或技艺,扮演作为医嘱执行人的角色。一百多年来,护理学在各种疾病的护理和常规护理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力完整严密的内容。可以说,护理学获得了长足约进步。在当前,乃至将来也还将不断推动护理学的发展。然而,正如生物医学的思维方法在实验生物医学领域内对于生命运动和疾病现象很难作出完整的理解,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思维方法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样,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及思维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因而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目中,护理只是一种技术操作,没有什么理论或理论性不强。事实上,目前护理学的内容,大多是讲一些技术操作、规范。由此产生了一种意见,护理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科学,护理学是依附于医学的,本身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知道,只要是根据客观社会实践活动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都叫科学,而任何一门科乳如果不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规范和范畴,就难以成为完整意义中的科学,就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护理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护理学不克月即匆己的理论短缺,就难以上升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由于传统的局部功能制护理学模式受新的医学模式及其思维方式的更积极的影响,所产生的新的护理学模式—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学模式及其思维方式,表明护理学向科学的阶段发展已经成熟。在新的护理学模式中,护理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护士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再只是局限于生物学领域,而必然扩大到社会领域,不只是要从生物属性上来护理病人,而必然是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结合上来综合给病人以护理。护士不只是注意和理解疾病,而同时要注意和理解病人。而且在护理的法律准则上,非药物疗法护士可以单独进行,药物疗法则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近年米,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保健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等交又边缘学科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正体现了新的护理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学模式将使人们形成和传统的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将帮助护士更全面地认识健康和疾病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护理学的发展。

唯象护月学的发展综观护理学的近百年历史,护理学在各种基础护理、临床各种疾病的特殊护理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规范。但是,作为这些规范的执行者,他们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护理学绝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讲应该如何做,如何操作,很少讲这些技术操作背后的理论依据。因此,我认为护理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属唯象的理论,它本身属唯象科学,可以称为唯象护理学。什么叫唯象的理论?研究客观事物,第一步,要总结许多现象,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就属于唯象理论。什么叫难象科学?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从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大道理上知其所以然,就上升到现代科学了,但唯象科学是第一步,是科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护理方面很据实践的经验,说明是这么回事,把它讲得有条有理,这就叫唯象的护理学。它也属前科学的性质,但是唯象的理论又比经验的学问向前走了一步,它比较系统。

在一定的医学模式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医学实践的反映,它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水平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一定的思维方式一旦历史地形成,成为既定的思维模式之后,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对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唯象护理学所运用的局部的功能制护理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也同样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为人类在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但范围扩大,其“还原论”与“机械论”的片面性就暴露出来。

要克服其局限性,就必须借助于适应唯象护理学发展的,以当代系统论(以及控制论、信息论、需要论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从系统论出发来认识健康和疚病问题。满足这一要求的新护理工作是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手段的系统的护理行为。护理程序为责任制护理的主要过程,它包括4个阶段(调查、计划、实施、评价),并通过这种系统的程序循环,可以随时调节病人所需要的护理,保证病人得到适合其个人的整体护理。因而未来的(或者称现代化的)护理学是唯象护理学的发展,是以整体的、系统的贵任制护理模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众所周知,由于近代医学基本上都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发展的,在此理论格局中形成的以传统的还原论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虽然生物医学的纵深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就,但由于这些研究只限于纯生物医学的属性,国此,也只能在生物圈内游来游去。而系统论方法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实际应用,为人们解决健康和疾病的全部问题提供了可能,但仍然需要用还原论方法获得的对疾病和健叫毛认识的细节。同样,现代化的护理学的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方法也需要借助于局部的功能制护理的种种手段。而不能将他们绝对对立起来,正如不能将现代化的护理学与唯象的护理学绝对对立起来一样。如果说现代化的护理学是对唯象护理学的发展和深化,那么,整体的、系统的责任制护理方法在护理学研究中的出现和应用也正是对传统护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局部的功能制护理方法)的发展和深化。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扬其长处,克服其不足,以推动护理学的深入发展。

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具备两个客观条件:一是吸取科学史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8

一、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院校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即是以教研室为主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的教研室除了要完成大量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逐年增加的科研任务,而以往的科研任务往往从属于教学任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发展[1]。传统实验室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实验室中的大部分仪器比较分散、配套性差且利用率较低。大型仪器的购置计划不够完善、日常管理维护不够到位且很多大型仪器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2~3]。二是各个教研室之间相对独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少,科研资源得不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且传统实验室受相应管理体制的限制,课题负责人在经费与人事方面的支配权利受到局限,学科交叉间的组合缺乏相应的保障,科研创新工作继而也受到了束缚。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是组成科研队伍的基本部分,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实验室的科研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等会直接影响科研质量。目前很多高校对实验人员不够重视,且奖惩机制不够明确,因此难以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传统实验室分割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院系部门,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少,不利于提高整体的实验水平,影响了整个高校的科研水平。

二、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实行PI管理制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推进学校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整体科研实力,以适应国际前沿的科研工作需要,从而保证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能够在国内以及国外科研学术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院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实行PI制实验室管理模式PI负责制是PI制的简称,为principleinves-tigator的缩写,意为主要研究者,中文也译为“课题责任人负责制”,是最先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实验室运作形式,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PI制在科技创新以及科研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这种以PI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在国内各大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广泛实施,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的主流科研组织形式。一个实验室一般由一位PI负责,PI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人员组成和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负有全面责任,此外PI还要负责课题的申请、实验数据的把关、对学生课题的指导、论文的撰写等等多个方面的任务[5]。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管理实行PI管理制的可行之处如下。

(一)PI是科研团队的核心。PI的科研水平在整个团队的研究探索道路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PI的管理能力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5]。我院积极引进海内外杰出的免疫学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现有全职PI11人,各学术带头人也分别入选了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特聘教授等。更以IBMS各科研团队合作组建了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创新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等。PI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宽广的视野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对整个实验室及科研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二)高水平大学的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实力的象征。大型仪器设备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以及学科平台建设与技术支撑的核心。我院设有专门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各科研团队构建了光学成像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细胞分选平台等,并相应配备了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选仪、高效气液相色谱仪、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智能化伽马辐射仪、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等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立,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和共享,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以及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我院还为平台大型仪器配置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大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对学生进行仪器的培训、理论与操作的考核等。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参加校内、校外技术交流会等。

(三)学院的多学科角度研究,涉及苏州大学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各学术团队主要围绕基础免疫学,糖免疫生物学,感染免疫学,肿瘤免疫学,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以PI带动方向,以方向实现融合”的原则,已实现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生物技术、临床相关学科及生物医用材料和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PI每周举行例会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加强不同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汲取优良的经验,促进科研的稳步发展。

(四)研究院整体实行考核制度,并制定了针对PI、副教授、讲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岗位的考核制度。研究院每年年终对所有包括PI在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实行打分制度,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和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三个大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然后根据具体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性质进行细致的打分,并且评选出每年度的优秀工作人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针对研究院PI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这种考核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PI负责制能有效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传统实验室的改革势在必行,PI负责制模式既有利于科研实验室良好快速的发展,也符合我国科研的实际情况,但是也要避免单一地实行PI制,要根据学校及学院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制定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科研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为科研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洪民 单位: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焦汝娟,赵媛媛,张进禄.我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69~471

[2]白志学,刘淑云,马滨基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95~97

[3]张明高.实验室体制改革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1):1~3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9

摘要:阐述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介绍了数学实验课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软件;生物医学工程

1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医药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能使学生成为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级技术人才。而现代科学中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比传统的学科的要求更高。

数学实验课是以数学建模与数值计算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在学学数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并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这对学生将来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尽快成才大有益处。

2数学实验课的主要特点

数学实验课在整个数学实践性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需熟悉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取得最优的效果。

21数学软件的使用

数学软件是现代数学的重要的计算工具,在数学实验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工作的平台。采用Matlab、Mathematic、Maple和Ansys等数学软件,使学生有一个较高的平台,直接运用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研制的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随着数学软件的不断升级,学生可以运用最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

22计算机的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功能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实验条件。同时,数学实验课也为计算机课程提供了大量实践操作的练习机会。两者的结合必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的能力,使计算机课程可以用更少的课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23与数学建模课的结合

数学实验课的前期着重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讲授,后期涉及一些中等难度以下的数学模型的求解。数学实验偏重学数学方法,数学建模偏重用数学。数学建模课可以作为数学实验课的后续课程,加强各种模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建模能力。

24与其它数学公共课的交互

数学实验课中涉及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等多门数学课程,它把这些内容通过实践、应用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完成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其它数学课的兴趣,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与探求相关课程,并且把学到的新知识再拿回到实验课中来应用,从而使所学知识更牢固,体会也更深刻。

3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定义、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和大量的计算方法与技巧等,课后学生利用公式解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产生一个不好的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而且缺乏应用能力。再加上目前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许多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在进行着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美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微积分教学的改革,建立计算机代数系统(CAS),抛弃了一些严格的定义和复杂的证明过程,更注重微积分的思想与本质。这种改革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概念的理解,并将图像、数值和符号始终贯穿整个微积分的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近10多年来,创建了多种数学软件包。这些软件包具备强大的数值计算、符号演算和图形处理等功能,例如,能迅速准确地进行求极限、导数、积分、泰勒展开、计算行列式、矩阵的各种运算、解方程、解方程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记忆大量

公式和计算技巧,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时常采用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即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开展数学实验课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数据计算和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用数学知识、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开设数学系实验课的条件

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数学实验课必须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设施建立的重要性。

数学实验课的开设,必须与数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任课教师应该具备数学教学、数学软件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要有数学建模的经验。

建立“数学实验室”或建设良好的数学实验环境是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物质条件。开设数学实验不仅需要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等充足的硬件条件,更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等良好的软件环境。

5结束语

数学实验课是一个新生事物,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专业所接受,它能把“讲授―记忆―测验”的传统学习过程,转变为“直觉―探试―出错―思考―猜想―证明”的新型学习模式,将信息的单项传播转变为多项交流,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数学实验课的训练,促使学生手脑并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己思考与领悟的机会,逐步启迪心智,推动思维。它是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随着数学实验课的推广,它的优越性会逐渐体现出来,它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会被社会所承认。

参考文献

1徐群芳.林业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4,3:55~56

生物医学技术范文篇10

第一条为规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均按照本办法组织进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包括以下活动:

(一)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在人体上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研究的活动;

(二)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性应用的活动。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两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审查范围。第四条伦理审查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伦理审查过程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透明。

第二章伦理委员会

第五条卫生部设立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本行政区域的伦理审查指导咨询组织。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委员会是医学伦理专家咨询组织,主要针对重大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政策咨询意见,必要时可组织对重大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对辖区内机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伦理专家委员会《章程》另行制定。

第六条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主要承担伦理审查任务,对本机构或所属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也可根据社会需求,受理委托审查;同时组织开展相关伦理培训。

第七条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由设立该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生物医学领域和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中推举产生,人数不得少于5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少数民族地区应考虑少数民族委员。

第八条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任期5年,可以连任。伦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由伦理委员会委员协商推举产生,可以连任。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报酬。第九条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职责是:审查研究方案,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确保研究不会将受试者暴露于不合理的危险之中;同时对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处理受试者的投诉和不良事件。

第十条机构伦理委员会可以行使下列权限:

(一)要求研究人员提供知情同意书,或者根据研究人员的请求,批准免除知情同意程序;

(二)要求研究人员修改研究方案;

(三)要求研究人员中止或结束研究活动;

(四)对研究方案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

第十一条伦理委员会委员应当为接受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保密。

第十二条伦理委员会按照伦理原则自主做出决定,不受任何干扰;审查结果应当及时传达或者。

第十三条伦理委员会接受本行政区域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审查程序

第十四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是:

(一)尊重和保障受试者自主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试的权利,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受试者同意受试,允许受试者在任何阶段退出受试;

(二)对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的考虑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三)减轻或者免除受试者在受试过程中因受益而承担的经济负担;

(四)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如实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储存和使用情况及保密措施告知受试者,不得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和情况向无关的第三者或者传播媒体透露;

(五)确保受试者因受试受到损伤时得到及时免费治疗并得到相应的赔偿;

(六)对于丧失或者缺乏能力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受试者(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囚犯以及经济条件差和文化程度很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

第十五条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应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伦理审查申请表;

(二)研究或者相关技术应用方案;

(三)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第十六条项目申请人必须事先得到受试者自愿的书面知情同意。无法获得书面知情同意的,应当事先获得口头知情同意,并提交获得口头知情同意的证明材料。对于无行为能力、无法自己做出决定的受试者必须得到其监护人或者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第十七条在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时,申请人必须向受试者提供完整易懂的必要信息,知情同意书应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用当地文字表达,并为受试者所理解,同时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同意受试。

第十八条当项目的实施程序或者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重新向伦理委员会提出伦理审查申请。

第十九条伦理委员会不得受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科研项目提出的伦理审查申请。伦理委员会委员与申请项目有利益冲突的,应当主动回避。无法回避的,应当向申请人公开这种利益。

第二十条伦理委员会对申请伦理审查的项目进行下列审查:

(一)研究者的资格、经验是否符合试验要求;

(二)研究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和伦理原则的要求;

(三)受试者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与研究预期的受益相比是否合适;

(四)在办理知情同意过程中,向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法定人)提供的有关信息资料是否完整易懂,获得知情同意的方法是否适当;

(五)对受试者的资料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六)受试者入选和排除的标准是否合适和公平;

(七)是否向受试者明确告知他们应该享有的权益,包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而无须提出理由且不受歧视的权利;

(八)受试者是否因参加研究而获得合理补偿,如因参加研究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时,给予的治疗以及赔偿措施是否合适;

(九)研究人员中是否有专人负责处理知情同意和受试者安全的问题;

(十)对受试者在研究中可能承受的风险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

(十一)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之间有无利益冲突。

第二十一条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可以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作必要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伦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得到伦理委员会三分之二委员同意。伦理委员会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对于预期损害或不适的发生概率和程度不超过受试者日常生活或者常规治疗可能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的项目(即小于最低风险的项目),可由伦理委员会主席或者由其指定一个或几个委员进行审查。

第二十二条申请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的,应当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三条申请项目未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的,不得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监督管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科研管理工作范畴。其内容包括:

(一)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机构是否按要求设立伦理委员会;

(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是否按照伦理审查原则实施伦理审查;

(三)伦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四)伦理审查结果执行情况,有无争议。

第二十五条卫生部对全国的伦理委员会实行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伦理审查规章制度,研究制订有关政策。省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境外机构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其研究方案已经经过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还应当向我国依照本办法设立的伦理委员会申请审核。

第二十七条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时,应当要求项目负责人出具经过相应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证明。在学术期刊发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成果时,研究人员应出具该项目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的证明。

第二十八条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均有权利和义务举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违规或者不端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研究人员发生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所属单位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均有权给予相应处罚,并进行公开批评,取消获得奖励的资格;视情节轻重中止科研项目的实施,触犯国家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