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44

生物农药论文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5

1.1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发现

1901年日本学者石度繁从患猝倒病的家蚕幼虫中分离到第1个产生晶体的芽孢杆菌。10年后Berliner从德国苏云金地方一家面粉厂染病的地中海粉螟中分离到一个相似的菌株,并正式定名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t)。4年后,一个叫克林诺的科学家发现,在这种细菌的细胞中可以形成方形或菱形的晶体,可惜这个发现并未被重视。直到40年后的1953年,一位叫汉纳的生物学家证明了这种晶体是有毒的蛋白质晶体,才揭示了粉螟死亡的原因。在1920~1930年间,Bt作为微生物杀虫剂主要用来防治玉米螟。1938年第1个商品制剂Sporeine在法国问世,从此拉开了生物杀虫剂的序幕。以后相继发现了对鞘翅目、螨类、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昆虫、动植物寄生线虫、鞭毛虫、变形虫、吸虫、绦虫有毒杀作用的Bt菌株。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t是革兰氏阳性菌,另外,它可寄生在一些蛾类和蝶类的幼虫上,甚至是植物表面。

苏云金芽孢杆菌分泌出的由Cry基因编码的、有杀虫活性的δ-毒素(或被称为杀虫晶体蛋白)的蛋白结晶构成了内孢子。Cry蛋白对鳞翅目(如蛾与蝶)、双翅目(如苍蝇、蚊子)和鞘翅目(甲虫)有很大杀伤力。因此,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生产制成高效生物杀虫剂,或用Cry基因制成防虫害的转基因产品。

1.2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杀虫机理

苏云金芽孢杆菌(Bt)之所以能够杀虫,是由于它们的细胞内存在着一种有毒的蛋白质,叫做伴孢晶体,昆虫吞食后就会中毒而死。而这种活细胞及伴孢晶体对环境无毒无害。因为在动物的胃肠道内,酸性环境下蛋白质晶体不能溶解,从而对人畜无害。所以它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可用来杀灭多种农作物害虫。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机理主要是:昆虫取食苏云金芽孢杆菌后,杆菌在其胃肠道内产生蛋白质晶体内毒素(δ-内毒素)、热稳定毒素(β-外毒素)、叶蜂毒素(α-外毒素)及Bt-γ外毒素。这些毒素能侵蚀昆虫肠道细胞,破坏肠道内膜,并进入血淋巴组织,使害虫因饥饿而出现败血症最后死亡。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防治对象是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其药性的持效期可达7~10d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及其制剂对蚕具有很高的毒性,桑园必须禁用。另外,勿与碱性杀菌剂混合施用,晴天的傍晚或阴天施药效果最佳。

2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研究现状

2.1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水平上

过去Bt是作为一种制剂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已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蛋白质和相关基因作了深入而透彻的研究,也就是说在基因的水平上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研究发现,在其体内具有一种Cry基因,正是这种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对上述昆虫具有极大的毒性,所以这种基因的结构和特性就影响到它本身,也影响到它的杀虫范围。当然某一基因的长期应用会刺激昆虫产生抗体。因此,现在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分子水平上。

2.2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中国现在在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的商品化生产和防治农林害虫的系统工作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研制和生产质优价廉的Bt悬浮剂和高效价的粉剂,实现了中国Bt杀虫剂的商品化生产;建立了以生物测定为基础的产品毒力效价测定的质量标准化技术化系统;研究了助剂及贮存条件对Bt的影响,为助剂的筛选和有效存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大规模推广应用Bt杀虫剂以防治棉、粮、果疏及林业害虫,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研究中研制和生产的适合中国的优质廉价的Bt悬浮剂,已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Bt粉剂的毒力效价和防虫效果,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以棉铃虫和小菜蛾为标准昆虫,建立了中国Bt产品质量标准化测定技术系统,为国产Bt杀虫剂的行业标准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与Bt杀虫剂国际质量标准接轨提供了保障。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3.1主要问题

苏菌基因的表达会发生变化。例如,如果温度不理想,就可能降低毒素的产生,使植物易受侵蚀。更加严重的是,试验证明毒素减少的晚季植物会形成启动子的DNA甲基化。另外,毒素的持续使用会使普通害虫演化为抗性虫。试验发现,小菜蛾对苏菌毒素的喷雾形式就已产生抗性。

苏菌毒素的运用还有一些可能的危险,如:如果转基因玉米与变异野草杂交,苏菌基因的抗性就有可能因食物链来到食草动物群落中,蜂群衰竭失调(CCD),也可能跟苏菌转基因作物有关。

3.2解决的思路

(1)有抗植株与无抗植株间种。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有抗植株与无抗植株间种,目的是减少抗性基因频率,牺牲少量无抗植株保证产量。美国和欧洲的某些区域已经立法要求使用上述方法种植。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假设抗性基因是隐性的。依目前来看,这种方法应该可以延迟害虫对苏菌的抗性;另一方面,假如产生了多种苏菌毒素的农作物可以完全灭绝害虫,抗性基因的存在也就不可能了。不过,至今为止,害虫灭绝的情况还未出现。

(2)通过接合构建新菌株。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的特定质粒可以自行转移,这些质粒可以通过接合来构建新菌株。例如,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鞘翅目)是北美最具破坏性的马铃薯害虫,欧洲玉米螟和土豆块茎蠕虫,对马铃薯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从自然界中分离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没有一个菌株对所有这些昆虫都具毒性。然而,通过质粒转移杂交,现在已经构建出对3种害虫都有效的新菌株,田间试验表明,该菌株作为广谱的马铃薯杀虫剂很有前途。

4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农药是21世纪农药工业的新产业,代表着植物保护的方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克服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减少农药在农副产品中的残留量。同时,在推广微生物农药应用过程中,农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事关重大。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保型、节约型农业,微生物农药将为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和降低有毒物质残留提供技术和物质保证。微生物农药研究与发展,将有效地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安全生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扩大我国农副产品外销市场,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均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子牛.苏云金芽孢杆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蔡鸿娇,侯有明,尤民生.应用Bt控制鞘翅目害虫的研究现状[J].武夷科学,2002(1):259-265.

[3]吴继星.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药性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92(1):60-61.

[4]谢道昕,范运六.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导入棉花获得转基因棉株[J].中国科学(B辑),1991(4):367-363.

[5]袁志明,蔡全信,AndrupL,等.苏云金芽胞杆菌肠毒素基因的PCR检测[J].微生物学报,2001,41(2):14.

[6]金莉莉,王秋雨.ERIC-PCR技术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7):879.

[7]金莉莉,王秋雨,侯萧.ERIC-PCR技术在李斯特氏菌种、菌株鉴定中的应用[J].遗传,2003,25(2):195-197.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脐橙产业是赣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指出了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面积超过3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中富含大量脐橙所需的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是发展种植脐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据统计,2006年,赣南脐橙发展到91333hm2,产量63万吨。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73333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基地县4个、脐橙出口基地5533hm2,年出口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地脐橙18万吨,占赣南脐橙总产的近30%[1]。但在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此,加强赣南脐橙生态基地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形态的转变,促进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赣南以脐橙为主的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赣南脐橙生产现状,分析了在发展生态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建设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基地提出优化措施。

1赣南脐橙栽培的生态问题

在脐橙基地建设中,赣南始终坚持生态化开发,注重农业生态保护,探索了一条被称为赣南模式的“猪—沼—果”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不规范的脐橙栽培技术和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果园建设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

脐橙果园建设要严格执行标准,配套健全设施,尤其是果园梯田和排水灌溉设施要符合标准。但是实践中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没有完全同步,对生态保护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围绕脐橙产业协同作战搞好生态建设,造成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分家。虽然有的脐橙园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术不规范。如一部分果园选址不科学,选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脐橙园四周没有开好防洪沟、排洪沟,每条梯田、梯带也没有背沟或竹节沟,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园水位;果园灌溉条件差,电不通,路不畅等,果园规划和建设的弊端直接带来水土流失,造成果园生态潜在的破坏。

1.2防护林建设滞后,降低了风沙危害

防护林的目的是减少风沙,增强抗御干旱、干热风、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应选择适应当地种植条件、速长高大、长寿、经济价值高、主根发达、水平根少、与脐橙无共同病虫的树种。但据调查,赣南80%的脐橙果园没有建设防护林,部分果园虽建有防护林,但是建设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护效果差;树种选用不合适,如马甲子、刺合欢等树种矮小,防护范围小;防护林距离脐橙果园太近,容易串根,造成争水、争肥、争阳光等。

1.3“猪—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和完善

“猪—沼—果(菜、鱼等)”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被称作“赣南模式”。推进这种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沼气液、沼气池利用技术方法需要完善。

1.4无公害技术薄弱,存在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

果品安全是影响赣南脐橙声誉的关键。尽管赣南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较差。因此,至今赣南脐橙加工业示范基地没有被列入国家柑桔非疫区建设项目区。随着脐橙规模化发展,病虫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结构破坏,果实品质下降,给脐橙产业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脐橙生态系统平衡。

2建设脐橙生态果园的发展措施

2.1抓好果园基地建设

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无公害脐橙基地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并向产业经济带、专业经济区延伸。在基地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增强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在脐橙园规划建设上,更应强调生态果园建设的重要性。

2.2加强脐橙生态果园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一是增加与赣南无公害脐橙生产有关的科研投入,加强常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发赣南脐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测定设备、有机农药肥料生产、脐橙保鲜防腐技术与设备。二是生态建设与果业建设相结合。要达到高标准建园,果园必须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做到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原则,严格按照“三大一篓”(大穴、大肥、大苗和营养袋假植)与“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护林)标准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严格执行赣南脐橙质量标准

2006年《赣南脐橙》国家标准(GB/T20355-2006)成为我国首个脐橙国家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约束生产经营者种植加工行为,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提高赣南脐橙产量和品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4狠抓赣南脐橙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求,无公害产品生产应具备下列条件:①产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必须经农业部农垦环境检测中心审定;②原料作物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操作过程须符合无公害标准,并接受监督;③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贮运须符合卫生标准,最终产品须经国家检测。2.4.1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园。为防止大气、水、土壤受废气、废水、废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质污染,宜在远离城区、工业区,离交通要道的直距离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园。

2.4.2强调重施有机肥和有益复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种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备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无污染水源灌溉,应用滴灌、喷灌、沟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广套袋栽培。最好全园全树皆套,这是在生物防治体系难以建立和生物农药效果不佳情况下,无公害水果生产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虫上全面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IP计划)。以农业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敌和增树体抗性为主,尽量使用无毒害的植物源、矿物及生物农药和农药增效剂。减少喷药次数,做到不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剧毒农药、高残留农药和杀性农药。

2.4.5在包装、贮藏保鲜、运输过程中严防果品污染。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保鲜技术,采取合理的采后处理方式。按市场需求进行严格的分级、清洗、消毒、打蜡、包装和贮运,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农产品的经营方式,大力开展赣南脐橙的绿色营销。对取得绿色证书的进行注册,挂牌销售,优质优价,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5继续坚持和完善“猪—沼—果”模式

“猪—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设,是指“户建1个沼气池,人均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667m2果”,就是把养殖业(猪)、农村能源建设(沼)、种植业(果)以沼气为纽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生态规律,形成物质、能量的生物循环链,带动生猪和果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猪粪下池发酵产气,供农户照明、做饭,沼渣用来肥果、喂猪等[2]。实践证明:这种猪、沼、果复合型生态果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运行能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上无污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在今后脐橙生态果园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脐橙果园的80%以上、新建果园的100%,推广应用”猪—沼—果”模式,并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为果业生态发展更好地提供技术保障。

3参考文献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脐橙产业是赣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指出了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面积超过3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中富含大量脐橙所需的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是发展种植脐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据统计,2006年,赣南脐橙发展到91333hm2,产量63万吨。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73333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基地县4个、脐橙出口基地5533hm2,年出口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地脐橙18万吨,占赣南脐橙总产的近30%[1]。但在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此,加强赣南脐橙生态基地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形态的转变,促进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赣南以脐橙为主的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赣南脐橙生产现状,分析了在发展生态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建设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基地提出优化措施。

1赣南脐橙栽培的生态问题

在脐橙基地建设中,赣南始终坚持生态化开发,注重农业生态保护,探索了一条被称为赣南模式的“猪—沼—果”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不规范的脐橙栽培技术和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果园建设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

脐橙果园建设要严格执行标准,配套健全设施,尤其是果园梯田和排水灌溉设施要符合标准。但是实践中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没有完全同步,对生态保护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围绕脐橙产业协同作战搞好生态建设,造成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分家。虽然有的脐橙园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术不规范。如一部分果园选址不科学,选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脐橙园四周没有开好防洪沟、排洪沟,每条梯田、梯带也没有背沟或竹节沟,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园水位;果园灌溉条件差,电不通,路不畅等,果园规划和建设的弊端直接带来水土流失,造成果园生态潜在的破坏。

1.2防护林建设滞后,降低了风沙危害

防护林的目的是减少风沙,增强抗御干旱、干热风、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应选择适应当地种植条件、速长高大、长寿、经济价值高、主根发达、水平根少、与脐橙无共同病虫的树种。但据调查,赣南80%的脐橙果园没有建设防护林,部分果园虽建有防护林,但是建设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护效果差;树种选用不合适,如马甲子、刺合欢等树种矮小,防护范围小;防护林距离脐橙果园太近,容易串根,造成争水、争肥、争阳光等。

1.3“猪—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和完善

“猪—沼—果(菜、鱼等)”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被称作“赣南模式”。推进这种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沼气液、沼气池利用技术方法需要完善。

1.4无公害技术薄弱,存在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

果品安全是影响赣南脐橙声誉的关键。尽管赣南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较差。因此,至今赣南脐橙加工业示范基地没有被列入国家柑桔非疫区建设项目区。随着脐橙规模化发展,病虫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结构破坏,果实品质下降,给脐橙产业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脐橙生态系统平衡。

2建设脐橙生态果园的发展措施

2.1抓好果园基地建设

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无公害脐橙基地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并向产业经济带、专业经济区延伸。在基地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增强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在脐橙园规划建设上,更应强调生态果园建设的重要性。

2.2加强脐橙生态果园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一是增加与赣南无公害脐橙生产有关的科研投入,加强常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发赣南脐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测定设备、有机农药肥料生产、脐橙保鲜防腐技术与设备。二是生态建设与果业建设相结合。要达到高标准建园,果园必须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做到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原则,严格按照“三大一篓”(大穴、大肥、大苗和营养袋假植)与“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护林)标准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严格执行赣南脐橙质量标准

2006年《赣南脐橙》国家标准(GB/T20355-2006)成为我国首个脐橙国家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约束生产经营者种植加工行为,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提高赣南脐橙产量和品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4狠抓赣南脐橙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求,无公害产品生产应具备下列条件:①产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必须经农业部农垦环境检测中心审定;②原料作物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操作过程须符合无公害标准,并接受监督;③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贮运须符合卫生标准,最终产品须经国家检测。

2.4.1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园。为防止大气、水、土壤受废气、废水、废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质污染,宜在远离城区、工业区,离交通要道的直距离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园。

2.4.2强调重施有机肥和有益复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种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备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无污染水源灌溉,应用滴灌、喷灌、沟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广套袋栽培。最好全园全树皆套,这是在生物防治体系难以建立和生物农药效果不佳情况下,无公害水果生产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虫上全面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IP计划)。以农业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敌和增树体抗性为主,尽量使用无毒害的植物源、矿物及生物农药和农药增效剂。减少喷药次数,做到不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剧毒农药、高残留农药和杀性农药。

2.4.5在包装、贮藏保鲜、运输过程中严防果品污染。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保鲜技术,采取合理的采后处理方式。按市场需求进行严格的分级、清洗、消毒、打蜡、包装和贮运,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农产品的经营方式,大力开展赣南脐橙的绿色营销。对取得绿色证书的进行注册,挂牌销售,优质优价,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5继续坚持和完善“猪—沼—果”模式

“猪—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设,是指“户建1个沼气池,人均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667m2果”,就是把养殖业(猪)、农村能源建设(沼)、种植业(果)以沼气为纽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生态规律,形成物质、能量的生物循环链,带动生猪和果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猪粪下池发酵产气,供农户照明、做饭,沼渣用来肥果、喂猪等[2]。实践证明:这种猪、沼、果复合型生态果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运行能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上无污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在今后脐橙生态果园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脐橙果园的80%以上、新建果园的100%,推广应用”猪—沼—果”模式,并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为果业生态发展更好地提供技术保障。

3参考文献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脐橙产业是赣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指出了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面积超过3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中富含大量脐橙所需的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是发展种植脐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据统计,2006年,赣南脐橙发展到91333hm2,产量63万吨。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73333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基地县4个、脐橙出口基地5533hm2,年出口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地脐橙18万吨,占赣南脐橙总产的近30%[1]。但在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此,加强赣南脐橙生态基地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形态的转变,促进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赣南以脐橙为主的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赣南脐橙生产现状,分析了在发展生态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建设赣南脐橙生态果业基地提出优化措施。

1赣南脐橙栽培的生态问题

在脐橙基地建设中,赣南始终坚持生态化开发,注重农业生态保护,探索了一条被称为赣南模式的“猪—沼—果”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不规范的脐橙栽培技术和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果园建设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

脐橙果园建设要严格执行标准,配套健全设施,尤其是果园梯田和排水灌溉设施要符合标准。但是实践中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没有完全同步,对生态保护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围绕脐橙产业协同作战搞好生态建设,造成果园建设与生态建设分家。虽然有的脐橙园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术不规范。如一部分果园选址不科学,选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脐橙园四周没有开好防洪沟、排洪沟,每条梯田、梯带也没有背沟或竹节沟,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园水位;果园灌溉条件差,电不通,路不畅等,果园规划和建设的弊端直接带来水土流失,造成果园生态潜在的破坏。

1.2防护林建设滞后,降低了风沙危害

防护林的目的是减少风沙,增强抗御干旱、干热风、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应选择适应当地种植条件、速长高大、长寿、经济价值高、主根发达、水平根少、与脐橙无共同病虫的树种。但据调查,赣南80%的脐橙果园没有建设防护林,部分果园虽建有防护林,但是建设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护效果差;树种选用不合适,如马甲子、刺合欢等树种矮小,防护范围小;防护林距离脐橙果园太近,容易串根,造成争水、争肥、争阳光等。

1.3“猪—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和完善

“猪—沼—果(菜、鱼等)”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被称作“赣南模式”。推进这种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沼气液、沼气池利用技术方法需要完善。

1.4无公害技术薄弱,存在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

果品安全是影响赣南脐橙声誉的关键。尽管赣南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较差。因此,至今赣南脐橙加工业示范基地没有被列入国家柑桔非疫区建设项目区。随着脐橙规模化发展,病虫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结构破坏,果实品质下降,给脐橙产业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脐橙生态系统平衡。

2建设脐橙生态果园的发展措施

2.1抓好果园基地建设

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无公害脐橙基地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并向产业经济带、专业经济区延伸。在基地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增强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在脐橙园规划建设上,更应强调生态果园建设的重要性。

2.2加强脐橙生态果园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一是增加与赣南无公害脐橙生产有关的科研投入,加强常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开发赣南脐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测定设备、有机农药肥料生产、脐橙保鲜防腐技术与设备。二是生态建设与果业建设相结合。要达到高标准建园,果园必须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做到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原则,严格按照“三大一篓”(大穴、大肥、大苗和营养袋假植)与“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护林)标准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严格执行赣南脐橙质量标准

2006年《赣南脐橙》国家标准(GB/T20355-2006)成为我国首个脐橙国家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约束生产经营者种植加工行为,最大限度地通过促进生物循环,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提高赣南脐橙产量和品质,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4狠抓赣南脐橙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求,无公害产品生产应具备下列条件:①产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必须经农业部农垦环境检测中心审定;②原料作物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操作过程须符合无公害标准,并接受监督;③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贮运须符合卫生标准,最终产品须经国家检测。2.4.1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园。为防止大气、水、土壤受废气、废水、废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质污染,宜在远离城区、工业区,离交通要道的直距离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园。

2.4.2强调重施有机肥和有益复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种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备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无污染水源灌溉,应用滴灌、喷灌、沟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广套袋栽培。最好全园全树皆套,这是在生物防治体系难以建立和生物农药效果不佳情况下,无公害水果生产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虫上全面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IP计划)。以农业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敌和增树体抗性为主,尽量使用无毒害的植物源、矿物及生物农药和农药增效剂。减少喷药次数,做到不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剧毒农药、高残留农药和杀性农药。

2.4.5在包装、贮藏保鲜、运输过程中严防果品污染。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保鲜技术,采取合理的采后处理方式。按市场需求进行严格的分级、清洗、消毒、打蜡、包装和贮运,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农产品的经营方式,大力开展赣南脐橙的绿色营销。对取得绿色证书的进行注册,挂牌销售,优质优价,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5继续坚持和完善“猪—沼—果”模式

“猪—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设,是指“户建1个沼气池,人均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667m2果”,就是把养殖业(猪)、农村能源建设(沼)、种植业(果)以沼气为纽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生态规律,形成物质、能量的生物循环链,带动生猪和果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猪粪下池发酵产气,供农户照明、做饭,沼渣用来肥果、喂猪等[2]。实践证明:这种猪、沼、果复合型生态果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运行能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上无污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在今后脐橙生态果园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脐橙果园的80%以上、新建果园的100%,推广应用”猪—沼—果”模式,并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为果业生态发展更好地提供技术保障。

3参考文献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等。使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神奇之树--楝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楝树中含有一种具广谱,高效,无污染,无残留并对人畜等高温血动物无害的具独特杀虫作用的活性物质--楝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汽车的普及及工厂的林立,有害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硫)已肆无忌惮地侵入我们的家居乃至工作环境,它不但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也破坏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而盆栽楝树的诸多神奇功能之一就是对有毒有害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硫)有超强的吸收净化作用(其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是常规树种的4~5倍)。楝树不仅是环保卫士,它神奇的作用更会让人们刮目相看。

1.楝树--解决全球难题之树

楝树,又叫苦楝,属楝科。喜光,不耐庇荫,喜温暖气候,不耐寒。分布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各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均有栽培或野生,多生于低山,丘陵平原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的含盐量在0.46%以下的盐碱土地都能生长,在肥沃湿润的土地上生长更好。楝树是四季绿化、片林栽培的重要树种,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繁殖易。群众称它是"三年椽材,六年柱,九年便成栋梁树"。楝树果肉含岩藻糖,可酿酒,果核、种子可榨油,烘制油漆、润滑油、肥皂。果实入药。楝树树皮是常用中药材,也是制植物农药的重要原料,需求量很大。

迄今,已知有数千种之多的植物可以作为农药的植物资源。但仅有几种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中包括著名的,含有除虫菊脂,鱼藤酮和尼古丁等的天然植物。除虫菊脂系从菊科植物的花中提取,杀虫效果甚佳。楝树便是其中一种有效植物。楝树提取的化合物中,最有效的活性成分是从核仁中获得的楝素。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四环(降)类三萜化合物,称类柠檬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绿色农药。用楝树制成的杀虫剂是一种植物性杀虫剂,它能有效的防治包括15个昆虫目在内的413种昆虫。

2.楝素作为生物农药,杀死昆虫的主要途径有

⑴阻止幼虫或若虫的脱皮;

⑵干扰交尾和性信息传递的能力;

⑶破坏产卵;

⑷终止卵,幼虫,蛹的发育;

⑸驱虫作用;

⑹弱肠道吸收能力;

⑺抑制几丁质的合成,破坏和干扰昆虫蜕变。

楝素作为生物农药在全世界所有的"绿色"农药中名列第一,并且已被广泛应用,成为出口农产品,安全食品等必然采用的顶级产品。例如出口的蔬菜,水果,茶叶以及其它农产品,使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大大提高,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

3.楝树及其特性

楝树(Neem源于印度俗语),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及周边国家。它是一种速生树,非常抗旱,通常能在半干旱至半湿润的区域(即降水量在400-1200mm的条件下)生长繁殖,适于的年平均温度为210C-320C。

楝树的树木主干短而直,生长的高度常达15-20m,树皮坚硬,有裂纹或呈鱼鳞片状。木质灰白色,树木芯在第一次暴露时呈微红色,随后逐渐呈棕红色。根系由明显的主根和密布的侧根组成,具有菌根体,即具有内生菌根。侧根长度可超过18m。

楝树的叶片为不成对的羽状叶,长度约为20-40cm。叶片颜色为淡绿色到绿色,叶片数可达30片左右,每叶长3-8cm。末端叶片常会脱落。叶柄很短。成熟叶片的形状略不对称,叶边锯齿状。嫩叶呈淡红色或紫红色。

楝树花呈白色或紫色,有芬芳香味。花序为复总状花序,子房为三室,每花具有十个无毛的花药,并位于花的茎部。蜜腺为环状,位于子房颈部。

楝树果实光滑,似橄榄核果,形状不一,从椭圆形到微圆形。未成熟果实为绿色,成熟果实为黄绿色变为黄色。外果皮薄,果肉具甘苦味,呈浅黄色。果核坚硬而呈白色,含一粒种子,少有二粒,极少偶三粒。种皮呈白色。

楝树可在2年龄时第一次结果,楝树开花和结果几乎可以在同一棵树上同时出现,其开花结果期一般在6-7月。我国约在4-5月开花结果。果实产量变化巨大。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单株楝树的产量平均为20KG,在南美的尼加拉瓜,6-9龄楝树产量平均为19KG,在肯尼亚沿海地区,单株产量高达100KG。

楝树的繁殖方式有多种,有自然繁殖;鸟类和蝙蝠传播;猴,羊和牛等传播;人工繁殖。除种子繁殖外,还可用组织培养,可隆技术等来繁殖。

4.楝制品的各种用途及发展前景

楝树作为一种多功能速生树种,他的许多特殊功能在近20年来被许多的科研机构发现和利用。其具体用途如下:

⑴应用于医药

传统医药用楝树枝条作为天然牙刷,每天刷牙的人仅在印度就超过了3500万人。印度传统医学,楝树制剂治疗的病害主要有消化系统的疾病,便秘,腹泻,消化不良,恶心;随后可治疗的疾病为痢疾,发烧,痔疮等;其他还包括头痛,耳,眼,心脏疾病等。现代医药用于治疗血液疾病,眼疾,肝炎,溃疡,糖尿病,失眠,胃病,霍乱,烧伤和烫伤,麻疹等。

⑵对微生物的作用

楝制剂对微生物有抗菌效应,并能减弱皮肤真菌原始菌体的生长对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⑶关于消炎作用

⑷不育作用和计划生育

楝树种子的不育作用已为人所证实。马达加斯加西南部的妇女每天咀嚼楝树叶片能阻止怀孕;赞比亚和加纳的妇女饮用楝叶茶会导致怀孕期(2-3个月)流产。

⑸楝制品作为家畜和家禽饲料

生物农药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交配,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搞好测报。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摆杨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约小指头粗,一米长,捆在下端,倒挂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杀蛾子,同时测报发生期,这样掌握有利时机,把幼虫消灭在蛀害蕾铃以前。因此在棉铃虫产卵期间,每隔3天到棉田调查一次,每次检查50—100株,仔细查找卵粒和幼虫数量数。根据各生的不同特点,采节能不同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