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19:34: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代理培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代理培训总结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问题与策略

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固然面对着多且复杂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下,也正是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倒逼企业提升风险意识。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的合理规避十分重要,但纵观我国内部控制发展,其发展时间并不长,经验较少,相关的理论建设、实践总结等较为滞后。本文对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招标代理企业现状及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意义

(一)招标代理企业现状。改革开放初期,招标代理行业开始出现,200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意味着我国招标行业开始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管理办法。通过其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取得了高速进步,对社会经济建设、资本市场行为规范等,都产生了重大积极作用。几十年来,我国招标代理企业多依靠市场准入规则和国家制度约束,因此在市场中多呈现出粗放式管理。加上2020年取消招标代理企业资质要求后,全国有8700家的招标代理机构分别在建设工程、机电进口、政府采购、中央投资项目、通讯工程建设等领域从事招标代理工作,虽然促进了招标投标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护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招标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招标代理行业依旧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虽然2013年2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建筑行业协会等几个行业也推行了网上电子招标,但参加的企业很少,国家对电子招标监管的力度不够,传统的招标方式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多数招标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或自身开展信息化基础薄弱,这在下文也会详细论述。(二)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意义。现阶段,我国招标代理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符合我国政策引导和法律要求。招投标实践前提是基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行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招标代理企业更好的解读国家政策,确保招标业务的顺利展开;二是提高了内部各项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招标代理企业要保证一定的信息公开,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的海量数据存储、筛选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更贴合自身的数据,保证数据的使用效果;三是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均是当下行之有效且企业主要采纳的管理方式,招投标环节实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解决管理执行不力、监管不严等问题,为企业带来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并推动招标代理企业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经济市场中。

二、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中现存问题

对照国际内部控制行为规范,以我国《基本规范》中的内控五要素为主,从五方面对当下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进行梳理。(一)内控环境。多数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都存在问题,一是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权责无法匹配,职权分布不科学;二是行业准入门槛低,致使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急功近利、法制观念淡薄,职员后续的道德、技能培训等工作不到位,最终导致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缺少基本内控环境。(二)风险评估。在招标代理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层面,一方面是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风险管控多依靠工作经验和个人职业判断,另一方面是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没有建设起针对招投标业务活动的风险程序,缺少针对风险的现代化设计,难以提升风险管理的质量,且缺少对风险防范结果的总结,无法对下次风险防范起借鉴作用。(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招标代理企业进行内控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招投标环节,虽然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和流程设计,但是仍存在过程不透明、暗箱操作、弄虚作假、设置门槛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占用投标保证金不及时退还、代理服务费收取不规范多收少收企业无法控制、专家费支付不透明导致业务人员从中牟利、招标公告发布平台多样化等问题,导致招标代理企业无法及时把控招投标信息,丧失机会;开标评标环节,招标代理企业在合同管理上基本上实现了多重控制,但是近些年随着基建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相应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开标评标环节又是整个招投标环节中最易出现违规的地方,且这些地方难以控制。如在利益驱动下,滋生了串标、围标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影响了招投标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在评标过程中评分标准尺度不一,导致打分不准确,也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定标环节,一是可能未按照中标候选人顺序定标,或是招标人延长定标期限也会影响定标,二是中标候选人自动放弃中标。一般情况下,在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的投标文件中已经提出了完整的邀约,除非是对放弃中标进一步说明,否则投标人会产生一定信誉问题,这既不利于招投标企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也不利于招标市场的健康发展。(四)信息与沟通。同上述提到的风险评估一样,招标代理企业在信息沟通层面同样存在着意识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中。第一,企业信息化环境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招标代理企业普遍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导致企业“上行下效”,全员缺乏信息化理念;二是企业信息化进程慢,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不畅,先进的财务软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难以对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管;第二,业务、财务矛盾问题。长期以来,不仅是招标代理企业,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会出现业务、财务矛盾,导致信息难以共享,前者注重市场开发,招揽更多业务,会认为财务的“节流”意识是缩手缩脚。而后者需要考虑到企业整体发展的开支,成本越低越好,虽然有经营者组织协调,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问题,正是部门目标的不同,导致二者无法统一观点,难以实现信息高效传输,既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也不利于内部控制管理。(五)内部监督。对于内部组织较完整、人员较充足的招标代理企业来说,基本上都设有独立的内审部门和纪委,利用其监督审核作用,对招标过程全过程进行监督,致力于发现其中不规范的地方,但实际上招标代理企业的监督效果一般。其一,其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一是因为审计工作大多走过场,出具的审计结果没有实际参考价值,如一些存在招标文件编制问题、串标围标等恶劣影响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出现了问题;二是招投标专业性极强,尤其是像招标代理企业,这种涉及到多种项目服务的代理机构,内审人员如果缺少专业性知识很难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审计监督,无法得出项目建设的客观结果;其二,政府监管力度和能力不足。关于招标投标的最新法律修订有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及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相应的部门规章则大多在2013年修订,虽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较为完善,但是要想真正落实并不容易。

三、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一)优化内控环境,完善组织结构。要想提高招标代理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质量,必须从基本的组织架构入手,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营造良好内控氛围。其一,重塑组织结构,根据现有的业务量和企业未来预计的市场份额重新划分部门,明确职责,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优化、调整,尤其体现出承担内部监督作用的审计部门,使内部框架结构与企业战略目标趋同。例如可成立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职能部门里要专门设立企管部管理所有招投标业务,会同财务部门,从招标项目备案审核、公告发布、标书售卖、服务费收取、保证金收退、印鉴和合同管理到最终的文件存档,期间一系列活动都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其二,实行特殊岗位特殊控制制度。招标代理企业业务性质特殊,如评标标底、标底编写人员等,需要对这些人员设置保密制度,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落实岗位控制,实行轮岗制度;其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落实企业文化。招标代理企业的工作并非流水线,而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体业务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可从人才招聘、培训体系、绩效评价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入手。招标代理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从行为文化(组织体育竞技类活动,提高企业人员凝聚力)、制度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约束道德行为,加强法制教育)、精神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环境氛围,提升企业向心力)等方面入手,树立招标代理企业文化形象,奠定内部控制管理基础。(二)引入风险管理机制,设置风险评估程序。其一,招标代理企业必须提升全员对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树立敏感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切实引导各部门职员树立正确风险观。同时针对不同部门的工作重心设置相应风险识别机制,如财务部门的报表分析法,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法等,对风险的档位、发生概率等都要做明确标识,进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独属于企业的风险信息库,强化归口管理。同时前延到风险预防、后延到风险分析,对招标流程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形成完整的防范方案,递交管理层,帮助企业迅速应对,提高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经验;其二,权衡风险收益。招标代理企业对风险的评估不仅是对企业资产安全的维护,同时也要衡量应对该风险所需耗费的成本等,不管采取何种风险应对措施,都必须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原则,找到风险和收益的制衡点,控制企业经济流失。(三)业务流程再造,重塑招标环节。招标代理企业要想实现内部控制,必须从主营业务即招投标管理入手,强化其全过程梳理,形成现代化招投标业务流程。招标投标环节,可使用word等办公软件编制好招标文件之后,借助信息网络,发布招标公告,运用OA办公软件系统确保招标程序合法,符合授权审批和责任溯源的要求,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具备一定的资历。同时完善相关规范制度,当展开招投标时,必须强化部门行政监管,同时在招标现场,可增派监督小组,维系现状秩序,避免出现私下协商行为,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氛围;开标评标环节,现场组织开评标并现场打分确定中标企业,全过程录音录像,投标企业提供纸质和电子文件,确保各方信息掌握的对称性,尤其是涉及到投标保证金管理,由于资金渠道广泛,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尤为重要。另外,强化对评标专家的监管,建立评标专家考核和退出机制,对于存在不良行为或资历不够的评标专家必须取消其资格,依法从严查处;定标环节,加强对定标后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四)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对于招标代理企业来说,及时、准确的信息共享十分重要,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规划。第一,强化外部信息收集,升级内部信息汇总。2013年2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建筑行业协会等几个行业也推行了网上电子招标,但参加的企业很少,招标代理企业可积极采纳这种新型办法,例如建立网络信箱,保护招标信息的安全。同时扩大其接触面,吸引更多的市场投资者,提高招投标的质量,在获得大量信息之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必须提升信息分析汇总能力,加以筛选,编制报告,让领导层对企业的需求以及现有能力等一目了然,给出指导性意见;第二,建立招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网络时代下,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盛行,招标代理企业可积极发挥自身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引入招标管理系统,建立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实现业务、财务部门的数据对接。同时纳入相应标准,使系统自动完成数据的审批和复核,保证了信息的透明可查,另外,招标管理系统运行实现了数据的随机分配,极大的降低了串通舞弊行为,实现透明化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加快业务、财务融合的步伐,实现财务信息的跨时间、跨空间处理,同时还能够从财务角度上形成业务追溯,保证招标代理企业的透明化管理。在实现这一切的大前提,是招标代理企业全员都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将信息化管理的成果展示出来,展现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促进作用,才能够使企业全员自发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自发维护信息化系统的平稳运行。(五)提升监管力度,形成责任追究。第一,必须发挥招标代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用。经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通过内部控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了行业间的共识,招标代理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内部审计部门,发挥内部审计和纪检作用,内审不仅是应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手段,更是发现企业运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一环。企业可加派高级管理层牵头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在企业内部的权威性,继而提升其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上级和社会民众的监督。同时发挥协同监督作用,使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牵制、相互管理,建立评估制度,选派第三方责任人定期对招标工作进行审查,这也是外部监督力量的表现之一,不断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第二,加大责任制度执行力度,夯实日常监督管理。企业顺利运行的前提是权责分明,上到企业管理层,下到招标业务相关工作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同时借助内部审计力量加大对人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可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引导工作人员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一旦发现招标相关的财务人员、监督人员以及评标专家等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必须暂停一切工作,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责任,包括围标、串标、行贿中标等,一经发现,必须严惩,保证招标市场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招标代理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其提升内部管理质量、保证招投标透明化管理的必然手段,更是其适应现代经济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招标代理企业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其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尝试提出相应操作性强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招标代理企业提升内部控制与信息化质量提供简单思路。

参考文献:

[1]李肖依.招标代理机构内部控制措施探讨[J].财经界,2019(24):88.

[2]陈晓可.探究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与招标代理机构的转型升级[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8):116-117.

[3]褚珊,林君.高校招标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应用研究[J].财会研究,2018(11):53-56+60.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对策分析;造价控制

随着国家基建行业的投入,政府相关行业对工程财务监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项目招投标后,让财务监理参与进入,到项目前期立项后,让财务监理参与进入。从财务监理只审核工程建安,到对所有费用的审核,并且按照要求对比概算、合同、实际金额动态控制。财务监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越来越全面,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工程造价过程控制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事前主要参与设计概算的完善性和工程造价指标的讨论、参与招投标控制价的审核;事中主要施工图预算审核、材料核价、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量签证单的审核;事后主要参与竣工决算的审核和协助竣工财务报表的编制。财务监理参与项目工程造价的方方面面,通过每一步的把控,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帮助建设单位有效的控制建设项目的资源、成本、利润和风险。项目控制各阶段工程造价的关键内容,如表1所示:

1项目事前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具有全过程特性,即造价管控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贯穿整个工程周期。就当前对项目工程程序的划分而言,建筑工程建筑周期包含投资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四大部分,每个部分的造价管控侧重点与方式均不同。据相关研究表明,尽管投资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在整个工程总投资中所占费用的比例较少,但它对后期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在75%左右,而施工阶段造价对项目成本的影响仅为12%。因此,对项目投资决策以及设计阶段进行造价管控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基于此,在工程建筑造价管控与成本管理方面应重视项目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即对建筑项目开展针对性的事前控制。此外,建筑项目事前造价管控在工程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项目事前造价控制对工程总投资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事前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2.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现状分析

所谓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是对项目工程建设所需要消耗的资金加以管理,做到项目实际消耗和计划列支一致。在实际进行工程项目之前,就必须先对项目工程建设所需要消耗的资金加以测算,从而形成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工程并不是一件单纯的工作,必须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加以优化管理。由于项目施工成本中涉及原物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机械设备台班等,因此不少公司都忽略了成本费用管理的必要性,提高了工程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公司应获的效益。和其他工程项目一样,建筑工程所耗费的资金量较大,需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料也相应较多。为优化施工设计,准确控制工程造价,建设企业应该重视费用问题,以进一步提高费用管理的有效性。房建和市政项目的第一步就是项目建议书阶段,通常建设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然后向当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批复,项目建议书编制内容相对简单,估算造价往往以经验平米指标反套,投资估算存在很大变数。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工程咨询资质企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投资估算。可研报告经过审批后,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上限额。由于可研编制主要对项目方案的确定,设计图纸大部分处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工程量不明确,施工工艺不明确,投资估算大部分还是用平米指标反套,估算金额具有不稳定性,存在很大变数。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注重方案研究,对工程施工工艺、工程量清单规则、材料价格都不是很了解,实际操作中往往都是先确定估算金额,反过了分摊到分部分项中,编制的估算具有不准确性。

2.2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现状分析

设计工作分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服务于前期项目建议书申请,初步设计阶段主要服务于可研批复申请,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服务于招投标阶段。设计单位主要工作是帮助建设单位进行图纸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图公司审核,编制投资估算做为其中附加的一份工作。按照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计价格(2002)10号文“编制过程施工图预算的,按照该建设项目基本设计费的10%收取施工图预算编制费”。设计收费中编制预算费占比比较低,所以造成设计单位对编制估算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单位编制设计概算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部门会要求概算评估单位审核概算,审核好的概算才是财务监理投资控制的上限额。设计单位由于不参与造价后期的招标清单审核、竣工结算审核,所以对实际的工程造价并不是很了解;工程最后审计,设计单位编制的估算即使偏差很大,也没有相应条款作为审计问题;由于奖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设计单位你造价方面不是很重视。

2.3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现状分析

招投标阶段也是控制的造价的关键点,招标代理机构会编制招标控制价,做为施工方投标的上限额。通过清单编制中项目特征的约束和完善,以及控制价相应的下浮,可以有效的控制建设单位的风险和施工单位的利润点。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贯穿于招投标过程影响到施工、结算阶段。投标文件是响应招标文件的要约,施工阶段实际上是发承包双方履行合同的过程。我们在实际竣工结算时发现,实际结算金额往往大于中标金额,主要是由于存在大量重大设计变更、暂估价由于没有采用竞争模式,审核价格偏高、暂列金额按实结算造价偏高。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建设单位为了赶进度,会边完善施工图图纸审查,边安排招标代理机构编制工程量清单,还有为了尽快完成招投标程序,部分分部分项子目采用暂列金额,比如钢结构、基坑围护等,部分装饰装修材料采用暂估价。

3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决策阶段随意性较大

虽然通常在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由工程建设单位或委托相关专业设计、勘察等单位来进行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但研究结论一般仅限于在经济分析上和方法判断上,而且因为建设工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预测结论并没有正确性。有些建设单位甚至还会因为早日通过项目而故意减少资金估算量,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对后期工程造价的管理。

3.2设计阶段局限性较大

项目施工的设计阶段,通常是由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来完成对整体施工图纸的设计与规范,可是因为工程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控制都是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的,因此造价人员通常也只是按照工程设计人员的规范方案来完成整体施工的总造价,并没有对整个施工项目的细部设计进行掌握,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估算的准确度。除此之外,如果因为设计的工作人员对施工流程概括了解不足,就往往会导致原设计流程和实际施工过程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原设计图纸内容和实际工程的具体开展情况严重不合,这就将直接影响到实际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而不得不对工程设计图纸做出调整或变动,这就将造成施工质量上存在问题,从而提高了投资成本,并导致施工资料的大量浪费。

3.3招标文件和招投标控制价编制进度要求大于质量要求

招标过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招标文件和招标控制价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后期财务监理的管理和结算。正常的编制需要1-2周时间,需要施工图图纸完整且经过审图公司审核通过。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为了加快进度推进项目尽快施工,要求招标代理机构在审图未完成前,就开始编制工程量清单。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编制清单的项目特征存在变更的概算很高,以后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和总包单位由于变更会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编制工程量清单进度的要求,会对部分工艺以暂列金额的形式暂估,比如基坑围护、钢结构、弱电工程;如果存在装修材料,还会以暂估价格的形式。暂列金额和暂估价会对工程管理存在很大难度,也是后期争议的焦点。

4项目事前造价控制的对策

4.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对造价的管理对策

要做好在施工前准备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首先,一定要对工程的投资计划编制工作予以重视,并进行对工程相关资料的合理收集,之后再将其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若干段资金测算办法,在进行研究和商议以后,再据此选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办法,这样就增加了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案的科学合理性。然后,在具体的设计阶段中,一定要对工程造价的监控工作进行重视,并制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对总体设计实施方案进行编制。同时,在实施方案制定以后,还必须按照现实情况和要求对最初的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进一步优化,这样减少了在项目过程中投资成本的耗费问题。最后,还要进一步地对工程造价的限额设计方案进行明确,并将施工成本控制在理论限制标准以内,这样就不仅能够对施工成本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还能够对实际施工费用进行合理管理,这样就大大地提升了工程造价的总体水平。决策阶段的项目成本和控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不同,相比项目前期任务和项目实施和结算阶段,它包含了很多内容,因此从相应的任务难度和任务分析,需要从项目规划到战略决策,首先要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中的重要规范性问题。财务监理工作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决策阶段概算明细上报的建议,到招标阶段招标控制的把关,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和签证的审核,直至最终竣工决算的审核,其中项目决策阶段是确定项目成本的基础。项目的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施工成本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确定水平的建筑标准、建筑选址、技术选择、设备选择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水平。财务监理按照最新材料指导、正确的施工定额,帮助建设单位做好工程造价指标的确定,并且考虑一定的物价涨价风险;认真、准确的确定项目投资估算,配合做好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合理确定评价价格和基准参数是做好经济效益的基础;造价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收集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工程造价指标,分析相关工程造价指标差异的原因,造价企业内部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工程造价指标库,对企业已经竣工决算完成的项目,必须按照分部分项完善指标分析。

4.2项目设计阶段对造价的管理对策

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设计概算报告不同于其他的报告,没有专业纸质装订并且敲执业章和公司公章。设计单位资质要求中,必须要求配备专业注册造价师,出具的设计概算报告,必须要执业注册敲章,并且专业对应。房建专业的设计,对应房建的注册造价师;市政专业的设计,对应市政的注册造价师。上级主管部门审计,对设计做绩效评价要引入设计概算编制准确性的考评。可以通过做设计概算和最终审计明细对比,按照一定的核减比例,做出相应的惩罚,比如核减5%以内扣除30%设计费;核减5%-10%以内扣除60%设计费,核减10%以上列入黑名单,不允许参与工程设计招投标。有效的监督是改善工作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前期行业主管部门的准入制度和行业后期审计部门的专业审核制度,才能有效的督促设计单位在完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也能考虑项目的成本控制。除此以外,政府还可采取推行限额设计,控制投资规模的方法。建设方和投资者早在开展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的时候,就已在工程招标文本和施工委托合同中,对有关工程的相关成本费用做出了具体规定,而在工程实际设计阶段,却因为工程建设人所关心的重要原则是对工程的相关功能要求,以及对工程项目具体的综合建筑面积指标,其忽视了企业对工程有关的施工费用的管理,从而导致了工程项目总体的设计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就已严重超过了企业的预期费用,也因此无法达到对工程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造成了企业不同程度的投资损失。所以,在工程设计阶段实施限额设计显的十分必要。首先,工程设计单位应当严格地按照招标文件,或委托合同中所规定的各项费用完成初步设计工作,以达到在设计阶段内对工程总费用的有效合理的控制。在设计阶段进行方案设计研究时,还必须严格地按照有关的设计规范与准则,以保证方案设计研究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可执行性。同时设计公司与单位还可以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鼓励工程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研究阶段中提高了方案设计的质量与深度,对涉嫌信息违规披露问题的设计人员也进行了严格管理,以降低方案设计研究过程中资金和时间上的浪费,从而有效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改善了整个设计阶段和设计方案研究的质量,从而达到了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管理。

4.3项目招投标阶段对造价的管理对策

若在招标时暂定了大量材料单价,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造成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就有关材料核价问题发生争议;材料核价也增加了造价人员的工作量。由于材料核价产生分歧,还会影响工程进度。暂列项目的设置直接导致项目在结算审价过程中的依据缺乏,引起施工方与建设方的纠纷,另外暂列项目的设置也易使暂列部分的项目不经招标就直接由由建设方发包,难以对资金项目进行造价控制。建议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施工图(包括部分需二次深化设计的内容)及预算报招标方审查,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根据审查后的图纸编制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中材料须注明品牌、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为最终结算审价提供可执行的依据。造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招标清单的不确定性。经过权威机构审核的施工图图纸,基本能减少图纸的变更,取消暂估价和暂列金额,把开口的结算,在招投标的时候完善是解决不确定的关键因素。另外,项目招投标文件中也应明确规定造价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管理层对造价管控的重视度,同时还让造价管理工作可以切实落实在招投标过程中。因此,在招投标文件编制时,要对相关内容以及顺序进行研讨,以便于造价管理可以贯穿整个招投标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招投标造价管控质量。值得一提是,招投标文件中关于造价方面的规定切勿随意变更,否则极易出现扯皮问题。在实际施工中必定会出现费用问题,对此文件编制人员应对此进行详细的记录说明,避免出现纠纷。对于尚未确定的费用支付,也应在合同中明确标注说明,进而保证招投标文件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以及职业修养的提升。招投标中造价管控在工程成本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部分代理招标的中介机构只需要具备代理资格证书就可以开展代理工作,但中介机构员工素质与职业素养良莠不齐。为了保证招投标过程中的造价管控质量,需加强员工素质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如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员工职业素养,还可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进而实现招投标阶段造价管控工作的有序推进。

结语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3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全县有效注册商标达到1200件,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5件、知识产权主要数据指标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

二、重点工作

(一)提高知识产权培育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1.强化财政支持力度。财政研发经费可以用于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费用;要鼓励发明专利创造和专利保护,引导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创造和应用。全县企事业单位要激励科研人员发明创新、发明专利纳入科研人员奖惩考核体系。(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人社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激发专利创造活力。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发明专利创造活动,强化有利于专利质量提升的政策导向,实施专利奖项配套奖励,对当年新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PCT国际发明专利分别资助1万元、5万元、10万元。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资助5000元,对获得省专利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专利权人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制订商标品牌发展规划,提高商标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企业商标文化;引导农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推进“商标富农”战略,提升农产品商标知名度,做大做强我县杂粮产业和羊肉产业。鼓励各乡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发力,挖掘、梳理我县特色资源产品,及时整合资源,积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结合我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体系,实现景区提质升级;对新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每件给予注册人10万元奖励,对新核准的旅游景区(包括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集体商标,每件给予注册人5万元奖励。(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围绕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综合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战略新兴产业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对新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对新列入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给予5万元奖励。引导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能力,对通过“贯标”绩效评价或认证的企业,按照“不高于实际发生认证费用”原则进行奖励,每家最高不超过10万元。科研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通过知识产权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可参照企业标准进行奖励。强化“省专利推广实施资助专项”的实施引导,结合我县重点产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情况,支持高价值专利产业化项目转化,对获得省级专利推广实施资助项目给予5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强版权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版权在相关产业领域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性作用,加强版权密集型单位版权工作机制建设,构建版权管理、交易交流、维权保护和、衍生开发、宣传教育“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开展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工作,对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一次性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对省级版权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一次性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奖励。(县工信局、县能源局、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优化创新环境

5.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全县知识产权大保护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加强执法能力和执法条件建设;强化电商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强化对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和违法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行为;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作执法、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答复办理率达100%,侵权、假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宣传部、县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挥司法主导作用,健全司法与行政执法、仲裁、调解等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审判“三合一”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知识产权社会监督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系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将行政处罚案件相关信息以及不配合调查取证行为、不执行行政决定行为等纳入诚信体系;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制定知识产权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备忘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调处和维权援助工作体系,鼓励维权援助机构和社会第三方开展专业化知识产权调处、仲裁和法律援助服务,及时降低成本化解知识产权纠纷。(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知识产权社会共治宣传。利用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深入企业、社区等开展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实施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培育工作,推进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县市场监管局、县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促进,推进成果转化

9.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省级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设立专利信息服务网点,实现县专利信息服务网点全覆盖;制定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鼓励境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利代理人依法在我县设立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或分支机构,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代理人才。(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新兴产业方面进行专利布局,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重大专项,鼓励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或技术许可的形式与企业合作,提升成果转化成效。(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挥金融与财政的联动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和渠道优势,建立系统化、流程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基金等风险分担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加大对首贷客户、初创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和规范专利保险市场,优化险种运营模式,支持保险机构深入开展专利保险业务,完善专利保险服务体系。(银保监分局监管组、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推广专利产业化运用。依托国家专利交易平台和省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鼓励专利权人以专利许可方式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鼓励本地企业加大对高含金量专利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完善企业专利交易扶持政策,企业购买获得省级以上发明专利奖的发明专利,属非关联交易并在本省实施转化的,按发明专利技术交易额的50%给予补助,补助额度一般不超过20万元;鼓励科研机构通过无偿许可专利的方式,支持单位员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及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工作,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及时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监督指导各地、各部门抓好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从全局高度主动研究我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及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处理需要跨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关要求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加大资金保障

各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资助政策,建立稳定的知识产权投入增长机制,统筹使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财政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维持、实施转化费用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优先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试点示范企业给予补贴扶持,促进各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资金向拥有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倾斜。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我县重大人才工程,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端知识产权人才;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知识产权服务业人员为重点,广泛深入地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扩大知识产权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综合能力,促进知识产权与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熟悉知识产权业务的企业创新人才。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4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土地管理

1、加快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2020我们已向区财政申请数据脱密工作经费37315.24元的基础上,与技术公司签订数据脱密协议,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加快推进我区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建设。2021数据脱密工作已全部完成。

2、加强土地流转监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有效规范全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以前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乡镇为基础的土地流转监测体系,切实做好土地流转资格审查、流转鉴证、合同备案、台账登记等各项工作。全区7个镇建立了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开展土地流转服务指导工作。全区统一使用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实行大宗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

3、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宅基地的改革、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宅基的利用效率。在2020年我区确定金山镇、白马关镇作为我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改革先期试点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镇村、镇村、村作为试点村。2021年,由区农业农村局农经股牵头起草《市区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市府办发〔2021〕8号)。

4、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切实做好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开展调解仲裁业务,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各项配套制度,以规范的工作程序受理调解案件。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全面部署并完成2020年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指导全区各镇加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与审核。在2020年清产核资工作完成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方案》,查漏补缺,在以前年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等工作,迎接中、省市领导多次调研。

2、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及登记工作。在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截止目前,全区已完成村级建制调整后的6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

3、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为用好用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省级财政试点补助资金,我们积极配合区委组织部进行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工作。选择合并后的9个村作为2021年财政资金扶持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村,目前,这9个村的项目已在有序进行中,我们积极配合区委组织部做好项目监督及资金的拨付工作。

(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交所工作协调机制,推进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所的合作。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组成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职能职责,拓宽农村产权交易范围,形成更加规范、更加灵活的交易体系。截止2021年11月5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所服务中心挂牌成交项目共175宗,累计交易金额14276.004万元,累计交易面积12432.492亩。

区、镇、村(农村社区)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台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流转交易更加规范,流转服务更加优质,引导各类农村产权要素全部依法通过平台公开规范有序流转交易,使农村产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村资源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区乡村振兴。

(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

1、抓好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促进合作社规范提升。一是2021年,全区成功申报2家省级示范社(分别为市区二井水果专业合作社、市区忠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社、20家区级示范社,建立市区调农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市区调元青花椒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市区新盛果丰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家联合社。二是充分利用好财政资金,开展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规范提升示范县项目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建设方案,确定34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支持其生产发展,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区农业农村局农经股对实施财政项目的34家农民合作社实施方案进行指导,从建设内容、财务报表、实施主体资格等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力争达到规范化实施项目的要求。目前,34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均在实施过程中,其中13家已竣工待验收。

2、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2021年以来,区以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试点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示范化引领、股份化联结,融合化发展,合作社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21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我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100万元,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财务记账规范管理、示范基地培育、人才培训、农邮合作安排等方面。目前,已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确定区无忧鸟代理记账中心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代记账服务,根据合作社自愿原则决定是否与代理记账中心续签协议;专职辅导员正履行招聘程序;合作社规范化生产基地和农邮合作示范基地正在规划中。

(五)完善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

1、进一步加强集体“三资”管理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加强了督促检查,按时处理结转账务,按要求将集体资产资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共同生产费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村务事项及时、全面录入市“三农”服务平台,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宣传力度。

2、升级“三资”管理平台。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三资”管理的要求,区农业农村局继续与维特斯软件公司协作,对市农村“三资”管理平台进行升级,目前已升级为市“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平台)。升级后的“三资”管理平台在以前的基础上,除了村级财务基本管理需要的“会计账务管理系统”“出纳资金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模块以外,还囊括了清产核资、人员管理、股权量化、资源管理、新型经营主体管理、农民合作社账务管理等农村特有的经济管理模块。同时,优化了出纳管理资金收入、支出操作流程,强化了跟银行对接资金功能,增强了会计账务管理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系统的升级完善为我区三农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平台与技术支撑。

3、盘活集体闲置资产。探索以便民服务提升一批、公益事业改建一批、集体经济使用一批、市场运营开发一批等“四个一批”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按照“办公用房、设施用房、便民服务站、村小、卫生室、村活动室”等属性,对报的闲置资产进行分类盘活。截止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盘活率已达到92%。

4、强化集体资产监管。指导各集体经济组织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陆续到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并纳入“银村直连”系统。为适应推行“村财镇管区审”新模式,由区农业农村局向区委编办请示,建立区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主要负责全区村级财务的审核监管,于2021年1月得到批复。区审核记账中心依托市“三农”服务平台进行村组级财务的审核监管工作,建立“村组申请-镇初审签字盖章上传-区审核记账中心线上复审-农信转账支付-结果及时公开”的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实现“村财镇管区审”。截止2021年10月底,区审核记账中心2021年累计审核村组级资金11548笔,共计金额约4165万元,进一步强化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

(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工作

认真开展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共两批)发放工作。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社保卡在“一卡通”监管平台发放,且接受纪委、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2021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农户基本信息、社保卡、补贴面积等情况的核实。2021年第一批发放金额是20539489.32元,第二批补贴资金发放5176877.35元,目前,已全部发放成功。

(七)集体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工作

在2020年指导34个涉改合并村的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移交工作,涉改村均已完成村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移交工作。2021年,我们对此工作再次核实,涉改村均已完成村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移交工作。今后规范管理。

(八)农经统计及信息上报工作

1、乡村振兴统计监测系统,在“统计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填报县表农村土地经营情况统计表。

2、指导各镇分别在农业农村部合经司与政改开发的系统里按时按质完成了2020年农经年报数据收集及处理上报工作。

3、配合统计部门开展统计工作。

4、安排了2021年小春实际产量报表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不稳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经工作涉及面相当广,需要镇村干部配合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但是近年来,各镇农经干部调动频繁,大部分镇农经干部往往是兼职,承担着较重的工作任务。村文书,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薪酬待遇低,难以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地区;财务会计;农村经济

农村财务会计直接对接农村集体财务及相关组织工作,对村级资产管理内容,如集体收入、利润分配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最后形成财务报告供村级干部参考。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关键是要遵循“账实相符”的原则,符合法律规定及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农村集体经济及其合法权益。基于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地方极其重视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这顺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同时也符合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村级管理及制度建设,保障村级地区的经济发展。

1村级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概述

1.1村级财务会计核算方式

在不改变行政村级会计主体、财务管理办法和集体资金所有权的前提下,以乡、镇为单位设立财务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村级财务[1]。乡镇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对村级财务收支业务进行分户核算和集中管理,部分村级通过设置财务会计报账员以代替会计岗位。村级日常会计报表的编制、财务会计核算、业务收支、财务会计档案资料的保管等统一交由财务会计核算中心负责,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将财务公开资料和财务会计报表报送到相应的村级管理部门。

1.2村级财务会计管理方式

乡、镇政府牵头村级组织财务会计核算中心或核算小组,集中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财务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前台或后台会计及电脑系统管理部门,管理村级日常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其中,后台会计对前台会计汇总的原始凭证进行复核和记账,且在规定周期内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装订成会计凭证和报表等资料;电脑系统管理员同时具有财务会计和计算机能力,定期检查和维护办公设备,及时更新软件版本,排除系统运行故障,以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2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2.1制度落实不到位,财务会计管理秩序混乱

时至今日,历史惯性问题及传统、落后的会计观念仍旧是制约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主要原因。以村为基体的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多以粗放管理为主,甚至部分村干部会基于当地民风民俗、封建陋习等制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条例,导致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极度混乱。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上的不足主要集中在:村级会计、代理机构及村民委员会之间缺乏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制约的机制与意识;村级会计缺乏对各项钱款对账方式与确认方式的认知;一事一议资金、发包及上交收入等各项收入的入账制度缺乏条理性;仅能管理货币类资金,有关实物类、非物质类财产的定期清查与结报工作条例不明;缺少与村民委员会的沟通平台,财务信息无法与之及时交流、反馈;有关月度总结、年终决算、换届离任等结算性总结、汇总工作缺乏控制,基础工程建设、设施优化等事项的审计机制缺乏科学性与公平性;支出票据管理不规范,顶账现象较为严重[2]。

2.2会计工作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

现阶段,尽管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都已经有意识地委托村级会计代为管理财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单位基于承包经营多数实行独立核算,但实际上“村财乡管”的实行情况并不乐观。其仅是在形式上由乡镇财务会计将各村分散的财务数据进行统一核算与管理,实际上的各村财政活动及日常收支等工作的管理权仍旧在各村会计抑或是管理者手中。集中会计核算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加之部分农村内部治理结构有失公允,存在村干部相互勾结的情况,导致村民理财小组的实效性严重降低。村集体的财政决策权与经济大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村财务工作不具备公开性、透明性[3]。这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管理的真正优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村干部的自利行为与腐败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也会对农村基层民众的政治权利、财政知情权、管理权等构成威胁。

2.3财务会计工作不规范,公信力受到威胁

尽管随着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工作的开展,既往农村财务收支混乱及会计审核不规范等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不规范及会计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在既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下,部分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票据列支不合规定;重要财务支出与相关决策、费用开支等脱离民主程序;缺乏财政预算管理意识,导致开支失控;缺乏固定资产查清意识;大额付现等[4]。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已经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威胁。

3农村财务会计工作问题的成因

3.1监督乏力,工作不透明

纪律监督机关在工作执行上乏力,村级事务管理权责分散,财政管理者的民主管理、集体观念较为淡薄等导致农村会计财务工作的失衡。此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内部监督,村级财务人员并不熟悉财务会计工作,发现了问题也不会处理,更不敢汇报,甚至是完全听任职村干部的安排。财政工作的不透明性导致村民不了解、不参与集体事务,进而使财务违纪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3.2制度落实不到位

乡镇行政改革后,部分乡镇部门合并,削弱了财务会计管理职能,专职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相对减少,进而导致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缺乏专业性。村账审核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部分村级基本不查账,仅仅是在业务票据上盖章而已,财务会计配套设施也没跟上,乡镇干部补助或经费账目较为混乱。财务政策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一些村级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不熟悉财务制度、财务法规等内容,未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造成财务新老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秩序混乱的原因[5]。

3.3不重视财务会计管理

部分农村干部较为重视税费而忽视财务会计管理,认为仅完成税费工作即可;村级自治模式下,很多干部认为不用多管财务会计,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财务会计工作不受重视[6]。对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滋生了各种财务问题。

3.4财务会计从业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性

财务会计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有稳定性,但实际却是财务会计人员多由村干部安排,村干部换届后财务会计人员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财务会计的老龄化、缺乏专业化的问题较为严重,进而出现了新老员工衔接问题。老员工空有经验,却对新型会计制度、新兴会计技术等缺乏了解;新员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不愿主动与老员工进行经验交流与技术分享。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财务会计人员的不稳定性,离职率较高。村干部在招不到合适人员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岗位兼任的方式。此外,部分地区的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无证上岗,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知识及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财务会计素质,导致财务会计工作混乱。

4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4.1落实村级财务会计清理工作

中央及省部要求切实加强落实村级财务会计工作,将此项工作当作农村管理的大事。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技术性、政策性较强,乡镇村级及当地政府应将财务会计工作的清理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管理日程,且编入目标责任管理清单及年度工作计划。乡镇确定农村财务会计的负责人,通过制订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等措施将财务会计工作落到实处。村级干部还应根据农村集体经济收支情况,部署各项工作。根据当地群众的反映,监督检查村级财务会计内容,规范处理已经出现的财务问题,给广大农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4.2提升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素养

(1)有条件的农村可采取聘用方式,引进优秀财务会计人员并提供培训学习机会,使其能熟练并专业化地处理集体资产及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2)重视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人才建设的同时,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吸引人才前来就业,这也能调动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7]。公款私存、大额的现金支付现象的出现,不乏与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法律意识有关。(3)为了稳定和加强村级财务会计队伍,乡镇和农村应当规定财务会计人员被聘用后不能随意换岗的制度,所有涉及岗位任免的工作都应严格遵守聘用制度,经过乡镇审批方可换岗,保障村级财务会计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4)为提高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性,乡镇和农村应当通过各种培训形式,组织财务会计人员集中学习和接受职业教育,明确职业道德底线,避免出现违反乱纪行为。乡镇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村级各项事务,明确收支事项,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积极建设和谐的农村经济环境。

4.3加强村级财务制度保障

(1)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农村财务会计核算中心要定期披露财务会计账目,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村级财务会计数据的公开过程中,农村财务会计核算中心也可积极收集群众对财务公开工作的反馈意见。若审查财务工作中出现了问题,相关负责人要及时处理并加以解释,不能报复提出意见的村民。(2)落实好村级财务会计民主监督管理制度。一般可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方式。具体来讲,事前监督是对财务计划、财务会计预算方案和集体资产管理细则进行监督;事中监督则是对财务会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财务会计记录及账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事后监督则是对村级集体经济活动及财务会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协助上级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8]。(3)落实责任追问、追查制度。村民对集体经济提出来的质疑和反馈,交由民主理财小组管理并予以答复,关于村级管理事务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公开解释。对给村民造成经济或名誉损失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后果;若相关责任人已经构成违法,则交由相关部门处理。若行为后果较小,则予以党内纪律处分[9]。(4)切实落实审计制度。乡镇级别的审计部门应对村级财务会计内容进行定期审核。规模不大的乡镇要保证村级财务会计内容每年一审,大规模乡镇则要执行两年一审的审计制度。村级干部应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便于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村级财务会计管理情况,查处有问题的地方。

4.4完善村级财务公开事务

(1)财务公开的形式应多元化。公开方式主要是村里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应将公告信息张贴在村户集中且位置较为明显的地方,以做好财务公开工作。(2)严格执行公开程序及办法。在公开村级财务信息前,村干部应进行审核签字,由民主理财小组签字盖章,财务会计做账并汇成报表后才能公开。

5结束语

现阶段,村级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依然暴露了管理队伍素质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会计不专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效,促使该项工作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村级干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原因,明确财务会计工作问题出现的逻辑起点。对此,加强村级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专业管理队伍建设等,从岗位设置、制度管理方面切实提升村级财务会计工作水平,保证村级财务会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卓拉.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2]李金志.新时期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商业观察,2022(3):56-58.

[3]王莹莉.浅谈农村产业融合视角下农村财务会计监督体系构建[J].山西农经,2021(11):129-130.

[4]孟诗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财务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2(6):92-94.

[5]马静宜.当前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农业,2021(7):62-63.

[6]耿仁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财务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21.

[7]霍鹏荟.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3):22-23.

[8]马海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农业,2020(14):6-7,51.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一流专业;课程思政;机制建设;电气类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设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不同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承担其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效结合。2019年10月,教育部为促进建设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一流本科课程,结合实例精炼出《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需将思政教育内容于教学组织时充分展现[1]。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进一步为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执行依据[2]。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来,各高校将一流本科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通知中要求各申报专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明确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流专业建设验收的必须条件[3-6]。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高校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宏观层面和不同课程类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微观层面,而对于如何“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中观层面还鲜有报道。特别是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工科院系该如何落实《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缺乏系统深入研究[7-9]。2020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因而开展“电气类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我院依照《纲要》对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系统要求,结合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构建一套涵盖“课程、师资、管理、保障”的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机制体系,可为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参考,并可推广到全国其他高校工科专业,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贡献力量。

1专业认证标准下电气类课程思政实施标准探索

专业认证是一流专业的主要建设内容,而通过工程教育专业是一流专业验收的必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在“课程体系”项中明确要求[10]: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电气类一流专业建设必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建立课程思政实施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纲要》要求和《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有关课程思政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项中,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在“毕业要求”项中,强调学生应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体系”项中,要求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电气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2电气类教学大纲修订

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现行的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完成了新版修订,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方案紧密联系了起来。需要对电气类思政课程内容里的价值和内涵进行总结深挖,为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覆盖面、专业性以及人文关怀提供基础。针对电气类课程内容,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角度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综合性,加强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民生大事的关联。针对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使命担当以及科技创新意识,要在电气类课程中着重突出强化,引导当代大学生紧跟国家需求,在新时代中实现个人价值。针对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部分,要倡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多实践、多调研,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成长。针对电气类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部分,为了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技能得到提升,要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在他人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针对电气类课程体系中的社会实践部分,要让学生牢记“劳动光荣”的理念,养成扎根实践、服务特需意识,在实践中锤炼自我,在劳动中提升个人信念和品质。

1.3电气类课程教学实施标准

在课程组织以及教学实施中,把电气类思政课程教与学纳入课程规划、大纲标准以及内容评估体系中,并作为重要评估项目。具体的实施标准需要紧密结合目标、大纲内容以及教材,并按照标准要求对有关内容进行优化和修订。将教学实施标准在课程教学、会议研讨、实践训练等场景中实际落地,积极推进。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领域,选取主要课程进行分析。在具体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中提炼出核心的内容和思想,紧密结合时政热点、科研动态,呈现出条理清晰、分门别类的“新型”思政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针对学生群体进行适度创新。在意识形态方面,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在不同模块和内容中积极引用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和内容,使学生形成高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电气类课程中,要着重突出工程实践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科技实践等方面得到成长和关注,将个人使命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电气类一流专业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构建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电气类一流专业建设要实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电气类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特别是电气类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明确电气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与评价原则

思政内容与电气类专业的融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展现了教学模式与空间上的融合性宽度与深度,其课程体系丰富多彩,包含了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实践课,让学生的学科内容更加具有多样性。因客观世界中复杂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这就对电气类专业与思政课程内容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强调实践出真知,熟知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立与统一、复杂与简单等辩证逻辑,锻炼思维的深度,强调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等良好的个人品行。根据电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电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所遵循的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

2.2建立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标准

在发现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上与电气类专业课程的差异性的同时,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追求教学元素的同一性与兼容性,将两者融会贯通,让课程内容更丰富更易理解。根据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情景是否真实、教学考核是否细致这五大类基本要素制定理工科的思政教学评价准则使教学评价更简洁,更易于把握课程的侧重点,即思政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即上述五大类基本要素是否全面详尽,是否实施到位。上述要求需一一对应至理工课程中的思政教学。

2.3评价结果应用

把教师参与电气类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奖励机制中,强调思政内容的重要性,推动电气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提升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的影响力。

3提升电气类一流专业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机制研究

建立电气类思政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与时俱进意识和专业性能力提升机制,促进电气类思政课程执教老师形成新的育人理念,将“育人为本”牢记心中、落到实处。准确定位育人方向,精准强化教学能力,坚持将电气类思政课程的建设理念以及要求真抓实干、稳定执行。主要包括:

3.1以“四新”要求为核心,探索提升电气类“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关键

电气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常学常新。教师是推动电气类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要上好电气类专业的思政课,必须涵盖新内容、新成果、新方法和新见解。具体可解读为:浸润电气类专业新内容,基于电气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注重知识点的时代性、价值性,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最新的时代理论体现在教学的备课内容中;紧跟研究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电气类研究成果,使学生不仅仅牢记理论知识,还可以第一时间将专业(课程)的特色以及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沿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互相促进;巧用教育新方法,教师能够结合时代理论要求,利用教学方法将新知识融入电气类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将有关电气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先进性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展示出来;完善教师新见解,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真知灼见体现到电气类教学内容中,以发展的学者眼光教育下一代,身体力行,和学生一起探讨电气类理论前沿成果,将课堂“新”起来、“活”起来,让学生走出“压抑”“死板”的课堂。

3.2建立教师的电气类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机制

提升教师的电气类思政课程教学能力,优化电气类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分享体系,针对不同高等院校的电气类思政课程体系交流平台,可以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学科间的适当频次的交流。首先,针对优秀电气类案例,在案例分享后,参会人员进行现场研讨拆解,并选取可行性高的方案,进行总结教授,在全类型的高等院校之间传播共享。其次,适当利用现代的高校信息传播工具,有效组织有关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课程的专题研讨学习。最后,统筹考虑电气类教研室、教研团队、课程开发小组等基层组织的工作特点,高校协同推进不同组织的经验传授和总结,搭建起高效可行的电气类课程开发、教授、传播体系。

4结语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吉林省;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普惠金融已经被社会各界所熟知和关注,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引领趋势。自从2014年的央行开始实施普惠金融政策,这些年便一直在对其进行革新和改进,或许,其会成为中国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新方向。普惠金融最主要的是确保金融服务的现实性,增强群体认知感受,主要针对对象为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其承担着重要职责,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银行金融性平台,可更容易获取信息,从而在扶贫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让更多人受益。

二、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1.吉林省存贷款现状(1)贷款情况。根据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在2022年4月份发布的《2022年1季度吉林省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3月月末,吉林省本外币贷款余额25265.88亿元,同比增长7.5%。人民币贷款余额25253.87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3月末低0.5%,比上年同期低1.3%。吉林省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659.15亿元。表1为一季度分部门分类型贷款统计结果。2022年3月月末,外币贷款余额为1.89亿美元,吉林省外币贷款1季度减少0.48亿美元,同比多减少0.05亿美元。(2)存款情况。2022年3月月末,吉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30969.61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30824.3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0%。表2为2022年第一季度分部门人民币存款变动结果。吉林省外币存款在2022年第一季度为1.79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43亿美元。2.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吉林省加快研发涉农金融产品的速度,创新较多涉农金融产品,包含“粮食直补担保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吉林省将物权资本化农村土地与棚膜设施等作为切入点,在2018年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大棚贷”“土地收益”等业务,投放累计超过了30亿元,特色产业链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到84.5亿元,有超过8万户农户支持农业产业链。开发新的产品模式,包含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银行授信等综合模式,让贷款保险保证规模增加,在备耕期间根据保证保险业务发放超过8000万元贷款。

(二)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问题

1.政策机制不健全当前政府并未给予普惠金融过多关注,甚至在赋予和确认宅基地的应用权过程并不重视,很多的地区县乡都没有普及到相关的抵押登记制度,市场不够活跃。吉林省的普惠金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暂时缺少完整的法律体系对其法律地位进行准确界定,也缺少系统监管框架对普惠金融的有效监管。2.普惠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吉林省的金融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分布较少。吉林省虽然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但由于商业银行银行具有趋利性特点,他们更愿意驻留在城市。近几年纷纷到乡村,也是为了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农”政策。但就吉林省这个农业大省而言,农民日益增加的信贷需求和得不到资金满足的矛盾便逐渐显现出来。商业银行为农民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方式都比较少,减少房贷额度,制定苛刻的贷款条件,让广大农民望而却步。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支撑力量严重不足。

三、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案例

(一)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状况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及银监会等共用权威性大的支持下,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分行等陆续开始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工作,甚至将普惠金融作为基础切入点,有效地发挥出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分行的服务效果,增强吉林分行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网络服务以及吉林省普惠金融团队服务建设,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当前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已经选择永吉县、华甸县等做好基础试点工作,将普惠金融服务业务放置在银行业务中,并招收民生项目代理,构建对应的普惠服务网点,每年制定普惠金融服务覆盖指标,设计完善的集成服务模型,不断贴合社会实际情况,共同实现系统网络的数据实时交换,并提供多渠道的农民补贴政策,为农民群体加入并了解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提供前提条件。

(二)典型模式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开始研究和推广“普惠金融+民生工程”等新型模式,主要为保险,医疗合作以及金融补贴等代理项目,但开展这些普惠金融项目,势必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构建优秀的普惠金融项目推广团队,配置流动服务小组,给予该类人员良好的薪资待遇及专业培训,让更多的人理解和配合项目开展。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是以“专职流动人员+分行客户经理”方式为社会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深入到农村地区或者城市地区,积极开展业务宣传及金融知识培训等各项工作。第二,建立银政合作与普惠金融示范区域。通过参与“吉企银通”系统平台推广应用,构建“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专业条线”四季营销组织体系,9家二级分行全覆盖,持续拓宽获客来源,促进小微金融服务覆盖面全面提升。截至2021年5月月末,累计发放了574笔贷款,发放金额达到20.12亿元,在金融同行“四行”当中排在第一位。第三,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活动。2021年5月普惠有贷客户突破5万户,达到52691户,与年初相比增加了3063户。监管部门实施的“两增两控”已经连续十年达到监管目标。同时,分行增加了首贷户信贷支持力度,让小微企业创业融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截至2021年5月月末,累计支持380户首贷户,发放9.9亿元贷款。已经有2334户普惠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金延期,金额达到8.4亿元。严格执行监管收费要求,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第四,科技赋能小微效能持续提升。充分发挥线上信贷产品效率高、流程短等优势,积极营销推广“链捷贷”“快捷贷”“微捷贷”等产品,让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到2021年5月末,全行“小微e贷”余额为37.75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了2.3亿元。与此同时,结合区域市场,深挖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一些新的特色金融产品,如“袜e贷”“吉采贷”,促进小微产品体系丰富,增强小微企业获贷便利性。

四、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实用效果

在众筹模式下,客户群体涉及各个行业、各个角色、各个阶层,群体更加多元化,投资覆盖面更广。而由于金融交易独具有特殊性及创新性,因此,众筹增强了投资领域中的金融惠普性,以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限制,为社会群体参与到金融惠普中奠定了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

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下,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源于其携带方便且操作便捷,可通过该两类介质进入互联网获取需要的服务,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增强了交易的实效性。普惠金融发展最主要目的就是帮助金融机构获取更大化的经济效益,该种方式主要是应用先进的服务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定期或者不定期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此增强服务提供水平。

(三)有利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点

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市场上所存有的金融机构竞争趋势愈加激烈,所需要满足社会受众金融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由于金融机构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机构,为规避高风险、获得高回报,机构会主动将小众需求主动排除。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互联网金融拥有其独有的效用,可应用传统管理体系实现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建设,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效果,按照传统研究体系增添金融服务的发展效益,推动市场化及机制化。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使得公共投资变得更加标准化以及公开化,金融客户以及线下投资机构的客户一样的,此时则需要利用大数据对其进行资源整合,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从多各方面了解到客户群体所需。以及要被满足的需求点,吸引客户进行金融投资交易。

五、吉林省发展普惠金融举措

(一)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制度

在吉林省普惠金融项目推广中,需要有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的约束,呼吁政府部门出台激励政策,确保互联网金融以及吉林省普惠金融项目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项目的持续性进步在于具有良好的市场金融环境及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增强对于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让更多的资金闲置者利用剩余资金进行资产升值,使社会市场变得愈加健康化。为了避免出现双重监管及监管漏洞,需要构建合理合规的监督管理标准,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结合,确保普惠金融发展的高质量信息及高水准。而让社会公众参与的内容监管需要强化监管激励管理体系,推进各类资金服务保障制度,增强惠普金融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发挥普惠金融的最终效果。在互联网技术与普惠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势必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让注意力吸引到普惠金融项目的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并自觉做好推广。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吉林省惠普金融项目推广中,互联网支付项目主要是在移动终端上开展,充分借助通信网络以及移动设备给予一定的服务。移动支付是基于手机或者是其他通信设备所开展的一项实时服务,可随时随地通过工具介质前往对应的端口获取服务,此时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则具有重大价值意义。对于吉林省的互联网设施设备投入部门来说,需要增强财政部门对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的金融产品,政府补贴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度以及了解,为互联网服务羡慕的更新与改造提供前提条件,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性。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吉林省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展,但依旧存有部分偏远贫困的地区,并没有了解到对应的互联网相关知识,甚至都不能应用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此时,金融机构应当做好线上与线下的宣传,对潜在特定客户进行针对性服务,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投资。政府部门需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积极宣传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将某些内容快速放置到政府工作事项的重点工作中,并推广到各个区域和各个领域,实现强势弱势群体在获取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做好风险把控。政府和金融机构各个管理部门应当是社会各类群体都有机会参与到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项目中,完善吉林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标准。

(三)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让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帮助很多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办理金融业务。此种模式下,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我国当前的数字金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少金融机构也都在尝试阶段。吉林省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当中,也需要监管部门及时更新各种监管方式,总结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优势,以更加积极审慎的态度应用新科技开发,提前做好风险提示,安全控制等前瞻性研究。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优势与作用,缩短信用传导链,让风险控制成本降低,从而让金融可以惠及更多个人和小微企业。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吉林省的普惠金融创新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对普惠金融的熟知度,需要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减少对国外金融产品的模仿以及引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普惠金融服务的全面创新,限制其后续发展。针对多种多样的问题,金融机构需要依据吉林省的现阶段情况,做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实力的人群分析,构建层次化和差异化的服务与产品,尽可能将投资者需求放在首位,确保普惠金融服务项目的持续性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华,乔璐萍,刘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以汉中市为例[J].西部金融,2018(06):70-76.

[2]张文娟.简析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423(09):117-119.

[3]王琼.金融支持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145(02):32-35.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薪税服务;薪税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外包;纳税筹划

1薪税服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1.1薪税服务的内涵

薪税服务的内涵界定应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出发,立足于发展型的企业规模和雇佣人员成本,薪税服务涵盖了薪酬和税务及个人所得税两个方面,因此其内涵同样应从人力资源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业务进行更加精细的概念范畴确定。在薪税服务这一概念范畴的划定之前,应当优先进行概念的内涵分解。薪税服务最主要、最直接的组成部分包括薪酬和个人所得税。薪酬作为现代企业劳动成果最重要的保障方式及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体现方式,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区分。狭义的薪酬指向企业通过事先确定的协议,在雇佣劳动者完成一个周期的工作目标后给予的货币形式的回报。广义的薪酬概念主要发展了多类型的雇佣关系及较为宽泛的工作目标甚至泛化为不具有上限的绩效,同时回报的单位也不是仅限制在货币,而包括股票、期权等劳动成果产出者能够接受的单位形式。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是基于国家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与其他各项税种共同无偿强制征收的为保障国家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作为当今涉及范围最广的税种,通用的依据是所在国公民通过本国所产生的货币形式收入,税收作为国家运行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责任。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的管理。

1.2薪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聚焦薪税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主要与之关联的因素是我国主流企业规模及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私人制造业规模逐渐扩大,同时用工成本在人口流通和生产规模的限制之下逐渐占据企业生产成本支出的最大部分,因此开始产生了专门经营外包服务的下游企业,这样将人力资源外包的业务促使用工性质得以标准化,这也是薪税服务在我国产生的初始形态。专门经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企业随着信息化浪潮逐渐转型升级,由于大量具备应对新生技术需求的人员岗位要求企业在用工数据和薪酬管理结构方面能够快速变更和调整,因此薪税服务在我国的信息数字化水平逐渐提升,同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种的垂直薪酬管理更加细化。在2015年云上数字计算逐步成熟后,HRSaaS等服务形态逐渐替代了原本企业使用的e-HR形态。基于以上数字技术发展和云上信息化水平等技术条件和行业经验的准备,薪税服务行业同样在政策和专业领域逐步规范化。最初是2018年7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始设立复合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薪税服务计划,再到2019年4月开始全面对外引进薪税服务项目(CCPA-ATHE),此后仅过去不到6个月的时间,围绕薪税师的职业评级和职业培训体系就成功取得英国财务会计师工会认证。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在经过行业多方论证后,于2020年2月正式新增薪税师工种类目,分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大类之下,而相较同类目的其他有所关联的人力资源管理、税务、财务会计等专业,薪税师更加注重具备基础财务会计知识和垂直行业经验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进行现代企业薪酬体系和结构框架的规划,同时能够更好地填补当前人力资源部门及财务职能部门存在的需求。具体的业务范围根据薪税师级别的划分涉及企业用工薪资和全体员工个人所得税的统计与核算、规划与调整、支付与申报。此外,根据企业的规模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具体包括协助企业整体适应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决定员工薪资和所得税及时结算的同时,实现云上数字化的发票管理,从而达到全流程运转的高效、合法、合规。

2薪税服务带来的相关变革

本文尝试依据薪税服务的职责范围,从薪税师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行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机遇分析薪税服务带来的变革状况。

2.1变革一: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猛增根据艾瑞咨询

2021年发布的数据报告,我国最近5年薪税服务以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薪税服务的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元,如此快速增长的行业规模随之产生的是大量专业高端人才及一般业务职能人才的缺口。有关薪税服务的人才培训同样不能仅限于单向流程化的教培和职业评测机制,而应当迅速根据市场与行业的变化,补充更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务操作知识。目前,成熟的理论及评测体系只能保障薪税师作为标准职业的行业认可度,对于高端人才在薪税师岗位上的长期发展,仍然需要更多领头企业及高校相关研究的重视。截至2021年,上海与北京由行业协会牵头的薪税师人才库已初步完备,其目的是加强薪税服务从业人员的属地化后续服务,以提升薪税服务业及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准和诚信水平。从薪税服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与行业经验来看,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的专业薪税师不仅是简单满足企业用工的薪酬统计和税务缴纳,还是结合利于企业日常经营所涉及的多元雇佣关系和复杂的薪酬计算场景,能够灵活高效地在结算和申报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化、跨部门的流程运作,即如何能够不影响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压缩员工薪酬不同计算方式的汇总和结算时间,保障薪酬能够及时发放,并最大程度地通过一次操作完成信息的同步流转,不仅限于员工的基本薪酬信息、税务信息,还包含匹配不同部门员工制定的绩效目标完成度、不同的考核周期及相应满足的保障基数。在完成这一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对接。因此,薪税服务发展对于上述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并更加关注人才质量远远大于从业者的数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薪税服务的职业化进阶培训和交流活动将会越来越密集。

2.2变革二: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薪税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变革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整体的变革上。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始终聚焦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针对性企业存在的刚性需求。薪税服务的提出、设立与发展始终围绕企业人员的薪酬和个人所得税两个方面进行,虽然一直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所关注的重点,但过去往往将两者的设计与处理综合包含在繁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往往更重视内部的创新和发展,较少关注与财务部门的协同工作,同时仍有大量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基础的财务、税务知识及相关政策缺少了解,而财务部门人员同样不能整体性了解人工组织较高较复杂、人数较多的中大型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劳动性质的员工薪酬设计和相关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综合导致了传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企业发挥效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员过于庞杂、跨部门协作的高昂的沟通成本。

2.3变革三: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倘若进一步延续原有的工作模式应对当下新经济环境,依靠人工方式频繁更新处理变动的劳动者与劳动关系,将占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量工作时间,同时纸质数据在分析和统筹方面亦不具备较好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将对企业发挥人力资源的升级优化产生一定的阻碍。在应对大量非正式雇佣关系的用工场景中,传统人力资源部门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合规发票问题,个体劳动者往往不具备开票条件,从而产生了企业用工成本计算方面的问题。随着国家税收监督制度的完善,开票问题产生的财税风险越发不容忽视。此外,在高速增长的新经济领域,例如美妆直播、生鲜电商、电竞直播等,企业往往由于劳动者的分布存在跨城市经营所面对的不同税收政策,如何协调规划薪税在灵活用工场景下劳动关系的缺失被进一步放大,存在大量劳动者因为地区税收政策问题,基本的劳动保障不能得到满足。针对以上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更依赖云上数字化手段连接灵活劳动者,将对员工包括薪税方面的所有信息的管理转移使用数字化软件工具进行。这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薪税服务厂商针对灵活用工人员进行薪资方面的数据管理,同时发挥薪税服务的代理功能,涉及社保缴纳和申报个税很方便,通过代理方完成中间的连接作用,在保障信息集成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数字转型。

3薪税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大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真正能够满足企业数字化要求的薪税服务商的数量仍然不够,加之应对用工行业、地区薪税特性,薪税服务市场仍然存有较大增量空间。目前,行业的主流企业主体依然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还有相当可观的SaaS厂商及以数字技术为导向的科创企业发布和更新数字薪税软件工具。多元服务提供商所产生的良性行业竞争能够充分挖掘更多垂直领域的细分应用场景,满足更加多元的行业需求,同时促进了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技术手段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灵活用工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源附加价值。在疫情仍未结束的当下,多元的用工关系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也进一步刺激越来越多企业转向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较为成熟的薪税服务企业。从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来看,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融资角度趋于集中在具备成熟行业经验和规模与品牌效应的头部企业,例如众合云科、众薪等,而这些企业布局的重点行业也多网络直播、生鲜电商、知识分享等增量较为明显的新经济领域。未来的头部企业将依靠较大规模的合作企业,推出标准化的数字平台。从宏观角度来看,结合2011—202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率趋于平缓,越发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直接影响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企业单位人力成本,传统用工模式所确立的劳动关系越来越制约企业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单位人力成本的增加所带来的不只有负面效应,对于薪税服务发展来说,存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等方式既保证企业生产效率又满足降低成本要求的机遇。这也意味着薪税服务的发展将不再局限在新兴数字产业,未来的趋势将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而更多应用到传统行业中,服务于更广泛的企业和劳动者。通过薪税师人才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单方面变革,促进全行业的薪税层面完善。薪税服务发展的全行业效应在满足已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带动初创中小型企业的启动与发展,凭借标准化和数字化的薪税平台,大大降低企业在初始启动阶段的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者能够根据平台的数据,对一定阶段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较为精确的预估,极大地降低了初创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风险。针对劳动者而言,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及税收监督制度与法律法规的成熟,结合薪税服务的发展,能够在传统就业模式之外,提供更多规范的灵活就业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充分就业,同时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未来薪税服务的行业发展所涉范围将从新兴数字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到传统经济领域,从扩大、稳定就业市场与保障多元的劳动关系两个方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薪税师教材编委会.薪税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0.

[2]朱庆阳,张成,蔡海兰.新时代薪酬管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分析[J].中国商论,2021(21):130-133.

[3]刘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体系问题与解决方法[J].商场现代化,2021(24):77-79.

[4]中国薪税服务行业研究报告.2021.[C]//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R].艾瑞咨询,2021(8):571-620.

[5]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薪酬管理暨薪税师人才库[EB/OL].2021-01-03.

[6]龚晓鸥,余涛,陈波.基于灵活用工的人力资源财务数据生成算法及SAAS平台:CN111652566A[P].2020.

[7]曹玉娟.挖掘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J].当代广西,2020(7):61.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展览会全流程;客户关系管理;资源编排;差异化管理

一、资源编排理论在展览会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意义

Sirmon(2007)提出了较成熟的资源管理模型,具体指企业得到相应资源后,采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有效资源整合以产生多样有益结果。从过程看,资源编排主要包括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和资源利用三部分:资源结构化是指通过各种行为获取资源并实现资源的重整,相当于展前的客户资源积累;资源捆绑包括对组合后的资源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实现资源优化,类似展中进行精准服务稳定与客户资源的关系;资源利用则是努力赋予现有资源再生能力,构建新的资源组合,正符合展后开展的深化工作促进客户资源持续利用(见图1)。有助于适应全流程CRM发展。展览会CRM发展的优势除了与自身需要拥有客户资源的有效性有关外,还得益于企业对自身客户资源的编排组合。客户资源编排组合更关注一个展览会企业在开展的各阶段中如何去高效调配、整合与利用其拥有的客户资源的有效价值,使客户资源价值对展览会全流程CRM的作用最大化,更适应展览会企业全流程CRM的发展需要。有助于丰富展览会CRM理论。当前我国展览会CRM理论发展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仅仅针对问题提措施或理论与技术轨迹的单一上,缺乏具体的展览会CRM全流程理论体系参考。将资源编排过程体系融入展览会前中后流程中,结合展览会CRM现行技术,提出基于该理论下的各阶段具体举措,可使展览会全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有助于促进展览会CRM实施。不同的客户资源编排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成效,从过程角度编排展览会企业的客户资源,适宜战略管理展览会全流程客户关系,利用展览会CRM技术,提高展览会CRM的实施可行性,使展览会CRM在实施中的各阶段各目标客户资源的利用循环往复,促进展览会客户资源优势的发挥,提升展览会CRM的效率和质量。

二、展览会全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CRM理念与技术开始引入我国并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展览会企业也在不断摸索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当前,我国多数组展商在全流程CRM中都掌握对目标客户应做的展前工作,也在尽力完善展中相关服务,却缺乏展后的客户反馈信息搜集与分析整合,前后相关工作在全流程展览会CRM中呈现必不可少但欠丰富与平衡的状态。主要特点如下:展前准备已重视。主要通过信息收集、宣传邀约与展场搭建体现。首先,展览会企业在展前基本上都能对本展目标客户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把握与了解,如参展商的参展目的、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参观者的消费偏好、参展习惯等;其次,当展览会企业掌握潜在客户较为详细的资料之后,就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及潜在客户的具体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展前宣传、邀约工作;最后,展览会企业根据参展商的需求,结合大众的审美,提前考虑好整体设计,与搭建商进行较顺利合作。流程工作欠平衡。目前展览会企业的CRM工作在全流程方面分布欠均。展前阶段,如上所述各项工作事宜均有涉及;开展期间,展览会企业能做好接待工作,安排专人对接,给客户提供良好服务;展后阶段,企业为目标客户发送展览会总结报告,将办展效果交给主办方、参展商与专业观众进行检验,以维持和现有客户的良好关系,激发潜在客户的参展意愿。大多展览会企业在全流程CRM中对目标客户的展前工作相对到位,而展中的实施服务、问题反馈与展后的跟踪沟通相对欠缺。服务质量有改善。在专业人才方面,如今国家着力提倡培训专业人才,力争提高年轻一代对客户的专业对接服务质量,促使其掌握基本理论、管理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对目标客户的专业对接服务质量。在服务方式方面,展览会CRM需要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企业借助CRM系统的应用为客户提供高效的个性化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会展行业所属)的CRM信息化的比例仅为33.3%,目前我国展览会企业CRM系统的应用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资源编排理论视角下展览会全流程客户关系管理创新举措

(一)总体思路

展览会客户关系管理应从展前、展中、展后三阶段展开。其中,展前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是基础,展中客户关系管理工作需深化,展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是重点。将资源编排理论的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和资源利用三项内容运用于展前、展中、展后的目标客户关系管理中,实现展前渐进式、展中成长式、展后深化式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见图2)。

(二)具体举措

1.展前阶段——渐进式客户关系管理。展前即展览会准备阶段,CRM模式应从获取客户资料起始,再到分析客户资料,最后制定服务计划,将客户资源结构化。一是获取客户资料。在此阶段,展览会企业获取客户资料是基础。除展前已涉及的目标客户的基本信息、参展商与参观者的资料外,还包括深度挖掘主办方的组展范围和目的、搭建商的搭建创意与质量、展览会媒体的运营情况等,均衡重视所有目标客户的信息管理,填补目前市场上缺少的对全部涉展对象的信息和需求了解的缺陷。获取资料的渠道除传统的外部媒介与内部提供宣传外,更需要用到CRM系统的触客模式、数据库功能。二是分析整合资料。展览会企业可利用CRM系统的数据仓库,归纳搜集到的信息,以不同客户的参展目的为根据(如参展商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交易;专业观众则是了解行情、寻找合作伙伴等),预测出目标客户中的参展商与参观者的未来参展行为,对其进行整理,按照不同参展客户的不同行为模式,制定出差异化的详细服务计划,使企业更有效地为各目标客户配置资源。三是初步对接工作。在获得客户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之后,展览会企业在展前还应进行与目标客户的实际交流与对接安排。在对接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目标客户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可与主办方、参展商、搭建商等目标客户的高层领导进行面晤,商讨计划、听取意见;另一方面,需要培训对接展览会服务工作的员工,为展中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作坚实奠基。

2.展中阶段——成长式客户关系管理。在展中阶段,主要是开展展览会期间的组织与相关服务活动,进行与客户资源良好关系的捆绑,CRM模式体现出茁壮成长的状态。一是现场高效服务。展览阶段,需要进行客户注册管理、参展证管理,利用CRM系统,使参展客户首先在系统客户端进行登录注册,提交后管理员对其身份真伪进行审核,以确保真实客户享受全部的客户服务,注册成功的客户可直接持电子参展证或自行打印参展证进馆参展。此举既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参展体验,也提高了展览会企业的工作效率。二是展中深化服务。根据前期制定的差异化服务计划,进行细致的针对性服务,使用CRM系统中的互动应用系统,实现与参展商和参观者的良好参展互动。同时,结合服务营销和情感营销理念,向目标客户输送展览会各项服务信息,尽可能满足客户在参展中的需求,让客户确信他们的参展消费行为是正确的,并产生再次参展的欲望。三是及时反馈服务。展览会企业还应随时追踪有关目标客户(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需求变化,及时反馈展览会运行时客户所提出的临时问题和意见,例如物流问题、场馆用电问题、所需分场地等,为现场提供维修行为安排和调度、服务协议和合同的承诺等服务,高效完成展中精细化反馈服务。

代理培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信息披露

一、概念及特点

私募投资基金具体指的是通过信托、契约或者公司的方式实现社会闲散资金的募集,并将募集的资金形成一定的资产,然后交由专门的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专家)或者是机构按照资产组合原理进行分散投资,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并谋求资本长期、稳定的增值。在获取收益之后,按照出资的比例进行利益分享的一种投资工具。[1]私募投资基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投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投资进行利润的赚取。证券私募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其对私募基金的具体形式以及投资方式等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所以证券私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就具体的概念解释来看,证券私募基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私募基金,在目前的市场上具有普遍性。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六大特征:一是共同投资,即投资主体是不确定的社会投资者,他们基于相同的投资目的和投资需求,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资金集合,以此来达到规模投资的效应。二是专家经营,即私募证券基金的投资活动是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控,使其能够实现最佳投资。[2]三是组合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个人有限的资金难以实现组合投资,但是在集合投资条件下,专家的精心计算和策划可以实现投资目标。四是共担风险,指的是所有出资人共同承担投资风险。五是共同收益,即结合投资的所有收益都是由投资人共同享有的。六是证券化形态,即证券投资基金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媒介为证券形态。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主动性不足

分析研究现阶段私募基金管理会发现,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资金的人员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主要使用的是“管理费+业务提成”的方式。在分配的过程中,管理费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管理人员的利益分配重点在绩效提成方面。利用绩效提成加管理费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3]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方式的长期应用中会出现一个显著的问题,即基金管理人在实践中忽略会计核算以及信息披露。分析研究私募基金行业的会计核算会发现,其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专业性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复杂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对核算人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调查研究现阶段的私募基金管理,发现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具体工作的受重视程度不足,而且有会计人员短缺或者是专业能力难以匹配实践工作的情况。有不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并没有按照每日以公允价值独立建账,或者是在实践中直接开展了会计核算业务外包工作,这种情况会导致经常性发生个别经理人擅自提取报酬但不进行披露的情况。[4]另外,私募基金证券投资具有技术性高的显著特点,且基金产品的具体设计也存在着复杂性,基金管理人员会基于安全、竞争以及未来收益的最大化考虑,在工作中出现保密性或者是排他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披露不仅不及时,且不完全。总的来讲,现阶段的私募基金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信息披露不主动的情况。

(二)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主体不一致

结合调查分析可知,目前市场上较多的私募基金其会计核算主体和信息披露主体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不一致,这种情况会导致信息可信度的显著下2022年第1期NORTHERNECONOMYANDTRADE降。在目前的实践中,一些私募机构的财务会计能力比较弱,所以为了规避问题,不少的私募机构会采用整体外包的方式将会计核算委托给第三方代理机构。一般来讲,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是同一个,即在会计核算被委托出去之后,信息披露也应该有委托方受体来组织开展,但是有不少的私募机构并没有如此做到,而是自己进行信息披露。[5]因为主体不同,具体工作参照的依据以及会计核算的标准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会出现不同主体披露相同内容时信息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总的来讲,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不一致问题在目前的实践中比较普遍,所以要积极地解决。

(三)会计核算处理问题

对基金的会计核算处理进行分析会发现,处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结合目前的实践进行分析,私募投资机构在实践中会参与融资融券业务,但是在此类业务的具体处理中,会计核算却并未单独进行。[6]目前,证券投资市场普遍实施的是《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指引》,该文件对存入的保证金没有明确现金、证券担保物的余额和变动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做细化,所以在损益的及时确定方面,如果执行上述文件,其模糊性是比较突出的。从资料来看,其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融资融券业务所涉及的利息费用以及银行的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的支出金额等,在会计执行标准确定后,经常会发生不统一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利息支出会计核算却没有做明确的处理规定。另一方面,高风险和高变动性是融资证券业务所具有的两个突出特点。结合实践分析发现,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总体的损益及担保物未来的损失情况应该是处在披露范围之内的,但是我国目前执行的规定并未对此做具体要求,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出现模糊性问题。

(四)会计核算中的信息披露不充分

在目前的实践中,虽然基金业协会要求私募基金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进行披露,但私募机构在信息披露的时候并不充分,也就是说披露的信息和预期效果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7]就此种问题的出现来看,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主观上不重视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也就是说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息披露意识比较弱。对国外的成熟基金市场进行分析会发现,基金管理人一般会通过月报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净值、投资策略等综合信息的披露。但是在中国,月报当中所要求披露的只是五千万以上的信息,这是典型的信息披露不完全。二是私募基金在实践中虽然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了计量,但是采用这种核算方法所包含的潜在风险并没有被充分地披露。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还在进一步地完善,按照公允价值核算难以将人为操作进行排除,因此会出现显著的价格虚抬等现象。另外,在会计核算信息披露实践中,交易费用和业绩报酬的披露信息过于简单,且交易费用的名目繁多,其中不仅涉及股票、债券、权证等费用,同时还包括了代理机构的保管费用、佣金等各类复杂费用。费用名目复杂,但是在交易费用会计科目下却并没有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这导致信息披露存在显著的笼统性。因此,投资者在实践中无法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具体费用控制能力进行评价。

三、解决措施

(一)规范薪酬计提方法

结合上文的分析可知,计提方法的不科学或不规范会让基金管理人在信息披露的时候有所侧重,这种情况对会计核算、信息披露规范性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实践中要对基金管理人的薪酬计提进行规范。结合目前的实践,在基金管理人薪酬计提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欧美行业绩效薪酬计算方法,对薪酬计提的具体规则进行统一,这样薪酬核算信息对外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会显著提升。[8]另外,通过统一估值操作,薪酬披露程序的公正、公开以及公平性可以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加强私募基金管理人对内部会计核算的主动性,并实施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会使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显著加强。在相应的工作实践中,基金行业协会可以采用培训、宣传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会计核算意识和信息披露意识进行强调,私募基金管理人就会更加重视会计核算以及信息披露,这不仅会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而且能够促进基金管理人自身的信誉及私募机构自身的信用水平提升。当然,私募基金会计人员自身的水平对会计核算等工作的具体开展也是有显著影响的,所以需要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强调,才能够更符合基金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需要。

(二)强调交易费用的信息披露

根据以上的分析,交易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信息,其中不仅包括交易信息,还有管理信息等,因为在之前的工作中,管理信息披露存在着笼统的情况,所以整体信息披露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基于此,加大交易费用的信息披露力度非常重要。[9]结合目前的实践,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交易费用单独核算为重要基础,对交易过程中涉及的各项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在会计科目下要对发生的交易成本等进行详细的核算。因此,交易过程中间费用的不确定性会有效减少,双方的利益均会有显著保障。在核算加强的基础上,对信息披露的实效性进行加强。基于市场进行分析,会发现价格波动频繁和变化快是证券资产的显著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披露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与分析,应尽可能地缩短信息披露的周期,这样信息披露滞后带给投资者的损失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简言之,强调交易费用的信息披露,并积极地进行信息披露周期的缩短,这对于当前的实践工作开展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三)强调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

对私募机构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机构自身会存在工作上的失误,这种失误往往会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所以机构自身必须要具有风险防控意识,同时要构建风险预警机制。[10]比如在机构的内部,会计核算等方面出现的不合规、不清晰等问题会影响机构自身工作的专业性,为了保证机构自身工作的专业性,机构可以基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自身的制度建设,同时将自查和场外的监管进行有效整合,这样可以形成监管合力。在监管合力的影响下,机构工作开展,尤其是会计核算等工作开展会受到更专业的约束,如此一来,相应的问题规避效果会更好。另外,要加大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力度,要对信息披露的具体范围等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同时结合我国私募基金的现实情况,以此实现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优化,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会明显加强。

(四)优化会计核算基础

对私募基金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分析会发现,在方法不科学或者是核算基础不合理的情况下,具体工作开展会出现比较显著的内耗,这对于工作的进步是有显著影响的,为了规避此种情况,在实践中需要健全私募基金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优化会计核算的基础。[11]就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来看,主要是将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联合应用,通过两者的联合应用,会计核算基础进一步优化,核算效率以及质量会显著提升。在核算基础优化后,对会计结算的内部控制进行强调,制定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然后推动其落实,使会计核算的整体表现会更加优越。

(五)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结合目前的实践工作进行分析,要有效地提升私募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必须要建立并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就现阶段的分析来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具体指的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的具体制度。在我国各方面获得显著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在实施具体核算的时候也会遇到诸多的不便,基于此,针对各行业的具体差异,以及社会事业的显著特点进行统一且具有完备性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建设有突出的现实意义。[12]从私募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来看,必须要立足于私募基金的会计核算特点,要基于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实践中积极地推动制度的落实,使相关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显著提升,私募基金会计核算的效率以及质量也会有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管理实践中,会计核算问题比较显著,而会计核算的具体问题又多表现在信息披露方面,所以为了强调实践工作,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必须要进行解决。文章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会计核算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强调,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左凤伟.私募基金会计核算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9(18):173.

[2]申山宏.私募基金会计核算及披露问题改进探讨———以美港基金为例[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9(4):26-30.

[3]孙毅.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生存偏差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20(21):27-33.

[4]董云开.基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监管问题的思考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9(3):27.

[5]孙忠鹏.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策略研究[J].精品,2019(2):302.

[6]张海瑞.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财务核算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0(5):94-96.

[7]郑博.互联网金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处理问题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9(9):91-92.

[8]郑娟.浅析基金管理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32):177-178.

[9]史春苗.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9(36):107-109.

[10]陈晶晶,钟炳华.侧袋机制在私募基金实务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会计,2020(4):12-17.

[11]张悦琴.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与财务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0(1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