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41

社会实践研究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思想;思想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为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十分生动具体的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同时,也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揭示了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事业指明了目标与方向。报告也专门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可见,发展高校教育事业不仅是一项关于培养人的事业,更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的事业。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如何用教育思想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鉴于此而加以研究与探讨。

一、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客观必然性

(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需要。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不难发现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重视教育的作用所在。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离不开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贯彻实践育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认识、认同、崇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引大学生积极投射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认识历史,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以便培养历史思维,真正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进而实现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二)创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的需要大学生教育包括方方面面,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重要内容在依托高校思想理论课程教育以及其他专业课堂的传授,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如指出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是连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载体。一方面大学生实践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是培养大学生走向世界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课堂思想政治学习成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双向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更加开阔。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坚持以教育思想为指导,“要准确把握党的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自觉性坚定性。”也只有将此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而起到加强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营造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实际需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培养青年的重要场域,承载了国家与民族的昌盛繁荣。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是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充实大学生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必要路径,也是切实落实实践育人的中重要举措。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而武装大学生头脑,对于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有助于营造良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实践活动朝着高雅发展,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四)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使然。当代大学生教育不再仅仅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良好理论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高尚品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更要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受环境所限,传统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很少专门开展社会实践,使得不少青年学生对于国情知之不多,对社会生活了解不够。因此,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方式予以教育引导,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使然所在。

二、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可能性

(一)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一致性为其融入奠定了基础。教育思想是总结了我国传统教育精髓,吸收各种积极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思想,在为我国教育改革事业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在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教育,做到“三全育人”,同时,也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地方的能力。在这一理念上,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正是由于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因此,将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二者能够天然吻合,互相支撑的。(二)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一致性为其融入奠定了基础。教育思想的重要功能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完善提供思想指南与理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由于教育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功能上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了推动实践育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这点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育思想在功能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三)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现实需要的客观可能性。首先,教育思想分析了当前中外纷繁复杂的形式,是新常态下教育发展所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回答了当代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代表了先进的理念,包容了先进的意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教育思想,是当代大学生教育要求所需,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育人思想的落实之路。正如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其次,教育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的一部分,是全党智慧结晶,体现着国家战略方针。这些客观因素都为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三、将教育思想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现路径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结构优化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研究中,大多是抽象笼统地谈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感化功能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表现。社会实践通过感化功能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积极效应,针对性提出优化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方法,对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基础性意义。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

关于社会实践的概念理解,既不是萨特所解释的“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1],也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2],而是有它的特定内涵。要理解社会实践,可以引入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观。他认为,任何社会实践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实践空间是什么?实践逻辑是什么?实践工具是什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节的社会实践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实践空间始终都是具体的实际活动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空间领域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如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逻辑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践工具是体验、服务和调研等。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就是指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通过体验、服务和社会调研的方式深入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培养、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灌输”,更需要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课堂的辅助和延伸,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内在感化的重要路径。理解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首先要理解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在感化。情感共鸣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感化也不例外。社会实践实施感化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满足”的基本条件来源于主客体双方具有共性,共性越多,感化越容易;共性越少,感化越难;缺乏共性,则无从感化。感化以情感为纽带,由于感化并不像说服等其他教育方法那样直接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而是通过情感的变化推动对象在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因此,社会实践感化功能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情感共鸣。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体验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体验所产生的情感选择和情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学指出,带有强烈情感内容的体验会使神经元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刺激的强度导致有关神经元在很长时间里对相似的刺激变得更为敏感和更易于产生响应,人们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情境的变化而消失,而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以后类似的情景刺激下,会在记忆中再现当初的情感体验。”[3]社会实践所激发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当这种记忆的形成在群体性活动下完成时,它会促使大学生更易形成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使大学生获得情感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变成大学生相应道德体验的稳定的倾向性反应。因此,人们如果在某种活动中曾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会在以后的情境中倾向于重复类似的活动。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理论知识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将更易接受类似性的活动,同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对理论认知这种积极情感的认同。这就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体验—反应式来表达。思想政治素质要真正转化为个人素质还需要依赖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感悟和实践的生活体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感化过程中,大学生把自身作为客体,以自身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革命教育、历史教育和现代化教育资源,由此形成教育资源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效应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既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培养人的思想感情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等往往需要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而形成,尤其伦理性的道德感化更依赖于社会实践。任何事物所具有的功能都会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的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通过不同要素的情感渗透塑造感化功能,这种感化功能在不同要素相互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1认知效应。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也就是说,感化本身具有认知功能,它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控制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产生着认知,改变着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过程总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不包含认知的孤零零的情感活动是不存在的。与科学知识的认知不同,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属于一种应然知识,这种应然知识的掌握形成于从情感体验向道德观念的过渡过程,正是情感体验的作用,才使这种理论知识有了主观意义,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悟中认知思想政治素质的含义。例如对于理想信仰知识的认知,大学生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守理想信念的英雄故事,这使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这样在理想信仰的内容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悟中认知理想信仰的涵义。2激励效应。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所生成的情感情绪(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于激励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是“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欲的第一源泉和动力”[5]146。激励作用产生于情感对于意志力的促进,因为意志的抉择是在情感支配下进行的,当感化的作用激发出积极的情感时,个体的意志和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其对人的行为就会产生持续的正向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5]474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在实践教学基地所体验的都是积极情感,这些积极情感对于激励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当热爱祖国这种义务和责任在情感上被体验了,那么这种爱国之情就会反过来强化人们从事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3协调效应。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更多的还是情感交流。交流方式也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输出,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传输过程。这种双向式的情感交流容易在交流双方之间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因此,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需要在集体活动与交往中才能建立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集体感化来实施这一协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时,为了完成集体任务,各小组成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互助合作,克服困难,完成集体任务,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充满信任的关系。“当集体成员在经历了严峻考验时,每个成员都受到了集体感化,体验到了集体力量,集体情谊、集体主义精神。”[6]不同的集体活动产生不同的集体感化效果,从事爱国主义的集体活动,就能产生爱国主义的集体感化效果。4升华效应。层次性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属性。道德层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比如“尊重他人”与“爱国主义”都是道德规范,但两者层次不同。然而,道德的层次性并不阻滞道德角色在道德实践作用下去追求更高的道德要求,或者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我道德升华。因此,道德层次具有辩证性。道德层次的辩证性是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实践是升华大学生道德层次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对基层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增强了对社会发展的了解、体验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奋斗的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层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升华,这是其他教育方法很难做到的,而这就是实践教学的感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三、思政课社会实践感化功能的结构性优化

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结构性优化就是为了适应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不同要素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对不同要素进行结构性的改良优化,增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促性,通过优化各结构要素来达到整体上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加强基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心设计“感化点”。实践基地是教育者赋予经过思谋的表达着某种意图的客观现实,正是这种活生生的客观现实的物质作用,才引出感化的效果。要充分激活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设计“感化点”是切入点。所谓“感化点”,就是最能影响受教育者情感,最有可能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突破口。它包括最能启发大学生回忆过去的事件和事例,最能让大学生憧憬美好未来的人和事,最能说服大学生的道德和事实。“感化点”的设计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史料,挖掘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馆藏文物史料进行诠释和说明,把教育基地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如在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围绕新时代注入基地文化内涵,切实给予学生新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二是创新基地的活动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式的感化方式,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感化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创新基地的活动模式。如以基地史实为题材,编排文艺节目,创作影视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感化教育,既增强教育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又提高了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受到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概念和行为规范。”[7]252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断增强教育基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者要全“心”投入,增强社会实践的“感化力”。围绕基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找准“感化点”,能够为基地感化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如果没有教育者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去接触这些“感化点”,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将无法实现。因此,感化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与教育者全“心”投入直接相关。一方面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投入”。教育者为了达到感化的目的,实现感化信息的有效传导,必须深入地、细致地、全面了解被感化对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把握。情感内化需要以理性认知为基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实践基地的感化作用。当学生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时,为实践基地感化提供了基本的主体认知条件,教育者可指导学生进入实践基地接受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等的熏陶感染。二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情感内化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应该采取个别谈心与集体谈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影响学生在情感内化中接受教育。三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积极的思想状态是情感内化的重要保证,教育者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技巧去进行思想辅导,从而转化原有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对基地的全“心”投入。教育者需要在实践基地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作用机制,从而保证实践基地感化作用的实现。首先,教育者要对基地价值进行解读,分析基地哪些事物如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等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感化作用。通过对基地价值的分析,建立实践基地的感化功能与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相协调的价值联结。其次,在确认实践基地价值后,教育者需要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这种机制是实践基地持续产生感化作用的保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基地感化功能的内生性动力。感化功能只有在人们的认识能力既具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又有一定比较、归纳、联想等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阶段才能发生。也就是说,感化的发生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社会实践感化功能发挥的主观条件。在感化过程中,大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情感倾向等等,都可能影响感化教育顺向效果或逆向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那么,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外部教育的启蒙和引导。首先,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般来讲,个体很难恰如其分地评价、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考察社会与人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量自己。具体而言,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根据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实践活动的表现认识自我;其次,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的态度,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评价自己,学会客观地看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有利于促进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再次,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行为目标,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6.

[3]沈嘉棋.论道德情建的生成与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6.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55.

[5][苏]休漠.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必要性;开展路径

一、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一)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理论知识和熟练音乐表演技能的高层次音乐人才,这种“表演性”也是其区别于音乐学、音乐教育等专业的根本所在。而如何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一个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熟悉舞台,熟悉音乐活动组织、开展的流程等,为他们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一直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运用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很多学生一个学年内只有两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就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在演出等相关活动中的表现,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满意和青睐。因此,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实践能力,正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高校除了教育和科研的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职能,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倡导和要求下,很多高校和院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了思考,也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如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服务团队、获得服务效益等。这种服务并不是单向的,学校和大学生也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和功能,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四)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了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特别是近年来,又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了新时期重要的发展目标,音乐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满足了活动的用人需要,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二、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的开展

(一)树立正确认识。多个部门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正确的认识为先导。具体来说,首先,作为高校和院系,应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培养、专业建设和学校方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确为什么做、怎样做等根本性问题。特别是自身所具有的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在近年来得到了突出和强调,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实践设施、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有所体现,真正做到乐于、善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作为学生来说,一方面要从长远角度考虑自己的就业和发展,结合市场需要来审视自身不足,对实践能力欠缺这一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要树立起社会意识,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个人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再次,作为社会部门来说,应认识到专业人才对各类活动展开的重要性,并主动和周边高校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缓解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水平有限的瓶颈,推动各项活动更好的开展。通过学校、学生和社会各部门在认识上的统一,才能从本质上保证各类实践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获得多方共赢的效果。(二)建立实践体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以高校师生扎实全面的实践能力为保障,而这恰恰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点所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实践意识和能力存有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体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课程体系构建。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来看,可以将所有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与以往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实践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既包含表演、形体、舞台等方面的校内课程,也包含演出、比赛等校外活动,使实践得到明确和突出。其次是师资体系构建。多数音乐表演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在理论和技能上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这种科班学习经历使他们在求学期间,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实践训练,所以在实践能力上同样存在不足。对此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主动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如多参加公益演出、演唱或演奏大赛等,起到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而学校也应对教师的各种实践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并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努力建设一直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再次是评价体系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活动质量、效益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认真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具体表现等,进行量化考核;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局面,引入更多的评价者,如组织活动的社会部门、学生互评等;在评价方式上,除了量化制以外,还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记录表现、分享心得等。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由此才能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三)加强政策保障。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绝不是单方行为,而是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部门,更应该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要制定以省市政府、文化厅等行政部门为主要保障者的支持政策,各部门应起到积极的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等职能,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宏观协调下进行。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要对高校服务地方的方法和举措予以大力的支持,善于利用高校音乐文化资源带动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并积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加强服务的评估与督导,提高服务的效益和水平。条件成熟时,还可以鼓励高校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竞标,真正融入到市场中。如早在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就通过竞标的方式,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开幕式的承办权,学校调动全校的力量,站在为高校、城市和国家争光的高度,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整个城市的多个部门,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对学校予以了多方面的积极帮助,开办了由高校承办洲际赛事开幕式的先河。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既不是唯一的实施者,也不是唯一的受益者,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政府,更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制定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作为各项活动开展最坚实的基础。(四)探索多种形式。音乐实践活动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每一个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大显身手,需要学校、活动组织部门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出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和一些文艺团体等签订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进行实习,“只有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社会及人们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才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运用的能力。”又如开展公益演出活动,1996年,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了高校社会实践的常规性活动,获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益,音乐表演专业正是其中的主力军。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则要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扩展,如城市社区。近年来,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可谓是如火如荼,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正是最佳人选。可以与社区管理部门联合,进行声乐、器乐、理论教学等,也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演出。如沈阳音乐学院就与周边社区联合成立了音乐培训机构,所获得的收益一方面作为学生的薪酬,一方面用于各项活动的支出,满足了多方面需要。再如专题活动,很多城市都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造专场演出等,如近年来流行的山水实景音乐演出,需要大量具有音乐、舞蹈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主办方也与地方高校签订了用人协议。可以看出,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所获得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却始终是一个难以打破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职能也重新被重视,要求高校为地方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精神导向性,担负起重要思想、先进文化的宣传责任”,基于以上两点,全面开展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分析了其中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分析了具体的方式和路径,也希望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还是地方的文化发展,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迎来全新的突破。

作者:井艳红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诏宇.关于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设性意见[J].当代音乐,2016,(07):34.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4

2006年6月1日,我怀着一丝紧张和兴奋的心情踏入了xx华电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接待我的是王经理,人挺和气,一番寒暄过后,他便给我介绍起了公司的情况以及给我安排的工作。公司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许多工作也是刚刚步入正轨。之前我和公司已经有过沟通,在了解了我的实际情况后,安排给我的工作是计算机管理与维护。介绍完公司的情况,王经理又把小林介绍给我,原来他现在在公司就做计算机管理与维护的工作。小林也是刚进公司,年纪和我也差不多,所以对我很是热情,也没什么架子。还没等我问他工作安排,他就指着桌上的电脑,笑着说道:”来吧,我们开始工作吧。”于是我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目前的工作是给公司组建局域网。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我在学校学过一些,加上之前也曾在寝室和同学一起组过局域网,所以对这项工作我是充满信心。我来之前小林还没想好到底如何组建局域网,于是现在就和我商量起来。电脑十二台左右,要求只是进行文件的互相传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讨论下来,最后决定通过集线器来连接各台电脑从而构成星型网络。我们舍弃了购买交换机的想法,虽然交换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更好,但是因为公司目前只需要组建十多台电脑的小型局域网,对于数据的处理要求不高,暂时也不会需要共享上网,一段时期内公司也不会进行大的扩展,而且通过集线器组建的网络成本较低,也比较方便。为了布线的方便,我们也向领导提出了适当调整办公室的布局,同时也把组建局域网的构想做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同意。我们罗列了需要购买的物件的清单,设计好了办公桌的布局,测算了一下需要购买的网线的长度。接着,我们买好了集线器、网卡、网线等需要的设备,办公室的布局调整也已经完成,接下来就开始组网了。首先给每台电脑都安装上了网卡,之前已经定好了集线器的摆放位置,接着用网线把每台计算机的网卡和集线器相连,我们购买的是十六口的集线器,足以应付目前这十二台机器,多余的接口可为将来增加的计算机所用。通过集线器以及网卡上的指示灯可以来判断是否已经连通。原创:各台电脑连通之后,接下来就进行软件的设置了,我们添加了一些网络协议,给每台电脑设定了ip地址和子网掩码,并且设置了工作组,便于以后的访问和查找。对于每台电脑进行有序的数字编号是必要的,这将方便今后的管理。对于连接打印机的电脑也进行了单独的设置,已使得其他机器能通过该台电脑进行打印的操作。进行到此,我原本觉得应该大功告成了,再接下去的试用阶段,一切都很顺利,我心中忍不住一阵高兴。可是没高兴多久,问题便出现了,原来装有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机器可以访问98操作系统的机器,但反过来就不行,这也是事后才得出的原因,当时我只是认为造成不能访问的原因可能是网卡或是集线器、网线的问题,或者就是设置里的问题,于是赶紧换接口、换网卡,忙活了一阵还是没能解决。当时我也是很焦急,回家静静的思考,才想起可能是操作系统不一致的问题。后来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果然印证了我的想法,并且找到了解决办法。原来需要在2000的操作系统下先设置一个用户帐号,98系统下的机器只要凭此帐号就可以登陆2000的机器了。如此一来,总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样,公司的局域网终于是架设完成了。

局域网架设完成后,使用起来一切都很顺利。几天后,有同事说他的机器不能打印,时好时坏。我尝试着重新给打印机装了驱动程序,还是不能打印。之前能用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我也是不得其解。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那位同事的机器里的网卡驱动程序安装,重新设置了一番,结果行了。我虽然松了口气,心中还是有些疑虑,实在是不清楚哪里出了问题。第二天,那位同事又说电脑不能打印了。我一时没了主意,难道还像上次那样重装驱动程序?显然那并不是问题所在。我不经意的看了一下网卡的指示灯,没什么问题,是正常状态的绿灯。但突然我又想到了集线器,我一看集线器,果然有一个接口的灯是红色,表示未接通状态。我一查,这个接口的线果然就是连着那台电脑,换个接口一插,还是红灯,又试了几次,时好时坏。看来是这根网线的问题,接头的接触不是很好。于是换了根网线,问题就解决了,电脑可以正常打印了。此后,也没出现什么问题。看来实践中有些问题是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或许是这次实践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当然,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发挥自己的所长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小林也是第一次组建局域网,开始他心里没什么把握,我的到来自然是帮了他不少忙。但我毕竟只是来实践的,小林可是承担着工作的压力的,但他工作时的认真态度实在是令我感到敬佩。做计算机管理维护的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问题有大有小,如果没有冷静的头脑,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认真负责耐心的态度是很难出色完成工作的。

忙完了局域网的架设,工作也就轻松了一些,日常一些小问题也是很容易解决的。领导对我和小林的工作也是比较满意。做计算机管理维护的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公司各个部门的同事,所以和人打交道的机会也比较多。一般说来,对方都是有求于你,态度都比较友善,能够立刻解决问题,自然皆大欢喜。有时可能一时解决不了的,和小林讨论一下,看看相关的资料,也能尽快给予解决。所以工作时彼此都很和善,加上小林工作的认真态度,也使我在工作中自觉地认真负责起来,所以总体说来工作得较为顺利。与同事交流多了之后,我开始不再只是帮助解决一些计算机的硬件问题,有时一些软件的问题我也会帮忙。对于一些常用的软件,包括办公软件我平时用的也比较熟练,所以也就尽可能的给他人一些帮助。当然对于工程设计的一些专业软件来说,例如autocad,我可是一窍不通了,不过乘着工作空闲的时候,我还是自己学了一点,也算是这次社会实践的一个额外的收获了。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结束了。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虽说这次所做的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并不是公司运营中利益攸关的,但也是相当重要的,是对公司正常运作的保障。事无大小,自己都倾力而为,在这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韧劲。相信此次的社会实践会对自己今后踏入工作岗位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这期间所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将会是我一生的财富。很高兴,自己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富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5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原创: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原创: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回到办公室,一坐下来便开始发呆,一会经理从身边走过,我抬头看了一下他,他只是像我点头微笑,之后便径直回自己的办公室了。我忽然想起来,我还没去汇报呢。于是便敲门进去。未等我先开口,经理却先说话了:呵呵,我都知道了,怎么样,这就是真正的考验,虽然这次你没有成功,但相信一定长了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不能害怕失败,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将来便都能够应付自如了。另外告诉你,今天这位陈先生是老客户,其实他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的,今天只是让你去锻炼一下而已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能够放下来了。正如经理所言,失败并不可怕,多锻炼多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很感谢公司安排给我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公众号;社会实践;资源;视野

缤纷多彩的自然社会予人以美,文脉深厚的人文社会发人以思,奥秘无穷的科学社会启人以智……社会是儿童汲取新知的场所,社会实践是儿童开拓经验的方式。同时,《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帮助幼儿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资源、如何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儿童经验,从而帮助幼儿真正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热爱社会,这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实践的。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手机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微信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新媒介,公众号成为了接轨社会的百科书……微信平台俨然变为生活的缩影、社会的回声,变为一种隐形的新兴社会资源。鉴于此,我园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创新变革,以期依托“公众号”效应,拓宽“朋友圈”视野,为幼儿社会实践课程打开窗口、走出新路,为幼儿社会经验丰富、社会实践能力发展酝酿沃土、开拓平台。

一、聚力———吸纳志愿参与者

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人在社会中的尝试与探索,其核心要素便是人。因其公益性质影响,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志愿者作为主力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幼儿园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中着手打造“蒲公英志愿团”,将适合的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相关人员吸纳至其中。但是志愿者的招募和筛选需要依托一定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起初,教师尝试在幼儿园醒目处张贴告示、在家长中分发传单,在班级教师处填写报名表,但是效果不尽人意,招募到的志愿者数量较少、类型单一。因此,通过教研探讨,教师大胆尝试探索,利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招募号召令以及志愿者选拔条件,并且直接在微信平台填表报名,填写自己的志愿领域以及空余时间,有效扩大了宣传力度和选拔范围,简化了报名流程和方法,“蒲公英志愿团”很快招募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群,有时间充裕的全职妈妈负责每日蒲公英护学岗,有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人爸爸提供各类技术支持,有对社会民俗娴熟的爷爷奶奶帮助幼儿丰富生活经验,还有广大幼儿和社区人员加入,“蒲公英志愿团”很快团如其名,借着风的张力不断传播、分化、壮大,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片花海。

二、号召———扩大幼儿影响力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逐渐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社会经验的习得必须使其回归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并且适当扩大其社会效应。例如,在3.12植树节活动中,植树环保作为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教师的组织范围不应仅仅拘泥于幼儿园范围,而应将社会问题还原社会生活,引导幼儿在家庭甚至社区中进行宣传、实践,使幼儿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植树造林是造福家乡、利及子孙的大计。然而,在“自媒体”新时代,这些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实体的社会场所,还需要具有影响力的隐性媒体影响,而微信公众号受众范围广泛且使用便捷,群众影响力不容小觑,正是合适的宣传媒介。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幼儿微信公众号将幼儿的宣传理念、活动过程等传上社交平台,让更多群众看到动态、领悟精神、响应号召。例如,在3.12植树节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植树照片、护林宣传画作品、志愿者剪影等传上微信公众号,鼓励用户转发、点赞等,活动后发现,很多家庭响应号召,纷纷进行植树护林,并将活动剪影上传反馈给幼儿园,形成了逐步辐射扩大的自媒体反馈循环,有效扩大了幼儿园社会实践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三、投票———回归幼儿决策权

幼儿园社会实践课程的主体和参与对象都是幼儿,作为教师,我们要敏感地察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给予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因此,社会实践的内容必须是遵从幼儿兴趣需要的。但是,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发现:幼儿人数众多且受认知水平制约,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他们往往手足无措,无法选择出合适的、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民主投票平台。于是,教师考虑到幼儿的现实需求,以及家长均为公众号用户,积极开发小程序功能,在公众号中添加了投票平台,方便幼儿自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例如,在春游活动中,教师打破了以往幼儿园单方面决定的模式,将家乡的代表性景点在公众号平台罗列,用图文并茂和家长讲解的形式使幼儿了解各个选择项,从而遵从自身意愿在投票区选出“我最喜欢的春游地点”,投票结束后在平台上公布投票结果,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最终春游地点和活动线路。通过微信投票决定幼儿园的各项事务,这种模式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自主的空间,把“民主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等社会规则渗透在幼儿生活中,并且帮助幼儿极大地拓宽了视野范围。渐渐地,孩子们在游戏生活中摒弃了任性专横,开始尝试用投票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摒弃唯师独尊,开始尝试用幼儿本位教书育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家委会活动中摒弃了专制保守、七嘴八舌,开始尝试用民主思维为人处世。小小微信公众号,给予了幼儿园的每个成员大大改变。

四、展示———汇编幼儿成果录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7

文科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现状透视

(一)积累的经验

1、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与度较高由于文科专业研究生的规模相对较小,每个班级的人数比较平均,因此,更适合以班级为单位组队,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面向的对象基本是研一的同学,一个班级即是一个社会实践团队,要求研究生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较宽,参与度较高,至少有80%的研究生可以参加。

2、借助奖助学金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取代了以往的公费自费制度。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有详细的实施细则,一般包括业务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思想政治表现等考核内容。而这可作为激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抓手。一般规定,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思想政治表现部分可以加分,以此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建立社会实践立项指导团队随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实践已从以往的随意组队发展到必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才能开始实践。很多二级学院也建立了由学位点负责人、部分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立项指导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立项,本着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则,依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实践的选题、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提供专业指导,为社会实践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4、校院两级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充足的经费是保证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校、院、系、研究生四方共同出资的制度,特别是学院设有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根据社会实践团队的立项及总结答辩结果,给予适当资助(带队教师的费用全额报销)从经费上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不足

1、实践形式缺乏有机整合,主导形式周期短,缺乏深入性和持续性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实践来看,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博士生挂职锻炼、参与导师课题的社会实践、在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而且学科分布不均,差异性较大。如,博士生挂职锻炼的名额非常有限,一般一所高校的名额只有十几人左右,每个学院真正能够面试成功参与挂职的博士只有几人。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数量也很有限,特别是对于人文社科专业,导师能拿到的课题不多,有些年轻的导师根本申请不到高水平的课题,所带的研究生可能在研期间一次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目前由校院两级主导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而暑期实践由于经费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周期一般都比较短,基本是一周左右,最长也不超过半个月,实践周期为一个月或以上的实践团少之又少。较短的时间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无论是和专业相关的调研活动还是利用专业进行的服务都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很难深入下去。且实践结束后除少数实践团外,大多数实践团只满足于应付学校组织的总结答辩,缺乏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愿,实践成果及相关研究对意向单位的反馈以及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都做得很不够。

2、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主要是后奖励制度,如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参评社会实践工作优秀个人,但比例很小,有些学院也建立了以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如规定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有1-2分的思想侧评加分,但力度不够,尚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变成研究生的内在需要,仍体现部分行政强制性的色彩。此外,从实践的时间上看,对于法律专业来说,暑期恰好是备战司法考试的关键阶段,大家很难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实践。

3、意向单位联系难度较大,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社会实践的意向单位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调研主题大多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些话题也很敏感,而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接待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而不愿接待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使得一些比较好的立项题目由于联系不到合适的意向单位而搁浅。单位即使接待了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也对调研方式做很严格的限制,大多只能和领导层面进行座谈,不希望对普通职工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个别访谈。因此,听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声音,获取的数据有限,影响调研的深入进行。此外,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意向单位的联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基本是一年换一个地方,实践单位在数量和稳定性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

4、社会实践的立项环节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和意向单位真正的需求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目前社会实践的立项由校院两级共同组织完成,对于文科专业来说,立项环节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的积极性,缺乏向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征集社会实践主题的环节,由于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基本是班长、书记牵头立项,而班长、书记的智慧毕竟有限,从而造成选题难。二是缺少统一向实践基地征求立项主题的环节,当然,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实践基地还没有形成规模,部分专业缺乏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因此,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对于某些专业来说仍以研究生为主来确定,存在单项性。基本的流程是先设计好主题,然后联系意向单位,由于立项时并非事先充分征集意向单位的建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实践单位真正的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于主题确定环节缺乏双向沟通,没有充分考虑到实践单位的实际需求,研究生调研的题目不一定是意向单位最需要的,二者缺乏有效的对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实践的效果。

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一)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考核绝大多数有研究生教育的高校目前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仍以研究生工作部和院研究生工作组为主,缺乏研究生培养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项活动来组织,尚没有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写进培养方案。而研究生非常注重培养方案,因为必须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而培养方案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认为并不影响自己的毕业,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没有硬性考核机制等。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惯常性和参与度,应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协调,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写入培养计划,属性为必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学时、学分的要求,并且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选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使社会实践和其它课程一样受到研究生的同等重视,从而实现在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对接,共同助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二)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构建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非专业实践模块为辅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应借助培养方案等平台将现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需求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体系,比如,从类别上说,可以包含专业实践模块和非专业实践模块,研究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参加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非专业实践模块。从内容上说,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博士生挂职锻炼、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以及和专业课程学习考核相对接的专业调研等内容。非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总之,提供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营养套餐,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等进行自由选择,使每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充分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受益。

(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立项机制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前面所提到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其重要的基础就是稳定的、足够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人文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联系社会实践意向单位和实习单位的难度都很大,因此,校院两级负责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比如和对外交流合作处、校友会、招生就业处等机构联系,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此外,项目申请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可实现双轨制,一方面应事先向已有的实践基地项目申请通知,由意向单位根据需求提交项目申报;另一方面,同时向全体研究生征集社会实践题目,然后对实践基地提交的立项主题和研究生提交的立项主题进行整合,确定题目,组织研究生按兴趣进行申报,从而将社会实践基地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专业和需求有机结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当然,这种立项机制是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成熟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开拓基地、建设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四)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参与度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提高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障。前面提到的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纳入教学环节,按照课程管理的模式进行监督考核是重要的激励约束方法,此外,应对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社会实践的评优评先、和社会实践内容相关论文的评选、版面费资助、推荐发表等相关激励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加大激励的力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充分激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突出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智力优势,将社会实践真正变为实践单位和研究生的共同需求,提升层次和水平,注重实践成果的转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命科学

当前,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两项核心竞争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实践。将科技创新融入社会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进行有效探索和大胆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科学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构建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新模式。

一、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一,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时代责任,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祖国,要肩负时代责任。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可以把握最前沿的科技应用、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国家各种行业发展现状,进而激发大学生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热情,树立学术报国的人生理想。第二,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2017年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说,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第三,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的优势与紧迫性

1.理工科大学的优势。理工科大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很多课程要辅助实验课程来完成,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钻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以后,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理工科的课程设置很多来自于生产生活需求,与生产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对于生产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工程化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专业学习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世界上大部分优秀的理工科大学都很重视创新实践教育。例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就是其中的典型。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机构、国际机构、协会等机构进行实习实践。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倡导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2]。2.理工科大学开展社会实践的紧迫性。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都是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割裂,导致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够;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学校下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导的方式来开展,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社会实践的指导体系不健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不充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

三、北理工生命学院社会实践工作主要做法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自2004年以来,结合生命学科特点,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提出了“探索自然、走向社会、感受文化、孕育创新”的社会实践宗旨,建立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聚焦社会生态环境考察,考察了国内外多个省份和地区,取得了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多项成果。1.组织形式。社会实践从前期选题确定、方案设计,到中期实施,再到后期的成果总结,都由学生全程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开展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将完成“四个一”,即,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完成一项课题,承担一项任务,形成一项成果。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培养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使社会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生命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分别参与到每个社会实践队伍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良好的资源调配、科学的实验指导等。2.队伍建设。在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之初,生命学院就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类社团——生态科考团。生态科考团属校级学生社团,受学校团委统一管理,选聘学院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全过程参与并承担部分社会实践组织工作。每年定期招募社团成员,将寒暑假社会实践发现的科学问题作为日常研究课题,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常规的科技创新研究。在年复一年的建设中,社团在不断壮大,并培养出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学生骨干。3.社会实践成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社会实践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效,形成了多项成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国典型湿地发展影响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对山东、宁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态科考的思考》,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特等奖、2015年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二等奖。每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撰写的自科类和社科类论文都汇集成册,近年来公开出版书籍《美丽湿地中国行》上下两册、《白色莫斯科》、《校园植物志》《大自然的守望者》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大多保送或考取研究生,部分学生出国深造。四、北理工生命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的启示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十余年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相融合的工作实践,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从工作思路、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启示。1.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工作。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在社会实践中注入了科技创新元素,社会实践团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一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社会实践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科技创新研究是社会事件的内核。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将学科背景、专业知识应用的社会实践中。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开展的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应用了生命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水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专业研究,为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2.做好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社会实践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也就是各专业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顶层设计,选好社会实践主题,建立长期工作规划。北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正是得益于长期的活动组织、多年的成果积累。大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建设,立足专业学科背景,选取社会实践主题,努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展现出青年学生的新气象新作为。如,选取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为期5-10年的社会实践。3.构建完善的实施和保障体系。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十余年的社会实践工作中,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实施和保障体系。这也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实施体系中,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都将以科技创新作为最终落脚点,社会实践为科技创新提供实践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热情。科技创新为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实践成果,并构建了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在保障体系中,针对团队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度体系,为社会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五、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

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重点要构建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实施体系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持。保障体系是社会实践取得突出成果的制度保障。因此,在构建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新模式时,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实践探索,结合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要求,构建了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工作模型。1.实施体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科学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四一三有”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四一三有”即,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完成一项课题,承担一项任务,形成一项成果,经过社会实践,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提升、更有责任感。(1)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目前,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科教服务、志愿公益、体验观察、人物访谈等,大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走向社会,了解社情民情。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要将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实验室里继续开展研究,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索,比被动学习效果更好。(2)选取科学问题为研究切入点社会实践将深入社会生产生活一线,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的关键点就是要选取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带着实际问题去实践、去探索,将“解决科学问题”贯穿社会实践始终。如,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分别选取了土壤、水质考察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3)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在社会实践管理方面,可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将社会实践工作由原来的主题申报转变为学生自由自主申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构建社会实践从选题到实施的项目化管理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分别开展酝酿选题、团队组建、设计方案、方案答辩、组织实施、总结评优、宣传交流等七个环节工作。(4)组建学科背景广泛的社会实践团队社会实践团队是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在组建社会实践队伍时,可采取面向全校多学科背景学生进行自愿招募。通过面试后,组建形成工理管文等多学科背景的团队。多学科背景有利于团队解决科学问题,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均可选取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另外,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碰撞,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成果。通过自愿招募的形式进行成员选拔,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5)抓实“四一三有”制度落实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目前各高校对社会实践有不同程度的学分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学分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项自科或社科课题的研究工作,赋予社会实践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实践团队中,每名同学都要承担一项工作任务,比如摄影摄像、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责任感。抓实“四一三有”制度的落实,切实保证社会实践取得成效。2.保障体系。为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要在组织领导保障、指导教师队伍、成果凝练机制、活动经费保障以及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1)组织领导保障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调研,需要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不能够很好的组织和调配社会资源。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学院领导、辅导员等人员可组成领导保障队伍,充分发动社会资源,确保实践团队良好的前期联络、实践地点和联系人的落实、实践路线的制定、经费物资的落实等,有效保障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选取校友企业、合作单位、行业内科研院所等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在开展社会实践中,不仅可以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同时可以得到校友、社会力量的支持,保证社会实践团能够顺利开展工作[5]。(2)指导教师队伍保障大学生在前期联系沟通和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开展社会实践,不能够很好的在社会实践中总结提炼科学问题,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指导教师团队可由多名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负责科技创新选题的把关、调查方案和采样方案的审核、科技创新相关工作的指导及组织实施、论文撰写等。在社会实践的前期筹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中,指导教师要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敬业精神[6]。(3)成果凝练机制社会实践的成效之一在于后期的成果凝练,没有很好的总结凝练,就不能够形成很好的经验总结,并进行有效传承。因此,要组建成果凝练指导小组,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各实践团团长组成。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指导小组成员应尽快完成实验数据的测定、统计分析、论文撰写、论文修改、成果书籍的编撰等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团队,进行社团文化的宣讲、活动的宣传、优秀经验的传承、实践队员的招募等。(4)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院、学校每年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表彰和成果交流,表彰优秀的成员以及突出的实践成果。设立专门的创新奖项,组织社会实践团成员进行申报。通过报奖,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实践团成员参加学校、省市等各级各类创新竞赛,让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大放异彩。通过创新竞赛的参与,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7]。(5)活动经费保障经费支持是社会实践团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基础,为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与此同时,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等可充分发挥校友、企业的力量,建立社会实践基金、资金捐助等,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充足的经费和物资保障,切实保证学生能够到达实践地点,完成既定实践任务,避免出现由于经费紧张应付了事的情况。(6)科技创新过程把控与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制定社会实践工作流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社团章程、成果凝练机制等相关制度文件。实行例会制度,可每天晚上或者固定时间召开例会,总结当天工作,安排第二天的行程,确保社会实践高效有序、稳步进行。

六、结语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将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工作有机融合,既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涵,又激励了广大学生学以致用,学术报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大学生要切实肩负时代责任,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紧密,具有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天然优势,因此在开展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可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充分结合,有效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3]李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4]王喜鸿,董家道,陈敏.“科技理工”之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以三亚学院理工学院为例,科技世界,2017.09:59-60.

[5]金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对外经贸,2019.11:142-144.

[6]时吉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15-116.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9

一、“零零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于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兴趣的影响

“零零后”大学生是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物质生产相对丰富,中国民众家庭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已基本解决温饱,在成长经历中很少感受过经济紧张,吃苦耐劳精神相对缺乏;同时,受限于当时我国仍然实施计划生育制度,有很多城市地区的“零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得到关注度非常高,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显现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另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零零后”是留守儿童,家庭关怀不够,不善与人交流;另外,我国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整个国民社会的自信心都在不断提升,而“零零后”身处于这种社会氛围,其部分会表现自信心过度,一旦受挫反而无法接受。这几个方面都会影响“零零后”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程度。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仍然是一个让学生体验各种社会形态的过程,而学校组织的基本都是以团体形式来进行的,且是在与学校环境截然不同的状态下开展,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与“零零后”自身经验与知识储备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有一定抗压力。因此,高校必须着眼于未来“零零后”大学生将成为在学生主体的现实情况,从自身转变,积极适应“零零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根据“零零后”大学生重视自身体验的情况,可以在他们刚进入大学后参加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把个体实践和团体实践结合起来或鼓励“零零后”大学生内部自由组合团队,以培养他们逐渐适应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第二,依据“零零后”大学生日常生活情况,推出社会实践地点多样化,不必须全程在农村,可以城市与农村整合,一阶段在城市,一阶段在农村,给他们一个过渡期;第三,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结合“零零后”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设定合理活动困难度,最终达到即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又让“零零后”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

二、“零零后”大学生在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观意识强

“零零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尤其表现为对于平等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仅有的。以前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更多是被家长灌输“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的观念。但是,城市地区的“零零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更多表现为三口之家,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只能与家长对话,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逐渐塑造了他们对于平等话语权的强烈意识;另外他们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虽然学校强调集体教育,但是“零零后”更加重视展示个性,推崇与众不同,不喜欢整齐划一。这些情况在“零零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明显,具体体现就是他们在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形式、安排活动内容、参与活动方式等方面都有强烈自主意识,不会完全被动服从学校安排。但现行高校教育理念还秉承老一套,没有与时俱进、变革思想;仍采用上对下教导、直接安排命令等模式,导致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取得相应效果。这是因为忽视“零零后”大学生对于话语权的要求,没有给予他们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因此,很多高校虽然在不断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确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流于形式等境况。所以,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从现状出发,高度重视“零零后”大学生对于话语权的要求,改变原有工作方法和理念,做到与其观念无逢衔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定,构建一个学校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以应对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所遇到的各种困境。例如,可以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学校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从学生想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学校现状找到重合点,且在与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之后,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执行方案,确保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能有充分参与权和对话空间,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零零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很明确

现今,高校都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让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进行思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也一直在强调只有读书才能使人明智,但明智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和运用,同时在为国家与社会奉献自己力量的过程中,让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所以,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都是有明确目的,且基本都是根据在校学生大多动手能力不强、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缺乏关注的现状而制定出来的。但在面对“零零后”大学生群体时,这种工作思路已有所滞后,不符合其实际需求,因为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零零后”大学生在其成长历程中,其信息获取渠道要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代人,不必须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才能得到知识,很可能在某方面他们的知识比其指导老师要多,进而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出现他们不认同学校原来设定好的活动目的,而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制定活动目的。同时由于“零零后”信息获取渠道较多而使其知识面宽广,所以他们在做决定或参加活动时,其自身会有一定程度思考,以明确活动目的,不盲从。因此,高校在针对“零零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认真调研,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活动目的,有针对性、有区分性的开展活动。千万不要期望于事前不调研,事中随意制定一个活动目的,事后通过学校的权威性来推动活动开展,这只能致使活动流于形式,毫无成效。

参考文献:

[1]章井平.“00后”学生个性特征成因与教育策略[J].都市家教,2016(7):139.

[2]关晓光,阚颖,孙人杰.关于辽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校园,2016(12):18~19.

社会实践研究范文篇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要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两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优化,强调主体应用的知性功能。其次,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两者认知方式不同。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认知方式;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发挥,是以主观直接参与和体验为主的认知方式。再次,二者作用的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但是组织和实施方法有差异。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寒假与暑假进行的,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实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课堂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堂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坚持配合、协助课堂教育的原则推动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课堂教育则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功效。

二、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途径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具体社会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不同,社会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因此,大学生能否发挥主体参与作用,直接决定社会实践的效果。不能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如传统回答式、辩论、启发推导等。其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科学实践也是实践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所学的课程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一种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教育实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教师组织实施。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实践规划。实践教学科学规划主要体现在实践规划要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结合。实践教学既有四年长期规划,又有每学期短期安排。长期规划如一年级进行的“主题推进式教育”、三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短期计划则根据各门课内容和社会热点安排本学期实践教学,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第二,指导实践教学的考核。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统一规定课时,统一安排在教学计划与日历中,从而在学时、内容、形式和场所予以保证。学生实践课成绩要进行统一考核。第三,指导实践教学的内容。指导组织重大节日的纪念和庆祝,指导参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诚信教育等,直接指导理论型学生社团活动,发挥社团作用。如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读书研究会是一个学生社团,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邀请关工委老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党史宣讲等形式学习了解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党史我来讲”、“党团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读书研究会还被评为安徽省“明星社团”。(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参与面一是专项集中实践与全员分散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公共课,具有人数多覆盖面大的特点。考虑到这一现实特点,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式的实践教学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专项集中实践主要是由学校根据理论课教学安排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及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写感受谈收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打分给出成绩。全员分散实践,是由学生在寒暑假回家进行考察调研。调研可以一人进行,也可以根据省市居住区域成立小组团队进行。开学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组织优秀的实践报告宣讲,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在人们的认知中,课堂似乎就是进行理论教学的。实际不然,课堂也可以作为实践的场所,而且所产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只有采取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才能更有深度,教学效果才能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课内实践主要有专题讲授与讨论、师生异位教学、案例教学与总结报告等形式。课外实践是指组织学生看录像、听报告、学生读书自学和政治学习等环节。看录像、影视,让学生直观感受,产生学习理论课的愿望和主动性;读书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三是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实践形式。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场所的要求非常高。我校为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实践,同时还在社会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专门的实践基地。通过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实践形式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基地生活实践,是依托我校1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感受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的巨大变化。基地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点滴的感受中接受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校园生活实践,是指在校园内由学校组织的生活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常态。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大学生不仅接受了教育,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

三、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