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8-31 16:47:57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发展;货币流通

1.计算机相关概述

计算机主要是根据所设定的程序,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自动化处理的智能电子设备,主要由软件与硬件两部分构成,在人类生产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以及科学计算中,随着对其不断的研究,它的应用范围已经逐渐扩展到各领域中,其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中的必备品。并且它对于全球技术与经济都有很大的促进所用,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各部门中均已普及,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计算机发展阶段

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具体可以将其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是其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该阶段的计算机耗能较高、体积笨重、价格高昂,因此主要将其用于科学计算以及军事领域中,然而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则进入晶体管数字计算机时代,与上一代计算机相比,该阶段耗能明显降低、体积明显减小、速度有所提升,因此开始运用于工业控制领域以及事务处理中。随着人们不断对其深入探索,计算机进一步发展具有更快的速度,价格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平时处理图像与文字过程中也能运用其进行操作。现如今人们所运用的主要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时代随之来临,其应用范围已经不仅限于事务管理、军事领域以及科学计算中,它已然成为了家庭必备品。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迅速普及,它所带来的作用明显提升,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下来主要从工作方式、影视发展以及货币流通方式的方面对其进行说明。3.1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近些年来,很多工厂均将先进的技术引入进来,不仅人使人们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令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如Automaticsortingsystem,即自动分拣技术,它是最为先进的配送中心设备,它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通常每小时能分拣6000-12000箱。在1945年之后,该技术成为发达国家物流中心的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例如,我国天猫超市能实现当日达或次直达,该技术的应用极其关键,在打印订单的同时会根据所购买物品规划出最优路线,令工作人员花费时间大大减少,提高效率,同时还存在一部分较为发达的自动化及其自动选取货物并装箱,这样一来便能令所购物品尽快送达至买家手中,实现次日达甚至当日达。3.2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快了影视行业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加快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对画面的处理能力显著增强,电影画面更加清晰、细腻,电影院中3D光影也已经普及,让观影者更能融入电影中去,增强了人们的光影体验。其主要利用了imageprocessing,即图像处理,也称之为影像处理,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相应分析,从而达到某种目的。该技术一般用于相机或扫描设备,对大的二维数组进行拍摄,其主要包含了图像的压缩、复原和增强三大部分。例如2017年上映的《战狼2》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爱国情怀固然是其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后期制作处理过程中更是离不开该技术。3.3计算机信息技术改变了货币流通方式。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商品交换的活动,即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具体就是在网络上利用浏览器或者是服务器进行不谋面的交易活动,实现买卖双方网上交易的活动。常见的电子商务如支付宝、微信以及O2O等软件。例如美团和饿了吗的外卖支付方式,都是利用微信或支付宝进行网上付账。无论美团、饿了吗还是微信或支付宝,其主要依据强大的技术能力不断对客户端进行维护与研发,而所使用的技术便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从生活消费可以看出,货币流通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以现金支付为主转变为以电子支付为主,人们出行时所携带的现金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其消费水平却明显提升,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货币流通方式,同时也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

4.总结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渗透到各个事物中,人们工作过程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必备设施,以便于提高人们工作效率。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另工作效率明显增加,从而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呈现出几何状增长,而影视行业也运用该项技术令人们光影感受明显增强,促进票房增长。此外,货币方式的流通也明显改变,现在使用现金已经大大减少,不仅是青年人,很多中年人也更倾向于用微信或支付宝进行支付。相信随着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在未来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与改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婵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J].科研,2016(12):00078-00078.

[2]汤勇峰.信息技术发展背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与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5):174-174.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2

××乡是××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石腊它,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08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4003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全乡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乡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有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387人,外出务工人员2402人。人口出生率6.22%,计划生育率98.88%。全乡总耕地面积14845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1万元,其中,集体投资完成77万元,私人投资884万元,已完成我乡全年指标任务。全乡经济总收入13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70万元,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514万元,畜牧业收入480万元,林业收入34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元。

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培训力度逐年加强,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全乡粮经比例明显趋于合理,以香蕉、冬早蔬菜和果蔬为主的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规模经济。目前,香蕉种植5000余亩,冬早蔬菜种植8000余亩。仅2009年大春作物种植14845亩,其中粮食作物8668亩,经济作物6177

亩。利用热区优势,开发热区资源,抓特种养殖,抓规模养殖,常抓市场检疫。仅2009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生猪出栏达8363头,牛出栏达1104头,羊出栏达5946只,大牲畜存栏达9475(头、匹)。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五年来,全乡共完成了17个扶贫整村推进工程,投入资金255万元;投入573.96万元,完成302户的扶贫易地搬迁;投入24.26万元,完成513户节能灶改造。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克难奋进,按质按量完成“8.30”地震民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以及全乡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乡212户重建户已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平田、所所卡两个统建点附属后续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中损792户、轻损1332户修复加固全面完成。村委会、机关单位、民政福利设施及其它恢复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截止目前,民房恢复重建已兑付救灾资金670.7万元,涉及农户2331户。共接收到的大米8吨,三色彩条布100卷,铁丝38圈,铁钉8箱,棉被150床,衣服300袋,夹克衫150件,毛毯280床,家庭包100包等各类物资已及时发放给受灾农户。

文化市场监管逐年规范,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大力弘扬傣乡民俗文化。认真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四月八”民族传统节各项活动。完成2009年36个自然村622户(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工作。完成2009年东坡村农家书屋建设(现存各类书籍及科普光盘1661册(盘),总价值2万余元)。积极引导和鼓励东坡老年文艺队编排《双换亲》等优秀花灯剧目报县级文化部门。申报了全乡55个自然村2358户9107人的20户以下及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覆盖规划。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以提升,看书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协调发展、和谐并进。至2008-2009学年,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校点13个。在校学生1606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649人,毛入学率100%,辍学率2%;小学在校学生9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在校生辍学率0.2%;全乡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目前,全乡在职在编教职工109人(其中中学39人,小学70人)。校园占地面积29237平方米(43.83亩),生均1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209平方米,生均6.98平方米;危房面积528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4234㎡)。

卫生工作积极健康发展。切实做好以白马口二号病老疫区为主的监测管理工作,积极认真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和母婴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培训和防控工作,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食品卫生督查力度。近年来,我乡没有发生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孕产妇死亡病例及食物中毒事件。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减免工作。仅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享受减免人12021次,累计减免补偿金额138496.86元。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运行。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积极推动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切实搞好护林防火工作。目前,全乡森林管护面积有17954亩。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明显深化,积极深入推广丘北经验、落实白路试点工作经验,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包保责任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多年来,我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综治方面,仅今年上半年,共处理刑事案件4件,治安案件10件,排查出各类纠纷60起,调解成功55起,调处成功率92%。开展“四防”检查8次,排除各类隐患38起。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公民道德规范意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向乡人大主席团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纪委的纪律监督,认真办理乡人大主席团交办的议案和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建设有关规定,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禁毒防艾工作得到广泛宣传,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全乡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乡党委政府下步工作思路

1、争取实施建设一个集民族文化广场和冬早蔬菜批发市场。

2、争取重新规划小学校点布局新建东坡乡中心小学。

3、积极争取省、州支持对宗教复杂地区进行综合治理,使宗教复杂地区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群众素质有较大转变。

4、在以赤叨、水口、达卧三个村委会海拔1500米以上种植发展核桃产业。

5、以东坡、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五个村委会坡地、旱地为主大力发展玫瑰茄产业。

6、进一步发展壮大香蕉种植业,全力打造东坡香蕉品牌。

7、依托元谋热区经济作物市场,积极开发以白马口、东甸、所所卡、庄房为主的热区冬早蔬菜种植产业。

8、争取实施路其干及莽草坝的4000余亩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3

近几年以来,国家逐步减免了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各税费和提留统筹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担子和压力,但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内容的三农工作仍然是乡镇工作的重点,整个工作必须围绕抓好“民生”来开展。乡镇工作是具体化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线”,上级几十个部门的工作安排,最终落脚点要由乡镇来具体实施和完成。当前,乡镇设置的事业及服务单位多数都是两块:一块由乡镇直接管理的主要有农业服务中心(主要含农技、农机、减免等),安监站、扶贫站、乡企站、计生站、财政所、文化服务中心等,另一块是由县直工作部门垂直管理的站所,主要有:国土所、林业站、移民站、卫生院、中心校等单位。在编制和人员方面,县直部门垂直管理的站所人员基本饱和,而由乡镇管理的站所多数乡镇缺员,特别是边远和条件差的乡镇,缺员较为严重,多数乡镇缺员在10名以上。在人事管理上和供给关系上,乡镇管理的站所由于是直接安排和面对面的管理,工作运转正常,工作效率较好,而由县直部门管理的站所,因为面宽。多数督查难以到位,工作纪律松懈、工作运转困难、工作效率不高。更为严峻的是,乡镇很多部门实行上级部门垂直管理后,乡镇政府能直接管理的站所和人员大幅度削减,对上级垂直管理的站所虽然实行了乡镇签字同意制,但是其人事任免和财政供给仍然是空的,致使乡镇政府的职权受到弱化,其职能作用发挥不好,而地方政方的职能又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千头万绪,诸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禁毒、文教卫生、整脏治乱、合作医疗等等。除了常规工作以外,临时性接到的工作任务还比较多,就是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政府也必须牵头部署与落实。实质上,造成乡镇政府的责权配套不够统一协调。

自**年实行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所职能相对弱化,而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方面的需求、社会事务办和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乡镇政府的工作总量不是减少而是逐年增多和细化,对站所人员的要求不但要讲数量而且要讲素质。就进一步完善乡镇站所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抓好各项工作,具体有以下五点建设供参考。

第一条,巩固地方政府政权,强化职能,提高威性。除教育、卫生以外的乡镇站所,对其人事和经费供给,一律划归政府直接管理,这样,管理和督查工作到位,工作效率会大大增加,同时还可以便于乡镇政府对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真正发挥好地方小政府的职能作用。

第二,乡镇对站所的人事,一律征求县直业务部门的意见后,由县编办审核,人事劳动局行文任免;在财政供给上实行主管部门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第三,对农村养老保险,建议归属于社会事务办,每个乡镇的人员编制应在3人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建议归属于组织办,并确保3人办公;农村合作医疗单设一个机构,并在财政所、医院等部门抽3—4人组成。

第四,对乡镇事业单位缺员的问题,应在大中专毕业生和现任村干部中考试择优聘用。同时鼓励干部职工交保职费停新创业,让有经济头脑的人每年交一定金额的保职费后,停薪创业,同时在乡镇地方创办一些经济实体,妥善处理和安置未聘上事业单位的人员,给他们一个再就业的机会,确保社会稳定。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4

近几年以来,国家逐步减免了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各税费和提留统筹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担子和压力,但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内容的三农工作仍然是乡镇工作的重点,整个工作必须围绕抓好“民生”来开展。乡镇工作是具体化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线”,上级几十个部门的工作安排,最终落脚点要由乡镇来具体实施和完成。当前,乡镇设置的事业及服务单位多数都是两块:一块由乡镇直接管理的主要有农业服务中心(主要含农技、农机、减免等),安监站、扶贫站、乡企站、计生站、财政所、文化服务中心等,另一块是由县直工作部门垂直管理的站所,主要有:国土所、林业站、移民站、卫生院、中心校等单位。在编制和人员方面,县直部门垂直管理的站所人员基本饱和,而由乡镇管理的站所多数乡镇缺员,特别是边远和条件差的乡镇,缺员较为严重,多数乡镇缺员在10名以上。在人事管理上和供给关系上,乡镇管理的站所由于是直接安排和面对面的管理,工作运转正常,工作效率较好,而由县直部门管理的站所,因为面宽。多数督查难以到位,工作纪律松懈、工作运转困难、工作效率不高。更为严峻的是,乡镇很多部门实行上级部门垂直管理后,乡镇政府能直接管理的站所和人员大幅度削减,对上级垂直管理的站所虽然实行了乡镇签字同意制,但是其人事任免和财政供给仍然是空的,致使乡镇政府的职权受到弱化,其职能作用发挥不好,而地方政方的职能又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千头万绪,诸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禁毒、文教卫生、整脏治乱、合作医疗等等。除了常规工作以外,临时性接到的工作任务还比较多,就是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政府也必须牵头部署与落实。实质上,造成乡镇政府的责权配套不够统一协调。

自20*年实行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所职能相对弱化,而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方面的需求、社会事务办和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乡镇政府的工作总量不是减少而是逐年增多和细化,对站所人员的要求不但要讲数量而且要讲素质。就进一步完善乡镇站所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抓好各项工作,具体有以下五点建设供参考。

第一条,巩固地方政府政权,强化职能,提高威性。除教育、卫生以外的乡镇站所,对其人事和经费供给,一律划归政府直接管理,这样,管理和督查工作到位,工作效率会大大增加,同时还可以便于乡镇政府对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真正发挥好地方小政府的职能作用。

第二,乡镇对站所的人事,一律征求县直业务部门的意见后,由县编办审核,人事劳动局行文任免;在财政供给上实行主管部门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

第三,对农村养老保险,建议归属于社会事务办,每个乡镇的人员编制应在3人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建议归属于组织办,并确保3人办公;农村合作医疗单设一个机构,并在财政所、医院等部门抽3—4人组成。

第四,对乡镇事业单位缺员的问题,应在大中专毕业生和现任村干部中考试择优聘用。同时鼓励干部职工交保职费停新创业,让有经济头脑的人每年交一定金额的保职费后,停薪创业,同时在乡镇地方创办一些经济实体,妥善处理和安置未聘上事业单位的人员,给他们一个再就业的机会,确保社会稳定。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5

一、*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

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部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六次全会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年*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型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四)世博会前期项目建设

体现实施国家战略,抓紧开展世博会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宝钢浦钢公司搬迁、中船江南造船厂搬迁项目。其中,宝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年内土建施工全面展开,中船江南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部分造船设施和船坞上半年开工,以保障世博会主体工程建设场地按节点完成动拆迁。

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一、*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

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部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六次全会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年*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型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四)世博会前期项目建设

体现实施国家战略,抓紧开展世博会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宝钢浦钢公司搬迁、中船江南造船厂搬迁项目。其中,宝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年内土建施工全面展开,中船江南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部分造船设施和船坞上半年开工,以保障世博会主体工程建设场地按节点完成动拆迁。

一、*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

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部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六次全会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年*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年是“*”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型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山西玉米传播引种经济作用

山西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最初比较简单,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个别地区在物产中只记录了玉米的名称。乾隆年间,南部的绛县和北部的大同先后对玉米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云“其苗叶胥似高粱,穗如秕麦,叶旁别出一苞,垂吐白须,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1]光绪年间,山西的一些地方志中对玉米的描述增加了新的内容:光绪六年(1880年)《闻喜县志》记有“玉蜀黍(山地园地艺,补麦缺)”;光绪九年(1883年)《怀仁县志》中记载:“玉蜀黍(不及秋霜,宜广种)”;在民国时期方志中,才见到如“玉蜀黍……颗粒有大小之别,小颗粒晚种合宜,大者宜早种”[2]这样一些对玉米品种和种植技术比较详细的记载。一、玉米在山西的别称及来源玉米的别称甚多,全国约有70余种,在山西有玉蜀黍、玉稻秫、玉高粱、玉秫秫、玉秫、玉茭子、玉茭茭、包谷、玉谷、禹谷、舜王谷、御麦、玉麦、棒子等10多种。在这些别称中,以“玉蜀黍”通行的范围最广,其他别称通行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如表1所示,称“玉米”的地区只有山西北部的定襄县;称“玉蜀黍”的县份在山西全省各个地区中都有,从北部的大同、怀仁、繁峙,到中部的清源、昔阳、寿阳,再到南部的岳阳、安泽、翼城、襄陵、沁源、安邑、闻喜、绛县、新绛,都做如此称呼;称“玉茭”的地区有北部的定襄、繁峙、河曲,中部的太谷、平定,东南部的襄垣、长子、阳城;称“包谷”的地区有清源、文水、河津;称“玉谷”的地区有安邑、芮城;称“御麦”的地区有阳城和新绛;称“玉麦”的有南部的乡宁和翼城;而其他别称只出现在个别县的方志记载中。同治《建始县志·物产》曰“包谷,山陕曰玉高粱”,在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记载中,玉高粱和玉蜀黍都是一起出现的,这是因为“……谷谱蜀黍,一名高粱,一名蜀秫”,[3]“……关西呼蜀黍为稻黍,今山西平阳、汾州诸郡人,余见其通呼为稻黍也”,[4]“……稷曰蜀秫,又曰茭子,即高粱也”,[5]由此可见蜀黍、蜀秫、稻黍、茭子都是高粱的别称,因为玉米“其苗叶胥似高粱”,[6]所以又被称为“玉蜀黍”、“玉蜀秫”、“玉稻黍”、“玉茭子”。对“玉秫秫”和“玉茭茭”这两个别称,光绪八年(1887年)《寿阳县志》中这样记载:“玉秫秫,茎叶似秫秫,为实大而有光泽,故名。一名玉茭茭,盖秫声之转,而字之认犹之椒菽同,从叔声而异读也。”[7]玉米之所以又被称为“包谷”,大概是因为“结实有皮包之”[8]和“《本草纲目》始入谷部”[9]这样的原因。中国直呼玉米的地区不广,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包谷”是对玉米最普遍的称呼。玉谷也是玉米的别称,在清人的地方志中,也有禹谷或御谷的。章学诚说:“苞谷一名玉米,一名玉谷,谓合五而六也。”嘉庆《河津县志》:“包谷一名禹谷”,嘉庆《商城县志》也载:“玉蜀黍一名玉谷”。玉谷的称呼多流行于北方。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这样写道:“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10]玉麦之称,在明清两代多见于云南、贵州西部、四川西部、甘肃、陕西中部、河南等地区,另外,安徽、直隶、山东等省的地方志中也有所记载。为什么叫玉麦?据光绪《名山县志》的解释:“粒豆,色黄润如玉,故得玉名”;道光《城口厅志》曰:“麦者,言可磨面如麦也”;道光《新津县志》则说:“玉麦,言其粒如麦也”。看来,果实外形似玉,又可磨面如麦子,是玉麦称呼的由来。表1山西玉米别称及通行县区分布名称|通行地区玉米|(光绪)定襄县玉蜀黍(玉高粱、玉蜀秫、玉稻黍)|(乾隆)大同府、绛县(道光)繁峙县、大同县(光绪)怀仁县、清源乡、寿阳县、闻喜县、盂县(宣统)文水县(民国)昔阳县、岳阳县、安泽县、翼城县、襄陵县、沁源县、安邑县、新绛县玉茭(玉茭子、玉茭茭)|(乾隆)阳城县(嘉庆)长子县(道光)繁峙县(同治)河曲县(光绪)定襄县(民国)太谷县、平定县、襄垣县包谷|(光绪)清源乡、文水县(嘉庆)河津县玉谷|(民国)安邑县、芮城县御麦|(乾隆)阳城县(民国)新绛县玉麦|(民国)乡宁县、翼城县禹谷|(嘉庆)河津县舜王谷|(万历)稷山县棒子|(民国)安邑县表注:括号中朝代系后列府县乡志书的刊版年代。关于“御麦”这一别称的由来,在同治十三年《阳城县志》中这样记载:“以曾经进御,故名”。在两湖地区也有将玉米叫做“御高粱”和“御米”的,大概也是因为玉米曾经是贡品,而在称呼前冠以“御”字。总之,玉米在山西的传播过程中,名称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继承了玉米来源地的名称。二、玉米传入山西的时间和途径玉米在国内的传播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由明代中叶到明代后期是开始发展时期,到明代后期这种农作物已传播到全国近半数省区,清代前期全国各省县份多已种植。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稷山县志》的《物产·谷属》中列有“舜王谷”,这可能是山西古籍方志中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和相邻省份对玉米的记载时间相比,山西早于直隶,晚于河南、山东和陕西。另外,对玉米有较早记载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刊《阳城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年)刊《绛县志》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大同府志》。嘉庆、道光年间,南部的长子和河津县,北部的大同县和繁峙县在其地方志中对玉米有了比较简单的记载。[11]但是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对玉米的记载却是在光绪乃至民国时期,即使是主产玉米的晋中地区也是在民国时期才有了关于玉米的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山西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玉蜀黍,亦名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御麦,今潞属广植”,[12]这说明直到十九世纪末,玉米在山西的种植才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在光绪年间的大部分县志中都不见有玉米的记载)。根据以上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时间的先后来判断,玉米在山西省内的传播途径是由晋南和晋北同时向晋中地区推进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明朝末年,晋南的稷山县首先开始种植玉米;乾隆中后期,晋南的阳城县、绛县和晋北的大同府等地也种植了玉米;清朝后期,玉米种植分别由晋南和晋北逐步向晋中地区推广;光绪前期,晋南、晋中和晋北都已有了玉米的种植,但分布范围狭小;民国时期,在山西大部分县份的地方志中都可见到玉米的记载了。从玉米最初传入山西到玉米在全省范围内的普遍种植经历了几乎三百年的时间,可见玉米在山西的种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其原因应与山西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清一代相当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关,尤其是光绪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对山西的影响极为严重。据方志记载,清朝前期的一些年份里山西省境内的任何地区都发生过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康熙《五台县志》卷八收录阎襄《饥荒行》,引言云:“康熙十九年,太原以北至云中,千里大旱,民饥转徙十之六七,斗米钱数百不得……”;民国《永和县志》卷一《祥异考》载:“(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年,晋省连遭大旱,永邑更甚……盗贼遍地,饿殍盈野,性命贱如草菅,骨肉等于泥沙。……”;光绪《长子县志》卷一二《大事记》载云:“乾隆二十五年春,大饥,民食树皮草根”;民国《万全县志》《杂记》载:“嘉庆九年,夏无麦,秋无禾,粮价腾贵,麦石价银二十五两,人民离散。十年,无麦无禾,饿死、逃亡过半。”所以,在玉米传入山西的最初时期境内各地区就遇到频繁发生的荒旱。这些灾害的直接结果就是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饥不得食的农民或就地饿死,或流离失所,劳动力人口受到了很大损失。玉米虽系耐旱作物,但其生长期中要求高温,蒸发量大,需水量亦多,在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的地区,灌溉条件好才能生长。山西南北地理气候条件迥异,农业生产条件差别很大。晋南与晋东南地区在农业生产资源及地理条件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临汾与运城两大盆地土地平衍肥沃,水利灌溉便利,无霜期长,气候较为温暖,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北部地区略强一些,但该地区一直以生产小麦为主,外来作物玉米还一时无法取得主导地位;晋中地区耕地主要集中于太原和忻定两大盆地,地势平衍,气候适中,水利条件一般化,是山西最为普通的产粮区,但由于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也相当紧张,每有灾害,人口流失也很严重;与南部相比,晋西、晋北地区土地贫瘠,无霜期短,耕作方式落后,水利灌溉条件极度低下,粮食生产完全依赖于气候条件,当地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所以,清朝前期玉米在山西的传播种植范围和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自我朝定鼎以来,迄今二百余岁,中间水旱交咨,在所时有,然或一州、一邑,甚至二、三郡而止,从未有赤地千里,通省旱灾如光绪三年之山右者。……”[13]由此可见,有清一代山西境内的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直到光绪初年发生了“丁戊奇荒”这场波及山西全境的特大自然灾害,全省上百个县似乎没有例外地同罹惨祸,山西南部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张鉴衡《寿阳县灾赈碑计》称:“溯自乙亥(光绪元年,1875年)秋雨伤禾,谷米多黑,则晋灾之始也。至丙子(光绪二年,1876年),省南一带,饥谨荐臻,至丁丑,则赤地千里。”[14]山西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的晋南地区尚且如此,更何况自然条件远不如晋南的晋北和吕梁地区,就更没有进行玉米种植的能力了。灾害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绝对下降,过半劳动力的死亡和逃移,[15]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光绪前期只有少数县份对玉米做了记载的原因了。“丁戊奇荒”后,在清政府劝荒和招荒政策下,大批外地客民来到山西,补充了严重短缺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产量高而稳定,又具有耐旱和耐瘠特性,适应范围广,高山、丘陵、平原皆可种植的玉米便以很快的速度在山西尤其是晋南地区普及开来,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就处处有玉米了。据研究,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有海陆两路:陆路一自波斯、中亚至甘肃,然后流传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一自印度、缅甸至云南,然后流传到川黔;海路则自美洲、东南亚至沿海的闽广等省,然后向内地扩展。这三路玉米传播源逐渐向中国腹地进行渗透并最终融合。[16]从玉米在山西通行的别称来看,山西接受的主要是云南和甘肃两股玉米传播源,因为江浙闽粤等沿海省份的玉米别称绝大多数都尾缀“粟”字、“豆”字,或带有“芦”字,山西对玉米的别称却不曾有这样的字,而是像陕西一样称为“玉蜀黍”,像云南一样称为“包谷”,或像河南一样称为“玉麦”。这两股玉米传播源相继抵达山西之后便开始融合,这种融合大概结束于光绪初年,其表现之一是在同一地区具有指示两种玉米传播源的别称,如地处山西中部的文水县,在其光绪九年(1883年)刊的方志中既有标志云南传播源的别称“包谷”,又有标志甘肃传播源的“玉桃黍”[17];表现之二是这时的地方志中也往往罗列多种玉米别称,如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山西通志》记载,“玉蜀黍,亦名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18]玉米是如何传入山西的,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资料,不能确切考证。但根据山西在明清时期的情况推测,玉米引种到山西的途径可能有两种:一是由当时在外省的山西商人把玉米种子带回到山西,经过本地农民试种获得成功,继而在山西各地推广开来;二是外省客民流落到山西开垦荒地的时候,种植了在家乡时曾赖以糊口的玉米,收成不错,山西的农民也开始种植。关于山西商人的经商活动情况,清代大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19]山西人经商以商品的长途贩运为主,明朝中叶以后,山西商人大量地向淮浙地区移居,逐步进入了全国范围的流通领域,南北各地都有其足迹。如山西票号总号所在地的太谷县,“自有明迄于清中叶,商贾之迹几遍全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20]明代山西商人在四川、云南、陕西、河南及新疆的经济活动史料中多有记载:山西潞泽二州是与三吴、越闽齐名的丝织专业区,“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夥,取给于湖茧;西北之机,潞最工,取给于阆茧(阆指四川保宁府阆中县)”,[21]“潞绸所资来自他方,远及川湖之地。”[22]潞泽丝棉织物的染色,对颜料的需求很大,因而丝绵生产又推动了山西颜料商的发展。山西颜料商见于碑刻记载的有平遥和临汾县人,主要在京城、通州经营,所售颜料出自本地,或是贩自四川。日升昌票号前身山西平遥县西裕成颜料庄“所贩颜料中,有铜碌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碌,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23]明代,随着山西盐商在国内地位的日益显赫,河东盐销往“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今洛阳)、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以及泽、沁、辽三州。”[24]山西商人有明以来就参与了西茶市与西番的交易(交易地点在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朝大臣杨一清向朝廷提出招商买茶,让茶商与西番直接交易,“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始,听臣出榜招谕山陕等处富实商人,收买官茶五六十万斤,其价依原定每千斤给银五十两之数,每商所买不得过一万斤,给与批文,每一千斤给小票一纸,挂号定限,听其自出资本,收买真细茶斤,自行雇脚转运。”[25]我们没有发现山西商人在甘肃的活动资料,但在张掖、武威见到过山陕会馆和山西会馆的遗址,虽然已经破败不堪,却能充分说明山西商人在甘肃曾经有过长期的经营活动。四川、甘肃、云南、陕西、河南、新疆都已在明万历之前先后开始种植玉米,[26]在山西商人与这些省份频繁的经济往来中,玉米传入山西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按照晋商的经营习惯,分号与总号之间在人员和货物上的往来都异常频繁。另外,我们将玉米传入山西的时间、最初传入地与山西商人的发迹期、最初发迹地做一比较,发现在时间和地域上两者都相当吻合。如前所述,山西古籍方志对玉米做最早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稷山县志》,稷山在明代隶属蒲州。而山西商人在全国取得显赫地位是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年间(1488—1619年),晋南的蒲州、平阳一带则是山西商人最初的发迹地,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沈思孝在其《晋录》、明万历进士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都曾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这两个事件几乎是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域,为我们的推测又提供了一个佐证。从明朝初年开始,山西一直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但同时也有不少的外地客民流落到山西求生,“在僻远的州县,不少外地客民早已在当地从事耕耘”,[27]这些州县有隰州、吉州、岚县、岢岚、临县、永和、浮山、岳阳等。光绪六年(1880年)刊《续修岢岚州志序》中提到当地的客民问题:“第山高土瘠,绝少平原,地广人稀,苦无产殖,土人俭而不勤,业农贾者率多他乡外省之人,以故直、豫、秦、陇、川、楚客民错趾于境,来往靡常,而客富于主,又人丁欠旺,恒以外姓继螟蛉,岂五行有所克制欤?”由此可见,进入到山西的客民来源相当广泛,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份都有,他们在山西定居之后,勤于稼穑,善于商贾,所以玉米也有可能由这些客民引种到山西。当然,玉米引种到山西的这两种途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有可能兼而有之。总之,明清时期山西人口的频繁流动对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起了决定的作用。三、玉米在山西的生产概况和经济作用清代山西有关玉米单产的记载极其罕见,根据表二所示民国时期山西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可推测清末整个山西玉米的单产水平在40公斤左右(1914年山西小麦平均亩产是44.2公斤[28])。玉米作为逐渐推广的作物,其种植面积在清代变化较大,但清代末年的情况可以参照民国初年的情况作些粗线条的估计。如表2所示,估计到清朝灭亡时,山西每年至少有150万亩耕地种植玉米,以40公斤的单产计,清末山西每年可产玉米60000吨左右。表2山西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及亩产年代玉米播种面积(万亩)总产(吨)亩产(公斤)1919年153.375420491947年663.4250200401949年536.5646395086资料来源: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2页。在清代各县方志中虽然很少见到对玉米产量的记载,但到光绪以后,玉米成为“山农之粮,视其农欠”,[29]“为本地人之副食物,其出产亦颇不少,麦后种之,亦为秋粮之一”,[30]可见,玉米以其高产的特性在山西一些地区的粮食作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晋东南的潞安府,“今潞属广植,每炊必需”。[31]民国27年(1938年)《平定县志》记载了当地玉米的平均年产量,约为183750石,同时还记载了粟的年产为91875石,豆为18375石,高粱为36750石,小麦及其他年产约为36750石。[32]可见,抗战前夕玉米是平定县年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到1949年的时候,玉米在山西的播种面积为536.56万亩,年产量为463950吨,虽然只占到山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但在山西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中却达到17.9%的比例,[33]如表3所示。表31949年山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比例作物玉米谷子小麦薯类高粱比例17.9%29.2%23.4%13.3%11.0%资料来源: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2页。根据以上玉米在山西的生产情况来看,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和推广对当时粮食的增产是有极大意义的:首先,玉米耐旱,能够适应北方的旱地,种植玉米可扩大耕地面积。山西农田一直以旱地为主,清代旱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5%,约有65400万亩的荒山荒地尚待开发。[34]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西耕地面积从53,285,401亩增至56,609,070亩,[35]增加了300多万亩,和当时玉米种植的推广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其次,玉米是一种优异的高产作物,种植玉米可“种一收千,其利甚大”。[36]对处于封建剥削压榨下的大多数农民来说,通过推广特别高产的外来农作物比改良土壤或培育新的品种更容易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之,玉米的推广,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因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食粮,特别是有助于“丁戊奇荒”之后山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民食问题的解决。玉米在山西的推广种植不仅促进了粮食的增产,还间接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玉米本身用途广泛,既可当粮,又可充作手工业原料,对山西农户来说,用玉米酿酒和养猪在光绪时期已是极为普遍的事情,“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杆干以供炊,无弃物”。[37]玉米的传播种植对山西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推动作用远不止以上所述内容,还需我们做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注释

[1]乾隆四十七年《大同府志》,卷1,《物产》。

[2]民国18年《翼城县志》,卷8,《物产》。

[3]山西省农业厅农业志编写组:《山西方志物产综录》,1995年,第39页。

[4]同上。[5]同上。

[6]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7]光绪八年《寿阳县志》,卷3,《物产·谷属》。

[8]宣统元年《文水乡土志》,卷8,《植物·第六课》。

[9]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10]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5,《谷部上》。

[11]嘉庆二十一年《长子县志》,卷3,《物产·谷属》;嘉庆《河津县志》;道光十年《大同县志》,卷1,《物产》;道光十六年《繁峙县志》,卷3,《物产·谷类》。

[12]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13]光绪《增修祁县志》,附李芬《捐赈人名序》。

[14]光绪八年《寿阳县志》,卷11,《艺文志上》。

[15]参见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16]参见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187~188页。

[17]光绪九年《文水县志》,卷2,《物产·谷属》。

[18]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19]《阅微草堂笔记》,卷23,《滦阳续录五》。

[20]安恭己:《新修太谷县志序》,见民国《太谷县志》

[21]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36页。

[22]顺治《潞安府志》,卷1,《物产》。

[23]《晋商盛衰记》,太原监狱石印,民国12年,第9~10页。

[24]《明史》,卷8,中华书局点校本七,第1933页。

[25]《杨石淙文集》二,见《明经世文编》(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79页。

[26]参见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189页。[27]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页。

[28]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9页。[29]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30]民国18年《新绛县志》,卷3,《物产》。

[31]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32]民国27年《平定县志》,卷2,《物产》。

[33]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2、232页。

[34]参见《山西通史·卷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7

(一)不断加强了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逐步确立了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200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部门就编制了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的统一标准,规范了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分别达到了自治区建设标准要求;2008年3月又了《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活动工作的通知》,要求注重基层农村文化管理,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公共文化政策的出台表明新疆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向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建立了激励和监督机制。近年来,新疆还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使新疆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例如,2010年7月8日通过了《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草案)》;2013年3月30日批准的《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等。从“十一五”开始,新疆全面系统地制定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并于2006年12月和2011年10月分别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围绕自治区所确定的思路和制定的规划,各地州县以及乡镇也纷纷制定了反映本地实际的文化建设思路和规划,普遍提出了富有县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例如,叶城县、莎车县的“文化塑县”战略,库车县的“大文化”建设思路,特克斯县启动了“现代文化促进周和促进月”活动等。

(二)组织实施了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为了推动全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自1994年以来,由国家相关部委倡导或组织实施,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文化厅牵头,在全疆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具体包括自治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西新工程”及“2131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此外,2003年起,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又实施了“送书下乡”工程、流动文化车工程;自治区自1996年起实施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截止到2012年,全疆基本达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县、乡、村(行政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③全疆14个地、州、市辖下的858个乡镇、8932个行政村及300个农林牧渔场已成立了9家农村电影院线公司。截止到2011年4月,全疆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88.3%,行政村、乡镇通宽带率分别达到64%和99%。④截至2010年,全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已完成县级支中心试点和5078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基本形成以自治区图书馆为中心,以各地州市、县图书馆为分中心,社区、乡镇文化站为基层站点的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平台。各地、州、县实施了适合于本地的文化建设工程。例如,昌吉州实施了包括“文化兴边”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和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四大惠民工程”;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实施了文化传播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现代文化引领工程;莎车县实施了文化引领、文化素质提升、文化惠民、文化精品以及文化净土五大文化建设工程等。⑤

(三)强化和优化文化机构服务职能,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首先,专业文化机构或单位充分发挥文化职能部门专业指导作用,对基层文化站及文化室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活跃丰富青少年假期文化生活、组织力量挖掘民间艺人、派业务骨干帮助各乡(镇)场开展农牧民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等,同时还实施文艺精品下乡工程;其次,政府相关机构组织指导农民开展百日文体竞赛活动、节日假期文化庆典活动、日常健康文化娱乐活动及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第三,用心打造以墙壁文化为主的“景观”文化;第四,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诸如各地的诺茹兹节、塔什库尔干县的肖贡巴哈尔节、泽普的金胡杨红枣文化节、托里县的“万人同奏冬不拉”、查布查尔县的西迁节、经贸文化旅游节等。一些乡镇也开始打造庆典品牌,例如,2012年6月23日玛纳斯县北五岔镇举办了首届沙漠风情旅游文化节,并确立了“大庙古汉寺、大漠胡杨林”文化品牌。⑥再如,哈密市陶家宫镇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挖掘,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哈密木卡姆和新疆曲子”文化为主的艺术品牌等。

(四)普遍推开了农村科技服务和针对农牧民的科技文化培训

自2007年在全疆范围大规模开展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工作以来,自治区各级政府都建立起农村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的组织机构,有序开展了内容丰富、以农牧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各县、乡、村也创建了农村科技服务与培训的载体或平台,如“科技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科技之冬”、“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结合农时开展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的培训。此外,利用“科技大篷车”、“三下乡”、“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系列科普活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⑦

(五)逐渐形成了一支包括专兼职人员在内的农村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逐步落实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更加注重加强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专职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的同时,从农牧民群众中也涌现出一批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他们是来自农村且不脱离农民本色的业余文化工作者,亦即农民中的文化带头人,主要包括“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或“文化专业户”及民间艺人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精心培育,他们与前者一起逐渐成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此外,许多地方还建立了一些群众文化团体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团体。

二、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使得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理解、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认识上普遍存在单纯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产品的外在形式或物质性载体的倾向,即忽略其实质内涵,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缺少对新疆农村整体精神风貌、各族农民群众观念或思维方式及其精神文化诉求等内涵方面的研究。

(二)场馆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性

在文化场馆的建设上,虽然修建速度较快,但整体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全。如大多数文化馆只有办公室而没有开展辅导、培训、教育等活动的功能场所,特别是村一级文化室,面积狭小、设施简陋、设备不够、藏书不多、阅读条件不好、功能不全等。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致使后续保障资金缺乏。目前,新疆农村各管委会文化建设的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农家书屋为例,一次性资金投入建设后而没有后续资金补充,使得书屋建成后,管理人员报酬、水电暖等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出版物补充更新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书屋的正常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场馆的管理不规范

文化站、农家书屋特别是村级文化室,相当一部分不能持久性、规范性地开放。从2010年至2012年7—8月间,课题组成员在南疆、北疆和东疆等地的一些农村调研时,看到村文化室都常常锁着门。当问及原因时,有关工作人员回答说是农民农忙时节,没人来看书;而问及农民时,则回答是因为没时间、没兴趣或太远不方便,家里有电视或有网络等。

(四)服务网络没有实现完全覆盖

无论是从区域而言,还是从人群来讲,亦或是从文化服务的项目或品种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点”或空白。有的地方相关机构或部门不能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有的地方即使提供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地村民的参与度也很小,参与面也很窄,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群体,如文化教育程度很低者(包括不懂汉语者)、经济困难者、得不到其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者及一些老人和小孩等。

(五)管理的方式、方法简单、落后

在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管理的方式、方法简单,这也体现在文化管理上,文化组织管理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在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普通农牧民群众的真实声音听得不多,对其内心诉求了解不够。因而,相当一些文化活动是行政命令式的,农民不感兴趣,故参与度不高。

(六)政府的影响力还较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或功能仍然不够强大。其突出表现是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政府有能力时才多举办几次,农民群众无法全部参加文化活动。因而,很多农民群众的主要文化休闲娱乐形式还是聊天和看电视。

(七)文化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健全

一些地方管理层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仍未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文化建设被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文化建设工作难以专职性、独立性、系统性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八)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乏力

文化站、农家书屋有工作人员但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少且多为半路出家。许多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其中多为兼职干部,一人身兼多职,而且文化工作不是重点,没报酬,缺乏激励和约束,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文化活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重视程度不够,村一级随意指定、随意调换文化室管理员的情况比较普遍,个别行政村还长时间没有管理员。此外,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对民间艺人或团体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平时扶持力度较小,特别是补助资金少,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致使人才流失严重。

(九)文化产业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政府有关人员思想解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农牧民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此外,缺乏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具有创意的人才,外语、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贸易等专门人才也极其短缺。

三、国内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经验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和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探讨及其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对我们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韩国学者认为,政府在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并应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形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还有一些韩国学者认为,要想把政府的意图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国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教育全体国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自立的精神。在实践经验方面,有日本学者谈到,日本村民曾自行对社会生活进行检讨,重新省思农村文化的价值,并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而且维持了社区固有的社会秩序,并通过社区文化的振兴来提高社区的凝聚力。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对乡村的整体发展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乡村社区的凝聚力,而加强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开展多种社区活动,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频率,大大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经验

国内学界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帖近实际,许多可以直接“移植”过来。首先,在供给主体及其方式上,应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供给方式。当然,有些偏远落后的乡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应当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其次,在建设保障上,提出三方面措施,即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加强政策法规保障力度和加大人才队伍保障力度。第三,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致认为必须增加资金投入,修建、重建、更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同时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形成社会化共建态势,从而改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现状。第四,关于农民主体意识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农民不仅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者、管理者,而且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率的评判者,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从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农民的参与能力及管理意识的提升、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着手。具体而言,既要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推进制度创新,以拓展农民主体性实现的空间。⑧第五,有学者专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强规范化建设、统筹整合资源以及建立考核机制等建议。⑨有的学者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理念及模式问题,提出了“1+N”免费开放模式,即由文化中心组织机构、文化中心管理人员、文化中心功能配置、文化中心服务项目、文化中心经费来源等五个关键因子组成的运作模式系统。⑩与之相关,在建设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上,有学者提出应以最终创造的公众价值为评判标准,群众的满意度原则是行政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和内在动力,评估主体应是多方参与评估。第六,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学者提出了从西部农村文化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系统建设着手,强调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并提出其培养途径。有的学者提出,需要借鉴现代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以开放的思维和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来推进。具体包括重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等;瑏瑢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构建政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等;瑏瑣还有的基于文化安全视角,就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必须从政府和基层多方面加强建设,构筑新疆农村文化安全屏障,提出提升核心价值理念并增强对“四个认同”意识的培养和巩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加强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实践方面,许多地方探索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突出的如已步入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先进行列的杭州市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注重创新性,明确机构,创新组织机制管理模式;强化能力,创新文体干部管理模式;以等级评定为载体,创新文体团队管理模式。注重导向性,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立足点,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支撑体系;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保障体系;以推进整体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体系。注重带动性,带动了村级文化设施增加、群众活动的广泛开展、群文创作的日趋活跃、文化遗产的深入保护和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注重科学性,保证制度设计、阵地运行、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上述研究和经验对于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进一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在明了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借鉴或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建设的实质内涵

当前,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在继续加大场馆、项目等物质性载体建设的同时,明确并强调其“公共性文化”(也就是公共精神、公共价值)这一实质内涵,充分认识到,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以现时代的先进文化为引领,促使新疆农村形成充满现代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塑造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及能力素质、具有现代先进思想观念、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和情智心理及现代健康人格的新疆新型农民,从而为新疆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注入精神“灵魂”,以便提升其内涵发展水平。

(二)着眼于建设的总体思路

各级领导或管理者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纳入到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进而形成科学的总体思路。首先,夯实经济基础。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物质达到较高富裕阶段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因而,首先必须致力于增加新疆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以便为新疆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及其文化消费水平奠定基础,使其由物质富裕而进入精神充实层面,以此作为进一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其次,面向基层农牧民,以建立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阵地为重点,倡导、启发、感染新疆广大基层农牧民在享受健康娱乐的文化服务中逐渐形成与现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信念;同时,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第三,综合推进各项相关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推广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及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公民道德建设及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社会稳定以及反对“三股势力”等工作紧密结合的综合一体化模式,不断整合各方面力量,实现各方面相关工作综合整体推进的目标。第四,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即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以满足农民文化精神需要为要旨,进一步精心打造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从地方到自治区品牌,进而形成全国性品牌。

(三)重点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按照《关于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要求,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做好系统性建设规划,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并努力将新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成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其次,完善农家书屋配套保障机制,建立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财政经费负担的出版物保障机制,以满足农牧民群众的多样化阅读需要。第三,增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出版物出版的扶持力度,丰富农家书屋民文(语)图书及音像制品品种。第四,我国的通用语———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水平是新疆农村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第五,大力实施数字新媒体项目,努力实现“数字文化村村有”;同时,实施“卫星数字农家书屋”项目,作为传统农家书屋的补充,以实现传统农家书屋的升级换代。第六,建立健全跟踪、了解和掌握新疆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机制,并据之形成科学评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估体系,以便进行科学研究,使其成为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乡村的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明确培养人才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服务队伍。同创建场馆、投建项目一样,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也是为新疆广大农牧民服务的,是农村形成文明乡风的需要,也是满足新疆广大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的需要。因而,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注重吸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注重发挥返乡毕业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作用,尽量将他们吸纳到文化建设队伍中来。除了发挥政府机构专职人员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首先,要发挥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建设庭院文化,鼓励发展农家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民间业余剧团等。其次,要发动社会其他各界力量,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合。政府有关部门要提出具体措施和办法,以利于各方参与,使之形成合力。再次,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正确引导和发挥其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公众的影响作用,使之为新疆农村社会公共性文化的构建、为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对策或建议。

(五)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和手段

大力加强同外省区的交流,引进先进经验,积极创新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探索基层农村文化工作的新方法。遵循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在服务平台和载体上求突破,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规划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新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包括: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创新农村出版物配送和宣传方式、拓展基层农村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新途径、探索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新方式等。同时,政府要深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注意适时引进政府不养人但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即政府不设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对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其他社会主体(包括村委会、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农民文化中心户等)由政府通过奖励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偿和补助。政府还可通过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方式提供持续的购买补贴,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

(六)不断改善乡村政府的管理方式、方法

一是管理者观念意识的更新及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服务意识,要重视倾听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并不断加强自身与普通百姓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和文体活动形式;同时,做好跟踪调研,以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自觉性,注重和加强对新疆农民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既包括意识形态教育、现代美育熏陶、审美评价标准的转变等,也包括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更新其观念。

(七)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8

*年,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及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奋斗目标,抓好“八大措施”的落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4.02亿元,增长16.3%,创10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2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86.46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增加值74.44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30.3:35.4:34.4调整为28.2:38.6:33.2,全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2%、63.0%和25.8%。三产稳定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运输、邮电业和批发贸易、旅游、餐饮业、住房消费等发展势头较好。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年以来,我市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全市粮食生产稳定,优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107.9亿元,增长6.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4.47万亩,总产量51.7万吨,同比增长2.8%;水果总产量13.6万吨,增长7.1%;渔业和牧业继续发展,总产量分别为56.5万吨和11.3万吨,分别增长1.5%和7.1%。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顺利进行。

(三)工业增长逐步加快,主导地位得到加强。

全年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增长28%,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3亿元,增长36%,增幅排全省第三位。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5,产品销售率达97.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4%,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汕尾发电厂等大项目的建设及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等等,使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不断增强。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年,我市投资呈现出投资领域广、新增项目明显增加,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8亿元,增长39.2%,固定资产投资率创历史新高,增幅排全省第四位。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克服多方面困难,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发挥了“龙头”作用。去年初确定的30个重点项目,已动工建设19个,到去年底完成投资19.5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4%。动工建设的项目中,已竣工的有省道S242线埔边至汕尾段改造、汕尾至长沙湾公路改造、凤山文化广场首期会场项目;陆丰乌坎大桥基本完工;汕马路改造工程、市区防洪(潮)工程等项目,建设管理力度加大,进度较快。

(五)外贸出口势头较好,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外贸出口总值完成6.4亿美元,增长58%,高于年度目标4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增长28%;全市新签合同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增长63.3%;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以9月份我市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为载体,成功地开展了“三个一批”的经贸活动,有87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314亿元,有90个项目剪彩和83个项目奠基,为进一步推动汕尾的跨越发展增强了后劲。

(六)两个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内外源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市场消费稳中趋快。*年,受食品、生活居住、燃料特别是石油等价格上升的影响,我市部分物价一路走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2.3%。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亿元,增长15.9%,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创近年最高水平。

国内外市场得到开拓。去年我市积极参加北美系列招商、澳大利亚东盟招商、粤港交流、粤台交流、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并成功举办了泛珠三角首届民间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推动了我市与各地的经贸合作关系,开拓了产品销售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年,我市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4000户,新增私营企业233家。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增长点。

(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平稳运行。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9亿元,增长27.86%,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增幅排全省第二位,高出年度计划近10个百分点。各级党政及财税部门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效益同步发展,挖掘财源税源,认真组织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进入同步增长的轨道。*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40.77亿元,比增11.34%;贷款余额57.21亿元,考虑不良贷款因素,同比增长5.51%。

(八)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就业岗位继续增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4万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均好于预期目标。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有7.18万城乡居民得到低保救助。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311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3843元,增长3.2%。农村的道路、用电、通讯、饮用水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九)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年,结合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继续开展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并按照省政府规定,把原保留的一部分审批项目下放县级,扩大县级审批权限。通过不断健全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简化了程序和手续,改革审批制度,改进审批方式,方便了群众。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出台了《汕尾市人民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招标投标和建设质量的管理。对如何完善政府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集体决策、专家论证、公示、代建制、后评估、绩效审计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市场环境继续好转。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信息化普及应用较快推进。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逐步扩大;第三批85所老区破旧小学改造、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和5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进展顺利,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逐步提高。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文化市场整顿力度加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稳步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取得新进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新成效,*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8‰。殡改、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加快进行。双拥工作和优抚工作不断推进,国防动员工作扎实进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不断加大,打击经济和社会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机制和措施不断完善,社会稳定安祥,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依然较慢,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三是消费市场不畅旺,消费需求滞后。四是信贷资金继续紧缩,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尚待提高。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仍不协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还相当艰巨。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市委提出“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奋斗目标非常关键的一年,做好*年的各项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增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时期,加快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中共汕尾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发展、稳定和谐、为民务实、提高能力,继续强化“八大措施”的落实,以加快发展、有效增长为中心,以强化管理、和谐稳定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为保障,以推动经济总量、城市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跨越为目标,努力加快“全面推进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汕尾”的步伐。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并考虑到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

为了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按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贯穿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保有量160.45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防汛责任制,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汕尾市区防洪(潮)二期工程、公平灌区改造、汕尾国家中心渔港工程以及陆丰螺河大堤、陆河县城防洪排涝(二期)工程、乌坎水闸、海丰黄江堤围加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动工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建设“水产品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这一目标,加速农业产业化,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重点推进沿海的“蓝色产业经济带”,中部平原的“米袋子和菜蓝子经济带”和北部山区的“绿色产业经济带”的稳步发展。*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总产量51万吨。三是要搞好镇村的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要求,高起点搞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逐步开展农村“五有四结合”[用地有规划、建设有管理、设计有特色、设施有配套、整体有风格;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结合,与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结合,与解决农村“五通”(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和“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住房)结合]。四是要着力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强信息引导,大力鼓励农民创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开展创业富民工程,继续推动渔农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安排好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五是要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资金投放,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六是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大力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倡导农民向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转变。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

按照“围绕农业上工业、依托海洋办工业、抓好园区聚工业、招商引资旺工业、两源驱动兴工业”的既定方针,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为龙头,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工业基地”战略构想,支持和壮大企业规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下大力气壮大内源型经济。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努力促进我市民营企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生产经营向多创品牌、名牌产品转变,劳动生产形式向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转变,管理方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推动民营经济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和部分重点行业的开放投资。*年要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6%的预期目标。

努力做大外源型经济。一是要创新招商思路,实行招商责任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全方位多层次招商。二是要创新招商方式,在继续开展经贸会招商的同时,实行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联合招商、以商引商等。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和渠道,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四是要优化环境。优质服务、规范收费,以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重点引导外资投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基础设施、海洋产业、开发性农业、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旅游业和教育事业。*年外商直接投资预期增长20%。五是要以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为重点,做好外贸出口工作,培育优势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支持和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出口,努力完成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8%的预期目标。

大力抓好骨干工业项目的建设。骨干工业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和极其重要的拉动作用。要集中精力抓好汕尾发电厂、陆丰甲东风电场项目和信利OLED生产项目三期等项目的建设;要主动配合做好陆丰核电站、信利TFT生产项目、红海湾德能风电场项目、汕尾石化产品储运(生产)基地项目、陆丰甲湖国家特许权风电场项目、大华发电厂以及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争取更多的大项目早日投建,早日发挥效益。

继续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工业园区真正建成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三)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努力扩大国内消费。

要进一步落实“八大措施”,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集中力量加快我市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市政、环保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年,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30项,总投资96.6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04亿元。其中:交通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19306万元,重点完成省道S1932线陆河至陆丰段改造工程建设等“三路”工程、省道S242线海城至丽江段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省道S241线汕尾至遮浪公路扩建、市城区凤山至捷胜公路一期、海丰大湖至陆丰上英公路、S338线甲子至南塘段改造工程。电力能源石化项目3个,年度计划投资219300万元,重点推进汕尾发电厂一期1、2号机组工程、上海中油石化项目一期、500千伏汕尾(茅湖)输变电站及500千伏汕尾发电厂送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年度计划投资15471万元,包括:汕马路改造工程(香港大道二期)、金湖路、金山路(金鹏路)、香洲东路、红海东路、市高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汕尾市区(西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农林水利项目3个,年度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设项目是:市区防洪(潮)工程、公平灌区总干渠加固改造工程、汕尾部级中心渔港工程。社会事业项目5个,年度计划投资4337万元,建设项目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技工学校扩建工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凤山文化广场、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楼。房地产项目2个,年度计划投资15000万元,建设项目是:香洲头村金宝城改造和市区银湖小区房地产首期工程。旅游项目1个,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即:红海湾东方雅典旅游项目首期工程。其他项目2个,年度计划投资3400万元,建设项目是:汕尾海关业务技术用房和汕尾市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工业(外资)项目1个,年度计划投资31600万元,即:信利半导体OLED生产项目三期扩产增资项目。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

要以筹措资金为重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计划资金到位。要继续积极上报符合国家投向的建设项目,争取上级各项专款补助;要继续争取国家开发行和各商业银行的支持。要加大力度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吸收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要加强税收征管,培育、开拓、扩大财源税源,继续盘活国有资源,加大财政对重点项目投入的力度。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有新突破,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预期目标。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扩大农村消费。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社会经济,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电信、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线路的规划、开发、建设,提高品位和效益,带动服务业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市和港澳地区流通领域的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继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要全面实施《关于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引导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壮大园区经济。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效益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有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重点推进我市陆河生宝橄榄良种繁育技术、陆丰黄牛综合养殖基地、陆丰海产食品速冻生产线、海丰县骏丰农牧有限公司、海丰县小漠综合种养等现代化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网络,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采取多元化投资体制,更新城镇经营理念,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3-153-16以开展“两个创建”(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加快路、电、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县域和中心镇的生产生活环境,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是创新机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型财政征管机制,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十分认真做好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以节能降耗增效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扎实有效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1、化学需氧量2.587万吨;2、二氧化硫0.165万吨;3、氨氮0.273万吨;4、工业粉尘0万吨;5、烟尘0.011万吨;6、固体废物0.132万吨)。落实好绿化造林计划,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六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重点抓好专业镇技术创新和民营科技园的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实施创名牌和优质品牌战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五)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1、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速政府的职能向公共管理和服务型转变。2、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一站式”服务。3、深化投融资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相关文件精神,简化社会投资项目申办程序。逐步推行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和重大项目后评估制度。4、继续推进粮食体制改革,落实粮食工作各级政府负责制,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强全市粮食预警机制建设和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鼓励民资和外资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协调、稳健地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六)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汕尾。

1、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建设。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育、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落实今年农村全面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下力气推进示范高中建设,尽最大可能扩大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广播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支持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活动健康发展。深入持久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宣传教育活动、普法教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性,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2、重视人口与计生工作和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扎实有效落实计生工作各项任务,提高人口素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严格执行殡葬管理的政策规定,大力推行火葬。逐步完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和公墓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各项殡改工作达标。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开发保护工作。

3、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年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加强失业调控,强化就业援助。加强职业培训,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配套完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3.2万人。

4、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力争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复退军人安置工作和各项优抚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残疾人等特殊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和子女上学、就医看病、住房、打官司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逐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应保尽保。

5、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加强消防工作。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生产措施和保障机制,强化生产安全和食品监管,加强消防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9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20*年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305.6亿元,同比增长20.1%,可比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8.2%,可比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196.9亿元,同比增长18.8%,可比增长17.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4%,其中工业增加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19.7%,可比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99.5亿元,同比增长24.1%,可比增长21.7%,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2.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9%,拉动经济增长了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8%,拉动经济增长了6.9个百分点。完成工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1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财政收入:20*年,全区财政收入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5.3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18.6%,市级财政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11.1%,区级财政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5.5%。

第一产业

20*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0万亩,种植业生产基本地全部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养殖业基本完成了布局调整、综合整治的目标,形成奶牛、肉猪、禽、蛋、白山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格局,畜禽规模场全部实现无公害认证,通过验收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有44个,畜牧业生产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水产养殖业效益不断提高,名特优水产养殖发展迅速,面积达到2.4万亩,由于价格的因素,渔业生产仍呈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26.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种植业15.5亿元,同比增长6.0%;林业0.96亿元,同比增长3.4%;牧业6.5亿元,同比增长26.1%;渔业3.5亿元,同比增长9.2%;农业服务业0.19亿元,同比增长5.0%。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组织化发展稳健。以银龙蔬菜、大昌双汇等8家企业化龙头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发展稳健。20*年,全区农业组织化稳步发展,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发展合作社8家,总数达83家,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等,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民的增收。加快推进经济薄弱村的发展。20*年,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尤其重视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实施了“政策扶持、资金扶持、人才扶持、项目扶持和挂钩扶持”五项工作举措,推进了经济薄弱村的加快发展。

第二产业

20*年,全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6.9亿元,可比增长17.4%。其中工业增加值184.5亿元,可比增长18.5%;建筑业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6.0%。

工业:20*年全区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其中: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5.6亿元,同比增长25.8%;工业园区产值完成532.7亿元,同比增长33.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0%。从单位属性看,镇、工业区完成工业产值972.7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区总产值的96.8%;区属工业产值完成32.1亿元,同比增长34.8%,占全区总产值的3.2%。

在生产大幅增长的同时,产销衔接良好,全区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63.1亿元,同比增长22.9%,累计产销率达到95.8%;工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的攀升,全年实现工业利润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外贸出口拨交额159.1亿元,同比增长17.1%。

20*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区共新批外资项目64个,三资企业投资总额7.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全年内资批准项目55个,到位资金112.7亿元,同比增长5.9%。

建筑业:20*年,全区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6.0%;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55.4亿元,同比增长6.2%,建筑房屋施工面积360.8万平方米,建筑工程数3826个,房屋竣工面积190.4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年,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9.5亿元,可比增长21.7%,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32.6%,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20*年我区消费品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货源充裕,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升级加快,城乡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呈平稳增长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吃的消费品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穿的消费品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用的消费品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烧的消费品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20*年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占市场主导地位,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3亿元,同比增长6.8%,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4%。餐饮业零售额稳步增长,全年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6.8亿元,同比增长15.4%。

旅游业:20*年我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南部滨海观光休闲区、中部生态休闲度假区、北部民间文化旅游区三大板块日渐成熟。成功举办了以“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办节宗旨,以“浪漫海滨、七彩金山”为主题的20*/金山旅游节;在市中心城区举办了集金山旅游产品展示、民间文化展演、旅游风光摄影作品展出和农副产品展销于一体,以“七彩休闲.魅力金山”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社会反响热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金山美食节,有效地宣传和推介了金山特色餐饮文化,拉动了我区餐饮消费;举办了以“祈福国泰民安,共建和谐金山”为主题的“迎新年,祈祥和,万寿寺新年撞钟”活动;20*年我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33%,接待来金游客110.5万人次,同比增长47%。

金融业:全区金融市场平稳发展,20*年末,全区各金融系统存款余额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居民储蓄157.3亿元,同比下降2.8%;各项贷款余额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30.6亿元,同比增长18.3%。

邮电通信业:20*年,邮电通信业又上新台阶,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邮政业务收入7158万元,比上年增长18.2%。预计国内长途电话通话量为3258万次,同比增长24.9%;国际长途电话通话量为29.4万次,同比增长23.0%;港澳长途电话通话量为14.9万次,同比增长4.9%。邮电综合通讯基础设施再上台阶,信息宽带网络覆盖全区。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建设;在原有较为发达的通讯领域,又新增了商务领航、号码百事通和IPTV等业务。20*年末,宽带上网用户达到8.5万户,比上年增长33.7%;小灵通用户6.3万户;我的“e”家用户2.6万户;IPTV用户6827户;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30.8万门,同比增长4%。

二、社会事业

科技:以“落实、聚焦、突破”为基调,着力于科技创新工作“八个突破”的有效落实,着力于合力推进联动发展,着力于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科教兴区战略进一步向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通过16家,有1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排名全市第三)、28个项目获得上海市创新资金项目立项、21个项目获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年内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6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个,上海市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6个,上海市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2个,上海市重点新产品项目10个,农业攻关计划项目1个。共获国家和市区联动资金匹配3710万元。我区市专利试点企业已达14家,培育试点企业6家。全区申请专利量932件,其中发明专利186件。

教育:按照“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充满智慧的金山教育”新一轮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教育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年,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两纲”推进工作表彰单位、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优秀达标区等荣誉称号;获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20*RCJ机器人世界杯赛总决赛最佳表现奖;金山区教师合唱团获在悉尼举行的第18届澳大利亚国际音乐节金奖;成功举办上海市人文教育论坛、长三角高中名校长论坛、上海市化学教学论坛、中国上海“校企合作、共谋发展”国际职业教育论坛,石化工业学校数控实训基地顺利通过验收。20*学年初,共有小学21所,在校学生20372人;中学30所,在校学生27319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7.0%,高中高考录取率(本专科)89.1%,本专科录取2930人。

文化:20*年,我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三创”为抓手,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区已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124个,居委会文化活动室74个,“农家书屋”10个;村级数字影院78个。继续推进“文化八进”和“文艺下乡”活动。全区共举办各类文艺下乡活动289场,演出节目1599个,参演人数6180人次,观众14995人次;举办各类展览774场次,展览版面3651块,观众336169多人次;全年创作群文作品591个。为进一步扩大金山故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故事节。继续开展“相约海滨”等各项群文活动;稳步推进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

卫生:20*年我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变,研究制订并由区政府下发了《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达到应保尽保,人均基金拥有量达到380余元;甲、乙类传染病继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制订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20*-2009);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事故得到有效遏止,同时顺利完成特殊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医疗保障。全区拥有医疗机构65个,在编在册职工3724名。其中:各类卫技人员3081名,全年门、急诊274万人次,出院病人5.6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101.14%。

体育: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3处,农村体育场地77处(建设数量名列全市第一),至今年,共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14处,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2处,健身苑点267个,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24万多平方米;加强体育健身团队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队”工程,健身团队总数达到593个,其中“一村一队”为234个,实现全覆盖;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全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89人,至今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51人。全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累计达到300多项,直接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基本形成了“日日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展示”的局面。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丰富。承办上海市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并获得金牌49枚,银牌23枚,铜牌12枚,团体总分913分,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居所有代表团之首,荣获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承办全国万人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大赛总决赛、乡村场地高尔夫国际邀请赛、全国风筝邀请赛、第三届山阳龙舟邀请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继续承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全国汽车拉力赛,承办世界特奥会马术比赛等国际、全国性体育赛事。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20*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2.0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0.61万人,农业人口21.48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97万人,女性人口26.12万人。全区总户数17.50万户,户均2.98人。

劳动保障:20*年我区继续开拓“千人、百人就业项目”,累计开发“千人、百人,就业项目”岗位5083个,新增非正规劳动组织586家,吸纳从业人员1726人。积极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年内职介成功数6499人。举行小型用工洽谈会11次,通过洽谈会有3255人次上岗。全年新增岗位3*06个,净增岗位10553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5780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参加城保、镇保、农保总人数达2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又有新突破,月均参保人数超过6.4万人。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万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6元,比上年增长10.5%。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建设

20*年,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区固定资产投入趋于理性,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居民居住条件改善。

固定资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1亿元,同比下降7.4%;其中房地产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2.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下降15.6%;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2亿元,同比下降5.4%;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亿元,同比下降11.5%。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篇10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三)主要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率先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发展目标。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用更长一段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五)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扶持和培育技术创新型第三方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步伐。整合建立区域内综合性的软件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培育创新型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增值电信业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

(六)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积极扶持电子书刊、网络出版、数字图书馆、网络游戏、电影特技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虚拟展示等新兴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七)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区域服务业联动机制,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研究建立区域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加强面向现代服务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认证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完善监管制度。大力开展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与职业教育,多层次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

三、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八)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继续巩固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集中力量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和提升规模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梯度转移。大力培育建设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队伍。

(九)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以沪宁、沪杭甬沿线为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发展潜力大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促进企业向产业带集中、向园区集聚,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加快连云港、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

(十)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重组。在电子信息、石化、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轻纺、商贸、旅游等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支持创建名优品牌。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等地区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依托沿江靠海的优势,发展现代渔业。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

(十二)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生产性的专业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在农村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各类组织,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和农村小额贷款,加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十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职责,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合理开发未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进奖补措施,推广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有效的民主形式。

(十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做到即征即保,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

(十五)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抓紧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自主研发力量,建设一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试验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办好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实行科技资质互认制度。

(十六)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共同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区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十七)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对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抓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区域内部级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鼓励发展金融租赁业,积极发展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

(十八)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调整完善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区域高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六、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十九)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发展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城市带的各个城市,要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的经济、技术、文化联系,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发挥同城效应。苏北、浙西南等开发强度相对不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要大力引导产业、人口有序集聚,形成新的城镇发展带。

(二十)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继续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其他大城市要按照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提升功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进一步增强实力,完善服务功能。

(二十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优化城镇建设布局。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城镇供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和覆盖城乡的区域性防洪排涝、供水、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统筹新区开发与旧城保护,切实维护城镇历史文化风貌。

七、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十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要以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城际快速通道以及跨长江通道、重要枢纽客运设施等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公路要以加强关键工程和断头路段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重要的城际快速通道、跨海湾和跨长江通道及重要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抓紧编制实施沿海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港口群协调发展。提高长江“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通航标准,完善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江海物资转运系统和客运系统。积极推进空域管理和使用方式改革,科学利用空域资源,加强航空枢纽与配套支线机场建设。

(二十三)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完善油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强油气战略储备,加快建设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研究建立区域天然气交易中心。改善煤炭运输条件,研究规划建设大型储煤基地。优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重点在沿海、沿江地带布置电源点,加快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皖电东送输变电线路等的规划和建设,建设过江电缆通道。加快核电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做好江苏沿海等地区的风电项目规划建设。

(二十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实施太湖流域第二轮治理、长江口综合整治、淮河治理和沿海防浪堤及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加快水源工程等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河湖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二十五)改进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统一数据标准,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性能和技术水平,务实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组织推进光纤接入等高速接入技术的试点,促进传统电信网向宽带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发展,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推进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企业信息化等重点应用项目建设。促进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信息联网、危急抢险信息联网建设。

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十六)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实行更严格的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并实行合理的新建项目土地使用率标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闲置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加强围海造地的管理和调控,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二十七)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区域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衔接,完善节能减排地方性法规。对新建、改建、扩建等涉及新增能力的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着力推进节能降耗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着力抓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水的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动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推进政府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与改造,新建筑严格实施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发展。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

(二十八)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杭州湾、长江沿岸、长江口和近海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完善区域污染联防机制,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信息共享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规划和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化对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坚决关停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治理工业污染,大幅减少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排放,控制高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加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加强水土保持清洁型、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增强涵养水源等能力。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防治地面沉降,保护地质环境。建立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海区关闭制度。健全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惩处机制,加强联合执法检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披露环境信息,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研究推进排污权交易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九、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十九)切实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建立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协作机制,制定区域文化发展规划。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相对落后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认真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整合区域社会事业资源,强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实现“双高普九”,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5年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完善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网络。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十一)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完善转移就业的政策制度,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完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信息服务和劳动维权等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系。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省级统筹,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补充性保险。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规范灾民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健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率先建立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扩大社会福利覆盖范围。大力培育各类慈善组织。率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宏观监测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三十二)加强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改革区域户籍制度,逐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制度和信息网络,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协调机制。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

十、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十三)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构建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必不可少的行政审批尽可能采取核准和备案方式。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管理层次,加强社会管理机构,完善经济调节机构,合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政府部门,规范各种类型的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运行效率。

(三十四)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优化政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探索、引导和推动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战略并购重组,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运用多种有效方式,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推动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十五)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区域社会信用平台与体系,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施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抓紧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法规和政策,逐步统一企业创业和经营的地方性法规。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的协调保护机制。

(三十六)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清理、修订、完善现有政策和各类法规,建立稳定、规范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规则。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和问责机制,实行投诉制、评估制、公示制和监察制,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区域立法工作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区域相对统一的法制环境。

(三十七)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深化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广相对成熟、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改革试点,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外汇管理改革创新,优化企业跨区域外汇业务规程,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外汇服务。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改制、重组和上市。

十一、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十八)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率先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推动加工贸易由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率先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劳工等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推进大通关建设。

(三十九)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统筹协调对外开放政策,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试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格式化审批。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方式,规范和引导外国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以及向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离岸金融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四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在境外投资、海关通关、人员出入境、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境外重点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对外工程承包,简化境外工程承包相关物资出口的退税审批手续,简化对境外工程承包相关设备出境的外汇管理。鼓励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海外网点和业务,为企业境外并购融资。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十二、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四十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两省一市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抓紧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组织实施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本指导意见研究提出本部门支持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