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1 17:14:55

商贸经济发展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1

一、进一步认识私营个体经济在全区商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年是我区开始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要在全市实现“两个率先”中争当排头兵,必须突出商贸经济,实现区域商贸经济扩张和跨越发展,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全区商贸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突出整体规划、积极引导、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发挥商贸设施的聚集优势、商贸旅游的品牌优势、交通便捷的辐射优势、新兴产业的支撑优势,以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和居民社区的便民利民为抓手,确立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目标,打造出高起点、现代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商贸发展战略格局,从而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区属国有商贸企业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全区商贸流通业的退出,今后在全区商贸经济发展中,是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民营企业将成为主力军,将形成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导的商贸发展的新的体制。区商贸局在加快推进职能的转变、为区域商贸经济做好服务的工作中,要做到转变观念,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全区商贸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私营个体经济,为私营个体经济做好服务,进一步完善商贸经济扩张发展的新机制、新体制,发挥商贸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全区商贸经济新的发展。

二、私营个体经济在商贸发展中的主要方面

根据我区今后经济发展、特别是商贸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要积极做好引导、服务、协调,发挥产业导向作用,使私营个体经济能够符合全区商贸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从而能更有效的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新街口商贸区建设

要围绕*市新街口总体发展规划和打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街口的目标,加快新街口核心商贸商务区的建设步伐,建设糖坊桥二期国际商城、凯润金城、邓府巷商城、*置地等商贸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忠林坊、雨花巷等建设项目,围绕建设“高品质商业、高品质商务”的核心商贸区,建设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商贸、商务、服务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我区商贸业品牌形象,把新街口打造成“中华经典商贸圈”。

二是全面推进珠江路的二次开发

在“巩固现有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的指导原则下,在依托现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珠江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集群区,把珠江路“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加快高宏商贸、雄狮国际、东鼎大厦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启动创维、化建、发展大厦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珠江路的二次开发;围绕突出商贸特色,按主题发展IT产品、电脑及耗材、现代家电等商圈板块,举办珠江路电脑节,营造市场氛围,强化珠江路在全省以及华东地区电脑市场的核心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结合长江路文化旅游街建设,加快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建成总统府服务区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汉府街汽车站搬迁、钟岚里置换和江宁织造府建设,推进以民国特色为主的商贸休闲服务项目建设,完善文化旅游街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利用*湖生态景观资源、九华山和北极阁景观建设,以及十运会场馆建设等,规划一批亲水商业和高档休闲、娱乐、运动设施,创造新型休闲消费场所。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社区商贸服务业

要围绕加强我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的要求,推进商贸进社区,加快现代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在东部地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利用中山陵总体改造、东杨坊现代居住区等建设的机遇,在孝陵卫、*湖等街道,通过规划建设大型社区商贸服务中心,以大卖场为主的形式导入社区中心龙头店,配以各种个性化专卖店、精品店和多种多样的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购物、服务和休闲功能,建设现代社区群众新型的生活消费场所;同时要发挥现有商贸优势,加快估衣廊餐饮、丹凤街通讯、新庄到红山路汽车、312国道物流等特色商贸街建设,形成具有各街道特色和优势的商贸发展格局。

五是完善集贸市场建设

要按照市政府《*市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意见》和全市农贸市场建设规划的要求,在全区的城市建设中做好农贸市场的布点和规划建设,完成新建农贸市场的任务,同时要抓好现有农贸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积极创建绿色市场、文明市场、样板市场,大力发展“农改超”、“农加超”等各类市场现代经营业态,大力实施“放心工程”,推进农贸市场的全面提档升级。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2

一、突出抓“调”,高起点推进产业高端化

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狠抓产业培育和科学投入,强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产业培育方面,坚持高端引领高效集聚,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这一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一圈一带一板块”建设,产业聚集效益日益显现。

①高端商贸业,商城、广场成功启动运营,超市市场份额日益扩大,时代城、新基立商务大厦等楼宇成功招商启动,新华路商圈带动力大幅提升。

②金融保险业,以大厦、大厦、水晶名城等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引进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安邦财产保险、招商银行等金融保险机构20余家。

③文化创意产业,引进万达影城,广场动漫城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城是目前全市面积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IT专业卖场,全部运营后年营业额可达5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

④现代商务业,大厦、水晶名城、时代城等20座商务楼宇实现招商100%。

⑤房地产业,坚持立体拓展、内涵打造,新开工高层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占总开工面积的76%,智能商务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科学投入方面,

一是抓投资结构优化。在稳定房地产、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投资的基础上,加大非住宅地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高端业态投入,初步匡算,高端业态、非住宅地产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到70%。

二是抓大项目建设。全年新谈新定新干项目24个,其中,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和金名都总投资5.6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商业面积11万平方米;财富花园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财富国际商务大厦项目总投资1亿元,金宝商务中心总投资1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三是抓招商引资。围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11月份,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

二、重点促“改”,大力度推进城市现代化

以快改造、快推进、优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抓好四个村的城中村改造,累计投资11亿元,计划拆迁96万平方米,完成拆迁6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68万平方米,建成住宅面积49万平方米。其中,村共1270户居民喜迁新居;住城中村改造项目国际花园已基本完成拆迁;住西改造正在稳步推进。全部改造完毕后,可腾出土地540亩,增加商业空间39万平方米。

二是深入推进“村改居”。顺利完成辖区6村“村改居”工作,妥善解决就业、社会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实现了辖区居民在身份、居住、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市民化;同步推进集体资产改制,12月份可全部完成。

三是着力打造清洁有序社区。街、巷等背街小巷改造进展迅速,已经投入使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大拆旧改丑、卫生死角整治力度,积极推进41个拆旧改丑项目,辖区环境明显改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

三、着力普“惠”,广覆盖推进服务均等化

以保稳定、惠民生为重点,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辖区广大居民。

一是深化和谐创建。广泛开展社区品牌建设,按照“强化管理、注重长效、突出特色、一居一品”的工作思路,在广泛调研、走居入户的基础上,指导四个社区、六个居委会全部建立了符合实际的服务品牌,为和谐社区创建打下良好基础。扎实开展文明创评活动。以社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组建住南社区“舞龙表演队”、赵疃社区“老干部书画社”、社区“京胡演奏队”等居民群众组织。深入开展“和谐单位”、“和谐机关”、“和谐邻里节”、“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系列精神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的文明素质,增进邻里之情,营造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

二是用心用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清理核查活动,通过强化培训、层层落实责任、签订责任书等措施,辖区4729名已婚育龄妇女合法生育率达97.3%,流动人口持证率、建档率和验证率均达到98%以上,在全市计生工作考核验收中,得到了市考核组充分肯定。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中心作用,按照“工作成网、责任到人、任务量化”的原则,将辖区划分成若干责任网格,按照定人、定位、定岗、定责的要求实现综治维稳工作无缝隙、全覆盖;全面启动“民情巡察员”工程,组建了36人专职民情巡察员队伍,开通了24小时民情热线,在强基固本、提升效能、速递民情、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妥善处理遗留问题。本着“面对现实、依据政策、不留后患、保持稳定”的原则,小区居民上防,33户回迁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围绕校园安全、城中村改造、治安重点区域整治等突出问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地毯式”排查,严格落实“四定两包”工作责任制,确保苗头性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3.7%。

四、全面强“基”,多层次推进党建创新化

以抓党建、强作风为重点,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

一是狠抓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月”活动成果,突出“建组织、选能人、强教育、抓规范、严管理”五个重点,对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进行教育整顿,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是探索党内基层民主有效实现形式。全面推行“户代表票决制”,项目投资、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等工作中施行户决制;对集体资产量化改革、“城中村”改造、土地招拍挂等的重大事项,在全体党员会、党小组长会、有关专家听证的基础上,由每户选出一名代表进行“一户一代表”投票表决,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基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住社区开展了公开推选党支部书记试点,取得良好效果。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3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虽然面临着金融市场动荡、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市场波动等风险因素,但总体形势继续看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年支持世界经济增长的经济基本面是强健的,并且日益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保持强有力的增长势头,全球经济仍将继续以坚实步伐增长,增速可达4.8%。从国内环境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有利的形势:一是举办奥运会的积极影响。举办这一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会,将全面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激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贯彻落实*大会议战略部署的促进作用。党的*大确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发展方针,各地发展热情高涨,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使全国经济长期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上升通道。三是宏观调控成效显现。国家扼制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的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将延续,将对工业商贸经济运行形成一定压力,但总体上有利于缓解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提供了保障。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从我市情况看,支撑*年工业商贸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少。一是石化、数码支柱产业保持稳定强势发展。近两年,我市石化产业在壳牌项目投产强势带动下,迅速崛起,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随着上下游企业的“隔墙效应”逐步显现,石化产业配套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对全市工业将形成更加重要的支撑。我市电子产业逐步走出低谷,重点电子产业企业集团开始向前言和尖端集聚,全行业呈现稳健的发展态势。支柱产业运行态势稳定趋好,将为*年全市工业增长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年底至*年,我市将有一批重点建设工业商贸项目建成投产,如1200万吨炼油、惠州LNG燃气电厂、塔牌和光大水泥企业二期工程、吉之岛、沃尔玛购物广场等,预期将在*年开始产生效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年招商引进的一批内资签约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也将在明年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增产值。另外,一大批星级酒店和房地产项目、旅游休闲项目建设投产也将促进商贸经济加快发展。三是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将有力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年,我市三大集团(TCL、德赛、华阳)工业园、民营工业园、台商工业园、意大利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开始筹备建设,园区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将有效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四是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比*年净增100亿元,增长25%,也将是拉动*年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年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有利局面,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推进工业商贸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年经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思想大解放促惠州新一轮大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加强运行调节,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抓好节能降耗,壮大民营经济,深化经贸合作,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商贸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主要依靠产业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年全市工业商贸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工业增加值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要完成上述目标,*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1、抓经济运行调节,保障要素供应。加强经济运行调控。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广泛收集全市工业商贸各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和动态信息,充实经济运行数据资源,定期做好运行情况预测分析,逐步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并发挥作用。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跟踪分析宏观政策对我市工业商贸经济的影响,研究提出应对措施。提升经济运行调控能力,切实保障煤电油供应。电力方面,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一是完善错峰、避峰及电网事故和超计划限电等用电方案。预测*年的供电量将达到156亿千瓦时,比增15%,全年最高负荷将达到300万千瓦,比增20%。预计在全力争取省网供负荷指标的情况下,我市仍有7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缺口。二是进一步推进“高来高去”调峰电力认购工作,提高丰达电厂发电积极性,确保我市电力有序供应。如不实施调峰电力认购,丰达电厂将无法顶峰发电,导致我市电力缺口将无法平衡,在用电高峰期将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状态,这必将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需继续抓好调峰电力认购工作。三是加强电网建设协调力度,解决电网建设中“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输送的畅通。煤炭方面,大力查处无《煤炭经营许可证》经营煤炭的市场行为,严格煤炭市场准入,清理持证不经营的企业,进一步规范煤炭市场。加强组织煤炭资源供应,鼓励煤炭经营企业拓宽煤源采集渠道,保证我市煤炭市场供应。油品方面,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两大集团增加我市成品油配置计划,力争扩大油品供应途径,确保稳定供应。同时加强对油品市场的监管,采取行政手段严肃处理市场违规行为,将加油站经营量纳入成品油年检考核范畴,按程序取消不营业的加油站的经营资格,严格加油站市场的准入审核。

2、抓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快“省市联手推进产业升级”工程建设,抓好项目落实,扎实完成好视听产业“一二三八”工程建设,推进我市视听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扩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企业依托技术中心等载体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三是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技术创新。重点在消费类电子、嵌入式软件、生物与新医药、装备与先进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组织重点项目参与全省关键领域重点招标,力争突破一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四是着力建设好服务平台。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鞋业检测平台中心等一批科研中心和公共实验室建设。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名牌工作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和名牌产品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名牌创建工作。*年,争取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2个,省名牌产品10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惠州名优产品20个。

3、抓内资招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围绕惠州设地级市2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推介会的内资招商工作,推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上新台阶。二是继续抓好’*招商引资推介会内资签约项目的落实。三是主动出击,“走出去”招商,扩大招商领域,*年计划赴广州、深圳和江浙发达地区召开招商引资专项推介会。四是加强与外地商会、协会、资产运营公司的联系,进行联合招商,继续加强与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和广弘、广业、广晟三大资产运营公司的沟通联系,利用它们的资源做好项目引进工作。五是认真做好组团参加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和省第五届珠三角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为契机,扩大我市招商引资成果。

4、抓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以推动惠东、龙门两个山区县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配合全市工业园区建设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一是加强领导和服务,营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按照市政府领导提出的“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加强对我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领导和管理,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想方设法,筹措开发园区资金。要积极利用国家财政政策,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大量引入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三是合理规划,引导园区产业布局。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园区特色化”要求,完善和细化产业转移园区的产业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四是统一征用,做好土地盘整工作。对园区范围内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征地、开发、出让、管理和土地收储制度,实现“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储水、一个龙头放水”。五是要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园区发展。要切实加强园区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完善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六是跟踪落实,确保项目发挥效益。按“投产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同时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确保尽快投产发挥效益,以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5、抓节能降耗,确保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完善节能政策制度。制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为现有企业的节能管理和新上项目的节能准入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二是要全力实施四大重点节能工程: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工程、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工程、重点用能单位实施长期监管工程、政府机关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三是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制订强制性的地方能耗限额。对能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加快推进其节能技术进步,并规定新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实行电价调节政策,采取有效的电价调节,在现有的峰谷电价基础上切实推行差别电价;*年起对淘汰类企业每度电加价0.2元,对限制类每度电加价0.05元。五是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至2012年,我市将关停涉及31家水泥企业的共56条机立窑水泥落后生产工艺、能耗高、污染大的生产线;淘汰所有4吨/小时以下和使用8年以上的1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关停涉及4间发电企业的共24台单机5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总计将实现节能量40多万吨标准煤。六是加大对节能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有关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财政对节能项目的扶持力度。此外,还要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6、抓软硬环境建设,促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一是要继续贯彻落实和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扶持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二是要继续推进民营经济工业园的筹建工作。抓紧完善民营经济工业园规划等前期工作,推进园区尽快进入实质建设阶段,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吸纳有实力的民资项目和骨干民营企业进园发展。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探索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信用担保行业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支持一批管理规范、业绩好、信誉高的担保机构做强做大,扩大融资担保能力。推动有条件的优势民营企业创造条件上市融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争取把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作为一项每年实行的长期政策来落实。四是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各级行业协会、企业商会的沟通联系,组织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各种经贸活动,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7、抓行业管理,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一是对流通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尽快制定出台《惠州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若干意见》,组织商贸流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的有关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补贴。二是加强商贸流通行业管理。加强商贸流通业运行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商贸流通业运行、发展动态,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典当、拍卖、品牌汽车经销、报废汽车、二手车、餐饮、美容美发等流通行业实行行业管理。三是跟进抓好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特别要做好对市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孚宝物流仓储、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金泽国际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扶持一批大型物流、批发、连锁企业,培育商贸流通业新的增长点。四是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村市场开拓与消费升级,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抓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研究制定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发展规划,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建设。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4

明年我们经济建设方面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项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既要抓好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又要重视基础

产业的整合提升,更要全力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既要关注企业单体量的扩张,又要着力推动企业质的提高,更要积极提升产业的内在关联度和整体优势;要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坚

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镇域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基础

1、科学规划园区发展。积极把握我镇被列为省级中心镇和进行镇域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业功能区空间和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做好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扩容和提升文章;

2、加大征迁工作力度。重点做好横泾村海王公路两侧300亩建设用地的征迁和齐家集镇60亩土地的征用;

3、启动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有关政策,尽快启动工业功能区污水主干网延伸线工程的建设。

(二)重招商

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开放发展步伐。一是加强招商基层基础工作,合理定位招商区块的产业布局,强化项目包装策划,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充

分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动员企业以商引商、以贸引商、关联招商,鼓励企业嫁接改造、增资扩股。三是注重提高选资水平,把财政贡献、拉动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选资的重要评价

因素,实现引资提量又提质,要重点引进一批汽配、新型建材、纸制品等与镇域产业关联性强的项目,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在巩固内资引进成果的同时,争取在外资项目引进上有突破。

另外在强化工业招商的同时,积极推进大型三产项目招商,探索实践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招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促转型

1、按照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要求,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拓展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2、要加大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品牌创新的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引进、开发省级以

上新产品10项,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产品1项,实现新产品产值率30%以上。加强品牌建设,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

(四)优服务

1、不断完善工业项目招商、洽谈、签约、建设全程服务制度;

2、继续实行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和项目的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继续加强劳动用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监管职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

(五)抓减排

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把节能减排任务落实到每家企业。加快水泥、造纸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进造纸企业的污水生化处理项目和齐家水泥的“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建设,确保各项节能减

排工程尽早全面投入运行,发挥现实效用。

二、企业服务与监管(安全生产、劳动保障、企业服务等)

继续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安全和谐发展为基础,围绕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为中心,突出监管、服务并重的工作思路,将监管融于服务,使监管

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努力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确保我镇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1、建立安全生产合作组,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优势互补,知识经验共享,有力推进全镇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

2、抓好残疾人员安全管理和特种设备(车辆)操作人员的素质教育,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学习会、培训会,全面提高业务知识、操作水平、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设备到人、责任到人

,努力完成*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任务,使我镇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5

一、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世纪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家。

二、商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平方米以上。

三、特色街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凤凰美食街于年月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第二,继续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一是围绕经济功能区的划分与培育,制定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辅以引导性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改善经营环境,营造独特的商业氛围,同时,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品种、品牌、品质和特色上做文章,进而打造街区整体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二是认真总结凤凰美食街建设的成功经验。凤凰美食街的规划建设和商业运作,为我区发展特色商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在其它特色街区建设中灵活运用。三是对已具雏形的特色街区加大扶持的培育力度。如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中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及正在建设中的天门山路电子电器商贸等,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取多种鼓励性措施,促使其壮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好中江商贸园。中江商贸园位于下二街,与中山路步行街毗邻,该项目己经专家、学者考察论证。通过对这一地块的整体改造,将其建设成中西合璧,古今杂成,既展现芜湖老城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发展商贸经济的新亮点。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6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困境

由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产业增速放缓的问题逐渐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度越高,就越能促进该地流通产业发展,同时城乡之间的流通业及流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造成城乡地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分为外部市场原因和内部产业结构原因。从外部市场来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且在短期内很难快速复苏,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致使了区域经济增长乏力;从我国内部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商品流通管理机制不健全,商品流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及制度环境亟待完善,传统实体经济向电子商务转型进度慢,且两者仍处于竞争状态,没有实现较好的融合。因此,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实现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改革,对此要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的引导性作用,以商品高效流通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城乡统筹视角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城乡统筹视角出发,实现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体系和区域经济体系间的耦合作用。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相反两者还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快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会带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由于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对此通过流通将商品转移到消费能力更强的城镇地区将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直接拉动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带动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城乡统筹视角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影响作用是相互的,城乡之间商贸流通发展需要依托于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各项资源禀赋,如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等。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提供了各类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些基础性条件将决定商品流通发展的程度和层次。随着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各项流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保障商贸流通所必须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逐渐成熟,其必然会促进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及城乡商品流通业务发展的初始阶段,其他市场主体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主体包括政府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从事物流、存储的第三方企业等。政府管理部门从宏观调控角度出发,规范商品流通的秩序,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流通主体提供资金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商贸流通市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加入,有助于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共生发展,其促进了各项资源和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通与分配,从而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同时,商贸流通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城镇地区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其最终可缓解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一方面,随着商贸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大及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其会在城乡区域之间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实现产业的聚集发展。规模经济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从而使城镇和农村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实现规模报酬的递增。规模经济的另一优势是,其能够继续扩大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乡之间流通产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会带来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其不仅能够带动城镇地区区域经济的增长,还会促进城镇边缘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商贸流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其需要多次反复的迭代寻优,以达到最优状态。(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刺激作用。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能够融合更多的创新元素,从而增加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和开放性。由于地区之间商贸流通产业会受到区域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都会决定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及未来的走向。因此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商贸流通产业需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走势持续低迷,我国国际贸易总量有所下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同时经济的发展应更注重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缩影,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以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均衡发展。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其在国家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普遍超过30%,而我国流通产业远低于这个指标,这也表明了我国流通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区域经济与商贸流通之间耦合发展,要求转变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刺激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第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在国际贸易交易额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推动国内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其能够以内贸拉动外贸、以国内区域间的商品流通弥补国际贸易的缺失;第二,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同时还能加强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因素都恰好也是贸流通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软硬件条件;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协调与融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多样化能够创造出新的流通业态,最终拉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二)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商贸流通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区域范围内,特别是在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方面,商贸流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第一,流通产业是连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流通产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原有地区的经济优势,并弥补该地区原有的不足。例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是各种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没有商贸流通业的支持,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就无法进行流通,从而也就无法体现原本应有的价值。因此,商贸流通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通过商品流通的手段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并以消费需求带动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刺激生产规模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动力来源。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商品流通环境的改善必然会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原有的二元结构体制,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有助于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优化。因为商贸流通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化分工,是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发挥出本地区的产业优势,从而通过流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商贸流通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了优势。商贸流通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可以间接地带动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将这些地区的产业优势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助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紧密相连,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其消费水平的上升及地区之间流通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对此应充分发挥出流通产业优势,以商贸流通带动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应进一步做好商贸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引入先进的商品流通技术、管理经验及流通人才,以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通产业的发展,最终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的耦合作用。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改革路径探索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7

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11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8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11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9

随着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也逐步升级。无论是信息管理与利用、技术研发升级与运用、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还是物流仓储环节优化与平台构建、行业人员素质与专业性提升等,都有了长足进步。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区域生产。商贸流通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中间环节,对于区域商品生产而言,它发挥着引领导向作用,其导向性不仅体现于区域生产规模上,还体现于区域经济效率方面。如果在某个时期,某个区域的商品生产数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就意味着要对过剩产品进行合理的保存,尽可能协调产供之间的关系,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对过剩商品进行存储,就增加了商品的生产成本,相应的流通成本也会随之提升,消费者价廉质优的消费需求也会受到影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社会的整体供需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生产作为社会供给方,商贸流通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经验累积、模式创新、环节优化,诸多有利因素集聚到一起,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使市场经济可以拥有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石。当社会生产基石稳固后,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增加政府税收,也促使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具体见图2所示。刺激区域消费。商贸流通的另一端就是商品消费,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最终都是为了商品消费,商品消费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商贸流通业对区域消费也会产生影响:首先,它会对消费商品的类别产生影响;其次,还中图分类号:F713.1文献标识码:A会对消费信息的提供、消费市场的开发、消费群体的划分等产生影响。商贸流通业的中介枢纽作用可以真实反映消费者的需求。优化区域分配。社会经济活动中还包括商品的初次分配环节与再分配环节。商贸流通在商品初次分配过程中发挥的是枢纽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商贸流通衔接商品的供与求,调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商贸流通环节使商品的生产、销售到消费,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的整体流程。再分配的内涵则更为丰富,而商贸流通是实现再分配的关键环节。因此,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商贸流通体系,使商品在商贸流通的支撑下,快速、顺畅的流通,才能使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变得同样快速、顺畅。如果无法保证商贸流通体系稳定运动,就会影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加强区域产业关联。商贸流通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中间环节。商贸流通发挥衔接作用,使社会生产的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各个环节都会得到不断的优化,水平不断提升。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业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稳定、持续增长,并且可以充分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着区域的核心产业,相关产业也在关联效应的影响下向其集聚,从而实现以某种产业类型为核心,相关支持产业为幅射的产业集群。区域内产业关联性不断增加,整个区域经济被彻底激活。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提升。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发展,但是也会对其产生反作用。在商贸流通环节中,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会比其他影响要素更为突出,更为活跃。它们不仅改变了商贸流通理念、模式、实现路径,并且拓展了商贸流通的深度与广度。然而,任何产业发展的至高点都是层层上升的。人们不懈追求着更顺畅、更稳定、更持续的商贸流通,因此,人们就会不懈探索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人的脑力劳动以技术运用与技术研发的形式参与到商贸流通产业中来,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技术的隐性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保障功能也是越来越强。二者强力推动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商贸流通业也不断对其提出更高要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解释选用的解释变量指标有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业仓储物流业的增加值。选取的另一解释变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选定的模型控制变量分别是资本投资、劳动力数量、产业结构。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如下所示:(1)模型中,被解释变量lnGDPit表示各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解释变量lnWRit、lnACit、lnTWPit分别表示各省上述三类流通产业的增加值,控制变量lnCapit为物质资本投资,lnLabit代表劳动力数量,lnStruit代表产业结构,εit是误差项,模型中的数据均来源于2010-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表1显示了研究变量的统计结果。(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1.全国范围检验。依据面板数据,由statal2.0检验结果Prob>chi2=0.0000得知,P值小于0.05,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上述三类流通产业对GDP的增长均在1%的水平上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批发零售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住宿餐饮业促进作用最弱。除此之外,劳动力每增加1%,可以带动GDP增长0.275%,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产业结构系数为负数,可以判断第三产业并未促进经济增长,这与实际存在差异,导致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不够优化,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例过大,但是创造的价值却不大。2.四大经济区域检验。我国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个经济区域。分块回归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三类流通产业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批发零售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其三个区域则作用明显。东部、西部、东北部GDP增加量依次为0.281%、0.398%、0.198%。第二,住宿和餐饮业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其他三个地区的促进用则十分显著。第三,交通运输与仓储物流业对于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每提高1%,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的GDP将会提高0.329%、0.115%、0.140%、0.531%。

改革商贸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规划先行提升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商贸流通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器,传统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版图都处于自然的、自发的状态,其科学性、效率性都不高。如果让商贸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要让其充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让其规模、效率、模式、体系都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商贸流通网点的设计应该从区域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流通体系的构建应该凸显现代化、前沿化、专业化、先进化,充分发挥其基础与先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商贸流通顺畅、高效的前提与保障。各个地区都应该以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为幅射,构建涵盖范围广泛的物流体系,使农村的商品流通不受基础设施的羁绊,保证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农用物资供给畅通,实现城市商品双向流通顺畅。加强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建设。商贸流通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不仅要指导产业规模,规范产业发展,更应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护与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有效的引导政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外部投资,在供电、供水以及用地方面,都适当给予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吸引力。除此之外,面对当前各类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题,还应该出台宽松的、富有实效性的金融信贷政策,帮助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其次,健全商贸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商贸流通从业者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条例,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挖掘区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商贸经济。首先,应该发挥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流通业主体,积极参与到产业创新中来。通过制定与实施完善的保障措施,让那些综合实力强、进取拓展强的企业,伸入广大农村地区,将先进的经营模式引入到农村,让各类加盟店、连锁店在广大农村地区扎根,使各类流通主体在乡村得以延伸。其次,应该凸显区域经济特色,注重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功能,将区域特色文化有机融入到流通产业中来,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购物、餐饮一体的特色商贸流通业,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探索“互联网+商贸流通业”发展模式。“互联网+”时代里,商贸流通业也迎来了转型与迅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让互联网为商贸流通业服务。首先,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商贸流通企业应该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积极研发满足企业业务拓展与经营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构建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其次,应该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流通业协同发展,打造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经营模式,借鉴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展示商品,吸引客户,完成销售环节中的资金支付,再利用物流运送商品,实现商品销售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珊.物流流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化发展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2.熊曦,柳思维,张闻,汤春玲.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3.董劲.现代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4.来文珍.基于县域经济的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

商贸经济发展范文篇10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引导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消费潜力被逐渐释放,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农村消费成为拉动国内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10.9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0.3万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为5498元,相关数据统计参考表1所示。农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拉升工业产品消费需求,以家电下乡、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村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方式大量兴起,农村居民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步增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国内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通信网络实现“村村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农村电商业务也在飞速发展,农村快递物流效率也有较大程度提升,极大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往来,对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加深。与以往单打独斗方式不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表现出专业化、组织化的趋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增加,对凝聚农村经济发展力量具有重大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在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供销系统为主的农村商贸流通模式成为我国农村市场运作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孟立慧,2016)。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4.4万家,是2012年底的3倍。每个村平均有3个农民合作社,全国入社农户11759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8.1%,成员出资总额46768亿元,超过一半合作社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服务总值11044亿元。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组织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力量。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打开市场。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城乡不仅仅是经济区别,也是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身份区别,经济问题与国民生存的尊严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国家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希望通过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步缩小发展差距,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体系是扩大内需、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任保平,2011)。城镇和乡村只是产业结构上的划分,而非身份地位的划分,农民是一种职业而非一种身份,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消除身份区别,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综合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优质农产品通过现代电商模式输送到城镇地区,为城镇居民生活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水等基本物资,农村现代旅游业发展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新消费选择,参考表2所示;另一方面,城镇地区工业产品,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汽车等不断下乡,为缓解日渐饱和的城镇市场提供了新的市场渠道,也极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社会进步。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是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发展,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意义重大。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逐步趋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在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农村市场潜力得以开发的基础之上,前者是硬约束,后者是软约束,道路交通网络的布局是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根本。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条件逐步改善,客运总量逐年增加,农村快递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401万公里,占公路网总里程的84%;截止到2016年,全国农村地区快递物流覆盖率已经超过60%。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截止到2017年底,郑州韵达公司有乡镇网点80多个、中通公司有乡镇网点101个,村镇网点覆盖率都达到了100%,顺丰县乡网点覆盖率也由2015年的60%左右提高到了80%左右;以京东农村电商、农村淘宝为代表的农村电商业务正处在快速发展当中,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稳定,见表3所示。

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经济效应

就业效应。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催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就业需求,进而促进了新型就业结构的形成。一方面,农村居民因商贸流通业发展,在农村电商、互联网信息技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客运、农村旅游服务业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农民收入渠道大大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就业人口的重新分配,一部分具备更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居民进入城镇地区就业,通过返乡创业及返乡消费方式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部分则为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基础服务,如服务员、快递员等。返流效应。商贸流通业逐步向农村地区扩展将引导城镇地区的人才逐步向农村地区倾斜,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居住、消费理念的变化,进入农村地区工作、生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这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社会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远比简单开设几家工厂、淘宝店的作用要大。这种返流效应下,城镇地区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管理技术、创业思维等都会被带到农村地区,对现有农村发展模式产生冲击,能够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产业效应。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城镇地区始终会形成一种互动机制,两个区域市场本身无法分割,只能在互相交流与合作中才能实现全面进步。简单而言,农村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输送至城镇地区,乡村旅游服务以一种反向方式反哺农村,城镇地区优质工业产品实现下乡,这种消费格局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对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产生积极作用,而且会在市场变化中不断进行调整,形成正向或反向的调整机制。流通效应。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建立在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基本构建完成的基础之上,具体包括城乡高速公路、乡村公路运输环境的改善,以及快递物流网点的全面布局,批发和零售中转中心的建设,进而所形成的系统化的流通网络,以实现城乡之间产品和服务的快速传递。随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反过来会进一步刺激增强农村流通效率,采用现代技术优化农村流通网络,提高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层次。综上,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返流、城乡之间产业结构调整及流通体系优化四个角度产生相应的效应,对实现农民增收起到关键性作用,见图1所示。

现阶段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流通主体缺失问题凸显。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主体是国有收购部门,农户必须按照国家定价统一销售农产品,农民收入与流通关系并不大。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60%-70%的农户通过与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转商进行农产品交易(张如意、张鸿,2011)。农户作为分散化的卖方,大多数农户的规模比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力量相对薄弱,交易次数和交易频率增加但交易收益率低。而且,农户在交易过程中因处于弱势地位而丧失了议价能力,对销售渠道没有掌控能力,导致农户只能被迫接受批发市场或中转商的价格。由此,就会导致农户利益受损,农户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农村商贸流通效率较低。虽然我国农村地区较以前相比其流通效率已有大幅度提升,但其提升空间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农民增收效应机制不显著。随着农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构建我国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已是当务之急(魏勇军、彭新宇,2013)。农村商贸流通效率较低具体表现在:农村地区物流配送网点少,配送周期长,且综合服务质量较低;农产品对外销售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农民获得价格低、通过农业生产增收效果差;农村居民在从事商贸流通业务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仅能获得微薄工资收入。与城镇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地区,农村商贸流通业在业务多样性、产品多样性方面均存在差距,抑制了农村居民增收空间。例如,城镇地区拥有各式各样的商店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而在农村地区商贸活动则只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城镇地区拥有大量的工厂、企业满足居民工作需求,居民收入来源渠道通畅,但农村地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农民收入增加有限。

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