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16:20

儒家思想教育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儒家美学;思想;价值

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要有我国的艺术设计特色,而我国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造物的价值观念形成,使得造物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始终与我国社会共存共兴。时至今日,没有被时代淘汰,主要是其吸优吐劣的自我升级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及其哲学根源,让儒家美学思想更好的为当代代环境艺术设计服务。

一、设计理论价值

1、“仁”是基础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仁”是在思想上积极催人向善的因素。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爱人”就是以人为本的有力支撑。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艺术性上要以人为基础,要服务于人。反之,设计师也无从谈起合理的设计理念。

2、“礼”是标准

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礼”是维系封建社会秩序、共生和谐的道德规范与保障。“礼”的最终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礼”以固有的数字、颜色、纹理、式样、陈设等形式展示在各个角落,维护着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宗法。“礼”作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设计理念由过去服务于封建法统的角度,而演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设计中的材质、数理、装饰样式等元素,达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设计理念

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个固有思想流派的专利,但却是每一个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为完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国哲学思想。追求环保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讨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存在着对人本身和看待自然两个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实践价值

无论是中国古典风格、还是当代的新中式风格,都是利用中国元素中的图腾、花纹、色彩、陈设等外观装饰形式来营造环境艺术设计的外观表现。

1、“和”为贵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和”为贵是儒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平衡观念和内敛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内容实质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世间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一直伴随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响着社会。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折中、平衡、内敛的主体趋势,这一趋势也应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参”

“天地人相参”集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观念,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同时,倡导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应对态度。儒家美学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长期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其辉煌的历史,也会在未来散发出吸引人的光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动的自然环境当中,应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这以理念不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强大自身,影响外界的方式,是对“修齐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设想。然而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设计教育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源伟人,更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教育祖师。所以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对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影响尤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对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应该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积薄发”的循序渐进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和其他科学一样,不能速成与复制,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2、消除“见利忘义”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礼教、政权要求就是两个字:“忠”和“义”。在商品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创造科学、艺术、合理的环境,来获得劳动报酬。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专业技术上应具备相应的高度,同时在职业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职业精神”

儒家美学思想创造出中国的儒雅高尚“士”阶层、日本的忠勇忍义“武士”阶层、韩国的“贤人”阶层。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教育中,儒家思想强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思想上要有独立的人格、踏实的作风、诚信的态度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

儒家美学思想是我国历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潜流。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对外影响和传播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等体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颜文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C].见: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学与社会现代化[C].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汤常鸣儒家文化对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价值[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当代价值

自儒家道德思想发源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没有削减,随着民族发展需求对于儒家道德思想的运用也在与时俱进。儒家道德思想重视修身养性、严以律己,在当代社会上无论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优秀人格的人才,这就使得教育机构逐渐重视儒家道德思想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合。儒家思想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展现,对当代人们道德取向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需要受到社会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进而提升国民综合道德理念。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内容。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以“和谐”为主旨,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且和谐一致的。儒家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两者息息相通,需要友善对待自然万物人们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重视“厚生、正德”原则,宣传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之道。天地之大,人们要善待自然,万物都有其生长之道,自然大德与人们的“仁”性具有相互性,这是儒家思想“仁民、爱物”的主要体现。人们的生活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所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人们需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可有效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1]。(二)关于人与自我的道德内容。正确看待自我是儒家倡导的主要思想,在自我认知方面儒家更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在方方面面体现人的生命、人格及道德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的自我发展有重要引导意义。从孔子、孟子和苟子的人性观中,能够看出儒家思想强调人都可通过自身努力,逐渐改善不足而成为“圣贤”。因此,自我的修养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存心养性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素养提升所要重视的核心,体现了“心正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人们的自我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要求,逐渐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另外还要“好学”,才能不断学得更多有效的思想,努力学习逐渐调整身心,达到修身养性的更佳效果。当人的思想程度丰富了,再去“践行”做到知行合一,是儒家对于自我方面的重要观点,这种自我修养和实践也是当代社会人们必须的内容,有助于人们道德思想的传承发展。(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内容。孔孟思想孕育了儒家核心观点,对于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且儒家思想不主张三个主体之间呈对立面,更注重群体的和谐共赢。儒家认为社会秩序需要遵守,道德原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让人们懂得“仁、义、信”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2]。人们在社会工作中以“礼”待之,各自有各自的职位和责任,大家各司其职保证秩序的安稳顺利,儒家还强调“忠孝”理念,对待亲人要有孝道,对待领导则要忠诚,这是为人应该遵守的基础内容。儒家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仁厚”的基础上,人们在社会上通过仁爱道德为人处世,社会会反馈给人们关爱和照顾,这是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重要人文氛围。儒家思想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主要重视社会中他人和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视度较弱,在现代社会上存在一定落后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融合。

二、儒家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小康社会的道德建设。儒家道德思想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帮助现代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发挥儒家思想精神努力奋斗,为推动小康社会发展做贡献。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领导地位,重视儒家道德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价值,才能促进民族整体发展,促进“三个代表”思想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教育,要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儒家道德思想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二)建构“德育首位”的教育意识。我国重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虽然传统的教育中强调德育,但教育为首并非德育唯一。教育机构需要重视道德教育在各个学科或方面的教育,保证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德育在各育中的地位,才能将德育工作顺利进行[3]。我国教育需要强调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辩证统一性,将德育贯穿于各个教育工作中,以达到德育的最大价值。(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儒家道德思想。儒家道德思想弘扬爱国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人士,其中“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促进了我国传统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承。儒家道德思想主张爱国、独立和奋斗,使得我国在实际的革命过程中凝聚一心,共同实现革命理想,发挥了儒家道德思想重要作用。我国优秀的儒家道德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发扬,激励人们奋斗自强,这也是民族发展的基本精神支柱。(四)立足真善美的统一,建构小康社会理想人格。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交往共事都需要人格的保障,儒家道德思想立足真善美的人格基础,进而构建理想的小康社会。儒家思想提倡“仁信”和“美善”,是促进人格完善的重要观念,对于人们自身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价值,突出了道德品质的“仁”,以及人最基本的“善”。在现代文明和谐的社会中,对于人才发展需要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应该追求真、善、美,可提高人生观的境界,进而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自身更有用的价值。

三、儒家道德思想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促进社会教化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随着社会整体迅速发展,当代教育中思想道德的教学实践成为教育重点,学生逐渐体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教育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当代教育需要重视社会教化和自我教育的相互结合,建立综合的教育体系,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社会品德的呈现是出自于人们内心的接受,人们只有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长的动力。社会教化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能够让人们加深对品德的认知,在社会上吸收道德概念,调整自身的行为思想,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己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对自己的错误思想进行主动的改正,促进了受教育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自我教育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教化的结果。自我教育主要是利用思想道德内涵进行自我审查和反思,但是若没有社会教化的环境也无法使得自我教育外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吸收需要重视受教育者自身情感和道德认知的发展情况,这是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不能单单强调社会教化方法的应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品德的内化影响。因此,社会教化和自我教育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基础和条件,两者需要共同存在和发展,才能实现道德教育在受教育人身上内化和外化的体现。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教师可将教育与儒家道德思想深入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并永不言弃。儒家道德修身养性,在确立“圣人”的人格目标后,人们通过每日的苦苦修炼以成为一名“君子”,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断在生活中严以律己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目标,能够提高当代道德思想教育效果,让受教育者更清晰地了解人格目标,通过努力改正不足,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作用。此外,要发展内省式自我教育方法,根据儒家道德思想核心理念进行自我反省,重视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古有“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我教育的缩影,强调时刻的自我审查和反省。受教育者通过内省可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自己的行为思想有一个认知,并在社会现状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进,对一些不好的习惯做出有效调整,有利于塑造优良的自我人格[4]。还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当代社会中更加重视个性化发展,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强调教育主体的自我意识。受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自身综合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够取长补短,同时教育者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在社会教化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根本指导需要教育双方躬行践屡,重视道德实践的日积月累。将知行合一思想应用于当代思想道德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品德修养,引导受教育者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在生活实践中注重自我教育,塑造更高尚的道德品质。(二)重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统一。儒家道德思想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需积极借鉴儒家道德思想,提高教育培养的效果。首先要重视生活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德育实践教育中充分利用生活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内涵,因为道德最终要落实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道德教育内容产生共鸣,才会更深刻的认知道德。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实际案例为学生讲解亲身感受,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道德理念和深刻内涵,进而在生活中主动实施道德基础,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激发学生对道德思想教育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实践教育,将儒家思想与道德理论结合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增强学生亲身体验,有助于在实际中严以律己,提高道德规范能力。所以,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结合儒家道德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去改善自身的道德素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中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精髓,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而言都有重要价值,我们需要积极继承儒家文化中有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思想,才能促进当代人们的综合素质。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育机构需要深入探究儒家道德思想内容,并更好地与当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具人格素养的高质量人才,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秦丹.浅谈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2]史茹.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186-187.

[3]贺韧.试论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30-33.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3

近日以来,为深化自身教育工作与中华文化理念的融合,强化自身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素质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建设。我积极参加了我XX学校组织的为期XX个月的到山东学习儒家思想文化活动。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和体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理念,并将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与思想道德理念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知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他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用自身一生坎坷的经历,创造出古今中外最无可替代的哲学创始人。他是一位极具有影响力与教育能力的“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亦是是中华教育伸入发展到世界文化教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学说中蕴藏着生活与教育等真理和智慧,他主张的:“以德教化人民,以理治理国家。”的思想理念,一度成为一届届国家领导、成功人士与著名教师相竟学习和贯彻的重要思想。

在此次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和研究了《诗经》、《礼仪》、《孝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深刻学习和体会了儒家思想,并通过思考和学习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中心性和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具有着非凡的力量。尤其再教育事业中,儒家的发展更是深触着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

一、师德之道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为人师表,应以正直为先,以德为主。要以仁爱之心,光磊之德从事教育工作。“仁爱”是儒家思想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在《论语》这一经典书籍中曾出现过109次。其不仅仅之为人之仁,更是指为师之仁、只有做到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进取、诚信、谦逊的优秀人才。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建设,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在学生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进行反省与学习,吸取他人经验,所谓“吾日旦三省吾身”。只有做到将自身建设于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成功。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师能之道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正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自身热爱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学生传播学习精神,播种学习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时代,教师只有具备多种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为祖国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丰富自身的教育生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诲人不倦、待人不厌”也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素质要求。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它需要教师细心而又细致的为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模范与榜样的力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师的工作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教导学生做人,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影响学生行为的发展。因此,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建设,要在语言、穿着、行为等多反面对自身进行规范,起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威慑力与表率作用。

3、爱岗敬业、民主平等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阐述了儒家司其位谋其政的主观思想,再教育事业中它要求教育人员做到工作严谨,做事弛紧有度,强调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教育事业是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将自身的精力与能力全部投生于自身的本职工作之中,做到勤恳教学,奉献教学,并要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民主平等,做到对学生一直对待,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三、师教之道

1、因材施教

在教育事业中,虽然有教无类,但也要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而孔子则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在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做到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思并重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4

(一)过度“西化”引发了道德危机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初,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为了发展经济,新加坡不断的“西化”——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及技术,“为了电脑化而成为讯息中心,而实行了英文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加坡建成了以制造业、金融、交通运输、贸易、旅游为支柱的现代化经济结构,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加坡经济甚是富足,但同时也使新加坡处于“面临道德危机的阶段”。新加坡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犯罪、吸毒、色情、嘻皮、离婚、堕胎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二是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怕吃苦,怕脏怕累,不赡养老人,年轻夫妻不想生孩子等等。

(二)传统家庭结构的丧失

在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加坡重要的社会组织和家庭结构也出现了变化。1965年来在新加坡政府及其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到了八十年代新加坡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进步的景象。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进展,新加坡社会也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西方的腐朽生活价值观逐渐腐蚀下一代,社会失去坚固的家庭结构,而这又是长期以来促成新加坡社会团结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如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李光耀提出:要以儒家思想去抗拒欧美风雨的吹袭,同时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李光耀说:“我们的任务是在我们的孩子思想还未定型而且还可以熏陶时把儒家思想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以便这些处事待人的态度能够在他们长大后根深蒂固,终生不忘”。

(三)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少量的欧亚裔人种构成。长期以来,华族人口占了新加坡将近八成的人口比例。新加坡政府认为,儒家伦理有爱己爱人的精神,它不但和各种宗教或文化没有冲突,而且还能够和它们相互融合。“学习儒家伦理,能够使我们尊重各种优良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另据新加坡198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大多数的华族是受着儒家思想的主宰,因此,政府认为“如果把儒家思想丢弃掉,等于切除了华人的根”、“儒家伦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华族文化的根源”。据此不难看出,新加坡政府此时推行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为了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施

(一)多措并举,奠定儒家思想教育基础及拟定教学大纲

1982年2月,新加坡教育部正式宣布将“儒家思想”列为中三中四学生必修宗教/道德教育的第六个选修科目,让不想修读宗教知识的中三中四学生选修。新加坡政府在宣布该决定后,便多措并举来奠定儒家伦理在新加坡的思想基础工作。一方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专门开设陈列橱介绍孔子哲学思想的中英文书籍,并将有关儒家思想的书籍文章编印成书目免费向民众提供,让民众了解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号召各社团、宗亲团体协助宣扬儒家的道德思想与理论,加强传播东方传统与价值观念,并尽力保存以发扬中华文化。最受人瞩目的是,新加坡政府邀请海外儒学专家多次到新加坡演讲、开展研讨会、座谈会等,出现了“群儒汇狮城”的热烈场面。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舆论机构都对这一事件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导,引起了新加坡举国上下及世界多国的关注。海外儒学专家余英时教授、杜维明教授等八名教授先后赴新加坡,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等活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多番共同探讨后,初步拟定了适合新加坡社会的儒家思想课程教学范围及纲目。最终由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综合各方意见后提出了一个纲要,并于1983年3月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委员会上通过。

(二)《儒家伦理》中文教材的编写及推广

《儒家伦理》教材的编撰工作是艰巨的,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除了编写中文版的教材外,还编写了英文版教材,以便学生修读这一科时,可自由选择以中文或英文作为教学媒介。整个儒家伦理教材的编写、推广与应用是灵活、迅速而有序的。部分教材一经编写完成便及时的公开在选定的中学试教,待一套完整教材的编写完成后,便迅速在这些选定的学校中全部推广试教。1983年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首先编写中文版教材,1983年7月,中文教材开始在15所选定的中学试教。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导后,1985年开始在所有学校全面推行。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不断收集各个《儒家伦理》授课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以及在推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根据新的教学需要于1987年为儒家伦理课程编写了辅助材料。1988年,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总结《儒家伦理》在各学校推行的经验,对1984年出版的《儒家伦理》进行了修订,正式出版了中三《儒家伦理》课本修订版。1985年,中四《儒家伦理》教材正式出版并开始试教。

(三)英文教材的编写及推广

英文教材的编写是在中文教材完成的基础上展开的。1984年,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开始编写中三学生英文版教材。用英文编写儒家伦理教材,这在世界上是没有过的,新加坡开创了这个先河。也正因为如此,英文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世界上并无既有的儒家伦理教材英文教材及相关经验可借鉴;另一方面儒家伦理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如何把古代的传统思想精髓既能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又能让学生易于理解,这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尽管“英文教材的编写困难重重,但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还是客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84年上半年完成了编写,1985年开始试教。经过为期一年的实验教导后,1986年,《儒家伦理》英文版教材在所有学校全面推行。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在推行儒家伦理英文教材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推行效果,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于1987年对其进修了修订补充,并增加了辅助教材。

三、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特色及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儒家伦理教材特色

儒家伦理教材的编写是此次道德教育运动的难点及亮点之一:《儒家伦理》的编写遵循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教材的编制不是一次编写出来就“静止”了,而是“动态”的、发展的,结合教材推行的实践,经过长时期的试教,不断地的修订后才完成的;整个教材及其配套资料非常齐全,这些教材不仅包括学生的课本、教师手册、学生习作簿和补充教材外,还包括了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透明软片、挂图等视听教具;课文的编写以适合学生的第二语文程度为原则,力求深入浅出,同时配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使学生容易领会,并能付诸实践。《儒家伦理》的编写及其特色,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一本好的教材能为使用者带来事半功倍之效。海南国际旅游岛在今后的道德教育教材编写中,不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的这些良好经验,以编写出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道德教育、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教材。

(二)“新加坡模式”的“社会工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政府所推行的儒学道德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策划和率先推行的具有“新加坡模式”的“社会工程”。“新加坡模式”的道德教育运动由于由政府主导,使得其在施行的时候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能所有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该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海南省政府应该辩证的学习“新加坡模式”的“社会工程”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学习“新加坡模式”一些好的举措,使之应用于海南国际旅游岛道德建设实践,以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民的道德水准。

(三)儒家传统思想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5

公元前800到200年间被称为轴心期文明年代,提出这个理论的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他认为这个时段里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影响后世的思想,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他传统道德观念,印度以佛陀思想为主,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都证明了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一次觉醒时代。轴心期文明成为在道德失落时候的参照物,人类把轴心期作为道德发展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社会出现道德问题时,麦金太尔经过研究和分析,就主张用重建社群的方法回归到亚里士多德主张的道德伦理轨道。诚然,我们不能把麦金太尔的思想照搬到我们国家来,也不可能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传统中。我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而这些资源中最为持久和优越的当属儒家思想。然而近年来儒家思想也被搁浅,甚至被破坏和蚕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追求更多的利益,唯利至上。面对类似西方社会的道德环境,应该利用和开发我国的优秀道德资源,以维护我国道德秩序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固有的文化环境使道德资源都蕴藏在儒家思想里,这些潜质的资源应用到今天也有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个人道德修养丰富,我国是文明古国,古代中国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而且道德没有阶级之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足可以证明君子的标志就是道德修养。尤其是儒家文化里特别注重自觉修养和内涵的储蓄。《论语》中大量的语句都在渗透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内在超越是儒家的主要内涵。其二,孔子思想常见的就是推己及人的思想,由个体的善行、善言推广到他人和整体的善言善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同时也要由己及人。其三,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和“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给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示我们尽可能为别人着想,运用人类思想的精华去约束经济利益之下人与人的私利道德问题,因为人类在功利心面前也注重尊严的存在[3]。要想使儒家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常发挥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要孤立孔子思想,用融合渠道向人们灌输儒家的道德风范。把儒家传统文化结合教材进行传承。其次,校园文化氛围要以道德思想为主,凸显特色,用儒雅之士的因性功能发挥潜在的道德威力。再次,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活动,设立活动的主题,打造经典有意义的孔子思想作为道德文化的精髓。

二、在道德实践中树立道德行为标准

首先,实践和德行是紧密相关的,这是麦金太尔的主要观点。因为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改变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可以改善人的德行,这也是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道德发展必然要在道德实践中才能行进,道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别人、塑造别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和集体,“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4]。可见道德教育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的。其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道德教育强调的主要内容,这也就要求做人要表里如一。如今道德知识的掌握不是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主要标准,而是要看他的道德行为。麦金太尔认为所谓的实践就应该获得内在利益,外在的功利性利益是次要的,真正的道德就是道德的实现,因此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要关注道德的实效。其次,道德规范要求人应该自觉遵守行为标准,仅仅做到这一步也不够的,还要养成德性,这是由于品德不止拘泥于课本之中,而是德性生活,养成行为习惯,形成真正的道德品质。

三、社群生活重返道德生活领域

解决我国道德问题的切入点是麦金太尔的社群思想,这将预示着社群生活思想将要重新返回道德生活领域。从社群的生活特征和内涵来看,所谓的社群是宗教团体、部落、城邦,麦金太尔认为宗教团体对人类的道德规范影响最为重要。立足于传统立场,麦金太尔建议回归社群生活,他对道德思想重返社群生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了可信的论证。

1.追溯历史传统。追溯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还原历史中道德品质的面貌,从而为社群生活中道德思想的回归找到可信的依据。首先,看历史社会中的宗教组织,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孝字当先,此外就是忠诚的忠,这些内容是最能于无形中约束人的。其次,看传统的绅士社会里的思想道德,绅士靠着家族秩序维护道德文明,推行教化。我们追溯民国年间的社群组织,虽然盛行地方主义,民间的集体活动也十分活跃,然而这些都是在一定道德准则下进行的。回顾传统的社群组织,并不是要复古或者照本宣科地回归社群生活,一些迂腐、陈旧的理念必须予以摒弃,因为现代社会不再有曾经社群生活的土壤。传统社群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时空里长期存在,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适合当时的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2.现实中道德生活的需要。人是道德的对象,应该具有感性和理性的思维,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靠道德来规范,道德思想要回归社群生活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基于此,教育学的有志之士提出了生活德育理念一说,他们认为只有儿童时期才是道德培养最佳时期,随着学校教育品德的深化和生活德育的不断深入研究,可以看到个人生活、制度生活、大众生活和道德生活互相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呼吁公民的道德教育归回社群生活本位。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促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的道德思想却在明显地落后,国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浮出水面的社会矛盾阻碍了道德教育的发展,因此只有重新建立社会中间组织,才能为道德教育的回归奠定基础条件,才能确保中国社会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道德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实现的,是个漫长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6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其内涵非常丰富,简单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公民政治化的过程,是公民接受政治思想、政治文明与践行政治行为的过程[2]。从功能视角来讲,一方面能够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与其他公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良性发展,加快国家政治建设,促进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在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思维的养成,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将其培育为合格的公民。政治社会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养成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政治社会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与契机,为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教育提供了诸多平台,如: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常态等;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比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举行公共政治活动、升旗仪式,开展党建活动等等;而且还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教育与实践训练就是引领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审视国内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场域,存在大学生自主自觉意识不强、养成教育的内容与项目不宽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制约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1.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养成的自主自觉意识不够强。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学习、专业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兴趣非常高,自觉自主性很强,而对于终身受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兴趣不浓,甚至不够重视,这反映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的自我动力机制构建不足,也提示了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要充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不够宽泛。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与规训时,往往没有很好地将专业教育、公民教育、网络教育、礼仪教育、创业教育等方面融入其中,致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养成教育的内容缺乏足够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影响了其创新性,使得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要注重内容与项目的拓展,防止多个项目整合与融合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第三,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的生活化与实践化不够。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学习的多,缺乏实用性与实践性,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与养成上显得较为不够。往往是面授式课堂教育的多,却不善于开发及运用网络资源平台,影响了这种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第四,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考核与保障不得力。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与规训中,比较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考核考查,忽略对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法治水平的考核;往往注重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忽略了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实践活动所需条件的配置,难以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机制的持久运行。2.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规训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从学校层面审视,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教育在表面上很重视,不过真正落实到需要经费、人力、物力以及相应的场地设施、实践活动平台等方面就显得不够积极与主动。从教学建设上来看,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开发利用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致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显得有些闭门造车。第二,从学生自身层面反思,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像对待专业课那样用功,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公民素质、文化素养、法治素养等有待加强,也影响了高校养成教育效果。第三,从学生家庭层面分析,很多大学生家庭往往关心的是大学生的学业情况、专业发展、就业情况等,而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教育关注不够,指导不够;甚至有些家长本身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就不高,没有为其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第四,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当前我国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出台了很多文件,这些文件往往是规定了教育的内容与措施;但是具体的考核制度与保障措施规范不够,致使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教育往往处于一种比较宏观的把握状态,具体的监控工作做得不够。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现状,高校应该积极回应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新常态,好好思考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潜心思考政治社会化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规训的理念、内容、方式、考核与保障机制的创新完善,以此构建起适应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1.以自主性自觉性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不断健全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体系。高校应该好好分析政治社会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理念的要求,坚持自主自觉性的养成理念,积极引领大学生形成自我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教育的好习惯;坚持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社会化、生活化的养成教育方式;坚持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机制科学化运行;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与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协调发展;形成复合创新的养成教育思维,力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教育不断创新,不断吸纳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2.以公民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的内容体系。养成的内容与项目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的内涵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好好分析政治社会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内容层面的要求,在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本身内容的创新整合外,应该积极将公民素质教育、学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媒体素养、社交礼仪、家政知识等方面融入其中,以此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教育的内容,拓展其视野。3.以网络平台与现实平台整合为主要手段,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的形式。养成的方式与手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的形式,因此高校应该好好分析政治社会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形式层面的要求,坚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予以开发创新与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应该充分借助校地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平台,创新开发一些实践性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的优势,积极开展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远程教育与自我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教育形式的吸引性,扩大其覆盖面与惠及面。4.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与自觉践行为主要目标,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规训的保障机制。教育养成的保障与考核机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规训的有力保障与督导,因此高校应该好好分析政治社会化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条件层面的要求,从经费、制度、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做好相应的保障供给,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教育的监督与考核检查,以便形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养成教育的强大威慑。5.以发挥个体、家庭、社会多方合力为关键,不断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规训的协同机制。从学生个体层面,作为“90后”的大学生,应该积极适应政治社会化的发展,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积极参加政治社会实践,努力培养自身政治参与能力。从家庭层面,家长们不应只关注子女的学业情况、专业情况、就业情况等,更应重视子女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同时,家长自身也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努力为子女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应该积极从法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育规训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社会化环境;加大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晓庆.基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高校道德人格培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

[2]赵红梅.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

作者:周杨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第二篇

一、儒家思想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儒家文化则是这个宏大系统的主干。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现如今我们把孔子视为一个有丰富哲学思想的人,从容地探讨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我们并不是把孔子当作一个神,如果把孔子当做神,那儒家学说自然也就当成了一种宗教,我们除了单向地接受它,或者抛弃它,就没有其他的选择。真正的智慧,来自理性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面对孔子也一样。真正的儒学,绝对不是宗教。儒家思想关键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在这些永恒的课题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服务的。

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道德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虽然不断向前发展,但是还面临一些问题,用良好的方式解决大学生现存的思想道德问题,有利于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一)理想信念模糊与缺失。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忙着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度,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停下脚步去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去发现我们过度去追求的物质生活真的和精神生活达是否达到了一致。在校的大学生似乎也是如此,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理想价值的重要性,有些同学更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尽管他们还在学校学习他们应具备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本来就模糊的理想和信念也开始发生变化。环境越开放,他们的价值观也越多元化,理想也变得不那么存粹,从而掺杂了更多的功利性和物质性。他们可能在遇到某件事情时,由于欲望的驱使,往往会做出丧失自己底线的行为。在当代,我国正处于社会急速前进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个大发展时期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代的大学生能够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良好健康的理想信念不仅对以后自身的发展又重大意义,而且也对未来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1](二)社会责任感淡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每个人的生存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越发展,有时候人的自我社会意识就会降低,社会意识的降低,就造成了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得失,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尤其是事情与他们无关的时候,他们更是一脸迷茫与冷漠。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不是需要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你随时准备着去承担责任,去奉献,但是至少在危机的情况下,不要只做一个路人;当身边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要为了保全自我而造成更大的牺牲。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更应该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三)诚信问题突出。诚信待人,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的最根本的底线和原则。诚信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由于社会生活中竞争问题和自身利益问题的频发,人们便自动忽略了诚信问题,使得生活中出现各种欺骗、抄袭、违反约定等行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校园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行为、因逃课而欺骗老师打的行为等,虽然学校也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来制止或者减少诚信实践的发生,但是效果却不尽人如意。这也使得学校陷入一个困难的境地。在大学校园诚信问题的不仅有家庭和学校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起到不好的作用。当然,学生自身意识不强更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诚信问题的重要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不仅影响自身人格的发展,在未来更是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从根本省加强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教育势在必行。(四)亲情的淡化。情感是维系我们与自己的亲人关系等之间的桥梁,亲情之间情感关系的淡化同样是我们社会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亲情关系的淡化主要表现在子女对父母的情感上。“孝”作为我国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和基本规范,“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至今不过时。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弘扬道德教育,但是生活中依然存在空巢老人无人抚养、子女之间相互争夺老人遗产等社会问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多数人在亲情问题上表达了积极的态度,但是一落实到行动上就呈现另一种状态。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中长大的,没有受过太多的苦难,所以不懂得体谅和尊敬父母,认为父母现在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就这样享受着父母给予的安逸的生活,当有时候父母不能男足他们的希望时,他们会向父母发脾气,殊不知这安逸生活的背后,父母为自己的儿女付出了多少。可能有些人还会认为父母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是衣食无忧,却不知道而父母更在乎的是和子女在一起的有浓厚亲情的日子。因此,加强教育学生维系亲情有其必要性。

三、儒家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作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秀思想道德继承的同时,并且把它融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仅给儒家思想的继承提供了一个途径,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一)强化观念,课堂围绕儒家思想。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需要不断的强化,对其的在强化体现在课堂教育上主要以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思想道德意识,高校利用这一平台,将儒家思想融入其中,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灌输给学生。例如:展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为爱国主义为情怀的教育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忘身报国,把这些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学会心存善念、关爱他人、扶危救济、感恩社会,培育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观念。[2](二)提高意识,校园文化围绕儒家思想。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平台,涵盖了精神文化、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如:设立“仁者爱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等标语、口号等,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力量。(三)提升修养,自觉学习围绕儒家思想。要注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增强对孔子仁学思想道德精髓的积极认同,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将所习得的道德理论应用于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强化道德情感。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让位于学生,当代的教育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省”、“慎独”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要虚心学习和思考,吸收思想道德精华,自觉抵制其糟粕性思想的不利影响,这样,才是真正的自我修养得到了提高。(四)巩固成果,网络宣传围绕儒家思想。为了巩固思想道德的教育效果,采取校内的网络来宣传儒家思想。如:制作相关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儒家思想的理论学习和传播要与时俱进的同时,又要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在传播的方式上也要紧跟时展,通过运用新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高校利用校园网络的宣传优势,支持和鼓励校园网站增设道德教育的文化专栏;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时推送儒家名言警句;定期举办与思想道德有关的活动,让大家踊跃参与其中,用理论联系实际来巩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结语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它包含的道德观念和育人观念等,将其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在思想上有一定教化作用,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内心的仁爱之情,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而且对未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陈月.《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2016年.

[2]张宏燕.浅谈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J].科教导刊,2013,(13):90.

作者:刘玉杰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第三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分析

(一)道德规范建设存在着缺失。大学生由于年龄与生活经历的影响,其本身的思想观念建设依旧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缺乏个人道德规范建设的思考。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其一,部分大学生将自身理想制定为奋斗与发展的目标,但是却不具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所提供的基本支持。所以,其在奋斗过程中容易满足于既定利益,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充分考虑。其二,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部分农村学生初入城市,可能会在普遍的享乐精神与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出现严重的心理自卑问题(二)当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十分泛滥。相比传统的教师主导式大学教育而言,现代化的大学教育工作逐渐提高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精神的培养,但是缺乏了教师的主要引导。学生在面对社会中的多种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潮时,很难确保个人不受诱惑。部分大学生更是在这种基本现状当中更加有倾向的追求舒适、安逸的享乐环境与享乐生活,缺失了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朝气状态与奋进的精神,逐渐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如何切实提升自身地位,保证个人利益上。在这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精神,集体责任感较低,更难谈奉献精神,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危机问题加重。

二、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优化的措施分析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当前各大高校为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纷纷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却没有投入过多的课程重视,使得该课程沦为形式化课程,难以发挥其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当切实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前提开展相关教育工作。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积极应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将枯燥的知识转化成音像、视频等生动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应当以时代变化为参考,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生命安全、网络安全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特征作为主要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养成。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应当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思想测评系统研究当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引导地位,端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建立养成教育体系。思想道德教育理论需要学校、教师进行引导式培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实现相关理论的灵活应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脱离不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首先,教师应当以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为基本目标,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社会知识面,提升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让学生自觉的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使其潜移默化的成为学生的内在思想素质,帮助学生从当前误导式的社会人才观念中跳脱出来,深刻理解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根本要求,避免受到误导,从而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以此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不断的自主实现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建设。其次,教师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自主的实现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在社会中赢得个人发展。(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要实现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应当首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分为,潜移默化的进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吸收。所以,各高校在进行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当中,应当有意识的实现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融入,优化校园环境,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会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个人的引导与调动能力,积极组织多种校内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在这过程中,提升个人对良好的思想道德的感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学校为实现校园文化内涵的充实,其还可通过建立思想道德示范宣传墙的方式来实现。要求管理人员就学校中的先进思想道德事迹进行收集,并将其通过宣传墙进行展示,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就相关的先进人物与事迹展开学习,这样的做法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据学校思想文化的高低,一切活动、行为的开展都以此为发展基础。除此之外,大学领导还应当提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邀请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经验的教师、教授来到学校,定期组建理论讲座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培养。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核心,其不仅对于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还对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着支配性的重要意义。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学生道德规范缺失、个人主义占据主要思想地位的困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触手,积极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教育以及深入高校文化中的道德品质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实现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春英.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5-56.

[2]闫周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研究——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新闻与写作,2017(5):124.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7

其二,敦煌儒家文献具有浓郁的敦煌地域特色,其中不仅保存有学校的教材、学郎的作业,还有一些明显体现着敦煌地区特点和编撰特色的史学文献。这些文献,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教育、语言文字及社会风俗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目前,敦煌儒家文献作为一个类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整体的把握。近年来,敦煌儒家文献的专题研究如儒家经典、蒙书、书仪等有较为深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专题研究代替不了总体研究。总体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敦煌儒家文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分析、把握敦煌儒家文献的前提,而这项工作目前却做得不如人意,属于薄弱环节。

包括儒家文献在内的敦煌遗书,通常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①。这是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的分类。四部分类法不能包括敦煌遗书中的宗教文献、官私文书及胡语文献,这些文献需要另外分类。1958年,王重民把自己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汇集成《敦煌古籍叙录》一书,收录经部24种,史部25种(牒、户籍除外),子部62种,集部33种。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种四部分类法,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都需要修正和增补。

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四部分类法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于是,学者们开始寻找新的分类方法。张弓主编的《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就打破了四部分类法,将敦煌典籍分为儒学、佛典、道典、史地、文学、书仪、杂占、科技、藏文典籍等九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四分法涵盖的内容和类别更加全面,而且还把儒学作为一大类特别单独提出,这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儒学在此书中作为一个类别,仅仅包括儒典和蒙书,又有遗漏,不够周全。

以上两种分类法都是针对整个敦煌遗书而言的。至于敦煌儒家文献,则迄今不见专门的分类研究。

敦煌儒家文献,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必须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以类相从,理出头绪,以方便研究和利用。这就需要一个为其“量身制作”的分类法。制定这样一个分类法,前提是要对敦煌儒家文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认识其性质、特点,然后考察每一写本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三点:一是认真分析写本的内容、性质和功能;二是根据写本原有的序文,以窥知其编纂目的与动机;三是依据写本的实际流传与抄写情况、抄者身份等,弄清其作者、时代、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判定每一写本的性质②,充分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仔细斟酌、推敲,制定出大致合理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最后对敦煌儒家文献作出明确而合理的分类。笔者据此把敦煌儒家文献分为四大类,即:经典类、历史类、蒙训类、杂著类。这个分类是粗略的,未必完全适当,仅仅是笔者的一个尝试。相信今后随着对敦煌儒家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还会总结出更为科学和严谨的分类方法。

经典类儒家“十三经”,敦煌遗书中留存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年代最早为六朝,最晚为北宋,主要属于唐五代时期的写本。除此之外,与这九经相关的一些注、疏、义、解、音等文献均属此类。

敦煌现存儒家九经,可再细分为八类:周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记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尔雅类。

周易类,主要有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陆德明《周易释文》等。尚书类,包括孔安国《古文尚书传》、陆德明《尚书释文》等。诗经类,有白文《毛诗》,毛亨、郑玄《毛诗传笺》,孔颖达《毛诗正义》,佚名《毛诗音》等。礼记类,主要包括白文《礼记》、郑玄《礼记注》、孔颖达《礼记正义》、唐玄宗《御刊定礼记月令》、陆德明《礼记释文》以及佚名《月令节义》和《礼记音》等。春秋类,包括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魏征《群书治要·左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范宁《春秋梁传集解》、佚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节本》和《春秋梁经传解释》等。论语类,主要有白文《论语》、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疏》、佚名《论语摘抄》和《论语音》等。孝经类,主要有白文《孝经》、郑玄《孝经注》、唐玄宗《孝经注》、佚名《孝经注》、《孝经郑注义疏》及《孝经疏》等。尔雅类,主要有白文《尔雅》和郭璞《尔雅注》等。

历史类敦煌文献中与儒家有关的正史、编年、儒家人物传记,以及包含有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道德内容的一些图谱、族志、地理、诏令、奏议、刑律等都属于此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敦煌文献中的刑律文书基本属于唐代,内容丰富,涉及到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有关文书就包含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应当属于敦煌儒家文献,因而把它们在历史类中列出。

这部分参照《四库全书》史部的分类法,略作调整、改动,可分为正史类、编年类、谱牒类、地理类、诏令奏议类等五类。

正史类,包括敦煌遗书中已发现的《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籍残卷。编年类,敦煌遗书中的编年类史书构成复杂,既有荀悦的《汉纪》、干宝的《晋纪》、孙盛的《晋阳秋》等,还有中晚唐时期在敦煌地区流传的孔衍《春秋后语》、李筌《阃外春秋》等。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中还存在数种不见著录的敦煌地区的编年史,如:由S.2506、P.2810、P.4073、P.2830共同组成的“唐朝年代纪”,S.5693、P.3721“瓜沙事迹纪”、S.2252V“两汉至唐年纪”等,鲜明地体现出了敦煌地区史学著作的编纂特色及地区史学的特点①。以上这两类,从编撰指导思想到选材、谋篇,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绳,以春秋笔法隐恶扬善,维护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维护封建正统。谱牒类,家谱、族谱是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事迹的文献,是对家族传承历史的记载,应该属于历史类。敦煌儒家文献中记录婚宦、世系的家牒,以及记述同一家族不同时代人物传记的家传均属于此类。地理类,敦煌地理文书,是敦煌遗书中珍贵的文献之一。主要有沙州、伊州、西州的地理残志、敦煌地理杂文书、全国性地志、西域行、五台山行记、姓氏地理书。诏令奏议类,诏令居多,以保留下来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的诏、敕为主。奏议类文献比较少见,附于此类。蒙训类属少儿启蒙书。这类文献在敦煌遗书中,数量不少,可专立一类。内容与儒家相关,包括儿童识字、日常生活常识、自然知识和历史知识、道德礼仪和行为规范等等的启蒙教材以及家书、家训等。《论语》、《孝经》、《毛诗音》、《礼记音》、《尔雅》等文献,虽然在敦煌地区也曾被用作启蒙教材,但从这些文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不仅仅属于蒙书,更属于经书,这里不再重出。

蒙书的认定与其范围的划分,学术界看法不一,而且有的蒙书与类书纠结难辨,其功用不易区分。近人余嘉锡在《内阁大库本碎金跋》中指出了这一点:“诸家目录接收此书入类书类,盖以其上自乾象、坤仪,下至禽兽、草木、居处、器用,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颇类书钞、御览之体。然既无所引证,又不尽设词藻,其意在使人即物以辨其言,审音以知其字,有益多识,取便童蒙,盖小学书也。”可见,蒙书本应列为小学之流,从周至隋,主要以提供学童识字用的字书为主;隋唐以后,随着蒙学的发展与普及,蒙书的编撰也从单纯的识字教育中摆脱出来,发展成为包括识字教育、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等内容丰富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由于此类文献大多通俗鄙俚,史志多不著录。

汪泛舟先生《敦煌的蒙童读物》一文,按写卷的内容、性质,分为识字、教育、运用三类。郑阿财、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一书,则把敦煌遗书中的蒙书,分为识字类、知识类与德行类三大类。这两种分类法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参照采取的分类法是,把蒙训类分为蒙书、家训两类,其中蒙书类再分为识字类、知识类和德行类三类。杂著类在敦煌文献中,有不少杂抄性质的写卷,内容庞杂,很难适当归类,但其内容又或多或少包含有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表现出儒家思想的色彩。暂将其列入杂著类,以待进一步梳理研究。

杂著类可再细分为书仪、占卜、儒论、杂抄四类。书仪是敦煌典籍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书信的程序与范本。书信又有尺牍、书疏、笔札、刀札之类的多种名称。魏晋以降,书信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或体裁,谓之尺牍之学,并成为世族所具有的“仪表”之一,也是士人立身所必备的一门学问。敦煌书仪写本包括朋友书仪、综合性的吉凶书仪,以及属于官牍性质的表状笺启书仪三大类。对于占卜,我们基本上采用了张弓主编的《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①一书中对敦煌占卜文献所作的分类,主要有:卜法、式法、占候、相书、梦书、宅经、葬书、时日宜忌、禄命、事项占、杂占、其它等13类。儒论,主要收录敦煌儒家文献中的儒家理论著作。杂抄,抄录的其他儒家类文献。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8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

张謇作为晚清状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儒家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1]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他还以“仁爱”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帮教活动。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目睹此景,张謇万分悲痛。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工艺,使其有一技之长,俾能独立谋生,具备收容与教育合一的性质[2]。场内还附设“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张謇曾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3]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是一脉相承的。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上下午各2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残废者生病、死亡,均由院中负责医治、埋葬[4]。张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没有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行动中,他的儒家民本精神和仁爱思想在其创办的慈善事业中得以充分展现。除了以上列举的“贫民工厂”、“恶童感化院”、“游民习艺所”和“残废院”,他还建立了棲流所、改良监狱、养老院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振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张謇是本着一颗“仁爱”之心帮助这些机构内的特殊人群的,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謇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他更以他炽热无比的“仁爱”之心经营着南通的自治事业。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南通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张謇一手带动的,他的帮教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特殊人群帮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五扶一促”内容包括“精神上扶心,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智力上扶学”以及“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精神上扶心”主要强调刑释解教人员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重新找到社会归属感,尽快融入社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生活上扶困”主要是指是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一失足成千古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很难再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有的刑释解教人员甚至变得无家可归,再加上社会上的偏见,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很容易再次铤而走险,极易“重操旧业”。因此,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上的扶困是帮教活动的重中之重。“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就是进行就业辅导培训,进一步增进社区服刑人员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正确择业、就业、自我创业的能力,同时宣传就业新政策、新法规,在社区服刑人员自我创业时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帮助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智力上扶学”是指刑释解教人员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学习,主动接受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益的守法公民。“一促”就是“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即对回归社会后的守法公民的思想教育,包括认罪悔罪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转变他们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仁者爱人”,“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涉及到特殊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张謇“仁爱”的思想也得以在“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中传承了下来。

二、以德育为主的人格培养理念与健康身心的创塑

张謇饱读儒家经典,“盖以科目进者,平日诵法圣贤,讲明义理,本源故已清明。”[5]他深谙孔子的仁、义、礼、忠、孝等道德伦理“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6]他把孔子所倡导的人格视为人生完美、高尚和理想的品格,一生践履。可是当时社会“今国人道德之堕落破坏极矣。蔑礼教,弃信义,习为欺诈,变幻百出,宁有人理可说!”[7]的现状,使得张謇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国人大病,在有天良者无知识,有知识者无天良,或乃并二者而无之,而立于左右斯民之地。”[8]在张謇的观念中,道德的衰败要借助道德的完善和强化来挽救。张謇认为“伟人必智,必仁,必智,必勇。”[9]“若谓如人格,人果所行不昧良心,不背公道,即遘无妄之祸,自有不朽之名”那便是一个伟人。张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10]培养高尚的人格必须从“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开始,“人但问能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否耳。自爱者不得而辱之,自重者人不得而轻之,自信者人不得而眩之,自立者人不得而挤之。”[11]同时要“能勤苦”“能自苦”。[12]因此,道德教育对高尚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国三年,以南通地濒江,密迩沪上,风气所扇,以妓为生者日多,恶鸨虐妓之风亦日盛,乃发起筹办济良所。”[13]“南通济良所”这是一种为不良妇女和娼妓而设的收容机构。该所除履行一般的收容职责外,还对入所女子施以教育,学习科目不仅有国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并有研究人生行为之价值、指示人类处事之方法的伦理学,“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14]“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独罹其黑暗矣”济良所特别强调对不良妇女道德的教育,开启她们的智慧。这不仅可以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而且在改良社会风气,保障妇女身心健康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有着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文化传统,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张謇以道德为主的培养理念对现代的特殊人群帮教有着极大的影响。重视对特殊人员的道德教育也是“五扶一促”思想的一大特色。南通司法局利用当地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德育内容以“听人生故事、学革命传统、谈进步感悟”等为主,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的奋斗史、自强心、人生阅历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感悟人生曲折艰苦,树立进步信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自由、感恩社会的宽容和帮助,做到自信、自立、自强,迷途知返,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此外帮教中心配备了心理测试、电脑分析软件及多种国内外先进心理放松和治疗设备,建有接待咨询室、沙盘治疗室、训练室、宣泄室、团体活动室、档案室等6个功能室。中心聘请资深心理专家定期坐诊。当今司法局在继承张謇的以人格培养为主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增加了心理辅导和教育,这对于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健康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与创业援助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传统的教育强调伦理纲常,是谋道而不谋食的理想主义空论,张謇针对这一缺陷,摒除了“学而优则仕”的陈腐思想,强调“以实践为主”。他帮教思想也同样如此,他认为只注重人格上的完善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挽救那些失教失养人群,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那些高尚人格的养成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张謇特别注重失教失养人群的自力更生的能力的培养。正如他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传授自立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造就合格的士农工商,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使人人都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15]民国元年,张謇建金沙市游民工厂,收留地方游民及贫苦弟子,分别惩顽、拘禁、恤留、收养四部,使之习工艺,受教育,期满出厂,俾能执一艺就正业,为良善之民;张謇自在狼山建造残废院、盲哑学校以后,又在南通城西门外将清时的养济院改建成“南通栖流所”,收养哀怜无依之乞丐。栖流所内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食、息、起、居都有定时,置工作室使能有习艺的场所。凡被收养者“日做粗工”,并“习有小艺”,使其能有作工谋生、自食其力的能力,然后分送各处令其作工自立。张謇的谋生教育理念真正“使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的人不至于流离失所。做到婴有所育,长有所教,青壮有所用,残疾有所依,流离有所栖,灾荒有所济,垂老有所养,尸骨有所葬”。张謇对特殊人群的谋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谋生,不至于流落街头,无所依靠,甚至“重操旧业”,再次误入歧途。“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不仅继承了张謇的谋生教育的观点,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根据个人的特长,免费组织参加技能培训班,如电脑、电工、维修工、烹饪等培训班外,还开通“就业扶助绿色通道”,对有志创业者,联合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对有就业培训需求的特殊人员,由劳动人事部门免费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这不仅帮助了创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一批人参加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当代司法部门继承了张謇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仁爱”观点、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高尚人格的培养理念、“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这三点帮教思想,使帮教思想具有了更明确、更丰富的近代内容。这不仅为“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还启发他们在现有的帮教模式下继续创新,将张謇的帮教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发展完善新的历史时期的帮教工作,使得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逐渐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要求。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了解到自身教学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师从学生学习心理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保证历史教学工作更加顺利、高效。

1重视学生感受,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虽然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已经提高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但是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感受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本身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就要重视学生感受,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后期运用的顺利程度[1]。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普及的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综合使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呈现出与该历史有关的图片、影视资料、电视情节,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历史情境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搜集更多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图片,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情景,提高学生学习该内容知识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在日后回想起鸦片战争时,可以借助教师所提供的图片,更全面的回想起鸦片战争内容。

2抓住教学重难点,理清历史教学脉络

虽然对于学生来讲不同的高中历史内容都十分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重难点内容,重点内容为学生必须要深刻掌握、理解、记忆的历史知识,难点内容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高难度的历史知识,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反思,发现只有做好重难点知识教学工作,学生才能够构建出整体高中历史框架,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明显[2]。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厘清历史教学脉络,明确整体教学框架;随后,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整体框架中明确标出教学重难点内容,并在开展该阶段教学内容时,提高对其的注意,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强化教学下,更扎实的掌握重难点历史教学内容,保证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3强化学生记忆,做好复习回顾工作

与数学物理知识相比,高中历史知识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更高,因此,学生需要反复学习、记忆该方面知识,从而加深对相关历史内容的印象,保证学生后期使用的准确性。但是,笔者通过对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反思,了解到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更重视新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这样的教学结构呈现出不尽合理的现象,学生学习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当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疑问时,高中学生还会反思自身的学习能力,影响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3]。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象,历史教师需要在开展新课程教学内容前,仔细搜寻与该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并通过复习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的历史教学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旧知识记忆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新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文学的繁荣》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引导,让学生在回顾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快速的走入《文学的繁荣》一课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知识的记忆。

4加强教学中历史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合

历史本身与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因此,加强教学中历史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详细讲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详细的了解到我国发展史,激发出学生自身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积极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使学生在相关历史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后,高中历史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的解答,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思想,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思想教育意义[4]。

总而言之,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只有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才可以使学生掌握到更多与我国文明、文化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基于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反思,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后教学中需要更重视学生感受、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做好历史知识复习与回顾工作、强化历史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历史历史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

作者:陈旭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参考文献

[1]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54-56.

[2]杨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81-182.

儒家思想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对策

现阶段,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将思想教育切实做到位,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1传统中医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1.1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

传统中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除了能够治病救人以外,同时也是文化载体,对其加以充分利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中医文化,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培养更多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1.2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习惯,排斥传统书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民俗习惯更是知之甚少。高职院校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提升上,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高职技能人才培养中,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13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传承中医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围绕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组织相关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并鼓励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现状

2.1重技术技能,轻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的主要职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职业技能培养上,思想道德教育明显不足[2]。

2.2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思想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石。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通常会将关注点放在专业课教学上,专职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2.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应加强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个人修养、待人接物、精神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思想文化教育,以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当前,我国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技术型人才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虽然部分学校已设置了相关思政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且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师生沟通交流较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部分学生未认识到思想教育对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的人文素养未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加强高职学生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的对策

3.1宣传传统中医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传统中医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开展思想教育时主动将其有效融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宣传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相关讲座,并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中医文化为主题开展板报评比、辩论赛、中医文化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教育效果。强化教师的培训工作,确保广大教师能够挖掘传统中医文化具有的育人价值,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传统中医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思想认同,丰富学生的医学常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生人文社团

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医文化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更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地方政府可为高职院校提供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扶持,促进高职院校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前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现状出发,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使其对传统中医文化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思教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作用,引导并帮助学生成立中医人文社团,并组织好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社团成员选拔必须做到公正、透明,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并学习到更多知识,实现自我提升[4]。

3.3开设第二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运用第一课堂进行学科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高职院校学生众多,应充分发挥班级的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班级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可将传统中医文化作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实际案例、视频录像、小组合作等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传统中医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进而提升教育效果。此外,第二课堂不应仅局限在课堂中,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草地、图书馆、种植园等场所,使教育活动更丰富且具有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公众号、APP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教学更具针对性。中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传统中医文化,从而使自身掌握的中医知识更具系统性。西医专业学生也应了解并具备一定的中医诊疗思维,积极传承传统中医文化。非医学专业学生若对传统中医文化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其接触相关中医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教学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基础较好且性格开朗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对传统中医文化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并负责一些宣讲工作;对于基础较弱且性格安静内向的学生,可安排其从事文字宣传方面的工作[5]。

4中医院校融合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4.1融合的理念和原则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思政教育规律,保证传统中医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其中。首先,落实综合渗透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实效,应利用不同渠道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应正确认识“大思政”内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思政教育、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融合起来。其次,秉持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主题,教育过程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最后,坚持辩证原则。传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历史积淀,且和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紧密相关,因而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必须依据客观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法[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传统中医文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思想教育。

4.2融合的内容

2014年,我国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时必须将培养爱国精神作为核心,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以及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落实到位。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指导纲要的导向作用,使这些题材能够真正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药类经典则是展现中医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经典著作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教育时,教师可有效利用经典书籍,挑选其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依据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中医药典籍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儒家思想相契合,对其展开深入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思想,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较少,现有知识基本来自于初高中的语文教材,且对相关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并未形成深刻的理解。当然,传统中医典籍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比较深刻,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可引导其先学习《论语》《大学》等非医学传统经典,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中医文化中的许多理念、疗法是源于道家文化的,可以引导学生对道家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将道家经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道家的代表人物,通过典故呈现道家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认识。当学生对儒家、道家的相关学说有了一定了解后,后续学习也会更加全面、深刻,更能深入理解传统中医文化,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7]。

5结语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华优秀文化纳入其中,传统中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有效利用能够促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要为社会输送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人才,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识到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冯利,赵玉玲高职学生传统中医文化思想教育的作用与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7):135-137

[2]余亚微,隋华杰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思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5):27

[3]邢华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06):865-867,901

[4]刘奕君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3):23

[5]江玉,谭群英,王明杰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05):90-92

[6]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4,9(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