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09:03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格外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更多的指责,关于相关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也在积极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旨在对《大学语文》的现状与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汉语言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边缘化”让人感到担忧和焦虑。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专业针对性强,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与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存在的,但大学英语的地位似乎要比大学语文高许多,部级的英语考试占据了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学生们为了过级纷纷参加辅导班,购买参考书、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其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1.无教学大纲,目的性不明确,定位模糊,课时少,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及周末,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以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程并非全校性开设,主要是给艺术类的学生开设。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笔者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气愤活跃的,可以畅所欲言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解诗词的作者和内容。

3.教学手段仍显过于呆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经常观看相应的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当然,作为体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能仅仅以现代技术去置换传统手段,而应自觉革除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中不符合现代教育精神的东西,尊重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潜在需求,以实施全面素质为己任,着意追求这一新型手段的辅读价值。适当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外视野,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征文、征稿、成立读书协会、演讲比赛等。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章所体现的道德,爱国,婚姻理念,则侧重于艺术化的表达,而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适当增加讨论,真正体现出作品的人文世界。

4.缺乏一种衡量教学水平的测评机制,个性化教学与规范化管理相互矛盾。国家教委高教司认为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以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大学语文考试计算机题库的研制。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张鼎政老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强调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找工作,不会写简历和求职信,甚至就连自我介绍也不令人满意。所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考核的目的旨在文从、字顺、得体、流畅。

二、《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大学语文教材,大体都是选择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名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根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作品加以组合,在一定的教学设计下编成。所选的作品总求能体现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也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谓是杂乱无章,在200多个版本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无相关的配套参考书,网络课件也是应付了事,体现不出互动的特点,因而也接受不到来自教学一线师生反馈的信息。过多地重复中学语文的篇目,无新颖感可言,致使学生谈到大学语文便认为是“高四语文”。这类尴尬场面值得同行们认真反思。三、大学语文改革策略

1.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教育着手深化大学语文的改革。大学时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假如一个人的价值底线确立算是精神成人的话,那么他的成人过程是需要营养的。而大学应该为精神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要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大学生必须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方可综合体现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老师认为大学语文是“涵养之神思”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学语文灌输着人文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学理念的革新。中学语文,更多地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无形制约,许多语文教师是以提供对母语的技术分析能力为目标,往往注重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语法修辞,句形句式等方面让学生掌握“解剖”的本领。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更侧重于借重作为文化精髓的文学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和关爱,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3.考核形式及教学手段的革新。大学语文课的考核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要么采用闭卷的形式,但有要给学生勾划重点,否则会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比较顺利地通过。笔者在实践中基本思路在于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分组论文讨论及课堂笔记等综合组成。至于教学手段的创新则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现有教材中的语文真正适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并不多,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某一知识核心,将课内的,课外的,已学的,未学的,不同时空的,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充满好奇的带有自身诸多生活体验的社会语文研讨氛围中形成大单元教学,进而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讲解少一点,分析集中一点,多让学生在社会大语文中历练,感悟,内化。在这一点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无限宽广的拓展性。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OBE;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OBE教育模式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这恰恰是国内高校做的较为薄弱的一环。

二、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建设现状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管理规律和方法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所有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与后续课程的联动性强,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和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建设现状,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国内外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共涉及65所国内高校和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共15所国外高校。通过分析比较,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学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教学目标设定缺乏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并占据核心位置;而在OBE教育模式中,教学目标(学生预期学习产出)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管理和辅导等活动都要围绕预期目标而展开。因此,在OBE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成为学生达成预期学习产出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组织者。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仍以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存在教学目标设定过大,对教学内容缺乏指导作用,难以支撑学生后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等问题。(二)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单一。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以讲授为主,穿插案例讨论和课堂提问,课堂组织不够多样和灵活,主要为被动学习。而国外高校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座和以个人/小组PPT展示、讨论为主的研讨课,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非常丰富。借助研讨课,教师可以检测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与授课节奏;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此外,在小组PPT展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时间管理等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国外各高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据调查统计,英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71%—86%,自主学习时长(长达100小时以上)远超于教师课堂讲授时长。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大纲、参考书目、科研文献、项目案例、课件、作业要求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而在调研中发现,国外高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与其在课程大纲中所列出的预期学习目标相对应,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方式手段多样,且更加能够实现对预期学习结果的过程监控,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形成性考核有测验、随堂练习、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小组展示、论文等多种形式,考核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终结性考核虽然同样以闭卷考试为主,但题型却更加灵活,主要为小论文和案例分析的形式,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在整个管理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完善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明确各项作业的评价指标与评分细则,细化评价标准,在不同环节跟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

三、基于OBE教育模式的管理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与实施步骤

借鉴国内外关于OBE教育模式的系列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本科教育中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实际状况,探索以OBE为导向的管理学课程改革路径,主要实践步骤如下。(一)步骤。1:明确管理学课程标准基于对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调查,结合本课程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课程定位,论证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实施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确管理学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和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ILO)。(二)步骤。2:规划课程内容与架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本行业及本学科进行调研,通过课程组研讨、专业研讨梳理管理学课程知识领域,更新完善学习内容,明确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同时,分别从概念、知识、能力、应用和拓展几个方面梳理教学内容,并设计对应的作业,结合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明确各项任务的目的、预期成果和实施方式,完善课程大纲、作业库、案例库、试题库、参考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学习产出类型,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基于学习科学理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步骤。3:建立评估机制根据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目标,制定每一项学习成果的明确、具体、定量的评价方法。要求各项作业的评价指标与评分细则,评价标准设计合理,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跟进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和改进。(四)步骤。4:对实施效果进行反思与改进对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结合外部反馈,提出其他改进措施。在学期中,进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预期及建议。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组老师听课,听课委员听课,收集听课评价意见,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专业研讨及外部反馈结果,阶段性地分析总结课程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林鹏,包能胜,陆小华,熊光晶,陈严.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2]梁彦清,高莹,王晓燕.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7,(18):59-61.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3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

、专业技术方面:

(1)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3)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4)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5)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6)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

2、具体措施:

(1)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2)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3)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4)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

(5)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6)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

(7)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8)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9)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4

通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为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一来是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想要的结果;二来感谢学校领导及各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为使自己的教学事业更进一步提高,我做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预期目标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学校主要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

1、专业技术方面:

(1)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3)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4)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5)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6)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

2、具体措施:

(1)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2)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3)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4)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

(5)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6)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7)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8)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9)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5

以新课程改革为推动力,以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点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以新课标的全面落实为契机。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牵动,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学习型团队为载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立足学校实际,广开培训渠道,坚持走“教研训一体化”道路,努力建设一支观念新、能力新、方法新、境界新的师资队伍。

二、培训目标

1师德方面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为教育奠基,做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使教师师德素质合格率达100%

2业务培训

总体培训目标:

技能训练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及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理论学习。使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与技术,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素养,富有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培训,增强教师业务功底,达到新教师要过关、青年教师要过硬、骨干教师要合格、老教师要适应”要求。

具体培训目标:

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1通过培训。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解基础教育改革与学科发展动态,2通过培训。不断探索学科改革的突破点,提升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3通过培训。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意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总结科研工作经验,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

使教师充分认识读书的意义,4通过培训。使教师乐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开拓视野,丰富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5通过培训。

促进教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6通过培训。通过开展“教研协作区研究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重点培训目标: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1注重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课堂实践能力。

形成人才梯队建设,2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发现新人、培训新人、鼓励新人,造就一支能拿得出、打得响的青年教师队伍。

实行动态管理,3注重骨干教师管理。启用骨干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

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能力指导,4注重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校英语课堂教学水平,争取有1名教师进入市级骨干行列。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

每月参加一次学习交流,一创新学习形式。要不断完善师德师能学习“四一六有制度”四一”即每人每天自学一小时。每月参加一次辅导讲座,每学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六有”即学习有材料,个人有笔记,班组有交流,集中有签到工作有考评,结束有测试。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与座谈交流相结合,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听取先进事迹报告与剖析反面典型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以评促学。抓实“集体解读,二加强学习考评。坚持学以致用。辅导重点难点;个人自学,规范学习笔记;讨论交流,举办论坛演讲”三个环节,要将师德师风教育与师能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业务培训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第一。

学习国内外、校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课例。学习研讨“优秀课例”学校教科室将定期组织学习或下发学习材料,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教师掌握本学科新课程知识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课程改革新动态。

实施“强师战略”第二。

实施校本培训,以“教研培训一体化”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1提高教学行为“六种能力”

一是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二是提高知识加工能力;三是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四是提高实践反思能力;五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力。

注重研究过程的积累,2注重“四种”培训。一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引领。强化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进行研究实验的力度。以“如何做一名科研型教师”为主题进行培训活动,加强教育科研基本方法、教育科研论文撰写的指导,用理论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二是双新”工程培训,以备课组和学科教研组为主阵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加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策略、评价制度的改革的学习培训。三是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四是计算机操作与农远资源二次整合培训。

给他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展示自我机会,3实施“两个工程”一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采取跟踪指导、压担子的措施。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实施“名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上,要树立品牌意识,拓宽培训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派骨干教师参与上级培训,学习或聘请导师指导引路。继续实施《骨干教师管理制度》一是每学期上一节观摩课或公开课,二是每学期撰写发表一篇论文,三是有课题,力争培养和造就出自己学校的名教师。

第三、锤炼师功。

1教师基本功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

有三笔字、朗读、普通话、简笔画、使用工具书、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作业设计、考核、批改作业等;一般教学基本功。

如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特点,学科教学基本功。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的办法与途径,发挥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要指教师除了精通所授学科知识之外,专业特长基本功。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具有收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操作、教学课件的制作、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

2自我反思能力培训

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一是反思教育教学理念;二是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四、本学期培训专题

1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能力;

打造有效课堂;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能从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行为。3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对越南“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越南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借鉴别国经验,推进“革新”事业;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开展重大理论课题研究等。但是,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986年,越共六大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越南全面推行“革新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和改革为中心,在农业上实行承包制,在工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放宽对商品流通的限制,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的认识。20多年来,越南“革新开放”政策的实施,使越南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2001至2006年,越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6.89%、7.08%、7.34%、7.79%、8.43%、8.17%,为东盟各国之首。外界评论其经济增长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尽管2O年“革新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越南的经济实力依然薄弱,仍未完全摆脱贫困,而且其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理论工作未能赶上实践的发展和革命的需要,未能阐明革新事业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无法为制定党的战略、主张和政策工作服务。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党建和政党工作没有达到要求;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颓废;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浪费现象严重,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共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借鉴别国经验。推进“革新”事业

1.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越共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们认为,社会主义在某种条件下会出现危机,但危机不一定导致垮台。越共坦率地承认越南目前正面临“四大危机”,即经济落后危机、国际竞争危机、党内腐败危机、和平演变危机④;并在理论上对越南社会明确定位,强调越南当前仍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认为消灭资本主义就是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地位,而不是彻底消灭私营经济,消灭所有剥削现象;强调对私有经济的“改造”已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消灭”,而是要发展它,“发展了也就改造了”。越南学术界甚至提出了“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大胆论断。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为越南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扫清了障碍,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越共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在加入东盟、开展多元化外交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

越南是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如何从一个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臣民社会”迈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是摆在越南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巨大而艰难的紧迫问题。为此,越南提出了“建设由人民、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的战略目标,把“近民、识民、重民、有责于民”作为现阶段发展民主的施政方针。国家通过的民主规制也作了相应的表述:“民知、民论、民做、民察”,较好地体现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精神,顺应了21世纪时代潮流的基本要求。

2.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推进“革新”事业。按照越南的说法,越南革新的模式是“北上取经,西方化缘”。“北上取经”是不断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尤其要研究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参照实施。越南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治理腐败等方面的经验非常重视。他们经常派人到中国考察访问,同中国理论家共同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并且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研究中国的机构。越南社科院中国问题研究所“每天关注中国的动态,看看中国领导同志在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和创新”,通过这些信息来提高越南人尤其是决策层的思维能力,推动“革新”事业。他们非常认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和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理论,认为“实践始终是新鲜、生动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这种补充就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另外,越南更加关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些研究单位计划成立专门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

近年来,越南先后出版了《邓小平文选》和中国其他领导人论述改革开放的著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十分关注,除做了大量报道外,每次都以最快的速度将大会报告翻译成越文,发给越共中央委员,人手一册。多年来,越南派出大量不同级别的团组,前来中国考察国企改革、乡镇企业、证券市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反腐倡廉、精简机构等问题,包括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每当中共中央有一些新理论、新提法、新政策出台,越方的理论界、政策研究人员就会跟踪研究或者派员访问;每当一项新举措出台前,越南领导人都要求有关部门先考察一下中国是如何解决的。他们提出“瞄准广东”,把广东当作追赶目标(原因是人口、生活习俗等差不多)。广东的每项成功的改革措施他们都会进行研究。

2004年,中越两国中央党校签署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校与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合作备忘录》,突出了以下内容:双方将就共同感兴趣的理论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双方将每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举办一次理论研讨会,中越两国轮流举办;双方每年邀请一个干部代表团互访;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将邀请中共中央党校的教授赴越南就该院教研人员和党员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讲授等。从此,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与中共中央党校建立了校际互访机制,而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的各地区分院也先后与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云南省委党校、河北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等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越南的革新事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改革的影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因党内争论可能造成的改革迟滞,也正是越南革新开放迄今并未遇到重大挫折和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苏联解体前政治、经济主要依赖苏联到主动学习中国经验,是越南独立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转折点。

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

越共强调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越南实际相结合,认为越共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越南革命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胡志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越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越共强调胡志明思想在越南革新开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认为胡志明思想是越南党和国家的伟大精神遗产。越共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基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1998年7月,越共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先进的、具有浓郁民族本色的文化。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了先进的、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即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具有人文精神。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强调,要“继续广泛深入发展先进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越南文化,提高其质量,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越南党和政府对思想理论建设、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步一直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早在1996年,越共中央政治局就成立了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以加强对越南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由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主席,委员由分散在各级各部门中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中央委员和专家出任。理论委员会不仅参与指导全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同时直接承担重大研究课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持。越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将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理论创新问题,越共为此成立了一个新的专门委员会,由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亲自挂帅,指导总结革新开放的实践经验,直接为党代会的理论准备工作服务。由于越共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对重大理论的创新工作亲历亲为,及时提出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理论问题并率先垂范,促使越南各级党政领导更加关心思想理论工作,以此来指导和推动越南革新开放事业的发展。

为了及时回答在革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全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越共中央在1992年成立了马克思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组织和领导编撰出一套与当前实际紧密联系的新教材。1996年出版的《关于当代马列主义若干问题》一书重点阐述了四个问题: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关于当今时代的一些问题。

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主任阮维贵指出,这本书既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又是编写其他基本教材的指导方针。⑥相关教材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越共党史》和《胡志明思想》等。由此可以看出越共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

2.在文化建设中发扬民族精神,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与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相结合。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以及胡志明的思想道德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国内所有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接受人类文化的精华,建设一个为人的真正利益和价值的,知识、道德、体力和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民主和文明的社会。反对违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高贵价值、违背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反进步的思想文化;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保护民族特色,大力发扬民族精神,防止全盘西化和文化庸俗化。

3.开展“建设健康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运动。越共针对“革新开放”以来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现象,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每个家庭中建设健康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和爱国竞赛,在从中央到基层的党内和政府机关内进行思想道德与生活方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2006年11月,又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以胡志明为道德榜样而工作和生活”的运动。

4.加强对中学生、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教育,培养具有高尚美好道德品质的社会公民。越南从初中到大专院校都开设了以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课。在初中和高中注重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基本知识教育,道德和生活方式教育,公民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必要知识教育。在大专院校注重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学习和法律、道德、社会学等学科的教育。另外,越南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活动中还设有“奥林匹克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知识竞赛”。

三、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开展重大理论课题研究

2005年7月30日,越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52号文件。文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明显加大了对越共干部的培训改革力度。根据这个文件,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的课程设计更加重视需求分析,根据干部培训的需要而调整教学课程。这种教学课程的调整是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的,主要表现在: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专门设立培训课程设计小组,哪个班次开设什么课程由这个小组研究后提出方案,经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科学委员会审定后生效。课程设计与开设的全部依据是干部培训目标。

目前,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对党员干部的培养工作进行革新的一个总趋势,一是增加新的课程和内容,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用战略思维武装学员并加强党性教育。涉及党建基本理论研究的有:马列观与党建问题研究、共产主义观点研究、胡志明党建思想、思想工作研究及民族运动研究等。二是在培训方法上注重研讨性,加大研讨力度,注重挖掘学员经验或集中学员智慧。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其主要意图是为教学服务,为越共中央决策服务,为指导越南的革新开放实践服务。为此,学院集中精力研究制定党和国家的战略、路线、规划问题,组织人力对各行业、各地方的有关实践进行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性认识。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借鉴创新。近年来,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大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如欧美国家的相关单位联系日益增强,与中国干部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在学习借鉴外国干部培训机构教学、科研以及理论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不断推动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例如,2006年以来,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与中共中央党校的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党建问题;党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党的代表性怎么实现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如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越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建为关键、社会文化建设为基础,目的是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解决好社会及文化发展问题。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很危险的。正因为如此,当前,越南在推进建设以社会主义为定向的市场经济进程中,重视保持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和谐发展,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加强地方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在越南,党校系统与行政学院系统关系十分密切,在干部培训方面分工明确、合作有效,它们履行着各自独特的职能,共同担当起培训越南革新开放所需要的干部的责任。越南国家行政学院与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培训的对象一样,从乡镇干部一直到中央高级干部都有,但培训的内容不同。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的学员主要是研究学习党的主张、革新与发展的思路,以掌握越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马列主义一胡志明思想;越南国家行政学院主要是对学员进行具体业务培训、管理技能培训,保证党的革新主张与思路落到实处。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与越南国家行政学院是越南干部培训链条上衔接很好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计划在未来几年集中研究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的一些有深度的重大课题。比如,在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之际,如何加强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的研究,以重新肯定越共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即重新肯定马列主义的重要真理和基石,把胡志明思想与马列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考虑创新问题。当前,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的专家们正在进行如何把马列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研究。

为此,学校参加了越南共产党20年革新理论思维总结的研究工作,其主要内容涉及四个大的方面:经济思维革新、党建思维革新、社会政策革新、对外政策革新等。2006年以来,越南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权国家定为部级科研项目,调集学术界精兵强将,把依法治国、民本精神与共产党领导有机结合,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此外,越南还设立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加强对全球化条件下越南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研究。

四、几点启示

越南共产党对思想理论建设的探索,不仅对中国有借鉴价值,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7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⑤管理科学化。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涵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系统,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

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如《适应未来,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篇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着眼未来,专门而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改革课堂教学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型论文。作者在绪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新的世纪将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现在在校学生中都是21世纪初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难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全面改革才行。”接着,在本论部分,作者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在“要改教学指导思想”、“要改课程结构”、“要改教学方法”、“要改教学手段”、“要改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阐明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

再如《试论基础教育中的“优教优价”》,是作者针对“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十分活跃,改革的规模、速度和深度空前未有”;“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步展将册,步子不大”;“久之,必将贻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采用‘优教优价’的办法来解决基础教育的困境”。全文从“实施‘优教优价’的必要与可能”、“‘优教优价’的作用”、“实行‘优教优价’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阐明了自己独特新颖的学术见解。

此外,从立论的角度分,还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这里不再赘述。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8

在构建了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团队之后,教学团队对电气与PLC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具体如下:

1.优化课程教学标准,体现课程设计的“两化”原则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调查,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工程任务课程化及教学任务工程化课程开发等环节,最终确定了《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课程的课程标准体系,明确了课程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将电气与PLC课程提炼成7个工程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岗位能力等各项素质。

2.建设电气与PLC精品课程团队整体规划,突出课程重点,分步实施课程,全面推进电气与PLC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以“两化原则”、“五会标准”、“四三原则”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开发项目、集体讨论、团队合作、陈述报告、评估取舍等。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与奋斗,2009年7月,《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3.重视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上,电气控制与PLC精品课程网站中,除了提供全套的教学资料,还为学生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项目技术文件样本,以及非常丰富的工控产品技术资料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并开通了网上互动栏目,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在锐意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探索,先后主持或参与省教育厅科技处、省教育厅高教处、黑龙江省职教学会课题6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产生专利4项,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多项。彻底实现了教学团队将教学教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渗透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环节,实现了科研向教学的多方位转化,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

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师资组成复杂,初中级职称占大多数等特点,为改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轮派教师出去培训和下厂实习锻炼,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电气控制与PLC教学团队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

1.培养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职业精神教学团队认真研究和探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他们尽快的成长,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并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的资深教学经验、高学术水平、教学效果好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作为导师,签订双向责任书。教师团队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请资深教师作报告,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引导青年教师走上正确的教育之路,保证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延续性。

2.建设“双师”型团队,培育团队精神教学团队中既有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教学成果的教学名师,也有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既有立志于本专业发展的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也有在企业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整个教学团队年龄结构较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指导和知识更新的能力,教学团队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5人,占整个教学团队的55.6%,具有鲜明的应用型教育教学团队特色。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及教学经验交流研究教法和学法,实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选出教学团队领导组长,强化组长的责任,对建设团队、团队发展的全面负责。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每个教师独立承担课程,各自为政,教学方法单一等特点,支持教师走出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定义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团队还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团队建设情况交流汇报会,对团队建设的情况进行诊断,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结束语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Abstract:Basedonthequestionnaire,thepaperdiscussestheeducationmodelofaccountingpostgraduatefromeducationobjectives,processandevaluation.Formost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educationobjectiveshouldbethetrainingofaccountants.Therefore,theeducationprocessshouldbestandardizedfromthefollowingaspects:reducingeducationduration,performingfunctionoftutors,perfectingcoursesdesign,reformingteachingmethodsandmaterials,trainingfacultiesandtakingthesisasthebasisofevaluation.

Keywords:accounting;postgraduate;educationmodel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会计人才市场存在“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现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样本数据和分析方法

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从2007年3月开始到2007年6月结束,调查人员向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省多所高校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发放纸张问卷,回答完毕后收回;另一种是网上问卷,由调查对象作答后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第二种方式无法计算回收率,所以我们只能给出有效问卷情况,共收回问卷279份,全部有效。问卷将高级会计人才需要的素质分为知识、智力、能力、沟通、道德与心理5个方面共19个问题。每种素质要求分为6个需求层次,0为不需要,5为需求程度最高。全部问卷由调查员核实后编码,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软件进行

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和用于比较均值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二、调查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9个指标的均值依次是:职业道德(4.57)、财务知识与技能(4.36)、学习能力(4.19)、团队合作能力(4.19)、心理调节能力(4.14)、决策能力(4.14)、口头表达能力(4.14)、书面表达能力(4.13)、综合知识(4.09)、管理能力(4.04)、人际交往技巧(4.03)、智力(3.98)、经济与管理知识(3.98)、领导能力(3.97)、使用财务软件的能力(3.85)、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61)、创新科研能力(3.59)、高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02)、信息系统开发能力(2.7),详细统计结果略。

收回的279份问卷中,教师79份,企事业单位高级财务人员与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200份,将它们分为两组。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方面两组人员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教师这种观点可能会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在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它们的统计量对比见表1。

三、研究结论

(一)按院校性质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我国已有100多个会计学硕士点,加上其他硕士点设置的会计学方向,很多院校有能力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1]笔者认为,一般性院校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会计学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院校及重点财经院校以分类培养为培养目标,既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即又培养综合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侧重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理由是:第一,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走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师资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不太愿意接受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从硕士研究生从业的意愿来看,王浩等人对北京、上海、天津、厦门、济南、武汉、南昌、成都等地的11所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5%的人都渴望成为应用型人才,85%的人选择毕业后工作。[2]这意味着硕士生毕业后只有少数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更多的人走向实务界。第二,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3]

(二)减少学制年限,发挥导师作用

我国研究生学制是2.5~3年,可以适当减少到2~2.5年,这样做能提高师生双方效率,增加单位年度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一般用1.5~2年时间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用半年时间进行正式论文撰写(已完成了开题工作);有条件招收硕博连读的院校,对有潜力、符合培养条件的硕士生可作为学术型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缩短总计学制年限。

为了确保发挥导师的作用,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在确立导师途径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尽量不采用专业指定途径。双向选择方式不仅能重视学生的需要,更有利于师生沟通和相互尊重,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第二,入学时就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做论文时再确定指导关系。这样能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进行有目的的专业训练,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们并不否定大多数院校一般都是入学时确定导师的做法,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可能在做论文时指定导师。另外,我们也并不否定采取集体指导研究生这种培养方式。通过确定导师,然后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在编制计划时就可根据其他导师的特长,选修其承担的课程,同样能达到获得其他导师指导的目的。(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建设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其次是要规划好有利于自学的大量选修课程,再次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课程教学方式。设置的课程要满足以本专业为主,同时尽量兼顾多学科渗透。时代要求研究生人才应当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既加强综合知识、财务知识与技能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又要兼顾多学科渗透的课程。

结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可用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使毕业生将来在某一专门领域能提供有价值、合格的服务。会计学专业可分解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理财、审计与咨询、会计电算化。[4]课程体系中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相关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专业课程。

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会计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企业会计准则》、《现代公司理财》、《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相关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研究》、《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商法》、《多元统计分析》、《逻辑学》等;根据专业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如财务会计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审计与咨询方向应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级审计》、《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等。

2.增设训练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及教学环节

根据调查,在判断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决策能力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程度时,教师组的均值低于企业事务所组。为此,要增设训练这些能力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具体地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主持专题讨论活动,鼓励他们在讨论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开设《逻辑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教师组的评分显著高于企业事务所组,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各类学校可以因材施教,有能力的财经院校侧重于培养有志于理论研究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一般性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管理、决策等应用创新方面的能力。

(四)革新教学方式和更新教材内容

1.提倡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等教学方式

在培养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生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即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公允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会计政策选择、补充报表附注揭示的范围、程度和方式的确定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能力等。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应该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研究方法的训练,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具体教学方式可采用教师讲授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学生自我授课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是培养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采用系列原版参考教材

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相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可以按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培养。教学时可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特别是学位课程,最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各种方向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本:《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和《国际会计》。[6]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优秀的研究生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推行人才引进机制,尽可能吸收本专业领域优秀的国内外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第二,积极培养现有师资,激励在职教师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关注会计实务中发生的新经济现象、经济业务对会计理论的要求。具体办法是鼓励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名牌会计院校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工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设立案例中心,积累相关的案例。第三,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总监、经营管理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讲授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实施合作培养模式,借助其他院校的师资,或者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共同培养研究生。

(六)开展培养评价工作

要对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培养评价,具体包括两方面:课程学习评价和学位资格评价。

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时,必须克服两种极端:单一的考试成绩或一篇课程论文。成绩的评价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讨论发言情况,但仍应该设置笔试环节和课程论文环节。

写作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从某种程度而言,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能力都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有时间、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应该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类权.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255-256.

[2]王浩,杨彩虹,孙玉春,等.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J].财贸研究,2005(2):109-114.

[3]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1-6.

[4]李明辉.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1-106.

教育革新研讨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主权、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公务员之家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