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6 17:17:31

民间艺术培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民间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快速发展,学生所需要接触的现代社会新生事物越来越丰富,相对而言,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社会上的责任意识也很淡漠,因此,进行民间高校传统文化美术课的知识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学习传统民间艺术,有利于广大在校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创作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业精神,从而更好地有利于广大学生通过培养,初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核心思想价值观,在学校教学技术实践工作过程中,不断让学生加强民间艺术创作情感文化教育技能训练,培养广大在校学生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情感。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艺术应用及其特点

(一)艺术延伸性特点

在传统民间,一些大型的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包括一些民间服装以及配饰等的布置,都已经完全充分利用了这些大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民间文化绘画艺术虽然已经遍布全国,但由于目前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人文自然地理以及气候生态环境、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仍然普遍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就直接决定了目前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极大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其民间艺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当前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文化审美价值认识和实际社会生活实践,还有对学习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综合进行分析及其运用,便于广大学生在自身日常生活中深入进行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审美认识和实践学习,从自身实际生活出发,深刻触及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文化内涵。

(二)艺术宽泛性特点

民间艺术所用的绘画材料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但却极为娴熟,细腻而巧妙,在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为了充分表达强烈而不乏夸张的民族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绘画手法与其进行情感交流,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充分表达现代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崇高期望和热切渴望,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使其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情感。民间生产艺术作品具有极为现代艺术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和实用的日常生活艺术用途,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宗教密切联系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民间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手工绘画、雕塑、玩具、印染、刺绣、服装室内装饰、家具、器皿、戏曲表演器材、剪纸等。引导广大学生设计制作相关美术产品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有效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动手创作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广大学生逐步形成对我国民间手工艺术的充分、全面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科学理论创新与精神文化传承

目前,传统民间艺术,包括传统绘画以及剪纸、刺绣、泥塑、雕塑等,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技术困难,专门从事研究其民间艺术的专业人员数量已经越来越少,潜在的民间文化利用艺术价值得不到充分合理挖掘,得不到很好的文化历史记录和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因此,许多优秀民间文化绘画艺术及其表现形式正不断面临着可能产生消亡的严重困境。结合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实际现状,如何以充分深入挖掘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传统实用性和价值观作为核心艺术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其传统艺术理念创新与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是实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关键。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教育教学形式,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基于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教育形式,在高校文化、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教育应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综合运用,从而最大不同限度地推动广大专家学者对我国传统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开展新的研究交流活动,丰富新的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系统有效性和永久传承。

(二)丰富美术教学思想,提高专业美术教学水平

近代以来,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开始向西方现代化和实用主义美术教育研究方向逐渐进行重大转变,经过与西方国家现代主义美术教育的历史文化交流,与教学技术上的碰撞,形成了一种包括立体素描、水粉、色彩、立体影像艺术设计构图、平面立体艺术构图等更加西方化的现代美术设计课程内容,也被当时的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艺术热”,虽然这很有可能使得广大高校学生充分熟练掌握一些我国现代传统艺术中的理论基础思想和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创作实用技能,但却失去了对传统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解,造成广大高校学生艺术基础知识系统结构严重存在缺陷。因此,基于传统现代艺术文化教育快速发展中的现状,广大学生今后的文化学习教育工作以及生活学习质量将会产生很大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国有特定文化的历史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追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发展形成了一种长久凝固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民间艺术理念和设计表现手法。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一)高校对民间美术重视程度不足

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为高校教育教师提供大量的艺术教学研究课题,并积极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艺术教育内容丰富,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目前,高校对民间艺术宣传重视程度和美术教育活动宣传程度不够,高校相关宣传美术教育信息服务提供机构与其他社会民间教育活动机构的业务合作之间联系不够。高校组织开展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活动指导计划及宣传材料,由高校自行自主组织策划编写,经费有限,无法长期持续有效开展。

(二)家庭对高校民间美术教育重视度不高

由于高校学生家长对民间艺术教育重视度不高,民间艺术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首先,学生家长缺乏直接欣赏我国民间艺术的学习机会,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艺术教育教学往往是不同阶段性的综合学习,忽视了对高校学生民间艺术创作实践能力的注重培养,同时,学生家长对民间艺术不了解,学生民间艺术文化教育水平不足。其次,家长对学生的欣赏角度过于标准化,大多数家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民间美术作品有功利主义心理,忽视了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及家长缺乏对民间艺术审美需求的准确理解,因此,在家庭民间艺术美术教育中,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四、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丰富美术教育内容

民间艺术与学生艺术教育相结合,将有效丰富广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为广大学生艺术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课程内容。此外,可以通过刺绣、皮影戏、蜡染等方式,实现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氛围,扩大了学生美术教学的内容。高校教师还可以在传统文化节中组织广大学生,比如举办民间文化活动,渗透民间文化活动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学生的民间艺术审美能力,借助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片和服装,使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文化环境中享受艺术带来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与现代美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视觉语言表达综合能力,引导广大学生学会运用民间艺术品的形式和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他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以生活趣味和艺术审美相结合的游戏,通过欣赏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产生强烈的艺术视觉感和冲击感受力,加深广大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接受程度。其次,高校美术教学活动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艺术兴趣和激发艺术创作情感,充分培养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独立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借助我国民间组织绘画、手工艺术、鉴赏等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间绘画艺术创作主体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的深刻文化认识。

(三)积极开设民间艺术培训课程,实施专业性培训教学

根据当前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开展民间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发展的实际现状,开设某种特殊艺术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培训课程,既能够有利于使广大学生充分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具体创作表现形式以及主要文化背景、历史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能够熟练和完全掌握系统的文化艺术创作应用技巧,甚至可以通过开展艺术创作实践交流活动,有效率地实现文化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具有很多区域性的教学优势,可以方便地及时整理收集我国部分偏远地区的优秀民间艺人美术作品资料,同时将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及时引入高校美术教育课堂,开展美术作品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和教学工作效率。

(四)积极引入美术活动素材

根据高校辅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以及美术教育内容的实际发展需要,选择一些适当符合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美术活动素材形式,作为新的美术教材内容引入使用,以便于学校辅助美术教师积极开展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以及美术教育活动,如民间书法、剪纸、木雕、玉雕和布雕等艺术工艺等,在开设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课、造型艺术课等传统美术课程中,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深入浅出了解所需要学习的美术知识,从而充分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兴趣以及教师教学工作主动性,提升教师教学活动效率。此外,根据新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我国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民间美化艺术处理,以便使其能充分满足高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需要。民间文化美术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一直都是处于相互之间从属、协作的重要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和突出其良好的高校民间文化宣传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高校教学互动性效果。

(五)参与民间艺术专业培训,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目前,高校除了积极创办开设民间文化艺术培训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可以借助高校相关专业培训资源,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还应通过综合形势分析深入考虑专业人才培养市场,了解各类专业人才的实际市场需求、自身的专业开展以及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综合能力、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实施目标、培养人才活动实施计划和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方法。必须经当地有关省市两级以上教育科学行政主管教育部门统一审查批准,方可自行组织考生开展具体高校自主招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因此,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前期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市场调研情况和筹备人员培训工作活动,从而尽快研究并构建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解决方案,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地方教育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认可,积极筹备培养一批符合我国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相关专业人才。

五、结语

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充分体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功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生活具有文化艺术色彩,保留了古代人们共同努力创造民间文化的最初的精神文化形态,是充分保存当今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因此,将高校艺术审美和教育实践活动相有机结合,使高校教育的艺术审美培养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引导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间传统美术,实现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教育弘扬,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意识和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蓉蓉.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01):45+50.

[2]曾永明.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长江丛刊,2019(35):20-21.

[3]陈素绿.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价值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2):160-161.

[4]安彩虹.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价值探索[J].天津教育,2019(21):159-160.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2

1.1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民俗性是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样式所不能代替的。民间艺术所依附的大多数是传统手工技艺,代表着群体内部持续的认同感与历史记忆,并不断地适应环境和自然的变化,具有悠久的创造与传承过程。民间艺术不仅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而且还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蕴含着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如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这些文化符号带着深刻的本土意识,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需要从制度环境保障、原产地保护、艺术形式等方面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1.2民间艺术产品的形态转换

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对民间艺术尤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实现民间艺术的形态转换。将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在硬盘或者光盘上,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可以方便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方便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兴建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全球资源共享[1],实现民间艺术遗产的数据化和网络化。

1.3民间艺术产品的市场化运作

民间艺术产业化必须研究市场规律,适应市场规律的需要。如果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的创意不能推广到批量生产中,就无法形成产业;如果产品不具备文化内涵与品牌价值,则无法形成文化产业,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要求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形成实用与审美、使用价值与精神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文化产品是否成功,民间艺术的独特性是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元素,确保特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市场化运作方式下工夫,保证山东民间艺术产品的市场化和规范化运作,实现山东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

2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保障体系

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不仅需要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而且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山东省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保障体系,从外部环境上给产业开发的实施方案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民间艺术得以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2.1政策保障体系

政策保障体系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顺利进行,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倾斜性政策所组成的系统,该系统对产业开发所起得作用是扶持、协调和监督。倾斜性政策是政府在扶持一些产业或部门发展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直接有效地解决该产业或部门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政府应发挥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中的主导地位,调动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推动民间艺术有序合理的产业化进程,营造全民重视的良好社会氛围。①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对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一个总体安排,它的制定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阶段性目标,又有利于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还可以较好地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长远目标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避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开发、损害长远利益的现象。目前,山东省已经出台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②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区域合作的政策。开展区域合作可以利用不同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特色,实现优势互补,扩大文化经营的规模和影响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促进产业发展实行区域合作的政策可以帮助本地文化企业借鉴其他地区发展产业的经验,提升本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③培养民间艺术人才的政策。现代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同时表现为知识的载体———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一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策保障老艺人的生存条件及其生活水平;二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将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列入教程;三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或面向社会集资建立民间艺术的专门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实践基地,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积累队伍、培养人才、储备智力,促进山东民间艺术产业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市场保障体系

山东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市场保障体系主要是从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上提出整顿和管理措施,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竞争环境。①强化和完善行业管理。行业管理是文化市场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行业管理的方法分为三类: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这三类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管理体系。②加强服务质量与价格管理。文化市场服务质量和价格管理是行业管理的焦点。对其进行管理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维护市场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竞争的公开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优化本地文化产业的质量和价格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调研,努力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质量、价格社会化监控网络和联合管理体系。每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不同,不能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

2.3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3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和可行性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

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传承河南传统文化,实现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的需要;也是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还是促进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更是在河南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原崛起,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势。第一,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及衍生的文化内涵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国家积极宽松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河南“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把民间艺术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河南民间艺术在短期内走向了产业化自觉,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第三,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民间艺术寄托美好愿望、美化生活的特性,共同促使河南民间艺术有着社会化、规模化的市场需求,这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四,不断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提升的保障。第五,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开展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助推。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近年来,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中,必须要以科学、健康的发展观指导,在文化坚守、创意开发、持续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确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系统的模式和路径。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主导战略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完成。以市场为导向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首要条件,要针对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遵循市场经济中的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市场预见的敏感性,及时对需求量、供给能力和存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预测,通过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引导河南民间艺术资源向优势领域和行业集中。民间艺术产业单纯依靠市场为导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河南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构,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河南民间艺术的认定传承、市场引领、支持保障、知识产权等法规和制度,建立起宽松、完备的管理政策。编制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阶段性工作的重点与步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责任。[1]其次,构建适应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和组织,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管理主体,加强统筹协调。再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建设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动力供应、网络信息等系统,为民艺企业的投资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最后,要发挥经济规范功能,制定相关品类的行业标准,通过价格调控、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协调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保持市场的活力。

(二)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方式战略

艺术应随当代,创新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源动力。在国家普遍重视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中,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深抓机遇,在弘扬中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强化创新开发意识,充分发挥各地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寻求河南民间艺术与当下社会的契合,培育创新主体,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注重与其它新兴产业结合,拓展其生存空间,突出特色和差异,塑造本土艺术形象,实现河南民间艺术在创新中的良性嬗变,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以创新为引领,实现持续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创意重整将河南民间艺术蕴含的艺术元素、承载的传统观念置入新的灵感和时代语境,通过整合、修改、提炼、重塑,实现民间艺术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二是通过数字、网络、电子等现代高新技术,实现民间艺术与当代消费文化的接轨,扩展民间艺术的产品空间和受众面,增强民间艺术的表现力与影响力。三是吸收河南民间艺术中能体现中原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将其介入、指导其它形式的产业开发,实现创意转移,在多种表现途径中实现民间艺术品牌互动效应。

(三)以科学为标准的产业格局战略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布局必须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构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首先,突出各地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不同层次的产业品牌,形成不同规模的民间艺术产业集群。省域主导品牌既要聚焦历史厚重且能代表中原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要打造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民间艺术成为产业的新亮点;各地也要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合理选取开发,形成一地一品的散点开发态势,从而打造主导品牌和散点品牌结合、区域内开发联动、区域间促进互补的协调态势。其次,要加大推动民艺产业在各区域间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引导特色民间艺术产业有序聚集。进一步打造南阳玉雕、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成泥塑、麦秆画、朱仙镇年画、豫西剪纸、黄河澄泥砚等产业基地,塑造一批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濮阳杂技、河洛大鼓、宝丰魔术、马街书会等异彩纷呈的民间演艺品牌,实现区域聚集与品牌特色相结合,多元品种与多层档次相结合,机器制造与手工技艺相结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支柱拉动与多样发展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再次,将民间艺术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出版、交通、服务、培训等相关产业的跟进,使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形成民间艺术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下的新型产业融合。

(四)以梯队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发展民间艺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要着力培养一代民间艺术的认同群体,造就一批民间艺术的领军人物,塑造一批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抓好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在人才队伍培养上,将普及培养、重点培养和管理保障培养结合起来。民间艺术的普及培养要充分利用各级学校教育,以此来实施民间艺术的全民性继承和发扬。还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全省有志于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员开展培训,也可针对农民开展可普及、易掌握的民间艺术项目培训,以扩大传承面,提供就业机会。重点培养主要是利用民间艺术传承人、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民间艺术的精英培养力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传徒授艺、考核资助、评定晋级的模式,确保培养的长效化和科学化,引领民间艺术的精品发展创作。管理保障教育主要是民间艺术管理机构及民间艺术企业工作人员的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现有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在人才管理上,必须尽快培养、抓紧引进,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入、用市场感召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文化队伍人才辈比、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2]吸引民间艺术领军人物的加入,培养民间艺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以国际化为理念的交流合作战略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立足中原文化,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加强对外交流,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走向繁荣的出路,是推进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砝码。我们要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加强民间艺术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互访和交流,提高交流水平,搭建高层次的民间艺术展演、交流、推介和招商活动,增强交流效果,全面展示河南民间艺术的独特优势和当代形象,把此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借助外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知名文化公司的联系与合作,汇聚高层次民间艺术研究和运作上的精英,来共同探讨河南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培育河南民间艺术精品,激活河南民间艺术市场的潜在能量,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大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扩张力。

(六)以品牌建设为前提的特色营销战略

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就要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前景,做大做强优势的民艺企业,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民艺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聚集,引导消费趋势,增强产业示范,提高利润空间,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提升产业关联的互动效应和规模优势。要建立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基础上的,延伸民间艺术品牌产业链,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4]在河南传统民间艺术中,存在一些诸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知名度高,但产品增值较小,企业收益偏低的品类,在产业化开发中可尝试以此为核心,注重品牌延伸,通过设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开发民俗旅游,将其与新型行业、新型服务、新型产品结合,举办文化会展等措施,拓展民间艺术的销售领域,借助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提升品牌价值,实现民间艺术的长足发展。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现代化的特色营销模式。首先,要通过系统调研对消费市场进行层级细化。其次,以创意宣传为切入点,有机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立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民艺营销传播体系,变被动销售为主动营销。再次,确定差异的销售策略和营销计划,创造出多样的民艺产品,扩大销售成果。最后,要按现代产业的方式来运作,对营销环节进行程序化管理,在市场营销的战术上走实每一步,更要把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信息通讯、高新技术、教育培训相结合,形成文化传播与贸易的综合营销体系。[5]在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中,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统领,立足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实践层面上探索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建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系统战略路径,才能提升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民间艺术产业的长效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河南文化的软实力,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

本文作者:辛琳琳工作单位:黄淮学院

第二篇

一构思立意

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它有着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且大部分已固化在民间流传的文化艺术领域中,内容和内涵丰富广泛。可由于近代国力的衰退,我们曾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和不自信的否定,甚至我们的“瑰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度被误认为是落后和革命的对象,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暴风骤雨之后尘埃终会落定。随着近三十年国家不断的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逐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有了新的认识和高度评价,所以重拾传统已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也成为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方法和手段。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构思立意是作品表达内涵、彰显个性的关键,也是能否让大众认同和接受的关键,可被视为作品的灵魂。如果我们想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壁画作品,就要在构思阶段寻找到某些中国元素和我们特有的文化观念,所以把民间艺术作为构思的起点是比较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因为首先,它产生在我们几千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非常广泛,并有着我们自己血液里的内在品格和艺术气质。其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观念和现代壁画的创作构思并不是相互孤立或冲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相促进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现代壁画的创作可以从民间艺术中找到自己文脉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也可以通过壁画这种公共艺术向大众传播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在这一思维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互相融汇,这样最终使得现代的壁画艺术更加趋近于民族化的完美。最后,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壁画创作在构思中植入民间艺术的表现观念也能使作品迅速的被公众所接受。如民间神话故事与传说、有着美好寓意的花卉动植物、符号、纹饰等各种形象,这些已被普通百姓所熟知和喜闻乐见的内容出现,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亲切性和认同感。这都是民间艺术与壁画创作能够融合的共性,也是壁画作品构思成功的关键。例如,侯一民所做的壁画《百花齐放》就是吸收了民间艺术中“四季花篮”的构思寓意,象征着四季祥和的同时,也有引深象征着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寓意。这种巧妙的运用反应出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深刻的思考后做出的选择。再如,南京地铁壁画中的一幅《灯彩秦淮》,就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构思主题,即宣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又使壁画具有我们自己特有的气质,同时这些老百姓所熟知的内容也使得作品很快的被接受和认同。

二构图搭配

壁画创作可称之为是“大型”美术作品创作,无论从画面的尺幅还是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同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它是要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服务于社会、民众和国家的。如果说构思是壁画创作的灵魂,那么构图就可以被视为它的骨架。巨大的画面、丰富的内容都要被合理的安排,骨架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就好比高耸的摩天大楼,如果没有合理的钢架结构是要垮塌的一样。但作为艺术创作又不能过于机械,既要做到井然有序,又要“独具魅力”,这也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艺术个体能够生存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构架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壁画构图模式,就可以从我们独有的民间艺术中寻求营养。中国的艺术不同于西方客观写实性的表现,它是更加主观、接近于平面化,更多的是要传达出意境和完整的内容。在构图上它有着独特的方法,如画像石、画像砖和剪纸中常出现的平视体构图,这种构图模式是把人物以剪影的方式平置于画面,不求细节变化只注重整体的完整性。平视体构图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常用规则的横竖线划分区域做出相对稳定平衡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庄重大方适合应用在现代建筑稳定的主空间中,如大堂、中厅等。剪纸艺术中的构成形式正好与其相反,它常用流畅的曲线做出骨架,连接画面里的内容,以表现韵律与动感,这种形式因为有流线的存在则适合应用在建筑的流动空间中,使画面的形式和空间的功能达到完美的统一;除了平视体之外,立式体构图也是我们独有的方法。它常出现在木板年画、刺绣纹饰中,跟平视体的样式比较接近,但主题性更强。通常是把主要想表现的内容放大,置于画面中部使其一目了然,而周围的内容相对缩小,只起到配衬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规律对主题较强的功能性建筑如纪念馆、文体场所的墙面进行创作;另外,还有民俗画中比较常见的打破时空和散点式构图。这样的形式,时空相对自由、随意性强,容易表现创作中的叙事和故事性情结,所以也被现代壁画创作所采用。在创作中这些中国式方法的运用都会让作品有着我们自己的艺术魅力。但在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变化,可以引入西方构成艺术的规律,如主观的在构图骨架中强调方圆、曲直、大小等对比,有意识的安排并列重复、特意等方式,从而增加画面的构成性。中央美术学院李琳琢和张世彦两位老师的壁画作品《华夏文明》、《唐人马球图》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初步的研究。作品中既运用了传统的平视体与立式体构图,又有西方构成的元素,这种混搭的结构,就如音乐中对经典老歌的改编,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部分节奏,使其不失独特的经典又更负时代特色。这样的表现就使传统的方式更加合理和现代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画面造型

在灵魂与骨架具备之后,画面的具体形象就可被视为作品的“血肉躯体”。形象的塑造是在构思和构图之后的视觉固化,是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更是作品能否丰满和具有个性的关键。中华民族是对造型有着独到认识的民族,造型的语言方式也自成体系。但在唐、宋达到巅峰之后却逐渐走向了没落,直到现在我们的造型无论是从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还是到艺术家个体的独立创作,几乎已被西方同化,能够坚守住民族阵地的凤毛麟角。当下这种情况,壁画作为公共艺术中的视觉文化创作,有责任更有义务接过民族这面大旗,为我们当今的社会和国家重塑形象。中国传统的造型是以线表达物象的神韵,无论是平面的绘画,还是立体的浮雕圆雕,或者是图案性的刺绣纺织,都是强调用线塑造,所描绘的形象以意象为主,多在像与不像、似若非似之间,并且有着强调变化和夸张的浪漫主义情结。若是从现代绘画的角度上看,它有着注重平面化的装饰味道。在现代壁画创作的过程中,想要完成带有民族面貌的作品,就必须回到传统。从传统中挖掘、借鉴、再运用和创新,而民间艺术正好就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为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如被称为“三雕”艺术的砖雕、石雕与木雕;佩戴于身上或放置于书房之内被文人雅士所青睐和把玩的玉雕、竹雕和牙角雕;民俗生活中所常见的皮影、风筝、木版年画;还有近些年被外国友人堪称绝技的东阳木雕和寿山石雕等。从这些传统的艺术中,我们能够找到壁画创作中所需要的各种造型,小到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大到山川、河流与亭台楼阁,图案纹样应有尽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但是,在对以往传统造型的取用过程中,我们除了简单的继承和再运用外,更重要的是在造型方式上的吸收精髓。例如,剪纸和皮影的造型,通常剪出人物的外轮廓后会在内部镂刻出装饰性的图案或有寓意的纹样,在正负形的交错出现中,人物外部轮廓的简洁和内部镂刻的繁琐,形成了有意识的对比。这种虚实通透的表现手法使造型更加灵巧美观。如果把这样的方式运用在浮雕壁画的创作中,不但会使作品更具中国神采,而且也能让画面带有中国哲学般虚与实、阴与阳的韵律变化。李琳琢的壁画《山高水长》正是运用了这种造型手法。画面的造型以大小、长短、方圆、曲直各不相同的象形符号和自然物象构成,不管是在各个造型之间,还是造型个体之中,都有皮影和剪纸的艺术特点。这种有如篆刻般的阴阳交错与虚实变化,使作品浑然一体。中国传统的造型在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中还有着各自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敢于继承,这样才能创新,才能使当代中国壁画有着自己的“血肉躯体”。

四结语

在这高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仅直接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间接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变化也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了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做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壁画古国来说,敦煌的艺术,永乐宫的壁画,云冈、龙门、大足的石刻等都已经成为我们望不可及的高峰,也给现代壁画艺术的前进步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里民间艺术的引入笔者认为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因为我们已有的辉煌大多是那个时代皇权与宗教“合力”的产物,而民间艺术真实质朴的情感、鲜活自由的表现方式正好适合了我们当今民主、自由的社会时代精神。可能有人会认为传统的东西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点不合时宜,它到是应该在博物馆中出现才对。但笔者坚信只有继承历史,发展才有光明,只有弘扬民族,我们的艺术才有出路。当代的壁画艺术创作也应如此,只有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继承我们的历史、弘扬我们的民族,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体现我们的民族气质。

本文作者:翟晓冰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三篇

一、标志在当代设计中的表现

当代,鲜有人研究真正适合本民族风格的标志。时代快速发展,一些人盲目追赶国际潮流,然而,自己拥有的特色才是最珍贵的。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二、民间艺术元素之剪纸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和空的感觉。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窗纸上、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等,节庆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烈喜庆。

三、民间艺术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见民间艺术元素的身影,下面举一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中国邮政标志,是以中国古代字体“中”的造型为基础,与邮政网络的形象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而成的;并在其中融入了翅膀的造型,使人联想起“鸿雁传书”这一中国古代对于信息传递的形象比喻,标志表达了服务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标志造型朴实有力,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代表秩序与四通八达;稍微向右倾斜的处理,表现了方向与速度感,这也是采用了传统图案中“势”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标志的理解大多是通过它的形,所以,如果标志设计得简单明快,人们就会迅速识别它并且读懂它所要传达的信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标志是应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创意延展的。设计者运用了艺术元素本身吉祥的寓意和所传承的文化意韵进行创意表现,加入标志要表达的现实意义,而后再进行变形。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保护

东北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势在必行。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冰灯雪雕艺术

冰灯雪雕艺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材料使用的特殊性,主要是以雪、冰为主,配有木材、金属和点灯为装饰,从而使冰雕具有梦影幻生,晶莹剔透的特点,从而使冰雕呈现出一种敦厚朴实之美,冰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造型独特,为了体现冰雕的美,造型各异,有圆雕、有立体雕、有透雕、有浮雕等,对刀痕刻迹、工具使用都非常讲究,体现了良好的审美价值。

(二)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蹦蹦、双玩艺,也可以称之为春歌、风柳、东北地方戏等,它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属于中国走唱类形式,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流行。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在的表演台词中总带有一些俗色酸、乡村特色。

(三)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这种文化形式主要集中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中,这几个民族都是生活在茫茫的桦树林中,他们根据生活需要,通过桦树皮制作了各种制品,主要有帽子、鞋子、背篓、水桶、水盆、婴儿车、针线盒等,这些器物上都雕刻有丰富的图案,做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桦树皮文化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意义重大。

(四)鱼皮文化

赫哲族是鱼皮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典范,此民族生活在三江平原之上,族人主要以捕鱼为生,这也奠定了鱼皮文化的发展。鱼不仅可以保证民族人民的食用,同时也可以用鱼皮做鱼皮窗户、鱼皮窝棚、鱼皮船帆、鱼皮门帘、鱼皮包袱、鱼皮球、鱼皮护身符等各种形式,赫哲族是唯一把鱼皮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从而形成了赫哲族独有的文化特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以鱼皮为原料的各类生活用品及小装饰品也相继问世,也体现了鱼皮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一)加快对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视

首先,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其次,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最后,还要对老艺人关心呵护,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来为下一代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至于让珍贵而稀少的民间艺术永久消失。通过强化公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断弘扬民间艺术,努力使民间艺术走出国门,为国争光,为民族文化和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实现民间艺术的产业化

传统民间艺术中也含有经济因素,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产业化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广泛的信息化渠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面,增加生存空间。传统民间艺术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有极强的竞争力的,产业化是可行的。另外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潜在价值开发的一种尝试,一种新方法。但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需要主导艺术的带动,需要时间的验证。

(三)培养东北民间艺术艺人

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通过艺术带头人的研究和创新,保证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除了需要带头人的支撑,还需要普通艺人的传承与努力,一方面,艺人应该对艺术更加热爱,加努力把艺术传给一代一代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支持力度,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优秀民间艺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论

总之,我国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信息化日益主宰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发展战略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为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间的关系。国家的各民族间是否安定团结,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作者:胡卫军 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J].艺术评论,2008(05).

[3]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J].民间文化论坛,2006(01).

[4]张鹏辉.大众文化下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变迁[J].文艺评论,2013(03).

[5]张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动画中的可能性应用[J].美术界,2012(01).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成绩非常显著。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相继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陆续在城市扎根生活。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生活传统[1],即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渐行渐远。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却很难在城市间寻觅。但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故此,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当下界内人士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建设内容。

一、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在高等教育领域,民族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方面的传教,更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当然也包括综合类高等院校。总的来看,在课程设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各专业学科,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方面,关于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比在80%以上。不过,更进一步会有惊讶发现,专门反映我国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课程设置比例,仅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比较趋同[2],尽管关联的文化课内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质文化保护、民族意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很少,包括像传统服饰、节日、风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对于此类知识,大多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试图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行为理念丝毫不会帮助受众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灵魂也就无从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无法有效传承。(二)教师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培训严重不足。通常情况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思想价值观相当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们的判断及认知。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观念问题和知识储备。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将文化意识融入到学科内容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过,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更多属于教师就职后培训工作,且针对性不足,培训时间和内容上也无绝对保障。(三)高等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均离不开后盾支撑,而资金投入作为最直接的保障性条件,更是不可或缺。简言之,资金投入是每一所学校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该层面,对于专业的院校来说,投入比例相对高一些,但从全国各类院校整体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学校音乐课为例,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但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及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活动场所、设备等。其他课程学科也一样,比如一些美术设计类专业,对于该方面的需求更为显现。总之,资金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源头性问题。

二、关于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改革设想

(一)民间艺术走进大学课堂。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本质区分,单以艺术教育来看,主要体现在层次面和表现方式上。近十几年来,国内高等教育一直处在持续扩张的态势,而重要构成部分的高等艺术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对于前文中归纳总结的几方面普遍性问题现象,近些年来也一直在改进与优化。不过,依然存在一个潜在性的核心问题,即专业趋同。无论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培养规格与模式的优化,或者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选材,均体现出高度的趋同性。即便是要求讲个性、讲创新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整个课程体系也是整齐划一。笔者以为,该教育行为现象并非规范化,也不属于高等教育办学规范化的范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自身规律,问题的持续呈现与弊端暴露,恰恰印证了现行教育体制与课程运作模式的不协同性。民间艺术的特色在于地方性,即民间艺术与民俗如影随形。有句老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是景观还是风俗节日,不尽相同。此外,上述简要提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与中小学有本质区分,并直观体现在课程教材上。不同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对本领域知识内容深入研究之上,即将所关注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直接放到区域文化、传统风俗、方言、经济生产方式等文化语境中。简单来理解,即其不是要求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更不是单纯地学习技法技能,而是要求通过多样多元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比如像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营销、服装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产品造型设计等,彼此之间均紧密相联,均属于传承民间艺术的可循发展路径。(二)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管理。结合浙江中部地区几所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重点围绕着近两年本校的发展建设情况,专门从较为典型的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学科为例,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衔接,谈及一下经验和策略。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具体来看,各专业教学内容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及设计。通俗点来理解,倾向于美术范畴。关于视觉传达设计,该术语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日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上。随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相关领域。比如,常见的有LOGO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报刊杂志设计、招贴海报设计、电子广告牌设计等。简言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种告知的设计。其汇合了工艺美术、印刷美术、商业美术、装潢设计与平面设计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旨在培养创造性、新颖、无约束的思维式人才。总的来讲,该专业与其他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课程基本一致,在基础理解性、知识技能的培育之下,更多在于增强专业内学生们的视野,即最大限度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各种民间艺术,即增强专业的技术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程度。正如前文多番介绍分析,在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学生对我国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渐渐失去兴趣,即认为古代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过时的东西,殊不知自身所长期接受的外来事物本身也属于其他国家地区古老、流传、演变发展而来的东西。但是,现有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言,仍需要加大重视,并予以有效改进。对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神话故事,比如天神祈祷、佛家神仙等。比如,以剪纸艺术为例,像太阳鸟等,就赋有新婚的含义。图1、2为我院学生设计的民间艺术为元素的海报。2.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物化,除了物质类文化遗产与民情风貌之外,更多直观呈现在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元素中。以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为例,在当前,中国数字媒体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但是,现实的背后一直是不堪直面的凄凉。国内数字媒体长期以来被日欧数字媒体技术压制,国内数字媒体产业市场也被外国数字媒体占据。相对而言,尽管国内创作者推出的一些关于传统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即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依然被誉为中国数字媒体崛起的迹象。由此可见,国内市场及广大受众对于该领域的憧憬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源于民族性的心理。不过,现实的确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可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剖析困境的成因,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缺乏正确的定位,为了表现民族色彩而创作,只会越来越远地疏离民族文化,最终丧失市场与价值。根据校内的一份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受众均一致认为,国内数字媒体一味模仿他人,画风缺乏创新,毫无个性科研。不仅如此,超八成的受众则偏爱日本数字媒体。在原因归纳方面,很多人表示,国内数字媒体设计习惯性主题先行,思想僵化,缺乏娱乐的精神和态度,与寓教于乐的数字媒体创作理念相背离,更无从谈起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图3、4为我院学生设计的民间艺术为元素的动画场。3.国际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民族民间艺术的呈现,源于社会普通劳动群体,大家使用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并经过不断的实践,遵循自适的可能性精神,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俗性的艺术形态。纵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所以传承不断,恰恰源于创新,基于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众生活的前进路线,不断适应新社会、新环境。正如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与之相反,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高等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等衔接性极强。再次引用袁熙旸先生的观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是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凭空创造,而只能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它需要经历扬弃的过程与转换”。

三、关于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可循路径

笔者从西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这两大艺术类专业为切入点,进一步指明了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机制缺失。严格意义上来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与高等艺术教育各专业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在现实中总是有人说,要如何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要如何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并非一句又一句的口号,也并非制订一套总的发展战略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立足实际,回归本源。早期部分民间艺术与文化风俗的消失,同样也是趋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发展,终将被社会淘汰。同理,在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民众生活服务,要想真正实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扬,就需要与社会学科的研究、实践融为一体。民族民间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恰恰是最佳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包括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奇故事、图腾文化的设计元素体现等。尤其是在设计理念上,这些均会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宝贵资源。并且这些看似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于生活的实际中,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品牌广告等,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常见。

笔者以视觉创达设计专业为例寻求高等教育中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发展路径,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视觉传达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括上述提到的服饰,此外还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历史、宗教、地域等[8]。总之,如何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风貌完美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响应那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之,假如我们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对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一问三不知,创作作品中临时搜集一些资料,那么呈现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不被大众吐槽?如此以来,陷入恶性循环,更无从谈及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园.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取向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4):220-223.

[2]苏菊.云南高校艺术教育融入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J].民族音乐,2016(2):103-104.

[3]张鹏辉.消费文化语境下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1):130-134.

[4]许晓萍.孔德时.从“说一个好的故事”到展示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设计.2016.01:114-115.

[5]范前程.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113.

[6]宋冬慧.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9):66-67+71.

[7]谈丽娜.关于综合类大学民间美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7(z6):143-144.

[8]肖宇强.湖南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采风教学应用[J].黑龙江纺织,2016(2):9-11.

[9]黄玲.贵州民间艺术的转型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关系的思考[J].设计,2016,29(23):102-103.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信息水平不断提升,新兴艺术种类快速崛起,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传统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埋没,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了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要从人才培养方面抓起,只有将传统民间艺术与艺术类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完善的艺术类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教育使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获得传承与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人才培养实施价值

(一)使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时代与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虽然各种新兴文化层出不穷,但若想促进艺术类人才获得全面发展,必须要在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入传统民间艺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推陈出新,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使艺术类人才获得全面发展与成长。

(二)加强艺术类人才培养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就业率等方面,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在艺术类人才培养中进行传统民间艺术的培养,可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展现,对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构建

(一)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载体素质教育是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对学生进行传统民间艺术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艺术类的教学内容中,涵盖音乐、美术等多种学科,通过美育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视野,这与传统民间艺术的培养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在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载体,还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传统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体系[1]。

(二)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在构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区域性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作为基础,才能形成艺术类特色课程,如眉山的竹编、云南苗族的蜡染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若想构建完善的传统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需要针对区域性进行合理选择,还需要对区域文艺发展整体情况全面掌握,将选择的传统民间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甄别出适合对艺术类人才进行培养的部分,才能使传统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三、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创造学习条件在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班教学的方式,加强团队的合作力度,对学生积极进行正确引导,将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学模式逐渐转换、更新为实践探索与研究教学模式。高校应构建完善、全面的艺术类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分享的学习平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使课程结构与内容有机融合,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为了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需要将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将艺术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重构,要重点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校还可以在课程中增设传统民间艺术作品设计等教学环节,还需要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从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互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作品创作能力,加强传统民间技艺的探究性[2]。例如可以将风筝与美术类人才培养互相结合,学校可以在美术类人才培养课程中加入风筝制作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将自身的能力通过绘画、临摹等多种方式在风筝制作中进行展现。学校还可以邀请风筝制作艺人为学生们讲解风筝制作的文化、发展历程、制作技巧,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效果,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制作出创新的风筝作品。

(二)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人才教育互相结合目前我国较多艺术类院校已经开始将传统民间艺术引进到艺术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兼做、实训等方式对艺术类人才进行教学。例如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剪纸、泥塑等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多种传统民间艺术,还可以对相关技艺进行学习。部分艺术类院校还将唐山皮影艺人、雕刻艺人邀请到学校对学生传授制作技巧,让学生不仅可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近距离的学习,还可以欣赏手工艺人的传统民间艺术展示,对学生的艺术经验形成良好拓展,加强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热情[3]。

(三)构建专业、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构建艺术类教师团队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构建相关激励制度,通过制度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通过构建完善、全面的激励制度,可以对传统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效果,高校需要聘请精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师。艺术类院校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聘请高水平、高素质的传统民间艺术专家进行授课,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高校还可以定期对艺术类专业的教师进行传统民间艺术知识培训,加强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让教师充分掌握传统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才能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效果,使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优化[4]。例如A艺术学院,从2010年开始就聘请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人走进艺术类课堂,为学生传授传统民间艺术技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人都是年龄较大的老艺人,虽然这些老艺人的学历不高,但其掌握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真才实学,通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才磨砺出一身技艺。只要在传统民间艺术领域有所成就,可以促进传统民间艺术获得传承与发展,就可予以认可。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艺术教育者到传统民间艺术基地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与传统民间艺术有机集合,形成高效的交流,加强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四)建设传统民间艺术实训基地,加强人才培养效果为了加强传统民间艺术在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果与价值,需要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能仅仅从课程方面将传统民间艺术与艺术类相关课程进行融合,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对传统民间艺术起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作用。因此在对艺术类人才进行传统民间艺术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可以建设传统民间艺术实训基地,采用新型的培养模式对艺术类人才进行培养,创造培育市场,加强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参考美术写生基地的形式,加入高校教育的实际模式,通过建设传统民间艺术综合实训基地的形式,加强艺术类人才的传统民间艺术培养效果与效率[5]。

通过建设传统民间艺术实训基地,可以加强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帮助艺术类人才构建社会与院校的桥梁,将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将资源互补的优势充分发挥,加强传统民间艺术的培养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艺术经验,还可以增强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升其创新能力。只有将教育思路不断拓展,才能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更加优秀的艺术类人才。在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安排多种实习、实训课程。艺术类人才培养院校可以开设外出学习、考察等相关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如湘潭民间艺术培训基地———升平轩纸影博物馆;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设计创作的艺术墙等。还可以与历史传统文化影响较大、艺术风格鲜明的艺术品生产工厂、工作室等互相合作,构建艺术类人才校外实训基地,对艺术类人才不同的专业技能进行提升。如邯郸的陶瓷工厂就与全国20多所大学共同创建了实训基地,一些影响力较强、实力较强的艺术设计企业也开始与艺术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艺术类人才培养关系[6]。建设传统民间艺术实训基地的方式可以有效加强艺术类人才的全面培养效果,院校还可以针对艺术类人才的评估要求,建设职业化的实训基地,邀请民间艺术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传授技艺。

例如剪纸、戏曲、泥塑、编织、风筝等传统民间艺术,可以为艺术类人才提供丰富的灵感,让其在艺术创造的道路中不断勇往直前。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可以对绘画、音乐等艺术专业起到良好的拓展与创新作用,学生通过实训与传统民间艺人互相沟通,可以将自身的艺术经验不断拓展,活跃、丰富自身的艺术思维。

四、结语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7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类大学生民间艺术传承状况分析1.民间艺术传承现状在“您对民间艺术了解程度如何”一项中选择知道一点的同学占60%,不了解的占8%,此两项已达68%。从这项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师范类在校大学生们对民间艺术的现状和发展状况不甚了解。这与当地高校师资培养以及艺术类课程理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加强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对学科体系的渗透,加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加强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才能逐步提升民间艺术教育水平。

2.民间艺术传承的途径调查显示,在“了解民间艺术的途径”中,比例最高的是网络与报纸书刊,分别占40%和39%。最低的是身边人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分别为3%和7%(见图2)。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们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来了解民间艺术,学校的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弱。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调查对象在课堂中获得民间艺术的项目情况及详细知识较少,高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对口课程。

3.“民间艺术传承”的态度调查显示,在“闲暇之际,您是否愿意学习某种民间艺术”一项中,选非常愿意的占36%,一般占62%。不愿意的只有2%,这充分说明大学生本身对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情很高,民间艺术在高校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此推测,只要宣传工作做到位,就可以有效地促使这62%的一般公众转变为顺意公众。而促使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其对学习民间艺术产生兴趣,并想办法将兴趣转变成为参加民间艺术项目学习的真正动机。当大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并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之时,他们就会自发地接受这一事物。但是如果这项引导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缺失,教育传承的难度势必加大。

4.民间艺术的兴趣点调查显示,在民间艺术种类上,剪纸、民歌和秧歌舞较受欢迎,各占62%、61%和48%;另外,有90%的学生认为把民间艺术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会更有意义。但是从本次调查结果上看,学生参与的项目很少。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艺术项目,例如面塑、版画和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几乎都已失传。另外,从图2中了解到,现代传播媒介成为了大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主要窗口,而民间艺术项目活动在学校艺术课堂上开展得还非常少,即使开展了也是大多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由此可见,民间艺术项目的全员参与性,无论是在空间或是在时间上,都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应当是一个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师资培养中的民间艺术传承状况分析

1.艺术教师对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态度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民间艺术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持肯定态度,反对或者不太支持的占少数。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以及全国各高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艺术教师已经开始关注民间艺术。他们对民间艺术的陈旧看法已经得到逐步改变,并渐渐认识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支,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一旦有院校开设相关的民间艺术专业课程,或者某些艺术教师对民间艺术项目有所了解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那么这些民间艺术项目就会在该学校得到有效的开展。而且,如果某一学院的领导对某些民间艺术专业技能其感兴趣,那么就会在政策上和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该学校的民间艺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度就会增加,项目的发展状况就会相对较好。这些都表明,民间艺术进入中小学师资培养课程中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艺术教师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见,高校教师对民间艺术项目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并不高。非常了解的教师仅占12%;当然,根本不了解的教师也极少仅占3%;85%的教师都处于基本了解状态,也就是介于了解和不了解之间。同时在访谈中还发现有些艺术类教师对民间艺术项目的存在性和研究性的理解还存在着偏差和歧义。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民间艺术传承,对民间艺术基本概念及本质的深入研究也势在必行,使高校教师能够首先了解民间艺术、认可民间艺术从而大力弘扬民间艺术,才是其得以发展的首要途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采取在岗培训、主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为民间艺术传承培养较多的专业性研究人才,以便使艺术传承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

3.艺术教师在艺术课程教学中运用民间艺术的情况在师资培养中,专业教师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调查显示年龄在31-40岁的艺术教师们会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性或偶尔开展民间艺术知识的普及和讲授;年龄阶段在20-30岁和41-50岁之间的艺术教师们对民间艺术教育的宣讲和传播工作做得不太到位。由此可见,31-40岁的教师由于学历和职称不高,职场压力较大,他们则更加愿意在教学上有所创新,这类人群应当成为民间艺术高校师资传承的主力军。另外针对性别的不同分析,在相同的情况下,男性教师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开展民间艺术传承方面的比例明显要高于女性教师。

结论与展望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与资料报告显示,在农村艺术师资培养中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民间艺术在师资培养中的传承。

第一,河南传统民间艺术在农村师资培养中呈缺失状态,但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针对河南传统民间艺术严重流失的现状,在农村师资培养这一块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使高校师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从意识上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传承民间艺术的队伍中来,尽自己的努力,使曾经熠熠发光的传统艺术重新绽放光彩。

第二,在大学农村师资培养中开展传统民间艺术教育是可行的,但是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例如邀请民间艺术家到大学校园举办宣讲会、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手段加大民间艺术在大学校园的宣传力度,营造艺术氛围,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民间艺术;建立民间艺术相互交流的平台等。从而促使民间艺术能在农村师资培养中得到良好的继承与传播。

第三,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要从小抓起,教育相关部门应当学习台湾的“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通过农村师资培养,洒下民间艺术发展的种子,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生的教学课程中,让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能接受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最鲜活最生动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大地,流淌于我们的血脉,有着与我们割舍不断的联系,是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最好的载体之一,是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下,民间艺术逐渐地被边沿化,走向式微。为此,有志之士发出呼吁,并号召全社会重视民间艺术,国家也通过“非遗”等形式加以保护。教育部于2018年5月10日《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1]我们认为,民间艺术要想得到继承和发展,乃至于创新,最好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进幼儿园,二是进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高校的学前教育正好把两者贯通起来,可以起着统协的作用:一是普及,二是研究创新。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必须认识到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的重任,将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踏实做到弘扬和传承传统艺术,促进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现状

民间艺术进校园,虽然得到大家的共识,但目前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认识不足。1.对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集体的民族情感意识,更饱含着古老观念、寓意和内涵,是实施思想教育、价值教育有效的载体。《通知•建设原则三》明确提出:“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2]2.对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美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特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民间美术色彩丰富,技法多样,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传统艺术占课程教学的60%,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版画、重彩装饰画等;手工制作课程中有:折纸、民间剪纸、陶艺、布艺等。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不能系统地依据各自特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地呈现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民间艺术技能也是照葫芦画瓢,临摹为主,缺乏内涵的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以简单的制作技巧为出发点,缺乏对技巧的历史演变和技艺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育中时常会陷入艺术教育误区,认为儿童所学的艺术就是临摹和技巧,这种重艺术成果和技法,而轻视内涵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失败的艺术教育。(二)师资力量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民间艺术是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以及人们对这种艺术教育认识不够,除了一些从业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相对较少,更不用说研究和教育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中除了专业教师偶有涉猎外,有关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是严重不足的,管理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也缺乏。解决困境的办法: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二是引聘人才。(三)没有统编的教材。目前高职使用的学前美术教材,其指导思想大多是基于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艺术虽然占比达60%,但重技法、轻价值引领的倾向还是非常严重的。学前美术教育教材都是幼儿课外艺术课程培训,主要是培训机构依据自我需求定位,缺乏对幼儿美育的认知和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过分强调美术技能和画面的效果迎合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途径与策略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9

一、配合“高祖庙会”,抓好一年一度的“高祖庙会”唢呐比赛

2000年之前,沛县民间唢呐比赛都放在元宵节前后,2000年以后,沛县的唢呐比赛安排在5月18日前后的“高祖庙会”暨“刘邦文化节”。“高祖庙会”上的唢呐比赛,不仅丰富了庙会文化生活,同时,比赛也促进了民间唢呐艺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唢呐艺人们为参加唢呐比赛。都要作充分准备,从演奏曲目、乐队伴奏、表演服饰等各方面都要经过一番“包装”,每次庙会过后,沛县唢呐艺人的演奏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连续5年的唢呐大赛,使这一民间艺术活动走上正轨,形成惯例。因此,抓好“高祖庙会”唢呐比赛,是提高民间唢呐艺术的重要措施。沛县文体局分管民间艺术工作的同志,继续与“高祖庙会”办公室保持联系,保持庙会唢呐比赛年年列项,民间唢呐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发展。

二、以文化馆为主,抓好青少年唢呐培训

沛县的民间唢呐培训,也和沛县武术一样,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民间唢呐班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唢呐艺人的就业生活渠道,目前沛县民间唢呐正从过去个人拜师学艺向集体办班学习上发展。讫今为止,沛县已有唢呐培训班(校)6个,学员400多人。它们分别是县文联举办的“文艺学校唢呐班”、文化馆唢呐培训班、栖山镇曹河南艺校唢呐班、沛城铁西唢呐培训班、郝寨刘强班、大屯云鸽唢呐艺校。沛县的唢呐培训班为一代唢呐乐手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沛县小唢呐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演出,这和唢呐培训班的举办密不可分。在肯定办班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培训班不断提高发展,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所做的工作是:

1、帮助唢呐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以保证唢呐班培育出更多的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2、帮助唢呐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3、对于中小学生唢呐学员,要求唢呐演奏乐理水平和文化课齐头并进。民间唢呐艺人的优点是: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气息上的功夫,不足之处往往是不识谱,文化水平低。在培养新学员上,要克服艺人的缺点,在提高学员演奏水平的同时,要求学员必须学习好文化课,学好文化课,打好乐理基础。

三、责承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沛县吹打乐民间艺术的挖掘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一曲《大风歌》在沛县传唱了两千多年。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在沛县由来已久,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已成立10年,收集了300多篇论文,出了三本论文集,至今还没有涉及沛县民间吹打乐的研究文集。下一步准备约有关方面的研究者,对沛县的民间唢呐与汉代的吹打乐的脉系、沛县吹打乐与汉代婚丧礼仪及《汉高祖武功大成曲》等作系列研究,写出有一定份量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民间艺术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闽西民间艺术;园本课程;区域活动;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福建闽西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拥有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闽西文化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教育功能。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与创新的源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有助于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美的熏陶。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闽西民间艺术文化,挖掘闽西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我园积极开展闽西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挖掘、选择、开发闽西民间艺术内容,将闽西民间艺术内容融入幼儿园的一日学习、生活、游戏、运动各个环节,形成一套操作性较强的,适合本园幼儿发展的课程体系。如:汉剧、剪纸、竹编、纸扎、刺绣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感受闽西艺术之美,体验闽西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幼儿对闽西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热情,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闽西民间艺术,达到“教化无形而至德”的教育目的。

一、“身临其境”,走进闽西民间艺术天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提出要利用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有着丰富多彩、举世闻名的民间艺术资源。我园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利用周边闽西文化资源,教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真观察,用积极的态度去了解闽西民间艺术,使幼儿从小热爱、喜欢民间传统艺术,在幼儿心灵深处埋下热爱地方艺术的种子。(一)幼儿从经验中感知艺术之美。《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并且提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幼儿要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的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我园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教师、家长的引导,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广泛收集、实地参观、网页浏览等多途径增加幼儿的经验积累,带领幼儿‘走出去’观看元宵走马灯、走进剧院观看闽西汉剧等等,让幼儿置身于闽西民间艺术中,感受闽西民间艺术的魅力。譬如,龙岩市新罗区小池盛产绿竹,有竹制品手工艺的悠久历史,陈列在展览馆中的竹制品种类繁多,样式各异,世界上最大的竹椅屹立其中。恰逢春游之际,我园组织家长和小朋友们走进当地的竹制品展览馆,通过“看、听、摸”了解竹制艺术,同时让幼儿与手艺人亲手参与编制,不仅感受到竹制品的独特魅力,也萌发了幼儿对闽西民间艺术文化的喜爱之情。(二)教师从学习中体会传承之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否能够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效果。因此,为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我园定期组织教师到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地或教学地点进行培训学习。譬如,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是素有做花灯的传统,传承了两百多年元宵民俗活动——闹花灯在每年元宵佳节都会隆重举行。竹贯花灯造型多样,大到神兽灯,小到花灯,每个花灯上有很多幅精美细腻、栩栩如生的手工剪纸艺术品,内容有文字、山水、植物等,巧手天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我园组织教师在年味正浓之时,探访了以制作花灯闻名的手艺人——邓祥忠老先生,学习制作花灯制作的技艺;我园还组织教师走进新罗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巧头”馆进行学习,“巧头”同“彩头”,蕴含了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包括剪纸、绣花、画箩筐等等,广泛用于嫁娶、乔迁等民俗活动中,每一细节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色彩艳丽。教师从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实现传统教师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们在不断的参观、动手、感悟学习中不仅加深对闽西民间艺术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民间艺术文化素养,更新了关于民间艺术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师们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闽西民间艺术内容通过游戏教学过程传达给幼儿,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

二、“切身体会”,创设闽西民间艺术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幼儿。”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我园课程建设中,力求将闽西民间艺术融入教学环境中,创设充满浓郁闽西民间艺术气息的,融教育性、艺术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依托班级主题环境、区域环境。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闽西艺术主题活动中,教师把闽西民间艺术元素融入主题环境、区域环境创设中,让幼儿参与其中,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获得对闽西民间艺术最直接的体验。如:大班在开展主题《我是龙岩人》中,结合活动目标、幼儿兴趣,采取谈话、制作、照片、绘画等形式,把握活动重点,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闽西的风土人情。围绕“闽西风景”“闽西美食”“闽西风俗”三大方面与幼儿共同创设主题墙,主题墙上的“土楼”“挺秀塔”“天马山”采用与幼儿合作绘画的形式表现,教室的墙面布置形式多样化,有绘画、调查表、照片等。(二)依托闽西民间艺术长廊区域环境。教师积极挖掘各不相同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的闽西民间艺术形式,建构《新罗喜庆苑》《闽西习艺廊》区域活动长廊,含有剪纸坊、巧头坊、纸扎坊、龙岩山歌戏大舞台等,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结合闽西特色资源进行了科学利用和有机组合,创设有弹性、动态的特色区域环境,将教师、幼儿共同收集的相关内容装饰其中,投放并灵活调整区域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更为深入的闽西民间艺术探索,与民间艺术对话,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身体力行”,传承闽西民间艺术文化

将教育教学与闽西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结合的这个过程,是不断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的过程。教师们视保护、传承、发扬闽西民间艺术的重要任务为己任,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闽西民间艺术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区域游戏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让幼儿在进一步了解、感受、体验家乡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为闽西民间艺术的传承厚积薄发,(一)丰富园本课程特色内涵。闽西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园从文化传承和儿童长远发展的角度56出发建构和实施闽西民间艺术融入园本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事业”“寓教育与生活和游戏之中”。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三年是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接触其感兴趣的、各有不同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以大班区域游戏为例,教师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想法,将富有民间特色的元素内容运用其中。一是以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本地地名为主区命名游戏区域的名称,如龙池书院(阅读区)、登高画廊(美工区)、龙岩小吃(角色扮演区)、土楼人家(建构区)、培斜作坊(竹编区)等。二是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主投放区域材料,如在龙岩小吃(角色扮演区)区里投放米粉、磨具用以制作龙岩特色的小吃:打糍粑、做红圆子、鬼糕等;在登高画廊投放剪刀、红纸、脸谱等用以剪纸、拓印、描绘汉剧脸谱,在扇子上绘画龙岩建筑等;在培斜作坊投放竹条、编织步骤用以学习编织技能。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的充分互动中、游戏中,不断提高认知、动手、交往等能力,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激发幼儿对龙岩的热爱之情。(二)邀请民间艺人入园指导。《指南》提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建议。挖掘闽西民间艺术资源,邀请民间艺人以及山歌剧团演员走进幼儿园课堂,不仅能拓展教育空间,给教师、幼儿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丰富幼儿对闽西民间艺术的直观感受,为幼儿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譬如,上文提及的新罗万安竹贯花灯,花灯的造型富含吉祥、祈福等象征意义,如神兽中麒麟、大象、狮子等,灯上的剪纸装饰色彩艳丽,是幼儿喜爱的闽西民间艺术之一。我园将万安花灯制作引入课程,制定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内容,特邀民间艺人邓祥忠老先生定期走进课堂,与教师、幼儿面对面,结合闹花灯习俗,从剪纸、造型、装饰等展示讲解花灯的制作过程,极具本土特色。此外,邓老先生还亲自为幼儿穿戴走马灯服饰,讲述了状元走马上任的故事,让幼儿对闽西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此举为教师与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土壤和艺术空间,闽西民间手艺将在幼儿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三)借助节日感受闽西味道。《指南》中提到,要利用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我园借助闽西特有的节日氛围,在一年一度的“今天我做主”六一主题实践游园活动中,将万安的竹贯民俗文化——元宵的传统闹花灯融入其中,将剪纸坊、纸扎坊、祈福巡街等互动结合。剪纸坊的剪纸作品送往纸扎坊中进行贴花,纸扎坊中主要是神兽等花灯骨架的裱糊、装饰,制作好的成品送往演艺中心,当作巡街祈福的重要工具,环环相扣的环节都由幼儿自主完成。巡街之时,场面热闹非凡,幼儿身穿汉服,穿戴状元帽,挥着鞭儿走马灯(状元郎走马上任之意),抬着自己制作的象征吉祥的麒麟、狮虎、大象等大花灯,手执多姿多彩的鱼、圆球等小灯笼,在欢快的锣鼓声和民间艺人邓祥忠、罗生成老爷爷的唢呐声中,沿着幼儿园操场,进行“走街串巷”的花灯游行,以祈求快乐成长、国泰民安。整个游行极具闽西民间特色,让幼儿感受到了浓浓的闽西味道!(四)观察反思促进教师成长。在不断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在教育行为和策略研究上亦有所发展。在五大领域的渗透教育融合下,通过集中教学和区域活动的组织,以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和观察幼儿行为表现为抓手,将活动目标分解为多层次的学习步骤,选择合适的闽西民间艺术内容和材料,经过思考――设计――实施,为幼儿提供最适宜、最有效、最科学的教育活动,再到观察与反思,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继而调整策略返回到实施过程中。教师学会在实践前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民间艺术文化因为失去传承人而逐渐消失匿迹,这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损失惨重。因此,闽西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闽西民间艺术文化精神。让幼儿知道闽西之美,了解闽西的文化传统,传承闽西人坚持的精神,是幼儿园培养新一代闽西人应有的课程内容,也是传承闽西民间艺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2]刘利民.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