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教学质量评教出现边缘人研究

时间:2022-07-03 03:34:59

高校学生教学质量评教出现边缘人研究

摘要:学生评教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常用措施,但是在学生评教中出现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边缘人”问题,处在评教下的“边缘人”出现“不合作”与“伪合作”现象,极大地影响学生评教的推进,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必要对高校学生评教下出现的“边缘人”问题进行探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边缘人”拉回高校学生评教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评教真正成为“教、学、管”沟通的重要平台,以促进学校管理的进步、教师教学水平的增强、学生学业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教;边缘人

1前言

学生评教是高校扩招后所实施的一项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制度,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是从那时起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大规模扩招背后教育变得更加散,而且广,因此,教育界和全社会各界极其关注高校教学的质量,如何实现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成为热点话题。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做到科学合理,结构组织环节紧密,各个参与方能够严谨认真,学生评教则是可以信赖的、高效的、可靠的,并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把这些措施看得很平淡,虽在大力执行学生评教措施,且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解决,学生作为评教主体始终游离在评教活动之外,学校的评教活动没有得到实实在在参与,学生评教的“边缘人”现象就此形成。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利益和诉求得不到表达,个性得不到发展,进而对评教产生抵触情绪,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性、可靠性。分析高校学生评教下的“边缘人”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

2学生评教概述

学生评教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常用措施,主要由评价者——学生、被评价者——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或者评估中心,一起构建起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具体是通过全面收集教师的教学信息,让教师迅速知道教学状况,促进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措施,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的过程。学生评教措施的构建,让学生获得表达教学意愿的路径,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真正达到为学生服务的办学宗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生评教具有以下特性。稳定性在一个班级里面,教师会面对各种各样性格特征的学生,诸如随意性、无序性或情绪性等,这使得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评价也会存在随意性、无序性或情绪性等,其实这仅仅是个别学生现象。一个班级中至少有几十位学生,更多的学生的综合评价是极具稳定性的。可靠性可靠性从统计学上而言就是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具有可以信赖的特点,而且人数越多,可靠性就越高。通常一个班级里面有几十人,综合性课程会有上百人,参与评价的学生人数越多,评价的可靠性就越有保证。导向性顾名思义,导向性就是具有引导的作用,学生评教的各个组成部分,无论是评价者——学生、被评价者——教师,抑或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或者评估中心,都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师想自己的工作获得大家认同,就会持续地发展与完备;学生想要获得优秀的教学资源,就会借此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学生评教为人事部门提供策略依据,也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性学生评教主要涉及的参与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学生是评价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和直接参与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思想等方面的感触最为直接、深刻,因此,他们对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最有发言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专业水平、执教态度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3学生评教下的“边缘人”原因分析

“边缘人”是一类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最早源于社会学领域,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其心理特点与行动表现特点都和正常人有差别。后来,罗伯特·帕克(R.E.Park)于1928年完善了这一概念,指出“边缘人”是文化冲突中处在两种社会及文化边缘的人,主要是由于移民或者通婚引起,且这类“边缘人”未能全面地渗透、融合在一起。现在,“边缘人”的研究已经渗透到文学、管理学和教学等各领域。高校中学生评教下的“边缘人”是指高校在评教工作中处在权力真空和利益不平等地位的大学生人群。当前,我国高校目标方式和管理主义偏向过度强化教育目标的实现与管理的速效,使得学生评教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掌控评教组织的行动与结果解决等各个点的参与等现象,以更好地适应持续强有力的管理力量,进而出现学生评教“边缘人”。目前,学生评教制度结构主要还是偏向于教学行政管理者,他们依然是权力的主导者;学生虽然参与学校的教评工作,通常是管理人员安排学生到某一特定环节参与评教的过程,其形式远远大于实际,可以说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仍是教评工作的主体,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学生与教师的权力则处于次要地位,被边缘化。学生长时间处在被支配位置,被动边缘化,进而形成认同性边缘化,同时认同性边缘化又促进被动性边缘化,二者相互影响,使得学生最终成为评教“边缘人”。学生评教下的“边缘人”主要有群体数量大、学历高和内部差异明显等几大特点。一是学生是高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评教下的重要构建人员,其数量大小直接影响到评教的改革和创新,而较之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的群体数量毋庸置疑是庞大的,这也直接造成数量庞大的“边缘人”。二是“边缘人”的文化程度都很高。“边缘人”主要是学生,他们大多处于高年级阶段,学历较高,且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具有独到的思维见解、强有力的展现欲望,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他们的特点,将会极大地推进评教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三是“边缘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家庭背景、思想观念、个性特点、表现欲望、生活追求等特点,巨大的内部差异让学生评教下的思考点更多、更广。从上述特征可以明显发现,“边缘人”的群体非常复杂,这也是在我国高校进行学生评教中将学生“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随着“边缘人”的毕业或者学校推荐,他们有可能从“边缘人”变换成参与评教运行机制的关键人物。因此,只有突破学生评教下“边缘人”问题,才能实现学生评教的更大发展。

4学生评教下“边缘人”现象的问题展现

学生评教下出现“边缘人”现象,还应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习惯说起。管理者是制度的创建者,更是执行者,员工就是制度下的接受者、约束者。这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极为相似,学生评教制度结构中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担负起制度的制定、指标系统的筛选、评教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评教结果的解决和反馈等工作,他们是权力的主导者;学生虽然参与学校的教评工作,但是只能被动接受管理者的安排,通常是管理人员安排学生到某一特定环节参与评教的过程,如评教的打分任务,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会采取“不合作”与“伪合作”的行为表示反抗。“伪合作”成为学生评教下的常态,如安排学生的打分任务,这种流于形式的工作,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评教的原委,而又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因此在打分过程中会出现故意打高分或者低分两个极端,以及代评等“伪合作”工作。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出现“不合作”的反抗,在学校开展学生评教工作时,学生对评教制度、评教活动组织、评教结果、评教反馈等工作不参与、不关心,以漠视的心态进行处置。“不合作”与“伪合作”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评教低效而无意义,而且对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活动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评教下“边缘人”的“不合作”与“伪合作”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不利于学生发展,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不合作”与“伪合作”看似是学生默默无声的反抗行为,其实反映出学生实际参与度低,其多元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和个性展示被压制等问题,使得学生评教流于形式,最终成为管理人员意志的工具,评教出的结果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不能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提高的参考依据,阻碍了教师发展;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学校管理活动方面,“边缘人”的形成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增强和评教功能的施展带来极大的风险。学生评教中学生本是评教的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不能参加到评教运转的核心环节,不知道评教运转制度,对评教的结果处理和反馈毫不知情。这种有失公平公正的行为已经背离评教的最基本要求,出现“不合作”与“伪合作”只是其中的一种表面现象;学生认为自己不被尊重,进而产生焦虑和反感心理,丧失集体归属感,不仅导致评价反馈与改进的评教机制收效甚微,还会出现一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安全因素。正所谓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更何况有着高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希望能展示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来体现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学生评教活动本是学校“教、学、管”沟通的主要平台,但是种种行为使得学生成为“边缘人”,这违背了制度的构建初衷,也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这也是本文急于提出改变这种不利现象的关键所在。

5学生评教下“边缘人”的改变策略研究

出现学生评教下“边缘人”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拥有强劲的主导权,过大的权力使得他们左右了学生评教机制的构建。为了改变学生评教的现状,需要弱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构建起学生、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学生评教模式,可以引入公共管理领域的一种管理方式——参与式管理方式。参与式管理方式是指和政策利益有关的群体或者个人和行政单位共同参与公共问题的分析探讨、决策处理、资源配置的过程,该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多元性,参与的主动性、公平性、平等性,权力运转方向多元性、赋权性。这样和政策利益有关的群体或者个人为了管理的目的,共同表达利益的诉求和自我的观点,从而促进公共决策和活动的权力再分配,让政策制度变得更加公正、合理、公开。学生评教下的参与式管理方式具体是指和利益有关的学生、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一起完成评教计划、分配评教权力、联合管理的过程。该管理方式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权力过大的问题,将更多的权力给予评教边缘的学生,从权威控制型向利益有关的学生、教师、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的管理方式转变,从而使得学生评教制度的制定、评教活动的开展以及评价结果的解决和反馈等过程都处在一起参与下完成。学生评教的参与式管理方式有以下几大优势。把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赋予学生和教师该方式就是管理中常用的赋权方式,是管理人员赋予下属决策与实施的权力,被赋予的人员能够获得很大的自主权。在学校的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就有很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共同参与管理时,学生和教师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后,利益相关者可以真实地参与学生评教的制度探讨、信息采集与结果解决和反馈等行动环节,能够增强参与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的实际效率和参与质量。改变了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一家独大的单一性主体结构,形成以主体多元化、权力运转方向多元性的参与式管理方式参与式管理方式下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学生和教师有了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化人格发展需要的机会,同时使得他们的意见与建议都有了上下或者下上的传达,这和过去教学行政管理人员一家独大地把控评教、发号施令式的评教方式完全不同。学生和教师不再是管理人员命令的执行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获得被认可的机会,不再是被忽略、被边缘化的对象,最大限度维护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参与式管理方式让学生评教成为追求公共利益的着力点参与式管理方式下权力被赋予其中的每一个群体,尤其是对于长时间被忽视、被压制和缺少归属感的评教“边缘人”而言,他们所追求的利益更符合自身的需求和学校的进步。可以说,学生评教是“教、学、管”三者沟通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学校管理进步、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业提升的制度,大家所追求的利益归根结底是公共利益,大家会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断努力。

6结语

学生评教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教学管理人员的权力占据主导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评教制度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并引入参与式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弱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权力的目的,将更多的权力赋予学生和教师,使学生评教真正成为追求公共利益的着力点,成为“教、学、管”沟通的重要平台,以促进学校管理的进步、教师教学水平的增强、学生学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邢政权,折文焕,赵忠.学生评教的师生认可度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21-24.

[2]陈梦龙.契约网络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途径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1.

[3]李险峰.学生评教的理想与现实:基于第四代评估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31,51

[4]单常艳,冷霜,何腕营.大数据时代“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29-31.

[5]刘玉君,张济洲.谁更容易被录取?:重点大学自主招生阶层公平之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8(6):63-71.

作者:蔡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