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行动与污水治理研究

时间:2022-11-08 08:56:49

乡村建设行动与污水治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陇南市坚持生态打底、文化塑魂、旅游赋能、网络引领,通过“保修建拆”,使2000多个贫困乡村建成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从全市乡村建设的概况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出发,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陇南市;乡村建设;思考

近年来,陇南市以总书记“三农”工作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态打底、文化塑魂、旅游赋能、网络引领,通过“保修建拆”,使2000多个贫困乡村建成美丽乡村。如今的陇南乡村,呈现出网络成为新基建、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的良好局面。但是,仍然有不少乡村建设滞后,城乡差距突出,如何实现全市范围内乡村宜业宜居宜游,农民生活富裕富足,仍然需要重点关注。

一、陇南市乡村建设概况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全市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加强组织保障措施,推动任务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陇南市2019年度被评为全省“拆危治乱先进市”,康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同时被国务院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成效体现在:1.扎实开展“拆危治乱”行动。在全市内拆除农村危房、残垣断壁、烂圈和废弃棚舍,修缮古民居,复垦土地,打造小景点小花园小广场,危房拆除率达到100%。2.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近几年全市累计建成卫生户厕14.6万多座,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24.7%,316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卫生公厕,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达到100%。3.深入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召开宣传会教育组织群众,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淤泥,创建清洁村庄;以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为载体,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清洁、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农村垃圾收集、清理、转运、无害化处理;组建环卫保洁队伍,根据当地实际,按人、按片区划分了责任片区,制定了责任到人的保洁制度;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试点,9县(区)实施污水治理项目,落实项目投资;加强废旧农膜、尾菜、畜禽养殖废弃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

(二)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质量提升年”活动,对已达到认定退出标准但效益发挥不稳定的供水工程进行巩固提升,涉及到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健全完善管护运行机制,确保水源稳定、水管不冻和水质达标。

(三)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建设

全市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成效明显,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硬化路目标,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98.5%,建制村快递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控辍保学力度,落实学生资助教育惠民政策,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落实农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筹集经费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和配备文化器材;全面落实适当提高城乡低保等救助标准政策,重点关注“老病残”、已脱贫边缘户人口、低收入群体等特殊家庭,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二、面临的困难

(一)乡村建设工作进展不一致

目前,康县已建成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其他多数县(区)措施得力、领导重视、部门实干,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工作进展较快。但部分县(区)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各部门配合衔接不紧密、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乡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在脱贫攻坚期间纳入帮扶的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基础,但一些非贫困村水、电、路、网等方面问题突出,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已经实施的建设项目有部分停留在硬化路面、村庄清洁绿化层面,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并且缺乏长效管护机制,个别村庄出现脏乱差“反弹”现象。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所需资金投入不足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地方财力有限,在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建设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需要撬动群众投资,受制于对乡村建设的认知程度、产业基础以及收入状况等因素,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乡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后续乏力。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思路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县(区)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政务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新平台,组织开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宣传活动;市县(区)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加快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度;把乡村建设工作以县(区)委重要文件的形式专题安排部署,兼顾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并且作为县(区)一号工程,坚持一以贯之,落实到底。同时,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体现农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把政府意志和群众意愿结合起来[1],采取相应措施使群众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强化乡村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

2021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县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在县域内兼顾全局性和特色性,统筹产业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保护,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依据不同村庄特点,分类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借鉴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规划设计中注重保留乡土气息,依山就势,不砍树、不挪石、不填塘,实现建设项目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加强对古建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的保护,使建成的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严格按照村庄规划搞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批实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和约束性,消除规划上墙不落地现象;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2]

(三)强化资源整合

当前,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有限,各县(区)需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2]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农办负责,发改、财政等部门配合,对各类涉农资金调查摸底,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使用各类涉农资金,集中用于乡村道路、村内巷道、危房改造、村庄清洁、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保证各类建设资金向乡村建设倾斜,同时充分发挥项目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有力撬动群众投资,使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使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此乡村建设既要追求村容村貌外在美,更要追求群众生活富裕的内在美。各县(区)需要根据村庄产业发展历史和资源禀赋,着力发展符合村情民意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优质绿色原生态的农产品;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在具备条件的乡村规划建设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配套设施,依托陇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挖掘老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手工挂面坊等传统工艺,使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高颜值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实力有能力参与乡村建设行动。

(五)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乡村建设上,需要在体制、政策、规划、管护等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以县域为中心,推动县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更多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流向农村,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农村和中心乡镇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2]

(六)进一步加强党对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坚持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加强乡村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锻造出一批建设有规划、落实有队伍、办事有资金、工作有热情的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任用,注重在乡村建设工作一线发现、培养、锻炼干部,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来;深入开展村干部队伍“两强两化”工程,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建设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久久为功磨一剑贫困山乡绽新颜——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EB/O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

作者:贾瑞霞 单位:中共陇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