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微课多模态语篇探讨

时间:2022-06-17 09:02:49

大学英语微课多模态语篇探讨

摘要:大学英语微课的多模态语篇构建可以从语用学的关联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为达到微课的交际效果,微课语篇构建过程中多模态的选择,以及各模态是如何协同实现关联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课多模态语篇构建的关联图示。

关键词:关联理论;微课;多模态语篇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相继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微课是教学内容,即物;而慕课提供教学场所,即平台;翻转课堂是教学方式。三者代表教学的不同方面[1]。我们可以看到慕课、翻转课堂都是以微课为基础的,因此微课始终是我们研究和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很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微课开展研究。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形式的话语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师生间的屏幕化交际行为。作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关联理论是研究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2]。基于微课的交际本质,关联理论对微课设计有一定的解释力。本研究以2016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教师的微课为语料来源,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中的模态使用及语篇构建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关联的实现方式,以期对广大高校外语教师在微课制作方面提供参考。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批判的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其核心内容是关联原则和交际模式。关联原则下又包含两个原则:第一关联原则(也称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总是倾向于满足关联最大化的需要[3];第二关联原则(也称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达了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假设[4]。关联最大化(即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二者都和语境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大关联可以理解为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要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便可取得最大化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指的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经过了一定的处理努力后而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在斯珀伯和威尔逊看来,话语的交际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里的明示与推理分别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对应。交际中,首先说话人要将其交际意图以某种方式明示给听话人,在此过程中需要说话人能够清楚的表明自己要说明某事或传达某些信息的意图[3]。同时,对听话人而言,交际活动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这时候听话人需要根据说话人明示的信息并结合适当的语境进行推导,进而解读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斯珀伯和威尔逊认为关联理论交际观的核心是听话人的推理,成功的交际是建立在听话人实现成功推理的基础之上的。

二微课的多模态语篇属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交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单一的语言交际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类交际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由语言、图像、声音等共同参与的复合交际模式。因此,非语言模态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开始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5]。交际过程中,多种模态协同配合共同参与话语意义的构建进而形成多模态语篇。多模态语篇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动画、颜色、编排、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6]。本研究选取的两个获奖微课时长均为5分钟左右,主题分别是MakingYourOpeningMoreEffective和PhilosophyandThoughts。通过对两个微课中各种模态的标注,进而展开分析、描述。研究发现:从宏观上说,微课是以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呈现的表意语篇;微观而言,微课的各种模态信息又可分为三个层面:文字加音频构成的主模态层面、画面设计层面和辅助元素层面。微课的本质是课程教学,教学的要点仍然要以文字和音频的模态呈现,如同在教室里上课,学生要看到黑板或是PPT课件上的文字内容,要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因此我们把文字和音频视为微课多模态语篇的主模态;文字模态体现微课的教学内容,文字又离不开对字号及字体的选择、排列方式、色彩选择、图片(视频)的位置设置等,这些构成了画面设计层面;只通过文字和声音传递教学内容是不够的,获奖微课中还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音频中体现的语气、音量变化等模态作为辅助元素。图1可以清楚的呈现微课多模态语篇的构成。

三微课多模态语篇构建中关联的实现

选择、设计与运用不同模态和模态组合是交际语境中话语实现的重要手段[7]。微课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改变学生的认知语境,进而内化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构建微课多模态语篇时也受到学生的认知的制约。微课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同时这种交际又有其特殊性,属于被动的交际形式。微课教学中,师生无法实现时空共现,教师则成为交际中作为信息输入一方的说话者,观看微课的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的听话者。在这种情况下,微课制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恰当的选择模态,再将他们合理的组合成多模态语篇,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知识,进而实现成功的交际。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及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对微课的多模态语篇构建有极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的言语交际观强调说话人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会最大程度明示其话语信息,使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少的处理努力便能理解其交际意图。说话人选择认知语境时必须考虑到两点:其一是最大程度减少听话人在理解话语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其二是最大程度增强话语产生的语境效果。那么,教师在构建微课多模态语篇的时候就要考虑使用哪些模态有助于明示,哪些模态的组合有助于强化语境效果。

(一)综合运用模态加强明示

关联理论告诉我们交际包含两个过程:说话人的明示和听话人的推理,说话人的明示是听话人进行推理的依据。因此,明示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贯穿于微课始终,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信息的明示。1.通过音频模态充分明示音频的作用相当于交际中的说话人,那么教师在通过音频模态组织语言的时候必须遵循关联原则,用语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能言及与主题无关的话,不用不便于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对学生而言,英语微课的学习又属于第二语言的理解,由于学生个体在外语认知能力方面的不同,必然造成语境效果推理的差异。作为微课中的说话人,教师在音频模态选择上要时刻为作为听话人的学生着想,欲实现微课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保证说话人(教师)的话能被听话人(学生)理解。通过对两个微课中教师使用的语言进行转写,我们发现两位教师的语言表述非常简洁、明了、具体而且音质十分清晰。基本没有使用过长的句式和复杂句式。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充分向学生明示其交际意图,在最大程度减少学生理解话语须付出的努力。2.通过画面设计加强明示文字模态是微课多模态语篇的另一主要模态。微课受时间的限制,在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对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教师通过文字模态体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然有主次之分。两位教师在文字模态的语篇构建上恰当的通过图文叠加、大小字体对比、对字体进行加粗、选择不同的颜色等技巧,凸显重点内容,加强明示,强化学生对学习要点的认知.第一位教师在构建多模态语篇时采用平行式的排列方式,图文叠加,文字精炼的体现在不同颜色的圆形内,通过背景加强明示(如图2所示)。第二位教师则采用层级式的排列方式,字体的大小用于区别主题和内容,以不用颜色的字体凸显明示(如图3所示)。两位教师的语篇构建简洁明确,学生对教学要点一目了然。

(二)通过语境效果,追求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告诉我们,语境效果是交际者的新信息和认知中原有的旧信息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构成寻求关联的必要条件[8]。通过前文的介绍我们知道,语境效果和关联性之间是一种正比关系。简言之,欲产生较强的关联性,首先要创设尽可能大的语境效果,以实现最佳关联。两位教师大量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模态作为辅助元素参与微课多模态语篇的构建。其目的是努力创造出与交际目的相关的语境,尽可能的实现最佳语境效果。讲授主题为MakingYourOpeningMoreEffective的教师从学生写作中的典型问题入手,唤起了学生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这些典型的问题在学生认知语境中构成了类比;同时又激活了学生认知语境中新信息——如何写作才能使文章的开头部分更吸引读者(如图4所示)。在说明写作可以用事实或统计数字开篇时,教师直接使用了动态的图表,以最强的关联性唤起了学生认知语境中的图表图式(如图5所示)。介绍写作中“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技巧开篇时,教师通过卡通视频,并在讲解过程中富有语气、语调的变化,将故事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如图6所示)。讲授PhilosophyandThoughts的教师则通过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图片,使学生的认知构建出东西方哲学与思想的对比,恰到好处的导入教学的内容(如图7所示)。我们看到两位教师首先确定了哪些模态可以满足表意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将各模态组合得到最佳的效果,使交际更加有效。

四微课多模态语篇构建的关联图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用于构建微课语篇使用了多种模态。基于陈新仁、钱永红的多模态语用分析框架[9],及朱金兰、陈新仁的教师多模态话语语用图示[10]。笔者绘制了微课多模态语篇关联图示(见图8)用以说明微课多模态语篇的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如何实现关联。微课语篇模态的三个层面及其构成面前文已做阐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三者之间有主次之分,主模态处于核心地位,画面设计和辅助元素中的各模态都是为主模态的实现效果服务。同时,各模态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一些模态的使用为了说明(图5、6)、强化(图2)、凸显(图3)其他模态的作用,我们称之为互补关系;一些模态则形成鲜明的类比(图4)或对比(图7)关系,我们称之为非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多种模态相互协同实现明示和关联,多种模态都参与对语境效果的创设。对于借助微课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通过接收多模态的语篇信息,更准确的推导出教师的交际意图,进而成功实现微课教学这一交际活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微课是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产物,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变革。媒体技术为微课多模态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微课富有生机和活力。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具有普遍的解释力。掌握关联理论的相关原则并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微课多模态语篇的构建过程中,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更好的实现微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寒冬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