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5 03:43:42

文学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文学边缘化探析

当今文坛,文学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标志是:文学阅读人数锐减,文学期刊举步维艰,文学经典遭遇恶意调侃,文学研究浮躁庸俗。曾经作为“武器”“轻骑兵”“代言人”在中国现代社会历次变革运动中风光无限的文学,何至于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的边缘化是命该如此,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正常现象,因为过去把文学的地位抬得太高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科学技术必须优先发展,以往被不适当地拔高了的文学艺术向后站一站、边缘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文学边缘化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就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有两点。第一,市场经济的商品消费导致文学边缘化。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物体都可以变成商品,物物交换刺激着人们的消费观,使物质追求压倒精神追求成为社会观念的主流,文学也被商品化,成为消费产品。这样,文学传播不再是传统深度式的文化思想交流,而是现代快餐式的文化产品流通,缺少了思想内蕴和艺术性的理性审视,光凭感性的流行色彩来消费文学,文学被异化为商品代名词的同时,也加速了自身危机。怪不得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边缘化’实质是文学性的危机,即:在市场化与消费主义的策动下,虽然文学的某种形式与名义仍然存在,但其‘文学性’已经在整体性的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了。”第二,视像化时代的图像霸权导致文学边缘化。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字阅读的“读图时代”。首先是摄影技术的发明,出现了光学图像,接着是电视的发明,出现了电子图像,最后是微型电脑的发明,出现了数码图像。尤其是数码图像,其制作能力之强,复制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清晰程度之高,互动性之深入,改变了人们以往认知世界和欣赏文学的传统模式。据统计,现代读者在业余时间里大都是看画报、看电视、看网络视频,这些精心制作的图像借助它们的视觉优势使人们在感官上赏心悦目,迷醉其中,很少有人费神费脑阅读文学作品,那些自觉捍卫“文字魅力”的人显得“物以稀为贵”。就文学内部原因来说,文学自身的非功利审美性导致文学边缘化;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在于非功利性,与其他意志形态的区别在于审美性。文学创作和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正如前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洛夫说:“艺术引起人的一种我们称之为审美的状态,而根据艺术家本人证实,艺术创作本身的特征首先是具有这种状态,没有它,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不可能被创造出来。”作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创造出一个充满真善美品格的艺术世界,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想象、再度创造、把握住作家的情感和美的意蕴,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文学非功利审美性既是文学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发挥特有的美育功能,缺点是不利于人们直接去实践应用和创造物质财富,不如自然科学那样实用便利。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自身劣势暴露无遗,原有的本性、旨趣、功能通常会发生根本性逆转:由张扬审美理想、呼唤自由、批判现实转向媚俗堕落、哗众取宠、追求功利。这样的年代,文学不再神圣崇高,而是稗官野史,遭人亵渎轻视。

二、文学边缘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文学边缘化意味着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教学难免遭受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的知识工具化和学生学习的实用功利化。美育是大学语文独特魅力之所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实施美育首先用诗歌来激化人的志向,再用礼来促进人的自立成长,最后通过音乐来完善理想人格。这说明文学对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理想智慧等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基础作用。但是随着实用主义的盛行,工具技能的强调,一些大学语文教师误以为多讲些理论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从而把大学语文当作一种知识工具来看待,忽略了课文的审美属性。课堂上张嘴就是这个理论那个观点,闭嘴就是这个空前那个绝后,课堂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的知识教学。原本鲜活的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淹没在理论知识的泡沫中,大学生情操不仅得不到陶冶,反而会钝化。难怪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颇有感触地说:“有些学生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挺有灵气,有悟性,但训练了几年,似乎占有一些理论,但文学的想象力和悟性反而减少了,离文学也远了。”如果说知识工具化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状况而言,那么学生学习的日益实用功利化也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功利性阅读和学习,成了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很少有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将读书当作陶冶性情,享受艺术之美的方式,而更多把学习作为一种寻求更高社会身份与经济地位的“敲门砖”。在大学校园里,复习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占据着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考研、考公务员是学生学习的理想目标。语文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呵欠连连,考证辅导班上则是耳、眼、手三箭齐发,有板有眼做笔记。学校周围的书店里,各类考试用书热销到断货,而文学作品堆放在角落里,备受冷遇。无论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工具化还是学生学习的实用功利化,都毫无疑问表明文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身份地位,大学语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门学科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文学日益边缘化所造成的冲击,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美育作用

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传统语文教学是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由学科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以社会服务为宗旨,注重课程与社会市场需要的联系,这一转变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审美教育的忽略。正如有学者说:“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市场化了。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在这里“清静思维”隐含的意思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视美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美丑,防止现实世界急功近利思想的侵蚀。基于此,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情况下进行语文教学,发挥美育作用是关键。

2.挖掘思想内涵,注重人文情怀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崇高理想的培养、人格的熏陶、良好习惯的养成、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久以来,人文教育一直被许多教育家看作是智慧启蒙、理想开发的教育和大学永恒的使命,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博大知识的固有性质。它们正是一所大学的目标。”可见,与美育一样,人文教育对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功利心理、精神危机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课文时,挖掘人文思想,注重人文情怀也是教学的关键。

3.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及庞杂繁多的教学资料,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该怎样讲、讲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专长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避免天马行空式的授课方式,防止顾此失彼,无的放矢。优化教学设计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是说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师生多向交流,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在于设疑,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伴随着一个个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激发出来,思维空间就会不断拓展,内心的浮躁功利就会被日渐趋增的求知欲望所代替。

作者:李俊文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