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培养职业精神的作用

时间:2022-07-15 03:46:45

大学语文教学培养职业精神的作用

[摘要]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未来医学事业的水平与质量,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语文》课程在医学生的教育中,除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还肩负着培养医学生医德医风的重要任务。文中以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职业精神;职业责任感;职业情感

职业精神是指人们从事该职业应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不单单是一门技术,更多的是对人类痛苦的回应,是对患者的安慰与关怀,它更是“人学”。而大学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它选取的往往是古今中外最优秀、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充满了人类最精华的思想和智慧,在涵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作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责任,使其工具性具化、人文性内化,为医学生的成长提供灵魂所需的充足养分。

一、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

医学是关注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学科,比起其他任何学科,它具有更强烈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对医生的职业精神十分关注,如《黄帝内经》不但提出了天地间最宝贵“莫过于人”的观点,并综括了“五过四失”以劝诫医者,成为我国最早的医德规范;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到医者需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精湛的技术,“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另一反面要有崇高的医德,应表现出慈悲之心,决心拯救众生痛苦,这才是“苍生大医”,否则只能算是“含灵巨贼”。换言之,医生的职业精神,是第一性的要求。古往今来,也涌现过无数心怀大爱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真正做到了胸怀崇高的职业精神来从事医学事业。比如“提灯女神”弗洛伦萨•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竭力为患者服务,她“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传遍世界;明代名医喻昌,在问诊病人的过程中,“委屈开导,如对君父”,病人没有不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即使面对臭名昭著的纳粹,也坚持了自己身为医生的天职,在他的周旋下,四十多名身陷集中营的病人得以保全性命。而现代社会中,医生并不真的是住在象牙塔的天使,他们同样受到待遇职称、医患关系、劳动强度等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现代医生的角色开始由“朝圣者”转变为“异乡人”[1],医学在医生们的心中失去了神圣的地位,他们不再将其视为天职,而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现代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锻造,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温养。与其让医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再去失望退却,不如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浇灌以适宜的水分,培养医学生应有的职业精神,以去适应时代和岗位的需求。而语文教育,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公共课程,它的工具性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而人文性则可以为职业精神的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语文从学科分类上,主要属于文学,文学作品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了作者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和世界的强烈责任感。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依靠枯燥的理论式的填鸭,它更多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妙绝伦的文笔和新颖独特的构思,来引人思考、发人深思。可以说,大学语文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课程的“特别”存在,它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正如春夜细雨,“润物细无声”。这便是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方面的天然优势———相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较强的显性教育与说教意味,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更多是一种隐性教育。隐形教育也被称为无意识教育,是指在预设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并不将明确的目标、要求告诉受教育者,而是通过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领悟、感受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老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2]”。因此,合理地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用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构建,去渗透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使其成长为道德上、情感上或者是文化意义上都合格的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态度的端正。职业态度是指人们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看法,以及由这种看法带来的行为举止方面反应的倾向。每个人的职业态度决定了他会用怎样的心态去衡量和对待他的工作,是觉得弥足珍贵,还是不值一提?是必须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因此,良好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较好地完成各项具体工作和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对于医学生来说,如何看待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直接影响他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求学生涯,是得过且过,或者精进医术,最终决定了他会成为一名怎样的医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呈现了大量精彩的故事,塑造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正确的职业态度。如汪曾祺《钓鱼的医生》一文中,就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特点的医生的形象。比如,即便他家境贫寒,依然给一名小混混治病,而且分文不收,还管吃管住;又比如他为了诊治被洪水围困的村民,竟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泅水前行。如此行医,反映出主人公救死扶伤的高尚道德与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我将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这位医生的行为,与《日内瓦宣言(2017版)》倡导的医德完全一致;这也正是所有医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有时候,语文课程中职业价值观的灌输,并不是这么明显的,会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一文中,牡丹的数次“拒绝”,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毫不妥协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牡丹花精神投射到医务工作者身上,那么几重拒绝指代的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对于职业态度的校准:对待医学事业,不能因权威、荣誉和自身原因而改变“救死扶伤”的初衷。从《苏武传》中,我们懂得了坚守的意义———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科,医生的工作岗位可能平凡、可能清贫,只有能坚持下去的人,才能更接近生命的真相;《正气歌》教会我们当面临“义”和“利”的抉择时,人生要有高尚的操守———在医德与利益间如何取舍,这是每个医学生未来都要面对的难题;而《念奴娇•过洞庭》,则告诉我们面对挫折如何自处———当面对疑难杂症束手无策时,当面对患者的责难有口难辩时,身为医务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呢?大学语文教学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地调整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医学生对抗时下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端正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二)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建立。职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就是对于病人尽心尽力地救治与发自内心的关怀,它需要从医学生时期开始培养和深化。医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医疗实习的实践,逐渐掌握医学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养,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关爱病人、自觉维护医学事业的高尚性、较高的医学技术能力以及认真用心的工作态度[3]。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份“性命攸关”的工作,稍有不慎,可能就会给患者带来伤害和痛苦,甚至危及宝贵的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的轻率和疏忽。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而名垂千古的事迹。如西汉司马迁,是所有中国大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人物,在遭受宫刑之后,出于强大的职业责任感,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克服的身心折磨,坚持完成自己作为太史令的重任,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出色地达到了职业目的。而《段太尉轶事状》刻画了一个不畏强暴、高风亮节的正直廉洁的古代官吏形象。面对危害治安的驻军,他孤身前往平乱,大义凛然;他的女婿接收了别人的贿赂,他把它原封不动地高挂在办公场所的房梁上……做医生不也应该这样吗?面对任何状况都要坚持真理,当市场拜金主义的歪风吹起时,要时刻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收受红包,不搞回扣,牢记自己的使命感,自觉维护医学事业的神圣性,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就像《华佗传》中介绍的我国古代神医华佗,他简洁的诊断方法、精确的诊断效果以及神速的疗效,都让学生深深叹服,他不分贵贱、广施人道的高尚医德更令每个有志于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心向往之。要知道职业责任感并不是单纯可以依靠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来获得的,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感的体现,只有对生命心怀敬畏,对事业保持热忱,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承担起职业责任。(三)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情感的丰盈。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就医生而言,是指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如孙思邈所言,看见病人的痛苦,就像痛在自己身上。只有以这样的心情去面对医疗事业和患者,对解除患者痛苦的渴求才会更强烈,才能更奋发努力去追求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增强创新的激情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教育往往比较注重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培养,因此,在现代医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生看病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将病人完全托付给了冷冰冰的机器,而不是通过认真观察和亲切问诊来了解病人最直观的情况。试问,这样无交流无沟通的诊断过程,怎么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呢?须知人际情感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途径,对于渴望情感关怀的患者尤其如此。要实现对医学生职业情感的培育,大学语文课程应开展多种形式,如通过在课堂上以影片、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尊严与无奈,以激发学生心中的共情。以《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一文为例,教师可补充特蕾莎修女照顾病人的影像,更直观地展示这位伟大修女的一生。她把一生完全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为穷人提供衣食住处,为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她真诚的关怀和照顾,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被爱的温暖。大爱,在她那里发挥到无边极致。现代医学在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越特蕾莎修女时代,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羁绊却淡漠了很多,为防止职业情感的失落,更需要我们时刻从历史中去汲取充满温暖的正能量。另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生命、理想等情感话题的思考,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见的文学欣赏、写作训练、语言阅读之外,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联系学校附属医院,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医患关系、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实践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开展辩论赛,举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与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一再地渲染了职业情感,达到反复浸润、潜移默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在医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春风化暖,如春雨润物,是实施医德教育的良好方式,是培养医学品德的优秀土壤。医学院校应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加强语文课堂教育中关于职业精神的灌输和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提高医学生医德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建星,于有为.医生身伤认同及其职业精神退化的现代性阐述———兼论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责任[J].医学与哲学,2018,39(17):59-62.

[2]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43.

[3]盘幼初,汪小莎.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内涵探析[J].教育界,2013,(24):32-34.

作者:徐敏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