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思考和展望

时间:2022-06-12 09:27:48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思考和展望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纵观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之后的萌芽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在这场革命运动中,中西两种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碰撞。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艺术歌曲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最先的拓荒者是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他们都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对欧洲艺术歌曲较为熟悉,然后以模仿的形式,创作出了《问》、《教我如何不想她》《大江东去》等作品,虽然作品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是其开创性意义才是最为宝贵的。第二个时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展期。时值中国的革命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多位优秀的音乐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现实,鼓舞人民斗志的艺术歌曲。如黄自的《思乡》、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刘雪庵的《长城谣》等。而且在关注时代的同时,这些音乐家们并没有放弃对艺术歌曲本体的研究,比如当时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歌词。如黄自的《玫瑰三愿》、江定仙的《静境》、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古典诗词集中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风格,从而使艺术歌曲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第三个时期建国后到结束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国艺术歌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时间佳作频出。既有《北京颂歌》、《祖国之爱》、《祝酒歌》等爱国题材的作品,也有《嘎达梅林》、《小河淌水》等由民歌改编而来的作品,或借物抒情,或借古喻今,并在创作技法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已经真正成熟起来。第四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的多元化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表现在题材、技法、风格的等多个方面,尚德义、罗忠镕、陆在易、谷建芬、刘锡津、刘聪等多位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艺术歌曲。如《涉江采芙蓉》、《天鹅之歌》、《那就是我》、《鸟儿在风中歌唱》等等。到今天,中国艺术歌曲仍然走在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并有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思考和展望

1、树立正确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并指引着行动的发展。所以要想从源头上推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质量的提升,首要的就是树立起对艺术歌曲的正确认识。对此,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最为关键。首先是对艺术歌曲标准的认识。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于近年来一些创作者对艺术歌曲的界定所产生的困惑而言。不少创作者都认为,凡是具有艺术性的歌曲,都是艺术歌曲。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优秀的艺术歌曲无疑是具有艺术性的,表现在其对歌词的选择、旋律和伴奏等方面的精雕细琢,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是有艺术性的歌曲却不能都用艺术歌曲这个名称来概括。如《黄河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这些歌曲同样具有艺术性,但是却不是艺术歌曲,因为其表现的是一个阶级和群体的情感,而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又如《赶牲灵》、《小河淌水》等,同样也不是艺术歌曲,因为其没有采用钢琴伴奏,歌词也比较通俗。所以也可以由此总结出艺术歌曲的几个基本特征,即注重个人情感抒发、多采用诗词作为歌词、多为特定声部而写作,并有着精致的、在音乐表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钢琴伴奏。这种体裁标准的限定,正是保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无限的将其泛化,但凡具有艺术性的歌曲都是艺术歌曲等观点,则只能导致其艺术特征的被同化,显然是不利于其发展的。其次是艺术歌曲的普及问题。艺术歌曲的艺术性较强,相对于民族歌曲、通俗歌曲来说,在传播和普及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艺术歌曲只能在一个小圈子内流传和发展,否则艺术歌曲也不会在中国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创作观念的问题。创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艺术歌曲是高雅的,但又是寓繁于简,寓深刻于浅显,寓隐深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率的。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所喜欢的艺术才是高雅的。要求创作者要对原有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挖掘,高度概括,将各种音乐语言和技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感悟,最终获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肩负民族责任

任何一门外来的艺术,想要在另一个国度中生根和发芽,势必要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使创作者对这门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规律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逐渐为欣赏者所认可和接纳。这一点在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就得到了前辈音乐家的充分重视。如黄自、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都力求通过民族音乐素材、民族音乐技法的运用,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民族风格。从后来的发展看,这种民族性追求无疑是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起点处就找到了最正确的发展方向。此后,这种民族性追求逐渐成为了一种创作传统和习惯,既彰显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也对艺术歌曲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新时期的创作中,仍然要把民族性的彰显作为创作的首要追求。具体来说,首先是在题材上。题材是作品的基础,更对作品的风格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应该选择那些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物、故事或事物,以保证作品情感和风格的方向。既可以是对时展中一些人物或故事的表现,也可以是对传统民歌的改变等等。其次是技法上。一方面,要对民族民间音乐有充分的重视。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民间音乐十分发达,能够给中国艺术歌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借鉴。之前的很多佳作,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草原夜色美》、《请到沂蒙看金秋》等作品,都通过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借鉴,让歌曲的情感表现更加真实和真挚。另一方面,也要眼光外放,对西方创作技法,特别是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如十二音技法、调式半音体系等,并将这些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相融合,既能够使艺术歌曲呈现出新的民族风格,同时也是对民族音乐本身的丰富和发展。

3、紧跟时展

唐代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一个古训,也是中国历代文人对时代使命感的集中概括。而从作品本身来看,自古以来,没有哪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脱离于时代而单独存在的,其本身就是时展的产物。自20世纪初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先是由赵元任、青主等先行者,对艺术歌曲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在掌握了其形式规律后,中国创作者便开始有意识将创作和时展相结合,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注入了最为宝贵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亲眼目睹了东北人民流亡的惨状,怀着悲愤的心情,以一个北方女人在坟头前哭诉的形式,创作出了这首作品,那呼喊式的音调和悲愤的倾诉,既是对日寇暴行的控诉,也是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呐喊。时任东北军总司令的少帅张学良曾表示,自己之所以抗日,正是受到了这首歌曲的强烈触动。其艺术感染力可见一般。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牧歌》、《玛依拉》、《克拉玛依之歌》等众多优秀的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后,更是有《祝酒歌》、《我爱你中国》、《那就是我》等作品,展示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新世纪前后,虽然创作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但是一些创作者仍然没有忘记对时代的关注。如刘聪的代表作《鸟儿在风中歌唱》,就是一部反映环保问题的佳作。军旅作曲家印青的《西部三部曲》、《走进新时代》、《灿烂阳光下》,也都是和当中国的变化发展紧密相连的。由此可以看出,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优秀传统,在今天的创作中,理应予以继承和发扬。创作者要将自己视为是时代的一份子,倾听时代的呼吸,把握时代的脉搏。使自己的艺术歌曲成为时代的印记和见证,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

4、形成个性风格

所谓个性风格,是指一个创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持续、稳定的审美特征,是区分不同创作者和作品之间最鲜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创作者成熟的表现。具体到中国艺术歌曲来说,正是因为中国创作者对个性化风格的追求,才构成了今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倘若所有的创作者所采用的都是同一题材、同一技法,艺术歌曲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源动力。这一点很多创作者也早已做出了垂范。如罗忠镕,其自幼学习小提琴,后考入上海音专,接受了正规和系统的西方音乐训练。所以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始终注重中西两种音乐技法的融合,特别是对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所创作出的《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等,是让作品呈现出了中西融合风格和韵味。又如尚德义,在2013年的青歌赛上,评委郎昆在进行点评时,曾要求演唱者一定要记住尚德义这个名字,他的花腔艺术歌曲创作,不但填补了中国此类艺术歌曲的空白,更为艺术歌曲的演唱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再如陆在易,其对表现爱国情感类的题材情有独钟,从《我爱你中国》,到《桥》、《家》、《盼》等,无不抒发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忠诚。这类题材的作品虽然常见,但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能够始终坚持该类题材创作的,却唯有陆在易一人。正如其所言:“对祖国前途和命运持之以恒的关注,正是我永不疲倦的歌唱主题”。所以在当代艺术歌曲创作中,仍然要努力追求个人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很多前辈音乐家已经为我们积累下了大量的经验;另一方面,21世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让创作者对世界多种音乐文化的了解更加便捷。创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艺术歌曲本质的艺术规律,又要在此基础上努力追求创新,包含题材、技法等多个方面,只有每一个创作者都树立起这种个性化追求,才能迎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整体繁荣。

综上所述,艺术歌曲作为一门外来的音乐艺术,能够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就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也正是因为有不断优秀的作品问世,才为艺术歌曲的欣赏、演唱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者来说,应该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辈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展,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并努力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因此,本文所选择的四个切入点,也正是新时期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要点和原则所在,也相信在所有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一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段紫逸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