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服装艺术教育方式

时间:2022-08-21 03:01:48

构建我国服装艺术教育方式

艺术的意义是什么?是比对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对艺术作品的品头论足?笔者认为不是。艺术的意义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是艺术爱好者发自内心的追求个性、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体现。服装,既是艺术品,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服装跨入高等教育的大家庭,一跃成为高等院校的一朵奇葩。服装跻身艺术殿堂,为人们追美、论美、比美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服装领域囊括了众多内容,从美容美发的精雕细琢、配饰的美轮美奂,到鞋子的精美考究,服装把美的事物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组合。服装个性、坦然、率真、自由的艺术特性在现实社会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服装,可以代表人们的喜悦与愁苦、权威和能力、傲慢和朴实、神圣与俗恶,服装艺术在肉眼的视觉冲击下极度敏锐,彰显品位与人生追求,是其他方式所难以比拟的。服装,看似貌不惊人,却能将艺术与社会完美融合,在审美性和实用性之间游刃有余。因此,建构中国高等服装艺术教育模式,利国利民。

一、高等服装艺术教学模式的宗旨

首先,我们要明确概念。高等服装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统民间裁缝学艺。服装艺术是集合文科的文思、理科的逻辑、工科的实践操作,以及美术学的绘图设计的综合学科,是多学科的结晶体。高等服装艺术教学应该囊括这些学科的知识点,没有所谓的文理分科,教授学生写作思考能力(用来培养学生设计来源的思索能力)、数字运算能力(用来培养学生分解设计效果图,制定合格板型的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用来培养学生熟练地将设计方案制作成衣的用手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灵活捕捉能力)。其中,对于美术学的绘图设计能力,服装艺术有更为独特的诠释。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日常。日常是设计的源泉,设计产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真正的设计师的法宝。服装艺术的设计教学应该符合这类美学逻辑,开拓学生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不单纯为了设计而设计,让服装艺术学会“说话”,在美观的同时富有深刻内涵,并兼具实用价值。这是服装艺术教育的宗旨。

二、服装艺术绘图设计基础教育重心应倾向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

在我国现代高等艺术专业教育中,整个教育重心明显地倾向于西方教育模式,其中包括油画等西方特色专业和综合性比较强的服装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入学基础课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美工训练,其中的素描、色彩等课程也千篇一律成为必修课程。例如,在素描教学中,具有浓郁西方特色的石膏素描练习及点、线、面基础构成训练,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色彩教学中,明度、亮度等色彩知识是学生练习色彩构图的基础。西方有关色彩系统的著作,诸如《色彩的精神性》等,书中宣扬的思想,正在一步步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艺术基础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在中国艺术基础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大多把西方文化的标准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标准,服装艺术教育也躲不过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渗透。诚然,中国古人聪慧睿智,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中国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正是由于我们缺少经验总结。我国的人文资料,是世界上少有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瑰宝。中国在远古时代,从青铜器时期就对石器的形、色、制有相当详细的记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文化经验。但我们面对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体系,却无法发掘出其科学性,无法使其为现代的艺术教育服务,无法利用其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如今,我们的尴尬之处在于——用西方的“艺术语言”教授中国的艺术课程,这是尖锐的问题所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模式应该是灵活的,充满变化与活力,我们应该从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文化角度,总结中国艺术文化对审美的影响及选用色彩的经验,在我国艺术文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服装艺术基础教育要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经验接轨,相关教师应从古代器具纹样(图1、图2)、织物机理(图3)、颜色比对、构图标准入手,教授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中线描、构图、色彩处理、人体结构比例、不同角度人体结构变型技巧、服装纹理处理技巧、毛笔运用技巧等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服装艺术基础知识。服装艺术绘图设计基础教育,应倾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培养专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关键。

三、服装艺术教育实践环节要提高科技含量,与时俱进

服装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要在融入中国传统服饰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与国际服装领域接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服装设计元素储备库的丰富多彩。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服装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除加强民族工艺的多样性外,还应关注国际大牌设计师的最新动态、国外服装企业的先进工艺,以及国外服装教育的优异经验。“还没学会走,即关注跑”的服装艺术教育模式,是我们当代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我国的高等服装艺术教育起步晚、资历浅,在国际服装大潮的带动和影响下,抛弃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一味地模仿,无限度地借鉴,这些都是阻碍我国服装艺术发展的绊脚石。鉴于服装艺术专业是兼并文理的综合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服装实际技能的同时,不能忽略服装科技含量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服装艺术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独立科研的积极性,在款式、工艺和面料等方面进行开创性革命,是服装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专家学者忽视服装艺术教育,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认为服装行业科技专利成果少、门槛低。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服装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发展较晚的专业,师资力量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相关专业也存在实质性差距。但随着我们对服装行业就业形势的关注,并对我国高等服装艺术教育做出适时、适情的重新建构,服装艺术专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我们处在社会对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年代,大众的审美水平及品位不断升级。笔者作为服装艺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我们的重视。众所周知,近几年的北京国际服装周,服装秀场场爆满,社会给予了服装专业人士充分的关注,我国本土“出产”的服装设计师越来越多,为适应国家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服装艺术教育需要大刀阔斧地跟进,与时俱进。在建构高等服装艺术教育模式的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就业,这是提升学生学习服装艺术兴趣的良好途径。高等院校要与企事业单位做好协调工作,使中国有限的服装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各尽所能,供需平衡,这是中国服装艺术教育的出路。